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用法大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虚词用法大全

高三

2013-01-11 19:37

文言文虚词用法大全

一、导入:

1、何谓虚词?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见“《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

文言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共六类: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

2、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

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原来此联是明末陕西总督洪承畴的门联,原本无联句尾处两虚字,为“君恩似海,臣节如山”,是一副表白自己、歌颂皇恩的对联。洪承畴后来投敌卖国,遭人唾弃,便有人在原联句尾添此“矣”、“乎”二字,其意即大相径庭,成为一副绝妙的讽刺联。

3、高考的虚词要求

考查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且将“常见文言虚词”界定为18个:

其若焉,

何所为,

而且于因乃以则,

之乎者也与。

(1)诵读口诀

(2)识记18个虚词

(3)解读考查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1 “在文中”,指“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放在语境里理解。

2 “意义”,指找出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替代。

3 “用法”,指虚词的语法功能。即结构实词成句(连词、副词、介词、、表现语气(助词、语气词)、充当实词(代词、名词、动词、兼词)。

二、虚词的基本用法

(一)复习“其”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2、秦王恐其破璧(廉)第三人称代词,作小主语,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第三人称代词,作小主语,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4、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始得西山宴游记》)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我自己

5、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论语•先进》)第二人称代词你的,你们的

其势不俱生。(《廉》)指示

文言虚词(教案)

一、考点阐释2008年《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而且明确列出“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15个常见文言虚词。要求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常见文言虚词”,是以15个为重点;二是“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强调“在文中”这一范围,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二、考查形式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一个比较固定的考点,一般采用选择题的形式。从江苏2005、2006年的高考命题看,是从句子中挑出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意义与用法的异同,例句是所给文段中的,其他句子是所学课文中的。这就要求考生能把试题和课内学过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具备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另外,文言文翻译题中也会涉及文言虚词的考查。

三、虚词类型

1.一词多类。

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意义和用法,对此要分清。如“之”的例句:①杳不知其所之也;②遂与之俱出;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④众人慕仰,若水之归海。其中,例①是动词,译为“往”;例②是代词,译为“他”;例③是助词,译为“的”;例④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常见的虚词还有:乎、者、也、以、于、而、则、焉、其、乃、与、矣、且、夫、为、所、哉等。

2.同类异形。

这一类虚词在文言文中也较多,要注重积累和区分。如表示限定范围的副词有:只、止、特、但、徒、惟、仅、直、啻,可译为:只、只是、只有、仅仅。表示时间短暂的副词有:少时、少顷、少间、俄顷、俄而、未几、须臾、寻、旋、既而、斯须,可译为:不久、应刻、随即、一会儿、片刻。再如句首虚词,引起议论或表示感叹的有:夫、盖、嗟夫、呜呼、噫、若夫等。句末虚

词,表示各种语气的有:者、也、乎、哉、矣、焉、邪(耶)、耳、尔、与(欤),一般根据文意可译为:吗、呢、了、啊、吧等。

3.特殊虚词。

特殊虚词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要注意分辨。①兼词,即一个单音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诸(之于、之乎)、盍(何不)、叵(不可)、焉(于之)。②虚词连用,如:“借第令毋斩”中的“借第令”就是“假使”的意思;还有句末语气词的连用,一般是两个或三个词的连用,起主要、关键作用的是最后的一个词。③古代是两个单音词,现在变为一个双音词,解释时要当两个词来理解,如:于是、所以、可以等。

四、复习策略

1.课文是基础。

我们复习时应在通读教材文言课文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熟悉上述课文,力求字句过关,做到能准确理解,流畅翻译。

2.15个文言虚词是重点。

对于这些虚词,应借助教材并参考有关工具书,以“词性——用法——意义”为序列,对其用法和意义进行一次梳理,形成一个比较全面而系统的知识网络。

3.练习是关键。

复习时,适当做一些练习题是必要的,既可以巩固知识,又可以提高判断能力和解题速度。可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做夯实基础性质的练习题,练习题的材料来源于课本;第二个层次是做迁移理解性质的练习题,进行课外文段阅读,课外和课内相结合。

4.典型例句是捷径。

精选典型例句最重要的途径是课本中的文言文基本篇目,近年来高考试题选用的课本例句基本没有超出这个范围。在精选过程中,还要注意这样两点:一是要精选用法比较典型、能充分体现古代汉语语法规则的,不要选那些在语法上尚有争议的;二是要选字句比较浅易的,不要选那些字句冷僻的,因为例句本身是为了帮助掌握语法规则的,不要“旁生枝节”,再在“语法规则”之外增加字句理解的障碍。

五、知识链接

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