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建议

合集下载

部编本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本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本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教案部编本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三首古诗【教学目标】1.知道“一”、“一”等7个生词,正确写出“段”、“楚”等13个生词,知道复调词“擦和磨”。

正确地读写这首诗中的单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养成课外积极积累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带着情感阅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困难]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A部分【课时目标】1.能写“段、楚”等五个新词,并能正确读写诗歌中的词。

2.能够正确、流利、情绪化地阅读和背诵整首诗;理解词句的意义,掌握古诗词的学习方法,阅读词句的意义,理解诗歌的内容,体验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4.体验作者对大自然和祖国山水的热爱,感受诗意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1.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同学们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

现在,我们来背诵古诗,好不【设计意图:运好?学生自愿背诵李白的古诗。

(5首)用多媒体课件2.同学们朗诵得真熟练,感情也很丰富。

介绍作者李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

有效地吸引了(板书:李白)关于李白,你了解多少?学生的注意3.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力。

】4.教师评议。

(课件出示2)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万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教案)引言:本教案主要围绕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展开。

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加深对古文化的理解和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教案将从预习准备、教材篇目、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预习准备1. 课前导入:通过问答、音乐欣赏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古诗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给学生分享相关的古诗资源,让学生在课前自行阅读一些古诗作品,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美感。

二、教材篇目1. 学习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为《古诗三首》。

分别是《孤竹寄片》、《题西林壁》、《蜻蜓》三首古诗,内容生动有趣,字句优美动人。

2. 教材特点:这三首古诗既有反映大自然的景物,又有抒发作者个人情感的诗意。

学习这些古诗,可以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三、教学设计1. 目标要求:a.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包括作者及作品背景。

b.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感受古诗的美。

c.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欣赏能力。

2. 教学步骤:a.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或音乐欣赏呈现与古诗相关的景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与学生互动讨论古诗与生活的联系。

b.讲授:逐句讲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美感和情感,注重诗句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感。

c.朗读:教师朗读整首古诗,模范示范正确的朗读方式,要求学生跟读,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感。

d.理解:通过提问和教师引导,让学生理解古诗中比喻、象征等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e.开展朗诵比赛,让学生自愿参与,展示个人的表达能力。

f.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古诗,并写一篇感悟。

四、教学方法1. 教师示范法: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诵和解读,引导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 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共同探索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年级上册统编语文《古诗三首》教案

三年级上册统编语文《古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望庐山瀑布》、《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

(2)理解三首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学习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默写、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2)学会通过诗句描绘画面,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学会对比分析三首古诗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祖国山河的壮丽,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 理解古诗的大意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学习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 学会通过诗句描绘画面,提高想象力。

3. 对比分析三首古诗的异同。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古诗《望庐山瀑布》、《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的文本和注释。

2. 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准备黑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古诗,巩固记忆。

(2)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三首古诗《望庐山瀑布》、《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

2. 朗读感悟:(1)学生自读三首古诗,理解大意。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3. 理解赏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意象和意境,解释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2)学生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描绘画面:(1)学生尝试通过诗句描绘出画面,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2)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5. 对比分析:(1)学生对比三首古诗的异同,分析其主题和表现手法。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思维能力。

6. 总结提升:(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板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读,品词入境,更能感悟诗情。规范地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让学生获得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古诗的背诵和默写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饮、初”等8个字。
2.想象《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描绘的景色。
课题
17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4.育人目标:感受诗歌的特点,热爱祖国山河美景。
教学重点
能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能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策略
直观式教学、情境式教学。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庭”字,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能背诵并默写。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
(1)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2)引导学生从古诗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体会等不同方面谈收获。
3.总结引领。
设计意图:学生字教学中分类指导有代表性的字,一字带多字是高效写字教学的策略,重点范写“银、磨”,是因为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这两个字不容易写好,也容易写错,这是关注学情使然。
板书设计
17古诗三首
作业设计
书写本课课后生字歌3遍并组词。
教学反思
4.交流学习成果,教师相机指导。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4.古诗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借助图片和关键词体会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背诵并能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能借助图片和关键词体会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1)通过查阅字典认识本课生字,理解古诗题目意思。

(2)搜集有关古诗中描绘枫林、霜叶、橙橘、梧叶、促织、篱落等词语的资料,如图片或者视频等。

(3)搜集三首古诗作者的简介,对他们有个简单的了解。

(4)能把古诗正确流利地读通顺,再有感情地诵读。

2.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你喜欢读古诗、背古诗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可以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出诗的境界。

四季皆入诗,四季皆入画,你能从你了解的古诗中找出描写四季的诗来背一背吗?生1:老师,我知道一首描写柳树的古诗: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生2:孟浩然的这首《春晓》千古流传,朗朗上口,我最喜欢了。

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这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的,可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描写秋天的古诗,看看诗人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

3.我们先来看第一首古诗《山行》,《山行》中的“行”是什么意思呢?题目的意思就是在山上行走。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4.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的“大杜”。

杜牧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5.助学资料。

课件出示: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分析、教学⽬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部编版三年级语⽂上册第四课《古诗三⾸》课⽂原⽂ ⼭⾏ 【唐】杜牧 远上寒⼭⽯径斜, ⽩云⽣处有⼈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花。

赠刘景⽂ 【宋】苏轼 荷尽已⽆擎⾬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灯明。

【篇⼆】部编版三年级语⽂上册第四课《古诗三⾸》知识点 ⼀、我会写 寒hán(严寒、寒冷、寒来暑往) 径jìng(径直、途径、⼤相径庭) 斜xié(斜线、斜坡、⽬不斜视) 霜shuāng(霜冻、风霜、霜期) 赠zèng(赠⾔、赠送、回赠) 刘liú(姓刘、刘海⼉) 盖gài(盖楼、盖章、掩盖) 菊jú(菊花、赏菊、春兰秋菊) 残cán(残缺、残害、残酷) 君jūn(君⼦、君⾂、国君) 橙chéng(橙红、橙⾊、鲜橙) 送sòng(欢送、送来、送别) 挑tiǎo(挑逗、挑动、挑拨) ⼆、我会认 犹yóu(犹如、犹有、记忆犹新) 傲ào(骄傲、傲⾻、傲慢⽆礼) 橘jú(橘⼦、橘红⾊、橙黄橘绿) 三、多⾳字 ⾏ háng(银⾏) xíng(不⾏) 挑 tiǎo(挑灯) tiāo(挑选) 四、古诗诗意 ⼭⾏诗意:⼀条弯弯曲曲的⼩路蜿蜒伸向⼭顶,在⽩云飘浮的地⽅有⼏户⼈家。

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那⽕红的枫叶⽐江南⼆⽉的花还要红。

赠刘景⽂诗意:荷叶败尽,像⼀把遮⾬的伞似的叶⼦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机勃勃。

别以为⼀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夜书所见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不禁思念起⾃⼰的家乡。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反思

4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写生字十三个,背诵三首古诗。

2.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山行》一、导入新课1.谈话交流: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

)(师)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

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山行杜牧2.师播放诗歌录音,生看课文听录音,注意“石径、斜、霜叶、坐爱”等词语的音形。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1.简介作者: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

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

有《樊川文集》。

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

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1)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2)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3)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4)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5)白云生处:生:生出,存在。

(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6)坐:因为。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7)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8)红于:比……更红。

6.理解诗意:(1)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2)教师点拨: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4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山行【课时目标】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课堂作业新设计】1.默写古诗《山行》。

2.根据诗意写诗句。

(1)深秋时节,山间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2)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3)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夕阳照耀下的枫树林。

(4)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参考答案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1)远上寒山石径斜(2)白云生处有人家(3)停车坐爱枫林晚(4)霜叶红于二月花【板书设计】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课后反思】成功之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读、背诵并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和意义,熟悉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能力目标:能够大声朗读、抒情朗诵诗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现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 教学内容及难点(1)内容:《古诗三首》包括《登鹳雀楼》、《静夜思》、《春晓》三首唐诗。

(2)难点:诗歌朗诵和体会,以及对《登鹳雀楼》这首长诗的理解。

3. 教学方法(1)讲授方法:采用讲解和示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内涵和情感,提高语言表现和演讲技巧。

(2)互动交流法: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引导他们自主探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朗诵演练法:借助多媒体及音像资料,让学生进行朗诵演练,提高他们的表演能力和表现自信。

4. 教学过程(1)热身运动:让学生进行轻松活动,活跃大家的情绪状态。

(2)导入新课:通过班级朗读和老师的讲授,向学生介绍《古诗三首》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感受到唐诗的魅力和诗歌的本质。

(3)分组朗读: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配合节奏和韵律进行诗歌朗诵,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抑扬顿挫和深刻意义。

(4)板书讲解:将教学要点用图示等形式呈现在黑板上,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5)互动交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和思考,了解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开拓他们的思维视野。

(6)课后练习:布置朗读训练和思考题等课后作业,巩固和拓展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设施:善用多媒体教学设施,让学生看到和听到诗歌的实际效果,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

(2)课堂黑板:利用黑板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更好地记忆和应用。

(3)音像资料:选用优秀的音像资料,让学生听到真正高水平的朗诵方式和效果,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我认为取得了如下成效:1. 吸引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教学和音像资料,让学生看到和听到诗歌的实际效果,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郎骑竹马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静夜思》三首古诗;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3.能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二、教学重难点1.《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两首诗的意境;2.《登鹳雀楼》全诗的背诵。

三、教学过程1. 感知新课1.教师放映一段登鹳雀楼的动画视频,让学生感受《登鹳雀楼》的意境;2.展示《郎骑竹马来》和《静夜思》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形象。

2. 词语解释1.尽:全部用完;2.窮:到底,到头;3.層:层次,楼层;4.无嫌猜:彼此没有顾虑和猜疑。

3. 课文整体理解1.听读三首古诗,并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2.询问学生对三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学习《登鹳雀楼》1.教学全诗,要求学生必须背诵前两句;2.分析全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

5. 学习《郎骑竹马来》1.阅读诗歌,了解整首诗的情节和意境;2.分析诗歌的构成特点。

6. 学习《静夜思》1.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2.背诵前两句。

7. 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登鹳雀楼》的意境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的简短诗歌;2.随堂测试《静夜思》的前两句的背诵情况;3.分角色小组朗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等。

四、课堂总结1.整体回顾古诗三首,再次营造古诗的韵味;2.感谢学生的参与与表现。

五、作业布置1.继续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2.写一首自己的古诗或词。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三首古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背诵《登鹳雀楼》的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理解并背诵古诗《游园不值》、《咏鹅》、《静夜思》。

•学会运用适当的语音、停顿和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读古诗。

•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感。

2. 教学内容古诗《游园不值》、《咏鹅》、《静夜思》3.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法:通过讲解古诗的背景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合作探究法: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合作分析古诗的词句、意境和语感。

•诵读演绎法: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古诗,模拟表演古人的情感和意境。

•听说训练法:通过听古诗的朗读和模仿,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感。

4.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导入(5分钟)–创设情境:教师与学生一起游园,介绍古人游园的乐趣。

–引发思考:你们平时喜欢去游园吗?游园的时候你们都玩什么?2.学习《游园不值》(15分钟)–教师朗读古诗《游园不值》,引导学生感受古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学生分角色诵读古诗,体验古人游园时的愉悦和失望。

3.分析古诗(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词句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主题和情感。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古诗,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4.把握重点(10分钟)–教师总结古诗的重点词句和表达方式,让学生准备背诵。

第二课时1.温故知新(5分钟)–教师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游园不值》。

2.学习《咏鹅》(15分钟)–教师朗读古诗《咏鹅》,引导学生感受古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学生分角色诵读古诗,模仿鹅叫声,表达鹅的可爱和机灵。

3.分析古诗(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词句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主题和情感。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古诗,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4.把握重点(10分钟)–教师总结古诗的重点词句和表达方式,让学生准备背诵。

第三课时1.温故知新(5分钟)–教师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咏鹅》。

2.学习《静夜思》(15分钟)–教师朗读古诗《静夜思》,引导学生感受古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第4课的三⾸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描绘的是秋之⾊,展现了⼀幅动⼈的寒⼭秋⾊图;《赠刘景⽂》写的是秋末的景⾊,让⼈从残败中看到⽣机、看到希望,寄意深远,让⼈回味⽆穷;《夜书所见》写诗⼈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抒发了⼀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以及客居他乡、归⽆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第4课《古诗三⾸》课⽂原⽂ ⼭⾏ 【唐】杜牧 远上寒⼭⽯径斜, ⽩云⽣处有⼈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花。

赠刘景⽂ 【宋】苏轼 荷尽已⽆擎⾬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灯明。

【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第4课《古诗三⾸》教案1 教学要求: 1.⾃主学习本课⽣字,能⼯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背诵课⽂。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感受⽂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课时 ⼀、说话训练,进⼊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句或⼏句描写秋天景⾊的句⼦吗?(⽣说话练习) ⼆、故事导⼊,揭⽰课题:介绍杜牧、岳麓⼭。

1.下⾯请同学们先听⼀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 故事发⽣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位⽂学家,他从⼩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

他的诗⽴意新奇,优美隽永,⾻⽓雄劲,在当时⽂坛别具⼀格。

他⼜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武全才。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教案】一、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课文之一,主要内容是三首古诗,分别是《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悯农》和《小螺号》。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这三首古诗的背景和意义,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诵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三首古诗的作者和背景;(2)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3)能够准确、流畅的朗读三首古诗。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2)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现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学习三首古诗的背景和意义;(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2)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现能力。

四、教学过程1.热身导入(1)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2)播放与《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相关的音乐,营造学习氛围。

2.新课呈现(1)引导学生观察《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图片,并进行描述;(2)介绍古诗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并进行语音语调的训练。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悯农》这首古诗,了解其中的意义和情感;(2)学生自主朗读《悯农》,教师进行点评和修正。

4.拓展延伸(1)播放与《小螺号》相关的音乐,引发学生的联想;(2)讲解《小螺号》的背景和意义,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3)学生进行小组展示,表演《小螺号》的情景。

5.巩固提高(1)集体合唱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和美感;(2)进行整体复习,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6.课堂总结(1)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和技能;(2)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诗三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古诗。

同时,通过合作探究和拓展延伸,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现能力。

但在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下节课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5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5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5篇中班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同学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然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加之诗人的创作背景同学根本无法体验。

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同学进入情境,进行感悟。

以下是我为大家细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部编版三班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古诗激趣1、同学沟通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1)理解课题,熟悉(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二、揭题学习《山行》1、仔细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2、同学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诗,沟通。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杜牧(唐)同学用课外学问沟通对杜牧的熟悉,加深记忆,更便利的理解诗意。

(3)沟通: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同学发觉沟通,在结合同学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季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模糊约可以观察几户人家。

C、由于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欣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6、介绍古诗(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沟通: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在朗读娴熟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三、作业完成课后的习题2.部编版三班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山行》,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宠爱之情。

2、学习诗中消失的生字。

会写“于、枫”这两个字。

3、培育同学对古诗的宠爱之情,鼓舞同学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一、课程概述本课程为部编版三年级上学期语文课程中的第四课,名称为《古诗三首》。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首古诗的学习,包括《登鹳雀楼》、《将进酒》和《静夜思》。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朗读和解析这些古诗文来了解古人的文化和思想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三首古诗的内容,并能进行基本的朗读;2.了解古代文化的基本特征,认识古代文化的重要性;3.提升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4.开发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理解并朗读《登鹳雀楼》、《将进酒》和《静夜思》;2.了解诗文背景及有关文化知识。

3.2 教学难点1.通过阅读理解和诗歌的语言特点感受到诗歌中的情感表达;2.发现并习惯运用有关的阅读技巧来帮助理解人物的情感和心理。

四、教学方法1.集体讨论法: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问来进行集体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2.阅读法:采用读一段、讲一段、思考一段的方式进行阅读,鼓励学生自己思考;3.表演法:组织学生朗读和表演诗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语言能力。

5.1 导入环节通过幻灯片或者全班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并带领学生了解古诗的特点和价值。

5.2 学习环节5.2.1 《登鹳雀楼》1.请学生一起来认真朗读一次《登鹳雀楼》,体验诗歌语言和情感的魅力;2.指导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尽量从诗歌描写的角度来描述作者的情感和心态,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3.请学生自行查找并阅读《登鹳雀楼》的历史背景并将其分享给全班,加深对诗歌的了解。

5.2.2 《将进酒》1.请学生跟随老师朗读一遍《将进酒》,体会其语言明快、气韵华丽的特点;2.引导学生自行理解《将进酒》中邀约、谦逊、高傲、豪放等情感;3.加强对诗词背后的历史情境的了解。

5.2.3 《静夜思》1.先请学生自行朗读和理解《静夜思》的内容;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关于对老家乡之思念而引发的情感表达;3.帮助学生发现《静夜思》中所体现出来的意向美和典型的中国文学赏析方法;4.让学生学习认识文章的层次,理解自己的思考所在的角色位置。

2024年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表格式4 古诗三首 优质版教案

2024年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表格式4 古诗三首 优质版教案

(1)听范读,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停顿,并在诗中用“/”标出来。

(2)课件出示正确停顿。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3)学生自由练读。

全班齐读。

(4)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圈画的描写秋天的景物。

预设:4.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出示课件8)教师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再次朗读古诗,试着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想象画面,和小组成员交流。

(1)解诗题。

①引导学生借助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或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赠”的意思是“赠送”。

②结合注释了解“刘景文”是诗人的好朋友。

③明确“赠刘景文”就是赠送给刘景文的诗。

(2)交流“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①引导学生借助“擎”的注释,联系生活,理解“擎雨盖”的意思。

②课件出示荷花凋谢、荷叶枯败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荷尽”法,一起来学习《夜书所见》。

教师板书诗题《夜书所见》。

2.(出示课件40)了解诗人叶绍翁。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市)人,南宋诗人。

著有《四朝闻见录》,补正史之不足,被收入《四库全书》。

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

3.读好古诗,读出停顿,了解诗中描写的景物。

(出示课件41)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并圈画出描写秋天的景物。

(1)听范读,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停顿,并在诗中用“/”标出来。

(2)课件出示正确停顿。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3)学生自由练读。

全班齐读。

(4)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圈画的描写秋天的景物。

预设:4.自学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出示课件42)(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再次朗读古诗,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并说说从诗中看到了哪些画面。

(2)学生汇报交流诗句的意思及看到的画面,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

一、教学目标
1.对《古诗三首》的作者及背景了解。

2.让学生初步了解古诗的形式特点和意境。

3.学会运用朗读、背诵等方法,对古诗进行鉴赏。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古诗的形式特点和意境。

2.教学难点:鉴赏古诗并加以理解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
1. 集体观看课文
观看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熟悉文本,同时培养学生对古文的感性认知。

2. 集体朗读课文
通过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境,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教师讲解课文
教师通过具体的解释和分析,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形式特点和意境,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4. 小组合作阅读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阅读古诗,通过讨论和思考,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

5. 分组演讲
让分组的学生进行演讲,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四、教学评价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在朗读、鉴赏和表达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同时,学生也对古诗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发展了审美情趣和阅读能力。

五、反思
本次教学中,我觉得教师讲解课文这一环节要注重讲解的深度和广度,并适当注重互动交流,借鉴学生的思维和想法。

同时,在小组合作和分组演讲环节,要注意活跃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表达。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准备有关天门山、西湖、洞庭湖的文字、图片资料。

如果有条件,制作反映课文内容的有关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

2、识字。

本课要求认的字不多,只有4个。

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字。

如,让学生在古诗的朗读中识字;或者画出不认识的或容易读错的字,重点识记;也可以请教同学或老师识字。

“亦”整体认读音节,要注意读准。

3、写字指导。

“断”“孤”“帆”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结构的匀称与紧密。

“孤”字的右边是“瓜”,不是“爪”,要提醒学生注意,建议边示范边指导学生一笔一笔地写。

4、这三首古诗千古传唱,家喻户晓。

诗文意境美、形象美,学生读起来会有浓厚的兴趣。

教学要以学生的诵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自悟词与句的大致意思。

再比一比谁诵读得好。

对诗句的意思,不必要求学生逐句讲解。

5、古诗的学习,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配画、配乐、多媒体课件或幻灯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如,《望天门山》这首诗,人们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很少有人体会到诗人为什么会有“相对出”的感受。

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只有小船行驶在江上,远处的天门山逐渐扑进眼帘的时候,“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才会突出。

这些用词巧妙的地方,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比较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此外,诗中还有许多用词巧妙生动、意境优美的地方,像“楚江开”“至此回”“日边来”“晴方好”“雨亦奇”,老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细心体会。

6、课文中的三首古诗,也许有不少学生都会背诵了。

教师指导朗读时,重点要放在怎样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韵。

可以结合看图,边读边想象,感悟诗句的含义。

在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诵读,必须注意把握好停顿,把握好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

例如: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要突出“开”“回”“出”“来”等词语。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要突出“晴”“雨”“西子”“总”等词语。

7、在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对诗句意思有大致了解的基础上,可结合课后第二题,让学生相互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引导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文字描绘的画面。

还可以鼓励学生动手画一画自己想象的画面,既可以是画诗的局部(某一句诗),也可以是画诗的整体,只要能大体符合诗意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