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的基本介绍

合集下载

关于《史记》的文学常识详细介绍

关于《史记》的文学常识详细介绍

《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文学与历史的卓越结合《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和史学史上的一部巨著,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历时14年撰写而成。

它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一、背景与创作《史记》的创作背景是西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在继承父亲司马谈史学遗志的基础上,历经艰辛,广泛搜集资料,按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结构,编写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这部作品不仅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文学与历史的卓越结合。

二、内容与结构《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其中,“本纪”是全书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方面内容;“世家”主要用于记载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列传”则用于记载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

这种编排方式使得《史记》在结构上既严谨又富有变化,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文学的灵动性。

三、文学特点《史记》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它采用纪传体的编写方式,通过丰富的人物传记和生动的叙事手法,展现了历史人物的鲜活形象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

同时,《史记》还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夸张、对比、排比等,使得文字既富有节奏感又充满力量。

此外,《史记》还包含了许多成语典故和名言警句,如“徙木立信”、“破釜沉舟”等,这些成语和警句不仅丰富了汉语表达,也反映了司马迁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洞察。

四、影响与传承《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确立了纪传体史书在史学领域的主导地位,为后世正史所沿袭。

经典常谈史记内容概括

经典常谈史记内容概括

经典常谈史记内容概括
《经典常谈》中关于《史记》的部分,首先介绍了其作者司马迁的身世,然后介绍了《史记》的创作背景、内容和体例,最后总结了《史记》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史记》是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该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简要介绍司马迁史记人物塑造特点

简要介绍司马迁史记人物塑造特点

简要介绍司马迁史记人物塑造特点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巨著,是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全书共计130篇,包含了从上古时代到西汉末年的历史内容。

《史记》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人物塑造而成为古代历史文学的典范之一。

在《史记》中,司马迁通过精心塑造人物,展示了他独特的人物塑造特点。

一、形象鲜明,性格鲜活司马迁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言行举止、性格特点等方面,使得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例如,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司马迁描绘了项羽的形象:“项王身长七尺馀,美须眉,瞳子黑而大,鼻阔口方,腰丈五寸,食腥不厌精饭,能食数斗,好饮酒。

”通过这样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项羽的形象和气质,使得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会到这个历史人物的特点和魅力。

二、心理描写,情感丰富司马迁在《史记》中善于通过心理描写来展示人物的情感世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

例如,在《史记·刘邦本纪》中,司马迁描写了刘邦在汉王位危急时刻的心理活动:“汉王以为约束不得,欲自刭。

”这样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刘邦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使得读者更加能够与历史人物产生共鸣。

三、言行表现,个性突出在《史记》中,司马迁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展示其个性特点。

例如,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司马迁描写了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的言行:“羽乃大呼曰:“天下之人,皆为我用也。

”羽左指而右出,右指而左出,使人难乘之。

”通过这样的描写,司马迁展示了项羽的果断和决绝,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到项羽的个性特点。

四、寓意深远,形象象征司马迁在《史记》中通过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传达深远的寓意。

例如,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司马迁描写了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其中刘邦的形象被描述为“逃亡之后,与草木同群,与禽兽同衡,不知所亲。

”这一形象的描写寓意深远,象征着刘邦身份的低下和他所经历的艰辛,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到刘邦的奋斗历程。

对史记的介绍

对史记的介绍

史记简介一、史记的概述《史记》是中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重要史书,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由西汉朝的司马迁所著,成书于公元前91年至公元前86年之间。

《史记》共分为十二篇,包括纪传体和表纪体两种形式,涵盖了从上古传说到西汉武帝刘彻即位之前的历史。

二、史记的重要性1. 中国古代史书的开创者《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的开创者,它以纪传体的形式,采用历史记载和人物传记相结合的方式,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这种写作方式在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对后世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资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载了从上古时代到西汉时期的历史事件、政治制度、军事战争、文化风貌等方方面面。

其中,不仅有许多珍贵的史料和史书引文,还收录了大量历史上的诗文、赋赞等文学作品,丰富了我们对古代历史的了解。

3. 重视历史真实性和客观性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非常注重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他力求通过对史料的搜集和整理,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评价。

他在书中明确表示:“臣尝独见钦天监秘书,以探古人之实,观前世之盛衰兴亡之由,得失之验,非独述而已也。

”可见他的写作目的是为了通过历史的借鉴,使得后人能够从中汲取教训。

三、史记的内容与特点1. 纪传体与表纪体相结合《史记》的内容主要分为纪传体和表纪体两种形式。

纪传体主要以历史事件为主线,记载了从上古到西汉武帝即位之前的历史。

而表纪体则是以年代为序,将历史事件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简要的概括。

这种结合的方式使得《史记》既能够展现历史事件的全貌,又能够提供年代顺序的参考。

2. 丰富的史料和文学作品《史记》中收录了大量的史料和文学作品,其中既有史书引文,也有历史上的诗文、赋赞等文学作品。

这些文献的收录不仅丰富了《史记》的内容,也为后世的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3. 历史人物的形象刻画《史记》着重刻画了许多历史人物的形象,使得他们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历史记载比较》

《《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历史记载比较》

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历史记载比较引言《史记》和《资治通鉴》是中国传统历史文献中最重要的两部著作,都对中国历史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记载。

尽管目标相似,但这两部作品在内容、风格、写作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详细比较《史记》和《资治通鉴》,探讨它们在历史记录上的特点和影响。

一、背景介绍1.《史记》:由司马迁撰写,在西汉刘氏王朝统治期间完成,共分为十二卷。

2.《资治通鉴》:由司马光编纂,元丰四年(1081年)完成,成书时代跨越宋代至辽金之际,共294卷。

二、内容比较1. 记载对象•《史记》:主要记录了从夏朝到西汉前后约三千年的历史,并结合了各类典籍、楚墓竹简等材料。

•《资治通鉴》:主要记录了从春秋战国到北宋初年近一千年的历史,以及历代帝王统治的评述。

2. 内容分类•《史记》:分为纪传体和十表,其中纪传体包括十二个门类,如本纪、列传、表等。

每个门类都有不同的主题和内容。

•《资治通鉴》:按年代划分,从古至今依次记载各朝代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动态。

3. 风格与写作方式•《史记》:司马迁以"才子佳人"的文风撰写了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注重人物塑造和情节描写。

•《资治通鉴》:司马光责任编辑了大量公文文件,并引用了许多其他历史文献。

因此,《资治通鉴》以简短明快的语言、详尽全面的数据记录为特点。

4. 历史视角与立场•《史记》:司马迁秉持着明确而宏大的历史使命感,他将儒家思想贯穿于整部著作中,尤其注重道德伦理和君主政治的探讨。

•《资治通鉴》:其编选目的是为了提供准确的历史数据和客观的评述,以便后来者能够了解历朝历代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发展。

三、影响力比较1. 文化价值•《史记》:作为中国历史文献中第一部纪事本末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

它不仅在历史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地位,还被广泛应用于文学、戏剧等艺术创作中。

•《资治通鉴》:其全面系统的编年体形式使得它成为后世编纂类似著作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同时,《资治通鉴》也为后来政治家、思想家提供了丰富而客观的案例和启示。

史记中的历史事件与人物

史记中的历史事件与人物

史记中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史记是我国古代历史著作之一,由司马迁所写。

它以纪传体的形式,详细地记载了从上古至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事件和众多的历史人物,包括帝王、将相、文臣以及各个阶层的人物。

以下将选取其中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介绍。

首先,我们来看看史记中记载的历史事件。

其中最重要的之一就是“夏朝的建立与崩溃”。

史记中描述了禹治水的事迹,他以智慧和毅力解决了洪水泛滥的危机,最终成功建立了夏朝。

然而,由于他的儿子桀暴虐无道,夏朝的统治地位逐渐动摇,最终被商朝所推翻。

这一事件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的兴起与灭亡,也是我国古代政权更替的重要转折点。

史记中还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齐国与楚国的争霸”。

齐国以其雄厚的实力和领导者孟尝君的智慧,一度成为春秋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

楚国则以其悍勇的军队和才华横溢的君主屈原,成为齐国最危险的对手。

这场争霸使得中原地区的局势紧张并引发了一系列的战争和外交冲突。

尽管最终楚国失败,但这场争霸战役对于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除了历史事件,史记中也有很多熟知的历史人物。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秦始皇。

史记以生动详实的方式描写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统一的秦朝的过程。

同时,史记也对秦始皇的统治进行了评价,既赞美了他的统一大业,又指出了他暴虐的一面,使得读者对秦始皇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另外一个备受瞩目的历史人物是刘邦。

史记详细记录了刘邦的智勇才略,从一个出身低微的农民起兵反秦,最终建立了汉朝。

刘邦的传记还提到了他与项羽的争霸故事,以及他统治时期的改革和治理政策。

他的传记也揭示了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更迭的一般规律,即外戚的干政与帝王的贤良政治。

总的来说,史记中的历史事件与人物是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不仅是了解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来源,也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史记的精彩文字和深刻的思想对于塑造了我国古代历史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注:以上为示例文章,实际需要根据具体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展开论述,结构可以参考史记的纪传体,使用适当的分段和描写手法,以保证文章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史记》简介

《史记》简介

《史记》简介《史记》是一部史学名著,又是一部文学名著。

因为《史记》的写作,具有文学方面的动机,所以这个部史书本身,就兼有文学的性质。

司马迁本人,是有着浪漫的诗人气质的。

从《报任安书》和《史记》中,处处能够看到他富于同情心、感情强烈而容易冲动的性格特点。

他由李陵事件而遇祸,也是一场性格的悲剧。

因为无论从私交还是从官职来说,他都不负有为李陵辩护的义务。

西汉末的扬雄说:"子长多爱,爱奇也。

"(《法言》)也是看到了司马迁浪漫的诗人气质。

《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写作的目标,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这不但意味着总结历史、记载史实,而且也意味着通过大量历史人物(其中有很多是作者同时代的人物)的活动,形象地反映和推究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在世界中的地位,人类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困境。

这些也正是文学的根本目的。

只不过《史记》作为历史著作,在虚构方面受到较多的限制。

《史记》还具有抒发情怀的目的。

《报任安书》中,把《周易》、《诗经》、《离骚》等等,归结为"大抵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由此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

这种说法不一定完全符合于他所列举的古人著述的实情,但完全符合于《史记》的实情。

《史记》在表达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处处渗透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感受,内心的痛苦和郁闷,这就是我们千年之下读《史记》仍不能不为之感动的关键。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后者也正是从这个点着眼的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史记》使用了大量的文学手段,达到了极大的文学成就。

以下,我们从它的叙事艺术、人物形象塑造艺术和语言艺术三方面加以介绍。

应该说明,《史记》的核心局部--本纪、世家、列传,基本上由人物传记构成,它既有很强的故事性、戏剧性,又通过这些故事来塑造人物形象。

举例说明《史记》的叙事特点

举例说明《史记》的叙事特点

举例说明《史记》的叙事特点《史记》是中国古代史籍中的一部杰出作品,它以其卓越的叙事特点而被人们称道。

下面就举一些例子,从几个方面来介绍《史记》的叙事特点:一、历史叙事完整《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系统地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在叙事过程中,司马迁注重历史事件的完整性,对于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都进行了详细的叙述。

同时,他还注重历史人物之间的联系和互动,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将整个历史串联起来,使得读者能够全面地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

二、人物刻画生动《史记》在叙述历史事件的同时,也注重对历史人物的刻画。

司马迁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写和评价,揭示了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归宿。

在刻画人物时,他运用了丰富的文学手法,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等,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项羽本纪》中对项羽的形象描写就十分生动,通过对项羽的外貌、言行和战绩的描绘,让人们看到了一个英勇善战、威风凛凛的英雄形象。

三、叙事语言简洁明了《史记》的叙事语言简洁明了,用词精准,表达力强。

司马迁在叙述历史事件时,用词简练明快,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冗长的句子。

同时,他的语言质朴自然,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更注重表达事实和意义。

这种简洁明了的叙事风格使得《史记》在表达历史事件时更加流畅自然,易于读者理解。

四、叙事角度多样化《史记》在叙事角度上采用了多种方式,既有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也有有限叙述视角。

全知全能叙述视角是指叙述者可以从任何角度观察和描述事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有限叙述视角则是指叙述者只能从特定的角度观察和描述事件,这种视角更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例如,《鸿门宴》一章中,司马迁采用了有限叙述视角,通过樊哙、张良等人的视角来观察和描述事件,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事件的真相和各个人物的心理状态。

五、叙事结构严谨《史记》的叙事结构十分严谨,司马迁在安排历史事件和人物时,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

关于史记书籍介绍

关于史记书籍介绍

关于史记书籍介绍《史记》原为完帙,但在流传过程中却有残缺。

《汉书·司马迁传》云《史记》“而十篇缺,有录无书”。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容提要《史记》系纪传体通史,一百三十卷,西汉司马迁著,约成书于西汉武帝征和年间。

“史记”一词,东汉之前乃一切史书之统称,后始为司马迁史书之专称,原书最初被称作《太史公书》,到东汉桓帝才改称为《史记》。

此书体例为纪传体之滥觞,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以纪和列传为主体,故名纪传体,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征和三年三千年的历史。

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作者介绍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博学多闻,遍游名山大川,曾从当时著名学者孔安国学过《尚书》等,其父司马谈立志要写一部全面系统的史书,无奈生年有限,遗命司马迁完成。

元封三年,迁为太史令,主管文史资料和天文历法,五年后,着手撰写《史记》。

然世事难测,天汉二年,汉将李陵投降匈奴,迁向武帝表示应客观评价李陵功过,因而身陷囹圄,惨遭宫刑。

这不仅是肉体上的摧残,更是精神上的凌辱,司马迁不堪此冤,甚至想离开人世,但想到自己的史书“草创未就”,不甘心半途而废,权衡之后,决心忍辱苟活也要完成自己的事业,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史记》的写作,直至临终才搁笔。

以个人力量编写纵贯中国整个上古时代的通史,几千年来,无出其右者。

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而以人格的魅力作为抑扬的标准。

例如对于失败者项羽,司马迁赋予了种种悲剧英雄人格力量,写项羽之神勇,诸侯将“莫敢仰视”,写虞姬项羽之别,悲歌和应,更是千古离别之冠,赚尽诗人才子笔墨,荡尽失意之人哀肠。

这使《史记》不仅成为史书之典范,也是不朽的文学名著,鲁迅先生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整部《史记》,帝王将相无数,英雄豪杰无数,鸿儒硕学无数,司马迁“想见其为人”的,唯有孔子与屈原,司马迁欣赏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气魄;屈原的遭遇,与己身之遭遇同病相怜,其恢宏之辞章,也为司马迁所向往,融入历史的写作中,使其成为一幅瑰丽雄浑、荡气回肠、悲天悯人的历史画卷。

司马迁及《史记》内容介绍

司马迁及《史记》内容介绍

司马迁及《史记》内容介绍《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大约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

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

临死的时候,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着董仲舒、孔安国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

汉武帝元朔三年,司马迁二十岁,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

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

天汉二年,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

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马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众寡不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

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回护开脱,贬责汉武帝的爱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

于是,把司马迁投进监狱,处以腐刑。

三年后他被赦出狱,更加发奋写作《史记》。

大约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

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诸于世。

《史记》约成书于前104年至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

“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

文档:《史记》体例介绍

文档:《史记》体例介绍

《史记》体例介绍
全书五种体例组成,包括“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表”十篇,“书”八篇。

“本纪”记载帝王的言行和政绩;“世家”记载王侯的兴衰;“列传”主要记载各阶层有一定影响的各类人物(包括将相、游侠、刺客、商贾、酷吏、医卜、优伶及少数民族等),有专传、合传之分;“表”按编年方式记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书”则是记载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及各种典章制度的专篇文章。

其中的“本纪”“世家”和“列传”都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共计一百一十二篇,是全书的主体,称《史记》为“纪传体”,原因即此。

《史记》记事,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是三千年来历史发展的一部总结性的记录,它贯通古今,所以说它是一部通史。

这部历史巨著展现了从古代到汉初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内容十分丰富,对历史的发展进程及其重大事件,作了真实的回顾。

对历史上事迹可传的人物,加以褒扬和贬斥,富有现实主义精神、人民性和战斗性。

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我国正史的写作体例,在《史记》之前,有编年体(《春秋》《左传》)、国别史(《国语》《战国策》),还有文告档案形式的史料(《尚书》)。

而《史记》是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书,从而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先河,且对后世传记文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史记》:史记目录 史记的体例及目录介绍

《史记》:史记目录 史记的体例及目录介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史记》:史记目录史记的体例及目录介绍导语:《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本纪”是全书《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史记》的目录001.卷一·五帝本纪第一 002.卷二·夏本纪第二003.卷三·殷本纪第三 004.卷四·周本纪第四005.卷五·秦本纪第五 006.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007.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008.卷八·高祖本纪第八009.卷九·吕太后本纪第九010.卷十·孝文本纪第十011.卷十一·孝景本纪第十一012.卷十二·孝武本纪第十二013.卷十三·三代世表第一014.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第二015.卷十五·六国年表第三016.卷十六·秦楚之际月表第四017.卷十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018.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019.卷十九·惠景闲侯者年表第七020.卷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生活常识分享。

史记的基本介绍

史记的基本介绍

史记的基本介绍《太史公书》,后世通称《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中国一本纪传体通史。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史记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

史记的作品介绍《史记》(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

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

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

史记书介绍

史记书介绍

• 读《史记》,可启迪理性思维
《史记》以一部充满希区柯克式悬念的故事集,绝
不是一部看到第一集就能猜到大结局的“神剧《史记》 的故事是波折起伏的、错落有致的、深刻隐晦的、草蛇 灰线的,哪怕让你知道谜底后也要掩卷沉思:如果刘邦 当时不赴鸿门宴结局会怎样?如果董仲舒提出的不是儒 家“大一统”而是黄老之术,汉武帝会不会接受?为何汉 朝的北征匈奴却改变了西欧的国家格局……每一次思索, 都是对思维的淬炼;每一次追问,都是对理性的启迪, 而就在这思索与追问中,完成了心智由平庸到卓越的蜕 变!
怎么读《史记》
读《史记》有二 法:一,常识的读法; 二,专究的读法。两 种读法,有共同之入 门准备。
• 选择性阅读
学者如以此项目的读《史记》,则宜择其尤为杰作之十数篇精 读之。孰为杰作,此凭各人赏会,本难有确定标准。吾生平所最爱 读者则以下各篇:
《项羽本纪》《信陵君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鲁仲连邹 阳列传》《淮阴侯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李将军列传》《匈 奴列传》《货殖列传》《太史公自序》。
《史记》是什么
《史记》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作者 司马迁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司马迁(约前145_前90年),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 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少年中国说——司马迁 司马迁的少年时代,“耕牧河山之阳”。 司马迁在这“山环水带”(《韩城县志序》)的自然环境里成长,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气所陶冶,又对民间生活有一定体 验。 史官世家 据说司马迁家自唐虞至周,都是世代相传的历史家和天文家。 出身史官世家:其父司马谈是具有多方 面修养的学者。 读万卷书 十岁随父亲进京至京师长安。 跟着董仲舒学习《春秋》,跟孔安国学习《尚书》 系统古 文知识的梳理奠定了司马迁的史学基础。 行万里路 他到过屈原投江的汨罗江畔,痛微旨远哭流涕;到过韩信的故乡 淮阴,理解胯下之辱;到过孔子的故乡曲阜,瞻仰了圣人遗风、、、、 二十漫游中对社会、对人生、对平民都有了 深刻地认识,贻情山水,陶冶情操,为他雄阔的文笔奠下了基调。 临危受命 元封元年,汉武帝要到泰山进行巡行封 禅,步骑十八万,旌旗千余里,浩浩荡荡,但是司马谈病死在途中洛阳,司马迁接受了父亲的遗愿,作了太史令。 太史令,执掌天时星历、记录搜集和保存典籍文献的史官。

最详尽的《史记》介绍

最详尽的《史记》介绍
• 47岁发生了李陵出击匈奴被俘投降的事件,天汉三 年,遭受宫刑。太始元年(前96年)遇赦出狱。出 狱后担任中书令(相当于皇帝的近旁秘书)。
• 在李陵身处匈奴境内一年以后,汉武帝派遣公孙敖将军深入 匈奴境内,希望把李陵给接回来
• 但是公孙敖没有任何作为就回去了,对汉武帝说:“我听那 些俘虏们说,李陵在帮匈奴练兵,这才导致我接不回他。” 听了这个消息之后,汉武帝大怒,认为自己好心将他接回来, 他却背叛自己,替匈奴人练兵,于是,就把李陵的家族一一 处死。之后,有个人出使匈奴,李陵就跟他说:“我率领5千 步兵深入敌军,因为缺乏支援才会导致失败,并没有做出什
----郑板桥
1、叙事艺术
(1)寓褒贬于叙事之中。 司马迁在《史记》中的叙事方式,基本上是第三 人称的客观叙述,几乎完全站在事件之外。 如《李将军列传》、《高祖本纪》、《项羽本纪 》。 2)用富于戏剧性的故事再现历史上的场景 和人物活动。 如写信陵君的《魏公子列传》是由亲迎侯生、窃 符救赵、从博徒卖浆者游等故事构成;《廉颇蔺 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等故 事构成;孙武传主体是吴宫教战,孙膑传包含田 忌赛马、马陵道破杀庞涓等故事。
所自树立使然。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假如我伏法被杀,那就像是九头牛身 上失掉一根毛,同蝼蚁(之死)又有什么区别?而世人又不 会拿我之死与能死节的人同等看待,只认为我是智尽无能、 罪过极大,不能自己解脱,而终于走向死路的啊!为什么会 这样呢?这是我平素所从事的职务所处的地位,使人们这样 认为的。人固然总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 人却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应用死节的地方不同的缘故!
临危受命
• 元封元年,汉武帝要到泰山进行巡行封禅 ,步骑十八万,旌旗千余里,浩浩荡荡, 但是司马谈病死在途中洛阳,司马迁接受 了父亲的遗愿,作了太史令。

史记的基本介绍范文

史记的基本介绍范文

史记的基本介绍范文史记是我国古代历史著作的巅峰之作,是西汉末年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共计一百三十篇,总字数超过五十万字。

它以其卓越的历史思想、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入细致的史料整理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从其内容、特点和影响力三个方面对史记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史记的内容涵盖了从上古到秦朝的历史,包括帝王、政治、军事、官僚制度、法律制度、地理、人物传记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在整体结构上,史记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个部分。

其中,本纪是以年代为主线,记录了从周代以来的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皇帝的生平事迹;表则是按照年表的形式,列举了各个朝代的重要事物;书则是根据具体问题或主题,进行系统的论述;世家则是记载了各个世家的起源、发展和衰退;列传则是对各个历史人物进行传记。

其次,史记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史记以立传为主,突出了历史人物的重要性。

司马迁在史记中注重描摹人物的性格、言行、功过,既有经史纂就之事,也有个人分析研讨之言。

他以批判的眼光对待历史人物,既表扬了他们的优点,也指出了他们的缺点和错误。

第二,史记注重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力求准确真实。

司马迁亲临察访、查阅史书,广泛采集各种史料,以求尽可能接近历史真相。

第三,史记具有鲜明的史家立场。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了上下评说、善恶辨析。

他秉持着“罪不容诛者谓之小人,功不赏者谓之休士”的观点,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历史事件进行了鲜明的划分。

最后,史记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深远。

首先,史记奠定了后世史学发展的基础。

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了很多重要的历史观点和史学原理,对后世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史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历史文化。

史记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征引大量史料和独到的历史观点,使得中国的历史文化更加饱满和多样化。

第三,史记对后世历史著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很多后世的历史编纂著作都受到了史记的影响,无论是史料的搜集整理、人物的描写还是历史观点的阐述,都借鉴了司马迁的创新之处。

史记的故事简写30字

史记的故事简写30字

史记的故事简写30字史记是中国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时期到西汉末年的历史。

它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全面的一部纪实历史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以二十四史之一的史记为名的巨著。

史记里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下面简要介绍其中的几个。

第一个故事是《滑稽列传》中的“田渊后稷列传”。

在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史记记载,田渊和后稷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始祖。

田渊生活在远古时代,他栽种了五谷杂粮,教给了人们耕种和锄草的方法,使得人们不再以狩猎为主要生存方式,而开始种植粮食。

而后稷是黄帝的后裔,他在田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农耕技术,开创了农业生产的新纪元。

这两个人的贡献使得农民得以更好地生产粮食,推动了古代农业文明的进程。

第二个故事是《太史公自序》中的“鸿门宴列传”。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政治事件。

记载于史记中的鸿门宴是项羽与刘邦之间的对决。

刘邦率领小部队抵达鸿门,在项羽的大军面前显得孤立无援。

然而,刘邦在智谋上胜过了项羽。

他设下一场盛宴,趁势刺杀了项羽的心腹刘贾。

这场鸿门宴使得刘邦战胜了项羽,最终建立了汉朝,开创了中国长达400多年的封建帝制历史。

第三个故事是《史记正义》中的“平准法一列传”。

平准法是汉武帝时期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

据史记记载,汉武帝为了平衡社会阶层,减轻农民负担,实行了平准法。

该法规定,土地的占有和耕作权归农民所有,社会贵族和地主不能侵占农民的土地。

这个政策的实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提升了农民的待遇,使得社会财富更加公平地分配。

平准法的出台也为后来的均田制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是史记中的几个精彩故事的简要介绍。

史记作为一部史书,记录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事件和人物的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历史的档案,更是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

通过阅读史记的故事,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体会到先贤们的智慧和勇气,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实和未来。

史记的历史介绍

史记的历史介绍

史记的历史介绍引言:《史记》内容记载自传说中的黄帝以来至汉武帝时期以来的历史,共分成〈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个主题,加上最后的〈太史公自序〉又细分成一百三十个章节。

其中,〈本纪〉是“天下”统治者的事迹,“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

”《太史公书》,后世通称《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一本历史著作。

《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最初无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5]。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纪传体通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古今之变”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

而他的撰述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司马迁为了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

司马氏在周朝时世为史官,春秋时期虽然失去官职,司马谈却把修撰史书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一心继承先人久绝的世业—太史令,重现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的基本介绍
《太史公书》,后世通称《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中国一本纪传体通史。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史记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

史记的作品介绍《史记》(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
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

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

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

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取自《谍记》、《五帝系谍》、《尚书》、《秦记》、《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司马兵法》、《春秋历谱谍》、《春秋(史书)》、《国语》、《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等;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

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

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

由于取
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史记的作者简介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7年?),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芝川镇)人。

著有《史记》,《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司马迁赋》八篇;《隋书;经籍志》有《司马迁集》一卷。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

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大约二十岁,司马迁开始外出游历;;“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回到长安以后,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他到过最南边是昆明。

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三十八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官藏的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

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

等到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我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完成,他就开始撰写《史记》。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护,而被关入监狱,并处以宫刑。

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司马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

直到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史记》全书得以完成。

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10岁,在夏阳耕读。

《太史公自序》:“耕牧河山阳,年十岁,则诵古文。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11岁。

窦太后死,汉武帝罢黜黄老之言,发动尊儒。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12岁。

是年董仲舒上“天人三策”。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司马迁时在夏阳耕读,时在长安求学。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19岁,从夏阳迁居长安。

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

孔安国为侍中。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20岁,开始外出游历,回长安后,为汉武帝近侍郎中,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36岁。

汉武帝封禅泰山,司马谈病死洛阳。

司马迁到泰山参加封禅。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38岁,正式做太史令,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42岁,《太初历》完成,开始编写《史记》。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47岁,汉武帝攻打匈奴,骑都尉李陵投降。

司马迁为其辩护,下狱,遭宫刑。

(《史记》一半左右都是在他入狱的时间中完成的)
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50岁,汉武帝改元大赦。

司马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55岁,完成了《史记》。

《史记》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
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的创造背景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而是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古今之变”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

司马氏世代为太史,为继承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

《隋书;经籍志》说:“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

”可见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

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

他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

而《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义,显扬志业人物的使命。

《春秋》的下限,到鲁哀公获麟之年,此后的史事就没有完整的史籍记载。

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及太初元年改历下限,撰写史记。

然而,司马迁继承《春秋》,不仅是要形式上承继周公以来的道统,而且是重视《春秋》的性质,他在《太史公自序》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可见司马迁对“春秋之义”和“春秋笔法”心仪已久,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贬精神,撰述《史记》。

司马谈早有整理上代历史的计划,可惜却“发愤而卒”,临终前叮嘱司马迁,认为“自获麟以来,史记放绝。

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甚多,司马迁身为太史公,有完成论载上代历史的任务。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为太史的职责说:“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

”因此,司马迁一心秉承先人世传及“述往事以思来者”的责任感,决意撰述《史记》。

史记的基本介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