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在梦的远方》优秀教案
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上册5《在梦的远方》教学设计2
《在梦的远方》教学设计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文题的含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从把握重点语句入手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会理解和关爱他人,感悟母爱,赞美母爱,流露真情付诸于笔端。
重点:从把握重点语句入手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文题含义。
仿照课文拾取生活点滴抒写和体会母爱。
难点:体会“梦的远方”是什么?结合课文情节,清楚大胆地陈述自己的理解。
仿照课文拾取生活点滴抒写和体会母爱。
课时:3课时准备:PPt 林清玄同题材散文。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目标:读文,熟悉文章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了解作者。
再读文章,初步梳理。
一、导入:ppt: 什么是成功的人?就是今天比昨天更有智慧的人,今天比昨天更慈悲的人,今天比昨天更懂得爱的人,今天比昨天更懂得生活美的人,今天比昨天更懂得宽容的人。
——林清玄林清玄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还懂得人生必须有梦,而他更懂得“在梦的远方”是什么?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
1.林清玄:笔名秦情,名字来源:清而不玄林清玄。
台湾高雄人,1953年生于高雄。
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
2.影响: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被海外誉为最有影响力的华语散文作家之一,写了近百部书,本本畅销。
3.风格:明澈动人、淳厚深思、宽容博爱,始终追求“真”“善”“美”,被誉为台湾文化的良心。
三、读文。
自读,校正字音字形,扫清语言障碍。
音:疝气麻痹祈求囡仔盘踞侍奉撩起溺爱腌渍远飏词:夭折心有余悸遥不可及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梳理文章内容。
文章内容:回忆从儿时到成人母亲给予“我”无限关爱的许多“小事”。
(强调事的“小”)本文是以时间为序行文的,梳理清楚是哪几个时间?明确:小时候(1——9)担心身体健康少年时代(10-----14)关心心理发展离家之后(15---18) 无限牵挂如今怀念(19-----29) 信心鼓励四、小结。
五、作业:熟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5在梦的远方(第1课时)教案长春版
在梦的远方(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标题含义。
2.学会通过捕捉重点语句、理解课文深刻内涵的阅读方法。
3.引导学生体味中国母亲“母爱”的特质,从而学会感知母爱、感激母亲。
教学重点1.能够概括文章描写质朴深沉的母爱的主要事件。
2.通过捕捉母亲心理描写的词句,体会母亲的内心世界,感受中国母亲甘愿“奉献一切”的爱的内涵。
教学难点梦的远方是什么?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必然引起学生的争论。
但如何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情节,清楚大胆地陈述自己的理解,才是教学中的难点,更是重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喊,就是“妈妈”。
这是一个简单而又意味深长的字眼,充满了希望、爱、抚慰和人的心灵中所有亲昵、甜蜜和美好的感情。
在人生中,母亲乃是一切。
在悲伤时,她是慰藉;在沮丧时,她是希望;在软弱时,她是力量;她是同情、怜悯、慈爱、宽宥的源泉。
谁要是失去了母亲,就失去了他的头所依托的胸膛,失去了为他祝福的手,失去了保护他的眼睛……同学们,纪伯伦在他的《母亲颂》中,用如此浓烈的情感,书写着他心中的母亲,歌唱着母爱的真谛。
那么台湾作家林清玄用自己的故事,诠释了一个怎样的母亲?传达了一份怎样的母爱呢?二、朗读课文1.教师配乐朗读,感染学生。
2.学生朗读。
(配乐)三、整体感知(学生围绕母爱,自由畅谈阅读感受。
)你从文中读出了怎样的母爱?四、布置作业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写了哪些“我”与母亲的事情。
2.请讲述一个最令你感动的母爱的故事。
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上册5《在梦的远方》教学设计1
《在梦的远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学会从把握重点语句入手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理解和关爱他人,感悟母爱,赞美母爱,从而打开自己真实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难点本文故事情节简单,语言清丽,理解母亲的感情是教学的重点。
“梦的远方”是什么?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情节,清楚大胆地陈述自己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和相关资料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母爱话题导入。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喊,就是“妈妈”。
这是一个简单而意味深长的字眼,充满了希望、爱和抚慰。
在人生中,母亲乃是一切。
悲伤时,她是慰藉;沮丧时,她是希望;软弱时,她是力量……那么,台湾作家林清玄用自己的故事,诠释了一个怎样的母亲?传达了一份怎样的母爱呢?在本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散文《在梦的远方》。
2.检测预习(历代文人母爱诗作)。
二、作者简介(创设情境)欣赏作者林清玄的肖像图片,一方面引出温文尔雅的林清玄自信坚强的一面及其强烈的个性、远大的人生目标,另一方面引出其创作风格,以此为本文教学作铺垫。
林清玄,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
17岁开始发表作品,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创作(1973年开始)。
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
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过20次。
林清玄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
他本人长得没有文章漂亮。
他头一次在大陆与读者见面时,林清玄自我介绍说:“想生在盛唐,成为唐宋八大家,不幸只成为台湾八小家;想长到一米八,不料只长到一米六八,只好自我安慰:‘一路发’;想长得像陈晓东,但很多人都说我长得像达摩或十八罗汉;我儿子说,爸爸,你快成伟人了,因为《世界伟人传》上的伟人大多是秃头。
”三、整体感知——“读”1.教师提示:采用自由读、抽查读、推荐读等形式,走进作品中,使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与作者产生共鸣,自己受到感动。
林清玄《在梦的远方》教案
林清玄《在梦的远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在梦的远方》的诗句;(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能够概括诗的主题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通过分析、对比等方式,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3)通过写作、分享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3)激发学生追求梦想、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2. 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3. 诗的主题和情感的概括。
三、教学难点1. 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把握;2. 诗的主题和情感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文、图片、相关背景信息等;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林清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诗文解析(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梦的远方”、“星光”、“河流”等;(2)学生讨论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3)教师总结诗的主题和情感,强调作者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3. 实例分析(10分钟)(1)教师展示其他相关诗歌,如《梦的远方》、《追逐梦想》等;(2)学生对比分析,探讨不同诗歌之间的异同;(3)教师引导学生从实例中汲取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
4. 创作与分享(10分钟)(1)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和自己的感悟,创作一首关于梦想的诗歌;(2)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作品,大家共同欣赏和讨论;(3)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追求梦想。
林清玄《在梦的远方》教案
林清玄《在梦的远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林清玄的《在梦的远方》,让学生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在梦的远方》的主题思想。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2. 学会在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在梦的远方》。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简介作者林清玄及作品《在梦的远方》。
1.2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美好生活有什么向往和追求?2. 自主学习2.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2 学生分享阅读感悟,教师点评并引导。
3. 合作探讨3.1 小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3.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分析4.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细节,深入理解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4.2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美好事物的感悟。
5. 写作练习5.1 布置写作任务:以“我心中的美好生活”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5.2 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6. 课堂小结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美好生活的重要性。
6.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好,追求美好生活。
7. 作业布置7.1 完成写作任务,提交短文。
7.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探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美好生活。
2. 邀请有关专家或成功人士分享他们的生活经验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故事。
七、课堂互动1. 学生朗诵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开展小组竞赛,评选最佳朗诵小组。
八、课后实践1.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选取一个角度,以“追求美好生活”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2. 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组织的相关活动,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
林清玄《在梦的远方》教案
林清玄《在梦的远方》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林清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并欣赏《在梦的远方》的文学价值。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欣赏和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情感和对理想的追求。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林清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简要介绍《在梦的远方》的主题和内容。
2.2 课文朗读: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3 课文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分析和欣赏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2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抽象意象和深层含义的理解。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梦想?为什么要有梦想?4.2 朗读与讨论:学生朗读课文,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引导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3 分析与欣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通过举例和创作,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在梦的远方》的读后感。
选择一种修辞手法,创作一首小诗。
5.2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对学生创作的小诗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创造力和运用修辞手法的准确性。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作品推荐:推荐林清玄的其他诗歌作品,如《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等。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诗人的作品,如徐志摩、郭敬明等。
6.2 比较与讨论:学生比较林清玄与其他诗人的作品,探讨他们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教师引导讨论,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文学审美观念。
第七章: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强调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林清玄《在梦的远方》优秀教案
林清玄《在梦的远方》优秀教案林清玄《在梦的远方》优秀教案《在梦的远方》是林清玄的一篇散文作品。
林清玄,1953年出生,台湾高雄人,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
林清玄《在梦的远方》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2、学会从把握重点语句入手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理解和关爱他人,感悟母爱,赞美母爱,从而打开自己真实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本文故事情节简单,语言清丽,理解母亲的感情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梦的远方”是什么?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情节,清楚大胆地陈述自己的理解,才是教学中的难点,更是重点。
教学设想:1、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和交流。
2、运用“读——悟——赏”语文教学模式和多媒体电教手段,进行教学。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母爱话题导入:当代散文家余秋雨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一切远行者的出发点总是与妈妈告别……而他们的终点则是衰老……暮年的老者呼喊妈妈是不能不让人动容的,一声呼喊道尽了回归也道尽了漂泊。
”母爱是一生相伴的盈盈笑语,母爱是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母爱是儿女病榻前的关切焦灼,母爱是儿女成长的殷殷期盼。
想起了母亲,志向消沉就会化为意气风发;想起了母亲,虚度年华就会化为豪情万丈;想起了母亲,羁旅漂泊的游子就会萌发起回家的心愿;想起了母亲,彷徨无依的心灵就找到了栖息的家园。
二、作者简介(创设情境)欣赏作者林清玄的'肖像图片,一方面引出温文尔雅的林清玄自信坚强的一面及其强烈的个性、远大的人生目标,另一方面引出其创作风格,以此为本文教学作铺垫。
林清玄,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
17岁开始发表作品,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创作(1973年开始)。
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5在梦的远方》word教案 (12)
《第五课在梦的远方》(学案设计)学习目标:1.学会从把握重点词语入手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3.学会理解和关爱他人,感悟母爱,赞美母爱,从而打开真实的感情世界。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内容简介:写梦的散文散文很多,或奇请幻象,或浮光掠影,或借此寄兴,或赋予象征。
林清玄的这篇散文却“别是一般滋味”在其中。
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以回忆为线索,以母爱为主旨。
从出生后的体弱多病;到幼时的多灾多难,险象环生;到少年的性格孤僻;以及长大成人后“离家愈来愈远”。
作者巧妙地将“我”的回忆和母亲的回忆相互交错,在“我”的娓娓道来中穿插母亲的深情回忆。
“我”的回忆充满了为人子的感激与怀念,母亲的回忆盈溢着为人母的牵挂与深爱。
*自主学习*1.查字(词)典,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疝痹腌渍祈求溺爱夭折心有余悸遥不可及2.作者(),1953年生。
当代()作家。
*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说说你从文中读出了怎样的母爱?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写了哪些“我”与母亲的事情。
3.是怎样回顾这些往事的?为什么?(带着问题反复朗读课文,边读边画,作批注。
)*精深理解*1.你认为文中的所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啊?怎样理解“这一世我觉得我没有白来,因为我会见了母亲”?2.既然写母亲,为什么还要详尽地转述母亲讲给“我”的日本童话呢?仅仅是因为那是母亲的故事吗?3.母亲说“有很多梦是要不可及的,但只要坚持,就可能实现”,那么问题“梦的远方”到底指什么?*知识巩固*你还知道哪些令你感动的母爱的故事?诗词亦可。
*拓展延伸*既然母亲如此伟大,你如何报答自己的母亲呢?*总结归纳*课文是一篇记人的散文。
写人,关键要写出人的性格特征、精神面貌。
作者在文章的前一部分用大量笔墨,细致地描写了母亲对“我”从小到大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爱,然后用转述母亲讲故事为文章收尾。
怎样理解作者的这种构思?。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长春初中语文七上《在梦的远方》 (五)
在梦的远方(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标题含义。
2.学会通过捕捉重点语句、理解课文深刻内涵的阅读方法。
3.引导学生体味中国母亲“母爱”的特质,从而学会感知母爱、感激母亲。
教学重点1.能够概括文章描写质朴深沉的母爱的主要事件。
2.通过捕捉母亲心理描写的词句,体会母亲的内心世界,感受中国母亲甘愿“奉献一切”的爱的内涵。
教学难点梦的远方是什么?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必然引起学生的争论。
但如何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情节,清楚大胆地陈述自己的理解,才是教学中的难点,更是重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喊,就是“妈妈”。
这是一个简单而又意味深长的字眼,充满了希望、爱、抚慰和人的心灵中所有亲昵、甜蜜和美好的感情。
在人生中,母亲乃是一切。
在悲伤时,她是慰藉;在沮丧时,她是希望;在软弱时,她是力量;她是同情、怜悯、慈爱、宽宥的源泉。
谁要是失去了母亲,就失去了他的头所依托的胸膛,失去了为他祝福的手,失去了保护他的眼睛……同学们,纪伯伦在他的《母亲颂》中,用如此浓烈的情感,书写着他心中的母亲,歌唱着母爱的真谛。
那么台湾作家林清玄用自己的故事,诠释了一个怎样的母亲?传达了一份怎样的母爱呢?二、朗读课文1.教师配乐朗读,感染学生。
2.学生朗读。
(配乐)三、整体感知(学生围绕母爱,自由畅谈阅读感受。
)你从文中读出了怎样的母爱?四、布置作业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写了哪些“我”与母亲的事情。
2.请讲述一个最令你感动的母爱的故事。
第二课时一、作业反馈文章回忆了“我”与母亲之间的哪些故事?(语言简洁,最好是小标题的形式)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回顾这些往事的?为什么?文章将“我”与母亲的回忆相互交错。
在母亲的记忆中,我们读到的是无尽的牵挂,无限的不舍;而在“我”的回忆中,更能感知到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倾尽一切的母爱情怀,以及“我”的无限感激。
林清玄《在梦的远方》教案
林清玄《在梦的远方》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林清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激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培养阅读散文的习惯。
1.2 教学内容简介林清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在梦的远方》的开头部分,感受散文的氛围。
1.3 教学活动向学生介绍林清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让学生阅读《在梦的远方》的开头部分,并分享他们的感受。
第二章:文学鉴赏2.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理解散文的意境和情感。
引导学生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2 教学内容分析《在梦的远方》的文学特点,如意境、情感、修辞手法等。
引导学生品味散文中的优美词句。
2.3 教学活动与学生一起分析《在梦的远方》的文学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意境、情感、修辞手法等。
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进行分享和欣赏。
第三章:深入解读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散文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散文,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在梦的远方》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如文化、历史、个人经验等。
3.3 教学活动与学生一起探讨《在梦的远方》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并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思考。
第四章:创意写作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意写作能力,仿写或创作类似的散文作品。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文学鉴赏和解读技巧,创作自己的散文。
4.2 教学内容分析《在梦的远方》的结构和写作技巧。
引导学生进行仿写或创作,运用所学的文学鉴赏和解读技巧。
4.3 教学活动与学生一起分析《在梦的远方》的结构和写作技巧。
让学生进行仿写或创作,并提供反馈和建议。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总结学习内容和成果,加深对散文的理解和欣赏。
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和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5.2 教学内容与学生一起总结《在梦的远方》的主要内容和文学特点。
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和方法,分享他们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林清玄《在梦的远方》教案
林清玄《在梦的远方》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林清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并掌握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感悟生活、思考人生的习惯。
学会欣赏散文的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运用小组讨论、汇报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梦想的追求。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追求梦想的勇气。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在梦的远方》全文。
2.2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文章中的优美语句和修辞手法。
2.3 教学难点:理解并感悟作者对生活、梦想的深刻思考。
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林清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在梦的远方”,激发学生对梦想的思考。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大意。
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生字词和难句。
3.3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小组汇报:小组成员分享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感悟和理解。
3.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强调文章中的优美语句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课后作业: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梦想的追求和感悟。
选段进行赏析,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
4.2 拓展作业:阅读林清玄的其他作品,感受其文学风格。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梦想的散文或小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学生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有深刻的理解。
学生能够欣赏散文的美,培养了一定的文学素养。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5.2 教学改进:在课堂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在合作探究环节,鼓励学生更多地进行自主思考和表达,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长春初中语文七上《在梦的远方》 (七)
在梦的远方林清玄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2、学会从把握重点语句入手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理解和关爱他人,感悟母爱,赞美母爱,从而打开自己真实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本文故事情节简单,语言清丽,理解母亲的感情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梦的远方”是什么?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情节,清楚大胆地陈述自己的理解,才是教学中的难点,更是重点。
教学设想:1、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和交流。
2、运用“读——悟——赏”语文教学模式和多媒体电教手段,进行教学。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语: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喊,就是“妈妈”。
这是一个简单而意味深长的字眼,充满了希望、爱和抚慰。
在人生中,母亲乃是一切。
悲伤时,她是慰藉;沮丧时,她是希望;软弱时,她是力量……那么,台湾作家林清玄用自己的故事,诠释了一个怎样的母亲?传达了一份怎样的母爱呢?在本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散文《在梦的远方》。
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温故知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到:文章以什么为顺序?(时间)以什么为线索?(回忆)回忆了母亲对“我”关爱的几件事,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
那么,文章回忆了“我”与母亲之间的哪些故事?(请大家翻开课本,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①误喝香仔油,母亲救我一命。
②撞缝纫机脚险送命,母亲为我流泪。
③体弱大补得疝气,为我奔走两年。
④照顾无微不至,奇迹般健康起来。
⑤成绩好性格古怪,为我烦恼伤心。
⑥算命求得心安。
⑦离家在外求学远,担忧牵挂、惦念。
⑧讲述求梦故事,从中受益匪浅。
四、自主感悟1、你认为文中所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精神上的支持)怎样理解“这一世我没有白来,因为会见了母亲”?(回到课本,在哪一段出现,联系上下文,揣摩理解)感谢和怀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5在梦的远方》word教案 (8)
五在梦的远方文本解读一、整体感知写“梦”的散文很多,或奇情幻象,或浮光掠影,或借此寄兴,或赋予象征。
林清玄的这篇文章却“别是一般滋味”在其中。
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以回忆为线索,以母爱为主旨。
从出生后的体弱多病;到幼时的多灾多难,险象环生;到年少时的性格孤僻;以及长大成人后“离家愈来愈远”。
作者巧妙地将“我”的回忆和母亲的回忆相互交错,在“我”的娓娓道来中穿插母亲的深情回忆。
“我”的回忆充满了为人子的感激与怀念,母亲的回忆盈溢着为人母的牵挂与深爱。
文章中,母亲呈现给我们的形象是背着幼小的“我”寻医问药的背影;跑近十里路救儿性命的动作;是为儿子死里逃生“流下泪”来的表情;到处求方抓药的焦灼心情;是对“我”无微不至照顾乃至偏袒的举动;因“我”个性孤僻而不安的忧虑;更是儿子离家后无尽的牵挂与期待,鼓励他寻求梦想的话语……作者笔下的母亲,正是中国千千万万母亲的代表,她们的心永远记挂在孩子的身上,她们奉献的那样彻底,又是那样理所当然,心甘情愿。
作者尤其善于捕捉和表现母亲的内心世界,在阅读中切不可忽略这些情节和词语,如“期望大概只有一个,就是祈求我的健康”,“母亲急得满眼泪”,“还心有余悸”,“感谢得流下泪来”,“那时代的妈妈,是从来不会想到自己的苦”,“母亲的担心没有太久”,“母亲反而担心”,“总是唯恐我在外地受苦”,“依在车站的栏杆向我挥手”等等,这些细节,正是母爱的写照——无私的付出,无尽的牵挂,无微不至的关爱。
文章结尾通过母亲口中的童话故事为我们昭示了一个普遍而深刻的道理。
故事里的两个小人物——阿土和阿呆,分别代表着两种人生态度。
一种是目光短浅,懒于实践而消极退让,另一种则是目光远大,勇于坚持而积极进取。
面对同一个遥远的梦,也可以说是缥缈的理想,“只要坚持,就可能实现”。
而作者写童话的真正目的是怀念慈爱的母亲,感激她的深深教诲。
母亲的爱铭刻在作者心中,鼓励着他追求人生,达到梦的彼岸。
因此,他自豪地说:“光是这一点,使我后来成为作家。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5在梦的远方》word教案 (2)
七年级上《在梦的远方》教案2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2.学会从把握重点语句入手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理解和关爱他人,感悟母爱,赞美母爱,从而打开自己真实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本文故事情节简单,语言清丽,理解母亲的感情是教学的重点,毕竟母爱是天涯游子的最终归宿,是润泽儿女心灵的一眼清泉,它伴随儿女的一饮一啜,丝丝缕缕,绵绵不绝,对于这一点,可作为教学重点来讲解。
教学难点初一学生对生活、对事物的认知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因而在本文教学中,阅读不会有大的语言障碍,但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生活的态度,教给学生认识生活的方法,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从而正确理解本文中的“梦”到底是什么。
此处可作为本文的教学难点。
教学设想1.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和交流。
2.运用“读—悟—赏”语文教学模式和多媒体电教手段,进行教学。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预习要求1.母爱是文学和音乐的永恒主题。
查找有关母爱的文章、诗词佳句。
2.回味母亲为自己正在做或是已做过的事情,揣摩母亲的心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母爱话题导入:当代散文家余秋雨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一切远行者的出发点总是与妈妈告别……而他们的终点则是衰老……暮年的老者呼喊妈妈是不能不让人动容的,一声呼喊道尽了回归也道尽了漂泊。
”母爱是一生相伴的盈盈笑语,母爱是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母爱是儿女病榻前的关切焦灼,母爱是儿女成长的殷殷期盼。
想起了母亲,志向消沉就会化为意气风发;想起了母亲,虚度年华就会化为豪情万丈;想起了母亲,羁旅漂泊的游子就会萌发起回家的心愿;想起了母亲,彷徨无依的心灵就找到了栖息的家园。
2.检测预习(历代文人母爱诗作)。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清玄《在梦的远方》优秀教案
《在梦的远方》是林清玄的一篇散文作品。
林清玄,1953年出生,台湾高雄人,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
林清玄《在梦的远方》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2、学会从把握重点语句入手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理解和关爱他人,感悟母爱,赞美母爱,从而打开自己真实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
本文故事情节简单,语言清丽,理解母亲的感情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梦的远方”是什么?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情节,清楚大胆地陈述自己的理解,才是教学中的难点,更是重点。
教学设想:
1、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和交流。
2、运用“读——悟——赏”语文教学模式和多媒体电教手段,进行教学。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母爱话题导入:当代散文家余秋雨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一切远行者的出发点总是与妈妈告别……而他们的终点则是衰老……
暮年的老者呼喊妈妈是不能不让人动容的,一声呼喊道尽了回归也道尽了漂泊。
”母爱是一生相伴的盈盈笑语,母爱是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母爱是儿女病榻前的关切焦灼,母爱是儿女成长的殷殷期盼。
想起了母亲,志向消沉就会化为意气风发;想起了母亲,虚度年华就会化为豪情万丈;想起了母亲,羁旅漂泊的游子就会萌发起回家的心愿;想起了母亲,彷徨无依的心灵就找到了栖息的家园。
二、作者简介(创设情境)
欣赏作者林清玄的肖像图片,一方面引出温文尔雅的林清玄自信坚强的一面及其强烈的个性、远大的人生目标,另一方面引出其创作风格,以此为本文教学作铺垫。
林清玄,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
17岁开始发表作品,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创作(1973年开始)。
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
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过20次。
林清玄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
他本人长得没有文章漂亮。
他头一次在大陆与读者见面时,林清玄自我介绍说:“想生在盛唐,成为唐宋八大家,不幸只成为台湾八小家;想长到一米八,不料只长到一米六八,只好
自我安慰:‘一路发’;想长得像陈晓东,但很多人说我长得像达摩或十八罗汉;我儿子说,爸爸,你快成伟人了,因为《世界伟人传》上的伟人大多是秃头。
”
三、整体感知——“读”
1.教师提示:采用自由读、抽查读、推荐读等形式,走进作品中,使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与作者产生共鸣,自己受到感动。
2.学生进行交流,口述故事情节,以锻炼学生“说”的能力。
教师给予肯定鼓励,达成共识。
3.读完后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文章以什么为顺序?(时间)
*以什么为线索?(回忆)回忆了母亲对“我”关爱的几件事,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
*那么,文章回忆了“我”与母亲之间的哪些故事?
(请大家翻开课本,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①误喝香仔油,母亲救我一命。
②撞缝纫机脚险送命,母亲为我流泪。
③体弱大补得疝气,为我奔走两年。
④照顾无微不至,奇迹般健康起来。
⑤成绩好性格古怪,为我烦恼伤心。
⑥算命求得心安。
⑦离家在外求学远,担忧牵挂、惦念。
⑧讲述求梦故事,从中受益匪浅。
四、总结归纳
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请珍爱这份
情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满怀信心地去描绘人生绚丽的图画。
五、课后作业
1.母爱是文学和音乐的永恒主题。
查找有关母爱的文章、诗词佳句。
2。
认真读读日本童话,想想它给了你什么启示,请再找两个这样的哲理寓言故事,下节课讲给同学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