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破窗理论

合集下载

破窗效应:破坏创造财富的悖论

破窗效应:破坏创造财富的悖论

破窗效应:破坏创造财富的悖论破窗理论的基本解释是:街道上的一座房子,假如它的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那么等不了多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

一面墙,假如消失一些涂鸦没有被准时地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会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而且其他的、更多的墙也会变得肮脏起来。

一个原来很洁净、清洁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开头有了垃圾之后,人们就会毫不迟疑地抛垃圾,丝毫不觉惭愧,于是,这里很快就会变成“臭气熏天的垃圾场”。

这个理论是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作为对某种错误经济学的批判的靶子而总结出来的,消失在他的闻名文章《看得见与看不见的》中。

而那位经济学家,是一位叫作黑兹利特的学者,他在一本小册中表述了一个经济学的比方,他说:假如小孩打破了窗户,必将导致破窗人更换玻璃,这样就会使安装玻璃的人和生产玻璃的人开工,从而推动社会就业。

巴斯夏看到后,特别生气,立刻做出了批驳:你是否见过这位和善的店主——詹姆斯·B.萨姆纳先生生气的样子?当时,他那马虎的儿子不当心砸破了一扇窗玻璃。

假如你置身于这样的场合,你唯恐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每个看客,看到这种局面的每个人,都会不约而同地如此这般地劝慰这位不幸的店主:“不论发生什么不幸的事,天下总有人会得到好处。

人人都得过日子呀,假如玻璃老是不破,要玻璃工干什么呀。

”现在,这种千篇一律的劝慰已经形成一种理论,我们将用这个简洁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理论,我们会发觉,很不幸,就是这样的理论在指导着我们绝大多数的经济制度。

巴斯夏认为,破掉的窗子尽管在短期内能够带来一些可怜的经济收益,但在较长的时期内,肯定会破坏整个国家的文化和风气,从而毁掉“文明的基础”。

由于当有人敲碎了一扇窗户,其次个人就可能让这个窗户的窟窿变大,第三个人可能钻进去玩了玩,第四个人可能进去后就开头偷东西,第五个人和第六个人可能就一把火烧了房子。

他认为,“破窗理论”就是典型的“破坏制造财宝”的谎言,这样的谬论放之于洪灾,放之于地震,放之于战斗,似乎都很合适,其实却是对文明的真正破坏,是特别荒谬的观点。

企业财务管理中“破窗”理论的应用

企业财务管理中“破窗”理论的应用

企业财务管理中“破窗”理论的应用【摘要】破窗理论认为,一扇被打破的窗户,如果不修补,会导致更多窗户被破坏。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破窗理论的应用也很重要。

可以通过预防员工不端行为来避免财务风险。

可以有效管理成本并提高效率,避免资源浪费。

引导公司文化建设,增强员工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

应对外部压力和市场竞争也是关键,及时修补财务“破窗”,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破窗理论至关重要。

未来,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财务管理需要更加注重破窗理论的应用。

结合实践,建议企业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加强内部控制,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企业财务健康发展。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破窗理论、员工不端行为、管理成本、效率、公司文化、外部压力、市场竞争、重要性、发展趋势、实践建议1. 引言1.1 破窗理论概述破窗理论是一种由美国经济学家乔治·凯恩斯和詹姆斯·威尔逊提出的社会学理论。

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如果一个社区的某个地方出现了一个破窗玻璃没有及时修理,那么这个破窗将会导致其他窗户也被破坏,整个社区的环境将变得混乱和失序。

而如果这个破窗能够及时修理,就可以避免其他窗户被破坏,维持整个社区的秩序和美观。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破窗理论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公司如果忽视一些小问题,比如员工的不端行为、管理成本不当等,这些问题可能会逐渐扩大,导致公司整体的财务状况恶化。

企业应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预防更大的损失发生。

破窗理论强调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预防问题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企业要重视细节,有效管理成本和提高效率。

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更好地应对外部压力和市场竞争,保持健康的财务状况并持续发展。

2. 正文2.1 破窗理论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引申破窗理论最初是由犯罪学家威廉·金恩和乔治·凯利提出的,用来解释犯罪行为的扩散和积累效应。

而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破窗理论也有着重要的应用意义。

企业内部存在的“破窗”问题会对员工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员工不端行为的增加。

生活中的经济学第八讲

生活中的经济学第八讲

产品生命周期


它只是满足人类一时的好奇心或需求,所吸引的只限于少 数寻求刺激、标新立异的人 扇贝型产品生命周期主要指产品生命周期不断地延伸再延 伸,这往往是因为产品创新或不时发现新的用途。
规模报酬
越南“微分积聚成台风” 欧洲“巨大的松涛声,是从每棵树上发出 来的” 伊朗“蚊子如果一齐冲锋,大象也会被征 服” 中国“众人拾柴火焰高” “三个和尚没水喝”
产品生命周期

风格一旦产生,可能会延续数代,时而流行,时而又可能并不流行。 是指在某一领域里,目前为大家所接受且欢迎的风格。时尚型的产品 生命周期特点是,刚上市时很少有人接纳(称之为独特阶段),但接 纳人数随着时间慢慢增长(模仿阶段),终于被广泛接受(大量流行 阶段),最后缓慢衰退(衰退阶段),消费者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另一 种更吸引他们的时尚。
企业的发展命运 在决策执行、企业运作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 都是至关重要的 真理有时只是掌控在少数人手中
阿罗不可能定理


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深刻认识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意识到少数服从多数的危险性。从而避免从众地 盲目决策。 也就是说,在决策时,管理者首先必须关注反对 意见.留意不同的声音。对其进行充分的分析判 断;其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取只要有人 反对就暂缓决策的方法,进行进一步论证,以求 达到全体通过的理想决施。
产品生命周期
产品从研究试制 开产品生命周期, 需求量较低而不 能弥补成本费用 竞争对手大量涌 人

产品生命周期

各阶段的营销策略

进入期:销量少,促销费用高,制造成本高

快速撇脂策略。即以高价格(顾客求新)、高促销费(潜在竞争)。(产品较替 代品有优势,有需求) 缓慢撇脂策略。以高价格、低促销费用。(市场小,有知名度,竞争不大,有 顾客) 快速渗透策略。以低价格、高促销费用(市场大,不了解产品,价格敏感,竞 争激烈) 缓慢渗透策略。以低价格、低促销费用(市场大,知名度高,价格敏感,竞争 威胁不大)

破窗效应经济学应用

破窗效应经济学应用

破窗效应经济学应用破窗效应(Broken Window Effect)是指当一个区域或社区中出现一扇破窗时,若不及时修复,其他窗户也很快会被破坏,最终导致整个社区的破败和混乱。

这一观点最初由乔治·凯利和詹姆斯·威尔逊于1982年提出,引起了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破窗效应在经济学领域的应用,并分析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在经济学领域中,破窗效应被广泛应用于城市治理、商业决策、消费者行为等各个方面。

其中最明显的应用便是城市治理。

如何提高城市治理的效率,有效地维护城市的秩序和安全?破窗效应给出的答案是:要及时处理城市中出现的问题和破损。

如果忽视了社区中的破窗,那么其他不良行为也很容易在这个地区蔓延开来。

维护城市的社会秩序和安全,必须必须采取及时有效措施,修复因素和破损。

在商业决策方面,破窗效应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如果一个商铺的外观没有得到良好的装修和维护,那么顾客很可能会觉得这家店不值得信赖,因而不会光顾这家店。

与此类似,如果一个店铺在商场中的位置不好,周围的店铺也不受欢迎,很多顾客也不会去拜访这个区域。

商家必须设法增强消费者对他们店铺的信任度和吸引力,以拓宽其销售市场。

破窗效应还可以应用于消费者行为领域。

在销售过程中,消费者通常会根据产品的质量、价格等因素做决定。

如果消费者购买的商品出现了质量问题或交通意外等非自身的因素,消费者通常会觉得买家铺,因此以后不会再购买这个品牌的产品。

如果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遇到销售人员的不满意服务或不友好态度,消费者会感到不愉快,对这个商铺和品牌产生不信任,从而减少消费者的忠诚度。

二、破窗效应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破窗效应对经济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的信任,是保障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果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的存在发生质疑,很容易导致市场的不稳定甚至崩溃,从而影响经济的稳定性和发展。

维护市场的信誉非常重要。

市场参与者对市场信誉的评价通常是由市场环境、社会环境和相关法规等因素决定的。

破窗理论,蝴蝶效应,近因效应,青蛙效应,磁化效应,鲶鱼效应,晕轮效应,木桶效应,马太效应,...

破窗理论,蝴蝶效应,近因效应,青蛙效应,磁化效应,鲶鱼效应,晕轮效应,木桶效应,马太效应,...

1、破窗理论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破窗理论”不仅仅在社会管理中有所应用,而且也被用在了现代企业管理中。

个别学生未被教育好,会影响到其他学生;一个知识点的疑惑被认为无所谓,会有更多的疑惑被认为无所谓。

因此,我们在自我管理、班级教育中,应懂得防微杜渐。

2、蝴蝶效应什么是蝴蝶效应?1979年12月,洛伦兹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从此以后,所谓“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名声远扬了。

“蝴蝶效应”之所以令人着迷、令人激动、发人深省,不但在于其大胆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色彩,更在于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蝴蝶效应”反映了混沌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

经典动力学的传统观点认为: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是不敏感的,即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对未来状态所造成的差别也是很微小的。

可混沌理论向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

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我们可以用在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的说明。

这首民谣说: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

这就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确实能够造成这样的恶果。

经济学破窗效应 -回复

经济学破窗效应 -回复

经济学破窗效应 -回复
经济学破窗效应,是法国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巴斯夏留斯基于19世纪初提出的一个理论概念。

破窗效应指的是当一块窗户被破坏后,这种破坏似乎会给经济带来积极影响的
假象。

这种影响的积极性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却掩盖了潜在的经济负面影响。

破窗效应的思路在于,当一块窗户被破坏时,业主不得不为修复窗户而支付费用。


笔费用将产生装修和材料采购的需求,因此窗户修复行动看似刺激了经济活动。

为了修复
窗户,业主可能会雇佣窗户修理工人,窗户制造商也能从窗户销售中获得利润。

这些因窗
户破损而引起的需求和就业增加,表面上看似乎为经济带来了好处。

这种表面上的积极效应只是一种错觉。

如果窗户没有被破坏,业主将能够将修窗资金
用于其他经济活动,例如购买其他商品或投资于其他项目上,这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而窗户修复行动只是将原本可用于其他用途的资源重新分配到了窗户修复上。

窗户修复所
带来的经济增长,实际上只是原本存在的经济活动的重新分配,而不是真正的经济增长。

破窗效应虽然在表面上看似乎有积极的经济影响,但实际上它只是一种资源重新分配,而且忽视了资源的浪费和经济的机会成本。

破窗效应的理论并不符合现代经济学中的有效
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的原则。

对破窗理论的认识

对破窗理论的认识

对破窗理论的认识
破窗理论,也称为弗里德曼窗,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1969年提出的一个社会学理论,旨在解释犯罪率的变化原因。

该理论被应用于众多领域,特别是在涉及网络安全的领域,更为重要。

弗里德曼窗理论基本上认为,一个安全系统最初受到保护,所以网络入侵者很难取得成功。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安全系统的漏洞会逐渐暴露出来,入侵者也就有可乘之机,成功突破网络防御。

因此,有些技术安全专家认为,即使今天一个安全系统仍然相当安全,也无法保证未来某一天不会受到非法入侵。

事实上,弗里德曼窗理论也在互联网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互联网上,各种网络技术每天都在发展和改进,人们总是在努力提高自己网络安全系统的安全性。

但是,随着使用者的增多,漏洞也会被很快发现,有一定的把握,漏洞也将会面临入侵的威胁。

因此,对于网络安全的机构,他们不断获取客观信息,观察网络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弗里德曼窗理论的概念,及时发现漏洞,并采取积极的措施,以防止可能的入侵。

总之,弗里德曼窗理论是一个很有用的理论,可以用来解释网络安全及时发现漏洞的重要性。

它并没有完全解释网络安全对现实世界的作用,但可以理解其重要性,体现其安全性。

因此,值得期待有关部门在研究这个理论时能够更好地把握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以将网络变得更加安全可靠。

破窗理论

破窗理论

破窗理论1也称“破窗谬论”,源于一个叫黑兹利特的学者在一本小册子中的一个譬喻(也有人认为这一理论是法国19世纪经济学家巴斯夏作为批评的靶子而总结出来的,见其著名文章《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

这位黑兹利特说,假如小孩打破了窗户,必将导致破窗人更换玻璃,这样就会使安装玻璃的人和生产玻璃的人开工,从而推动社会就业。

在这里,学者是为了说明孩童的行为与政府的行为所能产生的后果,从而彻底地否定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政策。

“破窗理论”就是典型的“破坏创造财富”。

把这样的谬论放之于洪灾,放之于地震,放之于战争,好像都很合适。

破窗理论2也叫破窗效应(Break Pane Law) 一扇窗户被打破,如果没有修复,将会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甚至整栋楼被拆毁。

由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观察总结的“破窗理论”指出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破窗理论是法国19世纪经济学家巴斯夏作为批评的靶子而总结出来的,见其著名文章《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下面是这一段的译文:你是否见过这位善良的店主——詹姆斯·B·萨姆纳先生生气的样子?当时,他那粗心的儿子不小心砸破了一扇窗户玻璃。

如果你置身于这样的场合,你恐怕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每个看客,看到这种局面的每个人,都会不约而同地如此这般地安慰这位不幸的店主:“不论发生什么不幸的事,天下总有人会得到好处。

人人都得过日子呀,如果玻璃老是不破,要玻璃工干什么呀。

”现在,这种千篇一律的安慰已经形成为一种理论,我们将用这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理论,我们会发现,很不幸,就是这样的理论在指导着我们绝大多数的经济制度。

假定这块玻璃值6法郎,你就会说,这个事故给玻璃工带来了6法郎的生意——它提供了6个法郎的生意——这我承认,我绝不会说这不对。

你的话很有道理。

这位玻璃工赶来,履行自己的职责,然后拿到6个法郎,在手里掂量掂量,而心里则感激那个莽撞的孩子。

这些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

破窗理论和挖坑理论

破窗理论和挖坑理论

关于破窗理论(“破窗理论”与“挖坑理论”)“破窗理论”是指,假设在市场完全饱和的情况下,一个人砸碎了理发店的玻璃窗,这一行为虽然对社会造成了破坏,但是理发师的不幸却是社会的福音,它将为玻璃生产商制造商机,生产商拿到钱后又去购买其他生产商的产品。

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他给社会造成的损害只是一次性的,可是给社会带来的机会却是连锁性的,于是得出结论:打碎一块玻璃,提供了无数金钱和就业机会,得大于失。

这个理论乍一看来,似乎确实很有道理。

在市场处于饱和的状态下,供需大体一致,不存在新的需求,也不存在新的供给,若生产能力增加,那就意味着生产过剩。

而此时只要让物品的占有者遭受一次损失,为了弥补这个损失,就会产生对商品新的需求,这个需求缺口就能带来供给的增加,重新使得供需达到平衡。

这个理论与凯恩斯“挖坑理论”惊人地相似。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写道:“如果财政部把用过的瓶子塞满钞票,并把这些塞满钞票的瓶子放在已开采过的矿井中,然后,用城市垃圾把矿井填平,并且听任私人企业根据自由放任的原则把钞票挖出来,那么,失业问题就不会存在,而且,在此推动下,社会的实际收入和资本财富很可能要比现在多出很多。

”他甚至还说,“如果我们的政治家们……想不出更好的办法,那么,造金字塔、地震甚至战争也可以起着增加财富的作用。

”“破窗理论”所主张的破坏创造需求,源于政府对GDP的盲目崇拜。

衡量经济的主要指标是GDP,GDP增长率越高,就说明这个国家或地方的经济发展速度越快。

然而,灾难、破坏可以创造需求,但是不能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追求财富的增加。

如果说,“破坏”可以激活经济,那么只能说,这样的激活是以消耗人类未来为代价的。

破坏创造需求这种行为,会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产生“双重成本”:一个是机会成本,这部分有限的资源本来可以挪作他处,用来创造更多的财富。

另一个是毁灭成本,就是对已有财富的破坏形成的巨大损失。

物质是永恒的,只不过是形式上发生了变化,财富不可能无中生有,任何破坏都是人类有限资源的损耗,任何经济的激活、繁荣都是以有限资源的消耗为代价。

破窗理论的反驳

破窗理论的反驳

“破窗理论”的三处谬误作者认为,如果人们认为灾后重建所产生的投资需求会促进GDP的增长,反而有利于经济发展,那就意味着上了“破窗理论”的当。

而“破窗理论”的谬误之处主要有三:首先其前提假设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其次灾难破坏可以创造需求,但是不能促进经济发展。

再次“以破坏来创造需求”是一种为了获得经济增量而牺牲存量的愚蠢行为,这种观念源于人们对于GDP的盲目崇拜。

□马涛谈起这次汶川地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应该说,其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应该小于几个月前的雪灾,不会改变经济的基本走势,但是也会在短期内增加物价上涨的风险,不过随着地震影响的消退,经济活动就将恢复正常。

灾后重建、恢复生产等工作产生的投资需求还会拉动经济的增长,促进GDP的增加,这似乎就会给人们造成一种灾难反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错觉。

一旦有了这种错觉,那就意味着上了“破窗理论”的当。

“破窗理论”是19世纪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斯夏在《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一文中提出来的,简单来说就是“损害有益”,巴斯夏曾对这种理论进行了批判。

“破窗理论”是指,假设在市场完全饱和的情况下,一个人砸碎了理发店的玻璃窗,这一行为虽然对社会造成了破坏,但是理发师的不幸却是社会的福音,它将为玻璃生产商制造商机,生产商拿到钱后又去购买其他生产商的产品。

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他给社会造成的损害只是一次性的,可是给社会带来的机会却是连锁性的,于是得出结论:打碎一块玻璃,提供了无数金钱和就业机会,得大于失。

这个理论乍一看来,似乎确实很有道理。

在市场处于饱和的状态下,供需大体一致,不存在新的需求,也不存在新的供给,若生产能力增加,那就意味着生产过剩,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就无法达到帕雷托最优状态。

而此时只要让物品的占有者遭受一次损失,为了弥补这个损失,就会产生对商品新的需求,这个需求缺口就能带来供给的增加,重新使得供需达到平衡。

按照这一理论,结合我国目前的状况,地震对基础设施、居民房屋、生活用品等带来的破坏会产生大量的潜在需求,破坏得越严重,未来需求就越大,这样在灾后重建时对供给的刺激效应就越强,同时为了满足正处在灾情中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现实的供给正在被创造出来,从而带动生产的发展,通过救灾、灾后重建这两个过程既增加了就业又创造出了大量的GDP。

企业财务管理中破窗理论的应用

企业财务管理中破窗理论的应用

企业财务管理中破窗理论的应用破窗理论简介破窗理论,也称作“小事引发大事”。

源自美国纽约一位社会心理学家Wilson·James Q.的一篇著名文章。

他提出,如果一个社区有一扇窗户被人打破,如果不及时修理,那么这个社区的其他人也会开始不尊重规则,甚至会做出更加恶劣的行为,最终导致社会道德的瓦解。

这个理论被应用到企业管理中,指的是如果一家企业管理不严格,存在小的违规行为,那么员工会认为这些行为是被默许和鼓励的,从而导致更严重的违规行为发生。

破窗理论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破窗理论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是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

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通过内部管理制度建立的、以保证企业经济活动正常运转为目的的一系列控制措施。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立可以保障企业的资产和利益不受不法侵害,提高财务管理的透明度和准确性,保证企业的长久发展。

如果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一些小的问题,例如没有及时完成对账工作、违反财务制度流程等,如果不及时整改,很容易传递错误信号。

员工们会认为这些小问题并不重要,以为领导不在意并且可以忽略不计,从而可能会逐步变得不遵守制度、不遵守规定。

一些员工可能开始冒险行为,例如贪污、挪用公司资金等,破坏企业稳定发展。

为了防止小问题渐渐形成大问题,企业需要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首先需要建立完整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对每一个环节进行检查和控制。

其次,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通知机制,及时通知管理层问题的发生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

再次,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监督,提高员工对于企业规章制度的敬畏之心。

同时,企业还需要及时发现并消除员工的不良言行。

例如,员工之间互相损括、道德低下等恶劣现象,都需要及时处理。

只有通过及时反应和处理这些小问题,企业才能够保持良好的公司形象,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保障企业的长远发展。

破窗理论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实际应用在实际的企业财务管理中,破窗理论的应用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充分发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在治理中的作用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于每一个环节进行监管和控制。

破窗的经济学原理——乘数及其计算

破窗的经济学原理——乘数及其计算

MPC=0.8
1024元买自行车, 256元储蓄
MPC=0.8 1280元吃火锅, 320元储蓄
火锅店得到1280元收入 2020/9/27
服装厂得到1600元收入
乘数公式
K = △Y/△AD K= 1/(1-MPC)
2020/9/27
乘数发生作用的条件
。 社会上各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乘数是一把双刃剑: 总需求的增加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大大增加; 总需求的减少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大大减少。
MPC=0.8,( MPC=C/Y)则玻璃店把得到的2000元的收入的80%即1600元 用于消费,假设购买了1600元的服装,服装店由此多得到了1600元的收入,于是 服装店的老板把1600元的80%即1280元用于吃火锅,火锅店的老板由此多得到了 1280元的收入,他又把1280元的80%即1024元用于购买自行车……..最后国民收 入增加了多少?
目录
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GDP的概念 GDP的核算方法 凯恩斯的理论: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
破窗的经济学原理:乘数及其计算
4
破窗的经济学原理: 乘数及其计算
破窗的经济学原理:乘数及其计算
乘数—总需求的增加导致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
△Y
K= △AD
破窗的经济学原理 一场暴雨毁坏了一家公司的窗户玻璃,公司更换玻璃花掉2000元,假设
2020/9/27
浪费有功?破坏Βιβλιοθήκη 理?感观 谢看
经济学基础
2020/9/27
• 讨论:节俭的悖论
18世纪的欧洲曾经流 行过这样一个故事,一群 蜜蜂为了追求奢华的生活 而大肆挥霍,结果这个蜂 群居然很快的兴旺发达起 来,后来,由于换了蜂王, 这群蜜蜂改变了习惯,放 弃了奢侈的生活,转而崇 尚节俭,结果却导致了整 个蜜蜂社会的衰败,最终 沦落到被敌人打败而逃散 的命运。

10大经济学效应汇总

10大经济学效应汇总

在了,它们仍然会像前面的羊一样,
向上跳一下才通过。人们将这种现 象称为“羊群效应”,也叫做“从众
心理”。
鲶鱼效应挪威人以喜欢吃沙丁鱼而闻名,尤
其是鲜活的沙丁鱼,在市场上价格要比死鱼高出许 多,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将沙丁鱼活着运回渔 港。可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虽然人们经过 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因为狭小、拥挤的 空间,而窒息死于渔船返港途中。人们绞尽脑汁, 却一直没有找到一个有效的办法。 后来,人们发现,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 活着回到渔港,但是,它的船长严格保守着秘密, 闭口不谈沙丁鱼存活的诀窍。直到船长去世,谜底 才得以揭开。人们惊讶地发现,秘密竟是那样的简 单。原来,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 沙拉丁鱼为主食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在陌生 的环境里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 冲右突,四处躲避。这样一来,虽然也有那么几条 沙丁鱼被鲶鱼吃掉,但是大部分沙丁鱼却欢蹦乱跳 地回到了渔港。很快,这个故事广为传扬,人们还 从中提炼出了一个著名的“鲶鱼效应”。
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他
的行为将陷于混乱。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晕轮效应指人
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
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 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 就会被这层光圈笼罩,而且,还往往会被赋予许 多其他的好品质。这种强烈的认知心理,就像月
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
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有这样一个故事,牧羊人在自己的 羊群前面横放了一根木棍。第一只 羊率先跳了过去,接着,第二只、 第三只……也会效仿那只领头羊的
样子,跟着跳过去。接下来,牧羊
人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 这里时,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存

两种“破窗”理论

两种“破窗”理论

两种“破窗”理论两种“破窗”理论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有两种“破窗”理论颇有影响。

第一种“破窗”理论是:小孩子把玻璃窗户打破了,这无疑是一件坏事。

可从拉动疲软经济这一角度出发,这是一件难得的好事。

因为窗子破烂后,请来工匠维修,带活了两个行业————玻璃制造业增加了生产,建筑业增加了开工率。

这叫坏事变好事,窗子破了拉动了经济。

这种“破窗理论”有破绽。

这其实是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其实,这种“破窗”理论倒是被“疲软”经济搞昏了头而创造出来的。

殊不知,掏钱修窗户的人家把本来想买窗帘的钱给花了,窗帘业为此而积压疲软,这边得之,那边失之了!中国古代有一个成语叫:“楚人失之,楚人得之”。

把这个成语反过来,可说为“楚人得之,楚人失之”。

再者,得也好,失也罢,对破窗的主人来说并不是好事,窗子被打破了,拉动再多消费,破窗主人还得破费呀!现在以假日经济来拉动疲软消费,也和“破窗”理论类似。

其实就是打破旅游这个“窗户”来带动交通、商业第三产业。

其弊病也一样显而易见,旅游带动了一些产业,也会影响别的产业。

“一节旺,三墟淡。

”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感受:旺了节日,淡了平时。

第二种“破窗理论”是:一个单位或一个企业房子的一个窗户被打破了,如果认为是小事而不及时去处理、去修理,就会给外人一种不好的信号,即这个单位管理不善,于是企业信誉度也下来了,产品也就销不出去了。

同时,这个破窗子也会给单位的人一个暗示:他打了玻璃无关紧要,我打破门也无所谓,便会滋生一种不爱惜单位或企业的意识。

于是这个单位、这个企业便会“烂”气上升,最终弄得不可收拾,企业和单位也就垮了。

这和我们古人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的是一个道理。

这种“破窗理论”破绽不多,一个烂窗户对内对外会有这么深的暗示,会有那么多的影响,会产生这么多的文章,倒是我们许多人始料不及的。

《经济学基础》破窗的经济学原理——乘数及其计算

《经济学基础》破窗的经济学原理——乘数及其计算
2020/10/4
浪费有功?破坏有理?感观 谢看经济学基础
MPC=0.8,( MPC=C/Y)则玻璃店把得到的2000元的收入的80%即1600元 用于消费,假设购买了1600元的服装,服装店由此多得到了1600元的收入,于是 服装店的老板把1600元的80%即1280元用于吃火锅,火锅店的老板由此多得到了 1280元的收入,他又把1280元的80%即1024元用于购买自行车……..最后国民收 入增加了多少?
2020/10/4
• 讨论:节俭的悖论
18世纪的欧洲曾经流 行过这样一个故事,一群 蜜蜂为了追求奢华的生活 而大肆挥霍,结果这个蜂 群居然很快的兴旺发达起 来,后来,由于换了蜂王, 这群蜜蜂改变了习惯,放 弃了奢侈的生活,转而崇 尚节俭,结果却导致了整 个蜜蜂社会的衰败,最终 沦落到被敌人打败而逃散 的命运。
MPC=0.8
1024元买自行车, 256元储蓄
MPC=0.8 1280元吃火锅, 320元储蓄
火锅店得到1280元收入 2020/10/4
服装厂得到1600元收入
乘数公式
K = △Y/△AD K= 1/(1-MPC)
2020/10/4
乘数发生作用的条件
。 社会上各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乘数是一把双刃剑: 总需求的增加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大大增加; 总需求的减少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大大减少。
目录
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GDP的概念 GDP的核算方法 凯恩斯的理论: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
破窗的经济学原理:乘数及其计算
4
破窗的经济学原理: 乘数及其计算
破窗的经济学原理:乘数及其计算
乘数—总需求的增加导致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
△Y
K= △AD
破窗的经济学原理 一场暴雨毁坏了一家公司的窗户玻璃,公司更换玻璃花掉2000元,假设

解读《一课经济学》2、破窗理论、战祸之福

解读《一课经济学》2、破窗理论、战祸之福

解读《一课经济学》2、破窗理论、战祸之福《一课》2、破窗理论来自晓书童频道00:0010:47解读《一课经济学》2、破窗理论、战祸之福——晓书童首先说破窗理论,什么是破窗理论。

话说你是有一个店铺的老板,你的铺面有很漂亮的玻璃橱窗。

有一天跑来一个小屁孩拿一个石头“帮”把你的橱窗砸了。

这种小屁孩抓到就应该吊起来打,但是跑了没抓到。

那怎么办?只有重新买一块玻璃呗,花了1000块钱,真他妈的贵。

然后街坊四邻就过来安慰你了,就有人说,你看啊,你现在看着你是损失了1000块钱,但是这1000块钱是用来买了玻璃,钱给了玻璃店老板,你就等于是推动了玻璃业的发展,玻璃店老板有钱了又会把钱花到别的店铺这样你就间接推动了所有行业的发展。

最终整个社会都发展起来了,带来了各个行业的发展机会。

你不是因此也是受益人啊。

如果你的玻璃一直不坏的话,那么玻璃店就会倒闭啊,而玻璃店倒闭了玻璃店老板也就没有钱再去买其他行业的东西,那么所有的行业都会不景气,整个社会都不好了,你也就跟着吃亏了。

所以你的玻璃被砸了也是一件好事,就不用难过了。

怎么样?是不是很有道理?但是这是一个谬论,为什么?如果这套说法成立的话那么这个该打死的小屁孩不就成了推动整个社会各行各业发展的大恩人了吗?那我们不应该等到这个小屁孩来砸我们的玻璃,而是应该自己动手把自己的玻璃砸了来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喽?可见破窗理论是一个谬论。

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谬论,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只看到玻璃被砸了之后付给玻璃店老板的1000元钱,的确是推动了玻璃业的发展。

而我们看不见的是本来这1000元钱你可能是要拿来买粮食、买水、买衣服、做大保健的花在这些地方的。

如果这样我就在拥有明亮橱窗玻璃的同时还可以吃、可以喝、可以穿可以做大保健,但是现在玻璃被砸了,我们只有不做大保健而把这个钱拿来买玻璃。

之后回去靠手,悲剧啊!所以我们只看到了玻璃业的得到,而忽略了食品业、服装业以及娱乐业的损失。

被误读的“破窗理论”

被误读的“破窗理论”

被误读的“破窗理论”被误读的“破窗理论”一个小孩拿起石头,打碎了商店的窗玻璃。

做错了事情的孩子跑掉了,商店老板自认倒霉,拿出一笔钱去买玻璃重新安上;这下,玻璃店有了生意,赚到了一笔小钱;玻璃店店主用这笔钱去面包店买了面包,面包店又有活干了;面包店老板又去农民那里买进了几斤面粉……仅仅是一块玻璃碎了,却带动了社会上许多行业的发展,甚至创造了就业机会,这可真是坏事变成好事的绝佳案例!这个虚拟的案例正是经济学中一个著名的理论——“破窗理论”。

然而,如果打碎玻璃真的能促进经济发展,为什么各国政府不鼓励所有市民集体上街,把所有的窗玻璃都打碎呢?如此一来,按照“破窗理论”,经济将更快速地发展,GDP也将大幅度增加。

这荒唐的一幕并没有出现,显然说明这个理论肯定有问题、有漏洞。

让我们回到玻璃被打碎的那一刻,商店老板被迫花钱去买玻璃。

一个关键的问题来了:假如这笔钱不用于买玻璃,他会怎么使用呢?从整个经济社会中看,如果商店老板的那笔钱没有用到买玻璃上,而是去买药了,我们可以继续书写下面的连锁反应:药店老板赚钱了,用这笔钱去买了面包,面包店又有活干了;面包店老板又去农民那里买进了几斤面粉……没错,玻璃被打碎了也好,没打碎也罢,反正只要那笔钱花了出去,都会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

所以,“破窗理论”不是经济理论,而是一个经济谬误。

这个谬误的产生,大概和人们误解了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理论有关。

在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大萧条时期,凯恩斯提出,为了振兴世界经济,政府必须行动起来,甚至亲自牵头和出钱,开展修公路、修水坝等大型项目。

在经济处于低谷的时候,政府如果能适时地用资金和项目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经济状况将逐渐好转。

但是,非常时期的政策是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发票子、上项目确实可以促进GDP数据的提升。

但在打碎窗玻璃的故事中,玻璃被打破的损失并不计入到GDP中,而卖出玻璃、卖出面包、卖出面粉的收益却计人GDP。

这就是GDP的误区,我们其实损失了玻璃,经济蒙受了损失,但是计算GDP后却发现GDP因此而增长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常识:破窗理论文/赫兹利特世界著名经济学家让我们效仿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从一面被砸破的橱窗的简单例子说起。

话说一个顽童抡起砖头,砸破了面包店的橱窗。

当店主怒气冲冲追出来时,小捣蛋早已逃之夭夭,只剩下一群看闹热的围观者。

大家盯着橱窗的破洞以及四下散落的玻璃碎片,若有所思。

不一会儿,跟通常的情形一样,有些人开始互相议论,宽慰店主和众人的心:玻璃破了很是可惜,可是这也有好的一面。

这不,对面的玻璃店又有生意了。

他们越琢磨越来劲:一面新的橱窗需要多少钱?要250美元。

这笔钱可不算少。

不过,这没什么好埋怨的,事情本来就这样,要是玻璃永远都不破,那装玻璃的人吃啥。

玻璃店多了250美元,会去别的商家那里消费,那些个商家的口袋里多了几个钱,又会向更多的商家买东西。

经这么一说,小小一片破橱窗,竟能够连环不断提供资金给很多商家,使很多人获得就业机会。

要是照这个逻辑推下去,结论便是:扔砖头的那个小捣蛋,不但不是社区的祸害,反而是造福社区的善人。

且慢!让我们来分析其中的谬误。

至少围观者所作的第一个结论没错,这件小小的破坏行为,的确会给某家玻璃店带来生意。

玻璃店主对这起捣蛋事件除了略表同情之外,更多的应该是高兴。

但是,面包店主损失掉的250美元,原本是打算拿去做一套西装的。

如今,这钱被迫挪去补破窗,出门就穿不成新西装(或者少了同等价钱的其他日用品或奢侈品)。

他原来有一面橱窗再加250美元,现在只剩下一面橱窗。

或者说,在准备去做西装的那个下午,他本来可以心满意足同时拥有橱窗和西装,结果却只能面对有了橱窗就没了西装的糟糕现实。

如果我们把他当作社区的一员,那么这个社区就损失了一套原本会有的新西装,于是变得比以前更穷了。

简单来说,玻璃店主的这桩生意,不过是从做西装的缝纫店主那里转移来的。

整个过程并没有新增“就业机会”。

那些围观的人只想到了交易双方——面包店主和玻璃店主——的情况,却忘掉了可能涉及的第三方——缝纫店主——的窘迫。

围观者完全忘了他,恰恰是因为现在玻璃碎了,他也就失掉了亮相的机会。

人们过两天就会看到崭新的橱窗,但绝不会看到多出那套被牺牲掉的西装。

人们总是只看到眼前所见的东西。

讲完粗浅的“破窗谬论”,有人会说,任何人只要动脑筋想一想,一定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事实上,穿着各种伪装的破窗谬论,在经济学历史上却最为顽固不化,而且此种谬论在过去任何时候都没有现在这么盛行。

如今,每天都有许多人在一本正经地重复着同样的错误。

这些人包括工业巨头、商会和工会领袖、社论主笔、报纸专栏作家、电台与电视台的评论员、技巧高深的统计专家、一流大学的经济学教授。

他们正在用各自的方式宣扬破坏行为所带来的好处。

有些人不屑于谈小小的破坏行为带来的蝇头小利,却醉心于巨大的破坏行为能让人们受益无穷。

他们吹嘘战争对经济是如何如何的有利,非和平时期能比,并向我们展示通过战争才能实现的“生产奇迹”。

他们认为,战争时期庞大的需求“累积”或“堵塞”,会给战后的世界带来繁荣。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们兴致勃勃地清点那些在欧洲被战火夷为平地、必须重建的房子和城市。

在美国,他们清点出战争期间无力兴建的房子、短缺的尼龙袜、破旧的汽车和轮胎、过时的收音机和电冰箱。

这些人汇总出来的数额之大,令人震惊。

这种“需求堵塞”谬论只不过是我们所熟悉的老朋友——破窗谬论——换上一件臃肿的马甲之后的形象而已。

不过这一次,有更多相关的谬误绞缠在一起,需要我们逐一驳斥。

首先,它把需要(need)和需求(demand)混为一谈。

战火摧毁的东西越多,人民生活越贫困,战后需要的东西也就越多,这点毋庸置疑。

但是,需要并不等于需求。

有效的经济需求,光有需要还不算,还必须要有相当的购买力才行。

当今印度对产品的实际需要远高于美国,但是它的购买力,以及由此带来的创造商机的能力却远低于美国。

不过,就算绕过了上一个谬误,接下来还有可能陷入另一种谬误。

发表破窗谬论的人通常只从金钱的角度去思考“购买力”。

其实,只要让印钞机开足马力,不愁没有钞票。

要是以金钱来衡量“产品”价值的话,那么以钞票为产品的印钞业,无疑是当今世上规模最大的产业。

但是用这种方式去解决购买力问题,所印制的钞票数量越多,单位货币的价值就越贬值,货币贬值的程度可以用物价上涨的幅度来衡量。

可是,人们只习惯于用金钱来衡量自己的财富和收入,所以只要手头多了几张钞票,便以为自己过得更好,尽管拿这些钱能买到的东西比从前少,自己实际拥有的东西可能不如从前。

人们所认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经济“收益”,其实大多是战时通货膨胀造成的幻象。

哪怕在和平年代,同等规模的通货膨胀也能带来这样的结果,并且的确产生过这些结果。

后面我们还会回过头来谈这种货币幻觉。

“需求堵塞”谬论只讲出了一半的真相,这点跟破窗谬论一样。

被砸破的橱窗的确会给玻璃店带来生意,战争造成的破坏也的确给某些产品的制造商带来了大量的商机。

房子和城市的毁于战火,为建筑业赢得了更多业务,而战争期间没办法生产的汽车、收音机和电冰箱,确实为那些特定的产品带来累积性的战后需求。

这一半的真相在大部分人看来,就像是总需求增加了。

部分原因是由于单位货币的购买力降低,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需求从其他地方转向了这些特定的产品。

欧洲人盖出了空前数量的新房子,因为他们必须先解决安居问题。

可是,在他们大兴土木的同时,可用于生产其他产品的人力和生产能力就会随之减少。

人们买了房子之后,可用于购买其他产品的支付能力也会随之缩水。

人总是顾得了一头,就顾不了另一头(当然,饥寒交迫的紧张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人们更多的生产活力)。

这一得一失当然要拜战争所赐。

战争改变了人们在战后的努力方向;战争打破了各行各业原有的平衡;战争重塑了工业的结构。

二战后的欧洲各国都出现了高速甚至奇迹般的“经济增长”,那些惨遭战火蹂躏的国家是如此,那些未受劫掠的国家也是如此。

遭受的破坏最为严重的德国等国,其经济增长速度比破坏不那么严重的法国等国要快。

部分原因是因为西德实行了较为稳健的经济政策,部分原因是想尽快过上正常生活的念头使人们工作更加努力。

但它并不表示财物毁损对失去财物的人有利。

没有人会因为需要激发出斗志而刻意烧毁自家的房屋。

战争结束后,迎来和平的人们通常会在一段时间内激发出旺盛的精力。

托马斯·麦考利(Thomas Macaulay)在《英格兰史》(History of England)的第三章开门见山这么写道:不幸的事件、政府的失误,可能将一个国家置于悲惨的境地,但与之相比,科技的持续进步、人们改善自身生活的恒久努力,却能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国家的繁荣。

我们经常发现,肆意挥霍、苛捐杂税、荒谬的商业管制、贪渎腐化的司法体系、伤亡惨重的战争、叛乱、迫害、烈火、洪水,它们都在摧毁财富,但人民通过努力创造财富的速度却更快。

没有人愿意让自己的财物毁于战争或和平年代。

对个人来说是伤害、是灾难的东西,对由个人组成的国家来说也一定是伤害和灾难。

经济推理中最常见的许多谬论,源于人们倾向于将“国家”当成抽象的集合名词去思考,而忘记或忽视了组成它、并赋予它意义的个人。

这种倾向在今天尤为明显。

如果一开始就从惨遭横祸的个人角度去思考,那就不会有人认为战争造成的破坏对经济有利。

那些认为战争造成的破坏能增加总体“需求”的人,还遗漏了一个基本事实:需求和供给就像硬币的两面,其实是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同一样东西。

供给会创造需求,因为归根结底供给就是需求。

人们把自己生产的东西供应给他人,其实是为了换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农民为城市供应小麦,是因为他们需要汽车或其他产品。

所有这些,是现代分工和交换经济的本质。

这个基本事实对于大部分人(包括一些被誉为杰出的经济学家的人)来说是不清楚的。

他们被工资支付等复杂的机制,以及几乎所有的现代交易都以金钱为媒介间接进行的形式所蒙蔽。

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等一批古典经济学家,虽然未能详尽阐明货币造成的复杂后果,至少透过“金钱的面纱”看到了现实的根本。

就这一点来说,他们比当今那些批评他们的人更胜一筹。

那些批评者非但没能从中得到启示,反而被金钱的表象搞糊涂了。

单纯的通货膨胀——也就是发行更多的货币,造成工资和物价上扬——看起来也许像创造了更多的需求。

但从实际物品的产量和交易量来看,则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显然,生产力被摧毁多少,实际购买力就会被摧毁多少。

尽管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以金钱表示的产品价格或“国民收入”会上升,我们却不应该被此表象迷惑,甚至自欺欺人。

有人争辩说,德国人和日本人比美国人拥有“战后优势”,因为他们的老旧工厂在战时被完全摧毁,得以更换最现代化的厂房和设备,生产效率得以提高,成本得以降低,非美国那些老旧、过时的厂房与设备可比。

如果真是这样,那美国人完全可以立即拆除老旧设施,从而一举消除日本和德国的领先优势。

实际上,只要能满足利润最大化,所有国家的所有制造商,都可以每年弃旧换新。

道理很简单,厂房、设备都有最适当的折旧率,也就是最佳的更新年限。

只有在制造商的厂房、设备因为老化过时,净值接近于残值,正要找人来拆除,并且已经订购了新的设备之际,炸弹刚好在这一刻落下,帮忙拆毁了现有设施,才真的对当事人有利。

当然,如果厂房、设备以前的折旧和过时程度没有适当反映在会计帐簿上,实际损失就不会有账面损失那么更严重。

新厂房、新设备的出现,也的确会加快老旧设施的淘汰速度。

也就是说使用新装备能创造更大的利润,继续使用旧装备比较而言就是损失。

如果那些拥有老厂房、老设备的制造商想继续使用过时装备,已经超过了利润最大化的正常期间(假定他们有预算来添置新厂房和新设备),那么厂房、设备此时被摧毁,将带来比较优势,或者讲得确切一点,可以减低他们的比较损失。

我们从中得出一个初步结论:厂房毁于战火绝没有什么好处,除非在那些厂房因为折旧和过时,价值接近于破铜烂铁,正处在弃旧迎新的当口。

弃旧并不意味着就能迎新。

上述讨论还忽略了一个核心的事实。

即,无论是个人还是政府,必须拥有资金提留,或者通过储蓄取得资本积累,才能实现厂房和设备的更新换代。

然而,战争却会摧毁累积下来的资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