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朱自清主题
荷塘月色朱自清阅读理解
荷塘月色朱自清阅读理解
《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创作的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以下是关于《荷塘月色》的阅读理解:
1. 主题思想:文章写了清华园中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全文构思新奇精巧,语言清新典雅,景物描绘细腻传神,具有强烈的画面感。
2. 艺术特色:《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抒情为主的抒情散文。
文章从“我”的视角出发,对荷塘中的荷叶、荷花、月光、荷香等进行了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幅清新、宁静、美丽的荷塘月色图。
同时,文章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思考。
总之,《荷塘月色》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通过对荷
塘月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思考,同时也展现了朱自清独特的散文风格。
荷塘月色朱自清作品分析
背景介绍
背景介绍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当时的中国正 处在动荡时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人民
生活困苦不堪
朱自清先生在这个背景下,以独特的艺术 手法和细腻的笔触,通过描绘荷塘月夜的 美景,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
现实的不满
深入分析
深入分析
1. 主题思想
《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主要表 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对自然 美景的热爱,二是作者对现实生 活的不满和渴望自由的心情。通 过描绘荷塘月夜的美景,作者表 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同 时也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 渴望自由的心情。这种思想情感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很强的 现实意义
《荷塘月色Leabharlann 作为中国文学作品,与西方文学作品也有所不同。首先,在表现手法上,《 荷塘月色》更注重情感和意境的营造,而西方文学作品则更注重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其次,在主题上,《荷塘月色》更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西方文学作品则更 注重人性、自由和正义等主题
总结评价(续)
总结评价(续)
《荷塘月色》作为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篇具有独特风格和深远影响的文学作品。它 不仅展现了朱自清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思想水平,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 对现实的不满的抒发渠道。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朱自清对自然美景的 热爱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渴望自由的心情,同时也能够从中学到很多有用的写作技巧和 思想方法
同时,《荷塘月色》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去审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 生活状态。通过朱自清的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不稳定性和矛盾冲突,也可以 感受到知识分子对自由、独立和真理的追求
总的来说,《荷塘月色》是一篇具有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为后世提供 了宝贵的文学遗产,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的抒发渠道。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也可以从中汲 取力量和启示,为自己的生活提供指导和帮助
朱自清荷塘月色行文思路
朱自清荷塘月色行文思路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行文思路展现了作者的情感变化和对自由的渴望,同时反映了旧中国知识分子的复杂心态。
《荷塘月色》这篇散文首先通过对荷塘月夜的细腻描绘,引出作者在静谧的夜晚中的思绪漫游。
文章开头,作者描述了月光下荷塘的美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接着,作者由荷塘美景自然引发了对采莲事件的联想,回忆起古典诗词中关于采莲的描述,以及江南采莲时的热闹场景。
文章中,朱自清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写,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的向往。
他对比了荷塘月色下的宁静与采莲时的热闹,以及现实生活的压力与心中理想的自由,从而展现了自己的复杂情感。
这种对比不仅体现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也反映了当时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心态。
《荷塘月色》不仅是一篇描写自然美景的散文,更是朱自清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对时代的感慨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通过精致的文字和深刻的内涵,这篇文章成为了现代抒情散文的经典之作。
原创荷塘月色朱自清表达的情感
原创:荷塘月色——朱自清表达的情感在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中,有一篇被广泛传颂和引用的文章——《荷塘月色》。
这篇文章通过描绘荷塘中的月亮,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荷塘和月色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作者的思考和情绪。
本文将从情感的角度来分析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所表达的情感。
首先,朱自清通过描绘荷塘的美景,展现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向往。
文章开头就描述了荷塘的美丽:“盛开的荷花仿佛给水面铺上了一块亮丽的地毯,密密层层。
”这样的描述把读者们带入了一个自然美景的框架中,让人不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叹之情。
随后,作者又用“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样的语句,透露出对生命成长的喜悦和感慨。
这种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生命力的肯定,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
其次,荷塘的静谧和月色的寂寥营造了一种宁静和冥想的氛围,引发了作者内心的思考与感悟。
文章中提到:“不禁让人陶醉在月光之中。
”这种陶醉是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感,在人们喧嚣的日常生活中颇显珍贵。
荷塘中的月色给人一种静谧、寂寥的感觉,引发人们对内心世界的思考。
作者在这种环境中思索人生、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表达了对个体命运的关切。
在短短几行文字之中,朱自清抒发了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令人回味无穷。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所表达的情感还包括对于生活平淡的感慨和对于命运变迁的思考。
文章中提到:“这些颇为美好的青春岁月,就这样一去不复返了”,这是对过去时光的感慨,对年轻时光的怀念。
在月光中,荷塘是如此静谧,在这个静谧的环境中,作者思考着时间的无情和命运的变迁。
他通过荷塘的月色,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日子的期待与忧虑。
这种对生活的感慨,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内心,引发了人们对于生活的思考。
最后,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表达的情感里还有一种宁静与超然,这种状态让人们感受到心灵深处的宁静和澄澈。
月光下的荷塘给人们一种纯净之感,让人忘却世俗的烦恼和无尽的纷扰。
在这种境界中,人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抚慰。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精选6篇)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精选6篇)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下面我们为你带来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篇1《荷》文之所以美,就在于作品营造出了一个深邃清幽的意境。
散文的意境有三个必备的要素,即语言的真切,景物的真实,情感的真挚。
本文正是以真切的语言描绘一幅真实的景物,抒发出了长期郁积于内心深处的真挚的情感。
赏析本文也就必须从这“三真”入手,而在这“三真”中,对语言的真切的分析又当为揭示其他“二真”的必由门径。
一以真言写真景《荷塘月色》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文题标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
在历代诗文中写荷塘的不少,写月色的更多。
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绝对区别于其他的“荷塘”、“月色”。
这里的荷塘不会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
正因为作品鲜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发的真挚感情才有可靠的寄托,才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
先看对荷叶的描写:“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
”如果我们抛开特定的环境,用“青翠的玉盘”来比喻荷叶行吗?当然行,而且表现力还相当强。
这样的描写既绘出了荷叶的色,又表现了荷叶的质,还状摹了荷叶的形。
然而这种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里,或蒙蒙细雨中,绝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
夜不辨色,更难辨质,月色中所见的荷叶,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态,与裙十分相似。
写荷花,原文连用了三个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荷塘月色课文笔记重点
荷塘月色课文笔记重点
《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一篇著名散文。
这篇文章以作者在荷塘边散步时的所见所感为主题,描绘了月色下的荷塘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以下是一些重点笔记:
1. 文章的主题:文章主题是作者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通过描绘月色下的荷塘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2. 文章的结构: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开头和结尾呼应,中间部分详细描绘了荷塘的美景。
3. 描绘手法: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描绘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荷塘的美景。
4. 情感表达:文章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变化,从一开始的烦闷到后来的平静、释然,展现了作者的心境变化。
5. 语言特色:文章语言简练、优美,运用了许多叠词和短句,增强了文章的音韵美。
6. 主题思想:文章主题思想是探索自然美与内心世界的关系,呼吁人们回归自然、欣赏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7. 写作特点:文章写作特点包括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景喻情等,使文章情感表达更加深刻。
8. 重点段落:文章中的第4段至第6段是重点段落,详细描绘了荷塘的美景,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
9. 写作背景:文章写作背景是当时中国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生活苦难,作者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
读荷花美文品人生之韵——朱自清《荷塘月色》与季羡林《清塘荷韵》对比赏析
读荷花美文品人生之韵——朱自清《荷塘月色》与季羡林《清塘荷韵》对比赏析摘要:一、引言二、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1.作品背景2.文学价值3.艺术特色4.主题思想三、季羡林《清塘荷韵》赏析1.作品背景2.文学价值3.艺术特色4.主题思想四、两篇文章的对比分析1.写作风格对比2.情感表达对比3.审美取向对比4.人文关怀对比五、结论正文:一、引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季羡林的《清塘荷韵》都是描绘荷花的美文。
这两篇文章分别发表于不同时期,但却有着相似的题材和主题。
本文将对这两篇文章进行对比赏析,分析它们的艺术特色、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
二、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1.作品背景《荷塘月色》发表于1927年,是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所写。
这篇文章描绘了作者在一个夏夜的荷塘边,欣赏荷花、月色和蛙声的美好景象。
2.文学价值《荷塘月色》作为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这篇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3.艺术特色《荷塘月色》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对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情感的真挚表达。
作者通过对荷花、荷叶、月光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荷塘的独特魅力。
同时,文章情感真挚,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喜悦和忧伤。
4.主题思想《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是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作者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即使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发现美丽的事物,感悟到人生的真谛。
三、季羡林《清塘荷韵》赏析1.作品背景《清塘荷韵》发表于1978年,是季羡林在晚年所写。
这篇文章回忆了作者童年时在故乡的荷塘边度过的美好时光,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文学价值《清塘荷韵》作为季羡林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这篇文章通过对童年时光的回忆,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3.艺术特色《清塘荷韵》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情感的抒发。
作者通过对童年时光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的生活环境和人物形象。
荷塘月色朱自清读后感
荷塘月色朱自清读后感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篇散文,以荷塘月色写景,表达了
作者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悟。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感动,对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文章开头,作者描绘了荷塘的美景,“荷叶上的珠露晶莹剔透,宛若明镜,映出一轮圆月。
”这样的描写让我仿佛置身于荷塘之中,感受到了那份清幽和宁静。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夜晚的荷塘,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随后,作者谈到了自己对这份美景的感悟,“我似乎看到了古
人的生活,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心胸也一定是那样的宽广。
”这段话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
在
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的心胸会变得宽广,对生活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谈到了对生命的感悟,“生活本是如此,
我们却因为自己的过错,使它如此复杂。
”这句话让我深思,人生
本是简单的,但是因为我们的过错,使得生活变得复杂。
我们应该
学会放下那些烦恼和纠结,去享受生活中的美好。
通过阅读《荷塘月色》,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意义。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身边的美景和生活的意义。
希望我们能够通过这篇文章,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珍惜眼前的一切,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意义。
荷塘月色朱自清重点笔记
荷塘月色朱自清重点笔记
摘要:
1.朱自清与《荷塘月色》
2.《荷塘月色》的主题与艺术特点
3.《荷塘月色》中的象征意义
4.《荷塘月色》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朱自清,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他的散文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中,《荷塘月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荷塘月夜的美景,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感悟。
《荷塘月色》的主题是对大自然的赞美以及对生活的宁静、恬淡的向往。
文章通过描绘荷塘月夜的美景,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艺术特点上,《荷塘月色》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见长,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荷塘月夜之中,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以及对生活的向往。
在《荷塘月色》中,荷塘和月色具有象征意义。
荷塘象征着生活,月色象征着光明与希望。
通过荷塘和月色的描绘,作者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光明与希望的向往。
《荷塘月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读者通过这篇文章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神秘,同时也对生活产生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此外,《荷塘月色》在文学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成为了我国散文作品的经典之作。
总之,《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篇重要作品,它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
绘展现了荷塘月夜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宁静、恬淡的向往。
《荷塘月色》主题思想_1
《荷塘月色》主题思想1、文章的线索: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即透露出文章的线索,其后坐在院子里乘凉欲去荷塘赏月,沿着一条“幽僻”的小路走向荷塘,在荷塘欣赏的种种美景,直到最后的思念家乡,无不是心情使然。
可见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作者的思想感情。
2、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文章描写了寂静的荷塘,淡淡的月色,流露着淡淡的喜悦和忧愁。
这种感情的深层的思想内涵是,作者作为爱国知识分子,在反动军阀统治的白色恐怖之下所感到的压抑,对自由的向往,欲求解脱而终难解脱的苦闷。
3、艺术特点: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中的散文名篇。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景物,“处处景语,处处情语”,塑造了如诗如画般的意境。
读者如临其境,感受着作者的感情并引起深深的思考。
赏析本文的景物描写,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⑴抓住景物的特征写景。
“荷塘月色”是人们熟悉的景物,而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却写出了仅有的“这一个”,造出了鲜明、逼真的境界,其原因之一即是抓准了特征。
⑵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文中极少直接抒情的句子,却处处是情,景物描写已臻化境。
应反复阅读、朗读,细加品味。
⑶安排顺序,合理自然。
在写景顺序上,本文大体上属于“定点观察”,在局部上又灵活变化。
如第四段即有“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静态到动态”三种顺序。
这种灵活、自然的安排,使人有“浑然不觉,浸染其中”的感觉。
4、掌握并鉴赏本文的修辞方法:文中许多比喻用得绝妙,不仅贴切、生动,且极易令人产生联想、想象。
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比喻)。
这样的比喻很容易把人带入特定的艺术境界。
5、揣摩语言示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是开篇的第一句话。
“颇不宁静”可见不宁静的程度之重,开始就这么说,引起读者的注意。
读者自然要问,为什么“颇不宁静”?发生了什么事,这般“不宁静”?按照一般的逻辑,这正是接下来要写的内容,然而下文却没有谈,给人以欲言又止的感觉。
朱自清荷塘月色全文赏析
朱自清荷塘月色全文赏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首优美的诗歌,以柔美的比喻和浪漫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对荷塘美景的感叹。
该诗歌以其特有的美感,抓住了读者的心,这也是它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荷塘月色》作一个全面的赏析,探究该诗歌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首先,《荷塘月色》表现出一种自然界中无尽的美丽与至高无上的沉默,这是朱自清以古典诗歌形式,利用鲜明的画面塑描出的。
这首诗把月光所发出的低微的影响呈现出来,那真如穿梭于湖水之上的感觉,使人如同置身于仙境一般。
朱自清运用了诗歌的艺术手法,以融合的形式来营造这种令人流连的气氛。
例如,诗中“波光里的艳影”,“桂花初放雨点里”,“芦花落尽秋水面”,以及“沙头角落残红烛”等,都展现出自然界无限的美,把人们带入一个宁静而美丽的梦境。
其次,《荷塘月色》也反映出作者对深沉思索的状态。
作者在诗歌中采用了几种先进的手法来表现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他赋予月光反映出的湖光以“轻秋”的情怀;他把诗中的芦花比做是“梦里的,多少年”;他将码头的烛火,比作辗转空梦的“萤火虫”。
这些象征性的比喻,彰显出朱自清对事物的爱慕,对生活的深情,以及对宁静晚秋思绪的惋惜。
通过这种折射出来的思索,朱自清抒写了他探索物质世界和超越现实世界的渴望。
最后,《荷塘月色》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关于生活的反思。
正如著名诗人兰陵笑笑生所说:“朱自清的作品,正是一切生活的倒影”。
通过诗中描绘出的湖景,以及月光、芦花和烛火的精神象征,朱自清给我们以深刻的哲理,令人深思。
例如,这首诗突出了变化是生活的必然,令人明白到美丽也会过去,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时光;它同样也提醒我们珍惜生活中微小的美,比如现在正发生的瞬息万变,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也是值得我们珍惜的。
总之,《荷塘月色》是一首艺术性很强的诗歌,它给我们以安静的气氛和深刻的意义,蕴含着朱自清对自然美景的抒发,以及对生活的深情反思。
朱自清通过这首诗,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表达他的情感,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以深层思考来审视世界的方式。
荷塘月色 朱自清散文作品
荷塘月色朱自清散文作品
《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散文作品,曾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深受学生和读者喜爱。
这篇散文表现了作者在夜晚游荡在荷塘边时所感受到的清新宁静的心境,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向往。
文章开头,朱自清先生以一个逛荷塘的场景作为开始,细致地描绘了荷塘的月色和水草的婆娑。
他的笔触轻柔,恬静,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接着,作者进一步描写了荷塘中一些小生灵的活动,如蝌蚪、泥鳅、青蛙、老鼠,甚至还有一些飞蛾扑火般的蟋蟀。
这些生物如此清新活泼,仿佛是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由自在的玩耍。
在对荷塘的描写中,朱自清先生不仅表现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草木
之萌均出于土,遭遇风雨,既立而废,可悲乎!”等等。
他以
自己的感性经验,将自然景物融入到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对生命的意义做出了自己的思考。
朱自清先生的文字清新如水,朴实自然,他不仅描绘了荷塘的美景,又把自己的感悟、思考贯穿其中,达到了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完美境界。
他的文字不仅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丽,更让人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正意义。
《荷塘月色》主题
《荷塘月色》主题(据南京师范大学《中学语文教材疑难问题解析》)(一)不满现实超脱现实《荷塘月色》隐隐地流露出作者一种想从烦恼中寻求解脱的复杂心情。
这是怎么回事?要了解一篇文章,往往不能不了解作者其人。
朱自清曾经投身五四运动,是当时新文学运动的一名战士。
但到一九二七年,在严酷的白色恐怖面前,他彷徨了。
他明白“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觉得这两条路他都走不了,唯一的办法是“暂时躲避”。
他这时的处境,正如他曾经在《光明》这首诗里所描述的那样:“黑暗里歧路万千,叫我怎样走好?”他无力摆脱“中间道路”的吸引,他既不满现实,又幻想超脱现实,这种心情就在《荷塘月色》一文中流露出来,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
这种企图超脱现实的思想自然是应该批判的,但不满现实的那一面还是应该肯定。
作者后来终于在革命力量的激励下,投入了抗日和人民解放的斗争,并表现得异常的勇猛与坚决,受到了党和人民的称赞。
——刘彬荣《荷》手记(二)泄愤懑这篇文章写于一九二七年七月。
当时,全国一片白色恐怖。
朱自清和许许多多知识分子一样,面对血污的现实和迷茫的前途,陷入苦闷彷徨之中。
朱自清有着光明磊落的人格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他没有颓唐消沉,而是时时泄愤懑于诗文。
虽然絮絮低吟不同于震撼人心的呐喊,可同样是战斗,同样是历史的一个回声。
《荷塘月色》,从一个侧面曲折地为我们展示了那个可诅咒的时代,留下了旧中国知识分子苦难历程中一个清晰的足印。
——李佩伦《不尽情思画图中》(三)《荷塘月色》主题探程翔《荷塘月色》是传统篇目,不仅大陆上选入中学课本,台湾也选入中学课本。
《荷塘月色》的主题是什么?过去的《教参》认为:“全文反映作者对当时蒋介石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其他现代文学作品选也执此说。
我认为这种观点有不妥之处。
如果是表现对蒋介石国民党统治的不满,那如何去解释台湾也选入中学课本这一现象呢?更何况当时的朱自清对国民党还抱有幻想呢?王瑶先生在《念朱自清先生》一文中指出:“无可讳言的,朱先生的思想和政治立场的转向是晚年的事情,以前他是相信国民党政府的。
荷塘月色朱自清重点笔记
荷塘月色朱自清重点笔记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荷塘月色朱自清概述
2.荷塘月色的主题与意境
3.文章的结构与语言特点
4.对荷塘月色的鉴赏与评价
正文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创作的一篇描绘夜晚荷塘美景的散文佳作。
文章以细腻的笔触、优美的语言,勾画出一幅如诗如画的荷塘月夜图,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文章主题为荷塘月色,意境清新优美,通过对夜晚荷塘的描绘,表现出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朱自清先生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语言生动形象,极富诗意。
例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以及“从缸底斜射到这边荷叶上,略略有些颤动”的描写,都让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这美妙的景象。
在结构上,荷塘月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荷塘的总体景象,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宁静优美的月夜荷塘;第二部分重点描绘了荷叶、荷花在月色映照下的优美姿态,使得整个画面更加丰富多彩;第三部分则通过作者的感受,抒发了对荷塘月色的赞美之情。
这样的结构安排,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内容丰富,给读者带来了愉悦的阅读体验。
荷塘月色作为一篇经典的散文,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朱自清先生优美的文学风格,还能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同时,文章中传递出的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也值得我们去深思和追求。
总的来说,荷塘月色是一篇描绘大自然美景的佳作,不仅展示了朱自清先生的高超文学才华,还让我们领略到了大自然的魅力,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原文及解析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原文及解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的散文,它以荷塘为主题,以月色为背景,通过对荷塘的描写和对自然的感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思考。
本文将对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原文进行解析,并探讨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原文荷塘月色真美啊!那一天晚上,我整个乡愁沉溺在这美丽的荷塘月色里。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碧绿的荷叶,荷叶上点缀着些朵朵的白花,像一群坐在池面上荡漾的孩子,又像一群美丽的女子盛开在镜前。
荷塘的中央,是随波漂动的碧绿的叶子,叶子中间是一些莲蓬,莲蓬上点缀着些珠状的露珠,露珠里映着月色,月色又映着露珠里的倒影,简直可以说是天上地下的月色都在这里汇聚了。
我想,这或许就是人们所说的“月下美人”吧,只是这里的“美人”是那么的清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与世无争,而我们所谓的“月下美人”却往往是那么的妖媚,那么的虚伪,那么的世俗。
荷塘里的青蛙,在月光下,也变得那么的美丽,那么的神秘,它们静静地蹲在荷叶上,似乎在思考着什么,也许是思考这美丽的月色,也许是思考这浩瀚的世界,也许是思考这无限的生命。
荷塘月色真美啊!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那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荷塘月色真美啊!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那个曾经的自己,那个还未远离故乡的自己,那个还未远离荷塘的自己,那个还未远离月色的自己,那个还未远离生命的自己……荷塘月色真美啊!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解析1.荷塘的描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荷塘为主题,通过对荷塘的描写,表现了荷塘的美丽和生命力。
荷塘的四面都是碧绿的荷叶,荷叶上点缀着些朵朵的白花,像一群坐在池面上荡漾的孩子,又像一群美丽的女子盛开在镜前。
荷塘的中央是随波漂动的碧绿的叶子,叶子中间是一些莲蓬,莲蓬上点缀着些珠状的露珠,露珠里映着月色,月色又映着露珠里的倒影。
这些描写既表现了荷塘的美丽和生机,又显示了作者的细腻和深刻的感受。
2.自然的感悟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仅表现了荷塘的美丽,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荷塘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感悟。
朱自清荷塘月色写作背景
朱自清荷塘月色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作品,描写了作者在荷塘的月光下度过的一段美好时光。
这篇作品的写作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去留之际:《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在离开故乡赴京的前夕所写,也可以看作是他告别家园的情感寄托。
作品中直接表达了他在离开故乡时对美丽记忆的追忆和思念之情。
2. 心境悠扬:朱自清的写作背景中透露出一种宁静、恬淡的心境。
他喜爱大自然,钟爱故乡的自然美景。
这也是他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求内心宁静和寄托的一种方式。
3. 在荷塘的回忆:荷塘是朱自清童年时的游玩场所,这里经常是他的思考和回忆之地。
作品中表达了对那个时光的怀念和对青春岁月的留恋。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背景,可以看出朱自清写作《荷塘月色》是带有离别情愫和对故乡记忆的怀念。
通过写荷塘的景色和月光,他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故乡的美好回忆中,展示了一种宁静而美好的心灵境界。
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及赏析
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及赏析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及赏析《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下面是文章相关介绍,欢迎参考!朱自清《荷塘月色》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月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朱 自清《荷塘月色》讲义
朱自清《荷塘月色》讲义朱自清讲义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著名散文,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荷塘夜景,抒发了作者内心深处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一、写作背景朱自清写作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作者作为一位爱国知识分子,既对黑暗现实感到不满,又无法找到出路,内心充满了苦闷和彷徨。
在这种情况下,他借助对荷塘月色的描写,暂时逃离现实的纷扰,寻求内心的片刻宁静。
二、文章结构这篇散文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依次描绘了“小径漫步”“荷塘景色”“江南采莲”等画面。
文章开头,作者从家里“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写起,交代了夜游荷塘的缘由。
然后沿着小径,在淡淡的月光下,作者来到了荷塘边。
接下来是对荷塘景色的详细描写,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作者先写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形象地写出了荷叶的风姿;再写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将荷花的姿态描绘得栩栩如生;接着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嗅觉转化为听觉,给人以独特的感受;随后写荷波,“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展现了荷叶与流水的相互映衬。
在描写完荷塘景色后,作者的思绪又回到了现实,想到了江南采莲的旧俗,“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但现实却是“无福消受”。
文章最后,作者在回家的路上,“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又回到了不宁静的现实之中。
三、艺术特色1、情景交融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荷塘景色的描写之中,使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比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种不宁静的心情在荷塘月色的美景中得到了暂时的舒缓,但最终还是无法摆脱现实的困扰。
2、语言优美朱自清的语言清新自然,优美典雅。
他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等,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朱自清主题
《荷塘月色》一文,从“颇不宁静”的心情落笔,表明往观荷塘月色乃是于烦忙绪乱中追求片刻逍遥。
作者娓娓谈来,十分自然。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
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1),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2)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duó)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宁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3)的是田田(4)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5)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
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6)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mò)(7)
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8)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9)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10),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11)(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12)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13),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
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14)去的。
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
人。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15)的季节。
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yuàn)女,荡舟心许(16);鷁(yì)首(17)徐回,兼传羽杯;櫂(zhào)(18)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
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jū)(19)。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州曲》(20)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了,妻已睡熟好久了。
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华园。
《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朱自清先生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
揭露了当时蒋介石社会的统治黑暗和一心救国的爱国热情。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当时的朱自清先生,正在清华大学教书,对急剧变化的社会虽然不是无动于衷,但可以说他对当时
的社会政治问题考虑得并不是很多。
换句话说,他当时考虑得最多的不是社会政局问题,而是首要考虑他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及个人的“逃路”问题。
这种情况,作者在稍后的另一篇文章《哪里走》中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他说他既不能走革命和反革命的道路,只能采取“超然”的态度,“乐得暂时忘记,做些自己爱做的事业”,于是他选定了一条研究“国学”之路。
因为只有这条路才能使他有一个稳定的职业而能让他的家境得以维持但又不受良心的谴责,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小布尔乔亚”的选择。
作者在文中是那样的坦诚,他说:“我在小布尔乔亚里活了三十年,我的情调、嗜好、思想、伦理与行为的方式,都是布尔乔亚的,我彻头彻尾,沦肌浃髓是小布尔乔亚。
”于是作者选择了与他的“情调”、“思想”、“伦理”相一致的国学研究,完完全全地把自己置身于“象牙塔”之中。
这对当时的作者来说也带有一些不得已而为之的味道,甚至对这种选择感到有点悲哀。
因为在作者以及当时的许多人看来,“国学研究”是一条“死路”(作者原话),它再也无法让作者实现人生更高远的目标(包括革命之类),无法领略人生更美好的境界。
因此作者烦恼、愁闷、悲哀。
但这种情绪又无法排遣,因此借《荷塘月色》来向世人诉说自己的情怀,这是一篇有感而发的非常典型的“独语体”散文。
因此,这篇文章的主题并不是什么“对白色恐怖现实的不满”而产生的苦闷和哀愁,也不是什么“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智
者的孤独”,而是表达了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在象牙塔中,对现实感到无奈的叹息。
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
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作者时而缓步前行,时而停立凝想,一路上把荷塘周围环境、荷塘、荷叶和荷花、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他一路去观赏、领略“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
2.朱自清《荷塘月色》读后感
3. xx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及赏析
4. 荷塘月色朱自清读后感
5.荷塘月色朱自清朗读
6.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原文及其赏析
7.朱自清《荷塘月色》的主要内容
8.朱自清《荷塘月色》导学案(附答案)
9. 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及读后感
10. 朱自清荷塘月色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