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乾陵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乾陵文化

摘要

在中华文明史中,墓葬既是人类物质生活的遗存,也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反映;它不但有关死,更关乎生。表面上看来,墓穴是安放死者遗骸之所,葬礼是古已有之的传统仪式。然墓葬实质上却体现了人类对于死亡的态度,以及与之相关的政治经济制度、宗教信仰及民风民俗等诸多文化内涵。中国历代帝陵中,乾陵是最特殊的一个。这里埋着唐高宗李治和大周女皇帝武则天。一对夫妇,两朝皇帝,合葬一室,这在世界墓葬文化中也是极其罕见的。乾陵集中体现了君主专制的权威,展现出有唐一代经济文化上的繁荣,更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特征与民族精神。

关键词:乾陵墓葬文化

前言

乾陵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梁山是圆锥形石灰岩山体,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乾陵就在北峰之上。梁山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据史书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四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等许多宏伟的建筑物。勘探表明:内城总面积240万平方米。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从乾陵头道门踏上石阶路,计537级台阶,其台阶高差为81.68米。走完台阶即是一条平宽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这条道路便是“司马道”。两旁现有华表1对,翼马、鸵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石碑2道。东为无字碑,西为述圣记碑。有王宾像61尊,石狮1对,周围还有17座陪葬墓。“唐高宗陵墓”墓碑,高2米,是陕西巡府毕源为高宗所立,原碑已毁,现在这块碑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此碑右前侧另一块墓碑,是郭沫若题写的“唐高宗李治与则天皇帝之墓”12个大字。另外在南门外有为高宗皇帝和武则天歌功颂德的《述圣记碑》和《无字碑》二通以及参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在中国历史上,陵前石刻的数目、种类和安放位置是从乾陵开始才有了固定制度的,一直延袭到清代,历代大同小异。

一、乾陵的形成

这座皇帝陵为何称“乾陵” ?

许多学者早已指出,因其居于长安西北,即八卦之乾,故其陵称为乾陵。另有学者认为此说不妥,根据是唐代还有其他陵墓都分布在西安的西北、正北和东北的乾县、礼泉、径阳、三原、富平、蒲城诸县的渭北高原上,为什么再没有以八卦起名的坎陵或艮陵呢? 可见取象八卦这一说法只是一种偶然现,并非陵名本来的真实取义。《易经·说传》云:“乾,夭地。”唐高宗的帝号称“天皇”,“天皇大帝” ,自称“天皇”或“大帝”。他的皇后称“则天皇后” ,又称“则天皇帝” ,就是则像其夫“天皇大帝”之意,或自称“天后”1。所以, 埋葬天皇大帝的陵称乾陵,就是天陵。乾是天的雅名。

乾是天的雅命,这是一项重要的补充。但表达似不太准确。其一,历史的称谓,乾陵是唐高宗陵。中宗遵照武则天的遗制,是以高宗皇后的身份将其衬葬于乾陵的。如史记载,“二年( 神龙二年)五月庚申,衬葬于乾陵”出自(《川日唐书》卷6则天皇后本纪)。不仅唐代如此直至清乾隆时毕沉任陕西巡抚为陵竖碑,仍题作“唐高宗乾陵”。陵名乾陵与“则天皇帝”无涉。其二,《唐会要》《旧唐书》、《通鉴》等书的记载,严善思上疏中多处提到乾陵,可见在葬武则天之前乾陵早已定名2。而且史书都说,高宗葬于乾陵。因此很可能营建过程中,乾陵的名称就已经有了。由于陵的方位处于长安西北,在八卦的“乾”位上;而据《易经》, “乾”又有“天”意。因此埋葬高宗“天皇大帝”的陵称为乾陵,更是约定俗成、天经地义的了。至于说其他诸唐陵为何再没有以八卦方位起名,那是因为其前献、昭二陵已有定名。唐高宗陵又恰在长安西北,属于“乾”位的最佳选择, 而其后地处长安正北、东北的诸唐陵只好采用别的办法命名了。

二、乾陵的规模与形制

乾陵整座陵园被围绕梁山修筑的城墙所包围。在城墙的南、北、东、西面各开一门,以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神命名。其中朱雀门(南门)为正门每个城门外都有嘲楼和石狮。朱雀门内建有一座献殿(举行祭献仪式的活动场所,陵园中的主体建筑。四个城墙拐角各建一座角楼。城墙的总长度5918米,大于秦始皇陵的外域。而在这一周城墙之内其实还只是乾陵的内城。通常所说的乾陵还包括

○1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25页。

○1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25页。

面积更大的外城和陪葬墓,可见其规模之大。

朱雀门之南就是乾司马道。司马道全长依山势由南向北逐渐升头就是乾陵正山,这种布局使自然而前来拜谒的人们产生一畏之感。在司马道两删,排列着体型高大、雕刻类石刻。由南向北依次是翼马、鸵鸟、仗马和牵拄仪刀侍立的石人、述和“无字碑”以及“六十一像”这些石刻组成了中目王陵园内最庞大的石雕体现了大唐帝国的繁盛高的文化艺术成就。

在司马遁的东西两则有许多与真人一般大小的无头石人。这些石像太多穿窄袖右衽或左衽长袍,腰京宽带,足登尖头靴,两手合拱。表现出恭顺谦卑的姿态。这些石人的由来是,在高宗下葬时,少数民族首领和特使前采参加葬礼。武则天为了炫耀葬礼的盛况和唐朝皇帝“天可汗”的地位,遂将他们的形象刻为石像立在乾陵,称为“六十一宾王像”3。石人头部绝大多数毁于明清时期,尚存的为高鼻、瀑目形象。有的还能看清楚头上的发辫。石人背部刻有国名、官职和姓名目前能辨清字迹的有来自国王“斯陋勒”“于阗王尉迟傲、吐火罗王子特勤羯达腱”等,他们大都是各少数民旌羁麋国的首领。六十一宾王像是唐朝民族交往和对外关系的真实写照。

乾陵文化展现出盛唐景象、盛唐气魄、盛唐风采, 石刻和壁画中的人物形象, 躯体硕大、面部丰腔、精神焕发,反映出一种蓬勃向上的时代风貌。连石刻中的动物也为之精神振奋,趾高气扬。如乾陵内城守门石狮, 形体皆很高大, 约 3 .

35 米左右。最精彩的朱雀门石狮一对,蹲坐陵前, 昂首挺胸, 前肢挺拔,为能够守陵而感到自豪。“由于雕刻家对结构、筋骨、肌肉, 都作了强烈刻划,表现了坚实、健壮、雄强有力的体魄。”只有盛唐时期的盛唐人,才能塑造出如此生动的人物形象、动物形象。

唐代将神话传说中的翼马雕刻成石立于陵园, 以显示陵园的气势, 并隐喻帝王的英灵可以升天,独来独往。乾陵翼马的两翼上刻有忍冬花纹, 这显然受到希腊、波斯艺术风格的影响。有的学者指出: “仗马是皇帝出巡的仪仗队,在仗马前开道的是鸵鸟和翼马,鸵鸟产于西亚、非洲,翼马产于中亚。唐陵用这些外来动物领路,实际是体现出对外来人物与文化的信任, 集中体现出那时的开放精神。”对外开放促进了改革,改革带来了唐文化的光辉灿烂, 从乾陵文化的特征和学术价值中, 我们就可以看出,研究和宏扬乾陵文化的重要意义。

乾陵文化是盛唐文化的代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座宝库。研究和宏扬乾

陵文化,能够带动乾陵、昭陵、桥陵等唐十八陵文化的充分利用和开掘,促进乾县、咸阳地区以至整个关中旅游事业的发展、经济建设的腾飞。唐十八陵是中

○2何汉南,唐代乾陵石刻取象初探,见咸阳文物考古论丛.,1983年1月,第23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