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高血脂

合集下载

高脂血症的中医辨治

高脂血症的中医辨治

中医:高脂血症的中医辨治包培荣山东省中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高脂血症是现代医学病名,是指血浆中脂质浓度超过正常浓度。

众所周知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以及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引起大家的关注。

依据其临床表现本病应当归属于祖国医学“痰浊”,“瘀血”的范畴,中医具有丰富的治疗经验。

中医认为正常水平的血脂为血液的膏脂。

膏脂来源于中焦脾胃,由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津血的组成部分。

正如清代张志聪注《内经》云:“中焦之气,蒸津液化精微……益于外则皮肤膏肥,余于内则膏肓丰满。

”在生理条件下,膏脂依靠脾的运化,肺的敷布,心的营运,肝的疏泄,肾的气化功能而流行津血之中,对人体起到滋润濡养作用。

饮食失调、情致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弱等因素均可影响脏腑正常生理功能,使脾失健运、肺失宣肃、肝失疏泄、肾失其气化,导致水谷精微敷布及气血运失常,产生痰浊、瘀血而发为高脂血症。

总之,高脂血症是以脏腑功能失调为本,痰浊、瘀血为标的“本虚标实”之证。

因此只有调理脂质代谢过程与高低密度载脂蛋白的病生理状态,才能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因素,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和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调脂使之达标才能够阻止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及脑卒中的发展。

一、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根据《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如下:①高胆固醇血症是指血中胆固醇超过 6.22mmol/L;②高甘油三脂血症是指血中甘油三脂超过2.26mmol/L;③混合型高脂血症是指血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均超过正常值;④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是指血中高密度脂蛋白低于1.04mmol/L。

二、中医辨证论治高脂血症是以脏腑功能失调为本,痰浊、瘀血为标的“本虚标实”之证。

中医对本病具有丰富的治疗经验。

现将临床上常见的的几种辨证分型、症状、病机概要、治法及方药整理如下:(一)脾虚湿胜型症状:食少,便溏或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胸脘闷胀,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缓或虚缓。

高脂血症的中医中药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中药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中药治疗(综述)高脂6血症与冠心病、脑血管病、肥胖症等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高脂血症的防治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具有效果较好、副作用小、服用方便等特点。

现就中医药降脂研究进展分述如下。

一:高脂血症的辨证论治:高脂血症属于中医“痰湿”、“痰浊”范畴,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十分密切。

脾虚运化失常或过食高梁厚味,易致中焦实热郁结,痰湿内生;体肥多湿,或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木旺克土,运化失司,脾胃蕴热,则痰热内生;或因肝郁不舒,肝气郁结,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亦可造成痰湿内阻。

临床常用的治则如下。

1:清热利湿法:用于高脂血症又见烦渴,发热尿少,腹胀浮肿,脉滑数,舌苔腻者。

药用金银花、荷叶、菊花、连翘、玉米须、泽泻、草决明、茯苓、虎杖、忍冬藤等。

2:祛痰除湿法:血脂高又见四肢倦怠,腹胀纳呆,咳嗽有痰,大便溏薄,脉滑,舌苔腻者。

药用陈皮、半夏、竹茹、茯苓、枳壳、瓜蒌、胆星、杏仁、白金丸等。

3:清里通下法:血脂高又见形体壮实,大便秘结,腹胀,脉有力,舌苔厚腻者。

里热痰结轻者用川军、山楂、麦芽、旱芹菜、茵陈、黄芩、枳壳、胡黄连;重者加用生大黄、或芒硝、番泻叶。

4:滋阴补肾法:血脂高又见体倦乏力,腰酸腿软,年迈体弱,耳鸣眼花,脉沉细,舌质红、舌苔薄者。

药用首乌、枸杞、麦冬、生地、沙参、菟丝子、黑芝麻、桑寄生、黄精、杜仲等。

5:活血化瘀法:血脂高伴有胸痹心痛,痛处固定,脉弦,苔薄、舌质暗或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者。

药用丹参、川芎、红花、降香、赤芍、生蒲黄、茺蔚子、姜黄、五灵脂、三七等。

6:清肝泻火法:血脂高又见形体壮实,面红耳赤,口干舌燥,心烦尿黄,大便偏干,脉弦,苔腻者。

药用钩藤、葛根、草决明、生地、龙胆草、泽泻、山枝、黄芩、大黄等。

二:高脂血症的针灸治疗:针灸也有降腻脂作用,基本治则为健脾化湿,疏肝利胆,宽胸行气。

常用的穴位有内关、郄门、间使、神门、合谷、曲池、乳根、足三里、丰隆、通里、阳陵泉、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太白、三阴交、公孙、太冲、曲泉、中脘、鸠尾、膻中等。

中医辨证论治在高血脂中的应用与研究

中医辨证论治在高血脂中的应用与研究

中医辨证论治在高血脂中的应用与研究高血脂是指血液中的脂质含量超过了正常范围,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

中医辨证论治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理论和治疗方法,在高血脂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应用价值。

本文将探讨中医辨证论治在高血脂中的应用与研究。

一、中医辨证论治的原理与特点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强调从个体整体出发,通过辨证施治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与西医以症状为中心的治疗方式不同,中医辨证论治注重病因的辨识和辨证分类,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对病人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在高血脂的治疗中,中医辨证论治可以通过调整人体内环境,促进气血运行和代谢平衡,从而达到降血脂的效果。

二、中医辨证论治在高血脂治疗中的应用1. 湿热蕴结型湿热蕴结型是高血脂的一种常见辨证类型,主要表现为胸闷懒言、腹胀便溏、口苦咽干等症状。

治疗方面,可选用清热利湿的中药如茵陈蒿、黄柏等,同时注意饮食调理,忌食辛辣油腻的食物。

2. 脾胃虚弱型脾胃虚弱型高血脂多见于中年以上人群,主要表现为纳呆、腹胀便溏、乏力等症状。

针对脾胃虚弱,可使用益气健脾的中药如黄芪、党参等,同时建议患者调整饮食,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

3. 肝郁气滞型肝郁气滞型高血脂多见于情志不畅,长期精神紧张的人群,主要表现为胸胁疼痛、脉弦而细、情绪不稳等症状。

治疗方面,可选用疏肝理气的中药如柴胡、射干等,同时建议患者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劳累。

三、中医辨证论治在高血脂治疗中的研究进展随着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中医辨证论治在高血脂治疗中的作用及机制。

一些研究表明,中医辨证论治能够通过调节血脂代谢相关的信号通路,降低胆固醇合成和促进脂肪酸氧化,从而达到降血脂的效果。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中医辨证论治还可以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和改善血液微循环等途径对高血脂进行治疗。

这些研究结果为中医辨证论治在高血脂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论治在高血脂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中医辨证法治疗高血脂

中医辨证法治疗高血脂

中医辨证法治疗高血脂中医治疗高血脂中医辨证法治疗高血脂2014-10-24 14:27:23康复调理高血脂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身体会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

那么,对于这类疾病我们该采取怎样的治疗方法呢?下面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些中医方面治疗高血脂的方法,希望这些简单的中医方能帮助你更好的防治高血脂疾病。

中医治疗高血脂中医治疗高血脂疾病的方法有很多种,下面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些简单的治疗方法。

一、脾虚湿盛型证见脘腹胀闷,不思饮食,泛恶欲呕,口淡不渴,腹痛腹泻,头身重困,舌胖,苔白腻,脉濡滑。

当以健脾化湿为治,可选用:苍术、白术、厚朴、陈皮、桂枝、猪苓、泽泻、茯苓各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下同)。

二、气血不足型此类疾病的主要症状有少气懒言、乏力自汗以及舌淡;脉细弱等。

当以气血双补为治,可选用: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党参、白术、茯苓、圆肉各1 0克,黄芪15克,大枣5枚,炙甘草5克。

三、痰浊中阻型证见头目眩晕,头痛头重,胸闷心悸,食欲不振,呕恶痰涎,肢体困重,或见形体丰肥,或闭经,舌苔白腻,脉滑。

当以祛湿化痰为治,可选用:天麻、苍白术、法夏、茯苓、陈皮、泽泻、扁豆、菖蒲各10克,吴萸、甘草各5克。

四、肝肾阴虚型此类疾病的症状主要有头晕目眩、健忘失眠、咽干口燥、胁痛,腰膝酸软、耳鸣如蝉、五心烦热以及颧红盗汗等。

当以滋补肝肾为治,可选用:枸杞子15克,菊花、生地、熟地、山药、萸肉、茯苓、泽泻、丹皮、天麦冬各10克,石斛20克。

五、肝胆湿热型证见胁肋胀痛,口苦纳呆,口气臭秽,呕恶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或阴囊湿疹,或睾丸肿胀疼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舌苔黄腻,脉弦数。

当以清泄湿热,疏利肝胆为治,可选用:龙胆草、木通、甘草各5克,黄芩、山栀子、泽泻、生地、柴胡、当归、车前草各10克,茵陈15克。

六、肝火上炎型证见头目眩晕,耳鸣如潮,面红目赤,口苦咽干,胁肋灼痛,烦躁易怒,不寐或恶梦纷纭,或吐血衄血,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糙,脉弦数。

高血脂的中医辨证论治

高血脂的中医辨证论治

高血脂的中医辨证论治高血脂分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与先天性和一遗传有关。

继发性代谢紊乱。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膏脂虽为人体的营养物质,但过多则造成高脂血。

凡人体摄入过多,一集膏脂转输利用排泄市场均可导致血脂升高。

病因病机。

饮食失当,饮食不节,摄食过多。

或是喜欢吃油腻的甜的味重的。

吃的多饮食进入人体。

输布,滞留血肿。

因而血脂升高。

长期饮食不当,酗酒过渡。

损及脾胃,键运失司。

导致营养不归正华,不能运送到全身,导致生脂浊,混入血中,导致血脂升高。

前者实证。

后者虚中夹实症。

这是不同。

喜静少动,或是生性喜静。

贪睡少动,职业工作。

终日扶案。

多坐少走。

人体气机失于舒畅,气於则津液输布不利,膏脂转化利用不及,以致生多用少。

沉积体内。

到血中。

所以血脂升高。

情志刺激。

思虑伤脾。

脾失键运。

或是郁怒伤肝。

肝失调达,气机不畅,膏脂运化输布失常。

血脂升高。

平老体衰。

人老则五张六腑皆衰。

以肾为主。

肾主五液。

肾虚则津液失其主宰。

脾主运化。

脾虚则饮食不归正化;肝主疏泄,肝弱则津液输布不利。

三者皆让脂肪代谢失常。

引起血脂升高。

弱房劳过度,辛劳忧愁。

亦可使人未老而先衰。

症状。

血脂高头晕,视物模糊,肢体麻木,胸闷。

胆固醇2.9-5.1。

甘油三酯超高脾虚。

瘦人。

腹泻。

吃得多血脂高。

脾虚,运化失常。

头晕目眩,胸闷气短,心慌乏力,口眼歪斜。

不能说话,肢体麻木。

2.失眠健忘,肢体麻木。

胸闷。

血脂高无症状。

体重高,肥胖。

病因病机阳气不足,津液运化不足。

阴虚燥热。

黄疸肝病。

辨证分型痰浊中阻碍。

证见头晕目眩,头重头痛。

胸闷心悸。

食欲不振,呕恶痰多,肢体昆仲,或形体丰肺,闭经。

舌苔白腻,脉滑。

肝肾阴虚。

头晕目眩,健忘失眠。

耳鸣如蝉,咽干口燥。

肋痛。

腰膝酸软,五心烦热,额红盗汗,男子遗精。

女子月经量少。

舌红少苔。

脉细数。

、气滞血瘀。

证见情志抑郁。

易怒。

胸闷而喜太息,胸肋或乳房胀满,走窜疼痛,少腹疼痛。

性情急躁,月经不调。

痛经,咽中如梗,吞之不下,吐之不出。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高脂血症的辨治详稿

高脂血症的辨治详稿

高脂血症研究存在的问题
• 由于高脂血症发病率高,病机复杂,且易 发生动脉粥样硬化(AS),但目前仍无 一疗效持久全面,长期服用无毒的降脂药 物,故高脂血症研究一直为医学界研究的 热点之一。中医药防治高脂血症的研究取 得了很大的进展,中药可调节血脂,且疗 效好,副作用小,有着广阔的前景。但同 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加以解 决。
中医辨证论治
• 三、肝郁脾虚 • 主证: • 1、气滞血瘀:胁肋胀痛,善太息,月经 不调,经前乳房胀痛。 • 2、脾虚痰盛:乏力倦怠,大便溏薄,苔 薄腻 • 治法:疏肝健脾,养血活血 • 用药:柴胡、川楝子、赤白芍、茯苓、白 术、炙甘草、生蒲黄、泽泻
中医辨证论治
• 四、痰瘀互阻
• 主证: • 1、脾虚湿盛:乏力气短,腹胀,便溏, 苔腻 • 2、血瘀阻络:胸疼体憋闷,或胸痛彻背
高脂血症研究的展望
• 笔者认为,可通过严格训练,组建一个高素 质研究队伍,进行多中心、大范围广泛合作 研究,选一些临床确切有效的防治高脂血症 的方剂,集中精力进行大规模实验研究,从 药物的品种、产地、采收季节、炮制提取方 法、生产工艺、质量监控等方面研究,从毒 理及药理方面探讨,进行系列、序贯研究, 这样既避免了浪费,又避免了低水平的重复, 便于临床推广使用,也有助于中医中药与世 界接轨。
中医证候学研究
• 有研究报道:高脂血症中医临床证型分布 以脾肾两虚、痰瘀互阻型最为多见,占 34.3%,而脾虚痰湿者占16.4%,肾气 虚者占17.5%,痰瘀互阻者占16.7%, 气虚血瘀者占14.9%。与本研究的结果 有所不同。
中医证候学研究
该结果与我们临床证型分析结果 相一致,在防治高脂血症方面采用健 脾补肾化痰消瘀法,研制了降脂通脉 方。该方具有降低血脂、防治动脉粥 样硬化的作用。

高脂血症中医分型及临床主要表现

高脂血症中医分型及临床主要表现

高脂血症中医分型及临床主要表现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诊治具有自身的特点,将其纳入“血瘀”“痰湿”“脂膏”等范畴,病因在于饮食不节、嗜食油腻甘甜、醇酒厚味、情志失调、过逸少劳等,造成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体内液体代谢失常,形成瘀血、湿浊、痰凝等病理产物,最终致病。

该病属于本虚标实之证,以痰瘀为标,正虚为本,常见辨证分型及临床表现如下。

一、痰浊内阻型
身体肥胖,肢体沉重感,头昏多眠,容易困倦,胸闷气短,大便黏或不成形,舌体胖大,舌苔粘腻,脉滑。

二、痰瘀互结型
身体肥胖,肢体沉重感,头昏多眠,容易困倦,胸刺痛或闷痛,口唇暗紫,大便黏腻,舌体胖大,舌苔粘腻,或舌质紫暗,或舌体有瘀点瘀斑,脉滑或涩。

三、气滞血瘀型
胸部或胁部胀满,或针刺样疼痛,情绪低落或急躁易怒,喜欢长叹气,口唇紫暗,舌暗红,有瘀点或瘀斑,脉细涩。

四、气虚血瘀型
气短乏力,精神疲倦,少言懒言,胸部或胁部针刺样疼痛,活动后诱发或加重,出汗多,舌淡暗或淡紫或有瘀斑、瘀点,脉
涩。

五、肝肾阴虚型
头晕耳鸣,腰酸腿软,手心、脚心发热,心烦失眠,健忘多梦,舌红,舌苔少,脉细数。

六、脾虚湿盛型
身体困倦,大便不成形或腹泻,饮食无味,食后腹胀,舌淡,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色白粘腻,脉细弱或濡缓。

高脂血症中医如何分型辨治?

高脂血症中医如何分型辨治?

高脂血症中医如何分型辨治?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物质过高,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等严重后果。

中医认为高脂血症是由于脾胃失调、肝肾不足、气血不和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因此,中医治疗高脂血症需要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进行分型辨治。

1.高脂血症的中医分型湿热内蕴型:主要表现为口干苦渴、腹胀便溏、舌苔黄腻等症状。

气滞血瘀型:主要表现为胸闷、胁痛、头晕、眩晕等症状。

肝肾阴虚型:主要表现为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等症状。

脾胃虚弱型: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泻、乏力、面色萎黄等症状。

2.湿热内蕴型的辨治清热利湿法:以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为主要治疗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黄芩、栀子、泽泻等,可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改善湿热内蕴。

祛湿化痰法:以祛湿化痰、通利气机为主要治疗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半夏、陈皮、枳实等,可祛湿化痰、通利气机,促进症状缓解。

活血化瘀法: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要治疗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川芎、红花等,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合理改善症状。

3.气滞血瘀型的辨治疏肝理气法:以疏肝理气、舒筋活络为主要治疗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香附、青皮等,可疏肝理气、舒筋活络,改善气滞血瘀的症状。

活血化瘀法: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要治疗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川芎、红花等,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促进气滞血瘀的改善。

调和气血法:以调和气血、滋养肝脾为主要治疗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白芍、黄芪等,可调和气血、滋养肝脾,合理改善气滞血瘀。

4.肝肾阴虚型的辨治养肝滋肾法:以养肝滋肾、益精补血为主要治疗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枸杞子、山药、菟丝子等,可养肝滋肾、益精补血,对肝肾阴虚的症状具有主要作用。

补益肝肾法:以补益肝肾、滋阴润燥为主要治疗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熟地黄、山茱萸、五味子等,可补益肝肾、滋阴润燥,可对肝肾阴虚的症状予以改善。

滋阴润燥法:以滋阴润燥、清热解毒为主要治疗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玄参、黄芩、生地黄等,可滋阴润燥、清热解毒,促进症状改善。

血脂过高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血脂过高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血脂过高症的中医辨证治疗原创2022-06-07 17:10·中医名家祁文强高脂血症或称高血脂、血脂异常,是指血清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

遗传因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糖尿病等因素都可能引起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可导致冠心病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同时增加肿瘤的风险。

当血浆胆固醇或甘油三酯含量高于正常时,分别称为胆固醇过高症或甘油三酯过高症。

几种血脂或所有血脂成份均增高则称为血脂过高症。

经积极的综合治疗,本病的预后良好。

我国正常成人空腹时血脂的含量如下:甘油三酯:20~110毫克%;总胆固醇:120~200毫克%;游离脂肪酸:30~70毫克%;胆固醇酯:90~130毫克%;游离脂肪酸:0.2~0.9毫克当量/升;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血脂成分是甘油三酯和胆固醇。

患有糖尿病、肾病综合症、肝胆疾病、胰腺炎等疾病时,可伴有血脂增高。

近年来更发现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的关系,动脉粥样硬化最早期的病理变化是动脉壁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的沉积,患者的血胆固醇或甘油三酯的浓度常高于健康人。

对胆固醇或甘油三酯升高的人群进行随访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比血脂正常的人群为高。

动物实验也证明,喂饲大量的胆固醇可诱发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

目前认为,脂类的代谢失调(血脂的蓄积)是动脉硬化的标志,高脂血症是冠心病的“促进因素”或“危险因子”,因此,探讨高脂血症的治疗就成为防治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即是说,及时地纠正高脂血症,有可能减轻或推迟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冠心病)的发生。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有较好的疗效。

处方一:白金丸(成药,内含白矾、郁金),每次服6克,每日三次,饭后服,20天为一疗程,连服2~3个疗程。

处方二:三七3克,山楂30克,泽泻60克,决明子15克,虎杖30克。

(近年研究证明,泽泻每日用量大于60克方有明显降脂作用)。

服法:水煎服。

处方三:首乌30克,丹参30克,赤芍15克,红花10克,琥珀10克,当归15克,黄精30克,大枣30克,夜交藤30克。

中医辨证治疗高脂血症效果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高脂血症效果观察

世界中医药2015年12月第10卷·940·下肢外侧者,取“委中+厉兑”穴位;丹毒病灶同时涉及下肢内外侧者,取“委中+隐白+厉兑”穴位;常规碘伏棉签消毒各穴位局部后,用一次性采血针点刺放血,每次每穴位挤出血液3滴(约0.2 ml),然后用干棉签擦去血水,最后再用碘伏棉签消毒放血的穴位处;以上疗法,1次/d。

A、B、C三组均在接受治疗后第5天进行疗效观察。

1.5 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

治愈:患者腿部红、肿、热、痛基本消失,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消失,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基本正常;好转:红肿疼痛减轻,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好转,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稍高;无效:局部红、肿、热、痛无明显改善,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仍较高。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软件,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x±)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治疗后第5天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A、B组 5 d治愈率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5天治愈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有效率均为100%。

表1 三组(接受治疗后第5天)临床疗效比较组别 例数 治愈 好转 无效 治愈率(%) 有效率(%) A组 30 16 14 0 53.33★△100B组 30 8 22 0 26.67◆100C组 30 2 28 0 6.67 100注:A组与C组比较,★P<0.01;B组与C组比较,◆P<0.05;A 组与B组比较,△P<0.052.2丹毒病灶缩小50%所需时间、治愈时间比较见表2:A、B组丹毒病灶缩小50%所需时间以及治愈时间均明显短于C组(P<0.05);A组丹毒病灶缩小50%所需时间以及治愈时间均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高脂血症的中医辨证用药

高脂血症的中医辨证用药

高脂血症的中医辨证用药◆高脂血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脂质在真皮内沉积所引起的黄色瘤和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所引起的动脉硬化。

黄色瘤发生概率有限,动脉硬化又比较缓慢,因此也可以说并无明显症状,所以一般都是通过血液检查得知的。

下面聊聊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辨证高脂血症的病因有素体脾虚痰盛;或胃火旺盛,饮食不节,恣食肥甘,痰浊内生;或年老体虚,脏气衰减,阴虚痰滞,终致痰积血瘀,化为脂浊,滞留体内而为病。

无论是哪种病因都与痰有密切关系,所以化痰是治疗高脂血症和脂肪肝的关键。

下面我们还是结合一个病例来看看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具体辩证用药思路。

患者:女性,46岁,辨证:痰瘀滞留症状:这个患者来的时候,我就看到她眼睑处有黄色脂瘤,很多人不知道眼睑处长了颗粒大小的小肉瘤是什么原因,这是脂肪堆积在眼睑上形成的,是血脂高的外在表现。

另外,她还有时胸闷、痛,头晕胀痛,白天头昏昏沉沉的,爱犯困,舌黯有瘀斑,苔白腻,脉沉滑。

甘油三脂高出正常值近5倍,8.9,中度脂肪肝证候分析:高脂血症与痰有密切关系,痰积日久,入络致瘀,痰瘀滞留,可见眼睑处黄色脂瘤;痰瘀痹阻胸脉,则胸闷、胸痛;痰蒙清窍,则头晕或胀痛;白天头昏昏沉沉的,爱犯困,舌黯有瘀斑,苔白腻,脉沉滑,均为痰瘀滞留之征。

治则:活血祛瘀,化痰降脂。

方药:通瘀煎加减。

当归,红花——养血活血,山楂,泽泻——降脂化痰,香附,乌药,木香,青皮——疏肝理气,加桃仁,丹参,蒲黄(包煎)——活血化瘀,泽兰1——祛瘀消痈,加延胡索、郁金,以加强理气活血化瘀;头晕胀痛,加黄芪、川芎、赤芍、地龙,以益气活血通络;脂肪肝者,加片姜黄、茵陈、虎杖,以清肝活血理气。

结尾:这个患者调理了两个月后,胸闷、痛,头晕胀痛等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

并且复查血脂已接近正常值1.9。

高脂血症与我们的饮食有密切关系,平时应注意饮食调摄,少吃高脂高糖食品。

另外,要加强运动,戒烟戒酒。

高脂血症的中医辩证处方用药

高脂血症的中医辩证处方用药

高脂血症的中医辩证处方用药
【中医正传_西病中治】高脂血症的中医辩证分型论治
脾虚痰积
体胖虚松,倦怠乏力,胸院痞满,头晕目眩,肢重或肿,纳差,或伴便溏。

舌胖,苔白厚,脉濡。

益气健脾,除湿化痰。

参苓白术散合二陈汤加减:党参15克黄芪15克茯苓12克白术IZ克扁豆12克山药12克半夏10克陈皮6克薏苡仁15克生山楂15克荷叶9克泽泻15克
胃热腑实
形体肥硕,烦热纳亢,口渴便秘。

舌苔黄腻或薄黄,脉滑或滑数。

三黄泻心汤加味。

清胃泻热,通腑导滞。

黄连3克,黄芩9克,大黄6克(后下),槟榔9克,草决明15克,莱菔子15克。

痰瘀滞留
眼睑处或有黄色瘤,胸闷时痛,头晕胀痛,肢麻或偏瘫。

舌黯或有瘀斑,苔白腻或浊腻,脉沉滑。

活血祛瘀,化痰降脂。

方药通瘀煎加减:当归9克,红花9克,桃仁9克,山楂15克,丹参15克,泽泻15克,泽兰15克,蒲黄20克(包煎),三棱12克,莪术12克,海藻15克,昆布15克。

肝肾阴虚
体瘦而血脂高,头晕目花,健忘,腰酸膝软,失眠,或五心烦热。

舌红,苔薄或少,脉细或细数。

滋补肝肾,养阴降脂。

二至丸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生地15克,山茱萸10克,茯苓 12克,泽泻 15克,泽兰 15克,山楂 15克,桑寄生15克,黄精15克,枸杞子15克,首乌15克。

--------。

中医对高血脂的解释

中医对高血脂的解释

中医对高血脂的解释引言高血脂是一种常见的血液异常疾病,主要表现为血液中脂质含量过高。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探索和治疗高血脂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对高血脂进行解释,并介绍中医的治疗方法及其理论基础。

中医对高血脂的认识中医认为高血脂主要是由于脾虚湿盛、气滞血瘀、肝火旺盛等因素导致的。

首先,脾虚湿盛指消化系统脾脏功能不足,导致湿气停留在体内,从而影响脂质代谢的正常进行。

其次,气滞血瘀指气机不畅、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血液中的脂质无法正常代谢。

最后,肝火旺盛表示肝脏功能失衡,导致体内湿热聚集,加重了高血脂的症状。

中医治疗高血脂的方法中医治疗高血脂主要采用草药治疗和针灸疗法。

以下将分别介绍这两种治疗方法及其理论基础。

1. 草药治疗中医采用草药治疗高血脂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温阳化湿:使用温性草药来改善脾虚湿盛的状况,促进脂肪代谢和排泄;•活血化瘀:采用活血化瘀的草药来改善气滞血瘀的情况,促进血液循环和脂质代谢;•清肝泻火:使用清热解毒的草药来调整肝火旺盛的状况,减轻湿热的影响。

中医草药治疗会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开方,常用的草药包括山楂、丹参、赤芍、茵陈等。

这些草药在中医理论中有着较为明确的功效和运用规律,能够有效地调节体内的平衡,缓解高血脂的症状。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高血脂的另一种常用方式。

针灸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调节体内气血的流动,从而达到调理高血脂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包括太冲、内关、足三里等。

针灸疗法在中医理论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已经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它通过改善体内的能量平衡和促进血液循环,对高血脂有很好的疗效。

饮食调理与生活方式改变除了草药治疗和针灸疗法外,中医还强调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于高血脂的控制和治疗也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改变的建议:•均衡饮食:合理搭配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摄入;•适量运动:进行适度有氧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和脂质代谢;•控制情绪:避免过度紧张和压力,情绪稳定对于高血脂的控制很重要;•合理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

中医对于高血压与高血脂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对于高血压与高血脂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对于高血压与高血脂的辨证与治疗高血压与高血脂是现代人常见的慢性疾病,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一系列的隐患。

传统中医学在高血压与高血脂的辨证与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能够帮助患者获得有效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出发,探讨高血压与高血脂的辨证与治疗的相关内容。

一、高血压的辨证与治疗中医认为,高血压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或脏腑功能失调造成的。

一般来说,中医对于高血压的辨证可以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类。

实证型高血压的特点是血压升高,患者常伴有头痛、耳鸣、面色潮红等症状。

中医治疗实证型高血压的原则是清热降压,常采用草药组方如黄芩、连翘、丹参等具有清热降压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

此外,适当进行针灸疗法,如足三里、合谷等穴位可以起到调节血压的作用。

虚证型高血压的特点是血压升高,患者常伴有畏寒、乏力、气短等症状。

中医治疗虚证型高血压的原则是益气养阴,常采用草药组方如黄耆、麦冬、首乌藤等具有益气养阴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

同时,常配合中医推拿疗法,如捏脊、揉腰等手法可以起到调节气血的作用。

针对高血压的日常调理,中医也提出了一些饮食与生活方式的建议。

例如,推荐患者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适量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的代谢功能及心肺功能;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等等。

二、高血脂的辨证与治疗中医认为,高血脂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以及饮食不节造成的。

对于高血脂的辨证,中医可以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类。

实证型高血脂的特点是血脂升高,患者常伴有烦躁、口苦等症状。

中医治疗实证型高血脂的原则是疏肝理气,常采用草药组方如柴胡、苦参、郁金等能够疏肝理气的中药进行治疗。

同时,推荐患者进行一些有助于降血脂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

虚证型高血脂的特点是血脂升高,患者常伴有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治疗虚证型高血脂的原则是健脾温阳,常采用草药组方如党参、黄精、肉桂等能够健脾温阳的中药进行治疗。

此外,适当加强锻炼,如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新陈代谢。

高血压和高血脂的中医治疗方法

高血压和高血脂的中医治疗方法

高血压和高血脂的中医治疗方法摘要:高血压和高血脂是现代常见的慢性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中医在治疗高血压和高血脂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本文将介绍高血压和高血脂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中医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以及中医的预防和调护措施。

一、高血压和高血脂的中医病因病机1. 高血压的中医病因病机高血压在中医学中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

中医认为,高血压的发生与肝阳上亢、肾阴不足、痰湿内蕴、瘀血阻络等因素有关。

情志不畅、饮食不当、劳累过度、久病体虚等都可以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2. 高血脂的中医病因病机高血脂在中医学中属于“痰湿”、“血瘀”等范畴。

中医认为,高血脂的发生与饮食不节、脾胃虚弱、肝气郁结、痰湿内生等因素有关。

饮食过度、缺乏运动、情绪波动等都可以导致高血脂的发生。

二、高血压和高血脂的中医治疗方法1. 高血压的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高血压的治疗应根据病因病机进行个体化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丹参、钩藤、杜仲、桑寄生等,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用。

(2) 针灸治疗:针灸可以调节气血、平衡阴阳,对高血压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常用的穴位有关元、足三里、曲池、太阳等。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对高血压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常用的手法有揉法、按法、推法等。

2. 高血脂的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高血脂的治疗应根据病因病机进行个体化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山楂、荷叶、泽泻、丹参、决明子等,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用。

(2) 针灸治疗:针灸可以调节气血、促进新陈代谢,对高血脂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常用的穴位有关元、足三里、曲池、太阳等。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脂肪代谢,对高血脂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常用的手法有揉法、按法、推法等。

三、高血压和高血脂的中医预防和调护措施1. 预防措施(1) 健康饮食:保持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高脂肪、高糖的食物。

辨证论治高脂血症和高脂蛋白血症

辨证论治高脂血症和高脂蛋白血症

辨证论治高脂血症和高脂蛋白血症1.痰浊阻滞 身重乏力,形体肥胖,胸闷或痛,纳呆腹胀,咳嗽有痰。

舌红苔腻,脉弦滑。

痰浊阻滞,内蕴肢体,故而肥胖。

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故身重乏力,胸闷或痛,脾失健运则纳呆腹胀。

治宜化痰理气,方用温胆汤加减:法半夏12g,茯苓15g,陈皮、山楂、竹茹各10g,甘草6g,胆星、白术各9g。

咳嗽有痰者,加全瓜蒌12g;胸闷而痛者加丹参12g、薤白10g;纳食不香者加砂仁6g。

2.湿浊困脾 头身沉重,脘腹胀闷,肢体倦怠,纳呆恶心,尿少便溏,甚或浮肿,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苔腻,脉沉缓。

脾主四肢及肌肉,湿浊困脾,故肢体困倦乏力,清阳不展则头身沉重,脘腹胀闷。

治当利湿降浊,方用胃苓汤加减:陈皮、厚朴、苏叶各6g,苍术、猪苓、车前子各10g,茯苓15g,泽泻12g,甘草3g,偏于湿热者加苡仁15g,荷叶10g,偏于寒湿者加藿香或桂枝6g。

3.气滞血瘀 胸闷憋气,胸背疼痛,痛处固定,两胁撑胀或痛。

舌质暗或紫暗有瘀点,苔薄,脉弦或涩。

气滞血瘀,脉络不通,故胸闷憋气,胸背疼痛,治当祛瘀理气,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生地、山楂、丹参各15g,川芎、赤芍、白芍、桃仁、枳实、牛膝、桔梗、蒲黄各10g,柴胡8g,红花、大黄、甘草各6g。

4.脾肾两虚 体倦乏力,腰酸腿软,耳鸣眼花,月经失调,腹胀纳呆,尿少浮肿,胃冷喜温,舌红或淡,苔薄白,脉沉细或迟。

脾肾两虚,无以温煦肢体、健运水谷、生化气血,故体倦乏力、腰膝酸软、耳鸣眼花、尿少浮肿。

治宜健脾补肾,方用清脂汤加减:何首乌、女贞子、生地各15g,菟丝子、黑芝麻各12g,仙灵脾、杜仲、泽泻、党参、白术各10g。

5.肝肾阴虚 体倦乏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目涩口干,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沉细或数。

肾阴亏虚,水不涵木,筋脉失养故体倦乏力,腰膝酸软,阴不制阳,肝阳上亢故头晕耳鸣,目涩口干,阴虚生内热而致五心烦热。

治宜滋养肝肾,方用一贯煎合杞菊地黄丸加减:枸杞、生地、山药各15g,麦冬12g,当归、沙参、山茱萸、黄精、茯苓各10g,菊花12g,丹皮、川楝各9g,泽泻6g。

辨证论治高脂血症

辨证论治高脂血症

辨证论治高脂血症高脂血症,一般情况下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引起相关的疾病后,才有症状,故治疗本病,以实验室检查指标为依据。

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方面论述了中医治疗高脂血症,说明中医治疗高脂血症临床效果显著。

中药对高脂血症具有可靠的疗效,价格便宜,副作用较少,在治疗高脂血症方面广阔的前景。

Abstract:Hyperlipidemia,no obvious clinical symptoms in general,cause related diseases,only symptoms,the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according to index of laboratory examination. From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asp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ing hyperlipidemia,TCM therapy clinical effect shows significant hyperlipidemi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reliable therapeutic effect on hyperlipemia,cheap price,less side effects,wide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lipidemia in prospect.Key words:Hyperlipidemia;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血脂是血浆或血清中脂类的总称,主要是胆固醇、甘油三脂、磷脂、糖脂、游离脂肪酸等。

血中脂类过多超过正常范围就称为”高脂血症”。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人数的增加,本病呈显著上升趋势。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医学对于高脂血症的认识和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方法。

在中医学看来,高脂血症是由体内湿热、痰浊、脾虚等因素所致,导致血脂代谢紊乱,从而引发血脂异常的疾病。

中医学治疗高脂血症的方法主要包括调理脾胃、清热化湿、祛痰通络等。

中医强调调理脾胃,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功能正常可以促进血脂代谢。

具体而言,中医建议高脂血症患者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过食油腻、辛辣、甜食等寒湿之物,适量摄取粗粮、蔬菜、水果等,保持膳食平衡。

中医认为高脂血症与湿热有关,湿热蕴结可以导致血脂异常,因此需要清热化湿、健脾祛湿。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常用的药物有茵陈、夏枯草、车前草等,具有清热化湿、利水通淋的作用。

中医认为高脂血症还与痰浊有关,痰浊阻滞了血脂的正常代谢,因此需要祛痰通络。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常用的方法有针灸、推拿等,可以通过调节气机、活血化痰来改善血脂异常。

除了中药治疗,中医还强调养生保健对于高脂血症的预防和治疗。

中医认为保持心情舒畅、适度运动、规律作息是预防高脂血症的重要措施。

中医建议高脂血症患者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脂肪燃烧,降低血脂水平。

中医还推崇养生调摄,如按摩穴位、食疗、吃药膳等,可以改善体质、调节内分泌,从而减少高脂血症的发生和发展。

中医学对于高脂血症的认识和治疗是有自己独特方法和优势的。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个体化治疗,强调调理脾胃、清热化湿、祛痰通络等,通过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手段来改善血脂异常。

中医还强调养生保健,通过养生调摄、适度运动、规律作息来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

中医学的特点和优势使其在治疗高脂血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脂
高脂血症是指人体内的脂肪代谢紊乱而形成的血浆脂质中一种或多种成分的浓度超过正常高限的一种病症,可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或二者兼有(混合型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肥胖、脂肪肝等病症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中医整体调节机体机能,防治高脂血症疗效显著,副作用小,被患者接受。

高脂血症“本”为“虚”
中医学认为血脂由水谷所化生,与津液同源,随津液的流行而敷布,注骨、益髓、泽肤、填充体腔而发挥正常的生理效应,与现代医学所谓之血脂相类。

若脏腑功能失调,则气血运行不畅,津液不归正化,从浊生脂聚痰,浸淫脉道,以致气滞血瘀痰凝,痹阻脉络而发为本病。

中医理论中高脂血症的病因包括:饮食失节,嗜食肥甘厚味,食滞胃肠,脾气受困,脾之清气不能化浊,致痰浊留滞脉中而发为本病;好逸恶劳,养尊处优,气血壅滞,脾阳不振,运化失常,导致膏脂生成与转化的障碍;情志不畅,七情致病,内伤五脏,则气、血、津、液运化失常,致膏脂输布、运化障碍而成高脂血症;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肾精亏虚,肾主水,肾虚则津液代谢失调,致膏脂转运障碍。

本病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为本。

脾运失常,运化障碍成高脂血症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升清,为气血生化之源。

清代张志聪对膏脂有过详尽的论述:“中焦之气,蒸津液化,其精微……溢于外则皮肉膏肥,余于内则膏脂丰满。

”可见膏脂源于水谷由中焦气化而来,与津液同源,随津液流行、敷布。

水谷化生为精微并输布至全身,均依赖于脾的运化。

因此,脾运正常,水津四布,膏脂可入内、溢外,发挥濡养的作用;脾运失常,水津不布,精化为浊,致膏脂输布运化障碍,而成高脂血症。

脾气亏虚、脾阳不足以及湿阻中焦,均可导致脾失健运。

脾气亏虚的主症包括:腹胀纳呆,大便溏薄,少气懒言,倦怠乏力,面色萎黄或淡白,舌淡苔白,脉缓弱。

治宜益气健脾,方选六君子汤加减。

脾阳不足的主症包括:脘腹冷痛绵绵,喜暖喜按,泛吐清水,口淡不渴,腹胀食少,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或带下清稀色白量多,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治宜理气健脾、温阳除湿,方选理中丸加减。

湿阻中焦症见:头晕,头重如裹,嗜睡乏力,周身重,口中黏腻,腹满腹胀,食少纳呆呕恶,大便不实或泄泻,舌淡或有齿痕,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宜运脾化湿浊,方选胃苓汤加减。

肝病可致使气血津液运行不畅
肝藏血,主疏泄,具有调畅气机,调节情志,疏泄胆汁助消化等作用。

肝气冲合条达,则全身气机调畅,血脉运行畅通。

而情志不畅,致肝气郁滞,肝失于疏泄则土气壅滞,脾气运化失常,进而膏脂输布、运化障碍而成高脂血症。

另一方面,如《血证论》中所言:“肝主藏血……其所以能藏之故,则以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

”也就是说:肝气冲和条达,气机调畅,才能保证血脉运行畅通。

故肝病可使气血津液运行不畅,膏脂停于脉中而发病。

肝郁气滞的主症包括:情志抑郁或易怒,喜太息,胸胁或少腹胀满窜痛;妇女可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宜疏肝健脾,活血化瘀,选用柴胡疏肝散、参苓白术散、四物汤等加减化裁,或于原方中加入柴胡、厚朴、香橼、佛手、枳壳、当归、丹参、桃仁、红花等疏肝理气、化瘀之品。

肾阳不足,痰浊内蕴
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肾主水。

肾中阴阳为一身阴阳之根本,人年老,肾中阴阳渐衰,则水液失其主宰,疏布失调,津液流行异常,水聚成痰。

肾为水火既济之脏,肾阴亏虚则虚火旺盛,炼液为痰。

肾阳乃人身之少火,一身气机的运行有赖于下元的温煦与蒸腾气化,肾阳不足,致蒸腾无权,气化失司,遂致津液停聚,痰浊内蕴。

另外,肾为先天之
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运离不开肾阳的温煦,则肾阳亏虚可致脾失健运、痰浊内蕴,继而发病。

肾阴虚以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失眠多梦、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为主症,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宜滋补肾阴,选用知柏地黄丸、左归丸加减。

肾阳虚症见腰膝酸软冷痛、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等症,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尺部尤甚。

治宜温补肾阳,选用肾气丸、右归丸加减。

“标”是痰浊和瘀血
痰浊和瘀血属人体津血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二者均为阴邪,直接阻碍了津液、膏脂的运化与输布。

津液停聚而生痰湿,痰湿阻塞脉道,气机受阻,血行不畅而成瘀;血瘀可致液聚成痰,痰聚益助血瘀,血瘀与痰浊,二者同为致病因素,又可互为因果,从而引发高脂血症,进而引起诸多并发症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均与之有密切关系。

痰湿证多有以下症状:头身困重,胸脘痞闷,或形体丰腴,头晕目眩,或口中黏腻,肢体麻木等,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宜祛痰化湿,升清降浊。

方以二陈汤加减。

痰瘀阻滞证的主要症状包括:头昏,头痛,胸部憋闷,隐隐作痛,肢体麻木,舌质紫暗有瘀斑、白腻或黄腻,脉沉缓涩或弦滑。

治宜活血化瘀,涤痰通络。

选用二陈汤、血府逐瘀汤加减化裁。

或于方中配伍半夏、陈皮、薏苡仁、荷梗、泽泻、山楂、丹参、川芎、桃仁等化痰祛湿、活血化瘀之品。

“固本”不忘“治标”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通利腑气可通过抑制胰脂酶活性、减少机体对脂质的吸收,从而降低血脂水平。

代表药物有:大黄、草决明、虎杖、枳实等。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如果脾胃运化失司,浊毒不降,腑气不通,则浊脂内留,而引起血脂升高。

另外,研究表明:具有降脂作用的单味中药有百余种之多,如人参、何首乌、冬虫夏草、当归、川芎、红花、丹参、茯苓、三七、没药、血竭、山楂、荷叶、银杏叶、泽泻、柴胡、大黄、陈皮、半夏、黄连、黄芩、葛根、决明子、菊花、水蛭、薤白等,临床都可以选择应用。

中医论治高脂血症从调理肝、脾、肾三脏入手,并注重化痰祛瘀,同时,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组方用药。

肝、脾、肾三脏互相关联:肝主疏泄,气机调畅有助于脾的运化和升清。

而脾的运化,升清又有助于肝的疏泄升发。

肝脾调和,水谷精微的运化、输布正常,则痰湿无以生,病安从来。

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脾之健运,化生精微,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及肾阴的滋养;而肾中精气亦有赖于后天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

肝肾同源,肝血为肾精所化生,厥阴必待少阴之精足方能血充气畅,疏泄条达。

正所谓母子相生,精血同源。

所以,临证遣方用药时需注意:治疗从整体入手,不可孤立地只看肝、脾、肾之中某一脏,而要综观全身脏腑间的相互作用。

如出现脾肾两虚,肝脾不调,肝肾阴虚等症,在治疗时应注意先、后天并补,疏肝不忘实脾以及滋补肝肾之阴。

治疗高脂血症在固本的同时不忘治标,配合应用化痰、祛瘀、通腑等法。

随着对单味中药降脂作用的研究与推广,现代药理研究成果不但被医生所接受,患者也逐渐在接受应用单味中药辅助治疗高脂血症。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