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学案

合集下载

一剪梅教学设计

一剪梅教学设计

一剪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一剪梅》的诗词背景和作者李清照的生平。

2.理解《一剪梅》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

4.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演能力。

二、教学准备:1.电子媒体设备2.《一剪梅》的诗词原文3.背景介绍材料4.相关图片或视频素材5.课堂小组讨论活动准备材料三、教学过程:引入:1.展示一幅描绘梅花的图画,并引导学生谈论梅花的特点和意象。

2.播放《一剪梅》的音乐,引导学生聆听音乐,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

3.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诗词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于《一剪梅》的兴趣。

主体:1.教师朗读《一剪梅》的诗词原文,并讲解其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对于梅花和李清照的理解。

3.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素材,加深学生对于梅花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4.引导学生自由朗读《一剪梅》,注重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5.组织学生进行合唱或分组表演,在表演中体验并表达《一剪梅》中的情感和意境。

拓展:1.引导学生关注当代艺术中对于梅花意象的运用,比如绘画、音乐、舞蹈等。

2.展示现代艺术作品中的梅花形象,并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论。

3.组织学生创作自己的诗词或绘画作品,表达对于梅花的理解和情感。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给予积极评价和鼓励。

2.评估学生的自由朗读和表演情感表达是否能贴切地传达《一剪梅》的意境。

3.评价学生创作作品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五、教学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更多李清照的其他诗词作品,加深对于她的了解和欣赏。

2.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具有相似意境的古典诗词作品,扩展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认知。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在欣赏《一剪梅》的同时,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培养对于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并通过朗读和表演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延伸活动,拓展学生对于梅花意象的理解,并激发他们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

高二语文《一剪梅》教学导案 3篇

高二语文《一剪梅》教学导案 3篇

高二语文《一剪梅》教学导案1教学目标:1、识记基本字词义、疏通诗意、学会朗诵,《一剪梅》体裁、题材、词牌特点;2、掌握李清照的生平经历以及时代对她词风的影响,掌握“易安体”基本特色;3、掌握、理解诗词意境及其分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把握词作中体现出的作者情感;4、学会写作简洁精练的诗词鉴赏短评。

教学重点:1、理解诗词意境,体会作者情感;2、尝试写作诗词鉴赏短评。

教学难点:1、学会写作简洁精练的诗词鉴赏短评;2、从不同角度理解词作,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新意。

方法课时:1、经典阐释法;2、教学内容共计一课时。

教学步骤:导入→作者介绍→词体介绍→字词释音、释义→朗读,之后老师范读,再之后学生集体读、整体感受感知→听邓丽君《一剪梅》歌乐,引入情景→疏通、鉴赏→板书小结,陈清线索→特殊句式、语言特色、手法分析→鉴赏短评→课堂小结→音乐感知收束→布置作业。

(结合考点,强调分析重点)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与整体感知融于一体则可):(语文课代表上课前到我办公室拿东西)……同学们:北宋词人周邦彦在其词中无意间写了一句:“一剪梅花万样娇”,于是“一剪梅”这个颇具人间风情的词牌名因此而诞生。

后世众多的文人墨客面对这“同一剪梅花”各自吟诵出了风情万种的不同词作,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而其中最为脍炙人口、感人肺腑者,莫过于李清照笔下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那么究竟正为少妇的易安心中有一抹怎样的惆怅下了眉头却又上了心头,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学习李清照的词作《一剪梅》。

2、作者介绍:学其诗,就得知其人!(下面我们简单了解一下作者的基本情况)李清照,大家并不陌生,(生于1084-卒于1155年以后,具体年月史料缺乏,难以确考),她自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由于当时豪放词派大家辛弃疾字幼安,也是济南人,人们共称他们为“济南二安”。

她贤惠多才,十八岁嫁于金石家赵明诚为妻,夫妇感情深厚。

然而,“自古红颜多薄命”,北宋灭亡后,赵明诚因病去世,她颠沛流离于江南,在孤寂中度过晚年。

1-8《一剪梅》学案(新)

1-8《一剪梅》学案(新)

《一剪梅》学案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感受词的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一剪梅》体裁、题材、词牌特点及婉约词的风格。

2.过程和方法:通过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即了解词人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把握词的主旨。

3.情感与态度:把握词作中体现出的作者情感,理解古代女子独居闺中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二、导读1、了解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家,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学家。

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

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其词以南渡为界,前期词写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和极尽相思之苦的思妇情结;南渡之后国破家亡夫死,其词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强烈的亡国之思。

词风大变,转为凄苦悲怆、哀婉动人。

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

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2、解题:一剪梅:词牌名,双调小令,六十字,有前后阕句句用叶韵者,而李清照此词上下阕各三平韵,应为其变体。

每句并用平收,声情低抑。

此调因李清照这首词而又名“玉簟秋”。

3、背景:此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当作于婚后不久。

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而现代词学家王仲闻编著的《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提出了不同意见:“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

此则所云,显非事实。

而李清照之父称为李翁,一似不知其名者,尤见芜陋。

《琅嬛记》乃伪书,不足据。

”根据李清照带有自传性的《金石录后序》所言,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嫁与赵明诚,婚后伉俪之情甚笃,有共同的兴趣爱好。

《一剪梅》导学案及阅读练习

《一剪梅》导学案及阅读练习

《一剪梅》导学案及阅读练习《一剪梅》导学案及阅读练习引言:《一剪梅》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显得越发难能可贵。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一剪梅》导学案及阅读练习,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一剪梅》导学案【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李清照其人,赏析其词,学会“知人论世”的欣赏。

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初步鉴赏诗歌主旨的水平。

3、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探究精神。

【预习案】李清照(1084-1155),( )代著名女词人,号( ),今山东 ( )人。

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 )的学生,其夫( )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

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 ),明快妍丽;南渡之后,则多写( )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境遇孤苦,词情凄黯,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

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 )”。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前此太白,故称( )”。

【探究案】(1)、“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句,其意味是什么?(2)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训练案】比较李清照的这首《一剪梅》与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剪梅·舟过吴江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①,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②?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①秋娘渡、泰娘桥:吴江的两个地名,均用唐代著名歌女的名字命名。

②客袍:旅途穿的衣服。

(1) 这两首词都写了“愁”,但其含义有所不同,试作具体说明。

一剪梅.导学案

一剪梅.导学案

《一剪梅》导学案【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李清照其人,赏析其词,学会“知人论世”的欣赏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初步鉴赏诗歌主旨的水平。

3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李清照生平简历的了解及其作品的赏析。

【教学难点】掌握“知人论世”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种方法来初步鉴赏诗歌。

【教学方法】吟诵,讨论、讲析结合,问题探究法。

【熟悉作者,知人论世】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

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

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南渡之后,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境遇孤苦,词情凄黯,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

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品读诗歌,回答问题】(1)、“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么呢?(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句,其意味是什么?(4)、“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意义分析:(5)、领略词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

(6)、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课文小结本词的写作特点】1、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2、大胆歌颂自己的爱情,象蜜甜、象水清,磊落大方;3、浅俗清新,明白如话,也多用偶句,琅琅上口,声韵和谐。

《一剪梅》学案

《一剪梅》学案

《一剪梅》学案《一剪梅》学案引言:《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下文是小编整理了《一剪梅》学案,欢迎大家学习参考!李清照《一剪梅》学案学习目标:1、复习李清照相关文学常识。

2、诵读诗词,提高诵读能力。

3、掌握、理解诗词意境情感,提高鉴赏能力;学习重点:理解诗词意境,体会作者情感;学习难点:寓情于景的、含蓄的写作风格。

方法指导:诵读时注重音读、情读、意读,达到美读的效果学习内容:一、知识梳理,了解记忆1、李清照(1084-1155),代著名女词人,号。

李清照幼承家学,很有才情,青年时婚姻幸福。

但靖康之乱后,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余生孤苦,郁郁而终,这一时期的词人被称为词人。

一生分南渡前后两个时期,早期多写,清丽婉约;中年以后,则多写的生活。

词?词词体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提出“ ”的理论,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 体”,文集为。

2、写作背景:李清照能写散文、骈文、诗词,并能作画、考证金石,与丈夫有同样的爱好,婚姻幸福。

婚后不久,丈夫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3、注音、解词:红藕:玉簟:( )罗裳:(cháng) 兰舟:锦书:雁字回时:4、音韵美:一是本词的一韵到底,押韵并且都押平声韵,造成舒缓委婉的艺术效果,有哪些字押韵二是擅用修辞,使节奏明快、和谐、上口。

二、整体感知,佳句鉴赏1、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主要的抒情手法?上片:写下片:写感情:手法:借景抒情:意象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2、佳句鉴赏(鉴赏提示:①句子翻译;②意象分析,意境概括;③情感把握;④哪个词用的好,为什么?;⑤修辞手法(比喻、双关:客观外物主观情感),写作手法(借景抒情、直接抒情;虚实、想象);⑥其他诗词对比分析等等。

)(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例如:“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一剪梅 教案

一剪梅 教案

一剪梅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一剪梅》这首古诗的作者和背景;2.掌握《一剪梅》的基本意思及诗歌特点;3.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一剪梅》的意境与诗意;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阅读和赏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和把握《一剪梅》中的意象和用词;2.培养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喜爱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引入诗歌的主题,通过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如:“你们喜欢听诗吗?”、“你们最喜欢的诗是哪一首?为什么?”等。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对于诗歌有所期待。

Step 2 了解作者与背景(10分钟)介绍《一剪梅》的作者李清照,让学生了解其生平及文学成就。

同时,简要介绍宋代女词人和诗人的地位和影响力,给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文化背景,使他们对于《一剪梅》更有认同感。

Step 3 阅读诗歌及解析(20分钟)1.让学生自行阅读《一剪梅》这首诗,并提醒他们注意诗歌中的押韵和格律。

2.分析《一剪梅》的诗意:诗中运用了自然景物来表达人生的哀愁,通过梅花的形象表明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Step 4 诗歌欣赏(15分钟)播放《一剪梅》的音乐和视频,让学生感受音乐和图像对于诗意的补充和渲染,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一剪梅》的理解和感受。

Step 5 学习欣赏(25分钟)分小组进行学习欣赏,让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使用相应的音乐和图像制作一个小视频,将诗歌的意境和诗意通过视听的方式呈现出来。

最后,由各小组进行展示和分享。

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这堂课中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歌,并写一篇100字左右的读后感,分享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一剪梅》这首诗及其他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音乐和图像的辅助,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意。

一剪梅导学案

一剪梅导学案

一剪梅导学案
【导学目标】
1.了解《一剪梅》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理解《一剪梅》这首词的基本内容及主题;
3.分析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导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词是《一剪梅》,大家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还知道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吗?
二、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课件展示)
1.《一剪梅》的作者是李清照,李清照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女词人。

她是南宋四才女之一,作品有《如梦令》、《如梦令(新韵)》、《声声慢》等。

2.李清照的文学成就非常高,她的作品形式多样,情感细腻,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三、理解《一剪梅》的基本内容及主题(课件展示)
1.《一剪梅》是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词,全词共四段,描写了梅花的
形象和寓意。

2.词的主题是对作者自身境遇的抒发,通过梅花的形象,表达出作者坚强、不屈的精神。

四、分析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梅花:梅花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是冬天中的美丽,也代表了坚强和寒梅这种逆境下的顽强生命力。

2.一剪:表示将梅花剪下的动作,也暗喻了作者对生活险阻的剪除和去除。

3.寒食:传统节日,即冷餐节。

在这个节日,人们会去采集梅花,观赏梅花。

4.阳春:春天,暖和的季节,也象征着希望和生机。

【导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剪梅》的作者及创作背景,理解了这首词的基本内容及主题,并分析了一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一剪梅》这首词以梅花的形象传达了作者的坚强和不屈精神,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课后作业】
1.默写《一剪梅》的词句;
2.用自己的话简短描述一下《一剪梅》的主题。

一剪梅导学案

一剪梅导学案

《一剪梅》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体会名句之妙,理解作者之情,感受作品之美。

过程与方法: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初步鉴赏诗歌主旨的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对比李清照诗歌前后风格的异同。

2.总结婉约诗歌的特点教学方法:诵读,合作,讨论,展示,问题探究法。

预习案:(熟悉作者,知人论世)1,读准以下的字音玉簟罗裳锦书2,走进作者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

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

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南渡之后,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境遇孤苦,词情凄黯,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

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3.注意:词的断句,节奏。

感情基调。

诵读节奏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感受情感,个别同学再次进行朗读。

探究案:【合作探究展示提升】(品读诗歌,回答问题)(1)、品味全诗,找出诗歌中的意象,以及诗歌的意境。

联系常见的诗歌意象。

(2)、“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么呢?“轻”和“独”有何妙用?作者用何种方式来排解忧愁?她排遣掉寂寞了吗?(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句,其意味是什么?“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意义分析:(4)领略词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与以前所学闺怨诗有何不同?分析名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妙用。

李清照《一剪梅》优秀教案两篇

李清照《一剪梅》优秀教案两篇
• 品味诗歌语言: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 去游玩。“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轻”,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 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 “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 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 情满怀。
在每次课堂或小组讨论后,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优点和不
足,提供改进建议。
调整教学策略
0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满足学
生的学习需求。
鼓励互动交流
03
鼓励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促进彼此之间
的学习和进步。
06 教学反思与改进
总结教学经验,提炼教学智慧
1 2 3
深入解读文本 通过对《一剪梅》的深入解读,引导学生理解词 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 学素养。
创新教学方式 运用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探究等多样化教学方 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 果。
关注学生需求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调整教学策略, 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帮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对比阅读
将《一剪梅》与其他表达相思之情的 诗词进行对比阅读,如李白的《长相 思》、李商隐的《无题》等,体会不 同作者表达相思之情的异同。
仿写练习
选取一种表达相思之情的意象(如柳、 月、雁等),仿照《一剪梅》的句式和 韵脚,写一首表达相思之情的小诗。
04 学生活动设计

《一剪梅》教案三篇

《一剪梅》教案三篇

《一剪梅》教案三篇《一剪梅》教案三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剪梅》教案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剪梅》教案篇1教学目标: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2、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3、利用开放性原则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原则:开放性原则教学方法:联想法比较法教学准备:CAI课件、多媒体设备教学教程:一、诗画导入展示一组CAI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归舟争渡、惊飞的鸥鹭师:(明示画面中的意象)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能想起初中学过的哪首词?生: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师生齐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启发)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

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

(屏幕显示课题)二、研习新课1、范读比较:(屏幕显示)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师:(启发理解)这两首词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提示)粗读可发现:景物时令——前写夏景,后写秋景;作者年龄——前为少女时期,后为少妇时期;感情基调——前愉快开朗,后细腻深婉。

师:(提示)女词人初婚不久,思念外出的丈夫赵明诚2、清理思路、赏析意境上片:词人舟中所想→下片:回到现实分析理解:感悟意象美和意境美。

上片:写女词人独居生活——舟中所想红藕香残:以点代面——透露秋景的冷落、萧条,独上兰舟:背面敷粉——如果能与丈夫一同划船该多好啊!云中锦书:相关联想——猜想丈夫的信该到家了,月满西楼:生发想象——仿佛身处西楼,望月计算着丈夫回家的日子。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9《一剪梅》学案设计(含答案)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9《一剪梅》学案设计(含答案)

《一剪梅》学案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感受词的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一剪梅》体裁、题材、词牌特点及婉约词的风格。

2.过程和方法:通过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即了解词人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把握词的主旨。

3.情感与态度:把握词作中体现出的作者情感,理解古代女子独居闺中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二、导读1、了解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家,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学家。

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

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其词以南渡为界,前期词写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和极尽相思之苦的思妇情结;南渡之后国破家亡夫死,其词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强烈的亡国之思。

词风大变,转为凄苦悲怆、哀婉动人。

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

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2、解题:一剪梅:词牌名,双调小令,六十字,有前后阕句句用叶韵者,而李清照此词上下阕各三平韵,应为其变体。

每句并用平收,声情低抑。

此调因李清照这首词而又名“玉簟秋”。

3、背景:此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当作于婚后不久。

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而现代词学家王仲闻编著的《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提出了不同意见:“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

此则所云,显非事实。

而李清照之父称为李翁,一似不知其名者,尤见芜陋。

《琅嬛记》乃伪书,不足据。

”根据李清照带有自传性的《金石录后序》所言,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嫁与赵明诚,婚后伉俪之情甚笃,有共同的兴趣爱好。

一剪梅导学案学生用

一剪梅导学案学生用

一剪梅导学案学生用导学目的:1. 了解《一剪梅》这首宋词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词中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3. 掌握《一剪梅》的基本词意和语言技巧。

4.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导学内容:【导入】1. 引入相关主题和背景:让学生了解宋词和古典文学的重要性和魅力,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学习兴趣。

【导读】2. 介绍《一剪梅》的作者李清照:提供简要的生平背景和主要作品,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简要介绍《一剪梅》:提供词的大致内容和背景,让学生对词的主题和情感有一个初步的认知。

【深入理解】4. 分析词的词意:逐句解读《一剪梅》,帮助学生理解每个词句的含义,注意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的运用。

5. 探讨《一剪梅》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如离别、孤独、思念等,通过词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心境。

6. 理解《一剪梅》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一剪梅》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帮助学生抓住词中的关键词和意象,从而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运用技巧】7. 学习并运用写作技巧:通过模仿、改编或创作的方式,让学生尝试写一首类似的古文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创作能力。

【拓展思考】8. 进行相关讨论和写作:让学生思考,并描述一种自己熟悉的植物(或者其他事物),用诗歌或词的形式表达出对它的思念或评论。

【总结】9. 总结学习成果:帮助学生回顾本次导学的重点和要点,确保学生对《一剪梅》的理解和掌握。

【作业布置】10.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小组讨论或个人写作,进一步扩展对《一剪梅》的理解和运用。

【其他】1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提供相关的书籍或文章供学生进一步了解宋词和李清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素养。

12.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古典文学作品:推荐其他与《一剪梅》类似的古典文学作品,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和阅读兴趣。

【导学反思】13. 整理导学反思:总结学生在导学过程中的表现和反馈,为今后的教学调整提供参考。

一剪梅 教案

一剪梅 教案

一剪梅教案一剪梅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一剪梅》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能够体会和理解《一剪梅》中的情感。

3.能够初步感受古典戏曲艺术的美。

二、教学重点:1.理解《一剪梅》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辨识并感受《一剪梅》中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体会古典戏曲的美之所在。

四、教学准备:1.录制好的《一剪梅》音视频材料。

2.相应的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3.学生需要一些纸笔,用于写下自己的感受。

五、教学过程:Step 1: 课前导入 (10分钟)教师可以用一段音乐片段或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故事的氛围,激发学生对《一剪梅》的好奇心和兴趣。

Step 2: 欣赏《一剪梅》 (25分钟)1.播放录制好的《一剪梅》音视频材料。

让学生仔细聆听、观看。

2.教师可以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剧情、角色关系以及情感表达。

Step 3: 分组讨论 (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出一位代表,从剧情、人物、意义等方面讨论《一剪梅》。

2.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让全班进行分享。

Step 4: 思考问题 (10分钟)教师提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以加深对《一剪梅》的理解:1.《一剪梅》的主题是什么?2.你认为《一剪梅》通过怎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主题?3.你对《一剪梅》中的人物角色有什么感受?Step 5: 表达感受 (15分钟)1.要求学生在纸上写下自己对《一剪梅》的感受,可以是文字、画面或简短的诗句。

2.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感受。

Step 6: 总结反思 (10分钟)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课堂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六、教学延伸:1.请学生选择其他古典戏曲进行欣赏,扩展对古典戏曲艺术的认知。

2.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剧本创作或表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情况。

2.收集学生的写作和绘画作品,进行评价。

八、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对《一剪梅》的剧情和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对古典戏曲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一剪梅导学案 (1)

一剪梅导学案 (1)
高二年级语文(必修五)导学案
姓名班级小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课题
《一剪梅》李清照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主备人
樊曦荣
执教者
审核
审签
累计课时
总第课时
使用时间
2017年月日
学习
目标
1、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文学创作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2、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2《知人论世》出自《孟子》的《万章章句下》。孟子的本意是论述阅读文学作品时对作者本人思想、经历等的把握问题。孟子这段话对后世真正发生影响的,正是"知人论世"的主张。它与"以意逆志"一样,成为传统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也奠定了孟子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
收获感想
其词以南渡为界,前期词写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和极尽相思之苦的思妇情结;南渡之后国破家亡夫死,其词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强烈的亡国之思。词风大变,转为凄苦悲怆、哀婉动人。
2、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
(1)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重难点
通过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掌握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和笔
一、鉴赏词的基本方法:

《一剪梅》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一剪梅》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一剪梅》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一剪梅》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1《一剪梅》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一、教学目标1.了解《一剪梅》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体验;3.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和词汇;4.能够正确朗读和解析诗歌,运用诗歌语言进行表达。

二、教学内容1.背景知识:介绍明代文学,以及著名文学家杨慎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鉴赏《一剪梅》:进行整首诗的分析,从词语及用词的精准、形象、富有变化的语言、清新脱俗的风格等方面讲述。

3.诗歌知识:介绍诗歌的特点及韵律,学习知识点比如起名法、偏正关系、象征等知识点。

4.表达技巧:学习如何选择词汇、造句并进行正确朗读和解析,运用所学的诗歌语言进行表达。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交流、讨论、比较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其兴趣。

2.归纳总结法:针对诗歌的韵律、词汇等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

3.听说读写并重法: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提高,既要注重朗读和写作的技巧,也要注重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

四、教学步骤1.导入课程:通过问答或分享绕开杨慎生平及明代文学的背景,激发学生对此的兴趣。

2.学习诗歌:模拟学生的理解和解析《一剪梅》的过程,并认真听取每个学生的答案,从而准确解析全诗。

3.学习诗歌知识:通过比较,总结、归纳诗歌韵律、起名法、偏正关系、象征等知识点,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4.运用诗歌语言进行表达:通过词语选择、造句、发音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诗歌,如有效听朗读对的地正,平仄感等。

5.课程总结:总结全课内容,让学生了解到本堂课所讲的知识点和课程目标。

五、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自主完成作业并分享自己对于《一剪梅》的理解。

2.作业评价:课后练习占评价的一定比例,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

3.课堂评价:通过课堂活动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获取学生情况,并对行为和内涵等方面进行评价。

总之,通过对《一剪梅》的教学,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汉语语言的技巧。

一剪梅导学案

一剪梅导学案

一剪梅(李清照)一、学习目标1.通过了解李清照其人,赏析其词,学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鉴赏诗词的方法。

2.掌握化无形为有形写愁的方法。

3.体味李清照在词中流露出的寂寞相思之情。

二、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婉约派代表诗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了文学基础。

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她的词以她南渡前后,分前期和后期。

前期,她的生活安定优裕,其词多反映闺中生活,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风格清新明丽,如《醉花阴》、《一剪梅》、(《如梦令》二首)等。

后期,她遭遇家国巨变,又逢丈夫去世,其词多反映战乱中痛苦的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风格凄凉低沉,如《声声慢》等。

李清照是罕见的才女,她工诗,能文,擅长书、画,通晓金石,尤擅长词。

她的词风别树一帜,被称为“易安体”,其主要艺术特点是善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明白如话而清新工巧;融入了家国兴亡的深悲剧痛,同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倜傥有丈夫气,婉约而不绮靡,柔中有刚,蕴含着激昂豪迈之气。

(二)写作背景《一剪梅》: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李清照结婚后不久,她的丈夫赵明诚即负笈远游。

词人不忍离别,作《一剪梅》送给他,极言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

(三)文题解读《一剪梅》:词牌名。

此调因周邦彦词有“一剪梅花万样娇”句,乃取前三字为调名。

双调六十字,平韵。

三、导学指导与检测比较李清照的这首《一剪梅》与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①,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②?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一剪梅 教案

一剪梅  教案

一剪梅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一剪梅》这首古琴曲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学习《一剪梅》的曲调和曲谱。

3.通过演奏《一剪梅》,提高学生对古琴音韵的感知和表现能力。

4.培养学生欣赏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一剪梅》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一剪梅》的曲调和曲谱。

3.演奏《一剪梅》的技巧和表现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介绍《一剪梅》的出处和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学习曲调和曲谱(15分钟)让学生听一段《一剪梅》的录音,引导他们感受曲调的美妙。

教授学生基本的琴弦按法和琴符表示方法,让他们理解曲谱中的音符及其含义。

逐步指导学生乐器演奏技巧,帮助他们掌握曲谱的演奏要点。

3.教学练习(15分钟)让学生按照曲谱练习演奏《一剪梅》,注意琴弦按法和琴指的正确位置。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必要的辅助练习和技巧建议。

4.表演与欣赏(15分钟)让学生在全班面前轮流表演《一剪梅》,并鼓励其他同学用掌声鼓励和赞赏。

组织学生们共同欣赏自己和其他同学的演奏表演,提供对音乐表现的反馈和评价。

5.拓展延伸(10分钟)邀请学生展示其他古琴歌曲或其他乐器的表演,扩大学生对古琴音乐的认识和了解。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古琴爱好者群体,探索和分享更多的古琴音乐资源和经验。

四、教学资源1.录音机或电脑播放器。

2.古琴曲《一剪梅》的录音。

3.古琴乐谱《一剪梅》。

五、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和表现情况。

2.听取学生对《一剪梅》曲调和演奏技巧的理解和意见。

3.评价学生的演奏表现,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和表现能力,激发他们对古琴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并鼓励他们在演奏中展示个性和创造力。

同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欣赏和赞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剪梅》教案五篇

《一剪梅》教案五篇

《一剪梅》教案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剪梅》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一剪梅》教案篇1内容:《咏怀八十二首》《越中览古》《一剪梅》【学习目标】1.了解阮籍、李白、李清照的生平与时代背景2.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分析诗歌,理解诗人情感【学习重难点】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体会三位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本节课个人学习任务】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任务】运用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分析诗歌,理解诗人情感第一课时一、熟悉作者,知人论世1.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阮籍3岁丧父,家境清苦,勤学成才。

他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阮籍年轻时很有政治抱负,但是生活在魏晋易代之际,当时司马氏集团与曹氏集团长期以来有着十分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为了全身避祸,他不得不在政治漩涡中小心翼翼,并常常用醉酒的方法来保全自己。

他与嵇康、刘伶等六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畅饮、放歌,世称竹林七贤。

他是“正始文学”(“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的代表作家,全力创作五言抒情诗。

他的诗歌大量运用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

《咏怀诗》是阮籍生平诗作的总题,不是一时所作。

大多写生活的感慨,不外说人生祸福无常,年寿有限,要求超脱利禄的圈子,放怀远大。

也有对当时政治的刺讥,但写得很隐晦。

2.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

一剪梅 教案

一剪梅  教案

一剪梅教案一剪梅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并理解《一剪梅》这首唐诗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学习并掌握《一剪梅》这首唐诗的基本诗意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欣赏和发表对《一剪梅》这首唐诗的个人感受和评论。

教学准备:1. 课文:《一剪梅》原文和注解。

2. 图片或PPT:展示梅花的图片,以引起学生对梅花的注意和兴趣。

3. 材料:纸和笔,用于学生做诗歌欣赏和写作活动。

教学步骤:引入:1. 创设情境:展示梅花的图片,或描述梅花美丽的形象,引起学生对梅花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学生:你们谁知道《一剪梅》这首诗吗?你们对梅花有什么了解?正文:1. 导入关键词:解释“一剪梅”这个词的由来和意义。

介绍这首诗的作者——丹青妙手李清照。

2. 分析背景:介绍唐朝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特点,以及梅花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3. 解读诗意:逐句解读《一剪梅》这首诗的字词和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梅花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4. 分析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注意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喻、拟人等。

通过分析这些修辞手法,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诗意和诗人的感情。

5. 学习背诵:带领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并指导学生背诵这首诗并理解诗中的每个字、每句话。

6. 学生互动: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梅花和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互相交流。

拓展活动:1. 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创作与梅花或《一剪梅》相关的诗歌或散文,展示他们对诗意的理解和个人感受。

2. 赏析比较:请学生找到其他描述梅花的诗词或文学作品,进行赏析和比较,展示梅花在不同作品中的形象和意义。

3. 视觉呈现:使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梅花的美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一剪梅》这首诗的诗情画意。

总结:1. 回顾课堂内容:概括学生对《一剪梅》这首唐诗的了解和体会,确保学生对其背景、诗意和修辞手法有所掌握。

2. 总结学习收获: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梅花和这首诗的新认识和感受,让学生从中感悟到诗歌艺术的魅力和深远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剪梅》学案
编写人:安雅琼审核人:强强、艾伟、姚红霞审批人:白艳班级:小组:学习人:
一、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1.走近李清照
2.关于写作背景
二、鉴赏、讨论
【鉴赏思路】找意象,赏语言,析手法,品情感。

◆品味音韵美
◆品味意境美
◆品味感情美
1.你从这首词中感受到了什么?试着加以分析。

2.找出你最欣赏的句子,任选角度进行赏析。

【拓展训练】
1.比较阅读,领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意味。

“原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曹植《七哀》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温庭筠《望江南》2.比较阅读《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概括李清照的创作历程。

3.回顾各类写愁的诗句、词句,举例并分析其妙处。

【美文共赏】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

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

本来,三千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

你看,北宋怆惶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忿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风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有多少女性,不学什么词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

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

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李清照骨子里所追求的是一种人格的超群脱俗,这就难免像屈原一样“众人皆醉我独醒”,难免有超现实的理想化的悲哀。

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还有,她不可能知道,千年之后,到封建社会气数将尽时,才又出了一个与她相知相通的女性——秋瑾,那秋瑾回首长夜三千年,也长叹了一声:“秋雨秋风愁煞人!”
如果李清照像那个孙姓女孩或者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

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

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

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艾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

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

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

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

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

”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