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田园理念下的田园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律与模式
一、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模式
城市化建设,一般指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转变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及文化领域的嬗变四大层面。
(一)城市化发展的规律
城市化发展有着一般的规律性。总结世界各国发展历程,城市化过程可以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S型”曲线呈现三个发展阶段:初期、中期与后期阶段。每个阶段呈现不同的发展特征。
初期阶段(30%以下)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缓慢;
中期阶段(30%—70%)由于工业基础雄厚经济实力显著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
稳定阶段(70%—90%)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主要表现为城镇内部的职业结构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二)城市化发展的模式
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不同阶段,呈现出各自的特征和模式。在城市化到一定阶段后,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伴随而生,进而演化出现代城市发展的完整序列。
在这一过程中,以发达国家为典型的城市建设模式相应成熟。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以美国的“摊大饼”为代表的“城市蔓延”模式和以欧洲的“撒芝麻”为代表的“城镇成长”模式。两种模式助推了各自城市的发展成就,而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结果却不相同。
1.城市蔓延发展模式
城市蔓延发展模式,以美国为代表。具体特征表现为:以城市为中心,在大片农田或绿地上建设一座座新市镇和社区,吸引大规模城市移民来居住、生活和工作。
摊大饼模式发展迅速,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建设成效显著,但是负面危害也很大,严重破坏了地区的集体历史记忆、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2.城市成长发展模式
城市增长发展模式,以欧洲为代表。主要特征为:以乡村为中心,通过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吸引城市人来居住、生活和工作,并把农业生产留在田间,从而为自己留下集体的历史记忆,包括村庄的用地规模、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从经济发展上来看,美国模式是高效的,带来经济的高速发展;结果也是惨重的,空气和水资源严重污染、能源短缺、交通堵塞、生态恶化等。相对来说,欧洲较好地协调了与自然生态的平衡,但是也面临如何利用环境来重整区域经济的问题。
二、我国城市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一)我国城市化发展成就
中国的城市化建设成就显著——城镇化率从20%到40%只用了22年,这个过程比发达国家平均快了一倍多,增速居世界首位。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历程(1949-2005)统计如下表。
对城市化的逐年统计数据基础上,梳理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具体如下图所示。
2011年12月,中国社会蓝皮书发布,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50%,标志着我国城市化率已突破50%。这表明,我国城市化建设进入到新的阶段,城镇化方向将发生转变,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和农村地区分散,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将成为这个阶段的主流。
(二)我国城市化问题
城镇化建设的模式层面,中国主要采用美国模式。具体表现,我国城镇化脱离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超出了正常的城镇化发展轨道。在进程上属于“急速城镇化”,表现为人口城市化虚高;在空间上建设布局出现无序乃至失控。在带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成本。主要城市问题表现如下:
1.城市无序扩张
我国“冒进式”城镇化和无序扩张的趋势较为严重。很多新城新区的建设,存在盲目开发、违背规划、不考虑运行服务等问题。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城市运行三个阶段存在管理脱节。城市建设中脱离实际的“大干快上”、急功近利的现象,带来了难以纠正的损失,过度消耗有限的社会资源与财富。
2.良好环境消失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延伸,大面积的钢筋混凝土、玻璃、塑料取代了裸露的土地和潮气,乡野中肥沃农田、小河流、小湖泊、小溪、湿地、森林等自然环境正在逐步被蚕食。而遍布城市的街头绿地,就像一座座孤岛与区域环境割裂。
这使得,城市失去了自己的自然景观和乡土气味,带来的是不可逆转的自然环境的恶化。
我国城市化问题
3.不宜居的尺度
由于城市蔓延迅猛,土地有限,所以惜土如金、见缝插房,舍不得拿出土地搞环境绿化和公用设施建设,这种情况在城市中心区的黄金地带表现尤为突出。一方面,城市绿地太少,“绿意”不浓,缺乏现代气息;另一方面,公用设施太少,服务功能不健全,这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宜居环境,成为城市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
4.建设风格的同质
城市建设无自我的核心文脉,城市风格同质化严重。在功能板块、产业布局、建筑形式、文化形象等层面上,求全、求大现象凸显,反倒丢失传承已久的文化肌理,缺少鲜明的“城市灵魂”。
在城市建设中,如何体现城市文化名片,做到历史风貌与现代文明和谐统一,依然是摆在我市城市建设面前的课题。
5.城市品质的滞后
城市品质是在光亮鲜明的城市建筑外壳下的城市原真形态,是城市建设中的软件层面。城市品质是一个城市整体水平及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指标,它一方面反映出城市居民的文化及素质状态,同时也反映出城市规划建设的科学与否。我国城市建设普遍存在硬件豪华、软件落后的问题。
在长期扩张建设、资金不足、规划与建设缺少对接、重硬件轻文化工程等系列不良举措下,如何提升城市的品质,是摆在我国绝大多数城市面前的新课题。
总之,中国的城镇化同样在带来了财富的时候,引发了“经济失调、社会失序、文化失衡”等问题,这要求我国在总结既有城市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出更加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
三、可持续城市模式三大特征
立足中华社会文化及经济发展水平,结合国外先进城市发展经验模式,把握新时代的发展趋势,我们认为中国需要一种建立在工业文明(蔓延模式)基础上的生态文明(生长模式)与信息文明(智慧科技)有机结合的新型城市。
(一)工业文明特征
工业文明的发展,是传统城市立市之本,也是一般城市化进程的必经阶段。当前,我国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需要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我们的中心城市和新城还需要走美国模式的发展道路,这是我们发展的基础。并且,大城市是财富和产业集聚的中心,它能为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有了工作才能保证他们过上现代化的城市生活。
(二)生态文明特征
生态文明是实现宜居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使得我们需要发展循环、低碳等生态化产业,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之路。生态文明不仅仅是指向于自然,而是包括三大层面——环境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
环境生态层面,需要构建包括无垠田野、山川和牧场,小河、绿地、湖泊等自然化的生态环境,以及健康、安全、品质的城市微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