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特点及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特点及影响

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日本列岛广泛兴起了“尊王攘夷动”,就是保护天皇,赶走列强的行动。但列强毕竟比自己强,你赶人家,人家不走,反而伤了自己。怎么办?只好起来推翻保守的幕府,将“尊王”的宗旨不变,把“攘夷”改为“倒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早已对中央幕府不满的萨摩藩、长洲藩的改革派武士,与1867年12月9日发动政变,组成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于次年宣布江户为东京,天皇睦仁举行即位仪式。日本从此走上现代化的改革维新之路。

明治维新通过发布《五条御誓文》、《政体书》,直至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以天皇位为首的近代国家政体得以成立。除天皇的权力是无限神圣之外,其他个人或部门的权力都是有限的。中央政府的集权,集中在天皇一人的手中。从王政复古的三职制到明治政府的三职八局制,及政体书中以太正官为中心的三官制的发展表明:世俗国家的权力,只有在天皇那里才不受限制,反言之,天皇是最后制约着世俗国家权力的拥有者,而且,任何一方的权力都受其他方面的彼此制约。所以,明治维新后,日本根本就不存在中国古代绝对的中央集权。

在从封建幕府向明治政府过渡时期,幕府的最后一代将军起庆喜,在“大政奉还”是把权力交还给天皇;王政复古,更是以古代的天皇制为王政的根本,就是《五条御誓文》中所说的“皇基”。同样,明治政府实施的版籍奉还,却是把土地奉还给天皇,中央政府加强对诸藩的统制,藩主及重臣保留在新政府中,成为天皇的地方长官。废藩置县,使地方自治的同时,又使地方成为的行政单位。从此,内乱的祸根消除了,地方再也没有能力起来同中央对抗。征兵令将军队国家化,实施国民皆兵主义,为天皇随后自由支配每个日本人的命运给出了法律上的保证。军国主义的根源就隐藏在天皇从人到神的集权过程中。这过程,以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的宣布而告一段落。在此宪法中,天皇成为日本国家唯一的最高统治者,他支配一切而不被一切支配,他神圣不可侵犯,他的命令不允许任何人违抗。

在经济上日本明治政府实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的政策。明治政府出面接收幕府诸藩的工厂、设立官营的工厂,开发矿山,引进先进技术,保护民间产业,其最后目的是为了使兵力、国力更强大,而不是改善日本民众的生活。强兵的方式是发展政治性的重工业,富国的是增大对外的生丝出口。日本近代资本主义,以开始就带有政商资本主义的特色,即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服从于国家利益和需要。天皇代表国家,因此,政商资本主义,以彰显皇威为最终目的。这种目的即使是现在经济大国的日本,也没有改变。在发达国家中,日本在大众服务方面的设施是最差的,无论从医疗还是公共设施来看,都大大落后于西方其他国家。

从上面对明治政府的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可以看出,其中贯穿着一条红线,就是一切为了天皇,为了万世一系的天皇荣耀。后来日本走上军国主义,同明治政府的初衷是一致的。“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成为当时日本政府领导人的最大梦想。

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的改革中呈现出保守的倾向,同文明开化中以天皇信仰为中心的复古主义相呼应。文明开化的实质,是文明的西洋化,文明的古代化。西洋和日本相比,只是技术文明而非思想文明的进步。西洋技术学,日本文化学,这是日本同西洋在学术上的差异。日本以天皇信仰为核心的文化传统,依然是日本人生存根。开放的明治政府,把日本人的心灵从狭隘的地方主义解放出来,成为统一的大日本帝国中的一员,但这种心灵在外国人面前却是封闭的。因为日本人一旦离开日本列岛到外国去,他的根只能存于心中。所以,唯有沉默,才能守住日本人所背靠的文化传统。

明治政府和许多后进国家的改革开放一样,只看到西方发达国家在物质文明上的进步,对是什么导致这种进步的原因拒绝探索,甚至进而否认西方文化本身的根本价值。他们利用西方近代的技术文明,保持日本固的原始文化。在此意义上,明治维新的确是一次改革而不是革命,改掉的是那些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上非近代的东西,保留日本最古老的文化传统。正如《五条御誓文》中所指出的那样,废除陈旧的陋习是为了显明天地的公道,在世界中追求以振兴皇基为目的。从前拒绝基督教的传播,是日本未体现出天皇大道的开明性,改革不能动摇天皇的统治而要加强天皇的领导。“东洋道德,西洋技术”,佐久间像山如此区分东西方文明的差异。福泽谕吉在自传中,把“东洋儒教主义和西洋文明主义”相比较。而日本儒教早已取向的是天皇信仰,同中国的传统儒教差别明显。

文明开化、吸收西洋技术文明,以便使日本能够屹立于万国之中,彰显日本固有的以天皇信仰为核心的文化传统。在明治政府内部,木户孝允主张兴办普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忠义仁礼之风”,大久保利通重视道德教育。这个德是指“帮

助国家富强,最终在海外使皇威辉煌”。这种教育使日本走上了国家主义、皇国主义、军国主义的道路,除了天皇这个国家的代表之外,所有日本为国家中的一员,这同征兵令中的全民皆兵一起,构成日本日后发动军国主义战争的历史原因。

因此,可以说,日本从明治维新一开始,就为军国主义的侵略在准备。第二次世界大战,只不过是这种侵略野心的具体实施而已。

受这种目的的驱使,明治政府向西洋派遣留学生,组成文明开化的中心——“明六社”,出版《明六杂志》。但这一切,和所有自上而下的改革一样,都是为了适应明治政府发扬国体的精神,一旦言论自由到有损于政府文明开化的目的的时候,政府就强迫关闭了明六社。

1872年,政府颁布“三条教则”,要求所有教民敬神爱国,明白天理人道,奉戴皇上,遵守朝廷的命令。这里所说的神,就是以现世神——天皇为代表的、日本神话中的众神。以此把日本人从唐心、佛心中解放出来,归回大和心。1868年,神道国教化,以神道教为政教。于是,明治政府定神武天皇这位传奇人物的即位日为纪元节,以此纪念日本国的诞生;而天皇诞生日为天长节,它代表天皇的万世一世。

明治政府在对待西方文化上的保守性、复古性倾向,典型体现在对基督教的态度上。由于基督教信仰唯一的神,这同天皇信仰中的诸神——多神——存在着根本的冲突。所以,它开国后继续奉行禁教的政策,对基督教徒始终存在戒心。

综上所述,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领域的确凸显出近代化的特征,但在文化上却呈现出反现代的复古特点。而且,明治维新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改革方面,最终服从于高扬天皇神性的目的。

明治维新所开启的日本近代文化的双重性格,使日本在经济上的政商资本主义与封建寄生地主制并存,在政治、法律、日常生活、大众文化诸领域内含近代与非近代的双重性。官厅、公司、军队中的西餐、西服,欧式建筑与个人家中的和食、和服、日本式建筑至今比比皆是。更为明显的是,近代人日本人性格的双重性即都市的与乡村的、西欧的与日本的、近代精神与封建意识、近代工业技术前近代的习惯结合在一起。这种最先进的与最落后的结合,被一些人说成是亚洲现代化成功的模式之一。但是,我们不要忘记,改革不彻底的明治维新却把日本引向了军国主义的道路。

明治维新的具体改革措施

1868年4月,日本新政府以天皇宣誓的形式发布施政纲领,接着,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重要方面。1.废除封建领主制,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1869年实行“版籍奉还”,取消大名对领地和人民的统治权。大名被命名为藩知事,成为新政府的地方官。1871年“废藩置县”,打破藩界,重划全国行政区。全国划为3府72县,由中央政府任命府、县知事管理,完全取消大名的封建领主权。大名离开藩国,迁居东京,从国家领取俸禄。2.改革土地制度,实行新地税法。1871年,取消种植商品作物的各种限制,允许作物栽培自由。1872年,解除买卖禁令,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自由,并颁发土地执照。1873年,改革地税,废除根据土地收获量定税额和交纳实物的旧税制,实行按地价的3%(后改2.5%)向土地所有者征收货币地租的新税法。3.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代工业。1870年设立工部省,聘请大批外国专家和技师,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建立国营为主、铁路和矿业为重点的近代工矿企业,同时扶植、保护私人资本主义企业。4.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提倡学习欧美资产阶级文明,吃西餐、穿燕尾服、理分发、跳交际舞、盖洋楼。欧化风靡一时,但注意民族传统教育。1872年颁发“学制令”,建立完整的小学、中学、大学的近代学校体制;规定送儿童入小学受教育是家长的义务,小学校的建立和维持费用由居民担负。5.改革封建军制,建立近代化军队。1873年颁布征兵令,在“国民皆兵”口号下,强征大批青年,建立常备军。这支军队称为“皇军”,即天皇的军队,强调效忠于天皇,并贯彻“武士道”精神。同时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警察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