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小生和花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范派: 范派由范瑞娟创立。 范瑞娟的表演以温厚典雅著称,具有男性稳健轩昂的阳刚之 气,其唱腔特点是淳朴滋实,宽厚响亮,热情内涵,咬字坚实稳重,行 腔迂回流畅,拖腔丰富,旋律起伏多变. 范派代表作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英台、《孔雀东 南飞》中的焦仲卿、《李娃传》中的郑元和、《打金枝》中的 郭嫒等。 范派优秀传人有丁赛君、史济华、方雪雯、章瑞虹、吴凤 花等。
(六) 80年代后期始,随着文化品类的丰富和观众欣 赏口味的多样化发展,上海的越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越剧界的有志之士正在积极探索,深化改革,力争使上 海越剧事业重新走向辉煌。
唱念做打
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 中的四种艺术手段。同时也是戏 曲演员表演的四种基本功。通常 被称为“四功”。 “唱”,指的是唱功。 “做”指的是做功,也就是表演。 “念”指的是念白。 “打”则指的是武功,是传统武 术的舞蹈化。
流派
40年代前期,袁雪芬演出《香妃》 和范瑞娟演出《梁祝哀史》时,都与琴师 周宝才合作,创造出柔美哀怨的“尺调腔” 和“弦下腔”。后来这两种曲调发展成 为越剧的主腔,并逐渐形成不同的流派。
从70年代末开始 ,一些50~60年代 已成名的演员如徐玉兰、王文娟、张云 霞、吕瑞英、金采风、毕春芳等逐渐被 观众承认已形成不同的流派。
茅威涛 女,一级演员。浙江桐乡人,1962年8月8日出生。 高中毕业后于1979年考入桐乡县越剧团,因到上海演出《卖 油郎独占花魁女》,得尹桂芳、尹小芳赏识,乃成尹桂芳的 第三代弟子。一直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台柱小生。被全国剧 协赞誉为该团“五朵金花”之首。1991年9月始任副团长、 1999年7月始任团长。她的唱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色, 被称为“茅腔”。
起源
越剧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 “落地唱书” ,民国14年(1925年)9月17 日上海《新闻报》演出广告中首次以“越剧” 称之。 从此以后“越剧”一词便流传至今。
艺人初始基本上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故称 男班。民国20年底开始,一些女演员如王杏花、 陈苗仙、吕福珠以及“东安舞台”、“四季春 班”等先后来沪,但仍为男女混合演出的形式。 民国30年下半年,女子越剧的所有著名演员几 乎都荟萃于上海。报纸评论称“上海的女子越 剧风靡一时,到近来竟有凌驾一切之势”。而男 班由于演员后继无人,最终被女班取代。
袁派优秀传人有方亚芬、陶琪、华怡青等。
华怡青 女,一级演员。上海市人, 1963年8月出生。1980年在3千多名 考生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海越 剧院,送上海市戏曲学校培训,工花 旦,私淑袁(雪芬)、王(文娟)两派。 1982年任上海越剧院青年剧团演员。 她扮相秀美、身材苗条、嗓音清亮。
陶琪 女,一级演员。江苏苏州人,1963年7 月5日出生。1977年考入南京市越剧团工旦角, 宗袁(雪芬)派。
范派 陆派
徐派
小生
竺派
尹派 毕派
傅派
王派
袁派
花旦
吕派
来自百度文库
戚派
张派
金派
一、袁派:
袁派由袁雪芬创立。
袁派唱腔旋律淳朴而委婉,深沉而流畅,既 善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更以真情实感取胜,重 视以情动人,唱腔的节奏变化多端,唱法上重 视润腔、气口运用、力度对比,因而从容自如, 韵味很浓。
袁派代表作有《祥林嫂》中的祥林嫂、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梁祝哀史》中的祝 英台、《香妃》中的香妃等。
越剧的发展史
(一)1950年4月12日成立了上海第一个国家剧团——华东越 剧实验剧团。1955年3月24日上海越剧院正式成立。此外,一批集 体所有制的剧团如“芳华”、“云华”、“合作”、“少壮”等 也很活跃,在出人出戏方面取得不少成果。
(二) 50~60年代前期是越剧的黄金时期,创造出了一批有重大 影响的艺术精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 梦》、《祥林嫂》等,在国内外都获得巨大声誉 ,随着社会主义建 设事业的发展,越剧开始从上海走向全国。至60年代初,越剧已流布 到二十多个省市,影响日益扩大。
(三)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越剧受到严重的摧残。一 批著名演员、创作人员和管理干部,受到迫害,越剧被迫停演。
(四) 十年动乱结束后,越剧得到复兴。1977年、1978年和1981 年,上海越剧院相继创作演出了男女合演的《忠魂曲》、《三月春 潮》、《鲁迅在广州》,塑造了现代史上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等 历史伟人的形象。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解体的区级越剧团,也 部分得到重建,恢复了艺术活动。
方亚芬 女,一级演员。浙江宁波人,1965年2月出 生。原是浙江镇海越剧团青年演员,1984年11月考 入上海市戏曲学校越剧班,工花旦,宗袁派。上海 越剧院青年剧团挑梁演出。她扮相俊美,嗓音甜润, 台风亮丽,文武两功,基础扎实,
二、尹派: 尹派由尹桂芳创立。 尹桂芳的表演朴实无华,高雅脱俗,潇洒天成,尹派唱腔更是
(五)越剧在影响遍及全国的同时,还走出国门,在国 际上赢得盛誉。1955年夏,上海越剧院以中国越剧团 的名义,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苏联演出;1959年、 1961年上海越剧院分别赴越南民主共和国、朝鲜民主 主义人民共和国访问演出。在改革开放的新时 期,1983年上海越剧院青年演员东渡日本演出《红楼 梦》;1986年又去法国巴黎参加秋季艺术节演出; 1989年5月上海越剧院一批艺术家到美国进行访问演 出,都受到各国人民和华侨的热烈欢
脍炙人口,它注重以字制腔,以情带声,善于运用重音和音色,速度 的变化来刻化人物性格和感情起伏,听来优美舒展,酣畅淋漓.在 越剧中还有“十生九尹”的美称。
尹派代表作有《何文秀》中的何文秀、《屈原》中的屈原、 《沙漠王子》中的沙漠王子、《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等。
尹派优秀传人有尹小芳、筱桂芳、宋普南、茅威涛、赵志 刚、王君安、萧雅等。
王君安 女,一级演员。浙江嵊县人,1970年5 月出生。1980年考入福建省芳华越剧团学艺,工 小生。除了本人能刻苦专研之外,有幸得到表演 艺术家尹桂芳的悉心传教,在唱、做、念、打各 方面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她扮相俊美,功底 扎实,表演上能从人物和剧情出发,风格酷似其 师,朴实隽永,高雅脱俗。
(六) 80年代后期始,随着文化品类的丰富和观众欣 赏口味的多样化发展,上海的越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越剧界的有志之士正在积极探索,深化改革,力争使上 海越剧事业重新走向辉煌。
唱念做打
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 中的四种艺术手段。同时也是戏 曲演员表演的四种基本功。通常 被称为“四功”。 “唱”,指的是唱功。 “做”指的是做功,也就是表演。 “念”指的是念白。 “打”则指的是武功,是传统武 术的舞蹈化。
流派
40年代前期,袁雪芬演出《香妃》 和范瑞娟演出《梁祝哀史》时,都与琴师 周宝才合作,创造出柔美哀怨的“尺调腔” 和“弦下腔”。后来这两种曲调发展成 为越剧的主腔,并逐渐形成不同的流派。
从70年代末开始 ,一些50~60年代 已成名的演员如徐玉兰、王文娟、张云 霞、吕瑞英、金采风、毕春芳等逐渐被 观众承认已形成不同的流派。
茅威涛 女,一级演员。浙江桐乡人,1962年8月8日出生。 高中毕业后于1979年考入桐乡县越剧团,因到上海演出《卖 油郎独占花魁女》,得尹桂芳、尹小芳赏识,乃成尹桂芳的 第三代弟子。一直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台柱小生。被全国剧 协赞誉为该团“五朵金花”之首。1991年9月始任副团长、 1999年7月始任团长。她的唱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色, 被称为“茅腔”。
起源
越剧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 “落地唱书” ,民国14年(1925年)9月17 日上海《新闻报》演出广告中首次以“越剧” 称之。 从此以后“越剧”一词便流传至今。
艺人初始基本上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故称 男班。民国20年底开始,一些女演员如王杏花、 陈苗仙、吕福珠以及“东安舞台”、“四季春 班”等先后来沪,但仍为男女混合演出的形式。 民国30年下半年,女子越剧的所有著名演员几 乎都荟萃于上海。报纸评论称“上海的女子越 剧风靡一时,到近来竟有凌驾一切之势”。而男 班由于演员后继无人,最终被女班取代。
袁派优秀传人有方亚芬、陶琪、华怡青等。
华怡青 女,一级演员。上海市人, 1963年8月出生。1980年在3千多名 考生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海越 剧院,送上海市戏曲学校培训,工花 旦,私淑袁(雪芬)、王(文娟)两派。 1982年任上海越剧院青年剧团演员。 她扮相秀美、身材苗条、嗓音清亮。
陶琪 女,一级演员。江苏苏州人,1963年7 月5日出生。1977年考入南京市越剧团工旦角, 宗袁(雪芬)派。
范派 陆派
徐派
小生
竺派
尹派 毕派
傅派
王派
袁派
花旦
吕派
来自百度文库
戚派
张派
金派
一、袁派:
袁派由袁雪芬创立。
袁派唱腔旋律淳朴而委婉,深沉而流畅,既 善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更以真情实感取胜,重 视以情动人,唱腔的节奏变化多端,唱法上重 视润腔、气口运用、力度对比,因而从容自如, 韵味很浓。
袁派代表作有《祥林嫂》中的祥林嫂、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梁祝哀史》中的祝 英台、《香妃》中的香妃等。
越剧的发展史
(一)1950年4月12日成立了上海第一个国家剧团——华东越 剧实验剧团。1955年3月24日上海越剧院正式成立。此外,一批集 体所有制的剧团如“芳华”、“云华”、“合作”、“少壮”等 也很活跃,在出人出戏方面取得不少成果。
(二) 50~60年代前期是越剧的黄金时期,创造出了一批有重大 影响的艺术精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 梦》、《祥林嫂》等,在国内外都获得巨大声誉 ,随着社会主义建 设事业的发展,越剧开始从上海走向全国。至60年代初,越剧已流布 到二十多个省市,影响日益扩大。
(三)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越剧受到严重的摧残。一 批著名演员、创作人员和管理干部,受到迫害,越剧被迫停演。
(四) 十年动乱结束后,越剧得到复兴。1977年、1978年和1981 年,上海越剧院相继创作演出了男女合演的《忠魂曲》、《三月春 潮》、《鲁迅在广州》,塑造了现代史上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等 历史伟人的形象。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解体的区级越剧团,也 部分得到重建,恢复了艺术活动。
方亚芬 女,一级演员。浙江宁波人,1965年2月出 生。原是浙江镇海越剧团青年演员,1984年11月考 入上海市戏曲学校越剧班,工花旦,宗袁派。上海 越剧院青年剧团挑梁演出。她扮相俊美,嗓音甜润, 台风亮丽,文武两功,基础扎实,
二、尹派: 尹派由尹桂芳创立。 尹桂芳的表演朴实无华,高雅脱俗,潇洒天成,尹派唱腔更是
(五)越剧在影响遍及全国的同时,还走出国门,在国 际上赢得盛誉。1955年夏,上海越剧院以中国越剧团 的名义,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苏联演出;1959年、 1961年上海越剧院分别赴越南民主共和国、朝鲜民主 主义人民共和国访问演出。在改革开放的新时 期,1983年上海越剧院青年演员东渡日本演出《红楼 梦》;1986年又去法国巴黎参加秋季艺术节演出; 1989年5月上海越剧院一批艺术家到美国进行访问演 出,都受到各国人民和华侨的热烈欢
脍炙人口,它注重以字制腔,以情带声,善于运用重音和音色,速度 的变化来刻化人物性格和感情起伏,听来优美舒展,酣畅淋漓.在 越剧中还有“十生九尹”的美称。
尹派代表作有《何文秀》中的何文秀、《屈原》中的屈原、 《沙漠王子》中的沙漠王子、《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等。
尹派优秀传人有尹小芳、筱桂芳、宋普南、茅威涛、赵志 刚、王君安、萧雅等。
王君安 女,一级演员。浙江嵊县人,1970年5 月出生。1980年考入福建省芳华越剧团学艺,工 小生。除了本人能刻苦专研之外,有幸得到表演 艺术家尹桂芳的悉心传教,在唱、做、念、打各 方面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她扮相俊美,功底 扎实,表演上能从人物和剧情出发,风格酷似其 师,朴实隽永,高雅脱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