膝骨性关节炎的诊疗方案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0A)中医诊疗方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又称膝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病、增生性关节病、肥大性关节病,是一种常见①慢性、进展性关节疾病。
其病理特点为关节软骨变性、破坏、软骨下骨硬化、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骨赘形成。
临床上以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受限,活动时可有摩擦响声为特征,属中医“膝痹病”范畴。
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膝痹病(TCD编码:BNV090)西医病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ICD-10编码:M17.901)二、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诊治指南》(2007年版)。
1、临床表现膝关节①疼痛及压痛、关节僵硬、关节肿大、骨摩擦音(感)、关节无力、活动障碍。
2、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骨关节炎① X线特点表现为非对称性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和骨赘形成;关节内游离体,关节变形及半脱位。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蛋白电泳、免疫复合物及血清补体等指征一般在正常范围。
伴有滑膜炎者可见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轻度升高,类风湿因子及抗核抗体阴性综可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5、骨性关节炎①分级根据Kellgren和Lawrecne①放射学诊断标准,骨性关节炎分为五级:根据临床与放射学结合,可分为以下三期:早期:症状与体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多见于内侧,上下楼或站起时犹重,无明显畸形,关节间隙及周围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可。
X线表现(0〜I级)。
中期:疼痛较重,可合并肿胀,内翻畸形,有屈膝畸形及活动受限,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不稳。
X线表现(II - III级)。
晚期:疼痛严重,行走需支具或不能行走,内翻及屈膝畸形明显,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度明显缩小,严重不稳。
X线表现(IV级)。
(三)证候诊断1、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固定,有如刀割或有明显重着感或患处表现肿胀感,关节活动欠灵活,畏风寒,得热则舒。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注:本诊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结合我科特色制定。
中医病名:膝痹病西医病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以骨关节软骨损伤和骨质增生为特点的慢性关节疾病,也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又称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关节炎。
可出现膝关节疼痛,活动不灵活,疼痛明显时可有关节的肿胀发热,晚期可出现膝关节畸形,多见于老年人。
一、诊断标准:本病种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制定的《骨关节诊治指南(2023年版)》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一)诊断依据1、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WBC<2000个/m1;4、中老年患者(≥40岁);5、晨僵≤3分钟;6、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
注: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符合1+2条或1+3+5+6条或1+4+5+6条,可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二)根据Kellgren和Lawrecne的放射学诊断标准进行分期: 0期:正常;1期:关节间隙可疑变窄,可能有骨赘;2期:有明显的骨赘,关节间隙轻度变窄;3期:中等量骨赘,关节间隙变窄较明确,软骨下骨骨质轻度硬化改变,范围较小;4期:大量骨赘形成,可波及软骨面,关节间隙明显变窄,硬化改变极为明显,关节肥大及明显畸形。
二、中医诊疗方法:采用我科膝痹病3+X综合疗法,即以中药辨证治疗、针刀松解、手法松动治疗作为我科膝痹病核心治疗方案,其余治疗为辅助治疗方案。
现分述如下:1、中药辨证内服本病种证型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主要证型分为四型:(1)瘀血凝滞证特点:关节疼痛,痛有定处,如针刺,得寒温均不缓解,舌质暗,脉沉涩。
治则: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组方:当归、牛膝各15g,川芎、桃仁、红花、五灵脂、没药、黄芪、地龙、甘草各9g,羌活、秦艽、香附各6g。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0A中医诊疗方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又称膝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病、增生性关节病、肥大性关节病,是一种常见①慢性、进展性关节疾病。
其病理特点为关节软骨变性、破坏、软骨下骨硬化、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骨赘形成。
临床上以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受限,活动时可有摩擦响声为特征,属中医“膝痹病”范畴。
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膝痹病(TCD编码:BNVO90西医病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ICD-10编码:M17.901)二、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诊治指南》(2007年版)。
1、临床表现膝关节①疼痛及压痛、关节僵硬、关节肿大、骨摩擦音(感)、关节无力、活动障碍。
2、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骨关节炎①X线特点表现为非对称性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和骨赘形成;关节内游离体,关节变形及半脱位。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蛋白电泳、免疫复合物及血清补体等指征一般在正常范围。
伴有滑膜炎者可见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轻度升高,类风湿因子及抗核抗体阴性4、具体诊断标准综可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5、骨性关节炎①分级根据Kellgren和Lawrecne①放射学诊断标准,骨性关节炎分为五级:(二)疾病分期根据临床与放射学结合,可分为以下三期:早期:症状与体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多见于内侧,上下楼或站起时犹重,无明显畸形,关节间隙及周围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可。
X线表现(0〜I级)。
中期:疼痛较重,可合并肿胀,内翻畸形,有屈膝畸形及活动受限,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不稳。
X线表现(II〜山级)。
晚期:疼痛严重,行走需支具或不能行走,内翻及屈膝畸形明显,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度明显缩小,严重不稳。
X线表现(IV级)。
(三)证候诊断1、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固定,有如刀割或有明显重着感或患处表现肿胀感,关节活动欠灵活,畏风寒,得热则舒。
(完整版)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一、定义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行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包括西医学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1月1日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
临床表现以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舌质偏暗,舌苔薄,脉滑或弦为次症。
多见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改变。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4)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中的诊断标准:(1)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勃稠,wBc<2000个/ml;(4)中老年患者(多40岁);(5)晨僵感30min、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
(6)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三、辨证分型1、风寒湿痹(1)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等表证。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2)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
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计划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断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诊治指南》(2007 年版)。
1. 临床表现:膝关节的痛苦及压痛、关节僵直、关节肿大、骨摩擦音(感)、关节无力、活动阻碍。
2.影像学检查X 线检查:骨关节炎的 X 线特点表现为非对称性关节空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囊性变,关节边沿骨质增生和骨赘形成;关节内游离体,关节变形及半脱位。
3.实验室检查:血惯例、蛋白电泳、免疫复合物及血清补体等指征一般在正常范围。
伴有滑膜炎者可见 C反响蛋白( CRP)及血沉( ESR)轻度高升,类风湿因子及抗核抗体阴性。
4.详细诊断标准(1)近 1 个月内频频膝关节痛苦(2)X 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空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3)关节液(起码 2 次)清明、粘稠, WBC<2000 个/ml(4)中老年患者(≥ 40 岁)(5)晨僵≤ 3 分钟(6)活动时有骨擦音(感)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 线检查,切合( 1)+(2)条或( 1)+(3)+(5)+(6)条或( 1)+(4)+(5)+(6)条,可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5.骨性关节炎的分级依据 Kellgren和Lawrecne的放射学诊断标准,骨性关节炎分为五级:0级:正常。
Ⅰ级:关节空隙可疑变窄,可能有骨赘。
Ⅱ级:有显然的骨赘,关节空隙轻度变窄。
Ⅲ级:中等量骨赘,关节空隙变窄较明确,软骨下骨质轻度硬化改变,范围较小。
Ⅳ级:大批骨赘形成,可涉及软骨面,关节空隙显然变窄,硬化改变极为明显。
关节肥大及显然畸形。
(二)疾病分期依据临床与放射学联合,可分为以下三期:初期:症状与体征表现为膝关节痛苦,常见于内侧,上下楼或站起时犹重,无显然畸形,关节空隙及四周压痛,髌骨研磨试验( +),关节活动可。
X 线表现(0~I 级)中期:痛苦较重,可归并肿胀,内翻畸形,有屈膝畸形及活动受限,压痛,髌骨研磨试验( +),关节不稳。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 A)中医诊疗方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又称膝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病、增生性关节病、肥大性关节病,是一种常见の慢性、进展性关节疾病。
其病理特点为关节软骨变性、破坏、软骨下骨硬化、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骨赘形成。
临床上以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受限,活动时可有摩擦响声为特征,属中医“膝痹病”范畴。
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膝痹病(TCD编码:BNV090)西医病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ICD-10编码:M17.901)二、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诊治指南》(2007年版)。
1、临床表现膝关节の疼痛及压痛、关节僵硬、关节肿大、骨摩擦音(感)、关节无力、活动障碍。
2、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骨关节炎のX线特点表现为非对称性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和骨赘形成;关节内游离体,关节变形及半脱位。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蛋白电泳、免疫复合物及血清补体等指征一般在正常范围。
伴有滑膜炎者可见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轻度升高,类风湿因子及抗核抗体阴性4、具体诊断标准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符合①+ ②条或①+ ③+⑤+⑥条或①+④+⑤+⑥条,可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5、骨性关节炎の分级根据Kellgren和Lawrecneの放射学诊断标准,骨性关节炎分为五级:(二)疾病分期根据临床与放射学结合,可分为以下三期:早期:症状与体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多见于内侧,上下楼或站起时犹重,无明显畸形,关节间隙及周围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可。
X线表现(0~I级)。
中期:疼痛较重,可合并肿胀,内翻畸形,有屈膝畸形及活动受限,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不稳。
X线表现(II~III级)。
晚期:疼痛严重,行走需支具或不能行走,内翻及屈膝畸形明显,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度明显缩小,严重不稳。
X线表现(IV级)。
(三)证候诊断?1、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固定,有如刀割或有明显重着感或患处表现肿胀感,关节活动欠灵活,畏风寒,得热则舒。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
膝痹(膝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概述:定义及延伸意义:膝痹病,西医名为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属中医“膝痛”、“痹症”、“骨痹”等的范畴,常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以关节软骨退变、关节间隙变窄、破坏为主要病理改变,继发关节骨质增生、滑膜急慢性改变,其临床表现多为膝关节疼痛、僵硬和活动受限。
一、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辨证标准1、病名诊断:膝痹病,属中医“膝痛”、“痹症”、“骨痹”等的范畴,常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以关节软骨退变、关节间隙变窄、破坏为主要病理改变,继发关节骨质增生、滑膜急慢性改变,其临床表现多为膝关节疼痛、僵硬和活动受限。
2、证侯诊断:(1)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痛,痛处固定,屈伸不利,有如刀割或明显重着感,或患处表现为肿胀感,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得热痛减,遇寒加剧,活动时疼痛加重,舌质淡,苔白腻或薄白,脉弦或涩。
(2)肝肾亏虚证:膝关节隐隐作痛,髌股关节压痛,肌肉萎缩,膝部酸软无力,酸困疼痛,劳累后加重,舌红或淡,少苔,脉细或细数。
(3)风湿热痹证:起病较急,关节红肿,灼痛,甚至痛不可触,得冷则减。
可伴有全身发热,或皮肤红斑,硬结。
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4)瘀血痹阻证:肢体关节刺痛,痛处固定,局部有僵硬感,或麻木不仁,舌质紫暗,苔白,脉弦或涩。
3、分期:早期:多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多见于内侧,上下楼或站起时尤重,无明显畸形,关节间隙及周围压痛,髌骨研磨试验阳性,关节活动可。
中期:疼痛较重,可合并肿胀,内翻畸形,有屈曲畸形及活动受限,压痛,髌骨研磨试验阳性,关节不稳。
后期:疼痛严重,行走需支具或不能行走,内翻及屈膝畸形明显,压痛,髌骨研磨试验阳性,关节活动度明显缩小,严重不稳。
(二)西医诊断标准1、诊断依据: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关于本病的诊断标准,一般多采用美国风湿病协会1995年的诊断标准:(1)临床标准:a) 近一个月大多数时间有膝痛;b) 有膝关节摩擦音;c)膝关节晨僵≤30分钟;d)年龄≥38岁;e)右膝关节骨性膨大;满足a+b+c+d条,或a+d+e条者,可诊断为膝骨性关节炎(2)临床+放射学标准:a)近一个月大多数时间有膝痛;b)X线片示膝关节骨赘形成;c)膝关节关节液检查符合骨性关节炎;d)年龄≥40岁;e)膝关节晨僵≤30分钟;f)有膝关节摩擦音;满足a+b条,或a+c+e+f条,或a+d+e+f条者,可诊断为膝骨性关节炎2、分级:Kellgren和Lawrence通过X线将骨性关节分为5级0级:关节面无改变1级:轻微骨赘生成2级:明显骨赘,关节间隙正常3级:明显骨赘,关节间隙中度变窄4级:关节间隙明显变窄,软骨下骨硬化腰野等(1992)采用单足站立伸膝位(负重位),根据X线将其分为6级0级:正常1级:骨硬化或骨赘形成2级:关节间隙变窄(<3mm)3级:关节间隙闭锁或半脱位4级:负重面磨损或缺损(<5mm)5级:负重面损耗(>5mm)二、诊断流程:(图)三、鉴别诊断:中医鉴别诊断:(一)骨痨:膝关节可见红肿,伴低热、盗汗等阴虚内热全身症状,X线可显示膝关节骨质破坏。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西医诊疗方案之杨若古兰创作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又称膝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病、增生性关节病、肥大性关节病,是一种罕见的慢性、进展性关节疾病.其病理特点为关节软骨变性、破坏、软骨下骨硬化、关节边沿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骨赘构成.临床上以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受限,活动时可有摩擦响声为特征,属西医“膝痹病”范畴.一、中西医病名西医病名:膝痹病(TCD编码:BNV090)西医病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ICD-10编码:)二、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诊治指南》(2007年版).1、临床表示膝关节的疼痛及压痛、关节僵硬、关节肿大、骨摩擦音(感)、关节有力、活动妨碍.2、影象学检查X线检查:骨关节炎的X线特点表示为非对称性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囊性变,关节边沿骨质增生和骨赘构成;关节内游离体,关节变形及半脱位.3、实验室检查血惯例、蛋白电泳、免疫复合物及血清补体等指征普通在正常范围.伴随滑膜炎者可见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轻度升高,类风湿因子及抗核抗体阴性4、具体诊断尺度序号条件①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②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构成③关节液(至多2次)清亮、黏稠,WBC<2000个/ml④中老年患者(≥40岁)⑤晨僵≤3 min⑥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符合①+ ②条或①+③+⑤+⑥条或①+④+⑤+⑥条,可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5、骨性关节炎的分级根据Kellgren和Lawrecne的放射学诊断尺度,骨性关节炎分为五级:分级放射学改变0 级正常I 级关节间隙可疑变窄,可能有骨赘II 级有明显的骨赘,关节间隙轻度变窄III 级中等量骨赘,关节间隙变窄较明确,软骨下骨质轻度硬化改变,范围较小IV级大量骨赘构成,可涉及软骨面,关节间隙明显变窄,硬化改变极为明显,关节肥大及明显畸形(二)疾病分期根据临床与放射学结合,可分为以下三期:初期:症状与体征表示为膝关节疼痛,多见于内侧,上下楼或站起时犹重,无明显畸形,关节间隙及四周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可.X线表示(0~I级).中期:疼痛较重,可合并肿胀,内翻畸形,有屈膝畸形及活动受限,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不稳.X线表示(II~III级).初期:疼痛严重,行走需支具或不克不及行走,内翻及屈膝畸形明显,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度明显缩小,严重不稳.X线表示(IV级).(三)证候诊断1、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固定,有如刀割或有明显重着感或患处表示肿胀感,关节活动欠灵活,畏风寒,得热则舒.舌质淡,苔白腻,脉紧或濡.2、风湿热痹证起病较急,病变关节红肿、炽热、疼痛,甚至痛不成触,得冷则舒为特征.可伴随全身发热,或皮肤红斑、硬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3、瘀血闭阻证肢体关节刺痛,痛处固定,局部有僵硬感,或麻木不仁,舌质紫暗,苔白而干涩.4、肝肾亏虚证膝关节隐约作痛,腰膝酸软有力,酸困疼痛,遇劳更甚,舌质红、少苔,脉沉细有力.(四)鉴别诊断1、类风湿关节炎:两者都累及膝关节等,然而类风湿以近指关节和掌指关节的病变成突出,且关节肿痛,滑膜炎症远较骨性关节炎明显,很少出现Heberden结节,且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沉增快.2、银屑病关节炎:可累及膝关节,但X线表示与骨性关节炎分歧.患者皮肤有银屑病皮疹.3、假性痛风:为焦磷酸钙晶体沉着于关节软骨、滑膜、包膜、韧带而惹起局部关节(其中以膝受累多见)的肿痛,X线暗示关节软骨面有钙化线,关节液中可找到焦磷酸钙的结晶.后两者可与骨性关节鉴别.4、膝关节骨内囊肿:这是以软骨下X线透亮区,出现骨内囊腔变成特征.这类病损好发于中年人,临床症状轻微,无损伤病史,X线常常在长股骨骺部位或扁平骨、关节软骨面下区域出现囊腔变,常常孤立性,囊腔边沿清晰,病损边沿有硬化骨,特别是在关节非负重区更为明显.病理特征表示为单房性或多房性囊腔结构,腔内含有白色或黄色胶状物资,边沿有纤维组织衬垫所包裹.骨内囊肿的特点,包含囊腔好发在关节的非负重区,囊腔常常单发,病灶范围较大,绝对症状较轻,具有较正常的关节活动等,可与退行性骨关节病相鉴别.三、西医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寒湿痹证治则:祛寒散寒、除湿止痛.代表方剂:防己黄芪汤加减.方药:防己6g黄芪15g防风12g羌活12g独活12g桂枝9g秦艽9g当归12g川芎12g木喷鼻6g甘草6g.中成药:可酌情使用追风透骨胶囊等.2、风湿热痹证治则:清热疏风,通络止痛.代表方剂:大秦艽汤加减.方药:秦艽15g羌活12g当归12g甘草6g防风9g白芷12g熟地10 茯苓9g石膏30g川芎9g白芍12g独活9g黄芩12g生地12g白术12g细辛3g3、瘀血闭阻证治则:活血化淤、舒筋止痛.代表方剂:身痛逐瘀汤加减.方药:桃仁10g红花6g当归10g五灵脂9g地龙9g川芎9g没药6g喷鼻附12g羌活12g秦艽20g牛膝9g甘草3g.4、肝肾亏虚证治则:滋补肝肾、强壮筋骨.代表方剂:肾气丸加减.方药:熟地30 g山萸肉15 山药15 泽泻10仙灵脾15g骨碎补15g 土茯苓30g 川牛膝15g炒莱菔子12g秦艽10g白芍10g 鸡血藤15g鹿含草15 g全蝎粉1 g(冲) 蜈蚣粉1 g(冲) 、中成药:可酌情使用六味地黄丸、骨刺胶囊、仙灵骨葆胶囊等.(二)手法医治体位:患者先取俯卧位,下肢伸直放松,踝关节下垫低枕.(1)医治者以拿法或滚法施于大腿后侧(腘绳肌)、小腿后侧约2分钟.(2)推、揉或一指禅推腘窝部2分钟.体位:患者仰卧,下肢伸直放松,膝关节下垫低枕.(3)先以滚法施于患肢阔筋膜张肌、股四头肌、内收肌群约3分钟.(4)然后摩、揉或一指禅推法施于内外膝眼、阿是穴,每穴操纵约40秒.体位:患者仰卧,下肢伸直放松,移去垫枕.(5)推髌骨.向上下内外各方向推动髌骨,先轻柔的推动数次,再将髌骨推至极限位,保持2-3秒,反复3次.(6)膝关节拔伸牵引:医治者双手握持小腿远端拔伸并持续2秒,力量以有膝关节牵开感为度,反复5次;然后,以同法作持续牵引约30秒(如有助手,可由助手固定大腿远端,再行上述操纵).(7)自动屈伸,收展髋关节,至极限位(以病人能忍受为度),反复3次;自动屈伸膝关节,至极限位(以病人能忍受为度),反复3次.手法:滚法、点、揉、一指禅推法、拔伸、牵引等手法.实施方案:其中(1)(2)(3)(4)(5)(6)为基本手法;关节活动受限者加手法(7);有明显关节肿胀疼痛者去手法(5),并降低手法强度.实施手法前可用推拿油剂或膏(如青鹏软膏)涂抹患处,添加消肿止痛的感化.手法剂量:手法力量请求均匀柔和,患者舒适耐受为度.每次医治约20分钟,每周2次,三周为一疗程.(三)中药外用根据病情在膝部疼痛部位贴敷云南白药膏、消痛贴膏等膏药.同时可以用科室便宜“活血散”、止痛消炎软膏等中药膏剂内服疼痛部位医治.(四)中药熏洗疗法按病人辨证分型加减分歧方药,具体参考辨证论治.[基本处方] 川芎15g艾叶10g牛膝30g羌活12g独活12g桂枝18g桑枝25g伸筋草30g透骨草30g枳壳9g海桐皮30g[方法]将诸药置于盆中,加水1500~2000ml煎沸20~30分钟,将患肢放在盆口上方高于药液30cm摆布,并在膝关节处盖上毛巾,熏蒸10~15分钟(留意防止烫伤),待药液温度在60℃摆布时,将患膝放入盆中浸洗,边洗边推拿膝关节,并做自动伸屈关节的活动至药液变凉.每日早、晚各熏洗1次,每日1剂,10剂为1疗程.也可借助腿浴医治器、熏蒸床(坐式)等设备进行医治.(五)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须要选择牵引、内服、矫形鞋垫、中药离子导入疗法等.(六)活动疗法活动医治:以轻微的肌肉活动为主.包含肌力练习和关节活动度练习.当患者关节发炎、肿胀时,为了防止关节挛缩,可以使用自动辅助性活动.因为患者活动时可以控制本人的关节,比较不会惹起肌肉痉挛,对关节亦较无伤害.应鼓励患者在白日进行每小时2~3分钟的肌肉等长收缩练习,以防止肌萎缩.这类部分辅助活动练习方法可减少发生拉伤的可能,而促进了在自动活动时不克不及被激发的本体感受反射.大夫必须细心观察患者的耐受性,控制活动量.如在活动后疼痛和痉挛时间超出1小时,就意味着活动过度,鄙人次医治时必须减少活动强度.1)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功能锻炼:直腿抬高(约30度),用力将腿伸直,尽可能坚持,双腿交替进行.每次15~20分钟,每天3~5次.2)提踵[zhǒng]练习:扶墙站立,脚跟抬起,脚尖站立,坚持20~30秒,双腿交替进行.每次10~15分钟,每天3~5次.3)抱膝锻炼:仰卧位,将一侧膝关节屈曲,尽量贴向胸部,用双手将膝关节固定15~30秒,然后逐步伸直.两腿交替进行.反复进行30~50次,每天3次.4)座位伸膝:坐在椅子上,逐步将一条腿的膝关节伸直,并坚持直腿姿式,双腿交替进行.反复练习30~50次,每天3次.5)跪压法:跪坐床上,自行向后跪压以添加屈膝角度,感觉小腿稍有麻胀感为止.每次1~3分钟,每天60次.(七)护理1、普通护理(1)耐心过细向病人讲述疾病医治及康复的过程、留意事项,介绍同种疾病分歧个体成功的例子,清除紧张和顾虑,积极配合医治和护理.(2)留意歇息,适当进行一些活动,以坚持关节的活动功能.疼痛严重者应卧床歇息,膝关节制动,软枕抬高下肢.(3)膝关节留意保暖,勿受寒冷刺激,戴护膝保暖,呵护膝关节.(4)进行须要的锻炼,如练气功、泅水、散步等,以保持肌力和坚持关节活动,但应留意防止过度活动惹起损伤.(5)病人因体位改变,出现剧烈的疼痛和功能妨碍,应立即扶病人平躺,协助大夫帮忙病人松解关节,减轻疼痛.(6)病人行走不方便,卧床期间要做好生活护理,定时洗头抹身、修剪指甲胡须,清算床单位,使病人舒适.(7)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蔬菜水果,忌生冷、发物及煎炸品.(8)膝关节肿胀较甚,疼痛加重,应警惕关节内积液.及时陈述大夫在局麻下抽出积液,并惯例送检,加压包扎.2、辨证施护(1)风寒湿痹证卧床歇息,膝关节制动,软枕抬高,做好生活护理.留意保暖,特别阴雨天气,戴护膝呵护,病房温湿度适宜.观察膝关节肿胀、疼痛的变更.行膝关节穿刺抽液后,要加压包扎,患肢减少活动.予祛风散寒的中药外洗患处,加强热疗,热敷.饮食宜祛风胜湿,温经通络之品,如姜蒜辣面条、防风葱白粥或牛膝、独活煲猪胰等,趁热食用,以汗出为度.中药汤剂宜温服.(2)风湿热痹证卧床歇息,膝关节制动,软枕抬高,做好生活护理.观察膝关节肿胀、疼痛的变更.予祛风除湿清热的中药外洗或内服患处.饮食宜祛风胜湿清热之品,忌食生冷、辛辣、滋腻之品.服用中药汤剂宜以不热为度来.(3)瘀血闭阻证观察膝关节肿胀、疼痛的变更.病人卧床歇息,不宜下地行走,做好生活上的护理,患肢软枕抬高,协助生活护理.膝部予艾灸、热敷或推拿疗法,以达到活血通络止痛的目的.留意饮食,宜活血通络,温经壮阳之品,如参芪当归煲粥、乌鸡熟地汤.中药汤剂宜温服.(4)肝肾亏虚证卧床歇息,做好病情观察及平安防护措施,防止病人跌倒损伤.病房坚持宁静、舒适,防止乐音,包管病人得到充足的歇息.关节、腰部酸痛按医嘱予理疗,如干扰电、频谱照耀以缓解疼痛.头晕、耳鸣明显时,绝对卧床歇息,坚持情绪波动,对症处理.食宜补益气血,益肝肾,可用熟地、当归、黄芪煲鸡汤,杜仲、牛膝煲猪脚筋,桃仁粥.中药宜分次温服.3、日常生活留意事项(1)减轻关节的负担.①减肥:改变不良的饮食时间及饮食习气,防止骨质疏松.②防止惹起疼痛的动作,如上下楼梯,爬山,长时间行走,可骑自行车活动.③留意关节的保暖,使血循正常,防止疼痛,如药物护膝.(2)加强肌力,肌力加强防止关节破坏,与关节囊挛缩以后的关节屈伸妨碍.(3)最大限制的伸展和屈曲膝关节.四、西医治疗方案(供参考)1、普通医治(1)物理医治微波照耀:患者仰卧位,微波探头与皮肤间隔1-2cm摆布,对正膝局部,医治时间为20min,7天为一疗程.红外线理疗仪(TDP):一班配合针灸进行电热针灸医治.也可单独使用.患者仰卧位,灯头距离膝部30-40cm摆布,以患者不觉灼烫为度,照耀时间为30min,7天为一疗程.(2)减轻关节负荷,呵护关节功能.2、药物医治(1)控制症状的药物: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及其它止痛剂.(2)改善病情药物及软骨呵护剂:如盐酸/硫酸氨基葡萄糖、葡糖胺聚糖等.(3)根据病情静点骨肽针养分关节软骨,调节骨代谢;静点七叶皂苷钠改善局部轮回,消肿止痛.3、关节腔内药物打针透明质酸钠关节腔打针:适用于中度骨关节慢性期的医治.帮忙恢复软骨层高度及弹性并可呵护软骨创面促进软骨修复,从而达到改善关节功能和症状的目的.透明质酸钠5周,每周1次.4、手术医治对于病情较重、具有响应适应症的患者,可以选择关节镜下关节腔冲洗、清理术,截骨、软骨移植和关节置换等医治.五、疗效评价(一)评价尺度1、临床治愈:膝痛、肿胀完整消逝,行走及上下楼梯无不适感.2、显效:静息无膝痛,无肿胀,偶有活动时疼痛,行走时无疼痛,不影响工作及生活.3、无效:膝痛时发时止,行走时仍有轻度疼痛,上下楼稍感方便,关节活动稍受限.4、无效:膝痛、肿胀及活动时疼痛无明显改善.(二)评价方法采取国际膝骨关节炎WOMAC量表()进行关节指数。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规范与方案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规范与方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根据___《骨关节诊治指南》(2007年版)的建议,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包括膝关节疼痛、压痛、僵硬、肿大、骨摩擦音、关节无力和活动障碍。
影像学检查可采用X线检查,骨性关节炎的X线特点表现为非对称性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和骨赘形成,以及关节内游离体、关节变形及半脱位。
实验室检查方面,血常规、蛋白电泳、免疫复合物及血清补体等指标一般在正常范围。
伴有滑膜炎者可见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轻度升高,类风湿因子及抗核抗体阴性。
具体诊断标准为:(1)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___<2000个/ml;(4)中老年患者(≥40岁);(5)晨僵≤3分钟;(6)活动时有骨擦音(感)。
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符合(1)+(2)条或(1)+(3)+(5)+(6)条或(1)+(4)+(5)+(6)条,可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e的放射学诊断标准,分为五级:级别为正常,I级为关节间隙可疑变窄,可能有骨赘,II级为有明显的骨赘,关节间隙轻度变窄,III级为中等量骨赘,关节间隙变窄较明确,软骨下骨质轻度硬化改变,范围较小,IV级为大量骨赘形成,可波及软骨面,关节间隙明显变窄,硬化改变极为明显,关节肥大及明显畸形。
二)疾病分期根据临床与放射学结合,可分为以下三期:早期:症状与体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多见于内侧,上下楼或站起时犹重,无明显畸形,关节间隙及周围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可。
X线表现为(~I级)。
中期:疼痛较重,可合并肿胀,内翻畸形,有屈膝畸形及活动受限,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不稳。
X线表现为(II~III级)。
晚期:疼痛严重,行走需支具或不能行走,内翻及屈膝畸形明显,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度明显缩小,严重不稳。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doc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一、诊断疾病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诊治指南》(2007年版)。
1、临床表现:膝关节的疼痛及压痛、关节僵硬、关节肿大、骨摩擦音(感)、关节无力、活动障碍。
2、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骨关节炎的X线特点表现为非对称性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和骨赘形成;关节内游离体,关节变形及半脱位。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蛋白电泳、免疫复合物及血清补体等指征一般在正常范围。
伴有滑膜炎者可见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轻度升高,类风湿因子及抗核抗体阴性。
4、具体诊断标准:(1)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WBC<2000个/ml (4)中老年患者(≥40岁)(5)晨僵≤3 分钟(6)活动时有骨擦音(感)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符合(1)+(2)条或(1)+(3)+(5)+(6)条或(1)+(4)+(5)+(6)条,可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5、骨性关节炎的分级:根据Kellgren和Lawrecne的放射学诊断标准,骨性关节炎分为五级:0级:正常。
I级:关节间隙可疑变窄,可能有骨赘。
II级:有明显的骨赘,关节间隙轻度变窄。
III级:中等量骨赘,关节间隙变窄较明确,软骨下骨质轻度硬化改变,范围较小。
IV级:大量骨赘形成,可波及软骨面,关节间隙明显变窄,硬化改变极为明显,关节肥大及明显畸形。
疾病分期根据临床与放射学结合,可分为以下三期:早期:症状与体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多见于内侧,上下楼或站起时犹重,无明显畸形,关节间隙及周围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可。
X线表现(0~I级)中期:疼痛较重,可合并肿胀,内翻畸形,有屈膝畸形及活动受限,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不稳。
X线表现(II~III级)晚期:疼痛严重,行走需支具或不能行走,内翻及屈膝畸形明显,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度明显缩小,严重不稳。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9版)一、膝骨关节炎现代医学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及2017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膝痹病)诊疗方案制定。
二、膝痹病辩证施治中药内服治疗方案痹证是指感受风寒湿热之邪而引起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痹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设有《痹论》专篇,并指出病症可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五体痹,五脏痹等。
但就临床而言,本证可分为最基本的两型,即寒、热痹。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指出,本证大抵不外寒热两端,虚实并治,其中又以寒者多见。
膝痹病是多发于中年以后的慢性、变性性关节疾病,是一种因关节软骨退行性变所引起的以骨质增生为主要表现的关节病变。
本病种参照1994年1月实施了《中医急症诊疗规范》;1995年1月执行《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该标准规定了中医病证的病证名及诊断依据、症候分类和疗效评定;1996年3月执行《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它已成为疾病、损伤和死亡原因统计分类的工具。
痹症又分为内痹和外痹,本病即肢节痹病,所谓肢节痹病,系以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根据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现代医学诊断标准及中医痹症的诊断归类范畴,膝骨关节炎属中医的痹症范畴,结合其临床症状、体征可将风、着、痛痹统一为肢节痹症即风寒湿痹,又可将其分为早、中、晚期。
1病因病机1.1外感风寒湿邪《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者也。
张子和在《儒门事亲痹论》中即指出,此疾之作,多在四时阴雨之时,及三月九月,太阴湿土用事之月,或凝水之地,劳力之人,辛劳过度,触冒风雨,寝处浸湿,痹从外入。
风寒湿邪闭阻经络,而致气血运行不畅,痹者,闭也,因而出现诸多闭阻不通之。
1.2正气不足,脾胃不健病者禀赋不足,气血亏虚,营卫失调,腠理空疏,卫外不固,而使虚邪贼风趁虚而入,《济生方痹》指出: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
膝骨性关节炎中医诊治方案
拔罐疗法(阿是穴):14元/次
穴位注射:38元/2穴
TDP:11元/次
穴位注射每周一次,1-2次一疗程
拔罐、TDP,每日一次,7天一疗程
拔罐:适量,每次5分钟,每日一次。 TDP照射:局部,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 急性期可选择使用醋酸曲安奈德5mg或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得宝松)5mg,2%利多卡因0.5~1ml在阿是穴或膝关节关节腔内注射。
3
瘀血闭阻证:肢体关节刺痛,痛处固定,局部有僵硬感,或麻木不仁,舌质紫暗,苔白而干涩。
治则:活血化淤、舒筋止痛。代表方剂:身痛逐瘀汤加减。方药: 桃仁10g 红花6g 当归10g 五灵脂9g地龙9g 川芎9g 没药6g 香附12g 羌活12g 秦艽20g 牛膝9g 甘草3g.
4
肝肾亏虚证:膝关节隐隐作痛,腰膝酸软无力,酸困疼痛,遇劳更甚,舌质红、少苔,脉沉细无力。
电针:81元/6穴/次,每日一次,7天一疗程
针刺治疗:穴取:取内外溪眼、鹤顶、足三里、溪阳关、阴陵泉、阳陵泉。每日交替取一定数量腧穴上电针,根据辩证选择波形,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其他推拿治疗:(超过20分钟)53元/次,每日一次,7天一疗程
(1)治疗者以拿法或滚法施于大腿后侧(腘绳肌)、小腿后侧约2分钟。 (2)推、揉或一指禅推腘窝部2分钟。 体位:患者仰卧,下肢伸直放松,膝关节下垫低枕。 (3)先以滚法施于患肢阔筋膜张肌、股四头肌、内收肌群约3分钟。 (4)然后摩、揉或一指禅推法施于内外膝眼、阿是穴,每穴操作约40秒。 体位:患者仰卧,下肢伸直放松,移去垫枕。 (5)推髌骨。向上下内外各方向推动髌骨,先轻柔の推动数次,再将髌骨推至极限位,维持2-3秒,反复3次。 (6)膝关节拔伸牵引: 治疗者双手握持小腿远端拔伸并持续2秒,力量以有膝关节牵开感为度,反复5次;然后,以同法作持续牵引约30秒(如有助手,可由助手固定大腿远端,再行上述操作)。 (7)被动屈伸,收展髋关节,至极限位(以病人能忍受为度),反复3次;被动屈伸膝关节,至极限位(以病人能忍受为度),反复3次。 手法:滚法、点、揉、一指禅推法、拔伸、牵引等手法。 实施方案:其中(1)(2)(3)(4)(5)(6)为基本手法;关节活动受限者加手法(7);有明显关节肿胀疼痛者去手法(5),并降低手法强度。 实施手法前可用按摩油剂或膏(如青鹏软膏)涂抹患处,增加消肿止痛の作用。 手法剂量:手法力量要求均匀柔和,患者舒适耐受为度。 每次治疗约20分钟,每周2次,三周为一疗程。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膝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中医诊疗方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又称膝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病、增生性关节病、肥大性关节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展性关节疾病。
其病理特点为关节软骨变性、破坏、软骨下骨硬化、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骨赘形成。
临床上以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受限,活动时可有摩擦响声为特征,属中医“膝痹病”范畴。
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膝痹病(TCD编码:BNV090)西医病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ICD-10编码:)二、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诊治指南》(2007年版)。
1、临床表现膝关节的疼痛及压痛、关节僵硬、关节肿大、骨摩擦音(感)、关节无力、活动障碍。
2、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骨关节炎的X线特点表现为非对称性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和骨赘形成;关节内游离体,关节变形及半脱位。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蛋白电泳、免疫复合物及血清补体等指征一般在正常范围。
伴有滑膜炎者可见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轻度升高,类风湿因子及抗核抗体阴性4、具体诊断标准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符合①+ ②条或①+ ③+⑤+⑥条或①+④+⑤+⑥条,可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5、骨性关节炎的分级根据Kellgren和Lawrecne的放射学诊断标准,骨性关节炎分为五级:(二)疾病分期根据临床与放射学结合,可分为以下三期:早期:症状与体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多见于内侧,上下楼或站起时犹重,无明显畸形,关节间隙及周围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可。
X线表现(0~I级)。
中期:疼痛较重,可合并肿胀,内翻畸形,有屈膝畸形及活动受限,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不稳。
X线表现(II~III级)。
晚期:疼痛严重,行走需支具或不能行走,内翻及屈膝畸形明显,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度明显缩小,严重不稳。
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
膝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3年版一、中西医病名中医诊断:膝痹中医编码 BNV 080 (TCD)西医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M19.962 (ICD-10)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主症:患侧膝关节疼痛和发僵,并可出现活动受限,特别是上下楼梯困难。
次症:伴有关节积液、畸形。
起病方式:慢性起病。
发病年龄:多见于50岁以上的女性,65岁以上男性。
2,西医诊断: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1、发病缓慢,早期表现为关节疼痛和发僵,活动多时又加重,休息后症状缓解。
2、晚期疼痛持续,并可出现活动受限,特别是上下楼梯困难,伴有关节积液、畸形和关节内游离体,但关节强直较少见。
3、压痛点:膝关节内侧,外侧有压痛,3、关节活动度降低,膝关节正常角度:0度至140度4、晚期关节畸形。
5、辅助检查:(1)、X光片:关节间隙不对称,患侧变窄,软骨下骨质致密,骨小梁断裂,随之囊性变,关节缘呈唇样骨质增生,可见关节内游离体。
(2)、关节镜检:可见关节软骨剥脱,关节内游离体。
(3)、MRI检查:可以用来观察软骨的退行性变,而且对关节液和软组织的变化是敏感。
(二)、疾病分期(1))早期:症状与体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多见于内侧,上下楼或站起时犹重,无明显畸形,关节间隙及周围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可。
X线表现(0~I级)(2)中期:疼痛较重,可合并肿胀,内翻畸形,有屈膝畸形及活动受限,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不稳。
X线表现(Ⅱ~Ⅲ级)(3)晚期:疼痛严重,行走需支具或不能行走,内翻及屈膝畸形明显,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度明显缩小,严重不稳。
X 线表现(Ⅳ级)发病1周,膝关节疼痛明显。
(三)、证候诊断1、风寒湿痹证:膝部冷痛重着,活动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病痛不减,寒冷和阴雨天则加重。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膝痹病西医病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二.诊断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①初起膝关节隐隐作痛,屈伸不利,轻微活动稍缓解,气候变化加重,反复缠绵不愈;②起病隐袭,发病缓慢,多常见中老年人;③膝部可轻度肿胀,活动时关节常有咔嚓声和摩擦声;④X线检查可见骨质疏松,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质硬化,边缘唇样改变,骨赘形成。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1995 年制定的KOA 诊断标准:①临床标准:a.近1 个月里大多数日子时间有膝痛;b.有骨摩擦音;c.晨僵≤30min;d.年龄≥38 岁;e.有骨性膨大;满足a+b+c+d 条,或a+b+e 条或a+d+e 条可诊断KOA。
②临床+放射学标准:a.近1 个月里大多数日子时间有膝痛;b.X 线片显示有骨赘形成;c.关节液检查符合骨性关节炎;d.年龄≥40 岁;e.晨僵≤30min;f.有骨摩擦音;满足a+b 条,或a+c+e+f 条或a+d+e+f 条可诊断KOA。
三.中医治疗(一)辨证论治1.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固定,有如刀割或有明显重着感或患处表现肿胀感,关节活动欠灵活,畏风寒,得热则舒。
舌质淡,苔白腻,脉紧或濡。
治法:散寒除湿,祛风通络。
方药:防己黄芪汤合防风汤加减。
防风10g 防己10g 黄芪10g 羌活10g,独活10g 桂枝10g,加减:关节肿胀或积液,加茯苓30g、泽泻20g;服药后有咽干、咽痛者,加玄参10g、麦冬10g、知母10g。
中成药:风湿骨痛胶囊、追风透骨丸、蠲痹口服液等。
2.风湿热痹证:起病较急,病变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甚至痛不可触,得冷则舒为特征;可伴有全身发热,或皮肤红斑、硬结。
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疏风,除湿止痛。
方药:大秦艽汤加减。
秦艽15g 当归12g 甘草6g 羌活12g防风9g 白芷12g 熟地10g 茯苓9g石膏30g 川芎9g 白芍12g 独活9g黄芩12g 生地12g 白术12g 细辛3g加减:关节热甚者,加忍冬藤30g;关节肿胀明显者,加防己15g、薏苡仁30g;关节游走痛者,加海风藤15g。
骨伤科中医优势病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
骨伤科中医优势病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一、概述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又称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病、增生性关节病、肥大性关节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展性关节疾病。
其病理特点为关节软骨变性、破坏、软骨下骨硬化、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骨赘形成。
本病属中医“膝痹证”范畴。
中医病名:膝痹证;西医病名:骨性关节炎。
二、诊断【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诊治指南》(27年版)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临床表现膝关节的疼痛及压痛、关节僵硬、关节肿大、骨摩擦音感)、关节无力、活动障碍。
2.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OA的X线特点表现为非对称性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和骨赘形成;关节内游离体,关节变形及半脱位。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蛋白电泳、免疫复合物及血清补体等指征一般在正常范围。
伴有滑膜炎者可见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轻度升高,类风湿因子及抗核抗体阴性。
4.具体诊断标准(1)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
(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WBC<20个/ml。
(4)中老年患者Q40岁)。
(5)晨僵<3分钟。
(6)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
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符合1+2条或1+3+5+6条或1+4+5+6条,可诊断膝关节OA。
【中医辨证分型】1.热痹起病较急,病变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甚至痛不可触,得冷则舒为特征,可伴有全身发热,或皮肤红斑、硬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2.痛痹以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则减,遇寒加重为特征。
局部肤色不变,苔薄白,脉紧。
3.着痹以关节沉重、麻木、酸痛或肿胀为特征。
一般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苔白腻,脉沉涩或濡缓。
4.框痹以关节强直、骨性肿大畸形、屈伸功能严重受限为特征。
患者肌肉萎缩,形体消瘦,舌淡,苔薄,脉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膝骨性关节炎的诊疗方案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中医病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又名“膝痹病”,是指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或内生痰、瘀,痹阻骨节、经脉,出现以膝关节疼痛,重着,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甚则关节变形、废用,肌肉萎缩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西医病名: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亦称退行性关节病、骨关节病、肥大性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软骨软化性关节病、骨质增生等,是一种常见的多发于中年以后的风湿性疾病。
1994年,在美国骨关节炎研讨会上对骨性关节炎做出了简明的定义:骨关节是一组有不同病因但有相似的生物学、形态学和临床表现的疾病。
该病不仅发生关节软骨损害,还累及整个关节,包括软骨下骨、韧带、关节囊、滑膜和关节周围肌肉,最终发生关节软骨退变,纤维化、断裂、溃疡及整个关节面的损害。
临床上根据有否症状,将只有放射学骨关节炎变现而无症状者称“无症状骨关节炎”或“放射学骨关节炎”;而将既有放射学骨关节炎表现又有症状者称“症状性骨关节炎”对于在膝关节发生骨性关节炎的病理改变,从而使关节逐渐破坏,影响膝关节功能及产生畸形时,称为膝关节骨关节炎。
一、诊断(1)疾病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诊治指南》(2007年版)﹞1.临床表现:膝关节的疼痛及压痛、关节僵硬、关节肿大、骨摩擦音(感)、关节无力、活动障碍。
2.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骨关节炎的X线特点表现为非对称性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和骨赘形成;关节内游离体,关节变形及半脱位。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蛋白电泳、免疫复合物及血清补体等指征一般在正常范围。
伴有滑膜炎者可见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轻度升高,类风湿因子及抗核抗体阴性。
4.具体诊断标准:(1)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2) 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WBC<2000个/m1;(4)中老年患者(≥40岁);(5)晨僵≤3分钟;(6)活动时有骨擦音(感)。
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符合(1)+(2)条或(1)+(3)+(5)+(6)条或(1)+(4)+(5)+(6)条,可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5.骨性关节炎的分级根据Kellgren和Lawrecne的放射学诊断标准,骨性关节炎分为五级:O级:正常。
I级:关节间隙可疑变窄,可能有骨赘。
II级:有明显的骨赘,关节间隙轻度变窄。
III级:中等量骨赘,关节间隙变窄较明确,软骨下骨质轻度硬化改变,范围较小。
IV级:大量骨赘形成,可波及软骨面,关节间隙明显变窄,硬化改变极为明显,关节肥大及明显畸形。
(2)疾病分期1、根据临床与放射学结合,可分为以下三期:早期:症状与体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多见于内侧,上下楼或站起时犹重,无明显畸形,关节间隙及周围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可。
X线表现(0~I级)。
中期:疼痛较重,可合并肿胀,内翻畸形,有屈膝畸形及活动受限,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不稳。
X线表现(II~III级)。
晚期:疼痛严重,行走需支具或不能行走,内翻及屈膝畸形明显,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度明显缩小,严重不稳。
X线表现(IV级)。
二、中医症候分类:风寒湿痹:由于居处劳动环境寒冷潮湿,贪凉露宿,涉水冒雨,长期水中作业或常汗后淋浴等。
当人体正气不足时,外邪侵入肌腠经络,滞留于关节筋骨,导致气血运行受阻,而发为风寒湿痹。
风湿热痹:久居炎热潮湿之地,外感风湿热邪,袭于肌腠,壅于经络,痹阻气血经络,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痹,风湿热邪滞留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不通则通,是风湿热痹的基本病机瘀血痹阻: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导致瘀血产生的原因很多,瘀血既生,或直接闭阻经络,而发痹病。
三、致病因素:(1)六淫致瘀:在疾病的病理变化过程中,六淫邪气侵犯人体后,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可引起瘀血的产生。
包括①寒邪致瘀:寒为阴邪,其性凝滞,侵入人体后会导致血液凝滞,或引起经脉收缩牵引,致使血流缓慢而形成瘀血。
《灵枢-痈疽》:寒气客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血泣则脉不通。
(2)热邪致瘀:热为阳邪,入血后可煎耗血中津液,凝聚致瘀,或是迫血妄行,致离经之血不散而成瘀。
《金匮要略》:热之所过,血为之凝结。
(3)湿浊致瘀:湿为阴邪,侵犯人体后易阻遏气机,引起气行不畅,进而影响血行而致瘀。
如:朱丹溪:血受湿热,久必凝浊。
(4)风邪致瘀:风为阳邪,其性升散而善行,若入血中,于血搏结,则可致瘀。
如清-尤在泾言“风气虽微,得以直入血中而为痹”。
另外,暑邪为阳邪,属火热化生,暑多挟湿,易伤津耗气。
暑邪侵袭人体,热伤津液,脉道干涩,气耗无力推动血行,湿阻血行不畅,可致瘀血的发生。
燥邪其性干涩,侵犯人体,最易伤耗人体的津液。
津液亏耗可致血液滞涩不畅,从而产生瘀血。
(5)七情致瘀:七情乃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刺激所产生的不同情志反映。
当情志活动异常,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影响到脏腑的功能活动,及气血的运行,便会导致瘀血的产生。
(6)饮食致瘀:饮食,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若饮食失去节制,或有所偏嗜,则会影响脏腑功能,引起气机紊乱,血行异常,引起瘀血。
(7)劳倦致瘀:劳动与休息是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劳逸得当,有助于气血流通,劳逸失调,如过度劳累伤气,气虚无力推动血行,或过度安逸,则气血流行不畅引起瘀血发生。
(8)外伤致瘀:外伤,包括了枪弹、金刃伤,跌打损伤,持重努伤,烧烫伤,冻伤和虫兽伤等。
外伤是致瘀血的常见原因。
(9)其他因素:如久病致瘀,凡病日久不愈,邪气循经入于经络,或痰浊留滞,使脉络闭阻;或病久不愈,正气大亏,无力推动血行,均可成瘀。
四、鉴别诊断:1、骨关节结核早期出现低热、盗汗等阴虚内热症状,患部可见脓肿,X 线检查可显示骨关节破坏。
2、风湿性关节炎典型变现为游走性的多关节炎,常呈对称性,关节局部可出现红肿热痛,但不成脓,炎症消退,关节功能恢复,不遗留关节强直畸形,皮肤可有环形红斑和皮下结节。
风湿性心脏炎是最严重的并发症。
3、类风湿关节炎常为多关节发病,而且累及手足小关节,逐渐出现关节僵硬、肿胀、畸形。
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
4、痛风性关节炎痛风是一种尿酸代谢障碍性疾病。
本病的发生是尿酸代谢障碍,血尿酸含量增高,尿酸盐沉积于关节、关节周围组织和皮下组织,引起关节炎的反复发作,有急性红、肿、热痛,逐渐产生骨与关节破坏、畸形、关节强直和功能障碍。
晚期可发生肾炎、泌尿系结石,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
实验室检查可示:血尿酸增高。
骨性关节炎一般血尿酸水平正常。
五、治疗方案:(1)中医辨证论治:1、风寒湿痹证症候: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痛处不定,游走不定;或痛有定处,且剧烈,有如刀割或有明显重着感或患处表现肿胀感,关节活动欠灵活,或肌肤麻木不仁,肢体、关节酸痛,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畏风寒,得热则舒,得热痛减,遇寒加重,活动时疼痛加重,舌淡,苔薄白或白滑,脉浮紧或濡。
症候分析:关节酸楚疼痛,屈伸不利乃风寒湿痹之共症。
但以风邪为重者,因风性轻扬,故痛以肢体多个关节,且游走不定;体虚者若感邪重,常致营卫失和,而出现恶风、发热、舌苔白、脉浮等表证;风邪偏胜,痹阻经络,气血不通为本证主要病机,以游走性疼痛为审证要点。
风寒湿邪闭阻经络,以寒邪为重者,因寒为阴邪,其性凝滞,主收引,主痛,故痛处固定,且剧烈,关节屈伸不利,局部时有冷感;血得温则行,遇寒则凝,故得热痛减、遇寒加重;夜晚气温下降,血行较白天滞缓,痛亦较白天加剧;舌脉皆为寒甚之象。
本证基本病机为寒邪偏胜,痹阻经络,气血难运。
以痛剧有定处,得热痛减为审证要点。
若湿邪偏重者,因湿为粘腻重浊之阴邪,故常易犯下,留而难去,则下肢肌肉、关节发病偏多,而以重着、肿胀为显,且有定处;湿邪滞停,阳气不通,遂麻木不仁;重着麻木痛胀较甚时,下肢则难于活动;得热得按,气血即暂可宣通,诸症遂缓;舌脉之象均为湿甚之征。
本证基本病机为湿邪偏胜,痹阻经络,气血运行受阻。
以肢体关节重着麻木,苔腻,脉濡缓为审证要点。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方药:防己黄芪汤合防风汤加减。
防风10g、防己20g、黄芪30g、羌活15g、独活15g、桂枝12g、秦艽15g、当归15g、川芎15g、木香6g、乳香6g、甘草10g。
方解:本方所治风水或风湿,乃因表虚卫气不固,风湿之邪伤于肌表,水湿郁于肌腠所致。
风性开泄,表虚不固,营阴外泄则汗出,卫外不密故恶风;湿性重浊,水湿郁于肌腠,则身体重着,或微有浮肿;风湿郁于肌肉、筋骨,则肢体疼痛。
舌淡,苔白,脉浮为风邪在表之象。
风湿在表,当从汗解,表气不足,则又不可单行解表除湿,只宜益气固表于祛风行水并施。
方中以防己、黄芪共为君药,防己祛风行水,黄芪益气固表,兼可利水,两者相合,祛风除湿而不伤正,益气固表而不恋邪,使风湿俱去,表虚得固。
臣以白术补气健脾祛湿,既助防己祛湿行水之功,又增黄芪益气固表之力。
佐入姜枣调和营卫。
甘草和中,兼可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
诸药相伍,祛风与除湿并用,扶正与祛邪兼顾,使风湿俱去,诸症自除。
临证应用:寒湿甚,加制川乌(或制草乌)15~20g以祛风散寒;若兼喘者,加麻黄以宣肺平喘;腹痛肝脾不和者,加芍药以柔肝理脾;冲气上逆者,加桂枝以平冲降逆;水湿偏盛,腰膝肿者,加茯苓、泽泻以利水退肿。
方歌:防己黄芪金匮方,白术甘草枣生姜,汗出恶风兼身重,表虚湿盛服之康。
2、风湿热痹证症候:起病较急,症见骨节疼痛,重着或肿胀,屈伸不利,病变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甚至痛不可触,筋脉拘急,不可屈伸。
得冷则舒为特征;可伴有恶风,发热,身热口渴,纳少、烦躁不安,或皮肤红斑、硬结。
舌质红,苔黄早燥,脉浮或滑数。
症候分析:热为阳邪,属火而性急迫,壅于经络关节,气血郁滞难痛,使局部灼热红肿,痛剧喜冷,筋脉拘急,难以屈伸;表卫不和,故恶风;热甚伤津,故发热口渴、烦躁不安;舌、脉均为热甚之象。
本证病机为风湿热邪雍滞经脉,气血闭阻不通。
以关节灼热红肿,舌红、苔黄燥为审证要点。
治法:清热疏风,除湿止痛。
方药:大秦艽汤加减。
秦艽15g、当归15g、甘草10g、羌活15g、防风8g、白芷12g、熟地20g、茯苓30g、石膏20g、川芎15g、白芍20g、独活15g、黄芩12g、生地15g、白术12g、细辛3g。
方解:风邪外袭,邪正相争,故或见恶寒发热、脉浮等。
治以祛风散邪为主,兼以养血、活血、通络为法。
方中重用秦艽祛风通络,为君药。
更以羌活、独活、防风、白芷、细辛等辛散之品,祛风散邪,加强君药祛风之力,并为臣药。
但风药多燥,易伤阴血,故伍以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养血活血,使血足而筋自荣,络通则风易散,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并能制诸风药之温燥;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故配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以化生气血;生地、石膏、黄芩清热,是为风邪郁而化热者设,以上共为方中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