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翻译、解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人年少时不明白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吟赋新词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创作背景此词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
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他无心赏玩。
眼看国是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
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
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
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刘彩连
Page
9
Page 4
Page
5
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Page
6
清平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 莲蓬。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作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Page 2
文意: 少年时不懂得什么是忧愁,闲来无事喜欢登上高楼。 喜欢登上高楼,为了写首新词没有忧愁也要说有许多忧愁。 如今尝尽了愁的滋味,想说却又说不出口,而只是说: “好凉爽的一个秋天啊!”
这首词精彩地描写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Page
3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年),南宋词人。字幼安, 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出生于战乱 年代,长大后积极抗金,主张北伐,恢复中原。 他的词慷慨悲壮,风格豪放,具有深刻的爱国主 义思想,反映了时代精神。 这首词精彩地描写了自己的心路历程:青少 年时代,无忧无虑,不知愁苦是什么滋味。然而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态的转变,真正体会到人生 的苦涩艰辛后,那许多的愁连说都说不出口,只 好独自承受了。
Page
8
【赏析】
这是一首小令,却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 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它以“听雨”为媒介, 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少年只知 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 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 因受国亡之痛的影响,感情变得麻木,一任雨声 淋漓,消解了喜怒哀乐……而其深层则潜隐着亡 国愁情。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练习题阅读答案与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练习题阅读答案与赏析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相关资料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宋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练习题1、“少年”“爱上层楼”的原因是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愁,结果是尝遍了愁的滋味却说秋天很美好。
“却道天凉好个秋”的理解是:心中充满了愁苦,却无处诉说,只好找个话头,说说这天凉的秋天吧!2、《丑奴儿》中词人以“愁”为线索,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复杂的心情。
从整首词来看,作者所说的“愁”绝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忧民,忧虑国家存亡的报国之仇。
3、对比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请写出本词两对对比的内容。
答:第一组:“少年”和“而今”对比;第二组:“强说愁”与“欲说还休”对比。
第三组:“不识”与“识尽”对比。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
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
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英语单词、英语语法、英语听力、英语知识点、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数学公式、数学知识点、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nglish words, English grammar, English listening, English knowledge points, Chinese knowledge points, classical Chinese, mathematical formulas, mathematics knowledge points, composition boo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南宋]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丑奴儿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全词浅显明快,恬淡清新,反映了诗人辛弃疾退居上饶后,寄情山林的心情。
全诗如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叠句的运用
词中运用叠句形式,如“爱上层楼”、“欲说还休 ”,既增强了词的节奏感,也突显了词中情感的深 刻。
借景抒情的运用
词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如“博山道中壁” ,把情感融入到景物之中,使得情感表达更 加含蓄而深刻。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汇报人:***
2023-Leabharlann 1-10CATALOGUE
目 录
• 词牌及作者介绍 • 词的背景与主题 • 词的内容与解释 • 词的特色与风格 • 词的影响与评价
01
CATALOGUE
词牌及作者介绍
原文和译文
•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 辛弃疾〔宋代〕
•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 译文: • 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凉爽的一个秋天啊!”
叠句形式的运用使得这首词的情 感表达更加深沉博大。通过反复 使用“爱上层楼”和“欲说还休 ”,辛弃疾将少年时期与中年时 期的情感对比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写作手法不仅增强了词的情 感力度,也使得这首词的艺术表 现更加丰富多样。
03
CATALOGUE
词的内容与解释
上片内容与解释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这句词描述了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无法表达的忧愁。想说却说不出,最终只能说一句“天凉 好个秋”,暗示了内心深处的苦闷和无法言说的忧愁。
《丑奴儿 - 书博山道中壁》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丑奴儿 - 书博山道中壁》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丑奴儿 - 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原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注释:丑奴儿:四卷本甲集作「采桑子」。
词牌名。
唐教坊曲有《杨下采桑》,调名本此。
汉代乐府诗《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此曲应是乐府旧曲《采桑》而入燕乐者。
晚唐和凝词为创调之作。
南唐李煜词名《丑奴儿令》,冯延巳词名《罗敷媚歌》,贺铸词名《丑奴儿》,陈师道词名《罗敷媚》。
南卓《羯鼓录》作《凉下采桑》,属「太簇角」。
此双调小令,殆就大曲中截取一遍为之。
《尊前集》注「羽调」。
《乐府雅词》注「中吕宫」,《张子野词》入「双调」。
此调四十四字,前后阕相同,各三平韵。
由四个七字句和四个四字句组成,每阕四字句处于七字句之间,使词气和缓;用韵甚密,而又使音节浏亮。
此调宜于抒情与写景,既可表现婉约风格,又可表现旷达与刚健的风格。
别有添字格,两结句各添二字,两平韵,一叠韵。
博山:地名,位于上饶以东永丰县境内,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二十一·〈江南东路·信州〉》:「博山在永丰西二十里,古名『通元峰』,以形似庐山香炉峰,故改今名。
」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辛稼轩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新词强(qiǎng)说愁」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词:「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翻译及赏析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翻译及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翻译: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作者简介: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主题思想:
这首词通过三组对比,表现了作者尝遍辛酸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写尽了人生的无奈。
重点赏析: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
下片写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却道天凉好个秋”生动地表现了遍尝辛酸之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
运用对比,词中将“少年”时和“而今”对比,将“不识”与“识尽”对比,将“强说愁”与“欲说还休”对比,在自嘲自讽中,写尽了人生的无奈。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原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不识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不识:不知,不懂。
层楼:高楼。
赋:写,作。
强(qiǎng):勉强。
识尽:深知,尝够。
休:罢了。
【大意】
少年时代,我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忧愁,常常喜欢登上高楼,玩赏景致。
有时为了赋写新词,明明没有什么痛苦,也要勉强写出一片愁绪。
到如今,我尝尽了人间忧愁的滋味,真希望能有机会尽情倾吐,然而又感到无话可说。
虽然不说,心中的种种愁苦却又憋不住。
可是,话到了嘴边,竟然变成了:“啊,天转凉了,多好的一个秋天啊!”。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注释及译文
丑奴儿1·书博山2道中壁
【南宋】辛弃疾
少年3不识4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5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6愁滋味,欲说还休7。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1.丑奴儿:词牌名。
又叫做采桑子
2.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5.“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
6.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7.欲说还(huán)休:难于启齿的感情,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创作背景】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在博山道中一壁上所作的一首词。
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最新)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原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赏析:此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
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人年少时不明白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吟赋新词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 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
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
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译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原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丑奴儿书写在博山道路旁的墙上,感叹时光荏苒,泪水溅落,心中怅恨离别之鸟惊扰。
连绵的战火已持续了三个月,家书却抵不过千金。
白天的阳光逐渐沉入山脉之中,黄河奔流入海。
渴望能尽览千里风景,再往上一层楼。
解读:这首诗是唐代文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歌,描述了对于战乱时期和离别的悲愤之情。
诗中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描绘了一位奴隶的面容在山路的墙上,这个形象象征了充满伤痛和哀愁的命运。
他的感叹和泪水反映了时光的流转和战乱带来的伤害。
诗中提到了“烽火连三月”,显示了战乱的持续时间之长。
而“家书抵万金”则表达了离别之痛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深。
在诗的最后两句中,杜甫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他的壮志和对梦想的追求。
诗歌分析:这首诗以杜甫擅长的自然景物描写和抒情手法为主线,通过对外部景物的描绘来表现内心的感受。
诗中通过描述山脉、河流等景观,反映了作者对于壮丽自然景色的向往和对于现实痛苦的反思。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达了对于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向往。
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展示了诗人的壮志与对未来的追求。
杜甫的诗歌中常常将自然景物与人生命运相联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反映人类的喜怒哀乐。
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丑奴儿书在山路上的壁画,表达了人们在战乱和离别困境中所遭受到的痛苦和磨难。
同时,他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结语:《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杜甫的一首名篇,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抒情手法,表达了对战乱和离别的痛苦之情,同时展现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首诗揭示了人类命运的悲剧和对于自由和幸福的不懈追求,是杜甫为后世留下的一份宝贵遗产。
注:本文为人工智能辅助创作,仅供参考。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原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 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①丑奴儿:词牌名,即《采桑子》。
②层楼:高楼。
【评解】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集评】夏承焘《唐宋词欣赏》:他这首词外表虽则婉约,而骨子里却是包含着忧郁、沉闷不满的情绪……用“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结束全篇,用这样一句闲淡话来写自己胸中的悲愤,也是一种高妙的抒情法。
深沉的感情用平淡的语言来表达,有时更耐人寻味。
张碧波《辛弃疾词选读》:这首词写得委婉蕴藉,含而不露,别具一格。
【创作背景】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丑奴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丑奴儿》并能理解它的大致意思。
2、能入情入境地诵读并背诵《丑奴儿》。
3、能感受《丑奴儿》所体现的作者的为国而愁与爱国之情。
教学步骤
一、情趣导入:
1、课前欣赏歌曲《丑奴儿》,配图片。
2、简介丑奴儿——词牌名。
又名《采桑子》、《丑奴儿令》等。
中国古代,诗人写成了一首词,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这旋律的名称,就是词牌名。
3、今天,我们学习就来这首《丑奴儿》,一起读。
二、感知愁意:
1、读的真好听,谁再来读读。
2、读出这首词中的一个字了吗?
3、是呀,忧愁与感伤呀!让我们带着这种忧愁与感伤再来一起读。
4、读得非常好,谁能再来把这首词节奏停顿读出来,从而更有韵律和味道?哪位同学试一试?
三、因愁而疑:
1、感受到了吗?什么情感?
2、是呀?忧愁呀?感伤呀?煎熬呀?无奈呀……聚成了一个字就是愁,愁呀!愁!
3、于是问题来了——有什么问题?(作者辛弃疾为什么而愁呀?)是呀,辛大词人,你为什么而愁呀?问得好,继续问?(聚焦到一个字眼——尽,这里面又包含着怎样的愁绪呢?)
四、聚焦愁情:
1、是呀,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愁乃人之常情,古代的诗人词人曾在很多作品中写道了愁字愁情。
2、聚焦品读。
回到唐代:一读——二问:这是一片怎样的愁情?——三还原:画面理解。
回到北宋:一读——二问:这是一片怎样的愁情?——三追问:作者为什么而愁?。
五、识得愁味:
1、也让我们再来问问辛大词人。
说尽了愁滋味了吗?道完了愁滋味了吗?
2、看辛弃疾纪念馆图片,了解辛弃疾是干什么的吗?
3、出示背景简洁,走进辛弃疾。
(读完追问:从中你读出了辛弃疾为什么忧愁了吗?用四个字概括一下,他这叫——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忧国忧民)
4、辛词拓展。
(解释意思:想起当年的战争岁月;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
5、回到这首词进一步理解:少年时——不识愁滋味、强说愁。
到了现在,辛弃疾、报国无门,这就是他最主要的愁滋味呀!这愁能说吗?
6、带着这样的理解,再读体会。
7、聚集到一个字,还是愁呀,面对这一个愁字,辛弃疾想到了那些画面?拿起我们的笔写下辛弃疾的心里想法。
六、作业检测:
1、《丑奴儿》中词人以“愁”为线索,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复杂的心情。
从整首词来看,作者所说的“愁”绝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忧民,忧虑国家存亡的报国之愁。
2、文中“少年之愁”与“而今之愁”有什么区别?
明确:“少年之愁”指的是为作新词而无愁找愁,无病呻吟,乃普通文人的通病。
“而今之愁”却决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忧民、忧虑国家存亡的报国之愁。
3、对比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请写出本词两对对比的内容。
明确:第一组,“少年”和“而今”对比;第二组,“强说愁”与“欲说还休”对比;第三组,“不识”与“识尽”对比。
附:板书设计
上片:少年不识愁滋味
过度:爱上层楼对比、反衬
下片:如今识尽愁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