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探究物质燃烧条件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燃烧的化学探究实验报告

燃烧的化学探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燃烧现象的基本特征,掌握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

2. 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燃烧的现象,分析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3. 深入理解燃烧反应的热效应,认识燃烧反应的放热性质。

二、实验原理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产生火焰、光、热等现象。

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为:可燃物、助燃物(氧气)和点火源。

在实验中,通过观察不同物质的燃烧现象,分析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进一步了解燃烧反应的热效应。

三、实验器材1. 实验室常用器材:酒精灯、火柴、镊子、酒精、烧杯、试管、玻璃棒等。

2. 实验试剂:木炭、硫磺、磷、铁丝、酒精、稀盐酸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木炭燃烧现象(1)将木炭块放在酒精灯上点燃,观察火焰、光、热等现象。

(2)用镊子夹取木炭块,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燃烧现象。

2. 观察硫磺燃烧现象(1)将硫磺块放在酒精灯上点燃,观察火焰、光、热等现象。

(2)用镊子夹取硫磺块,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燃烧现象。

3. 观察磷燃烧现象(1)将磷块放在酒精灯上点燃,观察火焰、光、热等现象。

(2)用镊子夹取磷块,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燃烧现象。

4. 观察铁丝燃烧现象(1)将铁丝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红热,观察现象。

(2)用镊子夹取铁丝,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燃烧现象。

5. 分析实验结果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分析不同物质的燃烧过程,总结燃烧反应的热效应。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木炭燃烧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呈蓝色,光较弱,热较微。

将木炭块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更加剧烈,火焰呈红色,光和热都较强。

2. 硫磺燃烧硫磺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呈蓝色,光较强,热较微。

将硫磺块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更加剧烈,火焰呈黄色,光和热都较强。

3. 磷燃烧磷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呈白色,光较强,热较微。

将磷块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更加剧烈,火焰呈白色,光和热都较强。

4. 铁丝燃烧铁丝在空气中加热至红热时,光和热较强,但火焰不明显。

物质燃烧的条件实验报告

物质燃烧的条件实验报告
问题

讨论


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
景 泰 县 上 沙 窝 中 学实 验 报 告
年级班组姓名指导教师年月日
实验
名称
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实验
目的
实验内容
操作要点及注意问题(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及解释
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1、在250 mL的烧杯中放入一小块白磷,并注入200 mL的热水。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水分的白磷,另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
过一会,观察现象。(白磷的着火点约40℃,红磷的着火点约240℃)。
2、如果用双连球向水中白磷周围通入氧气。
3、如果将铜片上的红磷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使红磷的温度继续升高。
铜片上的白磷因满足燃烧的条件而燃烧,热水中的白磷因没有跟氧气接触而不能燃烧,铜片上的红磷因没有达到着火点而不能燃烧
白磷在热水中也能燃烧。
红磷燃烧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③可燃物跟氧气接触。

燃烧条件的实验报告

燃烧条件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探究燃烧发生的必要条件。

2. 分析燃烧过程中氧气、温度和可燃物之间的关系。

3. 通过实验验证燃烧三要素:氧气、可燃物和温度的相互影响。

二、实验原理燃烧是指可燃物在氧气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并释放出热能和光能的过程。

燃烧的发生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达到着火点的温度。

本实验通过控制变量法,分别研究氧气、温度和可燃物对燃烧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木条、火柴、蜡烛、酒精、砂纸、试管、酒精灯、集气瓶、烧杯、水、玻璃棒等。

2. 实验仪器:酒精灯、集气瓶、烧杯、玻璃棒、天平、温度计等。

四、实验步骤1. 实验一:探究氧气对燃烧的影响(1)将一根木条点燃,放入集气瓶中,观察木条燃烧情况。

(2)将集气瓶中的氧气抽空,再次将点燃的木条放入集气瓶中,观察木条燃烧情况。

2. 实验二:探究温度对燃烧的影响(1)点燃蜡烛,将蜡烛放在试管中,观察蜡烛燃烧情况。

(2)用玻璃棒蘸取少量酒精,滴在蜡烛火焰上,观察蜡烛燃烧情况。

3. 实验三:探究可燃物对燃烧的影响(1)将火柴点燃,放入烧杯中,观察火柴燃烧情况。

(2)用砂纸将木条表面摩擦,使其表面粗糙,点燃木条,放入烧杯中,观察木条燃烧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当集气瓶中的氧气被抽空后,木条无法燃烧。

这说明氧气是燃烧的必要条件之一。

2. 实验二:蜡烛在试管中燃烧,当酒精滴在蜡烛火焰上时,火焰变得更旺。

这说明温度对燃烧有显著影响。

3. 实验三:火柴在烧杯中燃烧,而摩擦后的木条燃烧得更旺。

这说明可燃物的性质对燃烧有影响。

六、实验结论1. 燃烧的发生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达到着火点的温度。

2. 氧气是燃烧的必要条件之一,氧气充足时,燃烧更旺。

3. 温度对燃烧有显著影响,温度越高,燃烧越旺。

4. 可燃物的性质对燃烧有影响,可燃物越易燃,燃烧越旺。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火灾事故发生。

2. 实验操作要规范,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中考理化实验报告

中考理化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实验目的:1. 了解物质燃烧的基本条件。

2. 通过实验验证燃烧需要满足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温度。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实验器材:1. 铝制烧杯2. 橡皮筋3. 火柴4. 氧气瓶5. 铝片6. 玻璃片7. 温度计8. 秒表9. 记录纸10. 实验记录表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将铝片、橡皮筋、火柴、氧气瓶等放置在实验桌上。

2. 在铝片上用橡皮筋固定一根火柴,使火柴头朝上。

3. 将铝片放入铝制烧杯中,用玻璃片盖住烧杯口,确保烧杯内充满氧气。

4. 用温度计测量烧杯内的温度,记录数据。

5. 点燃火柴,观察火柴是否燃烧。

6. 记录火柴燃烧的时间,以及燃烧过程中烧杯内温度的变化。

7. 重复步骤4-6,分别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实验。

8.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结果:1. 在温度为25℃时,火柴未能燃烧。

2. 在温度为40℃时,火柴能够燃烧,燃烧时间为10秒。

3. 在温度为60℃时,火柴燃烧时间为15秒。

4. 在温度为80℃时,火柴燃烧时间为20秒。

实验分析:1. 通过实验可知,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温度。

2. 在实验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火柴燃烧时间也随之增加,说明温度越高,燃烧越充分。

3. 在温度较低时,火柴未能燃烧,说明温度是燃烧的必要条件之一。

实验结论:1. 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温度。

2. 温度越高,燃烧越充分。

3. 实验过程中,火柴燃烧时间与温度呈正相关。

实验反思:1. 本次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

2. 在实验过程中,要准确记录实验数据,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3. 通过本次实验,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对燃烧条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探究了物质燃烧的条件,通过实验验证了燃烧需要满足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温度。

实验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火柴燃烧时间也随之增加,说明温度越高,燃烧越充分。

物质燃烧探究实验报告

物质燃烧探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物质燃烧的基本条件。

2. 探究不同物质燃烧时的现象和产物。

3. 学习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物质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光和热的过程。

燃烧反应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有可燃物、氧气和着火点。

三、实验用品1. 实验器材:酒精灯、镊子、火柴、试管、烧杯、玻璃棒、酒精、澄清石灰水、石蜡、纸张、棉花、铁丝等。

2. 实验试剂:酒精、澄清石灰水。

四、实验步骤1. 预热:将酒精灯点燃,预热实验器材。

2. 实验一:观察酒精燃烧现象(1)将少量酒精倒入试管中,用镊子夹住试管,靠近酒精灯火焰。

(2)观察酒精燃烧时的火焰颜色、形状、燃烧速度等。

(3)将烧杯倒扣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是否有水雾生成。

(4)取下烧杯,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石灰水是否变浑浊。

3. 实验二:观察石蜡燃烧现象(1)将石蜡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至熔化。

(2)用玻璃棒蘸取少量熔化的石蜡,滴在火焰上。

(3)观察石蜡燃烧时的火焰颜色、形状、燃烧速度等。

(4)将烧杯倒扣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是否有水雾生成。

(5)取下烧杯,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石灰水是否变浑浊。

4. 实验三:观察纸张燃烧现象(1)将一张纸张折叠成小船状,用火柴点燃。

(2)观察纸张燃烧时的火焰颜色、形状、燃烧速度等。

(3)将烧杯倒扣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是否有水雾生成。

(4)取下烧杯,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石灰水是否变浑浊。

5. 实验四:观察棉花燃烧现象(1)将少量棉花放入试管中,用镊子夹住试管,靠近酒精灯火焰。

(2)观察棉花燃烧时的火焰颜色、形状、燃烧速度等。

(3)将烧杯倒扣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是否有水雾生成。

(4)取下烧杯,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石灰水是否变浑浊。

6. 实验五:观察铁丝燃烧现象(1)将铁丝放入试管中,用镊子夹住试管,靠近酒精灯火焰。

(2)观察铁丝燃烧时的火焰颜色、形状、燃烧速度等。

实验报告单面打印

实验报告单面打印

实验名称: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实验日期:2021年10月10日实验地点:化学实验室实验人员:张三、李四一、实验目的1. 了解物质燃烧的条件;2. 掌握燃烧实验的基本操作;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燃烧是指可燃物质与氧气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产生光和热的现象。

物质燃烧的条件包括:可燃物、氧气和点火源。

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条件下物质的燃烧情况,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三、实验材料1. 仪器:酒精灯、镊子、火柴、玻璃片、烧杯、试管、铁架台、酒精、水、碳酸钙、氧化铁、硫磺;2. 药品:酒精、水、碳酸钙、氧化铁、硫磺。

四、实验步骤1. 将酒精倒入试管中,用镊子夹住火柴点燃酒精,观察酒精燃烧的现象;2. 将碳酸钙和氧化铁分别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观察碳酸钙和氧化铁在水中的溶解情况;3. 将硫磺放入试管中,用镊子夹住火柴点燃硫磺,观察硫磺燃烧的现象;4. 将烧杯中的水倒入试管中,观察水的燃烧情况;5. 将酒精灯熄灭,观察酒精燃烧的情况;6. 将氧化铁和碳酸钙分别放入试管中,用镊子夹住火柴点燃,观察氧化铁和碳酸钙的燃烧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酒精燃烧时,火焰呈蓝色,伴有热量和光;2. 碳酸钙和氧化铁在水中不溶解,说明水不是燃烧的条件;3. 硫磺燃烧时,火焰呈蓝色,伴有热量和光;4. 水在酒精灯熄灭后不会燃烧,说明点火源是燃烧的条件;5. 氧化铁和碳酸钙在点燃后没有燃烧,说明氧气是燃烧的条件。

六、实验结论1. 物质燃烧的条件包括:可燃物、氧气和点火源;2. 酒精、硫磺等可燃物质在点燃后会燃烧,而碳酸钙、氧化铁等非可燃物质不会燃烧;3. 水不是燃烧的条件,点火源是燃烧的必要条件。

七、实验注意事项1. 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火灾事故;2. 实验操作要规范,防止实验数据不准确;3. 实验结束后,要清理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整洁。

八、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物质燃烧的条件,掌握了燃烧实验的基本操作,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燃烧的原理实验报告(3篇)

燃烧的原理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包括燃烧的必要条件、燃烧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等。

2. 掌握燃烧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技能。

3. 通过实验观察燃烧现象,加深对燃烧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燃烧是指可燃物质与氧气(或其他氧化剂)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放热反应的过程。

燃烧的必要条件包括:1. 可燃物质:具有可燃性的物质,如木材、纸张、汽油等。

2. 氧气:助燃剂,通常指空气中的氧气。

3. 热量:点燃可燃物质,使其达到着火点。

燃烧过程中,可燃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物质,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可燃物 + 氧气→ 燃烧产物 + 热量三、实验用品1. 可燃物质:木材、纸张、汽油等。

2. 氧气:空气。

3. 热源:酒精灯、打火机等。

4. 实验仪器:烧杯、试管、温度计、天平等。

四、实验步骤1. 取一定量的可燃物质,放入烧杯中。

2. 用酒精灯或打火机点燃可燃物质,观察燃烧现象。

3. 记录燃烧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并观察燃烧产物的颜色、状态等。

4. 对燃烧过程进行定量分析,如测定燃烧产物的质量、热量等。

5.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燃烧原理。

五、实验现象1. 燃烧时,可燃物质发出火焰,并伴有热量释放。

2. 燃烧产物有气体、液体和固体,其颜色、状态等因可燃物质不同而异。

3. 燃烧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直至可燃物质完全燃烧。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燃烧过程中,可燃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物质,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2. 燃烧产物的颜色、状态等因可燃物质不同而异。

例如,木材燃烧产生烟雾和灰烬,汽油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和少量水。

3. 通过实验数据,验证了燃烧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直至可燃物质完全燃烧。

七、实验结论1. 燃烧是可燃物质与氧气(或其他氧化剂)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放热反应的过程。

2. 燃烧的必要条件包括可燃物质、氧气和热量。

3. 燃烧过程中,可燃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物质,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9.探究物质燃烧条件实验报告

9.探究物质燃烧条件实验报告

探究物质燃烧条件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日期
【问题和建议】
1、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过长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你怎样看这一问题?
2、如果把实验室2中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片换成木屑和煤粉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连接中考】
1.森林着火,消防队员开辟“防火隔离带”的目的在于()
A.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B.隔离空气
C.隔离可燃物
D.开辟运水的道路
2.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火柴梗的着火点比火柴头的高
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3、用嘴吹灭燃着的生日蜡烛,利用的主要灭火原理是()
A.隔绝空气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清除可燃物D.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4.恰当的安全措施能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下列事故处理措施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B.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扑灭
C.高层住房内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D.煤气泄露,立即打开排气扇的电源开关
5、2012年5月18日开始,伦敦奥运圣火只在英国境内传递。

采集圣火的唯一方式是在奥林匹克的赫拉神庙前利用凹面镜集中阳光来引燃火种。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阳光为火种的燃烧提供了热量,使其达到着火点
B.火炬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
C.强风和大雨下火炬仍可以保持燃烧,是因为火炬燃料的燃烧不受燃烧的条件影响
D.火炬内装的燃料丙烷(C3H8)属于可燃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物质燃烧条件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日期
【问题和建议】
1、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过长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你怎样看这一问题?
2、如果把实验室2中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片换成木屑和煤粉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连接中考】
1.森林着火,消防队员开辟“防火隔离带”的目的在于()
A.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B.隔离空气
C.隔离可燃物
D.开辟运水的道路
2.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火柴梗的着火点比火柴头的高
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3、用嘴吹灭燃着的生日蜡烛,利用的主要灭火原理是()
A.隔绝空气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清除可燃物D.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4.恰当的安全措施能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下列事故处理措施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B.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扑灭
C.高层住房内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D.煤气泄露,立即打开排气扇的电源开关
5、2012年5月18日开始,伦敦奥运圣火只在英国境内传递。

采集圣火的唯一方式是在奥林匹克的赫拉神庙前利用凹面镜集中阳光来引燃火种。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阳光为火种的燃烧提供了热量,使其达到着火点
B.火炬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
C.强风和大雨下火炬仍可以保持燃烧,是因为火炬燃料的燃烧不受燃烧的条件影响
D.火炬内装的燃料丙烷(C3H8)属于可燃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