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师说复习学案

合集下载

《劝学》《师说》复习导学案

《劝学》《师说》复习导学案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变迁
古代教育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起源于夏商周时期,当时的教育主要以家庭教育为主,贵族子弟通过家庭教育接受基础知识和礼仪 规范的教育。
私塾与县学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需求的增加,私塾和县学逐渐发展起来。私塾是私人设立的教育机构,主要教授蒙学和经学; 县学则是地方政府设立的教育机构,主要培养地方官吏和文人。
韩愈及其古文运动概述
韩愈
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恢复秦汉以 前的古文传统,反对骈文浮华之风。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唐代中期至宋代初期的一场文学革新运动,旨在反对骈文的浮华之风,恢复秦汉以前的古文传统。韩 愈作为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提出了“文以载道”的观念,强调文章应该注重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结合。
《师说》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篇章结构
文章首先阐述教师的职责和重要性, 接着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择师的 标准,最后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说明 从师的重要性。
写作特点
文章逻辑严密,层层深入,通过举例 、对比等手法,使论点更加鲜明有力 ;同时,语言简练、质朴,表达了对 教师的尊敬和对教育的重视。
两篇文章的异同点比较
个人成长与自我提升
《劝学》和《师说》都提倡勤奋刻苦、注重学习方法等个人成长的关键因素。我们应该在 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同时,也要善于借助他 人的力量和经验,促进自我成长和进步。
PART 05
拓展延伸:相关文化、历 史背景介绍
REPORTING
荀子及其学派简介
重点字词、句式及语法现 象梳理
REPORTING
重点字词解释与辨析
劝学

《劝学》《师说》期末复习学案

《劝学》《师说》期末复习学案

《劝学》《师说》期末复习学案一、基础知识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参省.(xǐng)靛.青(diàn)跂.望(zhì)驽.马十驾(nú)B.鳝.鱼(shàn)舟楫.(jí)锲.而不舍(qiè)木直中.绳(zhònɡ)C.须臾.(yú)跬.步(guǐ)骐骥.(jì)以为轮(róu)D.槁暴.(pù)老聃.(rǎn)蟹螯.(áo)金石可镂.(lòu)1.【答案】B。

A项,“跂”应读qǐ;C项,“跬”应读kuǐ;D项,“聃”应读dān。

2.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项是()①吾师.道也②耻.学于师③孔子师.郯子④小.学而大.遗⑤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⑦吾从而师.之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⑨登高.而招⑩其下.圣人也亦远矣A.①⑤⑨/②③⑦⑩/④⑥⑧B.①③⑩/②⑦⑧⑨/④⑥⑤C.①⑤⑩/②③⑦/④⑥⑨/⑧D.①⑤⑩/②⑦/③⑧/④⑥⑨2.【答案】C。

①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翻译:我学习的是道理;②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翻译:以向老师学习为耻;③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翻译:孔子以郯子为师;④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翻译:小的方面去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⑤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翻译: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⑥圣、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翻译: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⑦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翻译:我跟从他,以他为师;⑧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翻译: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

⑨高:形容词用作名词,高处;⑩下:名词作动词,低于。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①古之学者..必有师(有学问的人)②君子生.非异也(天性)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④非能水.也(游水)⑤而闻者彰.(清楚)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劝学》《师说》复习学案

《劝学》《师说》复习学案

高三一轮复习导学案制作人:潘新英编号:时间:《劝学》《师说》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背诵《劝学》和《师说》2.掌握文言知识点《劝学》假、绝、过、于、而、无以、定语后置句《师说》师、或、道、其、之、所以、不必、宾语前置句、被动句3.学会理解常见实词在文句中的含义。

4.完成相关的素材积累,学会多角度活用课文素材。

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知识梳理$课前预习案复习《劝学》《师说》:实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议、特殊句式,课文的背诵。

时间:45分钟。

$课堂学习案一、注音:跂.而望矣()假舆.马者()假舟楫.者()锲.而舍之()以贻.之()殆.尽()二、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木直中.绳 (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知.明而行无过矣( )跂.而望矣 ( ) 声非加疾.也 ( ) 而致.千里( )非能水.也 ( ) 而绝.江河 (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 ) 古之学者..惑而不从.师..必有师 ( )( )其出.人也远矣 ( )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耻.学于师( ) 惑.矣( ) 小.学而大.遗( ) 士大夫之族.( )....君子不齿( )....郯子之徒.( )三、解释下列多义词假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3)大臣犯法,无所宽假 (4)汉人未可假大兵权(5)乃以吴叔为假王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佛印绝类弥勒(3)而绝江河 (4)扶尺一下,群响毕绝(5)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6)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过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雷霆乍惊,宫车过也(3)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4)闻大王有意督过之(5)一日,大母过余(6)愿枉车驾过之师 (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2)吾从而师之(3)吾师道也 (4)则耻师焉或 (1)或师焉 (2)云霞明灭或可睹 (3)或王命急宣,朝发白帝,暮至江陵道 (1)会天大雨,道不通 (2)策之不以其道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臣之所好者,道也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6)何可胜道也哉(7)道芷阳间行于 (1)青,取之于蓝 (2)苛政猛于虎(3)告之于帝 (4)不拘于时而 (1)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尝终日而思矣(3)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锲而舍之其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3)其皆出于此乎 (4)其可怪也欤之 (1)择师而教之 (2)郯子之徒 (3)师道之不复(4)句读之不知 (5)蚓无爪牙之利四、辨清特殊句式并翻译句子1.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师说》教案

《劝学》《师说》教案

《劝学》《师说》教案第一篇:《劝学》《师说》教案必修一《劝学》《师说》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背诵《劝学》《师说》。

2.掌握文中出现的如“绝、致、疾”等重点实词,“而、之、其、于”等虚词,并能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3.在掌握文本知识的基础上做到学以致用,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出现的实词、虚词及特殊用法【教学难点】翻译特殊句式【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自主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切块一:导入:请全班同学背诵《劝学》、《师说》。

老师点评、讲解课前自主学习里同学们常错的题。

切块二:辨析重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请同学当堂做并起来回答,老师点评补充。

明确:(一)而⑴连词,表转折。

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⑶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⑷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⑸惑而不从师。

⑹小学而大遗。

⑵连词,表修饰。

⑴吾尝终日而思矣。

⑵吾尝跂而望矣。

⑶登高而招。

⑷顺风而呼。

⑸则群聚而笑之。

⑶连词,表递进。

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⑵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⑷连词,表并列。

⑴蟹六跪而二螯。

⑵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5、连词,表承接。

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⑵人非生而知之者。

⑶吾从而师之。

⑷择师而教之。

(二)焉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于之,从这里)⑵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兼词,于之,从这里)⑶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句末语气助词,了)(三)之⑴代词。

⑴青,取之于蓝。

(代靛青)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代“冰”)⑶人非生而知之者。

(指代知识、道理等)⑵助词。

⑴不如须臾之所学。

(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的)(3)道之不传也久矣。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的标志)(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的标志)(四)于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从,比)⑵善假于物也。

(介词,表对象,可不译)⑶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比)⑷而耻学于师。

《劝学》《师说》教案

《劝学》《师说》教案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断句停顿不理解,向老师学习,疑惑不能解决,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地方学习,而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是明白事理的。)
(3)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龄17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切块六:布置作业
切块三、找出并解释下列各句中一词多义的词语。
请同学当堂做并起来回答,老师点评补充。
明确:㈠师
⑴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⑵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
⑶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⑷吾师道也。(学习)
㈡传
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⑵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⑶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文的著作)
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⑵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⑶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⑷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⑸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二)省略句
⑴輮以(之)为轮。
⑵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⑶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⑷吾从(之)而师之。
(三)状语后置
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⑵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⑶善假于物也。
⑷而耻学于师。
⑸师不必贤于弟子。
⑹学于余。
(四)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五)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六)被动句
⑴不拘于时。
切块五:当堂检测
请同学们在十分钟内完成以下的题目,并当堂回答,回答时还得说出原因。
明确:
1、A
2、D
3、B
4、D

2019《劝学》《师说》复习导学案精品教育.doc

2019《劝学》《师说》复习导学案精品教育.doc

《劝学》《师说》复习导学案《劝学》《师说》复习导学案【学习要求】1.背诵《劝学》《师说》,并能准确默写。

2.掌握文中出现的如“绝、致、疾、师”等重点实词,“而、之、其、于”等虚词,并能翻译重点句子。

3.在掌握文本知识的基础上做到学以致用,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课前复习1.根据结构图解背诵课文。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方法与态度注重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结构图解:《劝学》学法点拨:提纲挈领背课文抓住文章的脉络诵读,可以条理清晰地记住全文内容,对背诵课文有很大帮助。

请结合结构图解,尝试记诵课文。

结构图解:《师说》师说论点:学者必有师破:士大夫耻学于师立:圣人无常师写作缘由:赠李蟠古之圣人—今之众人择师教子—其身耻师巫医等人—士大夫正确态度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2.根据拼音写汉字。

diàn( )青虽有gǎo( )pù( ) 金就lì( )则利cān( )xǐng( ) 乎己xiè( )六跪而二áo( ) qì( )而望矣闻者zhāng( ) 假yú( )马者假舟jí( )者风雨兴yān( ) kuǐ( )步qí( )jì( )一跃nú( )马十驾qiè( )而舍之金石可lòu( )3.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②君子生非异也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④或师焉,或不焉。

4.解释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 .古之学者必有师。

5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 .吾从而师之。

7 .师不必贤于弟子。

8.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课堂复习【学习要求】1.夯实基础,梳理文言知识点,完成知识整合。

2.学以致用,能力迁移。

一、重点实词:1.木直中绳2吾尝跂而望矣3.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4.假舆马者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6.非利足也,而致千里8.君子不齿9.官盛则近谀10. 圣人无常师11.术业有专攻。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劝学》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陈寿所著的一篇文章,是一篇关于教育与修养的论述。

通过对《劝学》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本文旨在针对高中语文课程中《劝学》的教学与教案设计进行探讨,旨在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劝学》,并在学习中得到有效的提升。

一. 教学目标本节课程将重点突出学生跟据文本内容对于《劝学》的解读,从而培养学生的文章解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启发学生从中领悟到对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学习陈寿对于学习和生活的看法,从而引领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追求卓越,并铭记着“怀道、塑性、求实、创新的人生价值观”。

二. 教学内容1.《劝学》内容概述。

2.内容大意。

了解陈寿的生平及其思想背景,进一步理解《劝学》的文化内涵。

3.文学鉴赏。

学习《劝学》中的意象、情感、意义构成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修养教育。

通过讲解陈寿的学习态度,引领学生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学习方法。

三. 教学设计1. 准备工作教学前,教师应提前阅读《劝学》全文,了解陈寿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对于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和思想进行梳理,挖掘出授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应提前准备PPT、制定教案、准备习题,以此调动课堂教学的氛围,保证授课顺利进行。

2.课堂展开第一节:1.引入用文学细节情节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场景:“日行访友,道路阻隔,要过荧荧灯影,有白发者,以手持灯,前照路上,后防身子。

有蹒跚者,假何为者,拄杖扶身者,皆挂眼于他,讹谤无已。

胡闹之流,不觉乃绕路,彻夜是劳顿。

知己者,应随足而行。

”2.讲解《劝学》内容,阐述文章主题及文化内涵、重要语句等。

3.简介陈寿:生平、人格、思想等方面,介绍他的学术成就,引领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背景。

劝学师说

劝学师说

《劝学》复习学案一、复习目标:1.熟悉课下注释。

2.掌握文言知识点,如假、绝、过、于、而、无以等词义及定语后置句。

3. 议论文写作技巧,比喻和对比的论证方法。

二、复习过程(一)注音跂.而望矣()假舆.马者()假舟楫.者()锲.而舍之()(二)文言实词木直中.绳 (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知.明而行无过矣( )跂.而望矣 ( ) 声非加疾.也 ( ) 而致.千里( ) 非能水.也 ( ) 而绝.江河 ( )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三)一词多义假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佛印绝类弥勒(3)而绝江河 (4)扶尺一下,群响毕绝(5)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6)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过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雷霆乍惊,宫车过也(3)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4)闻大王有意督过之(5)一日,大母过余而 (1)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尝终日而思矣(3)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四)翻译句子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五、名句填空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故不积跬步,。

3.吾尝终日而思矣,。

4. ,其曲中规,,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5. ,非利足也,;,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6.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名句补充】(积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勤学)少小而学,及壮有为;壮年而学,及老不衰;老年好学,及死不朽。

——佐藤一斋(博学)男儿须读五年书。

——杜甫学不博者,不能守约;志不笃者,不能力行。

——杨时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学案26 《劝学》《师说》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学案26 《劝学》《师说》

板块五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劝学》《师说》学案26复习任务1.梳理积累两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重点掌握古今异义词和多义实词“中”“已”“常”“攻”。

2.背诵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活动一基础梳理1.通假字请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思。

①以为轮“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虽有槁暴“____”同“____”,____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___”同“____”,_____④君子生非异也“____”同“____”,_____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有又再知智见识生性天性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同“____”,_____⑥或师焉,或不焉“____”同“____”,_____________受授传授不否不向老师学习2.古今异义请写出下列加颜色词语的古义。

①劝学古义:______今义:拿道理说服人,使人听从②金就砺则利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黄金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___________今义:学问广博精深鼓励金属制的刀斧等广泛地学习④蚓无爪牙之利古义:____________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⑤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____________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⑥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__________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爪子和牙齿托身,藏身求学的人⑦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圣人之所以为圣古义:____________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⑧吾从而师之古义:_________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用来……的,凭它(他)来……的……的原因跟随并且⑨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________今义:大家;许多人⑩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⑪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 ________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一般人小的方面学习不一定3.多义实词请解释下列加颜色词的意思。

文言文一轮复习学案(劝学-师说)

文言文一轮复习学案(劝学-师说)

高三文言文一轮《劝学》、《师说》复习学案〖学习目标〗1.熟练背诵、默写《劝学》、《师说》。

2.掌握“师”、“耻”等实词的用法,“而”、“之”、“于”、“其”、“则”等虚词的用法。

4.能正确翻译含有特殊句式的文言语句。

5.梳理文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一)一词多义(解释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1.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2)吾从而师.之(3)吾师.道也(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7)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2.于(1)青,取之于.蓝(2)而青于.蓝(3)善假于.物也(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5)而耻学于.师(6)于.其身也,则耻师焉(7)师不必贤于.弟子(2007福建卷)(8)不拘于.时,学于.余3.则(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三人行,则.必有我师(2007年天津卷)(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2007年湖南卷)(5)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2007年安徽卷)4.其(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2)余嘉其.能行古道(3)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4)其.孰能讥之乎(2006年福建卷、2009年安徽卷)(5)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6)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二)文言实词木直中.绳 (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知.明而行无过矣( )跂.而望矣 ( )声非加疾.也 ( ) 而致.千里( )非能水.也 ( ) 而绝.江河 (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用.心一也( ) 古之学者..必有师 ( )..惑而不从.师( ) 其出.人也远矣 ( )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 耻.学于师 ( ) 惑.矣 ( ) 小.学而大.遗( )士大夫之族.( )..君子不齿.. ( )..郯子之徒.(. ).(三)一词多义假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3)大臣犯法,无所宽假 (4)汉人未可假大兵权(5)乃以吴叔为假王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佛印绝类弥勒(3)而绝江河 (4)扶尺一下,群响毕绝(5)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6)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过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雷霆乍惊,宫车过也(3)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4)闻大王有意督过之(5)一日,大母过余(6)愿枉车驾过之或 (1)或师焉 (2)云霞明灭或可睹 (3)或王命急宣,朝发白帝,暮至江陵道 (1)会天大雨,道不通 (2)策之不以其道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4)臣之所好者,道也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6)何可胜道也哉(7)道芷阳间行(四)词类活用(解释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五)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劝学》《师说》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劝学》《师说》

学案22《劝学》《师说》一、基础梳理1.通假字例句指出通假本字及意义①·以为轮②虽有.槁暴.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④君子生.非异也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⑥或师焉,或不.焉答案①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②“有”同“又”,再;“暴”同“曝”,晒③同“智”,见识④同“性”,天性⑤同“授”,传授⑥同“否”,不2.古今异义词词语例句解析(古今义)①劝劝.学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拿道理说服人,使人听从②金金.就砺则利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黄金③跪蟹六跪.而二螯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两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④博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学问广博精深⑤爪牙蚓无爪牙..之利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答案①鼓励②金属制的刀斧等③蟹腿④广泛地学习⑤爪子和牙齿⑥托身,藏身⑦求学的人⑧用以,用来⑨跟从并且⑩一般人⑪小的方面学习⑫不一定3.多义实词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⑤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⑦绝.云气,负青天(《逍遥游》) 直上穿过(3)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师.道也③吾从而师.之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⑥《烛之武退秦师.》(4)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5)道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登泰山记》)④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过秦论》)⑤于是废先王之道.(《过秦论》)⑥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⑦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⑧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⑨来吾道.夫先路(《离骚》)答案(1)①借助②假期③临时委任④假装(2)①横渡②断绝③停止、中断④与世隔绝的⑤陡峭的⑥全然(3)①老师②学习③意动用法,以……为师④尊师学习⑤掌握一定技艺的人⑥军队(4)①传授②流传③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5)①道理②风尚③道路④方法、策略⑤思想、学说⑥志趣、意向⑦说、谈论⑧天道,自然的规律⑨同“导”,引导4.词类活用例句活用类型及释义①以为轮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⑤用心一.也⑥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⑦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⑧小.学而大.遗⑨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⑩而耻.学于师答案①使动用法,使弯曲②名词作动词,游泳③使动用法,使……快④形容词作名词,善行⑤数词作形容词,专一⑥名词作动词,低于⑦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愚”,愚人⑧形容词作名词,“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⑨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5.特殊句式例句句式特点(指出标志词)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⑤不拘于时⑥无以至千里答案①判断句,标志词:者……也②状语后置句,标志词:于③定语后置句,标志词:之④宾语前置句,标志词:之⑤被动句,标志词:于⑥固定句式,标志词:“无以”,没有用来……的6.文化常识(1)君子:特指______________的人。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巩固《劝学》中的重点知识点,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2.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劝学》中的道理和观点,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回顾《劝学》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的结构和逻辑。

2. 分析《劝学》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理解其深刻的含义。

3. 通过对比分析,探讨《劝学》与其他儒家经典的联系和区别。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回顾《劝学》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本次复习的目标和意义。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劝学》,结合课本注释和课后习题,梳理重点知识点。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答疑,分析《劝学》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4.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比分析《劝学》与其他儒家经典的联系和区别。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和观点。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习题,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五、教学资源1. 课本:《劝学》及相关儒家经典文本。

2. 辅导资料:相关的学习辅导书、注释资料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和讲解教学内容。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学习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劝学》中的道理和观点。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劝学》中的重点知识点和观点,以及与其他儒家经典的联系和区别。

2. 教学难点:《劝学》中的深刻含义和哲理,以及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的故事或背景,引发学生对《劝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劝学》,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增强自我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回顾:《劝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中的哪些观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 字词解释:复习课文中出现的重要实词和虚词,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3. 句子翻译:复习课文中的一些重要句子,能够准确翻译并理解其含义。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回顾《劝学》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复习课文,整理出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解答。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中的核心观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劝学》的文本材料。

2. 参考资料:与《劝学》相关的学术论文、评论等资料。

3.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步骤1. 回顾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记忆。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复习课文,整理出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解答。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5. 课堂练习: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习。

七、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一些与《劝学》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比较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劝学》与其他相关文献的异同,拓宽视野。

《劝学》《师说》整合复习导学案

《劝学》《师说》整合复习导学案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1《劝学》《师说》整合复习导学案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学习目标】1.背诵《劝学》《师说》,并能准确默写。

2.掌握文中出现的如“绝、致、疾、师”等重点实词,“而、之、其、于”等虚词,并能翻译重点句子。

3.在掌握文本知识的基础上做到学以致用,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一.根据结构图解背诵课文。

结构图解:《劝学》结构图解:《师说》二.古今异义词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的凭借;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 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 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贬义) 4.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安身;今义:托付 5.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6.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 7.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8.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古义:秦汉的散文;今义: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9. 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义:不一定;今义:副词,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1. 名词的活用滨州行知中学高一上语文 编制: 审核: 审批: 时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

2 (1)名词作动词①吾师道也(学习) ②君子不齿(并列)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2)名词作状语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3)名词意动用法①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②孔子师郯子(以……为师)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人) ②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圣人;愚人)(2)形容词作动词①位卑则足羞(觉得羞耻)(3)形容词意动用法①耻学于师(以……为耻)四、翻译下列特殊句式1. 判断句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 状语后置句①青,取之于蓝 ②生乎吾前3. 定语后置句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 宾语前置句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5.被动句①不拘于时五.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完成“而”字的知识梳理1.蟹六跪而.二螯 ①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③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而 1.连词 ④ 5.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⑤ 6.吾尝终日而.思矣 ⑥ 7.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⑦ 8.某所,而.母立于兹 2.代词: 9.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3.复音虚词: 八、默写:(1) 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师说》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能够背诵《劝学》和《师说》2.积累并掌握实词“绝、假、望、道、从、族”等的含义。

3.完成相关的素材积累,学会多角度活用课文素材。

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知识梳理一、朗读《劝学》《师说》,自由背诵,并对照注释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实词。

(1)木直中绳(2)吾尝跂而望矣(3)声非加疾也(4)假舆马者(5)非能水也,而绝江河(6)用心一也(7)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郯子之徒(9)官盛则近谀(10)圣人无常师(11)师不必贤于弟子(12)作《师说》以贻之二、文本知识梳理总结(一)找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并释义1.以为轮,其曲中规 2.虽有槁暴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或师焉,或不焉(二)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释义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古义:今义:神的总称2.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已古义:今义:学问广博精深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今义:托付4.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5.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古义:今义:大家,许多人6.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三)一词多义:1.绝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③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④以为妙绝⑤佛印绝类弥勒⑥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⑦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⑧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3.望①吾尝跂而望矣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③先达德隆望尊④适冬之望日前后⑤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4.从①惑而不从师//太守归而宾客从也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③木兰从军④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与楚⑤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5.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④何可胜道也哉/不足为外人道也⑤策之不以其道⑥有碑仆道/会天大雨,道不通⑦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⑧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6.族①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并解释:(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5)其曲中规(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8)故木受绳则直(9)金就砺则利(10)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11)用心一也(1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13)而耻学于师(14)孔子师郯子(15)吾从而师之 (16)小学而大遗(17)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五)翻译(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巩固案(一)背诵课文,完成下列各题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2.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

“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的君子,就要“”,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4.《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5. ,,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6.《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的错误态度。

7.《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8.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正如《师说》中所说“,,或师焉,或不焉”,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本末倒置,聪明人做出糊涂事来,“,。

”(二)知识点巩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不可以已.停止B、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C、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快,迅速D、故不积跬.步半步,小步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B、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有志与力,而.有不随以怠C、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②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D、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②于是余有叹焉.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B、圣人无常.师经常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普遍D、作《师说》以贻.之赠送4.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B、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C、①作《师说》以.贻之。

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D、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彰:清楚 B.而绝.江河绝:横渡C.今之众人..众人:许多人 D.不耻.相师以……为耻6.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B.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其下圣人也.亦远矣C.吾尝终日而.思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而耻学于.师第二课时重难点突破$课堂学习案一、拓展与提升(一)实词积累1.假【教材梳理归纳】(1)假舟楫者//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3)愿大王少假借之 (5)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6)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7)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8)那里去辨甚么真假。

(9)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之一毛。

(10)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高考实战演练】(1) (2017 浙江)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扰乱)之矣。

(2) (2015 湖南)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

(3) (2013 湖北)诸贵假以劲弓,三发连中,诸贵惊服。

(4)(2012北京)闻君义甚高,愿假榻。

(5)(2006 山东)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

2.疾【教材梳理归纳】(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2)君有疾在膝理,不治将恐深。

(2)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4)岂其愤世疾邪者耶。

(5)庞滑恐其贤于已,疾之。

【高考实战演练】(1)(2017全国卷11)意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

(2)(2017山东)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

(3)(2016全国卷1)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平。

(4)(2016山东)敝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止甚矣。

(5)(2015广东)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

3.知【教材梳理归纳】(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君何以知燕王。

(2)其真不知马也。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6)官知止而神欲行(7)素与副张胜相知 (8)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高考实战演练】(1)(2019全国卷11)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史记·商君列传》)(2)(2017江苏)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3)(2016浙江)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媳。

《琅嬛福地记》(4)(2015全国卷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二)虚词积累(1)而: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蟹六跪而二螯③终日而思矣④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⑤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⑦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⑧缦立远视,而望幸焉⑨某所,而母立于兹⑩军惊而坏都舍(2)焉:①风雨兴焉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③激于义而死焉者也④且焉置土石⑤犹且从师而问焉⑥未知生,焉知死⑦圣心备焉⑧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⑨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3)之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②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③人非生而知之者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⑤吾欲之南海,何如?自我检测(分析下面两个虚词的用法)而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1)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而(2)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而(3)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4)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5)思也。

众应之。

既而(6),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7)出,果大捷。

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8);其行,乃巾帼英杰而(9)之一僧欲之(1)南海,询于唐僧,久之(2),唐僧不之(3)应。

其独往,其待也与?均之(4)二策,僧以箪食瓢饮至南海,夸之(5)于唐僧:“此何难之(6)有?”唐僧曰:“汝之(7)百折不挠,实可钦佩。

然汝之(8)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9)乎?”二、整理与思考(1)两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分别是什么?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2)你从两篇文章中得到了哪些启示?三、素材积累与运用运用文中的论证方法,围绕“学习”这一话题,写一个议论文段,200字左右。

巩固案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

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

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约微子。

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

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

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

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

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

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

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

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

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