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临川二中、临川二中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川二中、临川二中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第三次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人之学是贯穿中华文化数千年发展史的主线之一。在很长时间里,一提到天人关系,人们就会想起“天人合一”,认为它是最恰当的表述。这个看法值得商榷。“天人合一”出自西汉时期董仲舒的著作《春秋繁露》:“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按其思想体系,这种提法其实是“天人感应”论的一种表述,认为天、人之间存在一种神秘的联系,天主宰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动天,这明显带有天命决定论的色彩。
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天”的认识,大概始于夏、商时期。从西周时起,“天”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天命、天神,一种是自然界的天体。以《周易》的经文为例,其中有些对“天”的理解是指自然的天体、天象,但多数是关于天命、天神的记载。至于西周时的重要政治文献《尚书》,其中“天命”一词比比皆是。这种状况到春秋时期才发生变化,出现了重人事而轻天道的观点。
思想上的这种变化,首先见于兵家著作。齐国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中首次提出天时、地利、人和的理念。他说的“天时”,指阴阳、寒暑四时等自然现象;“地利”指路途远近、面积大小、形势险易、环境利弊等方面;“人和”指得民心、得民力、上下同心同德。《孙子兵法》认为,军事家运用好这三个方面,才能取得战争胜利。战国中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认为,天时、地利与人和这三者缺一不可,而人和最为重要。我国古代重人事轻天道的理论来源于战争实践,同时又能提升到理论的高度予以总结,因此不是思想家们空想的产物。
孟子之后的大儒荀子提出的天人之学则认为,在天人合一之前先要有天人相分的观点,这和天命决定论大异其趣,将古代的天人之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荀子本着孔子的思路,寻求“和”而否定“同”。“和”是多样性的统一,建立在事物相互区别的基础上;而“同”是排除矛盾的一致,是没有生命力的单一。荀子探讨天人之学的名篇《天论》,把这个道理阐发得深刻而清晰。他认为人在自然面前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他又说,“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如果看不到人的作用,只是祈求天的恩赐,就和天人关系的真实情况想背离。基于上述分析,荀子认为:“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意思是说,只有深刻认识了天人之分的内涵,才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强调人的地位与作用,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色。中华文化以人为核心进行探索,才产生了天人之学、变易之学、为人之学、会通之学,构建了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在这方面,荀子关于天人既相分又相合的理论,在中华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东汉的王充、唐代的刘禹锡和柳宗元等都在这个重大课题上作出了贡献。历史上的宋、元、明、清时期,由于本土和外域文化的交流、交锋、交融,产生了新的思想
课题,但天人之学在这个时期并没有失去它的光泽,只是变换了形式。
(摘编自张岂之《从天人之学看中华文化特色》)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对“天”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阶段,至西汉,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 我国古代“重人事轻天道”理论的形成,经历了由战争实践到理论提炼的过程。
C. 与天命决定论大异其趣的是天人相分的观点,这使荀子攀上了当时学术的巅峰。
D. 以人为核心进行探索,中华文化才构建了包括天人之学在内的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对人们认为“天人合一”是天人关系最恰当的表述质疑开篇,有其针对性。
B.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天人之学在构建中华文化特色上所作出的贡献。
C. 文章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古人有关天人之学观点,通过分析使论证层层深入。
D. 文章站在中华文化发展史的高度,阐释了天人之学在古代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历程。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是天主宰人还是人定胜天,历来被思想家热议,已成为中华文化赓续的两条路径。
B. 如果没有兵家对“天”的概念的再认识,就不可能改变前代有关“天命”的思想。
C. 《天论》采用了孔子“和”而不“同”的思路,对天人之分内涵的阐发深刻而清晰。
D. 天人之学的理论要发展,就必须保持坚守传统的立场,与外来文化交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截至2019年3月19日,《流浪地球》的国内票房成功突破46亿元人民币,继续向更高的目标跃进。
与此同时,《流浪地球》在海外市场也获得了较好成绩,海外票房接近4500万人民币。该片在海内外获得
高票房的现象背后,不只体现了市场对国产科幻电影、国产重工业产品的热切企盼,更蕴含着观众对中国
价值、中国审美、中国电影的文化认同。可以说,《流浪地球》对于中国科幻电影具有开创性乃至里程碑的
意义,开创了中国重工业电影的新阶段、新景观。
(节选自央广网《<流浪地球>票房破46亿:高票房体现文化认同》)材料二:
材料三:
经过数代人的努力,中国科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在形势一片大好之下,中国科幻文艺依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科幻创作是整个产业的核心。中国科幻借鉴了西方科幻的传统,关注人和宇宙的关系、人和科技的关系。在对这些话题的思考中,作家们关注更多的是科技可能带来的问题。但是,这种倾向有两个问题:其一,很多哲学层面的思考承袭自西方科幻,而没有对其进行足够的考察;其二,这种倾向与中国当今的社会主流感受不符。如果这种主流倾向继续下去,中国科幻可能会重新回到边缘,进入那种“圈内叫好、圈外冷淡”的状态。
此外,科幻是个极度依赖创意的文艺类别,创新是它的核心生命力。但是科幻创意,尤其是那种开创性的创意,是很难找到的。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会倾向于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解决问题,大量生产不具备科幻创意,但故事纯熟的作品。沿袭这种创作套路,中国科幻当然可以保持一段时间的热度,但随后很可能因为质量不能提高,再次被边缘化。
对中国科幻群体来说,产业化本身也是一种挑战。中国科幻就像个刚进入成人世界的青年,以前青春浪漫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必须适应新的规则和观念。这些人可能还一时不太知道该如何面对资本、面对公众,但他们必须尽快学会。
(节选自《光明日报·科幻有望成为“功夫”之后中国最大的文化输出》)材料四:
从《流浪地球》一波三折甚至险些夭折的拍摄历程不难看出,一方面,群众的确对优秀的科普科幻作品有着热切期待;但另一方面,科普科幻作品生产者面对的,并不是一个友好的产业环境。很多观众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