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里馆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竹里馆教学设计
竹里馆教学设计一、背景介绍竹里馆是一所位于乡村的小学,学校周围被郁郁葱葱的竹林环绕,透露出自然与宁静的氛围。
作为教育从业者,我们需要设计一套适合竹里馆小学教学的教学方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乡村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3. 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
三、教学内容1. 自然科学——乡村环境保护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走入竹林,观察竹叶、竹节等。
通过实地观察和亲身体验,让学生了解竹子的生长环境和资源价值。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如何保护乡村环境,例如节约水资源、垃圾分类等。
通过小组展示,让学生相互学习,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2. 手工制作——竹编艺术竹编是乡村传统手工艺,引导学生学习竹编技巧,制作简单的竹编工艺品。
可以组织学生到竹林中采集适当的竹子,亲手制作纸篓、花盆等实用的竹编作品。
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同时,可以通过观察、讨论,了解竹编的历史、文化背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3. 语文——竹子的诗意在语文课上,可以选择一些关于竹子的诗词赏析,让学生感受竹子的诗意之美。
通过学习古代文人墨客的作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竹子的形象和意境。
通过写作复述诗词、创作竹子相关的文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四、教学方法1. 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竹林的神秘与美丽,通过实地观察和亲自制作,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竹子的特点和使用价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 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中,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和分享,互相学习和帮助。
通过小组展示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多元化评价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我们可以采用观察记录、作品展示、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
通过综合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表现和作品质量,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评价通过上述的教学方案,我们可以达到如下效果:1. 学生对乡村环境的保护意识提高,学生乐于参与乡村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竹里馆》教案范文
《竹里馆》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竹里馆》;(2)理解诗文中的生字词和语句,了解诗文的背景及作者王维;(3)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王维的高洁品质和淡泊名利的情怀;(2)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诗词;(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和谐共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竹里馆》;(2)理解诗文中的生字词和语句,了解诗文的背景及作者王维;(3)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关键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诗文背景和作者王维的相关知识;(3)对诗中意象的深度剖析和情感体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王维诗词,激发学生对王维的了解和兴趣;(2)简介《竹里馆》的背景和王维的生平事迹;(3)提问:同学们对《竹里馆》有什么了解?作者王维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竹里馆》,感受诗文的韵律美;(2)学生自学生字词,查找诗文背景及作者王维的相关资料;(3)组内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对诗文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文;(2)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竹”、“月”、“琴”等,体会诗人的情感;(3)探讨诗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高洁品质和淡泊名利的情怀;(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环保意识;(3)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2)鼓励学生积极背诵诗文,提高文学素养;(3)强调课后自主学习,提前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竹里馆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竹里馆【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走近王维,感知田园诗歌。
2.能力目标:品读诗句,感悟淡泊、清爽、幽雅的诗境。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朗读诗句,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情味。
【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理解诗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会读诗、品诗、赏诗的学诗方法。
教课难点:感觉诗歌的境界和诗人的想象力。
【教课过程】一、导入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不论边塞、山川诗,不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王维又是一位有名的绘画大师。
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今日,我们就一同来学习诗人王维的《竹里馆》。
二、背景介绍《竹里馆》看作于王维暮年隐居蓝田辋川期间。
王维从前信仰佛教,思想超脱,加之宦途崎岖,四十岁此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所说:“暮年惟好静,万事不关怀。
”因此经常单独坐在幽静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孤独的情怀。
诗人是在乎兴幽静、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自己所拥有的幽静澄净的属性悠闲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三、作者介绍王维,唐朝诗人。
字摩诘。
祖籍祁(今属山西),其父乔迁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开元(唐玄宗年号, 713—741)进士。
累官至给事中。
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
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
暮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
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先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川诗,经过田园山川的描述,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美,状写传神,有独到成就。
兼通音乐,工书画。
有《王右丞集》。
四、会读1.教师范读。
教师从节奏、感情等角度指导学生朗诵。
2.指名读3.小组齐读4.全班齐读。
五、感知1.经过频频朗诵,与文本对话,思虑这首诗写了如何的一幅画面?2.理解诗歌粗心。
我单独坐在幽静的竹林,一边抚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射。
六、赏析1.与作者对话,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如何?冷清、孤独、空灵、淡泊、安静、优美、平白、郁闷、伤感等等。
《竹里馆》教案设计
《竹里馆》教案设计《竹里馆》教案设计(通用5篇)《竹里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这首诗是《辋川集》王维二十首诗中第十七首。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竹里馆》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竹里馆》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
2.认识部首的意义,并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3.在括号里选择能够和后面的名词相搭配的动词。
4.练习修改不通顺的句子。
5.熟记12条成语。
6.读背古诗《竹里馆》。
7.补充图意,再把几幅图连贯起来说一说。
第一课时一、教学第一题l.审题。
(1)指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朗读题中的这段话。
(2)学生思考并说出这段话的主要意思。
(3)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说哪些字不易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5)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晨"、"碧"、"澈"、"粼"4个字。
("晨"和"碧"要把竖画缩短,写得上紧下松些;"澈"和"粼"要把横画缩短,把字写紧凑)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根据描红的情况,教师及时小结。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作业,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根据情况进行矫正强化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1.审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让学生说一说做这道题的步骤。
(先认识部首,再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2.指导。
(1)分别观察最左边的四幅图,说一说这四幅图上分别画了什么。
(提醒学生第4幅夸大的部位是眼睛,此图意思重在用眼看)(2)仔细观察第二竖行的4个古文字,再和左边相应的图作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
(古文字是由图形演变而来的)(3)认读第三竖行中的4个部首,并与左边相应的古文字作比较,有什么发现?(部首是由古文字演变而来的)(4)联系左边的图形和古文字想一想:用"彳"、"子"、"立"、"见"作部首的字必定和什么有关?(以"彳"作部首的字与人有关;以"子"作部首的字与小孩、后代有关;以"立"作部首的字与立、直有关;以"见"作部首的字与眼看有关)3.练习。
竹里馆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竹里馆》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及其创作背景。
- 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 熟悉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古典诗歌的音乐美。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字中提取信息。
-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会欣赏古典诗歌的美。
-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歌内容。
3. 情感目标:- 体会诗人王维的隐逸情怀,感受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
-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追求宁静的生活态度。
-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竹里馆》作者:王维原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图片:竹林、明月等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美景在哪里吗?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3. 引出课题:《竹里馆》。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诗歌,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 学生分享自己理解的诗歌内容,教师引导学生纠正或补充。
(三)深入解读1. 诗歌赏析:- 解释“幽篁”、“长啸”、“明月”等关键词汇。
-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 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古典诗歌的音乐美。
2. 课堂讨论:- 如果你是诗人王维,你会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 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四)拓展延伸1. 学生分享自己创作的诗歌,可以是仿写《竹里馆》,也可以是自由创作。
2. 教师点评,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富有个人特色的诗歌。
(五)总结提升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意境和韵律美。
2. 引导学生思考:学习这首诗,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诗歌创作是否体现了对《竹里馆》的理解和感悟。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评价和建议。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竹里馆》这首诗,旨在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七年级语文下册《竹里馆王维》教案、教学设计
3.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竹里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竹林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进入《竹里馆》的学习氛围。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行阅读《竹里馆》,理解诗意,标注生僻字词。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理解《竹里馆》的诗意,感受诗中所描绘的宁静、淡泊的意境。
2.掌握诗中的生僻字词,并能熟练背诵这首诗。
3.了解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风格,体会其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难点
1.诗中意象的深入理解,如何引导学生从诗人的视角去感悟自然之美。
2.王维诗歌创作背景的掌握,以及如何将其与诗歌意境相结合。
(四)课堂练习
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我会布置以下课堂练习: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复述《竹里馆》的诗意。
2.请举例说明诗中的“拟人”修辞手法。
3.课堂小练笔:请以“竹”为主题,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创作一首五言绝句。
(五)总结归纳
在课堂尾声,我会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特点,以及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同时,肯定学生在讨论、练习中的积极表现,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阅读王维的诗作,深入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
作业要求:
1.认真对待每一项作业,保证作业质量。
2.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体现出良好的学习态度。
3.作业完成后,进行自我检查,确保无误。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必做作业:
《竹里馆》精品教案
《竹里馆》精品教案一、导入新课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竹里馆》,领略其诗歌亦诗亦画的意境。
(板书文题)【设计意图】从王维的诗歌独具特色的角度简洁导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1.识作者。
(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简介”栏目)2.知背景。
(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背景链接”栏目)师小结:对作者及诗歌写作背景的详细了解,既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王维诗歌中的情感。
【设计意图】了解了作者的基本情况后,再明确诗歌的写作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诗歌。
三、朗读感知诗歌内容1.读顺字音节奏。
(1)师配古筝乐范读,生听读正音,划出节奏并自由朗读。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生自由朗读,师从节奏、感情基调等角度指导学生。
师指导:这首诗采用的是“二二一”和“二一二”拍。
整首诗感情基调有清冷、寂寞、空灵、淡泊、宁静、优美、平白、忧郁、伤感等,因此诵读时应有一种寂寞、伤感的意味。
(3)生齐声朗读后,师指名朗读。
2.读懂诗歌大意。
结合课本旁边的注释和工具书,以及这首诗下面的解读,尝试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预设(我)独自闲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相伴,只有一轮明月静静地与我相伴。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情味。
同时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为后面理解诗歌的情感、志趣做铺垫。
四、品读揣摩诗歌情志1.读出意境画面。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问题。
(1)作者写了哪些景?在这些景物衬托下,人做了哪些事?这景与人之间构成了怎样的画面?(2)整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生齐读后,小组交流、讨论问题,师指导明确)预设(1)作者写了幽篁、深林、明月这些景物。
《竹里馆》教案范文
《竹里馆》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竹里馆》;(2)理解《竹里馆》的诗意和艺术特色;(3)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竹里馆》;(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2)体会诗中的意境美,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竹里馆》的诗意和艺术特色;2. 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竹里馆》的诗意和艺术特色的深入理解;2. 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运用;3.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竹里馆》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竹里馆》,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生词和句式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竹里馆》的诗意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竹里馆》的诗意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美;(2)讲解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巩固所学内容;(2)设计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竹里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提出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竹里馆》的情况;2. 学生对《竹里馆》的诗意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和讨论成果;4. 学生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掌握情况;5. 学生对相关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竹里馆(王维)教案
竹里馆(王维)教案竹里馆(王维)教案一、引言竹里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咏史之作,描述了唐朝宰相房玄龄在竹林中建筑的一座隐居之所。
本教案旨在通过深入分析竹里馆的内容与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王维的诗歌艺术和文化精神。
二、诗歌解读1. 内容概要竹里馆以壮丽的景色和实际建筑以及士人隐逸背景相结合,表达了王维对自然、人生和宁静的追求。
诗中描绘了竹林中的竹亭,展示了它的美丽和宁静,使读者沉浸其中。
王维以朴素的语言和精湛的意象,传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渴望。
2. 形式特点竹里馆采用七言绝句的形式,每首四句,共计二十六首。
王维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色的描绘与主题的表达相结合,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性。
他使用了大量的形象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使诗歌充满了韵律和魅力。
三、教学目标1. 理解竹里馆的主题和意义;2. 掌握王维的诗歌创作特点;3. 发掘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隐逸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利用图片或实际场景展示竹林中的美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与分析让学生独立或小组阅读竹里馆,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
然后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析以下问题:- 诗歌的主题和主要意义是什么?- 王维在诗中使用了哪些意象和形象手法?- 诗歌的格律和韵律有何特点?3. 诗歌赏析指导学生赏析竹里馆中的精彩诗句和意象,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王维的艺术表达手法,并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4. 创作与表达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以竹里馆为题,创作一首短诗或散文。
鼓励他们运用形象、比喻和对仗等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和宁静的追求。
五、拓展延伸1. 阅读其他王维的诗歌作品,比较竹里馆与其他作品的异同之处;2. 了解唐代士人的隐居文化和意识形态;3. 研究其他诗人关于自然和隐居主题的作品,探讨不同诗人的表达方式和思想内涵。
六、总结与评价通过本次教案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王维的诗歌作品,培养对自然和宁静的独特感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
此外,学生在仿写古诗词时,对于诗词的结构和韵律掌握不够熟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古诗词基础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诗词创作技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于世,《竹里馆》选自其诗选。
2.诗词原文:准确朗读与背诵《竹里馆》,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竹里馆》的背景、意境和诗词鉴赏方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自然之美,体会诗词的魅力。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竹里馆》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通过引导他们理解诗句的意境,我发现大部分同学能够逐渐体会到诗中所表达的情感。然而,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注重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鉴赏和创作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
1.提高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通过学习《竹里馆》,使学生了解唐代诗词风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古代文人隐居思想及其时代背景。
2.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指导学生从诗词的语言、形象、情感等多方面进行审美鉴赏,提升学生对古诗词艺术魅力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竹里馆》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竹里馆》教案范文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竹里馆》的诗意和主旨。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培养他们的情操。
教学重点:1. 《竹里馆》的诗意和主旨。
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层次的意义和情感。
2. 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和解读能力。
二、教学准备教材:《竹里馆》原文辅助材料:相关背景资料、注释、译文、鉴赏指导等教学用具:黑板、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歌,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b. 提问:你们对《竹里馆》这首诗有什么了解?2. 诗歌讲解(15分钟)a. 介绍《竹里馆》的背景和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b. 逐句讲解诗歌内容,解释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c.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诗歌鉴赏(10分钟)a.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b. 邀请几名学生上台发言,阐述自己对诗歌的鉴赏和解读。
4. 情感体验(5分钟)a. 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诗中的竹里馆,感受诗人的情感。
b.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种情感,并在课堂上分享。
5. 课堂小结(5分钟)a.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竹里馆》的诗意和主旨。
b.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歌,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课后作业1. 背诵《竹里馆》。
2. 写一篇关于《竹里馆》的短文,内容包括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情感。
3. 推荐一首类似的诗歌,并简要介绍其内容和主旨。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竹里馆》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关注学生在情感体验方面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欣赏:介绍其他描写竹子的诗歌,如郑燮的《竹石》,让学生对比欣赏,感受不同诗人对竹子的不同描绘和情感表达。
《竹里馆》教案设计[优秀5篇]
《竹里馆》教案设计[优秀5篇]
【篇一】
一、教学内容:《竹里馆》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元代明清时期的社会风貌与文学艺术特点。
2.了解《竹里馆》中主人公崔护庵的品德,以及社会风气。
3.懂得鉴赏辞藻,修辞技巧。
三、教学重点:
1.品读极富韵律和意蕴的文学经典《竹里馆》。
2.准确理解和领悟课文意义,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难点:
1.把握好文学作品的深层次内涵和意义。
2.掌握好文学语言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讲解法
2.多媒体辅助讲解
3.教师讲授
六、教学过程:
1.教师进入课堂,向学生介绍《竹里馆》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听课,《竹里馆》第一遍阅读。
3.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
4.小组合作,进行文学常识抢答。
5.多媒体辅助,课堂互动,学生演讲(模拟文学学术讲座)。
6.教师进行讲解,符合学生口味。
7.学生进行文学语言练习,诗歌鉴赏。
8.学生进行作品思辨与探究。
9.作业布置&检查,参考书与阅读材料推荐。
七、教学评价:
1.提高学生关注文学艺术的认识。
2.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内涵和意义的理解。
3.提高学生对文学语言的鉴赏能力和修辞技巧。
竹里馆优秀教案
竹里馆优秀教案标题:竹里馆优秀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设计一堂优秀的竹里馆课程,以提高学生对竹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学生将了解竹子的生长环境、特点和用途,并通过实践体验竹子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案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竹子的生长环境、特点和用途;b. 掌握竹子的基本结构和制作方法;c. 理解竹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2. 能力目标:a.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b.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c.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竹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b. 培养学生对传统工艺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竹子的生长环境、特点和用途;2. 竹子的基本结构和制作方法;3. 竹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竹子样品和工具;3. 制作竹子手工艺品的材料。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a.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对竹子的兴趣;b.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竹文化的思考。
步骤二:知识讲解(15分钟)a. 通过PPT介绍竹子的生长环境、特点和用途;b. 讲解竹子的基本结构和制作方法;c. 引导学生思考竹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步骤三:实践体验(30分钟)a. 分组给每个小组提供竹子样品和工具;b. 指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制作竹子手工艺品,如竹筷、竹篮等;c. 鼓励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发挥创造力,展示个人特色。
步骤四:成果展示与分享(10分钟)a. 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制作的竹子手工艺品;b. 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分享制作过程中的体验和困难。
步骤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a. 引导学生总结竹文化的重要性和自己的收获;b.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工艺。
1. 组织学生参观竹子相关的展览或工艺品市场,进一步了解竹文化;2. 鼓励学生在家中尝试制作更复杂的竹子手工艺品,并与同学分享经验。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2. 制作手工艺品的质量:评估学生制作的竹子手工艺品的创意和完成度;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的反馈和意见。
古诗竹里馆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古诗竹里馆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古诗竹里馆教案第1 篇教学目标:1、品读诗句,理解诗歌的意境。
2、感知田园诗歌,体会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3、背诵、默写诗歌。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1、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想象力教学方法:诵读法教学准备:王维的知识卡片;教学PPT教学过程:一、导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来就不缺乏优秀诗人。
在唐代璀璨的群星中,王维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他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脍炙人口的佳作。
王维还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音乐大师。
苏轼称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品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人王维的《竹里馆》。
二、预习检查1、背景《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39;生活。
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2、作者王维(约701—761),唐代诗人。
字摩诘。
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二十岁中进士。
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
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兼通音乐,工书画。
留有《王右丞集》。
三、诵读诗歌:1、学生朗读诗歌,感知大意。
2、理解诗歌。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有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静静陪伴着我。
3、理解后诵读诗歌,教师从节奏、韵律等角度指导。
4、多种形式诵读。
古诗竹里馆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古诗竹里馆教案一、教案背景古诗是中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而竹里馆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能够提供学生一个与自然亲近的学习空间。
因此,将古诗与竹里馆结合起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增加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欣赏能力;2.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3.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化,拓宽视野。
三、教学内容1.古诗介绍:讲解古诗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其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古诗赏析:选取一些经典的古诗,进行深入解读和赏析,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3.古诗创作: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或感受,尝试创作一首古诗,并进行欣赏和互评。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古诗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古诗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2.分析法:对选定的古诗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赏析,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3.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古诗的欣赏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4.创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古诗创作,并进行欣赏和互评。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古诗介绍1.通过讲解古诗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其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和重要性。
2.介绍古诗的形式和特点,例如格律、韵律等。
第二步:古诗赏析1.选取一首经典的古诗,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和赏析,包括意境、修辞手法等方面。
2.通过分析古诗的内容和结构,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和情感。
第三步:古诗创作1.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创作时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历或感受,尝试创作一首古诗。
2.在创作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欣赏和互评,让他们分享自己的作品,并相互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第四步:总结和展示1.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回顾所学内容和收获。
2.选取一些学生创作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并进行赏析和欣赏。
六、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价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对学生的创作作品进行评价,评估他们的创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竹里馆》教学设计
《竹里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竹里馆》这首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独坐”“幽篁”“长啸”等重点字词的含义。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宁静、清幽的意境。
2、教学难点(1)领悟诗人在诗中所传达的孤寂、淡泊的心境。
(2)感受诗歌简洁而深邃的语言魅力。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诗歌的内涵。
3、情境创设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悠扬的古典音乐,展示一幅幽静的竹林图片,营造宁静的氛围。
(2)提问学生:看到这幅图片,听到这段音乐,你们想到了什么?(3)引出课题《竹里馆》。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王维的生平,重点强调他在山水田园诗方面的成就。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和所处的环境。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诗歌解读(1)结合注释,让学生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2)重点讲解“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中“幽篁”“长啸”的意思。
(3)提问:诗人独自一人在竹林里做了什么?他的心情如何?(4)引导学生理解“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两句诗,思考明月在这里有什么象征意义。
5、体会意境(1)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配乐朗诵,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2)小组讨论:诗中的竹林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有怎样的心情?(3)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6、情感探究(1)提问:从这首诗中,你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孤独中寻求宁静、在自然中寄托情怀的心境。
(3)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进一步理解他的处世态度。
《竹里馆》教案4篇
《竹里馆》教案4篇《竹里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句描绘的景物;2、结合内容调动想象,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人表现的思想感情;3、流畅而富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背诵。
教学重点难点1、感受诗句描绘的景物;2、学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课堂导入唐代是中国诗歌水平最高的黄金时期,因此有唐诗之说,与宋词并举。
唐诗是汉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竹里馆,建在竹林里的屋舍。
明确学习任务,理解诗题。
教师导读1、出示整首诗,了解诗人生平。
王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今存诗400余首。
王维多才多艺,不仅诗书画很有名,音乐也很精通。
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2、听读朗诵。
3、自读古诗,读准字音和节奏。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4、指名读——同桌读——齐读你了解作者吗?读诗,学生字,体会五言诗的节奏。
合作探究师:围绕着“竹里馆”,诗中写了什么内容呢?1、(1)初读,知大意:幽篁:幽深的竹林。
篁,竹林。
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这里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2)为什么要用“来”字?2、再读,品意境:(1)全诗写了哪些景物?“幽篁”、“深林”、“明月”(2)结合图片,发挥想象,还想到哪些没写的景物?(3)这样的景物有什么特点?3、三读,悟诗情:(1)诗中写到人的哪些活动?(2)王维时代关于唐朝人生活的文献以及诗歌资料,并引导学生思考:王维的生活与其有什么不同?从中可以看出王维是一个怎样的人?4、朗读全诗,尝试背诵。
自读,小组交流理解诗的基本意思齐读,体会诗句的意思启发学生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里感觉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谈出感受。
鼓励学生课上背诵。
拓展延伸试着鉴赏《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竹里馆教案设计 竹里馆教案及教学反思
竹里馆教案设计竹里馆教案及教学反思竹里馆教案设计教案一:地理知识教学教学目标:1. 了解竹里馆所在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 学习有关竹子的知识;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总结能力。
教学内容:1. 竹里馆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 竹子的外观、生长环境和用途。
教学步骤:1. 教师介绍竹里馆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生观察竹子的外观特点,并组织他们总结。
3. 教师发放有关竹子的资料,要求学生从资料中获取有关竹子的信息。
4. 学生自主阅读资料,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总结竹子的生长环境和用途。
5.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
6. 教师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竹子的认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地理知识教学,学生对竹里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学到了有关竹子的知识。
通过小组讨论和思维导图的练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
但是,有些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表现得比较被动,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另外,在选择资料时,要尽量选取简单明了、学生易于理解的资料,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案二:竹里馆文化教学教学目标:1. 了解竹里馆的文化背景和价值;2. 学习竹里馆的传统工艺和艺术表现形式;3. 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竹里馆的文化背景和价值;2. 竹子制作的传统工艺;3. 竹子艺术的表现形式。
教学步骤:1. 教师介绍竹里馆的文化背景和价值,引起学生对竹子文化的兴趣。
2. 学生欣赏竹子制作的传统工艺品,了解竹子工艺的独特之处。
3. 教师介绍竹子艺术的表现形式,如竹子雕刻、竹子编织等。
4. 学生观看竹子艺术作品的图片或视频,欣赏其中的美感和创造力。
5. 学生分组进行竹子艺术创作,可以选择雕刻、编织等形式。
6.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竹里馆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让学生了解到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学生通过观赏和创作竹子艺术,培养了对美感的欣赏能力和对创造力的培养。
竹里馆优秀教案(精选8篇)
竹里馆优秀教案竹里馆优秀教案《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
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竹里馆优秀教案(精选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竹里馆优秀教案1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诗歌了。
老师给一些诗歌开个头,你们能接着背下去吗?第一首:红豆生南国......;第二首:空山新雨后......同学们对小学的知识忘了一部分,希望能抽时间再回顾下。
那你们还记得是谁写的这两首诗吗?(生回答:王维)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另外一首诗《竹里馆》。
二、资料助读[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及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课件出示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1.关于作者:王维(701-761),河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人,祖籍太原祁县,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开元十九年(731),王维状元及第。
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
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
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
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
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2.关于背景:《竹里馆》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王维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三、读诗歌[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朗读等内容,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识,并较熟练地朗读全文,为下面的了解诗意奠定基础。
1.提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
幽篁(huáng)长啸(xiào)辋川(wǎng)(2)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竹里馆教案初中
竹里馆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通过品读诗句,感悟恬淡、清新、幽雅的诗境。
2. 诵读诗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3. 走近王维,感知田园,领悟田园。
4. 学会读诗、品诗、入诗、赏诗的学诗方法。
教学重点:1. 理解并感悟诗中的意境。
2. 领会诗人的生活态度和情感。
教学难点:1. 透过诗句,体会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
2. 将诗中的意境转化为自己的生活体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谈话导入,激情入境。
2. 简介王维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
二、品读诗句,感悟诗境(15分钟)1. 引导学生朗读诗句,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 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如“竹里馆”、“啸”、“深林”等。
3.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诗中的情景。
三、深入分析,领会诗人的生活态度和情感(15分钟)1. 讨论诗人的生活态度,如隐居、淡泊、宁静等。
2. 分析诗中的情感,如孤独、悠然自得等。
3. 让学生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理解诗中的情感。
四、诵读诗句,提高审美情趣(10分钟)1.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句,感受诗的美。
2. 讨论诗中的美,如自然美、意境美等。
3.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审美经验,评价诗的美。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让学生思考如何将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3. 推荐学生阅读王维的其他诗作,如《山居秋暝》等。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挥。
此外,教师还要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里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走近王维,感知田园诗歌。
2.能力目标:品读诗句,感悟恬淡、清新、幽雅的诗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诵读诗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会读诗、品诗、赏诗的学诗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
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人王维的《竹里馆》。
二、背景介绍
《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三、作者介绍
王维,唐代诗人。
字摩诘。
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进士。
累官至给事中。
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
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
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
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兼通音乐,工书画。
有《王右丞集》。
四、会读
1.教师范读。
教师从节奏、情感等角度指导学生朗读。
2.指名读
3.小组齐读
4.全班齐读。
五、感知
1.通过反复朗读,与文本对话,思考这首诗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2.理解诗歌大意。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六、赏析
1.与作者对话,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怎样?
清冷、寂寞、空灵、淡泊、宁静、优美、平白、忧郁、伤感等等。
2.哪些词可以看出诗人的内心的淡定?
“独坐”、“弹琴”、“长啸”
3.诗人感到孤独吗?
虽然人不知,却又明月相伴,诗人并不感到孤独。
4.全诗的写作特点?
用字造语、写景写人都平淡自然,仿佛信手拈来,就写出了清幽的氛围与淡泊的心态,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七、扩写。
根据诗歌的内容,合理想象,改写成一篇500字的文章。
八、背诵。
课后反思:
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环节合理,学生课堂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
重视学生鉴赏古代诗歌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古诗和审美情趣。
九、给下列字注音。
篁:()幽()
十、文学常识填空。
本首诗选自《______》,作者______(朝代)的______,他是_______、_______。
十一、对这首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______。
A.“相照”与“独坐”,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B.这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C.诗人在竹林里“独坐”,“弹琴”,“长啸”,内心的淡定与自然的幽静融合在一
起。
D.“人不知”,有明月相伴,诗人感到无比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