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白细胞分类计数(White Blood Cell Differential Count,WBCDC)是将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类型进行计数,以及测量白细胞含量的一种常见的检测方法。
白细胞分类计数大致可以分为总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细胞、嗜碱细胞等6种细胞类型。
其实,白细胞分类计数具有很多的临床意义,它可以帮助医护人员识别炎症的存在,并可以帮助诊断多种慢性疾病,如癌症、病毒感染、免疫性疾病等。
首先,总白细胞计数是检测炎症,特别是感染性炎症时最常用的指标之一,它可以检测出总白细胞增加、降低,从而判断炎症的存在。
此外,要在总白细胞计数中合理运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比例,可以使医生更快速准确地确定炎症类型,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结果。
其次,白细胞分类计数也可以帮助临床定性诊断慢性疾病,如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也可以帮助诊断病毒感染,如急性病毒感染、慢性病毒感染和HIV感染。
由于慢性病毒感染会降低淋巴细胞水平,因此在白血病检查中,可以检测淋巴细胞的减少来诊断慢性病毒感染。
此外,白细胞分类计数还可以帮助分析肿瘤,其中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增加可能表明恶性肿瘤发生。
因此,在放射学检查中常作为肿瘤病人的鉴别指标。
再次,白细胞分类计数也可以帮助诊断免疫系统疾病,如过敏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在这些疾病中,都会发生一系列免疫系统反应,从而导致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细胞等各种白细胞类型的数量和比例发生变化。
因此,通过对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测量,可以帮助诊断上述疾病。
总而言之,白细胞分类计数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可以检测炎症的存在,帮助诊断慢性疾病,也可以帮助诊断肿瘤和免疫系统疾病。
因此,临床医生在实践中应尽量掌握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以便更准确、及时的诊断疾病,以获得最佳的病例管理效果。
白细胞分类计数和分类临床意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LE细胞的形态特征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看一看:有无LE细胞
插入LE细胞与果馅细胞的照片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教学资料整理
• 仅供参考,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淋巴细胞增多与减少
1.淋巴细胞增多(>40%) (2)绝对增多 是指淋巴细胞浓度数和分 数数都增多,可见于: ①某些传染病 ②某些传染病的恢复期和肾移植术后发生 排异反应时。 ③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病性 淋巴肉瘤时淋巴细胞均增高。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淋巴细胞增多与减少
感染严重时白细胞不增高反而降低; 中性粒细胞有严重核象左移; 嗜酸性粒细胞消失表示病情险恶的征兆。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感染已被清除征兆
单核细胞逐渐增多; 嗜酸性粒细胞重新出现或上升; 中性粒细胞核象左移减轻; 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消失表示感染已被清 除。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重庆药剂学校临床检验教研室 须 建 制作
白细胞分类计数和分类临 床意义
一、参考值(参考区间)
白细胞计数: 成 人: 4×109/L~10×109/L; 儿 童: 5×109/L~12×109/L 初生儿:15×109/L~20×109/L。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参考值
百分率(%) 浓度数(×109/L)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1~5
色的均匀体,吞噬细胞常胀大,其本身的核被 挤在一边,仅在均匀体周围可看到少许细胞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五、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临床意义分析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临床意义分析【关键词】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白细胞是一类有核的血细胞。
白细胞不是一个均一的细胞群,根据其形态、功能和来源部位可以分为三大类: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白细胞与红细胞和血小板一样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细胞发育过程中又都是经历定向祖细胞、前体细胞,而后成为具有各种细胞功能的成熟白细胞。
1 白细胞计数1.1 检验标本的正确采集严格使用EDTA-K2抗凝静脉血,抽血后立即轻轻颠倒混匀,防止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摇晃切勿用力,防止产生气泡及造成溶血;取样后2小时内及时送检进行测定,室温贮存不得超过6小时。
白细胞计数有目视计数法和仪器计数法,目视法是血液经稀酸稀释后,成熟红细胞全部被溶解,注入计数池后,在显微镜下计数白细胞。
数计操作时应注意因第1滴血混有组织液,应擦去。
不能过度挤压,以免组织液混入引起血液凝固或造成计数结果不准确,并保证计数板和盖玻片清洁。
一次完成充池,如充池过少、过多或有气泡,拭净计数板及盖玻片后重新操作。
计数池内如细胞分布严重不均,应重新充池。
计数红细胞用高倍镜,计数白细胞用低倍镜。
1.2 临床意义白细胞总数具有明显的生理波动性,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以相差1倍。
如下午较上午偏高;用餐后较用餐前偏高;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时较安静状态下偏高;月经前期、妊娠、分娩、哺乳期亦可增高;新生儿及婴儿明显高于成人。
正常成年人白细胞总数是(4.0~10.0)×109/L,每日不同的时间和机体不同的功能状态下,白细胞在血液中的数目是有较大范围变化的。
当每升超过10.0×109个白细胞时,称为白细胞增多。
而每升少于4.0×109个白细胞时,称为白细胞减少。
机体有炎症时常出现白细胞增多。
有急性感染,组织损伤、坏死、恶性肿瘤、白血病,尤其是慢性白血病、急性失血、急性中毒、类白血病反应等,白细数计数病理性增多。
某些感染,如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等;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不增多型白血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理化损伤及药物反应;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等,出现病理性减少。
《白细胞分类和计数》课件
《白细胞分类和计数》课件一、白细胞的概述1. 白细胞的定义2. 白细胞的功能3. 白细胞的来源和分化二、白细胞的分类1. 粒细胞系列a) 中性粒细胞i. 形态特征ii. 功能b) 嗜酸性粒细胞i. 形态特征ii. 功能c) 嗜碱性粒细胞i. 形态特征ii. 功能2. 淋巴细胞系列a) B淋巴细胞i. 形态特征ii. 功能b) T淋巴细胞i. 形态特征ii. 功能3. 单核细胞系列a) 单核细胞i. 形态特征ii. 功能b) 巨噬细胞i. 形态特征ii. 功能4. 其他白细胞a) 树突状细胞i. 形态特征ii. 功能b) 肥大细胞i. 形态特征ii. 功能三、白细胞的计数方法1. 显微镜法a) 原理b) 操作步骤c) 结果解读2. 自动化血液分析仪a) 原理b) 操作步骤c) 结果解读四、白细胞分类和计数的临床意义1. 粒细胞系列a) 中性粒细胞增多i. 感染ii. 应激状态iii. 某些血液病b)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i. 过敏反应ii. 寄生虫感染iii. 某些血液病c)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i. 慢性髓系白血病ii. 某些寄生虫感染2. 淋巴细胞系列a) B淋巴细胞增多i.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ii. 某些病毒感染b) T淋巴细胞增多i. 细胞免疫功能增强ii. 某些病毒感染3. 单核细胞系列a) 单核细胞增多i. 急性感染ii. 某些血液病b) 巨噬细胞增多i. 急性感染ii. 某些血液病4. 其他白细胞a) 树突状细胞增多i. 某些病毒感染b) 肥大细胞增多i. 过敏反应五、白细胞分类和计数的临床应用注意事项1. 样本采集和处理2. 仪器校准和维护3. 结果解读和报告4. 临床综合分析六、总结1. 白细胞分类和计数的重要性2. 临床应用的注意事项3. 持续关注白细胞的研究进展科学性评估课件中的白细胞分类和计数方法描述是否与当前医学研究和技术标准相符。
需要确保所有的信息都是基于可靠的医学文献和权威机构的指导原则。
白细胞分类计数及临床意义-2022年学习资料
四E-白细胞图谱-1、嗜中性粒细胞-分叶核-©-2020/5/18-白细胞分类计数
2、嗜酸性-分十核粒-细胞-2020/5/18-白细胞分类计数-12
3、嗜碱性粒-细胞-2020/5/18-白细胞分类计数-13
4、单核细胞-2020/5/18-白细胞分类计数
5、淋巴细胞-2020/5/18-白细胞分类计数-15
*1反应性增多见于:-1急性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赠高-程度取决于感染微生物的种类、感染-灶 范围、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反应能力-2020/5/18-白细胞分类计数-25
B:容量、电导、光散射白细胞分类法-VCS技术-Volume:检测技术,使用电阻抗原理,对细胞体-积进行检 ,根据体积大小来区分不同的细胞。-Conductivity:检测技术,根据细胞壁能产生高频-电流的性能,使 高频电磁针,测量细胞内部的-结构即细胞核与胞浆的比例、细胞内颗粒的大小-和密度来区分不同类型的细胞。-Sc tter:检测技术,根据光散射对细胞颗粒的构-型和质量有较强的鉴别能力,测量散射光的强弱-来区分嗜酸、嗜碱 中性粒细胞。-2020/5/18-白细胞分类计数
实验诊断学-白细胞分类计数及临床意义-2020/5/18
白细胞橘述-人体外周围血中的白细胞包括潜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本 用N、-B、E、L、M表示。-它们通过不同方式-不同机制消灭病原体,消除过敏原和-参加免疫反应,产生抗体等 而保证-机体健康。中性粒细胞最多,约占50-70%,起源于多能千细胞。-2020/5/18-白细胞分类计数
4-妊娠与分娩:-妊娠时白细胞常见增多,特别是最-后一个月,常波动于(12-17-×109/L之间,分娩时 高达34×109/L。-分娩后2-5日内恢复正常。-2020/5/18-白细胞分类计数-22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在医学检验中有什么作用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在医学检验中有什么作用618100在医学检验中,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是常见的检测项目之一,用于评估机体免疫状态、诊断和监测炎症、感染和许多其他疾病,白细胞计数指的是测量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而分类计数则进一步细分白细胞的类型和相对比例。
这些指标对医生来说提供了关键的信息,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本文将为大家科普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在医学检验中有什么作用。
一、白细胞计数在医学检验中的作用白细胞计数在医学检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提供了血液中白细胞的总体数量信息,对评估机体的免疫状态和炎症反应非常有价值。
以下是白细胞计数在医学检验中的几个重要作用:1.评估免疫状态:白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通过白细胞计数,可以了解机体的免疫功能是否正常。
例如,较低的白细胞计数可能提示免疫功能较弱,容易导致感染的风险增加;而较高的白细胞计数可能表示机体正在进行免疫应答,例如感染或炎症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白细胞计数提供了评估免疫状态的一种指标,但它并不足以完全反映机体的免疫功能。
免疫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包括多种类型的白细胞和其他免疫相关细胞和分子。
因此,在评估免疫状态时,医生通常会结合其他免疫参数和临床症状进行综合评估,如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免疫球蛋白水平检测等。
2.检测感染和炎症:许多感染和炎症状态会导致白细胞计数升高。
感染性疾病和炎症反应时,免疫系统会释放更多的白细胞来对抗病原体或处理组织受损。
因此,通过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或炎症,并帮助医生确定治疗方案。
通过白细胞计数的动态监测,可以评估治疗对感染和炎症的影响。
随着治疗的进行,有效的治疗措施通常会导致白细胞计数的下降。
例如,在抗生素治疗感染时,白细胞计数的下降可能表明感染正在受到控制。
这有助于医生评估治疗的效果,并在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3.监测治疗效果:白细胞计数可用于监测治疗过程中的变化。
例如,在抗生素治疗感染期间,白细胞计数的下降可能表示感染得到了控制和改善。
解读白细胞体积分布图及白细胞分类的临床意义(最终5篇)
解读白细胞体积分布图及白细胞分类的临床意义(最终5篇)第一篇:解读白细胞体积分布图及白细胞分类的临床意义解读白细胞体积分布图及白细胞分类的临床意义【关键词】白细胞总数;白细胞体积分布图;免疫[摘要]目的:由于血细胞分析仪的局限性,血细胞分类检测仍然会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误差,特别是血液性疾病患者,其血细胞检测非常不完整,不全面,容易漏诊,必须强调临床上要用血推片染色镜检验观察其血细胞形态为准,才会为临床诊断发挥作用。
方法:血细胞分析仪。
结果:对引起白细胞分类增高、降低的疾病作了全面详细的分析并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关键词]白细胞总数;白细胞体积分布图;免疫白细胞是指外围液中白细胞的总数,正常范围是4×109/L~10×109/L,主要是对机体实现保护防御作用,并参入免疫反应,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指标之一。
白细胞个体差异明显,受许多因素影响,新生儿较高,一天之间早晨休息状态下白细胞最低,下午最高,饭后较饭前高,一年之间冬季较夏季高,妊娠、分娩、剧烈运动及体力劳动均可使白细胞增高。
白细胞体积分布图是根据加入溶血剂后,白细胞膜通透性改变而发生皱缩,不同类型的白细胞皱缩后体积有明显差异,每个皱缩白细胞通过血细胞分析仪的微孔时,产生脉冲信号经放大、甄别后,微机处理数据而得。
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白细胞分类技术的自动化,白细胞分类从一项、二项、三项式分类已进入五项完全分类,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一项式分类仅可分出淋巴细胞百分比;二项式分类可分出粒细胞和非粒细胞;三项式分类可分出粒细胞、中间细胞和淋巴细胞,其中间细胞含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五项式分类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现临床上常见的是三、五项式分类。
体积分类以划分的标准依据、各种型号仪器及试剂的不同也有所不同,如cellDyn系列,体积在30 fl~90 fl的白细胞划分为淋巴细胞群LYM,体积在90 fl~160 fl的白细胞划分为中间细胞群MID,体积在160 fl~450 fl的白细胞划分为粒细胞群GRAN。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在医学领域中,白细胞是指人体内的一种免疫细胞,它们对维持机体的免疫功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白细胞分类计数是指对白细胞进行定量和定性计数的一项检测指标,它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很大的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一、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法白细胞分类计数主要通过血液检测来完成。
目前常用的方法有手工计数法和全自动计数法两种。
手工计数法是指通过显微镜观察血液涂片,手动计算各类白细胞的数量。
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费用低廉等优点,但是存在着计数精度低、耗时长等缺点。
全自动计数法是指通过血细胞分析仪进行白细胞计数。
这种方法具有计数精度高、效率高等优点,但是相对于手工计数法来说,设备成本较高。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1. 诊断某些疾病白细胞分类计数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某些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例如,在感染性疾病中,不同类型的白细胞有不同的增多程度和表现,通过对白细胞分类计数的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病因,从而指导治疗。
2. 监测治疗效果白细胞分类计数可以用于监测治疗效果。
在一些涉及到骨髓抑制的治疗中,例如化疗、放疗等,白细胞分类计数可以反映治疗的效果和身体免疫状态的变化。
通过定期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可以评估治疗的疗效,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预测预后白细胞分类计数可以作为预测预后的指标之一。
在一些恶性肿瘤中,肿瘤细胞的侵袭和扩散会导致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异常变化。
通过分析这些异常变化,可以初步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为患者提供更精确的治疗建议。
4. 评估免疫功能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免疫功能的好坏可以通过白细胞分类计数进行初步评估。
例如,某些免疫缺陷病患者的某些白细胞类型数量较少,通过白细胞分类计数可以及早发现,以便进行相应的治疗和干预,提高免疫功能。
5. 指导药物治疗白细胞分类计数可以为药物治疗提供指导。
某些药物对不同类型的白细胞有不同的作用,通过白细胞分类计数,可以了解药物对不同类型白细胞的影响,从而选择更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
血液透析患者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炎症反应还可能导致白细胞功能异常,包括 吞噬能力下降、细胞因子产生增加等,从而
影响患者的免疫功能和预后。
氧化应激机制
氧化应激也是血液透析患者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变化的机制之一。在透析过程中,由于血液与空气的接 触、透析膜的生物不相容性以及透析液中的消毒剂残留等因素,会产生大量的活性氧簇(ROS),这 些ROS会对白细胞造成氧化应激损伤,导致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变化。
对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感染风险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变化可反映患者 的免疫状态,从而影响其感染风险。 白细胞计数偏低或中性粒细胞比例异 常的患者感染风险较高。
心血管疾病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变化与心血管疾 病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的关联。例如 ,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与动脉粥样硬 化和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有关。
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2023-2026
END
TW
REPORTING
生活质量与白细胞计数的相关性
白细胞计数不仅影响患者的生理健康,还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白细胞计数偏低的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疲劳、 抑郁等症状,从而影响其生活质量。
白细胞分类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在维持生理功能方面具有不同的作用。例如,淋巴细胞参与免疫调节和细胞因子分泌,其数量 的减少可能影响患者的免疫功能和情感状态。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变化的相关性
相关性分析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的变化可能存在一 定的相关性,有助于判断病情和制定 治疗方案。
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变化可以反映血 液透析患者的免疫状态和感染风险, 对于预防并发症和优化治疗方案具有 重要意义。
PART 03
血液透析患者白细胞计数 及分类变化的临床意义
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动物白细胞计数,分类及其临床意义
动物白细胞计数,分类及其临床意义白细胞是各阶段粒细胞(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的统称. 白细胞计数则是上述各种白细胞在每升血液中的数量. 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各种细胞功能有所不同, 概言之具有吞噬微生物, 衰亡细胞, 抗原抗体复合物, 致敏红细胞和细胞碎片, 以及分泌特异抗体, 参与体液免疫等功能.增加; 全身性感染, 局部感染, 中毒(代谢障碍, 化学物质和药物以及蛇毒等), 生长迅速的肿瘤, 急性出血, 急剧的红细胞溶血, 白血病, 创伤等减少; 伤寒, 副伤寒, 布氏杆菌热, 疟疾, 过敏性休克, 系统性红斑狼疮, 栗粒性结核,败血症, 重症细菌感染, 放射治疗, 肿瘤化疗, 造血系统障碍等白细胞分类计数及临床意义白细胞数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均会发生变化, 外周血中白细胞的组成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尤其是中性粒细胞数量最多, 故在大多数情况下, 白细胞的增多或减少, 主要受中性粒细胞的影响, 因此, 白细胞增多或减少通常与中性粒细胞的增多或减少有着密切关系和相同意义.各类白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如下各种粒细胞均起源于骨髓多能干细胞, 多能干细胞(MSC)在集落刺激因子(C SF)的刺激下, 形成粒细胞--单核细胞系祖细胞或称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在不同的调空因素作用下, 白粒系细胞或单核系细胞分化并增殖成为中性粒细胞或单核细胞. 粒细胞生成过程中, 根据其功能和形态特点, 人为的划分为干细胞池, 生长成熟池和功能池三个阶段. 前两阶段在骨髓中增殖分化, 粒细胞成熟后从骨髓释放至外周血管进入功能池, 其余则附着于小静脉及毛细血管壁上, 即边缘粒细胞池(MGP). 这两部分粒细胞经常随机交换,形成动态平衡, 中性粒细胞具有较强的运动能力, 吞噬活性和复杂的杀菌系统, 凭借其渗透性, 变形性, 趋化性及吞噬功能等生理特性而捕捉, 杀灭组织中,体腔内和血液中的病原体, 对机体有重要得保护作用. 当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引起局部炎症时, 中性粒细胞通过变形运动, 从血管内皮细胞间游出, 趋向炎症区, 将入侵的病原体和坏死细胞吞噬, 并通过细胞内溶酶体释放的蛋白水解酶将其消化. 防止病原微生物在体内的扩散,中性粒细胞增多; 见于急性感染性炎症, 如化脓性胸膜炎, 化脓性腹膜炎,创伤性胸膜炎, 肺脓肿, 胃肠炎, 肺炎, 子宫炎, 乳房炎等, 某些传染病如炭疽,猪丹毒等, 某些慢性传染病如鼻疽, 结核, 以及大手术后,外伤,酸中毒前期, 烫伤等, 在分析中性粒细胞的病理变化时, 要结合白细胞总数的病理变化, 特别应该注意核象变化以反应么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 正常时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的分叶以3叶居多, 一般仅有少量的杆状核粒细胞, 杆状核与分叶核的正常比值为1: 13. 如比值大, 即杆状粒细胞增多,甚至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阶段的粒细胞称为核左移.如分叶核粒细胞分叶过多,分叶在5叶以上的细胞超过0.03时,称为核右移.核左移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称为再生性左移,表示机体的反应性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能释放大量粒细胞至外周血,常见于感染,尤其是化脓菌引起的急性感染,也可见于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核左移对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机体的反应能力的估计具有一定的价值.如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数略增高,并核左移,表示感染程度较轻,机体抵抗力强,但核左移而白细胞总数不增高,甚至减少者,称为退行性左移.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病理状态下,表示骨髓造血功能降低,粒细胞成熟受阻,发生严重感染(如败血症)时可能出现这一现象,同时说明机体性低下,骨髓释放粒细胞功能受仰制.核右移主要见于重度的贫血和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及感染的恢复期,但在疾病进展期出现中性粒细胞核右移变化,则提示预后不良.(2)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减少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因很多,主要见于病毒感染性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骨髓转移癌等.另外放射线,放射性核素,化学药品也可以引起该现象.2.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亦具有吞噬作用和变形运动,因细胞内颗粒不含有溶菌酶,吞噬细胞素,而含较多的过氧化物酶和碱性蛋白,故杀菌力远不如中性粒细胞.它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对组胺.抗原-抗体复合物.肥大细胞释放的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多种物质具有趋化性,并分泌组胺酶灭活组胺,减轻某些过敏反应.发生寄生虫病或某些过敏症时,组织中肥大细胞增多,血中组胺浓度升高,刺激骨髓释放或使生成嗜酸性粒细胞的能力加强,导致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若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行治疗,过敏反应消失时,嗜酸性粒细胞也随之减少.(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主要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过敏反应).寄生虫病(如肝片吸虫.球虫.旋毛虫病等.)皮肤病(如湿疹.疥藓等)以及注射血清之后和患某些恶性肿瘤等.(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毒血症.尿毒症.严重创伤.中毒.饥饿及过劳等.大手术后的5~8h后,嗜酸性粒细胞常常消失,2~4d后又常常急剧增多,临床症状也见好转.在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也可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减少.3.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是一种少见的粒细胞,仅占细胞的0.1%,它也是有骨髓干细胞所产生,其生理功能中突出的特点是参与超过敏反应.嗜碱性粒细胞表面有IgE的Fc 受体,当与IgE结合后即被致敏,再受相应抗原攻击时引起的颗粒释放反应.嗜碱性颗粒中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如组胺,肝素,慢反应物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等.组胺具有使小动脉和毛细管扩张的作用,并使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他反应快而作用时间短,故又称快反应物质.肝素具有抗凝作用,慢反应物质与前列腺素有关,它可使平滑肌收缩.嗜碱性粒细胞的增多与减少的情况比较少见,在外周血中本来不易见到,故其无临床意义.4.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也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其数量较多,约占细胞总数的1/4.淋巴细胞不是一种终末细胞,而是一种不活跃的处于静止的细胞.它具有与抗原起特异反应的能力,是重要的免疫活性细胞.淋巴细胞因发育和成熟途径不同.可分为胸腺依赖淋巴细胞和骨髓依赖淋巴细胞两种类型,既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它们之间又有较应细胞和记忆细胞之分.此外,还有非T非B淋巴细胞,即杀伤细胞(K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它们分别执行着不同的功能.T淋巴细胞的前体细胞依赖胸腺发育成熟为有功能活性的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功能,T细胞寿命较长,可存活数月甚至数年,主要参与淋巴细胞的再循环活动,具有加强免疫反应,散布记忆细胞,充实淋巴组织,并使进入体内的抗原与抗原反应细胞广泛接触等作用.B淋巴细胞的前体细胞则通过骨髓发育成熟为B淋巴细胞,其寿命较短,仅存活4~5d.经抗原激活后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在体液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1) 淋巴细胞增多; 见于某些感染性疾病, 主要是病毒感染(如猪瘟, 流行感冒), 也可见于某些细菌感染(如结核杆菌,布氏杆菌以及血孢子虫病等);(2)淋巴细胞减少; 当嗜中性白细胞绝对增多,伴随减少的常常是淋巴细胞,说明机体与病原处于激烈斗争阶段, 以后淋巴细胞由少逐渐增多, 常为预后良好的象征单核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有共同的前体细胞(即粒细胞--单核细胞系祖细胞<CF U--GM>)在骨髓内经原单核细胞,幼单核细胞发育为成熟单核细胞而进入血液.成熟的单核细胞在血液中逗留1---3天即逸出血管进入组织或体腔内, 转为巨噬细胞,形成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系统而发挥其防御功能. 其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诱导免疫反应; 通过吞饮或吞噬可溶性抗原和颗粒性抗原,在溶酶体的作用下,将抗原分解, 然后通过递质将抗原提供给淋巴细胞,以激活淋巴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吞噬红细胞和消除损伤组织及死亡细胞, 主要处理衰老的异常红细胞,以及清理炎症反应场所,抗肿瘤活性; 实验证明激活的巨噬细胞在体外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也有杀灭肿瘤细胞的能力,对细胞生成的调节; 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可产生集落刺激因子,在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生成中可能起反馈性调节作用.单核细胞增多; 见于某些原虫性疾病(如焦虫病,锥虫病) 某些慢性细菌性疾病(如结核病, 布氏杆菌病), 以及某些病毒性疾病,单核细胞减少; 主要见于急性传染病的初期和各种疾病的垂危期。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及其临床意义
1. 1 检验人员的 素质是前 提 :我 们都知道 ,最先 进的仪器 也是靠人去操作的 ,因此检验人 员的素质 是做好 生化质 量控制 的前提 。人员素质包括了医德和业务水平 。良好的医德是医 院 行风建设的重要内容 ,树立良好 的职业道 德是每 个医务 工作人 员必须具备的行为准则 ,“一切为患 者服务 ”的宗旨不 能只停留 在口头上 ,要落实在行动上 ,而切实把好质量关就是 这一 宗旨 的 体现 。检验人员除了恪守职业道德外还必须具备有 丰富 扎实 的 理论基础 ,熟练 精湛的操作技能 。我们应 当经常 组织科 室人员 进行业务培训 、技术考核 ,不断提 高检验 质量 。当然 ,做 好生化 质控工作也离不开临床医护 人员的 协作 ,各级临 床医护 人员除 了解检验科各个项目的临床 意义外 ,更应 熟悉检 验科对 不同项 目采集标本的具体要求 。比 如不同 项目的 抗凝剂 ,防腐 剂以及 不同标本收集时应注意的具体事项 。护理人员应严 格按 操作 常 规正确地采集标本 。因为质控和平时常规标本的检 测之 间是 相 辅相成的关系 。
中外健康文摘 ·影像检验 2008年 6月 第 5卷第 6期 W orld H ea lth D igestMed验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及其临床意义
■ 曲淑萍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医保局医院 154002) 【摘要 】白 细胞 计数 和分类计数 (WBC +DC)在 检验项目 中应用 最多 ,可怎 样 从 其 中 获 取 有效 的 信 息 和 指 导 意 义 ,必 须 清 楚 W BC + DC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 【关键词 】白细胞计数 ;分类计数 ;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 】R 596.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 5085 ( 2008) - 06 - 0197 - 01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临床意义分析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临床意义分析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计数及分类结果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对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临床意义进行分析,并介绍其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
一、白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白细胞计数是指测量一定体积的血液样本中白细胞的数量,一般以每升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表示。
正常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范围通常为4.0-11.0 × 10^9/L。
白细胞计数的异常可以提示机体的免疫状况和疾病的发生。
1. 白细胞过高白细胞过高(白细胞计数增高)可能是由于感染、炎症、免疫系统异常、肿瘤等引起的。
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风湿病、白血病等,均可以导致白细胞计数升高。
因此,白细胞计数的异常增高往往可以作为早期疾病的一个指标,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2. 白细胞过低白细胞过低(白细胞计数降低)可能是由于免疫功能低下、药物作用、骨髓抑制等因素引起的。
由于白细胞在机体的免疫反应中起到关键作用,白细胞计数过低会导致机体对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下降,易引发感染。
因此,白细胞计数的异常降低也需要密切关注,并寻找其原因。
在临床上,长期白细胞计数过低可以提示免疫系统疾病、感染、骨髓抑制等情况。
二、白细胞分类的临床意义除了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也对临床有重要意义。
常见的白细胞分类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1.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是最常见的白细胞,其数量的变化与感染和炎症密切相关。
在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计数往往升高;而在病毒感染或炎症性疾病时,中性粒细胞计数可能降低。
因此,通过对中性粒细胞计数及比例的观察,可以初步判断感染性疾病的类型。
2.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主要细胞类型,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调节。
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常常与免疫功能紊乱相关。
例如,HIV感染和淋巴细胞白血病等情况下,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异常。
3.单核细胞单核细胞是一种大型的白细胞,其数量的变化与病毒感染、某些感染性疾病以及炎症状态密切相关。
临床白细胞(WBC)及其分类(单核、淋巴、中性、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升高或降低解读及临床意义
临床白细胞(WBC)及其分类(单核、淋巴、中性、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升高或降低解读及临床意义细胞(WBC)是人体内的防御细胞,能够排除异己,当人体受到外来的细菌、病毒侵扰时,白细胞就会主动攻击它们,通过吞噬作用清除入侵的细菌和病毒,通过形成抗体和淋巴细胞来破坏或灭活入侵的病原体,使机体不受到侵害。
白细胞由骨髓产生,主要分为五种类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白细胞就是这五种细胞的统称。
白细胞①白细胞(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WBC)代表“防御卫士”,一旦有细菌、病毒等入侵时就会现身将其消灭,给人体一个健康环境,是判断细菌或病毒感染的常用指标。
白细胞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5种。
②正常成人白细胞总数在(4-10)×109/L,在此数值上下浮动0.5×109/L,也可考虑属于正常范围,这与人们的个体差异有一定关系。
成年男女一般都在此范围内,且不同性别间没有太大不同。
③儿童和婴幼儿则完全不同,新生儿出生时白细胞数量可达到(15-20)×109/L,在随后的一周中可降至15×109/L左右,在6个月-2岁之间可达到(10-12)×109/L,在5岁以下儿童也往往高于成人水平,平均值在8×109/L左右,以后随着年龄的长大,逐渐接近成人水平。
④另外,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在出生后4-6天和4-6岁存在两个生理交叉点,两个指标都达到50%,即在4-6天和4-6岁间淋巴细胞比例比中性粒细胞比例高,是以淋巴细胞为主,而其他时间是以中性粒细胞为主,随后,两者所占白细胞比例慢慢接近成人的指标。
白细胞分类及相关特征2.1 中性粒细胞:①NEUT概述: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UT)是多形核粒细胞(PMN),属于白细胞的一种,来源于骨髓干细胞,具有较强的变形游走能力和吞噬能力。
常见检验指标的临床意义
9、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
参考值: 20~40秒,超过10秒有临床意义 危急值:>70秒
监测肝素治疗的首选目标,延长提示先天性凝血因子异常或后 天多种凝血因子缺乏。
缩短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或妊高症等高凝状态。
10、纤维蛋白原(FIB)
参考值:2-4g/L 增高:
见于糖尿病及酸中毒, 动脉粥样硬化,急性传染病,急性肾 炎,尿毒症,骨髓瘤,休克,外科术后及轻度肝炎 减低:
4、血小板计数(PLT)
危急值区间< 30X109/L > 1000X109 /L <10X109/L 可致自发性出血。若出血时间>15分钟,和(或)已有出血,则应立 即给予增加血小板的治疗。 <50X 109/L在病人有小的出血损伤或将行小手术时,则应给予血小板浓缩物。 <100X 109/L在病人有大的出血性损伤或将行较大手术时,则应给予血小板浓 缩物。 >600X 109/L若无失血史及脾切除史,应仔细检查是否有恶性疾病的存在。 > 1000X109/L常出现血栓,若此种血小板增多属于非光过性的,则应给予抗 血小板药治疗。
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
1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参考值:5-40u/L 增高:见于各种急性病毒性肝炎、药物或酒精中毒引起的急性
肝损伤;心脏、骨骼肌等组织受损及其他肝胆疾病。 尤其注意的是,重症肝炎时由于大量肝细胞坏死,血清中ALT
可逐渐下降,故ALT活性不一定与疾病的重症程度成正比。
2、红细胞计数(RBC)
病理性减少: ①各种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地中海性贫血等; ②急慢性失血:如产后、手术后、消化道溃疡引起的大量出血,钩
白细胞分类计数实验报告
白细胞分类计数实验报告1.引言1.1 概述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一类细胞,它们具有辨别和消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在临床医学中,对白细胞的分类计数是了解患者免疫状态和诊断某些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传统的白细胞计数方式主要依靠显微镜观察,但这种方法费时费力且存在一定主观性。
为了提高计数的准确性和效率,现今人们普遍采用自动化的白细胞计数仪器进行分类计数。
这些仪器利用先进的光学成像技术和计算算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对不同类型的白细胞进行鉴定和计数,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结果准确度。
本实验报告旨在介绍白细胞分类计数实验的方法和结果分析。
首先将详细描述实验所采用的方法,包括样本制备、仪器设置和操作步骤。
然后通过对实验结果的统计和分析,展示不同类型白细胞的计数情况,并探讨可能的误差来源。
最后,结合实验结果,提出对该实验方法的总结和改进意见,并展望未来在白细胞分类计数领域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期望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法,为临床诊断和免疫疾病研究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支持。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探索解决方案,以进一步提高该实验方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架构,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逻辑关系。
本文的结构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
首先,概述部分对整篇文章进行简要介绍,提出研究的背景和问题。
其次,文章结构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组织架构,提供给读者一个整体的概念,并为读者提供一个预期的目标。
最后,目的部分说明了本次实验的研究目标和预期的成果。
正文部分是文章的核心,包括了实验方法、实验结果与分析两个方面。
实验方法部分详细描述了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实验步骤和所使用的工具/仪器。
实验结果与分析部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类计数,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解释,以达到实验目的。
结论部分主要包括实验总结和结果分析与展望两个方面。
临检--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分类计数(DC)【检测原理】制片→染色→油镜分类求得各种白细胞的比值(百分率)各类白细胞的绝对值(白细胞计数值×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学评价】1.显微镜分类法能准确地根据细胞形态特征进行分类,是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但耗时、精确性和重复性较差。
2.血液分析仪分类法有三分群和五分类两法,速度快,准确性高,易于标准化,能提示异常结果,结果以数据、图形、文字等多种形式展示,是白细胞分类和筛检首选方法,但不能完全代替显微镜检查法对异常白细胞进行鉴别和分类。
【质量控制】1.影响分类计数准确性因素(1)细胞分布不均:“城垛式”移动。
体尾交界最佳,尾部-中性粒细胞较多,淋巴细胞较少,单核细胞沿涂片长轴均匀分布。
幼稚细胞分布在尾部和边缘。
头部和体部-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分布。
(2)形态识别差异①杆状核和分叶核诊断标准差异;②单核细胞和大淋巴细胞鉴别能力差异;③嗜碱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难以区分。
2.影响分类计数精确性因素临床上如需观察细胞数量变化作为诊治指标时,应提高细胞计数量,如下表。
白细胞总数与分类白细胞数的关系【参考值】成人白细胞分类参考值【临床意义】骨髓造血干细胞→粒-单系祖细胞→原粒→早、中、晚、杆状、分叶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1)生理性增多:Nsg>70%,绝对值>7×109/L称为增多。
2叶核占10%~30%,3叶核占40%~50%,4叶核占10%~20%,5叶核<5%。
1)年龄变化:新生儿白细胞较高[可达(15~30)×109/L]。
第6~9d减至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4~5岁两者基本相等,形成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2次交叉变化曲线,到青春期时与成人相同。
2)日间变化:在安静、休息时白细胞数较低,在活动、进食后白细胞数较高。
早晨较低、下午较高。
一日内最高值和最低值可相差1倍。
3)运动、疼痛、情绪变化:脑力和体力劳动、冷热水浴、日光或紫外线照射等使白细胞轻度增高。
白细胞分类计数及临床意义
常伴有明显的中毒颗粒、空泡、 核变性等毒性变化。最常见于急性化 脓性感染,也可见于急性溶血、急性 中毒、白血病等。
.
39
(2)核象右移(shift to the right)
正常人外周血的中性粒细胞以3叶核 为主,若5叶核及5叶核以上的细胞超过 3%,则称为核右移,常伴有白细胞总数 减少.主要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恶性贫血和应用抗代谢药后。
.
45
⑤某些恶性肿瘤:
特别是淋巴系统恶性疾病,如霍奇 金病。以及某些上皮恶性肿瘤如肺癌、 宫颈癌、鼻咽癌时,均可见嗜酸性粒 细胞增多,一般在10%左右。
.
46
⑥某些传染病:
一般急性传染病时,血中嗜酸性粒 细胞均减少,唯猩红热时反而增高, 现已知这可能因该病病原菌(乙型溶 血性链球菌)所产生的酶能活化补体 成分,其趋化作用引起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所致。
.
2
二、白细胞发育
多能干细胞 → 粒系 定向干细胞→ 原始粒细胞→早幼粒→中幼粒→晚幼 粒→杆状核→分叶核
目前常根据其发育阶段而将粒细胞 群人为地划分为分裂池、成熟池、贮 备池、循环池、 边缘池等。日常白细 胞计数只反映了循环池的白细胞数。
.
3
三、白细胞分类计数
(一)检测原理: 将血液涂成薄膜,经瑞特染色后,于 显微镜下,按白细胞形态学特征逐个 分别计数,得出各类白细胞的比值或 所占百分比 ,称为白细胞分类计数 。
.
36
2.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nuclear shift)
细胞核的发育变化过程叫核象,反 映了中性粒细胞的成熟程度,同时可 推测病人的抵抗力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正常血象中有少量的杆状核细胞出现, 但<5%,它与分叶核之间的比值约为1: 13,分叶核以3叶居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人体内白细胞总数和种类白细胞的百分比是相对稳定的。
正常人每立方毫米的血液时白细胞为止5000~10000个。
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为:中性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1~4%;嗜好碱性粒细胞0~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为1~7%。
机体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都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发生变化,因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成为辅助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粪便中的白细胞当肠道有炎症时增多其数量多少与炎症轻重及部位有关偑晩鄌回閳呀。
小肠炎症时白细胞数量不多丂毡鞔蹑雉鞙,均匀混合于粪便内且因细胞部分被消化而不易辨认。
佯爬癋觝韏亨鳅结肠炎症如菌痢时亢曣蛡钆醰蜇,白细胞大量出现甚至满视野仼托磺醠闍韫嫊媳,并可见到退化的白细胞,还可见到边缘已不完整或已破碎核不清楚、成堆的脓细胞。
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病(如阿米巴痢疾或钩虫病)时粪便中有时还伴有夏科-雷登伇気销详銄僀
(Charcot-Leyden)両松铵鐂鎥结晶,如用瑞氏染液染色可见到嗜酸性粒细胞。
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发现,白细胞与脑血管病的发生和预后有关。
文献报道,对10000余人两年的观察研究表明,白细胞增高是脑梗死的先兆之一;而中性粒细胞增高的相关性最大,尤其小于65岁组最明显。
血中白细胞数越高,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越大。
梗死组织周围有白细胞浸润,且梗死灶周围的毛细血管存在白细胞聚集现象。
对脑血管病患者白细胞的流变性研究,亦发现白细胞在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计数(WBC)介绍:
白细胞计数是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白细胞数目。
旧称白血球,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细胞计数(WBC)原理:
用白细胞计数稀释液(多用稀乙酸溶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坏红细胞后,滴入庆数盘中,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值:
成人(4.0~10.0)×109/L;
儿童(5.0~12.0 )×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白细胞计数(WBC)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值的高低可提示累及白细胞系统的疾病。
白细胞计数增多见于急性感染、尿毒症、严重烧伤急性出血、组织损伤、大手术后白血病等。
白细胞计数减少见于伤寒及副伤寒、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脾功能亢进,X线放射性核素照射,使用某些抗癌药物等。
白细胞分类计数
我国卫生部医政司编的《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关于白细胞分类计数正常参考值如下:
细胞类别成人
中性粒细胞法定比例百分率
杆状核0.01~0.05 1~5%
分叶核0.50~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0.005~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 0~0.01 0~1%
淋巴细胞 0.20~0.40 20~40%
单核细胞 0.03~0.08 3~8%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如下:
(1)中性粒细胞:增多和减少的临床意义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2)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创伤等;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3)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等。
(4)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麻疹、腮腺炎、结核、传染性肝炎;减少多见于传染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
(5)单核细胞:增多见于结核、伤寒、疟疾、黑热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减少无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