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材料题:第1课大战前夜的较量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材料题:第1课大战前夜的较量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材料题:第1课大战前夜的较量

材料题:第1课大战前夜的较量

1.中国古代历史浩如烟海,你知道楚汉战争中“鸿门宴”的故事吗?抗战胜利后,在重庆也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鸿门宴”——重庆谈判。读下面电文,完成下列问题:

“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纷之至。

中正

八月十四日”

(1)蒋介石为什么要摆“鸿门宴”?

(2)毛泽东为什么要冒着巨大的危险去赴蒋介石的“鸿门宴”?

(3)一些民主人士称毛泽东的重庆之行是“弥天大勇”“一身系天下之安危”。你有何感想?

2.阅读以下材料:

现在抗日战争已经胜利结束,中国即将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当前时机极为重要。目前最迫切者,为保证国内和平,实施民主政治,巩固国内团结。国内政治上军事上所存在的各项迫切问题,应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加以合理解决,以期实现全国之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

——毛泽东1945年8月28日在重庆机场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毛泽东认为“目前”最迫切的问题是什么?应如何解决?

(2)为努力解决好“目前”最迫切的问题,1945年毛泽东在谁的陪同下到重庆同国民党谈判?

(3)经过重庆谈判,国共双方代表最后签订了什么文件?

参考答案

1.(1)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2)表明中国共产党和谈的诚意,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3)毛泽东这一行动,向中国和全世界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是真诚地谋求和平的,一贯地代表人民愿望的,同时也有力地揭露和孤立了蒋介石。(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点拨:从所学知识中了解:国民党召开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为了赢得时间准备内战,而毛泽东冒着巨大的危险去赴蒋介石的“鸿门宴”是为了争取和平。通过对比更能体现中国共产党的真诚。

2.(1)保证国内和平,实施民主政治,巩固国内团结。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加以合理解决。

(2)周恩来。

(3)“双十协定”。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②简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了解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③讲述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④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⑤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②通过充分发挥历史地图、图画、资料的作用,培养学生多动手查资料,勤用脑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③坚持“论从史出”的科学历史观,运用史实分析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主要过程的学习,了解其“导火线”的作用,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②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学习,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 ③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帝国主义战争的罪恶,树立热爱和平、远离战争的进步的现代意识。 教学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处理方法: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影响而论是空前的,它导致了民主政治的衰弱和集权主义的盛极一时,并为二十余年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通过19世纪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凡尔登战役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等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形成初步的、轮廓性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历史记忆,有兴趣的同学也可在此基础上涉猎与之相关的更广泛的内容。讲解时应采用启发式,注重分析综合,从整体上做出结论,揭示帝国主义本质和规律,认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大搏斗大厮杀,正确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和影响,有助于揭示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找到制止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学习世界现代史,因为世界现代史初期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次大战的影响有关联。 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处理方法:世界大战的爆发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矛盾与冲突的酝酿、集结和计划的过程。讲述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矛盾的形成、演化和激化的过程,使学生从各种矛盾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角度来从更深刻的背景中寻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在学习重难点问题时,引导学生阅读资料、思考问题,通过谈话、讨论,与学生共同归纳、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认识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的本质。通过使用多媒体电脑,演示地图、图片、图示等,把复杂的历史问题直观化、简约化;其过程还培养了学生读图的能力,使学生通过简明的地图语言进一步认识历史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引导学生“史论结合”地分析历史问题。

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竞赛试题与答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竞赛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含卷面分和创新分2分,考试时间为80分钟) 班级: 姓名: 亲爱的同学,当你接到这份试卷的时候,也许还在抱怨吧,“语文学习本来就枯燥无味,还要搞什么知识竞赛,真没劲!”千万别急,这一次的试题会让你感受到语文另一番魅力。做完它,你也许会发现语文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非常广阔,它不光有趣还能增长见识,即使不能得奖,也会觉得其乐无穷,可要努力哟! 温馨提示: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20道题,每题3分,共6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藩篱(pān)绮丽(qí)褶皱(zhě)销声匿迹(nì) B.簌簌(sù)疮疤(cuāng)伧俗(cāng)惟妙惟肖(xiāo) C.归咎(jiù)蟾蜍(chú)丘壑(hè)五彩斑斓(lán) D.瓦砾(lè)荒谬(miù)轩榭(xiè)重峦叠嶂(zhāng)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驻足制裁因地制宜月明风清 B.追溯帷幕大庭广众草长莺飞 C.肃穆琐屑天衣无缝物竞天择 D.推祟颠沛日薄西山世外桃园 3、结合语境,下列句子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在码头上做事) B.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典范、样本) C.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一点也不相同) D.关照他,往后带东西几次并一次,不要鸡零狗碎的。(形容非常零碎) 4、下面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我养了一只猫和一只狗,它们一直相安无事。 B.在公安机关的严厉打击下,传销集团锐不可当地被捣毁。 C.梅飏仁正在束手无策的时候,听了师爷的话说甚是中听,立刻照办。 D.测绘工作常是差之毫厘,差之千里,因此一定要十分准确,绝不能粗心大意。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问我饿了没有?这正中了我的心事。 B.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岳飞、文天祥、邓世昌……等无数民族英雄。 C.他以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铭。 D.紫禁城的城墙十米多高,有四座城门,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面东华门、 西华门。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复习提纲

第1课大战前夜的较量 1、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的政治主张分别是什么? 中共代表人民的利益提出通过和平途径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企图抢夺抗战胜利果实,以内战方式使中国回到抗战前国民党一党专制独裁的老状态里。(和平建国VS内战独裁) ★2、蒋介石为何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为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主要原因);害怕全国人民要求和平的呼声3.把发动内战的责任推给中国共产党。 ★3、中共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什么? 为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避免内战(主要目的);并通过谈判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教育广大人民。 4、叙述重庆谈判的时间、中共代表、结果、争论焦点、意义。 ★时间:1945.8;中共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结果:签订《双十协定》,迫使蒋介石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争论焦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意义:迫使蒋介石承认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他一旦发动内战,就在政治上陷于被动;中共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权,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通过谈判和谈判期间的各项活动,共产党在国统区和各民主党派中扩大了影响,团结教育了人民。 **5、中共在谈判中所表现出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体现在哪里? 原则性:坚持要求国民党当局承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灵活性:在不损害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下,主动让出八个根据地(不论是原则性还是灵活性都体现出中共始终以人民利益为重) *6、最能表现中共和平诚意的是什么?在不损害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下,主动让出八个根据地,表现出了中共和平诚意(此外,在谈判地点和人选上作出让步也可看出中共的和谈诚意。)。 ★7、叙述内战爆发的时间、标志、实质。 时间:1946.6;标志:国民党向中原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爆发;实质:美帝国主义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的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8、美帝国主义为什么支持蒋介石打内战? 意图将中国纳入其殖民统治之下。二战后,“扶蒋反共”是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9、中共粉碎敌人全面进攻的原则、作战方法、战略方针。原则: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作战方法:集中兵力打运动战;战略方针: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第2课转入战略进攻 ★1、叙述国民党重点进攻解放区的时间、对象。 时间:1947.3;对象:陕甘宁(陕北)解放区、山东解放区 2、中共中央为何主动放弃延安? 敌我力量悬殊,人民解放军的作战方针是集中优势兵力、运动战和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而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因此为保存实力、避敌主力主动放弃延安。 *3、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依据有哪些? a、地理位置优越; b、延安是红色革命的中心。群众基础好; c、留在陕北,在战略上可以以较少兵力吸引和歼灭敌人大量主力部队,支援其他战场; d、直接指挥西北野战军作战; e、鼓舞全国人民胜利的信心。 4、述西北野战军粉碎敌人重点进攻的主要事迹(指挥、重要战役)。★指挥:彭德怀;★主力:西北野战军;用时:5个月;歼敌:2万余人;★战术:蘑菇战术。★主要战役:青化砭、蟠龙镇、羊马河、沙家店。 ★5、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时间、指挥、主力、意义。 时间:1947.6-8;指挥:刘伯承、邓小平;主力: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意义:a、迫使将军回援,支援了陕北、山东解放军,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b将战争引向国统区,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局;c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6、全国性战略进攻开始的标志是千里跃进大别山。 第3课战略大决战 *1、战略决战为何首先从东北开始? A、兵力对比:人民解放军兵力占优势,是全国五大战场中兵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唯一战场; B、敌我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士气低落,是战是守举棋不定;解放军根据地广阔,东北军装备良好,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C、东北物资:东北的工业相对发达,物质力量雄厚; D、战略意义:避免敌人主力会合;胜利后可以挥师入关,没有后顾之忧,有利于华北、华东的作战。★2、淮海战役是围绕徐州作为中心城市展开的。 **3、“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陈毅” **4、为什么要和平解放北平? A.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B.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坏; C.不战而屈敌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5、平津战役“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是在什么基础上制定的?又是如何实现的?基础:完成了对张家口、北平、天津的分割包围,截断了国民党的退路;实现过程:先打两头的张家口、天津,而后和平解放北平。 ★6、傅作义的最大贡献是使历史文化名城免遭战火。 7、三大战役的战略意义何在?略,见9题表。 8、和平解放的城市:长春、北京。 ★9、三大战役的时间、指挥、主力、特点、主要战役、歼敌数量、意 ★1、叙述渡江战役的目的、时间、指挥、战线、结果。 目的:尽快摧毁国民党反动政权统治,消灭长江以南国民党军队;时间:1949.4.21;指挥:邓小平;战线: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500多千米;结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4.23。 ★2、解放南京意味着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国民党政权覆灭。(渡江战役的意义) ★3、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要采取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 为了干净彻底的消灭敌人,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4、向全国进军的结果如何? 1949.9 除西南中南部分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解放。 ★5、全国解放战争大规模作战行动结束的时间:1950.6 **6、人民解放战争为何三年多就以弱胜强取得了胜利? a、中共中央军事思想的正确指挥是快速取得胜利的关键(主要原因); b、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是夺取胜利的重要条件; c、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是人心所向,符合历史潮流和人民愿望。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援助是解放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根本原因)! 第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参加者。 ★时间地点:1949.9,北平。参加者: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人民解放军、各民族和海外华侨的代表。 2、《共同纲领》的内容、职能。 内容:★a.规定了国家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b.规定了国家性质(国体):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c.规定了国家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各级政权实行民主集中制。★职能:临时宪法(代宪法)。 3、政治协商会议的其他内容、会议作用。 其他内容:a.确定国都-北京,国旗-五星红旗,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公元纪年法;b.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周恩来、陈毅等56人;c. 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会议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充分准备。

八年级下历史趣味知识竞赛试卷

初中历史趣味知识竞赛 (本次历史知识竞赛总分150分,希望同学们认真作答,选择题不能留空,否则以0分处理,为必做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 1.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当了三次的皇帝的是 ( ) A 朱祁镇 B 溥仪 2. 国际上通用的阿拉伯数字,实际上是由( )发明的 A 波斯人 B 印度人 3.三八国际妇女节是哪国妇女是哪国妇女斗争而来的( ) A 英国 B 美国 4.昨天,王先生的QQ签名改成了“庆祝弄璋之喜”,弄璋指的是( ) A 生儿子 B 生女儿 5.“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出自岳飞的满江红,其中“匈奴”指( ) A 辽 B 金 6.春秋时( )喜欢细腰美女,为此他专门修了一座宫殿来收养细腰的宫女,称“细腰宫”。 A 楚庄王 B 楚灵王 7“瘦金体”由谁所创?()。 A.宋徽宗 B. 南唐后主 8甘肃酒泉因何得名?() A.战争 B. 酒 9.时代特点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留下烙印,人们所取的名字也能折射出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根据以下四个人物的名字判断他们年龄从大到小的正确顺序是( ) ①马文革②刘援朝③张跃进④季开放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④①② D.④③②①10.邓小平曾在不同场合说,香港回归后,香港居民“股照炒、舞照跳、马照跑”。这是说香港回归以后,香港原有的( ) A.政治制度不变B.法律制度不变 C.生活方式不变D.金融中心地位不变11.以下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逐步展开的四项内容,根据开放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沿海开放城市②经济特区③沿海经济开放区④内地 A.②①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②①④ D.①②③④ 12.以下是某班以“周恩来的外交风云”为主题设计的内容,下列搭配与主题不相称的是:A.鸿门赴宴——重庆谈判 B.力挽狂澜——亚非会议 C.摒弃前嫌——中日建交 D.和平共处——中印谈判 13.下列选项中不是按同一标准分类的是( ) A.中程导弹 B.核导弹 C.远程导弹 D.洲际导弹14.1988年侨居美国的华侨想要回祖国投资,他可以选择在以下哪个已开放的城市进行投资( ) A.重庆 B.浦东 C.珠海 D.满洲里 15.春秋时候的齐国和鲁国在今天的( ). A. 山东 B.河南 16.骨文是写在哪上面的?(). A.龟骨 B.牛骨 17.著名的卢浮宫博物馆在()。 A.英国 B法国 18我国古迹龙门石窟位于哪个城市() A.河南洛阳 B.山西大同

八年级语文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八年级语文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满分100分,时间为60分钟) 班级: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出自代的 的《》,文中表现作者远大理想抱负的是,。 2、我国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唐宋时期著名的八大家是:苏洵、、苏辙、、 曾巩、柳宗元、、。 3、我国明清时代是小说的鼎盛时期,其中号称四大名著的是《》、 《》、《》、《》。 4、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叙述了、和 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 5、文天祥是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歌名“, ”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保家卫国而勇于献身。你所知道的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还有(至少写出两人)、 。 6、《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第三部 是。 7、写出与下列成语有关的人物。 ①先忧后乐——()②不为五斗米折腰——() ③悲欢离合——()④醉翁之意不在酒——() 8、“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 何心事终虚假?”这首诗揭露了《红楼梦》中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其中“阆苑仙葩” 指的是,“美玉无瑕”指的是。 9、《西游记》中运用了充满天马行空的和大胆奇特的。 如: 10、“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 我国古典名著《》的开篇词。 11、“文房四宝”指、、、。 12、我们常说的“四书、五经”中的“四书” 是指、、 、。 13、“人有悲欢离合,。”这句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出自(人名)的 《》。

14、对对子: 上联:绿草青青重环保 下联: 15、花盆里长的是仙人球,这是一种喜阳耐旱的植物,可主人偏偏用一把伞给它遮挡阳光.这 种呵护太过分了吧!由此你联想到: (不超过15字)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拼音汉字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匿.名nì、渗.透shèn、绰.号chuò、炽.热chì B、眷.念jiàn、忏.悔qiān、伫.立zhù、酷.肖hào C、蓬.蒿féng、咫.尺zhǐ、干涸.gū、挑衅.xìn D、譬.喻pì、忌讳.hùi、络.子gé、蹲.距zūn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抑扬顿坐、翻来覆去、暗然失色、不可名状 B、海誓山盟、长吁短叹、盛气凌人、冥思遐想 C、相形见处、精巧绝纶、沧海桑田、莫衷一是 D、引经踞典、随机应变、顾明思义、肃然起敬 3、从短语的结构关系上看,下列有一项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A、油光可鉴 B、粗制滥造 C、龙吟凤哕 D、美味佳肴 4、选出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 A、能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B、在这次家长会上,家长们就学生减负问题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C、我们曾经千姿百态、各具风韵的城市们,已被钢筋水泥、大同小异的高楼群所覆盖。 D、学好英语并不难,做好一个人却不容易。 5、文天详的《过零丁洋》中“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里的“零丁洋”指的是 广东的() A、东江口外 B、珠江口外 C、北江口外 D韩江口外 6、被苏轼称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代诗人是() A、王维 B、孟浩然 C、李商隐 D、王昌龄 7、下列诗句中不含典故的是哪一项() A、怀旧空吟闻笛赋 B、到乡翻似烂柯人 C、山河破碎风飘絮 D、纷纷暮雪下辕门 8、《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 A、柯南道尔 B、笛福 C、狄更斯 D、莎士比亚 9、“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这一对联写的作家是()

八年级(下)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汇总

八年级(下)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汇总 (一)材料分析部分 1、阅读材料 1949年年轻的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此时,国土尚未完全解放,国民党残余势力蠢蠢欲动,想以大西南为基地重新复辟;国内各种反动势力也对共和国充满仇恨,想和国民党军配合,在经济上绞杀人民政权;国民党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物价飞涨、失业率居高不下;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没有土地,在经济上仍然受到地主阶级的剥削;国际上,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到了中朝边境,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 请回答: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很多困难,你认为应当如何解决这些困难? 答:继续追击国民党残余势力;稳定物价;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阅读材料 从1960年5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调运粮食的紧急指示》,6月6日,再次发出《关于为京津沪和辽宁调运粮食的紧急通知》,这四个地方库存的粮食够维持几天呢?北京是7天,天津10天,上海几乎已经是没有大米库存,随到随销,辽宁8-9天。这四个地方,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上海是经济中心,天津、辽宁是工业基地,如果粮食供不上,后果将不堪设想。而连这样必须力保的地方都如此困难,全国的粮食供应状况不言而喻。 请回答: (1)为什么会出现材料所述的情况? 答:因为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随后又掀起大跃进、大炼钢铁以及人民公社化运动;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2)后来党中央对经济作出了调整,到什么时候经济开始复苏?经济建设的错误从根本上解决没有?为什么? 答:1962年;没有;因为左倾错误继续发展,最后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中国进入十年内乱时期。 3、阅读材料 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预言家声称:“中国无法靠自己的力量养活自己。”当时,全国粮食总产仅1亿吨,一块优质钢材、一枚建筑铁钉都得依赖进口,工、农业总产值比例为3∶7,生产方式极其落后。经过55年奋斗,我国经济天翻地覆,粮、棉、油、肉、禽、煤、钢、水泥等主要工农业产品的年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一、二、三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东、中、西部区域差距逐渐缩小,高速路四面畅达,“村村通”遍及乡野,机场港口一派繁忙,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四大工程捷报频传……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1.6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标志着中国走出低收入国家行列,意味着国民经济迈上一个大台阶。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七位,对外贸易额居世界第四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位,利用外资居世界第一位。 ——《发展才是硬道理新中国55年经济建设述评》 请回答: (1)根据现代历史发展历程,请分析新中国成立55年来中 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答: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改革开放的正确决策。 (2)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两个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你能说出来吗? 答:1952——1957;1978年以后。 4、阅读材料 材料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材料二我国工业生产值增长情况 请回答: (1)有人说共产党只会打仗,不会搞建设,你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也不怎么样!请根据上述材料予以反驳。 答:从1952年到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总值出现狂飙式的发展,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不仅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还要领导中国人民富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1952年到1956年短短4年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试分析原因。 答:1952年,土地改革结束,广大农民分到了土地,以更高的热情投稿到生产中去;1953年,中共中央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1953年起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使中国彻底改变了工业一穷二白的状况;当时苏联的援助与支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3)从1956年到1978年22年间,经济发展状况如何?试分析原因? 答:缓慢。大跃进、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到极大破坏;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更加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4)从1978到2001年20多年间经济发展与1956年到1978年间的速度相比,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答:明显加快了速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高考历史第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专题1

高考历史第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专题1 2020.03 1,英国推行欧洲大陆均势政策的目的是() A.与欧洲大陆保持势力均衡 B.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C.防止美国涉足欧洲事务 D.便于自己插手欧洲大陆事务 2,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加强 B.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C.奥匈帝国皇储被刺 D.两大对立军事集团的形成 3,下列表述与20世纪初的史实不符的是()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B.整个世界被列强完全瓜分 C.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剑拔弩张D.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 4,下列战役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日德兰海战②马恩河战役③索姆河战役④凡尔登战役()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④①③ D.②④③① 5,一战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的是()A.美国B.英国 C.日本

D.法国 6,19世纪末,俄奥矛盾主要表现为() A.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 B.对亚平宁半岛的争夺C.对伊比利亚半岛的争夺 D.对土耳其的争夺 7,一战中提出“施里芬计划”的国家是() A.俄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8,一战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的原因是() A.巴黎和会的召开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C.人们对一战心有余悸D.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9,下列事件发生在同一年的是①俄国二月革命②德国十一月革命③中国政府参加一战④巴黎和会召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20世纪初,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转而与法俄结盟的最主要原因是() A.军事力量明显削弱 B.三国同盟已经形成 C.霸主地位业已丧失 D.英德矛盾急剧上升 11,宣告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的是()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D.日德兰海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竞赛试卷(附答案)

2013-2014八年级(上)语文期末试题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完成1——7题。(29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2分) A、殷.红(yān)取缔.(dì)诘.问(jié)惟妙惟肖.(xiào) B、寒噤.(jīn)吊唁.(yàn)愧怍.(zuò)独占鳌.头(áo) C、绮.丽(yǐ)两栖.(xī)归咎.(jiù)风雪载.途(zài) D、追溯.(sù)伎俩.(liǎ)荒谬.(miù)日薄.西山(bó) 2、下列词语中全对的一项是:()(2分) A 狼藉锐不可当莫名其妙长途拔涉 B 烦躁因地制宜五彩斑斓充耳不闻 C 锁屑瞻前顾后迥然不同消声匿迹 D 霹雳添衣无缝惟妙惟肖重峦叠嶂 3、下列选项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朱自清,我国现代散文家。他的散文〈背影》截取父子离别中最鲜明的片段———父亲的背影,通过特写,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深情。 B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C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D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体裁是小说。 4 语言运用——根据语境,与下面句子衔接最恰当 ...的一项是 ( ) 2分 坦然是失意后的乐观,是平淡中的自信。许多事的得失成败我们不可预料,我们只需尽量去做,求得一份付出之后的坦然和快乐。请记住: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 A. 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 B. 没有大海的壮阔,但要有小溪的优雅。 C. 没有小溪的优雅,但要有大海的壮阔。 D. 没有小溪的优雅,可以有大海的壮阔。 5、古诗文默写。(9分) (1),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2)杜甫的《望岳》中表达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与豪气的诗句是: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刘禹锡的《陋室铭》中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 (4),,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5)为人处世要洁身自好、不媚世俗,应像莲那样“ , “。(请用《爱莲说》中的名句填写) 6.从下列作品中任选一部 ....,写出其中一个主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一个情节,完成读书卡片。(4分)

最新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八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

最新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八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 案) 一、八年级下册全册材料辨析综合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母亲! ——中国历史八年级教材材料二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质,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请回答: (1)材料一歌词中的“MACAU”是指什么地方?“母亲”又是指什么? (2)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的知识说出“MACAU”是在什么时候回到“母亲”怀抱的?它的回归利益于什么方针?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香港能够顺利回归,除了上述提到方针的指导外还有什么其他的原因? 【答案】(1)指澳门;指中国。 (2)在1999年12月20日;得益于“一国两制”方针 (3)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歌词出自近代爱国诗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歌词中的“MACAU”是指澳门,“母亲”是指中国。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 (2)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可知,1999年12月20日,我国正式从葡萄牙殖民者手中收回澳门主权。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澳门回归是按“一国两制”方针回归的。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这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运用这一伟大构想,中国政府分别在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收回了香港和澳门的主权,使我国在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依据材料“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和所学知识概括可知,香港能够顺利回归,除了“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外还有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

八年级历史知识竞赛试题(答案版)

八年级历史知识竞赛试题 注意事项:本试题只有选择题,共五十道题目,总分为100分。 选择题:下列各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符合题意的选项字母填入试卷后面的答题栏中。 1、19世纪上半期,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是 A、法国 B、美国 C、荷兰 D、英国 2、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的主要目的是 A、换取茶叶、丝织品等物品 B、打开中国大门 C、扭转对华贸易 D、腐蚀清朝官吏 3、我国每年的“禁毒宣传月”从6月3日开始,这是因为历史上的这一天一位著名民族英雄领导人民取得了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这位民族英雄是 A、魏源 B、林则徐 C、道光帝 D、关天培 4、鸦片战争以清政府失败告终的根本原因是 A、清王朝政治腐败 B、清朝经济和军事技术落后 C、道光帝举棋不定,忽战忽和 D、清朝闭关锁国 5、帝国主义的炮声惊醒了古老的中华帝国的迷梦,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开始了。你知道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南京条约》对中国最大的危害是 A、被迫开放五个通商口岸 B、向英国大量赔款 C、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D、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关税 7、圆明园遗址的保护问题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当年将这一号称“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变为废墟的是 A、英法联军 B、俄国侵略军 C、八国联军 D、日本侵略军 8、英法两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 A、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B、攻占天津,进攻北京 C、与清政府勾结,镇压太平天国 D、攻占圆明园,掠夺金银珠宝 9、近代史上,沙俄强迫清政府清淡一些了不平等条约,共割占我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其中割占领土最多的条约是() A、《瑷珲条约》 B、《北京条约》 C、《改订条约》 D、《勘分西北界约记》 10、清政府同西方侵略势力公开勾结镇压中国人民开始于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11、“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此诗中“大将”指 A、李鸿章 B、岳飞 C、阿古柏 D、左宗棠 12、在左宗棠的指挥下,清军很快就收复了新疆,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采用“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 B、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俄国割占了中国西部的一块领土,并索取了大量的赔款 C、1878年,清政府收复了整个新疆 D、收复新疆后,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进行管辖 13、关于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英国支持清朝,反对沙皇独占新疆 B、清政府采纳了左宗棠的主张 C、当地各族人民的支持 D、曾纪泽外交斗争的有力配合

八年级语文竞赛试题(有答案)

八年级语文竞赛试题 班级考号姓名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悬.xuán念消遣.qiǎn 笸.pǒ箩若有所失.shī索.suǒ然无味 B.撰.zuàn文戏谑.xué滑稽.jī煞.shà费苦心言简意赅.gāi C.枯瘠.jǐ奇崛.jué丰腴.yú忍俊不禁.jīn 蹑.niè手蹑脚 D.诽.fěi谤寂寥.liáo 縠.gú纹趋.qū之如归束.shù手无策2.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玛瑙.nǎo 冗.rǒng长隽.jùn逸怒不可遏.è匹.pǐ夫有责 B.浣.wǎn妆单.chán于斑斓.lán 瞬.shùn息万变稍纵即.jì逝 C.恫.dòng吓恬.tián静眸.móu子分道扬镳.biāo 劫.jié后余生 D.潸.shān然逶迤.yí安谧.mì脍.kuài炙人口容光焕.huàn发3.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A.倏.shū地喧.xiān嚣浸.jìn淫风度翩.piān翩矢.shí志不移 B.籼.xiān稻热忱.chéng 鄙薄.báo 弄巧成拙.duō以讹.è传讹 C.活塞.sè亲躬.gōng 裨.pí益悲天悯.mín人循.xíng规蹈矩 D.俶.shū尔翕.xū忽藻荇.xìng 佁.yǐ然不动悄.qiǎo怆幽邃 4.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凝望璀璨飘渺虚无缥缈张灯结彩晶莹剔透 B. 费解巉岩逻缉毅然决然德天独厚悬崖绝壁 C. 烙印训戒钵盂摩天大厦大相径庭异乎寻常 D. 忙禄捷径矜持超尘托凡寒气砭骨容光焕发 5.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堕落孤僻早慧相提并论流连忘返不解之缘 B. 对峙腼腆遏止跃跃欲试走投无路爱不释手 C. 晓喻饶舌葱笼言归于好水泄不通踽踽独行 D. 嬉戏眷顾祖籍孤苦伶仃一泻千里家喻户晓 6.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A. 镂空嶙峋狼嗥鬼哭狼嚎我行我素别具匠心 B. 瞌头巅簸标致乐以教合苹水相逢重峦叠嶂 C. 威摄吮吸蛰伏苦心孤诣怡误战机首屈一指 D. 栖息斗蓬冰暴养尊处优豁然开朗姹紫嫣红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二单元材料题专项训练

八年级下册历史材料题专项训练(一) (第一单元、第二单元) 班级:91 姓名:张雪梅 —————————————————————————————————————————————————————一、 材料一“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势力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总之我们应该参战,必须参战,参战的利益大,不参战的损害极大。”——毛泽东 材料二 图1 图2 图3 1.材料一是毛泽东关于哪次战争的讲话?这次战争发生在什么时候? 2.为什么毛泽东认为中国“应该参战,必须参战”? 3.中国是怎样“参战”的? 4.参战的结果如何?有何意义? 5.材料二中图1和图2的两位英雄人物分别是谁? 6.为什么人们把中国人民志愿军称作“最可爱的人”? 7.图1、图2和图3中美军上将克拉克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有何必然联系?说说看。 二、

图A.土改中农民拔除地主立的界碑图B.农民积极报名入社 1.图A中的“土改”使中国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历史意义? 2.图B中农民积极报名加入的是什么社?走的是什么道路? 3.图B中的运动是我国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实行农村土地由“分”而“合”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5.结合所学知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一条合理建议。 6.党和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说明了什么道理? 三、 河南信阳郊外的土高炉群北京玉渊潭人民公社的公共食堂 1.这两幅图分别反映的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什么运动? 2.这两大运动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这两大运用产生前,我国计划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什么? 4.如何评价这两次运动?它们给我们怎样的教训? 5.这两次运动之后,我国又出现了一次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什么失误?发动者是谁?怎样结束的? 四、下面是刘少奇同志所作的《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中节选的部分材料。据此回答问题。 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是我们国家民主化、工业化、独立、统一及富强的基本障碍。这种情况

选修3 第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选修3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动荡不安的世界 1、背景: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2、表现:欧洲列强之间的世界霸权及殖民地的争夺及由此而出现的军备竞赛 3、原因分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列强之间矛盾的实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2、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一战全面爆发。 3、军事上:列强的三大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4、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5、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二、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 1、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 英德矛盾(主要)——争夺殖民霸权、海上霸权、世界市场 法德矛盾——争夺欧洲大陆霸权 俄奥矛盾——争夺巴尔干 2、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三国同盟:1882年,德奥意结盟,对付法俄。 三国协约:1892年法俄结盟,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1904和1907年英法、英俄协约,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三、巴尔干火药桶 1、原因:巴尔干地区的历史及历史冲突——民族关系复杂;列强在巴尔干的争夺 2、萨拉热窝事件:大战导火线 3、大战爆发:1914年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指的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体系,即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国家和其他非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经济联系而形成的统一的经济整体。它既包含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过程,又包含资产阶级按自己意愿改造世界的过程。它包括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 1、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于工业革命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全形成。 2、内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发生在19世纪6、70年代(即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第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的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至20世纪初,亚洲除日本外,大部分地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非洲基本上沦为殖民地,拉美除原有的殖民地外,独立的国家实际上成了英美等国的附庸国。这样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第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即亚非拉美被侵占的国家成为资本主义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的输出场所和掠夺性的贸易,瓦解破坏了当地自然经济,把当地经济都纳入资本主义轨道,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第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学习目标】 1、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理解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 2、了解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3、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一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树立热爱和平的意识。 4、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和性质,体会战争的残酷。 【重点难点】 重点:萨拉热窝事件难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的原因 【自主探究】 知识点1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形成的背景 ①在两次的推动下,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 ②为了夺取更多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欧洲列强展开激烈争夺。 ③19世纪后半期,法国与德国之间、俄国与奥匈帝国之间、与德国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2、形成: 1882 年,由___、__ __和____组成的三国同盟正式形成;20 世纪初,____分别与____、____缔约,建立起三国协约。这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冲突不断。 知识点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欧洲列强争夺的焦点集中在__ __。 2、1914 年,__ __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3、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4、意大利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协约国达成秘密协定,参加__ __一方作战。 知识点3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果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主要在__ __上进行。后来,战争逐渐扩大到非洲、亚洲等地。 2、1916 年,德、法两国军队在法国的凡尔登展开了阵地战。由于死亡人数太多,__ __有“绞 肉机”“地狱”“屠场”之称。 3、1917 年,美国参加__ __一方作战;俄国后,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4、1918 年 11 月,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__ __的失败而结束。 5、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战争,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__ __。 6、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这场战争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的民族觉醒。 【合作探究】 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阅读本目教材第一、二段,结合“相关史事”及《德国向英国发起挑战(漫画)》图,回答问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怎样的背景下爆发的?西方列强发动一战的目的是什么?

八年级历史基础知识竞赛试题

八年级历史基础知识竞赛试题 精挑细选,慧眼识真。(本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每小题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请你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的代号涂黑,否则不得分。) 1、“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诗中的“一唱雄鸡天下白”是指: A、抗日战争胜利 B、解放战争胜利 C、新中国成立 D、粉碎四人帮 2、右图建筑物的建立是什么会议作出的决议? A、第一届政协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 C、中共七大 D、中共八大 3、西藏地方政府代表阿沛?阿旺晋美与中央人民政府代表,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实现西藏的和平解放是哪年实现的呢? A、1950年 B、1951年 C、1952年 D、1953年 4、看右图,美国一司令官称“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发动了一场错误的战争”。美国司令官指的是什么战争? A、侵略中国 B、侵略台湾 C、侵略越南 D、侵略朝鲜 5、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是因为①朝鲜内战爆发②美国出兵朝鲜③美国侵略军严重威胁中国安全④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 6、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C、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D、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7、下列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A、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的确立 B、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所有制 C、到1952年底,全国各族土地改革完成 D、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 8、以下经济建设成就中,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有: ①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②武汉长江大桥建成③南京长江大桥④石油全部自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9、2004年9月15日,首都各界代表3500多人在人民大会堂隆重集会,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50年前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首要任务是: A、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 C、批准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D、决定建立国务院 10、被誉为“红色资本家”的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的荣氏工商业是通过何种方式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工商业的? A、没收 B、借用 C、赎买 D、租赁 11、“长鞭呀,那个一呀甩呀,啪啪地响哎,……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这是过去一首老歌里的歌词,它反映了农民满怀豪情走上社 会主义道路的心情。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之时 B、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公布之后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之时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中 12、在中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最主要的创举是: A、实现农业合作化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民族资本主义的赎买政策 D、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13、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是指: A、从建国到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 B、从新中国成立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C、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从新中国成立到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4、“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北信弃义 15、中共八大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是因为: A、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政策、方针 B、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 C、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D、作出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的思想 16、导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的原因有: ①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②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③急于求成④苏联撕毁合同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7、在那些日子里,身患重病也顾不得到医院去看;钻井砸伤了脚,他拐着双拐指挥;油井发生井喷,他奋不顾身跳进泥浆池,用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