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皮内瘤变临床病理
外阴上皮内瘤变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外阴上皮内瘤变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r intraeI)ithelial neoplasia,VIN)是外阴癌的癌前病变,包括外阴上皮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
外阴上皮内瘤变分为三级:①I级为轻度外阴上皮不典型增生(异型上皮局限在外阴上皮下1/3);②Ⅱ级为中度外阴上皮不典型增生(异型上皮局限在外阴上皮下2/3);③Ⅲ级为重度外阴上皮不典型增生(异型上皮占外阴上皮下2/3以上,但未达全层)及原位癌(癌灶局限在上皮层内,未突破表皮基底膜)。
【病理改变】1.外阴上皮非典型增生外阴上皮非典型增生(vulvar epithelial dysplasia)的病理组织学改变为表面角化及上皮层增厚,颗粒层明显,基底至棘细胞层出现异形细胞,形态大小不等,胞核大,染色质增多、粗糙深染,核膜尚清晰。
核分裂象增多,有异形性。
外阴上皮非典型增生又分轻、中、重3度。
(1)轻度非典型增生:上皮过度增生,异形细胞局限在上皮的下1/3,表面细胞成熟且正常。
(2)中度非典型增生:上皮层下2/3部分的细胞呈明显的异型,排列紊乱,但表层仍正常。
(3)重度非典型增生:异型细胞占据上皮层2/3以上,几乎达表面。
外阴上皮非典型增生可以逆转,病变可以自然消退,但也可发展为原位癌,进一步发展为浸润癌。
2.外阴鳞状细胞原位癌外阴鳞状细胞原位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 situ of vulva)是上皮非典型增生进一步发展而仅局限于上皮内的病变。
其上皮的角化程度一般较高,镜检可见表面上皮角化或角化不全,全层细胞层次消失,上皮脚肥大变圆,伸入真皮。
细胞增生活跃,具有恶性性质与特征,但除全层细胞间变外,上皮基底膜完整,间质末被浸润。
3.外阴帕杰病(Paget's disease of vulva)是一种非鳞状细胞性原位癌。
其病理表现为棘细胞层增厚,上皮脚增宽延长。
在基底层内可见大而不规则的圆形、卵圆形或多边形帕杰细胞,胞浆空而透明,核的大小、形态、染色不一。
宫颈上皮内瘤变
宫颈上皮瘤变宫颈上皮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s,CIN)是一组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癌前期病变的统称。
包括宫颈不典型增生和宫颈原位癌,反映了宫颈癌发生中连续发展的过程,即由宫颈不典型增生(轻→中→重)→原位癌→早期浸润癌→浸润癌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目前CIN已被国外病理学者和妇科肿瘤学者所接受。
症状体征CIN一般无明显症状和体征,部分有白带增多、白带带血、接触性出血及宫颈肥大、充血、糜烂、息肉等慢性宫颈炎的表现,正常宫颈也占相当比例(10%~50%),故单凭肉眼观察无法诊断CIN,见表2。
多数文献报道约半数原位癌患者无临床症状。
舒仪经(1995)统计172例原位癌,仅5.2%有接触性出血,12.2%有少量的不规则出血,其余无症状。
楠等(2001)统计150例CIN中,白带增多和接触性出血者分别占26.0%和20.7%,无症状者占38.0%。
用药治疗1.治疗原则近代对CIN的治疗策略是趋于保守,原因为:①CIN和早期癌的综合诊断水平提高;②宫颈癌的发生、发展经历较漫长的时间,有10年左右;③有20%~50%的不典型增生发生逆转或自然消退;④绝大多数CIN病灶局限,保守性治疗一次性治愈率高达90%左右;⑤原位癌的5年生存率为100%。
但至今国外对CIN的处理尚存不少争论。
(1)CINⅠ级及宫颈SPI是否治疗,意见不一。
CIN自然转归的研究提示级别低的CIN有高的自然逆转率,多数与低危的HPV感染有关,进展为癌的机会极少,近年认为CINⅠ级是一种不稳定状态,对这些最早的癌前病变应采用随诊观察,不予治疗(Jordan,1989;舒仪经,1995)。
反之,不少作者认为CIN患者都应进行处理,而不论其与病毒及分型关系如何,主要从宫颈癌防治角度出发,应持积极态度而给予适宜的癌前阻断治疗。
Syrjaaen(1987)主SPI的处理应与CIN相同,医科院肿瘤医院结合文献和自己的经验,认为对以下情况可采用保守性治疗:①宫颈湿疣合并CIN;②与高危型HPV(16,18,31,33,45…)有关的CIN Ⅰ;③病变围大,又无随诊条件,或精神紧拒绝观察者。
胃镜活检上皮内瘤变高级别的临床 病理诊断研究
胃镜活检上皮内瘤变高级别的临床病理诊断研究摘要:目的探究胃镜活检上皮内瘤变高级别的临床病理诊断的价值和意义。
方法选取某医院中2010年1 月到2012 年12 月接收的经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为上皮内瘤变高级别的患者56 例,并利用常规HE 切片染色观察组织的病理形态,在此基础上将其和手术切除的病理切片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在接受诊治的56 例患者中,经术后切片检查后有8 例没有发现组织癌变,有48 例经诊断后被证实为进展期或早期胃癌。
结论经数据统计分析发现,所有患者中有85.7%的患者在胃镜活检被诊断为上皮内瘤变高级别时,术后都被确诊为胃癌,从这一数据也可以看出,利用胃镜活检进行诊断还是存在一定局限性,该方面还需要医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操作技术来降低失误率。
而影响胃镜活检的主要因素包括检查部位和检查深度两个方面,其中纤维间质反应则是胃镜活检病理诊断的重要形态学指标。
关键词:胃镜活检;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临床诊断;意义1 引言研究表明,患者出现胃癌之间常伴有异型增生阶段,因此利用内镜活检在癌症患者早期进行异型增生症状的判别就显得很重要了,因为其能够提示共存癌症的可能性同时也可以显示出后期癌症发生的危险性。
2000 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对结直肠、乳腺、泌尿道、胃、前列腺等器官进行了定义,统一采用“上皮内瘤变”代替原来的异型增生和原位癌。
根据上皮内瘤变的病变程度可以将其分为二级病变类型,其中一级包括轻度和中度的异型增生,属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二级包括重度异型增生,属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本文主要是对胃镜活检上皮内瘤变高级别的临床病理的诊断研究,研究中选取某医院接收的56 例被诊断为上皮内瘤变高级别的患者进行试验分析。
2 资料与方法2.1 患者临床资料选取某医院2010 年1 月到2012 年12 月接收的经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为上皮内瘤变高级别的患者56 例,所有患者分歧和病理诊断均符合WHO标准。
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3 例,女性患者13例,所有患者年龄均在30 岁到90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4 岁,其中有51 例患者年龄大于50 岁,5 例患者年龄小于50 岁。
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
概述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是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一组癌前病变,它反映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连续过程。
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和临床研究深入,发现CIN并非是单向的病理生理学发展过程,而是具有两种不同的生物学行为。
一种是由病毒诱发的病变,常自然消退,很少发展为浸润癌;另一种是多因素(包括病毒)诱发的病变,具有癌变潜能,可能发展为浸润癌。
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在Bethesda 提出了FBS诊断系统,从细胞学角度将鳞状细胞异常分为3类:不典型鳞状上皮(atypical squamous eells,ASC)、轻度鳞状上皮内病变(10w-一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和重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
LSII相当于CINI,较少发展为浸润癌;HSIL则相当于CINⅡ和Ⅲ,可能发展为浸润癌。
病因其病因还未明确。
目前发现可能与性生活紊乱、性生活过早(小于16岁)、性传播疾病、吸烟、经济状况低下、口服避孕药和免疫抑制等有关。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HPV感染和CIN之间的关系。
宫颈组织学的特殊性是宫颈上皮内瘤样变的病理学基础。
人乳头状瘤病毒(HPV)HPV是一组DNA病毒,基因组含8000bp.完整的病毒体由DNA核心和周围的包被蛋白组成,分子量为992×103Da.HPV普通存在于生物界。
在人类主要感染上皮细胞,HPV感染引起局部上皮增生,增厚或呈乳头状,在宫颈则引起宫颈上皮不典型增生及宫颈癌。
目前,已分离出100余种HPV亚型。
依其致癌性可分为3类:①低危型:如HPV6、11型,可引起外阴湿疣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1);②中危型:如HPV31、33型,可引起CIN1~3;③高危型:如HPV16、18、45、56等型,可引起CIN2~3和宫颈浸润癌。
宫颈上皮内瘤变
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一组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癌前病变的统称,包括宫颈非典型增生及宫颈原位癌。
CIN反映了宫颈癌发生发展的连续过程,即宫颈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早期浸润的系列变化,各级CIN均有发展为浸润癌的趋向。
对CIN及时、合理的诊治是阻断其癌变的有力措施。
宫颈上皮内瘤变分为3级:CINⅠ:表皮下1/3内细胞增多,极性保持或稍紊乱,核轻度增大、异型,核分裂少,上2/3细胞成熟。
CINⅡ:表皮下2/3层内细胞增生,不成熟细胞极性紊乱,核大而异型性较明显,染色深浅不一,核分裂增多,可见病理性核分裂。
CINⅢ/原位癌:超过下2/3的表皮层内细胞显著增生,极性紊乱,核浆比增高,核异型性大而深染者占大多数,细胞的异型性和多形性更明显,核分裂很多且上移,不典型增生占全层者为原位癌。
一、筛查与诊断CIN标准化诊断程序是“细胞学—阴道镜—组织病理学”。
1.宫颈细胞学检查:是宫颈病变“三阶梯”诊断的第一步。
TBS分类见异常上皮细胞者的处理可参照2006年美国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会ASCCP制定的指南;巴氏分级II级及其以上者需做阴道镜检查,必要时阴道镜下取材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
2.阴道镜检查:是“三阶段”诊断中关键的一步。
观察转化区、上皮、血管,观察醋酸及碘试验情况,可以病变部位活检。
3.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定CIN或宫颈癌的“金标准”。
1)宫颈活检:组织病理学诊断是确诊CIN的金标准。
选取阴道镜下可疑病变部位活检,必要时多点活检或碘试验不染色区活检以提高确诊率。
2)颈管搔刮术ECC:ECC能帮助确定隐匿性宫颈浸润癌。
以下情况可选择ECC:可疑宫颈管的病变(例如阴道排液量多、宫颈管膨大等);巴氏III级以上或HSIL,阴道镜图像满意/未见病变;CIN2/3治疗后阴道镜检查随访时,阴道镜检查图像不满意时。
原则上,妊娠期阴道镜检查禁行ECC。
3)诊断性宫颈锥形切除术:适应症参见2006ASCCP指定的指南:①组织学活检为CIN1,阴道镜检查不满意者;②组织学活检为CIN1,病变持续存在达1年以上者;③组织学活检确诊为HSIL(CIN2/3和原位癌CIS)者;④三阶梯技术的诊断结果不一致者;⑤ECC提示宫颈管内病变阳性者;⑥锥切标本切缘阳性者(首选4—6个月的阴道镜随访或ECC,也可重复锥切);⑦妊娠期高度怀疑浸润癌者(仅提倡宫颈诊断性切除,不提倡大锥切,建议用LEEP或冷刀锥切)。
探讨胃镜活检上皮内瘤变高级别的临床病理诊断价值
l 资料与方法
1 . 1 临床 资料 1 3 4例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为上皮内瘤变高级别患者 中, 男性 1 9例,女性 9例 , 年龄在 3 8—7 6 岁 ,其中胃窦 5 例, 贲门8 例 ,胃体 1 0 例 ,幽 门 5例 ,所有 病例 均符 合 世界 卫
生组织 的病 理诊断标 准 。
术前术后的组织切片对照观察 发现在组织形态上具有相似
性 ,即腺 上 皮细 胞 排列 存 在 极 性 ,结构 排 列 非 常 紧密 ,腺
上皮 核形状 具有 杆状 、 不规 则型 、 卵 圆形 等不 一致性 的分布 。
3讨论
胃癌是 常见 的恶 性肿瘤 之一 ,在我 国发病 率较 高。随着 生 活 水 平 的提 高 和人 们 保健 意 识 的不 断 增 强 ,近 年来 , 胃 癌的发病率稍微呈下降趋势 【 2 】 。该病的发生,对患者的身体 健 康造成 了极 大的伤 害 , 而且痊愈 率低 , 具有 极高 的死亡 率 。 为了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有效的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早发 现 、早 诊 断 、早 治疗 是 目前较 为 有 效 的手 段 。报 道 【 ] 显示 早 期 发 现 胃癌 后 ,5年期 的生 存 率 可达 8 0 % ~9 0 %。当前 医学 的发展 进 程 ,已经 使人 们 对 胃癌 的诊 断得 到 了一 定 程 度 的提 升 。作 为 胃癌 诊 断 的常 规 手段 的 胃镜 活检 ,对 黏 膜
在 医疗实践 中,需 要注 意的是 ,临床 医师应 高度重 视经 胃镜 活检 病 理诊 断 结果 为 上 皮 内瘤 变 高级 别 的 患者 ,尽 可 能 早 的进 行 重复 活 检或 手 术治 疗 对 于延 长 患 者 的生存 期 具 有重 要意义 。 世界 上任何 事物都 不是绝 对 的 ,都有 一定 的局限性 。 因 此 非 常有 必 要参 照 世界 卫 生组 织 在 结直 肠 恶性 肿 瘤 的诊 断 中对 是 否侵 犯 了黏 膜 肌非 常重 视 的观 点 ,将 这一 观 点 移植 到 胃镜 活检 病 理诊 断 中。通 过 观察 、对 比可 以发 现 ,凡是 在 胃镜 活检 病 理诊 断 中明确 侵 犯 了黏 膜 肌 的病 例 ,术后 切 片组 织病 理 诊 断均 可 发 现癌 细 胞 的存 在 。处 于 胃癌 进 展期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病理临床诊断价值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病理临床诊断价值【摘要】目的分析研究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病理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分析2011年9月到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120例经内镜活检确诊为上皮内瘤变患者,其中诊断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5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70例。
行腺瘤切除术30例,根治性结肠切除术20例,直肠低位前切除术25例,经肛门局部切除术12例,hartmann 直肠经腹切除结肠造口3例,腹会阴切除术30例。
术后病理切片和术前活检切片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术后78例病理证实为浸润性癌,其中56例术前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患者(71.8%),50例低级别上皮内瘤患者中亦有22例术后病理证实为浸润性癌。
结论要重视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的病理诊断,高度警惕术前诊断是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情况,对疑似病例则要紧密联系临床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在肿瘤的位置不涉及牺牲肛门的条件下,可积极行相应的切除手术治疗。
【关键词】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价值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11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606-02根据2000年胃肠道肿瘤分类新标准,结直肠癌为结肠或直肠的恶性肿瘤。
只有肿瘤组织穿透黏膜肌层至黏膜下层并且镜下有黏膜下层的浸润,才能确诊为结直肠癌。
对未累及黏膜下层者,根据镜下结构异常和细胞异常的不同程度,可诊断为低级别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本组对我院2011年9月到2012年9月120例经内镜活检确诊为“上皮内瘤变”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选择分析2011年9月到2012年9月我院收治经临床病理确诊为“上皮内瘤变”的120例病人资料。
其中女性患者共48例,男性患者共72例。
年龄在25-9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岁。
肿瘤位于直肠68例,乙状结肠16例,降结肠15例,横结肠8例,升结肠13例。
120例病人中68例肿瘤位于直肠,其中25例患者实施直肠低位前切除术,12例患者实施经肛门局部切除术,3例患者实施hartmann 直肠经腹切除结肠造口术,30例患者实施经会阴切除术。
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492研究论著新医学 2023年7月第54卷第7期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李昌 周成军【摘要】 目的 探讨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准确把握“细胞异型性”和“组织结构异型性”,为临床病理医师正确诊断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取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典型病例162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光镜下观察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的典型表现,总结可能提示瘤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病理原因。
结果 162例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6∶36,年龄(61.48±9.16)岁。
在年龄分组中,经Mann -Whitney 检验可知,不同年龄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2.911,P = 0.0036)。
与< 61岁组相比,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在 ≥ 61岁人群更易发生。
在镜下观察中发现可能提示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如核质比增大,核分裂像增多;表层角化颗粒及有核细胞增多;瘤变细胞胞质嗜酸性增强;基底层出现皮脂腺样细胞;瘤变细胞平行或斜行生长;细胞排列紊乱、极向消失;成熟梯度消失;异常角化;上皮内血管增生;上皮脚延伸或推挤式生长。
结论 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在 ≥ 61岁男性中更易发生;光镜下可能提示瘤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可以帮助临床病理医师较为容易的把握食管上皮内瘤变的正确诊断。
【关键词】 食管;上皮内瘤变;癌前病变;角化颗粒;上皮内血管增生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esophageal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Li Chang △, Zhou Chengjun.△Department of Pathology , Tengzhou Central People ’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Jining Medical College , Tengzhou 277500,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 Li Chang , E -mail:*****************【Abstract 】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sophageal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ESIN ), and to accurately di ff erentiate between the “cell atypia ” and “tissue atypia ”, aiming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accurate diagnosis of ESCI for clinical pathologists.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162 patients with typical ESIN were collected. Typical manifestations of ESIN were observed under light microscope.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indicative of the neoplasia were summarized , and the pathological causes of the neoplasia were analyzed. Literature review was also conducted. Results The male -to -female ratio was 126∶36 and the average age was (61.48±9.16) years. In the age grouping , Mann -Whitney test showed that the di ff erences in the median ESIN grade among di ff erent age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 fi cant (Z = -2.911, P = 0.0036). Compared with the < 61-year -old group , ESIN was more likely to occur in the ≥61-year -old group. Light microscopy revealed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indicative of neoplasia , such as increased nuclear -cytoplasmic ratio , increased mitotic fi gures , more keratinized granules and nucleated cells in the surface layer , eosinophilic cytoplasm of tumor cells , sebaceous gland -like cells in the basal layer , neoplastic cells growing in parallel or obliquely , disordered cell arrangement and absence of polarization , absence of maturation gradient , abnormal keratosis ,intraepithelial angiogenesis and epithelial foot extension or push -type growth. Conclusions ESIN is more likely to occur in men aged61 years or older. Light microscopy reveals potential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indicative of neoplasia , which can assist clinical pathologists to make accurate diagnosis of ESIN.【Key words 】 Esophagus ;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 Precancerous lesion ; Keratinized particle ; Intraepithelial angiogenesis基金项目: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扬帆”计划院级科研立项项目(202311)作者单位:277500 滕州,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病理科(李昌);250033 济南,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病理科(周成军)通信作者,李昌,E -mail:*****************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是食管鳞状上皮发生的癌前病变,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细胞异型性和组织结构异型性[1]。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临床意义论文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总结临床病理诊断在结直肠上皮内瘤变中的意义。
方法选择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收治的60例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患者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和研究。
结果60例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患者中,有38例术后病理诊断为浸润型癌,占63.3%。
其中在术前经肠镜确诊为高级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患者中,有31例(81.6%)病理诊断是浸润型癌;低级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患者中,有7例(18.4%)病理诊断是浸润型癌。
38例浸润性癌患者中,出现肝脏转移的有1例,其术后病理诊断为癌结节或者淋巴结转移的有10例,占26.3%。
结论医务人员在治疗过程中,要注重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避免病理诊断失误,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为患者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关键词】结直肠;上皮瘤变;病理;诊断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060-01本文对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收治的60例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和分析,探讨临床病理诊断在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治疗中的重要意义,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收治的60例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8例,患者年龄在30至8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15±5.65)岁。
肿瘤分布位置:直肠有28例,乙状结肠有14例,升结肠有9例,降结肠有8例,横结肠有1例。
肿瘤分布在结肠的28例患者中,腺瘤切除术有4例,结肠根治切除术有24例;肿瘤分布在直肠的32例患者中,会阴切除术1例,肛门局部切除术有8例,腹切除造口术有5例,直肠低位切除术有18例。
1.2方法对60例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病理诊断、术后病理诊断、肿瘤分布位置、术后病理类型以及术后病理转移等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直肠上皮内瘤变病理临床诊断探讨
直肠上皮内瘤变病理临床诊断探讨目的:探析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病理临床诊断的意义。
方法:选取自2004年-2010年12月来我院经内镜活组织检查、病理学诊断为上皮内瘤变的121例病例,其中诊断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病例63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58例。
经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切片诊断与术前活组织检查诊断进行对照比较。
结果:术前诊断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63例患者中,术后诊断为浸润性腺癌的患者共有23例(36.5%),腺瘤患者共有40例(63.5%);术前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共有58例患者中,术后诊断为浸润性腺癌的患者共有50例(86.3%),腺瘤患者共有8例(13.8%)。
73例浸润性腺癌患者中,有2例伴有肝脏转移,4例有组织转移,术后病理证实有局部淋巴结转移或癌结节患者9例。
结论: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术前术后诊断差异较大,诊断时应警惕存在浸润性癌的可能性,对于一些疑似病例可进行临床综合诊断以排除癌变的可能,避免造成诊断失误耽误患者治疗。
标签: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浸润性腺癌;病例临床诊断2000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对肿瘤的定义和标准做了新的规定,诊断结直肠癌时必须见肿瘤组织通过粘膜肌层穿透到粘膜下层时才可诊断为浸润性癌;对未累及粘膜下层者,根据光镜下结构异常和细胞学异常的不同程度,诊断为低级别或高级别的“上皮内瘤变”[1]。
我院对术前诊断为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的121例病例,做如下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自2004年-2010年12月,我院共收治术前诊断为上皮内瘤变的病例121例,其中诊断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病例63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58例。
男性患者63例,女性患者58例,平均年龄49岁。
肿瘤位于升结肠17例,横结肠3例,降结肠13例,乙状结肠23例,直肠65例。
1.2方法术前采用内镜活组织检测诊断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病例63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58例。
根据肿瘤部位和性质,采取相应治疗方法。
本组报告121例患者,56例肿瘤位于结肠,其中有11例实行腺瘤切除术,62例实行根治性结肠切除术;65例肿瘤位于直肠,其中有52例实行直肠低位前切除术,4例实行经肛门局部切除术,6例实行直肠经腹切除结肠造口术,3例实行经会阴切除术。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临床及病理分析
医学创新研究2008年8月第5卷第23期M ED I C I N E I N N O V A TI O N R E SE A R C H’荔辚彩蓍嚣雾露彰彰露爹绔鹫彭露学彭彰留秘管学≯髫爱磐爱簿崔磐碧髫磐嚣臻雾嚣磐黟彩劳髫雾彰黪籍彰孝稽学考影礞与待刁给.Z宙J口颈上皮内瘤变(C I N)临床及病理分析史雪鸿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病理科(北京101101)【中图分类号】R7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821(2008)23一o,77—02’【摘要】目的了解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发生的易感人群,探讨人乳头状病毒(H PV)与C I N之间的关系。
方法总结性回顾我院2007年1月一2007年12月间液基细胞学检查A SC—us(意义不明确的鳞状上皮细胞)以上的阳性患者阴道镜下多点取活检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病理结果异常者行H PV检测。
结果病理诊断为C I N者共360例,其中C I N I患者223例,H PV阳性率为65%,平均年龄32.9岁,C I NI I者88例,H PV阳性率为78.4%,平均年龄36.7岁,C I N l U患者49例,H PV阳性率81.6%,平均年龄43.3岁。
结论处。
于性活跃期的中青年女性是宫颈C I N的易感人群;H PV病毒与C I N之间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其检出率随病变的严重程度而显著增加。
准确诊断子宫颈上皮内癌变。
辨别H PV感染,指导临床早期治疗C I N,对预防浸润癌的发生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C I N易感人群H P V预防在我国,每年新增宫颈癌患者13.15万,约有5万例死于官颈癌。
我国宫颈癌的现状是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普查率低。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已建立较完善筛查系统的发达国家的宫颈癌的发病率已大幅下降,而我国对宫颈癌的筛查力度和策略还面临很多问题。
近年来,随着T C T(液基薄层细胞学技术)及T BS(t he B et hes da s yst em)报告系统的应用,宫颈上皮内肿瘤(C I N)的诊断分级,H PV(人乳头状瘤病毒)的检测对宫颈浸润癌的防御T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文章对我院360例C I N患者进行了病理分析。
食管、胃及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术前活检和ESD术后病理对比及相关分析演示稿件
对于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存在差异的 病例,临床医生应结合具体情况进行 综合判断,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对于疑似上皮内瘤变 的病例,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 先选择ESD手术,以便更准确地评估 病变性质和浸润深度。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存在差异的原因,以期提高术前活检 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可以开展更大样本量的研究,对不同部位的上皮内瘤变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 ,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同时,随着基因检测等新技术的应用,未来研究可以探索其在上皮内瘤变诊断和预 测中的价值,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多依据。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分级差异对比
分级标准
食管、胃及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的分级标准是评估病变恶性程度的关键指标。通过对比术前活检与ESD术后病理的分级 差异,可以发现分级标准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为完善分级标准提供依据。
分级差异分析
在食管、胃及结直肠上皮内瘤变中,由于病变的异质性和取材局限性,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的分级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对分级差异进行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病变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为临床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定义与分类
定义
上皮内瘤变是指上皮组织的轻度和重度异型增生,累及上皮的全层,但未突破 基底膜向下浸润。
分类
根据异型增生的程度,上皮内瘤变可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相当于轻度和中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相当于重度异型增生和原位癌 。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上皮内瘤变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 ,但与慢性炎症、感染、遗传、 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02
术前活检病理分析
活检方法与取材
活检方法
包括内镜活检、穿刺活检等,根据病变部位和性质选择合适 的活检方法。
上皮内瘤变名词解释
上皮内瘤变名词解释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是一种病理学概念,指的是上皮组织内存在异常增生的细胞,其具有向恶性转变的潜能。
本文将对上皮内瘤变进行详细的名词解释,包括其定义、病理特征、分类、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上皮内瘤变是一种早期肿瘤,其恶性转变前阶段。
它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因为在上皮内瘤变的发生过程中,虽然细胞形态和功能出现异常改变,但其组织结构还未发生浸润和恶性转变。
上皮内瘤变在病理学上呈现出以下特征:1. 细胞形态学异常:上皮细胞核发生异常增大、异型性增高,染色质呈现异常分散、深染性,细胞核分裂活跃。
2. 组织结构异常:上皮细胞布局紊乱,形成腺体或鳞状表皮的不规则增生。
3. 病变范围:上皮内瘤变限制在上皮层内,没有浸润到基底膜以下。
上皮内瘤变的分类根据病变的位置和形态特征,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有:鳞状上皮内瘤变(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腺上皮内瘤变(glandul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等。
导致上皮内瘤变的病因多种多样,其中一个常见的因素是感染,特别是与性传播疾病相关的病毒感染,如人乳头瘤病毒(HPV)。
其他因素还包括酒精和烟草的长期使用,美容化妆品和工业化学品的长期暴露等。
上皮内瘤变的临床表现通常无症状,只有在病变进一步发展并浸润到基底膜以下才会产生症状。
根据病变的位置和形态特征,症状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疾病,如子宫颈癌、宫颈内膜腺癌等。
诊断上皮内瘤变主要依靠组织学检查,通过活检获取的组织标本,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的异常改变,可以确定是否存在上皮内瘤变。
此外,还可以通过HPV检测和宫颈涂片等方法进行辅助诊断。
治疗上皮内瘤变的方法根据病变的位置和程度而定,可以采用手术切除、光动力疗法、电凝、冷冻疗法等方法。
提前发现和诊治上皮内瘤变有助于预防其进一步发展成恶性肿瘤。
病理诊断报告范文上的“上皮内瘤变是何意义
病理诊断报告范文上的“上皮内瘤变是何意义上皮内瘤变可以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intraepithelialneoplaia)、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intraepithelialneoplaia)。
上皮内瘤变也就是过去常说的不典型增生,也被称为异型增生。
低级别的上皮内瘤变指的是结构和细胞学异常只存在于上皮的上半部分,其程度相当于轻度或者中度的异型增生。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则是指结构和细胞学异常,扩散到上皮的上半部,甚至全层,其程度相当于重度异型增生和原位癌。
上皮内瘤变涉及很多器官,比如:子宫内膜、宫颈、前列腺、肠胃、消化系统的食管等。
高级别的上皮内瘤变,有着和肿瘤细胞相似的特征,同时也会有向着肿瘤细胞发展的趋势,即使这样,他也属于良性病变,如果采取合理的治疗方式,就可以使得病变停止,甚至出现痊愈的情况。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中存在形态学上进入黏膜下层的癌。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比原位腺癌名称更为合适,而且由于上皮内瘤变比较广泛,因此黏膜内瘤变相比较粘膜内腺癌更为恰当。
目前对于上皮内瘤变的治疗中,要避免出现过度治疗的情况,以免过度治疗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进而影响患者的预后以及生存质量。
1病理诊断报告上的“上皮内瘤变”意义上皮内瘤变的正确含义是强调癌前病变本质上是由于形成上皮内肿瘤引起,上世纪六十年代,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neoplaia,IN)首次被名叫Richard的医学家提出,并用于子宫颈粘膜鳞状上皮的癌前变化。
该上皮内瘤变有两层意义。
第一,上皮内瘤变不是癌;第二,上皮内瘤变是肿瘤形成的一个过程,因此被称为“瘤变”(neoplaia),并不是人们常提及的肿瘤(neoplama)。
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提出“上皮内瘤变”概念,并以为其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而得到医学界广泛应用,并逐渐替代以前不准确的名称: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等。
外阴上皮内瘤变
外阴恶性肿瘤
外阴恶性肿瘤约占女性全身恶性肿 瘤的1%,占女性生殖道癌肿的 3%~5%,常见于60岁以上妇女。以 外阴鳞状细胞癌最常见。 外阴鳞状细胞癌是最常见的外阴癌, 占外阴恶性肿瘤的80%~90%。多见 于60岁以上妇女。其发生率近年有 所增加。
【病因】 【临床表现】 1、症状 外阴瘙痒和肿物 2、体征 大阴唇最多见。早期局 部丘疹、结节或小溃疡;晚期见不 规则肿块,伴或不伴破溃或呈乳头 样肿瘤,有时见“相吻病灶”。
【转移途径】 1、直接浸润 2、淋巴转移 【临床分期】 【诊断】活组织检查:采用1%甲 苯胺蓝涂抹外阴病变皮肤,待干后 用1%醋酸液擦洗脱色,在蓝染部 位作活检,或阴道镜。
【预防】 【治疗】 1、手术治疗 2、放射治疗 3、化学药物治疗 【预后】 【随防】
完
谢谢观看!
外阴上皮内瘤变
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是 一组外阴病变的病理学诊断名称。 包括外阴鳞状上皮内瘤变和外阴 非鳞状上皮内瘤变(page’s病及 浸润性黑色素瘤)。
【病因 】 80%VIN伴有HPV (16型)感染。
【临床表现】主要为外阴瘙痒、 皮肤破损、烧灼感、溃疡等。
【诊断 】
1、活组织检查 2、病理学诊断与分级
(1)外阴鳞状上皮内瘤变分3级: VINⅠ:即轻度不典型增生。 VINⅡ:即中度不典型增生。 VINⅢ:即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 (2)外阴非鳞状上皮内瘤变 主要 指page’s病
【治疗 】
1、外阴鳞状上皮内瘤变 VINⅠ:可用①药物治疗 ②激光治疗 VINⅡ~VINⅢ :采用手术治疗 2、外阴非鳞状上皮内瘤变:手术治 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结直肠上皮内瘤变 (重点讨论直肠黏膜活检病理诊断中的几个问题)
结直肠IN包括腺瘤的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也 包括其它非腺瘤性(幼年性息肉、P-J综合征、增生 性息肉)或炎症性肠病(如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crohn病)时出现的异型增生。
WHO专家组将轻和中度异型增生归入低级别上 皮内瘤变,重度异型增生和原位癌归入高级别上皮 内瘤变。那些组织形态学上难以判断固有膜内浸润 性癌,但都缺乏浸润并穿透黏膜肌层进入黏膜下层 的癌,都归入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5.黏膜下浸润癌
5.外科手术切除
食道黏膜高级别 上皮内瘤变
食道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食道原位癌
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胃指宫颈鳞状上皮和腺上皮肿瘤的癌前 病变,依据组织结构和细胞学特征进行 分级。
(一)宫颈鳞状上皮癌前病变的系统分类
IN 分 级 : 通 常 采 用 2000 年 Lyon 出 版 的 WHO 分 类 的 二 级 法 , 即 低 级 别 上 皮 内 瘤 变 ( low-grade , LGIN ) 和 高 级 别 上 皮 内 瘤 变 (high-grade,HGIN)。
目前IN一般消化道、前列腺、宫颈中采 用,在有些部位如乳腺、肺、膀胱、子宫内 膜尚未完全采用IN分类诊断或者传统术语和 IN分类同时应用。
上皮内瘤变的概念和意义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IN)
IN是指上皮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的改变、遗传学上以基因克 隆改变、生物学上具有侵袭能力和转移能力并发展为浸润性癌为 特征的癌前病变。
因此WHO工作组将上皮内瘤变诊断名称的应用界定于肿瘤性 病变。而不是因反应性/再生性改变所引起的上皮异常增生性病 变,因为传统上所用的不典型增生和异型增生可以是肿瘤性也可 以是反应性增生的改变。IN是指上皮性恶性肿瘤浸润前的肿瘤性 病变,含义同异型增生有时可互用。从字义上讲,IN是指上皮性 性肿瘤形成产生过程的含义。因此IN更强调肿瘤形成的过程,异 型增生有时更强调形态学的改变。此外IN涵盖的范围也比异型增 生广,如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包括重度异型增生和原位癌、黏膜内 癌、浸润癌(固有膜)但未侵及黏膜下层。
结直肠癌的定义:
结直肠恶性上皮性肿瘤,只有肿瘤浸润 超过黏膜肌层抵达黏膜下层才可以诊断为结 直肠癌。
定义的要点: 1部位:只限于结直肠; 2深度:穿透黏膜层抵达黏膜下层。
因此在结直肠黏膜活检标本中,将具有腺 癌的形态特点,但病变仅限于黏膜上皮或固有 膜,未见黏膜下层,病理诊断只能报告病变符 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且比诊断原位癌或 黏膜内癌更为恰当。原位癌的诊断可给病人和 家属带来恐惧,也可能导致临床医生过度治疗。 这在直肠癌的诊断尤为重要。
表2: 系统分类比较
CIN
SIL
CIN I 轻度异型增生
高级别:上皮异型则出现黏膜上半部或更高的 不典型性。
原位癌:异型细胞存在于整个上皮层,表层上 皮缺乏成熟证据。
胃:上皮内瘤变可以源自胃上皮或肠化上皮
在诊断IN东西方学者存在意见分歧. 日本学者注重细胞形态结构变化的异型 性,无浸润也诊断为癌,欧美学者则强调浸 润.食管、胃癌的诊断标准是浸润至固有 膜,因此上述的“原位癌”的术语可用 于食管和胃。
IN替代原位癌是因为浸润前的上皮性肿瘤, 如果采取积极治疗和除致瘤因素,可以恢复正 常状态,并且随着诊断和治疗水平、治疗手段 不断提高和更新,原位癌和微小浸润是能够完 全治愈的。(如临床处理有内镜或外科手术局 切等)。目的是避免过度治疗,防止造成不必 要的损伤而影响预后和生存质量有着重要的临 床实用价值。
如何诊断印戒细胞癌
只要发现黏膜内有印戒细胞癌,无 论是否有黏膜下层的浸润,均应诊断印 戒细胞癌,注明诊断浸润深度,如聚集 在黏膜内可以诊断黏膜内印戒细胞癌, 并建议外科医师做适当的肠段切除术。
大肠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大肠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大肠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直肠黏膜HGIN
管状腺瘤伴HGIN
表1 胃肠上皮肿瘤的Vienna分类
Vienna分类
临床处理
1.无肿瘤
1.选择性随访
2.不确定肿瘤
2.随访
3.黏膜低级别瘤变
3.内镜切除或随访
低级别腺瘤
低级别异型增生
4.黏膜高级别瘤变
4.内镜或外科手术局部切除
4.1高级别腺瘤/异型增生
4.2非浸润癌(原位癌)
4.3可疑浸润癌
4.4黏膜内癌
管状腺瘤基底部
管状腺瘤伴HGIN
结肠腺癌
结肠腺癌
二、食道、胃的上皮内瘤变
一般采用二级系统分低级别(含轻、中度 异型增生),高级别(包括重度异型增生/原 位癌,或两者具有相同的意义)。
食管:一般源自食管胃黏膜连接部(移行部位) 或癌旁组织的非浸润性病变。低级别:上皮异 型局限在上皮的下半部。
同时告知临床,当活检标本所做的IN,尤
其诊断HGIN时,也不排除存在癌的可能性。
因病理医师受活检标本和病理取材有一定局限
性,或活检标本浅表,难以判断有无浸润。
结直肠腺瘤癌变
腺瘤癌变概念:指同一个肿瘤内存在 有腺瘤和浸润性癌。
既往在腺瘤中见到异型增生腺上皮, 在形态上有原位癌或黏膜内癌改变,即 诊断腺瘤癌变,按WHO肿瘤的新分类标 准,此种形态学改变只能归腺瘤伴高级 别上皮内瘤变。诊断标准同样需观察腺 瘤的蒂部黏膜肌及其下是否浸润现象。
上皮内瘤变临床病理中的应用
前言
为了介绍WHO关于胃肠上皮、宫颈上皮性肿瘤的 新分类,其中癌前的上皮性病变,曾赋予不同的名称有 不典型、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IN),后者渐取代前 者。在实际病理诊断工作中,由于认同的差异出现概念 上的不统一。为此我们就实际应用并结合WHO肿瘤组 织学分类中所涉及的异型增生、IN及文献复习,作一个 归纳,与大家讨论。众所周知,一个准确病理诊断报告 还要包括组织学分类、分级等,才是使临床医生采取有 效治疗的前提,因此推广应用WHO系统肿瘤分类,目 的加强病理工作者的共识,并与临床医生间的沟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