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公开课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教师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春夜洛城闻笛》教师教案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课时:1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歌中所表现出的作者情感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语言特点入手,分析诗歌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诗歌意象的分析,作者情感的把握。
难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诗歌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交流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4. 诗歌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作者情感,讲解诗歌背景。
5. 应用拓展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中美好事物的追求。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美学价值。
7.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2)写一篇关于《春夜洛城闻笛》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内容,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春夜洛城的图片和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美丽的夜晚。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解答问题,提高课堂的活跃度。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和探究。
4.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优秀5篇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优秀5篇新课标语文七年级春夜洛城闻笛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品味古诗的思乡怀亲的主旨。
2、掌握通过意象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表现手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思念家乡亲人的古典诗歌小学背过不少吧?比如说李白的《静夜思》、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安石的《泊船瓜州》。
2、学生背诵以上古诗。
3、背完后老师提示课文这两首诗都是表达思乡怀亲的感情,提问: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诗中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初读一遍感知表现主旨的诗句。
4、学生读完后询问这两首诗表现主旨的诗句,教师总结:这两首诗都有“故园”,点出这两首诗的思乡怀亲主题。
二、学习理解:《春夜洛城闻笛》1、教师范读《春夜洛城闻笛》2、学生朗读这首诗,并结合注释初步把握诗的内容。
3、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怎样来理解“暗”?照应题目中的“夜”;写出了“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笛声,想寻找它的来源,却又不知道何人所吹,从何而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经意间打动了许许多多的人。
(2)第二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满洛城”是夸张写法,由己及人的推想,推想很合理,笛声本来是悠扬的,又当夜深人静,加上春风吹拂,说它飞遍洛城并不过分,客居的有心人,应该是听到的。
(3)谁来解释一下“折柳”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李白在夜晚听到幽幽的笛声,而且正好吹的是《折杨柳》这首歌,唐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所以由送别的伤感马上想到家乡和亲人。
因此,本诗根据“折柳”的意象来表达“故园情”的。
(4)启发提问:《春夜洛城闻笛》中用了那些词来表达作者心中的思乡之情呢?学生大概会找到“玉笛”、“折柳”,教师板书。
(5)提问,激发创造力:为什么唐人折柳代表送别呢?同学们猜一猜。
这里让学生自由想象,自由地说,教师最后总结两点:(1)、“留”与“柳”谐音,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能留下来。
(2)、柔顺袅娜、随风摆动的柳枝,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分别时恋恋不舍的心。
《春夜洛城闻笛》 教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习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含义,感受诗歌的意境。
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难点赏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重点字词和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关键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悠扬的笛声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提问学生:听到这样的笛声,你会想到什么?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诗人李白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讲述诗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心境。
3、初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4、诗歌解读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重点解释一些生僻字词和典故。
引导学生理解“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暗”和“满”字的妙处。
让学生思考“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中“折柳”的象征意义,以及诗人是如何通过这两句表达思乡之情的。
5、诗歌赏析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散入春风满洛城”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笛声的悠扬和感染力。
探讨诗歌的表现手法,如以声衬静,通过笛声的传来衬托出春夜洛城的宁静。
6、情感体会组织学生讨论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思乡之情的理解和感受。
让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
7、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比较李白的其他思乡诗,如《静夜思》,分析它们在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画一幅与诗歌意境相符的画或者写一篇读后感。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优秀7篇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优秀7篇《春夜洛城闻笛》教案篇一《春夜洛城闻笛》教案[教学目标]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的写法。
3、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试着通过想象,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描写诗中提示的音乐。
[教学过程]一、课前交流同学们,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乡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马致远的乡愁;那么“诗仙”李白的乡愁是什么呢?(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什么勾起了他的乡愁?(生:明月)在这首诗中明月能勾起他的乡愁?那么,在李白的其他诗中,还有什么也能勾起他的乡愁?二、揭示课题,了解诗人今天,我们就再学一首李白的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
(板题,读题)1、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生:告诉了时间,地点,事情)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生:一个春季的夜晚,李白在“洛城”听到了笛声。
)知道“洛城”在哪儿吗?(生:今河南洛阳)不错,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师: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史称“诗仙”,生于中亚细亚碎叶城,长于蜀地,25岁出蜀而漫游楚湘,最终葬在安徽当涂。
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多以雄奇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浪漫的手法,讴歌祖国的大好山河,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
这首诗是他在开元二十三年(735)游洛阳时所作。
那么,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一问,提出下一节学习要求。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注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2、抽查学生朗读,相机证音:散(san san)折(zhe zhe she)师:同学们能根据意思的不同而选择它在诗中的正确读音,真棒!当然读好古诗,不光要读准字音,讲究节奏、停顿,如同唱歌一般。
3、老师示范:(老师边读边在桌子上轻轻的敲打节拍),学生模仿练读。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春夜洛城闻笛》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内容:1. 简介李白的生平事迹和诗歌风格。
2. 解析《春夜洛城闻笛》的题目和背景。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李白,让学生对李白有初步的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题目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通过解析诗歌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内容:1. 解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如“春风”、“洛城”、“闻笛”等。
2. 让学生通过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和主题。
第三章:诗歌鉴赏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教学内容:1. 分析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2. 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和韵律美。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如用词、句式等。
2. 让学生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和韵律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第四章:创意表达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以诗歌为灵感,进行创意写作或绘画。
2. 分享并评价彼此的创作成果。
教学活动:1. 让学生以《春夜洛城闻笛》为灵感,进行创意写作或绘画。
2. 组织学生分享并评价彼此的创作成果,互相学习和借鉴。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教学内容: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推荐相关的诗歌或文学作品,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欣赏。
教学活动:1.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巩固所学知识。
2. 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诗歌或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第六章:诗歌背景与文化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春夜洛城闻笛》的历史背景和唐代诗歌文化。
教学内容:1. 介绍唐朝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
2. 分析《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文化元素。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唐朝的繁荣景象。
2024年《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
2024年《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使学生能够:理解《春夜洛城闻笛》这首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掌握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包括背景分析、意象解读和情感体会。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古诗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生平诗中意象的解读和情感体会古诗鉴赏的方法和技巧教学难点学生对古诗情感表达的深入理解和体会古诗鉴赏的实践应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出话题:通过播放一段悠扬的笛声,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提问激趣:询问学生是否听过笛声,是否有过夜晚听笛的经历,感受如何。
2. 自主预习发放预习材料,要求学生提前了解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学生自主阅读《春夜洛城闻笛》,初步感知诗的情感和意境。
3. 小组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诗中的意象、情感表达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分享交流: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点评和补充。
4. 教师讲解示范背景介绍:详细讲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意象解读: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春夜”、“洛城”、“笛声”等,揭示诗的情感内涵。
情感体会: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5. 课堂练习与巩固朗读练习:要求学生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意象创作:鼓励学生运用诗中的意象进行创作,如写一篇短文或绘制一幅画作。
情感表达: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听笛声的经历和感受,与诗中情感进行对比。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多媒体教学:利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学习环境。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要求学生现场完成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听到笛声时的感受和联想。
对学生的短文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并给予改进建议。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深入的背景分析、意象解读和情感体会,并撰写一篇鉴赏报告。
《春夜洛城闻笛》 教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并背诵《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教学难点领悟诗歌中以声传情的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讲授法:讲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诗句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悠扬的笛声音乐,让学生静下心来,感受笛声的美妙。
提问学生:听到这样的笛声,你们会想到什么?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诗人李白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下了这首诗。
3、初读诗歌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理解诗意结合注释,让学生小组合作,理解诗歌的大意。
教师检查小组讨论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问。
重点讲解“折柳”这一意象的含义,以及它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5、体会情感提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关键词句等方面进行分析,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思乡之情的理解。
6、赏析手法探讨诗人是如何通过笛声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即“以声传情”的表现手法。
举例说明这种手法在其他诗歌中的运用,加深学生的理解。
7、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忆自己学过的关于思乡的诗歌,进行交流分享。
布置作业,让学生模仿《春夜洛城闻笛》,写一首表达自己某种情感的小诗。
8、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公开课教案_7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诗意,学习如何鉴赏古诗词。
2. 过程与方法:知诗人,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 悟诗情。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看图引出作者李白。
二、文学常识简介
三、读古诗,整体感知
1. 读准字音,划分节奏。
2. 整体感知,疏通诗意。
四、研读古诗,合作探究
1. 你觉得“谁家玉笛暗飞声中”中哪个字用得好,说说理由。
2. “散入春风满洛城”和“何人不起故园情”两句分别用了什
么艺术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中,为何作者听到《折
杨柳》这首笛曲就勾起了思乡之情?
4. 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五、拓展延伸
1. 和李白的另一首古诗《黄鹤楼闻笛》对比学习,比较 他们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不同。
2. 欣赏歌曲《春夜洛城闻笛》 。
六、作业
1. 背诵两首古诗。
2. 积累以思乡为主题的其他古诗名句。
3. 改写诗句 :展开想象、联想,试着把诗中意境用文字
描写出来。
七、板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玉笛
声 故园情
J 《折杨柳》 J
借景 抒情。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一、导入新课师:大诗人李白二十多岁时就离开四川老家在外游历,足迹遍布全国各地。
•个春夜,不知何人吹笛,悠扬的笛声乘着春风散落全城。
伤感惜别的g折杨柳》曲调,勾起r李白无尽的乡思"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感受一卜诗中的浓浓乡思。
(板书文趣)【设计意图】以抒情的话语钊设诗中画面,引领学生走人诗的意境,为学生感受、理解诗意做好饱垫。
二、朗读感知诗歌内容1.读顺字音节奏。
(1)师配笛子乐范读,生听读正音,划出节奏并自由朗读。
课件出示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椰,何人/不起/故园情。
(2)生自由朗读,师从节奏、情感、感情基调等角度指导生。
(3)生齐声朗读后,师指名朗读・2.读懂诗歌大意。
结合课本旁边的注释和工具书,以及这首诗下面的解读,学试理解这首诗的大意.设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案中飒出的呢?它随着春风飒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谁能不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呢?【设计意图】通过反5.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情味。
同时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为石而深入理解油中的必乡之情⅛U甫垫。
三、品读揣摩诗歌情志1.读出意境画而。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问题。
日课件出示(1)怎样理解诗数的题目“春夜洛城闻笛”?(2)“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赛风满洛城”中的“暗”“满”二字应如何理解?(生齐读后,小姐交流、讨论问题.师指导明响〉演设(1)诗人因闻笛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焦出李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铸声落之,已是深夜,诗人难以成寐,忽而传来几搂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了诗人的笠旅忧怀。
(2)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如吹笛者为何人,用此“暗”字,十分恰当。
铸声暗起,似乎专门飞来触动轻旅者的禹愁别绪。
《春夜洛城闻笛》 教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人在春夜洛城闻笛时的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诗歌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体会诗歌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
2、教学难点深入领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一个宁静的春夜,洛阳城的大街小巷弥漫着淡淡的花香。
此时,一阵悠扬的笛声传入耳中,这笛声会勾起人们怎样的思绪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感受诗人在这春夜中的独特感受。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2、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 年),李白游洛阳时。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夜深人静之时,忽然听到笛声,引发了他的思乡之情。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
(四)精读诗歌,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大意。
2、小组讨论,交流疑难问题。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诗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意思是: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这两句诗以“暗”字开篇,给人一种笛声悄然传来的感觉,“满洛城”则突出了笛声的悠扬和传播之广。
诗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意思是: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了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油然而生呢?“折柳”是古代送别的曲子,在这里象征着离别和思乡。
诗人由听到的笛声联想到了家乡,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2023年最新-《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精选5篇)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精选5篇)《春夜洛城闻笛》赏析篇一《春夜洛城闻笛》赏析《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接下来一起来赏析这首《春夜洛城闻笛》吧!春夜洛城闻笛作者: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
”(《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柳》曲。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
《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三单元 : 课外古诗词诵读 春夜洛城闻笛》公开课教案_12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自读、范读、研讨,正确、富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2.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
3.了解杨柳的意象。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典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诗情画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了解杨柳的意象并通过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点拨法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 教师导入“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请说说诗句中的李杜是指谁?2.学生说说心中的李白。
3.学生背背李白的诗。
4.教师导入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
唐玄宗开元23年,李白游洛阳时写了一首诗《春夜洛城闻笛》。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其艺术魅力。
二、美读入韵(一)解诗题1.生读题目——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2.从题目中这简简单单的六个字中你知道了什么?时间:春夜地点:洛城(今河南洛阳)事情:闻笛(听到笛声)3.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二)读诗韵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
”下面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去领略诗之韵。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注意:散(sàn)折(zhé)2.指名读,互评。
3.指导朗读。
七言绝句,一般是四顿,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句式。
读诗不仅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古诗的节奏。
古诗如果还能眼中有物,心中有情,抑扬顿挫,那就能读到诗人的心里。
4.师范读。
5. 师生接读。
诗有时可以轻声默念:谁家玉笛-----暗飞声,有时可以低吟:散入春风------满洛城,有时我们可以高唱:此夜曲中----闻折柳,有时情到深处可以长叹一声:何人不起-------故园情!6.深情诵读。
(齐读——男女接读——齐读重复最后两句。
春夜洛城闻笛》公开课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朗读和背诵《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并理解其中的含义。
2、感受___浓烈的思乡之情,了解他的浪漫主义手法:意象、夸张和想象。
3、通过研究这首诗,了解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感受___浓烈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___的浪漫主义手法:意象、夸张和想象。
教学方法:朗读、讲解、讨论。
教学用具:班班通、智慧课堂设备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笛子纯音乐《折杨柳》,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为本课导入。
二、预检测1、让一位同学背诵本诗,并提问:你知道这首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吗?2、出示以下评价:___《批点唐诗正声》:唐人作闻笛诗每有韵致,如太白散逸潇洒者不复见。
明代___《诗薮》:太白七言绝,如“谁家玉笛暗飞声”……谓为谪仙,良不虚也。
明代___《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意远字精,炉锤巧自天然。
清代___《增订唐诗摘钞》:写得万方同感,百倍自伤。
三、内容分析通过以下问题理解本诗的意思:1、题目交代了哪些内容?时间:春夜地点:洛城,即洛阳。
人物:隐藏的、作者本人以及吹笛人。
事件:闻笛。
2、哪个字在题目中很重要?为什么?闻”,因为全诗都是围绕着“闻”展开的。
3、作者在什么时候听到笛声?这个时候闻笛有什么好处?春夜。
夜深人静,声音更加清晰。
4、笛声是怎么样的?散入春风满洛城”。
5、哪个动词在这句话中很重要?散”。
它的含义是将无形的东西变成有形的,非常动态。
6、笛子是用什么材料做的?谁吹奏的?玉笛。
作者是怎么知道的?这可能是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期望,也可能是笛子的材料决定了它发出的声音。
笛子的吹奏者是“谁家”,说明作者并不知道具体是谁。
7、作者听到凄婉的笛声,有什么感受?思乡。
这是一种深深的情感,不仅仅是作者自己的情感,也是推己及人的情感,认为每个人都会有思乡之情。
通过以上分析,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歌,感受到其中的思乡之情和浪漫主义手法。
8、作者在春眠时听到折___的曲子,引发了他对家乡的思念。
人教版语文《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教案设计:《春夜洛城闻笛》课程目标:1.知识与理解:o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背诵《春夜洛城闻笛》全诗,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o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理解其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o了解李白的生平、创作背景及诗歌风格。
2.技能培养:o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学会从意象、情感、语言等方面分析诗歌。
o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诗歌的描绘想象诗中的画面和情感。
o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够清晰、流畅地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流露出的诗人情感,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
o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自然美和艺术美。
o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文本介绍:《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描绘了诗人在春夜洛城听到笛声后,勾起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活动设计:教师播放一段悠扬的笛声音乐,营造一种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氛围。
然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听音乐吗?在音乐的陪伴下,你们通常会想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看看诗人在笛声的陪伴下,想到了什么。
”二、初步阅读与感知(约10分钟)•自主阅读:学生朗读《春夜洛城闻笛》全诗,要求注意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如“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等,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些意象和情感。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描述。
三、深入分析与理解(约30分钟)•重点字词与句式分析:o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如“暗飞声”、“散入”、“满洛城”等,提问:“这些字词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它们如何营造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字词对表现诗歌主题和情感的重要性。
o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找出诗歌中的其他重点字词和句式,并尝试分析其含义和作用。
七年级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七年级春夜洛城闻笛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诵读和赏析古诗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难点(1)感受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2)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与自身生活体验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悠扬的笛声音乐,营造氛围。
(2)提问学生:听到这样的笛声,你会想到什么?(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看看诗人在春夜听到笛声时有怎样的感受。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李白,重点突出他的诗歌风格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客居洛阳时所作。
在一个春天的夜晚,诗人听到了悠扬的笛声,不禁触发了思乡之情。
3、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4、诗歌赏析(1)“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提问:“暗飞声”写出了笛声怎样的特点?(隐隐约约、断断续续)引导学生想象:笛声是怎样“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春风吹拂,笛声悠扬,传遍整个洛阳城)体会这两句诗所营造的氛围。
(宁静、悠远)(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解释“折柳”的含义(“折柳”是古代的一种送别曲,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提问:为什么诗人听到“折柳”曲就会引发思乡之情?(因为“折柳”曲常常勾起人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思乡之情的理解。
5、主题探讨(1)组织学生讨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思乡之情)(2)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通过描写春夜听到的笛声,借景抒情)6、拓展延伸(1)让学生回忆自己学过的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并进行比较阅读。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了解唐诗的背景知识,掌握一些常见的诗词术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意。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懂得珍惜当下,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
2. 诗歌背景知识的掌握。
3. 诗词术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文意境的体会。
2.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利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文意境。
3. 运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4. 采用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节奏与韵律。
(2)学生分享对诗文的理解,提出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意。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互相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诗文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讲解诗歌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掌握诗词术语。
5. 欣赏与感悟:(1)让学生谈谈对诗文意境的体会。
(2)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文描绘的景象。
6. 应用拓展:(1)让学生举例说明其他唐诗中的意境描写。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文主题的思考。
7. 课堂小结:8. 作业布置:(1)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9.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
10. 课程评价:(1)学生诗文背诵情况。
(2)课堂参与度及合作交流能力。
(完整版)《春夜洛城闻笛》公开课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蚌埠附属学校初中部刘荣会教学目标:1、会读会背诵本诗,明白诗歌的意思.2、知人论世,感受作者的浓烈的思乡之情.3、学习李白的浪漫主义手法:意象、夸张和想象.教学重点:知人论世,感受作者的浓烈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学习李白的浪漫主义手法:意象、夸张和想象。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教学用具:班班通、智慧课堂设备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聆听一段笛子纯音乐——《折杨柳》,谈谈自己内心有什么感受?根据学生的感受导入.二、预习检测1、请一位同学背诵这首诗。
同时设疑:你已经会背诵了,很好。
但是你知道这首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吗?2、出示评价:明代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唐人作闻笛诗每有韵致,如太白散逸潇洒者不复见.明代胡应麟《诗薮》:太白七言绝,如“谁家玉笛暗飞声"……谓为谪仙,良不虚也.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意远字精,炉锤巧自天然。
清代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写得万方同感,百倍自伤.三、内容分析过渡语:那么为什么这首诗评价这么高呢?下面让我们就具体来赏析一下这首诗歌.让我们通过几个问题来简单明确一下这首诗的意思:1、题目交代了哪些内容?时间:春夜地点:洛城,即洛阳.人物:隐藏的,作者本人以及吹笛人。
事件:闻笛。
2、看题目,你觉得哪个字比较重要?为什么?闻,因为全诗都是因“闻”而起。
3、作者是在什么时候闻笛的?这个时候闻笛有什么好处?春夜.夜深人静,声音更清晰.4、笛声怎么个清晰法?“散入春风满洛城”。
5、这句话哪个动词很重要?散。
谁能解释一下这两个字的含义。
散,化无形为有形,极具动态。
6、那究竟是什么材质做的笛子可以发出这样有魅力的声音呢?又是谁这么有能力吹出如此感人的曲子呢?玉笛。
作者如何知道是玉做的笛子?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期许,作者也习惯了品质生活.也有可能玉笛和其它材料做的笛子发出的声音不同。
谁家,说明不知道是谁,这个时候,也无需知道是谁,有笛声就足够了.7、作者在这样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了凄婉的笛音,有什么感受?思乡。
《春夜洛城闻笛》教师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春夜洛城闻笛》教师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1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 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难点:1.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2. 诗人情感变化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春天的夜晚氛围。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自主探究诗歌的深层含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洛阳夜景的视频,引导学生欣赏洛阳的美丽风光。
提问:你们听说过洛阳吗?谁知道洛阳有什么特色?2. 诗歌朗读与背诵(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学生背诵诗歌,教师进行检查。
3. 诗歌解析(1)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诗歌内容。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小组合作探讨,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的家乡,谈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感受诗人对家乡的热爱。
5.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春夜洛城闻笛》,通过朗读、背诵、解析诗歌,我们体会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希望大家能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教师提供其他描写洛阳或春夜的诗歌,如《洛阳城东西》、《春夜喜雨》等,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分析异同。
七年级语文下册《春夜洛城闻笛》优秀教学案例
1.诗歌中描绘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与作者的情感有何关联?
2. “谁家玉笛暗飞声”这句话中的“玉笛”和“暗飞声”分别象征了什么?
3.作者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的?
小组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提示和引导。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春夜洛城闻笛》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古诗文阅读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了解古诗的格律特点,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想象力和联想力,将诗中的意境转化为具体的画面,提高表达能力。
4.学会运用现代汉语对古诗进行准确、生动的翻译,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3.组织小组讨论、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如朗诵、表演、绘画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家庭作业:让学生课后对《春夜洛城闻笛》进行翻译,要求用现代汉语表达古诗的意境,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2.拓展作业:鼓励学生搜集其他关于思乡的古典诗词,比较其与《春夜洛城闻笛》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创作作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以《春夜洛城闻笛》为灵感,创作一首关于思乡的现代诗或一幅画作,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蚌埠附属学校初中部刘荣会
教学目标:
1、会读会背诵本诗,明白诗歌的意思。
2、知人论世,感受作者的浓烈的思乡之情。
3、学习李白的浪漫主义手法:意象、夸张和想象。
教学重点:
知人论世,感受作者的浓烈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
学习李白的浪漫主义手法:意象、夸张和想象。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班班通、智慧课堂设备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聆听一段笛子纯音乐——《折杨柳》,谈谈自己内心有什么感受?根据学生的感受导入。
二、预习检测
1、请一位同学背诵这首诗。
同时设疑:你已经会背诵了,很好。
但是你知道这首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吗?
2、出示评价:
明代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唐人作闻笛诗每有韵致,如太白散逸潇洒者不复见。
明代胡应麟《诗薮》:太白七言绝,如“谁家玉笛暗飞声”……谓为谪仙,良不虚也。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意远字精,炉锤巧自天然。
清代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写得万方同感,百倍自伤。
三、内容分析
过渡语:那么为什么这首诗评价这么高呢?下面让我们就具体来赏析一下这首诗歌。
让我们通过几个问题来简单明确一下这首诗的意思:
1、题目交代了哪些内容?
时间:春夜
地点:洛城,即洛阳。
人物:隐藏的,作者本人以及吹笛人。
事件:闻笛。
2、看题目,你觉得哪个字比较重要?为什么?
闻,因为全诗都是因“闻”而起。
3、作者是在什么时候闻笛的?这个时候闻笛有什么好处?
春夜。
夜深人静,声音更清晰。
4、笛声怎么个清晰法?
“散入春风满洛城”。
5、这句话哪个动词很重要?
散。
谁能解释一下这两个字的含义。
散,化无形为有形,极具动态。
6、那究竟是什么材质做的笛子可以发出这样有魅力的声音呢?又是谁这么有能力吹出如此感人的曲子呢?
玉笛。
作者如何知道是玉做的笛子?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期许,作者也习惯了品质生活。
也有可能玉笛和其它材料做的笛子发出的声音不同。
谁家,说明不知道是谁,这个时候,也无需知道是谁,有笛声就足够了。
7、作者在这样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了凄婉的笛音,有什么感受?
思乡。
谁人不起故园情。
没有人不,推己及人,其实并不是谁都会起故园情的,那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情感的深化和放大,由己及人,认为大家都是这样。
当然,谁人,这里更多的应该是指离乡之人。
8、都说“春眠不觉晓”,正是睡眠好时节,作者究竟听到的是什么曲子让他产生如此思乡之情?
折杨柳。
请同学介绍这个曲子,老师补充。
或者出示微课。
9、好,到现在为止,我们一起领会了诗歌的内容,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
四、知人论世
1、你们猜旅居洛城的是不是只有李白一个人?他们会不会和李白一样,都会产生思乡之情?
不一定。
2、那为什么李白会产生如此浓厚的思乡之情呢?
知人:请学生介绍一下李白。
补充概括: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自小生活在四川青莲,青年开始出川游历,足迹遍布各地,离家既远又久,因此,思乡之情经常萦绕心间。
【结合李白的游历图讲解】
论世:据考查,此诗作于公元735年,盛唐时期,国泰民安、天下太平,正是有志青年奋发有为之时,李白也向往仕途,但不愿考试,希望通过别人举荐进入仕途,至此诗写作之时,尚无作为。
古人云三十而立,李白却无业可立,又背井离乡,深夜客居洛阳,自然会愁绪满怀、思念家乡。
小结:以上,我们一起探究了从诗歌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思乡之情。
众所周知,李白是继屈原以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而本诗散发出来的浓浓的思乡之情,也和诗人的浪漫主义手法分不开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探究一下本诗中较为明显的手法。
五、手法探究
出示PPT:
1、意象的精妙选取。
主要谈:笛、风、柳
(1)《风俗通》说:“笛,涤也,所以涤邪秽,纳之雅正也。
”在山水、羁旅诗中,笛有着广泛的表情达意的动能,最常见的是牵引怀乡的情愫。
又《乐府杂录》载:笛者,羌乐也。
古笛曲广为流传的有《落梅花》《折杨柳》《关山月》等,皆为思乡之作。
笛——凄切之音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曲》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李益《春夜闻笛》
“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渔家傲》(2)留以折柳表惜别。
“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也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经·小雅·采薇》汉代,长安人送客至郊外的灞桥,折岸边的柳枝赠别,成了一种习俗。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李白《忆秦娥》)——西安霸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霸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送别的地方,在霸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而在唐代,这种习俗更为风行,其意义也变得更加丰富。
亲友远行时折柳相赠,是表达惜别之意;分别之后,人们也会折柳寄远,表示对亲友的殷切怀念。
(3)风——渲染凄凉气氛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zhǔ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
2、大胆的夸张手法。
那句话体现了夸张?散入春风满洛城
“满”字的解释:多而广,无处不在,有如思乡之情泛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数不胜数,夸张手法的运用,使得情感更加浓厚、更能感染人。
3、合理丰富的想象。
哪句话充满了想象?谁家玉笛暗飞声
飞:具有情态美,倘若谈修辞,我觉得是用视觉来形容听觉,就是通感。
让我们仿佛看到这悠远而又伤感的笛声正婀娜地飞入千家万户、飞入千千万万个如李白一样的旅居洛阳的游客心中……
六、课堂总结
思维拓展:
其实,李白一生都是漂泊在外的,最后病死在安徽当涂县。
思乡是贯穿他一生的情感,他写了很多的思乡诗,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看看他还写了哪些思乡诗?和这首又有什么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