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史学
第三章中国考古学史
北京大学考古学研究室
• 1924年,设立考古学会。 • 1927年,与日本东亚考古学会联合组成 “东方考古学会”。在旅大地区发掘。 • 1927-1933年,与斯文赫定合组中瑞西北科 学考察团,在新疆进行考古工作。
“东亚考古学会”
• 9·18事变前后,旅大地区 东北其他地方。
• 侵占华北后,发掘邯郸赵王城和曲阜鲁灵光 殿遗址。 • l937~1944,水野清一 ,云冈石窟
斯坦因
王道士
• 法国人 • 1906、1907,伯希和 伯希和, 伯希和 喀什。骗走敦煌古代 经卷。 • 1901,沙畹 沙畹,登封石 沙畹 阙、石窟寺、高句丽 墓。 • 1913-1922,桑志华 桑志华, 桑志华 甘肃庆阳,旧石器。
二、考古学的诞生与初步发展 (1921-1948)
1、1921年,安特生主持的仰韶村发掘; 1921年 安特生主持的仰韶村发掘; 1931年 梁思永揭示出后岗三叠层; 2、1931年,梁思永揭示出后岗三叠层; 1948年 苏秉琦发表《瓦鬲的研究》 3、1948年,苏秉琦发表《瓦鬲的研究》;
2、田野考古工作的扩大和发掘水平的提高 、 消除地域空白 • • • • 剔剥出完整的车马坑 能够全面揭露村落、 能够全面揭露村落、墓地布局 了解古代城址的整体规划 妥善处理糟朽不堪的漆木器、丝织品、帛 妥善处理糟朽不堪的漆木器、丝织品、 书、帛画等 • 散乱的遗物 能注意位置和相互关系,仔细 散乱的遗物,能注意位置和相互关系 能注意位置和相互关系, 观察和做好记录,以复原整体。 观察和做好记录,以复原整体。
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
• 1927-1933年,北大考古研究室与斯文赫定 合组,在新疆进行考古工作。
• 黄文弼 • 袁复礼 • 贝格曼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第三章古罗马史学
盖乌斯尤利乌斯凯撒(Gaius Julius Caesar的 前101-44): 《高卢战记》和《内战记》. 凯撒善于揣度读者的心理,尽力掩盖他写史的 意图,仿佛只是客观地记述其亲身经历,给人 以强烈真实感 . 文字清晰简朴,不尚修饰,不拘韵律,革除了 当时修辞学的陈规陋习,其行文流畅,文句优 美,铿锵可诵.拉丁文的典范 .
三,罗马统治时期的希腊史学 罗马征服希腊后,希腊成为罗马的一部分,但 希腊史学的遗风还在.在塔西佗和苏托尼厄斯 之后,随着奴隶制社会危机的加深,意大利本 土的史学日渐衰落,但在罗马帝国的东部即希 腊文化的故土上,希腊史学仍有很强的生命力 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历史学家. 狄奥多洛斯(Diodoris,前一世纪 ):罗马共 和末期最著名的史学家.40卷的元96-175年) :《亚历山大远征 记》共8卷. 对亚历山大比较客观的介绍和评价,是这部著作最突 出的优点.此书是重要的世界历史名著之一. 不足:不去分析这次远征的社会原因 ,自觉地夸大了 个人的历史作用 ,文字比较死板. 其他著作:《埃皮克特图斯演讲集》(他本人无著作 流传下来,全靠阿里安的著作我们才得以知道其哲学 思想).他的作品还有《比泰尼亚史》,《帕提亚战 争史》,《战术论》,《黑海航行记》(《攸克星海 沿岸考察记》等,都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可惜这些 著作都未流传至今.
费边皮克托(Fabius Pictor约生于公元前254年)罗马 第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罗马史》 "年代记作家" "年代记作家" 罗马史学的真正奠基者是老加图(Cato the Elder, 公 元前234-149年). 《罗马历史源流》(Origines,也 译作《起源论》,《创世纪》)计有七卷.中心内容 是宣传爱国思想,对罗马后来的史学影响很大.《农 业志》,罗马第一部关于农业的著作. 老加图之后,罗马史学在写作上有两个显著的特色, 一是限制题目的范围,放弃过于广泛和一般的论述; 二是探索有效的文学表达方式.这两个目标都在共和 末期一位著名的罗马史学家萨鲁斯特的著作中达到顶 峰.他使罗马的史学向前跃进了一大步.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第⼀章史学的社会功能1.史学的“借鉴”功能“鉴戒”史学政治借鉴社会成员群体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完善政治避免过失道德垂训社会成员个体明辨是⾮弃恶扬善道德⾃律2.史学促进经济建设的功能3.史学的娱乐、休闲功能4.对个⼈的作⽤和其他功能(1)培养历史感和历史的眼光。
(2)转⾏较快,对新⾏业也易上⼿。
(3)充实完善知识。
(4)提升⾃⾝对外形象。
(5)教育功能。
史学⾯临困境的原因1、史学不能产⽣直接的经济效益。
2、史学的政治功能逐渐衰退。
3、当代史学失去了取鉴的唯⼀性。
4、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借鉴历史的效果不同。
史学的出路⼀、需要制度保障。
1、保证史学研究者的地位和待遇。
2、改善⽬前史学⼈才培养模式。
3、改善⽬前对史学⼈才的考核制度。
⼆、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转型。
1、重视史学的⼈⽂功能。
2、重视史学的经济功能。
第⼆章什么是历史?⼀、“历史”⼀词的三个基本含义通常所说的“历史”实际上有三层含义。
⼀是指⼈类过去的经历,⼆指述说过去经历的历史书,三是指把⼈类过去经历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
三层含义既有联系⼜有区别。
忽视他们之间的区别,就会产⽣许多误解,引起不良后果。
⼆、历史记录与历史著述历史记录属于初始层次,是对历史事物、现象的记录⽽⾮分析因果关系或相互联系,其基本特点即是侧重记⼈、记事、记物,⽽较少分析其因果关系或相互联系。
历史著述属于较⾼层次,是历史认识者、研究者通过对历史事物、现象和过程的把握,借助⼀整套理论和⽅法,对包括历史记录在内的各种史料进⾏鉴别、分析⽽达到的对历史事件或过程的相互联系、性质特点等等的认识。
三、对“历史”⼴义和狭义的理解“⼴义地说,历史是指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它可以划分为⾃然史和⼈类社会史两个⽅⾯。
狭义地说,我们通常所讲的历史是指⼈类社会发⽣、发展的过程,即⼈类社会史。
”——贾东海、郭卿友《史学概论》⼴义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然史⼈类社会史狭义⼈类社会史四、⼈类社会史的特点(1)客观实在性。
史学概论·第三章 历史认识论
第三章历史认识论第一节历史认识的主体一、历史认识的主体及其认识能力的构成广义的历史认识主体:现实的人类狭义的历史认识主体:史学研究者广义的历史认识者认识历史的特点:普通人对历史的认识是自发的、散漫的、常随事而发,不成系统。
不需要专门训练,只要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就会教会他如何回忆自己的历史以及与他直接接触的群体的历史。
不需刻意去记忆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所记忆的知识他自己以及与他自己有关的人与事的历史。
故而美国历史学家卡尔·贝克尔说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
历史研究者认识历史的特点:自觉的、有计划的、有目的的。
所获得的历史知识是深刻而有系统的。
经过专门训练,作为群体历史的研究者,要论证历史上所发生的事,探索历史轨迹,探寻规律,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历史和历史规律。
广义的历史认识者与狭义的历史认识者的联系:普通人的历史认识状况、水平规定与制约着历史学家的历史认识水平。
历史学家研究成果能否被接受、发挥作用取决于一般人的历史认识状况与水平。
历史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的构成要素,大体由是哪个方面组成:1、感知与思维能力,依赖这些能力进行历史信息的采集、传递、建构等活动。
感觉: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外部的个别特征的反映,由来自物质世界的一定刺激直接作用于有机体的一定的感觉器官引起的。
分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视觉、味觉、触觉、嗅觉、运动、平衡感等)。
知觉:对客观事物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
不同种类的感觉在人脑中被联系起来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形成知觉。
它比感觉复杂、完整,是感觉和思维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形成一般概念提供基础。
实践是知觉的基础。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见解的概括的反映,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
认识主体自身的感知能力有限,可以利用工具弥补。
如人无法用眼睛感知出土器物的成分、性质,但可以利用光谱分析仪、红外线探测仪、化学物理实验设备。
人脑无法处理、计算的历史资料、数据,可以利用计算机。
2、理论、方法、知识这是主体认识客体的精神工具。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史学的发展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史学的发展△授课题目: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史学的发展△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时代特点及其对史学发展的影响、史学发展的特点、史籍类型的演化以及重要历史著述的内容、特点及史料价值;了解隋朝修史对唐朝修史的影响、唐初史馆及监修制度的确立及对后世修史的影响,了解史学理论家刘知几的史学思想及杜佑《通典》体例、内容和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三国志》的内容、特点;裴松之《三国志注》的特点;《后汉书》在沿袭《汉书》体例的基础上有哪些创新;唐修“八史”的条件;唐代设馆修史;刘知几与《史通》;杜佑与《通典》。
△授课对象:历史专业一年级△授课时数:6学时△授课方式:讲授第一节时代的特点及其对史学发展的影响一、时代特点与史学发展趋势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史学成长起来以后走向发展的时期。
700年左右历史的时代特点,在许多方面影响着史学的发展。
首先,门阀政治的形成,政权的更迭和对峙,推动了皇朝史撰述的发展,出现了“一代之史,至数十家”的盛况;同时也推动了姓氏之学的发展,谱学之书的撰述成为这个时期史学活动的时尚。
这是门阀地主政治在史学上的突出反映。
其次,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的时代特点,反映在史学上,一方面是推动了各民族对国史的撰述,隋唐时期将其列为正史,扩大了民族史撰述的内容;另一方面,这时期的许多历史著作突出加重了对南方社会发展进程的记载。
历史记述反映在地域上和内容上更加宏富了。
其三,民族大融合反映在思想领域中,是“天下大同”、“天下一家”的观念形成,在唐代的许多历史撰述中都有突出的反映,比秦汉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了更多的对于多民族国家之历史的自觉意识。
其四,随着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外交通、域外情况撰述的发展(《法显传》、《大唐西域记》、《高僧传》等)。
其五,不少王朝重视以皇家的力量组织官书的撰述,并做出了成绩。
《史学概论》教案》
《史学概论》教案(一)第一章:史学的概念与功能1.1 教学目标1. 了解史学的定义与内涵;2. 掌握史学的基本功能;3. 理解史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1. 史学的定义与内涵:历史与史学的区别,史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2. 史学的基本功能:记录与传承,解释与分析,教育与启示;3. 史学的重要性: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史学,个人修养与史学。
1.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史学的定义、功能及其重要性;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历史事件,阐述史学的功能与作用;3.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1.4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史学概念与功能的理解;3. 课程报告:让学生选择一个历史事件,分析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史学概论》教案(二)第二章:史学的起源与发展2.1 教学目标1. 了解史学起源的背景;2. 掌握史学发展的主要阶段;3. 理解史学发展的内在规律。
2.2 教学内容1. 史学的起源:古代史学的产生,古代史学的特点;2. 史学的发展:中世纪史学,近现代史学的发展;3. 史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历史观的演变,史学研究方法的革新。
2.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史学的起源与发展过程;2. 比较法:分析不同历史阶段史学的特点与差异;3. 图像展示法:展示史学发展的相关图片,增强学生对史学发展的直观理解。
2.4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史学起源与发展的了解;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梳理史学发展的主要阶段;3. 课程报告:让学生选择一个历史阶段,分析其史学发展的特点。
《史学概论》教案(三)第三章:史学的分支与学科交叉3.1 教学目标1. 了解史学的主要分支;2. 掌握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3. 理解跨学科研究在史学的应用。
3.2 教学内容1. 史学的分支:通史、断代史、专门史等;2. 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历史学与考古学、文献学、人类学等学科的交叉;3. 跨学科研究在史学的应用:案例分析,学术讨论。
《史学概论》教案》
《史学概论》教案(第一至第五章)第一章:史学的概念与功能1.1 教学目标1. 了解史学的定义与内涵2. 掌握史学的功能与价值3. 理解史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1.2 教学内容1. 史学的定义与内涵2. 史学的功能与价值3. 史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1.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史学的概念2. 讲解:阐述史学的功能与价值3. 实践:指导学生了解史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1.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二章:中国史学的历史与发展2.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史学的历史演变2. 掌握中国史学的特点与成就3. 理解中国史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2.2 教学内容1. 中国史学的历史演变2. 中国史学的特点与成就3. 中国史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2.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中国史学的历史演变2. 讲解:阐述中国史学的特点与成就3. 实践:指导学生了解中国史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2.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三章:西方史学的传统与变革3.1 教学目标1. 了解西方史学的传统观念2. 掌握西方史学的变革过程3. 理解西方史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3.2 教学内容1. 西方史学的传统观念2. 西方史学的变革过程3. 西方史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3.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西方史学的传统观念2. 讲解:阐述西方史学的变革过程3. 实践:指导学生了解西方史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3.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四章: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4.1 教学目标1. 了解历史研究的理论框架2. 掌握历史研究的方法技巧3. 理解历史研究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4.2 教学内容1. 历史研究的理论框架2. 历史研究的方法技巧3. 历史研究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4.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历史研究的理论框架2. 讲解:阐述历史研究的方法技巧3. 实践:指导学生运用历史研究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4.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五章:历史学分支及其研究对象5.1 教学目标1. 了解历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2. 掌握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与方法3. 理解各个分支学科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与价值5.2 教学内容1. 历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2. 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与方法3. 各个分支学科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与价值5.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历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2. 讲解:阐述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与方法3. 实践:指导学生了解各个分支学科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与价值5.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六章:史料与史源学6.1 教学目标1. 理解史料的概念与分类2. 掌握史源学的research 方法与技巧3. 掌握史料的批判性分析与运用6.2 教学内容1. 史料的概念与分类2. 史源学的研究方法与技巧3. 史料的批判性分析与运用6.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史料的概念2. 讲解:阐述史源学的研究方法与技巧3. 实践:指导学生进行史料的批判性分析与运用6.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七章:历史编纂与历史书写7.1 教学目标1. 理解历史编纂的概念与方法2. 掌握历史书写的技巧与规范3. 理解历史编纂在史学研究和教学中的应用7.2 教学内容1. 历史编纂的概念与方法2. 历史书写的技巧与规范3. 历史编纂在史学研究和教学中的应用7.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历史编纂的概念2. 讲解:阐述历史书写的技巧与规范3. 实践:指导学生进行历史编纂的实践操作7.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八章:历史与记忆8.1 教学目标1. 理解历史与记忆的关系2. 掌握历史记忆的形成与传承机制3. 理解历史记忆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与影响8.2 教学内容1. 历史与记忆的关系2. 历史记忆的形成与传承机制3. 历史记忆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与影响8.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历史与记忆的关系2. 讲解:阐述历史记忆的形成与传承机制3. 实践:指导学生了解历史记忆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与影响8.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九章:历史教育与史学传播9.1 教学目标1. 理解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和目标2. 掌握史学传播的方法和技巧3. 理解历史教育与史学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与影响9.2 教学内容1. 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和目标2. 史学传播的方法和技巧3. 历史教育与史学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与影响9.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历史教育的重要性2. 讲解:阐述史学传播的方法和技巧3. 实践:指导学生进行史学传播的实际操作9.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十章:史学伦理与历史责任10.1 教学目标1. 理解史学伦理的重要性2. 掌握历史研究的道德规范3. 理解史学家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10.2 教学内容1. 史学伦理的重要性2. 历史研究的道德规范3. 史学家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10.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史学伦理的重要性2. 讲解:阐述历史研究的道德规范3. 实践:指导学生了解史学家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10.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本教案涵盖了史学概论的多个方面,包括史学的概念与功能、中国史学的历史与发展、西方史学的传统与变革、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历史学分支及其研究对象等。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 (《中国史学史》PPT课件)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二、司马彪《续汉书》、袁宏《后汉纪》 与范晔《后汉书》
范晔虽是据众家后汉史撰《后汉书》,而他 的撰述目标却是以“最有高名”的《汉书》为 参照的。范晔对于材料的整理之功和对于史事 的评论精深,是《后汉书》的两个特点。
范晔的史论,言深意远,用词典雅,笔势纵 放,在史学上是不多见的。
——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
第一节 历史形势的变化促进史学的多途发展
三、史学多途发展的趋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发展总的特点,是史学 的多途发展。其具体的表现是史风大盛,史家 辈出,史书数量剧增且种类繁多。这是以往的 史学所不能比拟的。
首先,史风大盛和史家辈出;其次,史书数 量剧增和种类繁多;第三,史论与史注受到重 视。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二、司马彪《续汉书》、袁宏《后汉纪》 与范晔《后汉书》
《续汉书》八志被誉为“王教之要,国典之 源,粲然略备,可得而知矣”,其在撰述思想上 有三个特点: 第一,是注重考察典章制度的变化。 第二,是强调以“君威”“臣仪”“上下有序”
为核心的“顺礼”等级秩序。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三、陈寿《三国志》与裴松之《三国志注》
陈寿所撰《三国志》是唯一保存至今同时又是 兼记魏、蜀、吴三国史事的著作,这是中国史 学上一部极具特色的“正史”。
从《三国志》看陈寿的史才,首先是他对三国 时期的历史有认识上的全局考虑和编撰上的恰 当处置。
叙事简洁,也是陈寿史才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一、朝代史撰述的兴盛
关于东汉史撰述 关于三国史撰述 关于晋史撰述 关于十六国史撰述 关于南朝史撰述 关于北朝史撰述
西方史学史第三章 古罗马史学
• 《喀提林阴谋》一书篇幅不大,基本限于公元前 66-前63年这一短暂时段,是记述罗马贵族喀提林 (约公元前 108—62 年)利用当时社会上的不满 掀起叛乱、英勇战死的经过。 • 以咯提林的政治图谋与行动为主线,再现了共和 末期罗马政坛腐败和政客间错综复杂的争斗,其 社会意义在于暴露出罗马贵族从生气勃勃向暮气 沉沉、清正廉洁向奢侈腐败的转化。
Polybius (约前204 – 前122)
波里比乌斯生平
• 约公元前200年出生于南希腊麦加洛波利斯 (Megalopolis)(或麦加罗城)的显贵家 庭 • 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聪颖好学,博学多 闻,打下日后治史的才学基础 • 最初从军从政 • 参与对罗马的第三次马其顿战争并担任希 腊联军的骑兵指挥官
• 老加图是罗马共和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国务活动家、演说家,前195年的执政官。 老加图在拉丁文学的发展方面有重大影响, 他是第一个使用拉丁语撰写历史著作的罗 马人,也是第一个值得一提的拉丁语散文 作者。 • 出生于拉丁城市图斯库 《起源》( Origines,也译作《起源论》、《创 世纪》、《罗马历史源流》),共7卷,现仅存残 篇,追溯前辈创业的艰辛,说明罗马优良传统以 及罗马国家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过程。 • 为第一部拉丁史作,开启了拉丁史学写作的进程。 • 总体上是部平平庸之作,中心内容是宣传爱国思 想,显示出拉丁史学早期的不成熟。 • 《论农业》(《农业志》)、《论军人》。
第三章
古罗马史学
第一节 古希腊史学的模仿者— —早期罗马史学(公元前3世纪 末—2世纪上半叶)
一、罗马人史学观念的演化
• 1、早期的年代记及原始自发的历史记忆向自觉的 史学记忆的过渡 • 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前5世纪初,拉丁文形成之 后 • 由罗马的民选大祭司编制 • 按照每年的执政官和其他高级官员如大法官等的 名字纪年, • 对当年发生的重大事件,诸如火灾、水灾、饥荒、 战争、法律的颁行、条约的签订等涉及集体生活 的事件,进行记录
史上最全的西方史学史要点总结
西方史学史第一章古典史学历史背景:在半个世纪的希波战争中,古希腊击败了波斯帝国。
历史背景:在半个世纪的希波战争中,古希腊击败了波斯帝国。
不仅促进了希腊城邦制社会的繁荣,而且刺激了他们对古老东方文化的巨大兴趣。
会的繁荣,而且刺激了他们对古老东方文化的巨大兴趣。
这个时代是古希腊人理性觉醒的时期,出现了一系列的哲学思潮,对传统奴隶主贵族思想传统予以冲击,时期,出现了一系列的哲学思潮,对传统奴隶主贵族思想传统予以冲击,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的史学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变革时代中诞生,并且开创了古典史学新局面,底德的史学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变革时代中诞生,并且开创了古典史学新局面,古罗马人继承古希腊人的史学遗产,古典史学的传统一直持续了一千年之久。
继承古希腊人的史学遗产,古典史学的传统一直持续了一千年之久。
一.希罗多德和社会文化史的创立希罗多德和社会文化史的创立社会文化史人本意识、世界史眼光和存真存疑的批判原则,奠定了西方传统史学的优良传统。
1 人物简介:希罗多德,古希腊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著有《历史》,被誉为西方史学上第一部名副其实的历史著作,同时被称作“史学之父” 。
开创了西方历史编纂学上的一种体裁,历史叙述体。
同时也开创了一种以社会文化为中心的史学传统,本人也已高度的人本意识和世界史眼界,对西方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主要著作:历史》《 a b c d 内容:希波战争,9 卷,涉及到了西亚北非和希腊等地各种情况。
取材:所得各种文字史料和实地采访调查所得体例:历史叙述体史料价值:①西方史学的第一本历史著作,详细的记述了希波战争,保存了大量历史资料;②开创了历史叙述体,并确定了以社会文化为中心的西方史学范式;③对史料采取了一定的鉴别和判断,采取客观主义态度,体现了严格的史学求真精神;④颇具文学价值,叙事简洁,文笔优美,精于战争描述,将历史真实性和文学艺术性结合;3 历史观:①希罗多德推崇希腊,民主政治,而没有一概否定波斯,并且试图从历史本身去解释历史,标志着古希腊历史思想的转折,从记神事发展到记人事,具有了初步的人本意识。
史学史讲义资料(课件)第三章 第一次高潮
考核要求: •识记《后汉书》、《三国志》、《宋 书》、《南齐书》、《魏书》、《后汉 纪》、《三国志注》、《华阳国志》 •分析陈寿、袁宏、范晔、沈约的史学思 想,刘勰史学批评思想。
第三节 唐初史学发展高峰的出现
教学要点
• 1、唐初史学高峰出现的原因与成就 • 2、魏征史学思想分析
一、八部正史 接踵来
3、官审私修南、北史(180卷)
李延寿,字遐龄,其父李大师,曾三入史馆, 修隋书、晋书及五代史志。先著《南史》 后著《北史》史,总计16年成。 • 《南史》 合宋、齐、梁、陈书而成。 • 《北史》 合魏、齐、梁、周、隋书而成。
•
• 特点: Ⅰ、文笔简练,前后一贯(具通史性质) Ⅱ、史料有增加 Ⅲ、可订正校勘八史 Ⅳ、删削有过当
文笔简练前后一贯具通史性质文笔简练前后一贯具通史性质史料有增加史料有增加可订正校勘八史可订正校勘八史删削有过当删削有过当二它类名著纷纷起二它类名著纷纷起11大唐创业起居注大唐创业起居注温大雅著温大雅著成于武德年间记成于武德年间记357357天史事天史事22大唐西域记大唐西域记玄奘玄奘602602664664著著1212卷贞观二十年书成贞观二十年书成33贞观政要贞观政要6706707497491010卷卷4040篇篇当世董狐当世董狐鉴戒意旨大于史料价值鉴戒意旨大于史料价值三魏征的史学思想三魏征的史学思想11重人事轻天命的史学本体论重人事轻天命的史学本体论官修前五代史与官修前五代史与22重鉴戒的史学认识论重鉴戒的史学认识论33历史编纂学上的新建树历史编纂学上的新建树隋书隋书经籍志经籍志考核要求
考核要求: •分析魏征的“盖益由人,匪惟天道”的 思想; •分析鉴戒史学的意义; •识记《梁书》、《陈书》、《隋书》、 《晋书》、《南史》、《北史》、《贞观 政要》。
史学概论。
第三章历史学的内部学科结构一、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一)按研究的空间来分:世界史、国别史、地区史。
1.世界史世界史是从总体上研究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及其相互联系和总体趋势的学科。
2.国别史国别史是以某一特定国家的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中国史、日本史、美国史、印度史等。
3.地区史地区史是以历史联系较为密切或具有较多历史共性的、包含若干个国家和民族的某一地区的历史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亚洲史、东南亚史、中东史、非洲史、拉丁美洲史等等。
(二)按研究的时间来分:通史、断代史。
1.通史通史的特点在于“通”,纵通和横通。
纵通是它从古到今,通显一国一民族历史变迁之大势。
横通,是说它涵盖历史的各个方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等各方面都要涉及,并将诸方面按照历史本身的内在联系有机地融为一体,以展示历史在各种复杂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向前发展的实际面貌。
2.断代史断代史是记述某一历史时代的历史,在记述方法上和通史体例相同。
和通史的研究相比,断代史研究显得专注,易于向历史的纵深处开掘,把研究引向深入。
(三)按照所研究的人类历史活动领域不同的划分:专门史经济史、社会史、政治史、军事史、科学技术史、思想和文化史、宗教史、外交和国际关系史等等。
这些专门史,按研究的空间范围来看,也可以分为世界的、国别的和地区的专门史,按研究的时间跨度来看,也可以划分为各专门领域的通史和断代史。
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之间的一个交叉学科。
作为历史学中的分支学科来看,可以说它是研究人类社会与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系发展演变史的一个专门史学科。
二、以史学本身为对象的分支学科(一)背景随着历史学的发展,历史研究者逐渐意识到需要对历史研究的成功和失误的经验教训进行系统的总结和理论的概括,以促进历史科学的健康发展,由此逐渐形成了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其中主要是史学史和史学理论。
(二)史学史1.什么是史学史:史学史是研究史学自身发生、发展历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第三章2讲:封建史学的确立
四、荀悦与《汉纪》
• 汉献帝“常以班固《汉书》文繁难省,乃 令悦依《左氏传》体,以为《汉纪》三十 篇。”(《后汉书·荀悦传》)
• “天人三势”说:“夫事物之性,有自然 而成者,有待人事而成、失人事而不成者, 有虽加人事终不可成者,是谓三势。 ” “灾祥之应,无所谬矣”,“虽日遇祸福, 亦在其中矣”(《汉纪》卷六)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史学
第二讲:封建正统史学的确立
一、班固与《汉书》
• 1、《汉书》的特点 • 其一,断代为史,创造了纪传体断代史的
范例。 • 其二,内容详赡。 《艺文志》、《五行
志》、《刑法志》、《地理志》 。 • 其三,语言优雅严整,叙事娓娓道来。
• 2、《史记》与《汉书》同异 • 二书相同之处: • 其一,都是纪传体。 • 其二,内容有许多相同处,汉初至武帝时。 • 其三,班固通变化,在思想上亦受司马迁
【课后思考】
• 1、试比较《史记》《汉书》之同 异。
• 2、简述《东观汉记》的编修过程。 • 3、何谓“天人三势”?何谓“立
典五志”?
• 其四,文风不同,《史记》文字跌宕起伏, 《汉书》文字严整。
• 3、班固的史学思想
• 其一,尊崇儒家的封建正统思想。 • 其二,浓厚的天命论思想。《汉书·五行志》
就是天人感应的大渊薮。 • 其三,历史变通、时势论。
二、政府对修史的重视
• 西汉国家所设太史令、御史中丞,主要是 掌管图籍,不是书记史官,司马迁的《史 记》应属私修之列 。
的影响。 • 其四,二书都体现了实录精神。 • 其五,二书都关注文字表达。
• 二书相异之处:
史学概论精华版
翦伯赞的《历史哲学教程》。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唯物主义为指导的一部历史理论著作。全书包含六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至第五章论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及运用于对中国历史上的具体解说,第六章是“关于中国社会形势发展史问题”。
★1.古希腊和罗马的史学是西方史学的起源。被称为“西方史学之父”的希罗多德的《历史》开创了史学的历史叙事体的先河。
★2.历史学就结构来说,大体分为理论部分、主体部分、和史学辅助学科及史学分支学科等。
2.1.理论部分又主要包括史学理论、历史哲学、历史认识理论、史学方法论。
2.2.主体部分从人类历史过程的断带序列上,可分为史前史、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现代史和当代史。从研究具体内容上,可分为世界史、地区史、民族或国别史、专门史、以及历史地理和考古。从著作形上分为叙事体、编年体、记传体、纪事本末体、章节体。
3.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唯物史观正式揭示了社会历史的辩证过程,认为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既与自然界相联系,又区别与自然界,人类社会具有不同于自然规律的辩证发展规律。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内部矛盾,人类历史是一个向前发展的运动过程,具有其必然性和规律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是通过一系列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的。
★2.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先驱者对中国历史研究的贡献:
①关于历史学科的认识。要使史学成为科学,必须注重理论研究。李大钊的《史学要论》。
②关于历史教育的理论。李大钊
③关于中国社会形态历史演变的理论。蔡和森《社会进化史》、李达《社会学》、邓中夏《中国职工运动简史》、华岗《大革命史》。
第三章基督教史学
第一节西欧基督教史学
中世纪基督教势力范围
一、格里戈里的法兰克人史
1、格里戈里平生(538—594)
格里戈里出生在基督教化的罗马贵族 家庭,从小受教义的熏陶,未受古典 文化影响。563年担任神职,在他升 任主教后两年开始写《法兰克人史》, 在他辞世前告竣
2、《法兰克人史》的主要内容
3、比德的贡献
a、他的史才不受宗教史观的束缚,具有求真的自觉,引用是尽量告诉 读者有关史料的来源 b、他首次用“主之年”的方法来表示年代,成为 西欧公共纪年法,在他基础上的公历成为国际通行的大帝的溢美之词, 动机是报答故主,描述查理大帝尊重 知识和热衷于文化
就史学意义而言,主要保存了中世纪早期欧洲历史的珍贵材料,特别是 对教会内部丑恶现象的揭露,凸显了其本人的道德准绳
二、英格兰史学之父-比德
1、比德平生(672-735)
比德生在北英格兰,7岁时进入韦茂 斯的修道院,19岁成执事,30岁成牧, 在修道院里著书到终老,大多是神学 解释,其中《英吉利教会史》为他赢 得了英格兰史学之父的美誉
2、《英吉利教会史》的主要内容
它主要叙述传教士奥古斯丁 登录不列颠以来教会的发展 史,兼及同期英格兰政治、 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一些侧面。 全书共5卷,头27章涉及前 奥古斯丁时的英国史,运用 了已经失传的史家著作,如 奥洛西乌斯。后部则采用了 文献史料和口碑证据
三、基督教中晚期的几位代表
1、艾因哈德的平生(770-840) 他出生于封建主家庭,受教与修道院, 20岁时成为查理的亲信幕僚,查理去 世后,他隐退写出了《查理大帝传》
3、优缺及历史意义
优点 他使查理成为尊重知识与文化的君主而非神坛偶像 缺点 它与中世纪习见的圣徒无限拔高相比而言,与古典传记相比还是逊色 不少 意义:《查理大帝传》不仅是后人认识到认识查理的重要史料;对基 督教历史纪传写作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三章中国古代史学
第三章中国古代史学第三章中国古代史学史学是研究和阐述⼈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其主要任务是按照时代顺序,运⽤具体历史事实,阐明⼈类社会⾃⾝运动的进程及其规律。
在⽂化⼤系统中,这⼀以事实为基础的逻辑思维科学,⼜是⼈类从⾃发的实践活动⾛向⾃觉的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标志。
中国古代史学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涌现出众多的史学家和史学著作。
中国历史记载的完整性在世界上是⽆与伦⽐的。
世界上不少国家的历史是依靠中国⽂献才得以有完整的了解,这是中国⽂化对世界历史做出的重要贡献之⼀。
第⼀节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历程⼀、先秦: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我国是世界上史学发达最早的国度之⼀。
早在远古我们的祖先就注意积累租保存以往的经验,那时没有⽂字,⼈们⽤脑记⼝说和结绳刻⽊等⽅法记事,记载⼈类童年时期的实践活动。
⼈类学家从⾄今还没有⽂字的民族那⾥知道有结绳、刻⽊这种⽅法,但这种记录却⽆法保存永久,⼝头传说有的却⼀代⼀代流传下来,并且被后⼈⽤⽂字记载下来,这些古代的传说,就是我们知道的最早的历史,如“⼥娲补天”、“后羿射⽇”、“黄帝战蚩尤”、“鲧禹治⽔”等。
中国有⼤量的有关远古时代的历史传说,这些历史传说还不能称为史学作品,但已经包含着史学的因素,可以视为中国史学的源头。
夏商时期,⽂字的出现和历法的产⽣并不断成熟,为史学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史学开始萌芽。
有意识地历史记载逐渐成为统治者经常性的活动和国家的⼤事。
《尚书·多⼠》说:“惟殷先⼈,有册有典”。
“册”是由多⽚⽵简编成的书籍,也就是历史⽂献。
“典”是放在架⼦上的⽵简。
这时也有了起草⽂书、记载史事、兼管国家典籍的史官。
商代甲⾻⼘辞中有“作册”、“史”、“尹”等字。
“史”是负责记事兼有巫官⾝份的⼈,《说⽂》:“史,记事者也”;据王国维考证,“作册”等于“内史”。
“尹”是掌管⽂献者。
甲⾻⽂中还有“册六”、“编六”等字样,说明商代编纂⽂献的规模很⼤。
商代还设左学、右学,让贵族“学于古训”,也就是学习历史。
史学概论-第三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退化观念 《礼记· 礼运》中孔子的感叹:历史由天下为公的 大同时代,退而为天下为家的小康时代,由小康 时代尚有禹、汤、文、武等贤君来看,孔子显然 认为小康时代强于自己所处的春秋时代。 退化观念的另外一个显著例是,中国古人把尧 舜禹汤文武周公时期视为非常美好的时代。直到 今天,我们还常用的“人心不古”这个成语,深 刻显示出“退化观念”在古代的重大影响。
2、甲午战争之后的转变 ※甲午战争加剧了文化优越感的破灭以及亡国的 危机,促成了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西化转向。
1894年甲午海战失败,中国惨败给了自己一向 瞧不起的全面“脱亚入欧”的日本,而且,这个 失败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军事技术的落后,这时, 中国人才深切感受到亡国灭种的危机,体会到了 制度和文化方面相对于西方的全面差距。于是, 才有了更为全面地学习西方的维新变法。不过, 此时即使是最活跃的改新分子也未从根本上完全 否定自己的传统文化,维新领袖康有为阐述变法 理据时就一再抬出孔子和儒家经典。
唯物、实在、本质、辩证唯物主义等等都是西方 哲学的概念,甚至连哲学一词都是西方的;中国 历史教材中所用的理论和概念,如阶级、阶级斗 争、资本主义、封建社会、社会、社会进步、唯 心史观、唯物史观、生产关系、现代化等等都是 产生于西方学术与现实语境中的。整个教育体系 以及所学习知识的西方化,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国 人已经不会用传统的方式去认识世界。
全盘西化的倡导者,著名学者陈序经在《中国 文化的出路》绪言中认为,中国文化的出路不外 三条:一是复古,二是折中,三是全盘西化。他 经过认真比较后得出结论:“折中的办法既办不 到,复古的途径也行不通”,“我们唯一的办法, 是全盘接受西化”。当时有人甚至要求废除中国 姓氏、否认父子关系,身穿奇装异服,改取西人 名姓等等。连鲁迅、毛泽东等人都认为应废除方 块汉字采用拼音文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旧五代史 ( 宋· 薛居正等 )
新唐书 ( 宋· 欧阳修、宋祁 )
新五代史 ( 宋· 欧阳修 ) 宋史 ( 元· 脱脱等 ) 辽史 ( 元· 脱脱等 ) 金史 ( 元· 脱脱等 ) 元史 ( 明· 宋濂等 ) 明史 ( 清· 张廷玉等 )
唐· 刘知几《史通》: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 《通典》200卷,唐杜佑撰,记载自上古至唐 代宗时期历代典制的沿革。 《通志》200卷,南宋郑樵撰,是上古到隋唐 的纪传体通史。 《文献通考》348卷,宋末元初马端临撰,记 载自上古至宋宁宗时期历代典制沿革。
பைடு நூலகம்
第四,德识为先,才学并茂,即“史家四长”: 史才、史学、史识、史德。 史才主要指写作能力和历史编纂能力。史学是指 一个史学工作者必须掌握编撰历史所需要的丰富史 料(通过搜集、整理和鉴别而得到的)和比较渊博 的知识。 史识是指研究历史的观点、见解和胆识。如“善 恶必书”或 “秉笔直书”的直笔论。 史德即史学工作者在进行历史研究时应遵循的道 德规范(倾向于学术道德、职业道德,一般不涉及 个人道德)。史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中最重要 的是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如“秉笔直书”的直笔 论。
二十四史 史记 ( 汉· 司马迁 ) 汉书 ( 汉· 班固 ) 后汉书 ( 南朝宋· 范晔 ) 三国志 ( 晋· 陈寿 ) 晋书 ( 唐· 房玄龄等 ) 宋书 ( 南朝梁· 沈约 ) 南齐书 ( 南朝梁· 萧子显 ) 梁书 ( 唐· 姚思廉 ) 陈书 ( 唐· 姚思廉 ) 魏书 ( 北齐· 魏收 ) 北齐书 ( 唐· 李百药 ) 周书 ( 唐· 令狐德棻等 ) 隋书 ( 唐· 魏征等 ) 南史 ( 唐· 李延寿 ) 北史 ( 唐· 李延寿 ) 旧唐书 ( 后晋· 刘昫等 )
第三章:史学
汉代彩绘木乐俑
整 脸
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第一,学兼天人,会通古今。“人”即社 会历史;“天”即自然科学知识。也就是说, 中国古代史学不仅记述社会历史,而且还记 载了自然科学知识(倾向于天文地理方面)。 会通古今即过去和现在的融通,它表现的是 史家恢弘的历史视野。
第二,“以古为镜,经世致用”。即注重 史学的借鉴功能和垂训作用。孔子惧而作 《春秋》,说明孔子撰《春秋》有着自觉的 社会目的。这一目的就是史学为现实服务, 包括以理想来批判现实,也就是经世致用。 第三,求实直书,书法不隐,即秉笔直书。 我国古代史学家历来把秉笔直书视为持大义、 别善恶的神圣事业和崇高美德。他们以直书 为荣,曲笔为耻。
目录学上的“三通”:《通典》、《通志》、 《文献通考》 史学理论系统而全面的三部著作:刘知几 《史通》、郑樵《通志总序》、章学诚《文 史通义》
《通典》 唐· 杜佑 200 《通志》 宋· 郑樵 200 《文献通考》 元· 马端临 348 “三通” 《续通典》 清· 嵇璜、刘墉等 150 《续通志》 清· 嵇璜、刘墉等 640 《续文献通考》 清· 张廷玉 250 “续三通” 《清朝通典》 清· 嵇璜、刘墉等 100 《清朝通志》 清· 嵇璜、刘墉等 126 《清朝文献通考》 清· 张廷玉 300 “清三通” 《清朝续文献通考》 近代· 刘锦藻 合为“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