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乳腺癌文稿演示

合集下载

演示文稿乳腺癌分期课件

演示文稿乳腺癌分期课件

病例数 67 285 100 116 206 167 685 614 401
中位随访期 39 14 24 22 26 46 29 28 26
腋窝复发率 0 0
1(1) 0
3(1.4) 0
1(0.1) 1(0.16) 2(0.5)
第三十一页,共36页。
放疗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的应用
早期患者保乳术后的根治性放疗 改良根治术后高危患者的放疗 新辅助化疗后可手术乳腺癌的放疗 局部区域性复发患者的放疗
第二十三页,共36页。
第二十四页,共36页。
第七版变化要点
T0、T1伴淋巴结微小转移N1mi的分期由IIA降期为IB Mx被去除:新分期去除了Mx(远处转移不能评估)。 cM0(i+):无远处转移的临床或影像学证据,但通过免疫
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cal, IHC)或分子生物 学在外周血、骨髓或其他非区域淋巴结组织发现不超过 0.2mm的微小转移灶 M1 :通过临床、影像学活组织学发现大于0.2 mm的转移
保乳手术+I/II级腋窝清扫:全乳和锁骨上区域放疗(内乳淋巴
结受累者应同时做内乳区放疗)
第三十五页,共36页。
内乳淋巴结照射的争议
内乳淋巴结临床复发率低:0-7%
内乳淋巴结(+):10% 内乳淋巴结 (-) : 6%
治疗内乳淋巴结的疗效不确切 照射内乳淋巴结的副作用
➢ 降低对化疗的耐受性 ➢ 充血性心力衰竭
病理分期(pN)
pNx无法评估 pN0 ITC≤0.2mm pN1mi 0.2mm<微小转移≤2.0mm pN1a 1-3个ALN阳性 pN1b IMN阳性(sn) pN1c IMN阳性(sn)伴1-3个ALN阳性 pN2a 4-9个ALN阳性 pN2b IMN临床阳性,但ALN阴性 pN3a ≥10个ALN转移,或锁骨下转移

演示文稿乳腺癌根治术步骤课件

演示文稿乳腺癌根治术步骤课件
[图1-1]
先作外缘切口,再作内缘,切
至皮下组织后,以止血钳夹住少 许皮下组织,每隔3cm夹钳一把, 左手提起止血钳,并以手指从外 侧顶起皮肤使其呈水平拉紧,右 手持阔面刀削切皮下脂肪组织, 紧贴皮肤向周围作潜行切削,边 切边止血。内侧皮瓣分离至胸骨 中线,外侧分离至背阔肌前缘, 上至锁骨,下至腹直肌前鞘,分 完一侧皮瓣后用热盐水纱布垫压 迫止血,如遇较大出血点,应予 结扎或电灼。亦可用低电压电刀 切削皮下脂肪组织,形成皮瓣, 这样边切边止血,可大大减少术 中失血[图1-2]。
[图3-1]切断胸大肌肱骨头
4.切断胸小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先将胸大肌翻转向下,显 露被喙锁胸筋膜包绕的胸小 肌,在胸小肌下缘用止血钳 挑开此筋膜,用左手示指伸 入胸小肌后方,紧贴胸小肌 后面分离至肩胛骨喙突处止 点,并将手指垫在后面以保 护腋窝大血管。在靠近止点 处钳夹、切断、缝扎止血 [图3-2]。然后将胸小肌向下 翻转、切断、结扎供应该肌 肉的胸外侧血管和神经。
5-1 腋窝部的解剖
[图3-2]切断胸小肌止点
5.解剖腋静脉和清除腋窝淋巴结及 脂肪组织
将已切断的胸大肌、胸小肌一起向下牵拉,即可 显露出锁骨下区的喙锁胸筋膜(这层筋膜较厚而清 晰)和腋窝的脂肪组织。此时手指触得腋动脉的搏 动。在动脉的外上方为臂丛,内下方为腋静脉。由 腋血管开始解剖。这一步骤是整个手术的关键,操 作要特别仔细。腋静脉开始于大圆肌下缘,止于锁 骨下缘与锁骨下静脉连接,有腋鞘将腋动脉、腋静 脉和臂丛神经包绕。
乳腺癌根治术步骤课件
1.体位
仰卧位,患侧上肢外展 90°并固定在手术台的 肢架上,注意不要过伸, 防止臂丛神经麻痹,并 以软枕将胸部垫高5cm 左右。
2.切口及分离皮瓣

最新文档-2019.4.29晚期乳腺癌-PPT精品文档

最新文档-2019.4.29晚期乳腺癌-PPT精品文档

2.吉西他滨/紫杉醇
3.长春瑞宾/顺铂
4.吉西他滨/顺铂
22
病史回顾
2019年1月4日始给予〔DX〕方案化疗4周期, 具体用药:Txt:63.3mg/m2,d1,Xelox: 949.4mg/m2 d1-14 日二次 口服,疗后自觉咳 嗽较前减轻。 4周期后复查胸CT示:右乳腺癌术后改变,双肺 转移,与2019年12月30日片比较肺内结节缩小 及减少,双肺炎症。 上腹增强CT示:肝左叶占位,约2.3 X2.8cm, 与2019年1月2日片比较病灶缩小,肝内多发小 囊肿,与原片比较无著变。
病史回顾

中度复发风险,术后辅助化疗


〔CEF〕方案,每21天重复X 6周期
(体表面积1.58 m2 ) 辅助放疗 胸壁野照射50Gy/25F。 后续口服三苯氧胺 10mg Bid。 定期复查

吉林市肿瘤医院肿瘤内一科
病史回顾

2019-11 (三苯氧胺1年余后)
患者颈部不适,无疼痛,查体:右侧锁骨 上可触及约3.0cm肿物,质硬,活动度差, 无压痛。
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 病例分享
吉林市肿瘤医院 化疗一科 刘晓光
吉林市肿瘤医院肿瘤内一科
病史

患者,女,41岁,身高159cm, 体重59kg, 体表面积:1.58m2,PS:1分 就诊时间:2019-01-02 主诉:右乳癌根治术后3年余,右锁骨上淋 巴结转移1年余,咳嗽半个月。


吉林市肿瘤医院肿瘤内一科
吉林市肿瘤医院肿瘤内一科
术后复发风险评估
低危险度
(ST Gallen2009年诊疗规范/CBCS指南)
– 淋巴结阴性并具备所有以下特征
• • • • • pT≤2cm 病理分级为1级 未侵犯肿瘤周边血管 无HER2/neu基因过表达或扩增 年龄≥35岁

乳腺恶性肿瘤超声诊断详解演示文稿

乳腺恶性肿瘤超声诊断详解演示文稿

第26页,共77页。
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表现
女性 ,63 岁。右侧乳腺外上象限乳晕旁 低 回声肿块 , 大小约 38mm × 26mm × 50mm, 边界欠清楚 , 形态极不规则,蟹足 样, 内部回声不均匀,见多个 点状钙化灶, 乳腺后间隙消失,侵及肌层。病理 : 右侧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 淋巴结转移
第5页,共77页。
乳腺癌发生部位
乳腺癌发生的部位有一 定的规律:
➢ 外上象限约占 50% ➢ 内上象限约占 15% ➢ 外下象限约占 10% ➢ 内下象限约占 5% ➢ 中央区约占 17% ➢ 弥漫性约占 3%
第6页,共77页。
乳腺癌浸润形成的皮肤凹陷
乳腺肿块切除术后 1 月 , 局部复发。图 示肿块浸润皮肤 , 表面隆起 , 皮肤青紫 。 再次行根治术。病理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良性
规则,椭圆形或圆形 清晰,部分有包膜 均匀低回声
钙化灶较少见,较粗大 增强或无改变 明显 小 无 多数不丰富 低速低阻型
恶性
不规则,分叶状或蟹足状 多不清晰,部分有恶性晕
不均匀低回声 多见,以沙砾样为主 衰减多见,浸润后间隙
不存在 大 有
部分较丰富 高速高阻型
第15页,共77页。
导管原位癌
❖ 病理 导管原位癌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存在不同的组织学亚型 , 多数亚型缺 乏特异性的肉眼改变而与乳腺腺病类似 , 仅 粉刺型原位癌可在肉眼识别。粉刺型原位癌 区域乳腺组织质地略硬 , 可见多灶性灰黄色 点状病灶 , 挤压时有粉刺样坏死物流出 , 故得其名。
弹性纤维增生所致的磁白色条纹 , 肿瘤囊性变极罕见。
第21页,共77页。
浸润性导管癌超声表现

乳腺癌业务学习演示文稿

乳腺癌业务学习演示文稿
弹性,牵拉皮肤所致。 ② 乳头偏移或回缩。 ③桔皮症:肿瘤细胞堵塞皮肤和皮下淋巴管致使皮肤
水肿,毛囊处出现点状凹陷,形似桔皮样. ④局部突起。
第10页,共26页。
3 、晚期局部表现 ①肿块固定形成所谓“铠甲胸”
②卫星结节 癌细胞浸润表面大片皮肤,表现为局部 多数坚硬的结节。
③皮肤破溃 肿瘤向外生长突破皮肤,形成坏死溃 疡,易出血感染,有恶臭。
• 多采用联合化疗6周期(CMF 或CAF等)
第20页,共26页。
3 、放疗
• 常用深部X线和60Co
• 为局部治疗。 • 术前放疗:部分病人使用可提高手术切除率。
• 术后放疗:提高生存率。
• 姑息性治疗:适用于晚期病人。
第21页,共26页。
4 、内分泌治疗 • 绝经前的病人可用卵巢去势(手术切除
应妥善固定引流管,放置引流管期间病人坐起、翻身 及下床活动时应避免扭曲、挤压、脱出,保持持续负 压引流状态,注意引流液色、量、质。
第25页,共26页。
(4)患肢指导 术后3日内患肢用软枕抬高20°30°并制动,尤其避免外展上臂,下床活动应用吊带 将患肢托扶,以免腋窝皮瓣滑动影响愈合。指导家属 协助患者配合医务人员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肢体功 能锻炼。
癌,已成为威胁妇女健康的主要病因。它的发病常与遗传有
关,以及40-60岁之间,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发病率较高。 它是一种通常发生在乳房腺上皮组织,严重影响妇女身 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乳腺癌 男性罕见,仅约1-2%的乳腺患者是男性。
第4页,共26页。
发病的高危险因素:
1、月经初潮年龄:初潮年龄早于13岁、绝经年龄大于 55岁
(2)介绍术前各项准备工作 如备皮、备血、术前禁饮食, 指导训练患者适应床上大小便,嘱病人术前保证充足睡

晚期癌症患者症状的管理详解演示文稿

晚期癌症患者症状的管理详解演示文稿
——Neefjes EC,van der Vorst MJ,BlauwhoffBuskermolen S,et a1.Aiming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management of cancer—related fatigue[J J.Oncologist,2013,18(10):1135-1143
多维度量表
Piper疲乏修订量表(The Revised Piper Fatigtle Scale,PFS-R) 欧洲癌症治疗与研究组织的问卷(European 0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s,EORTC QLQ-C30) 疲乏症状量表(Fatigue Symptom Inventory,FSI) 癌症疲乏量表(Cancer Fatigue Scale,CFS) 多维度疲乏量表(Multidimensional FatigIle Inventory,MFSI) 疲劳评定量表(Fatigue Assessment Instrument,FAI) 多维度疲乏症状量表简表(Multidimensional Fatigue Symptom-Short Form,MFSI-SF)
特点:发生快、程度重、持续时间长、不能通过 休息缓解。
癌因性疲乏
癌症患者对疲乏症状的描述
躯体 表现 情感 疲乏 认知 感受
• 虚弱、精疲力竭 • 嗜睡、全身衰退
• 缺乏激情、情绪低落 • 懒散、冷漠、无生气
• 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 • 缺乏F的发病率约15%~99%
癌因性疲乏的评估工具
单维度量表仅能测量疲乏的严重程度.而多维度量 表在评估范围方面更有优势

演示文稿中国晚期乳腺癌诊治专家共识课件

演示文稿中国晚期乳腺癌诊治专家共识课件
第十五页,共30页。
内分泌治疗药物的选择
第十六页,共30页。
内分泌治疗耐药后的靶向治疗选择
临床前研究认为耐药机制可能与m-TOR信号传 导通路激活有关。非甾体类AI或他莫昔芬治疗后疾
病进展患者中,内分泌药物联合m-TOR抑制剂依 维莫司可改善预后。
第十七页,共30页。
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治疗
第二页,共30页。
前言
晚期乳腺癌患者总体生存中位期为2~3年,
不同分子亚型的情况有所不同。HER-2阳性晚期 乳腺癌患者,抗HER-2药物能够显著延长生存 时间并改善预后;但对于三阴性晚期乳腺癌 患者,其总体预后尚未取得明显改善;另外, 对于最常见的雌激素受体阳性\晚期患者,自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治疗上无明显突破,总生
2C
依据动态变化,更改治疗方案 凭此更改治疗方案
2C
术后持续上升 (肿瘤复发早期表现)
持续下降
抗肿瘤治疗无效,结合影像学 2B 检查; 肿瘤治疗有效,伴一过性升高。
抗肿瘤治疗无效,结合影像学 2B 检查疗考虑因素
HR、HER-2、既往治疗(疗效、毒性、 耐受性)、无病间期、肿瘤负荷(转移 部位、数量)年龄、一般状态、月经状 况、并发症,经济和心理因素
原发灶和转移灶结果不一致
只要有一次和(或)HR、HER-2阳性
选择内分泌治疗和 (或)抗HER-2治疗
高龄患者
治疗足量、有效
1B
初治IV期患者原发病灶切除获 部分考虑姑息行手术(尚有争论) 益
第八页,共30页。
局部晚期乳腺癌
1.单个病灶局部复发晚期乳腺癌:尽可能选择根治性治
疗(乳腺切除、根治术联合辅助放疗、或根治术联合 局部加量照射、应尽可能完全切除复发肿瘤)。 2.不适合手术切除的局部复发晚期乳腺癌,全身治疗 为主要治疗手段。

乳腺癌演示文稿ppt课件

乳腺癌演示文稿ppt课件

其他症状:中 期乳腺癌还可 能伴随其他症 状,如焦虑、 抑郁等心理问

晚期症状
皮肤改变:皮肤下陷,形 成“橘皮样”改变
乳头改变:乳头内陷或抬 高
周围组织侵犯:腋窝淋巴 结肿大
远处转移:肺、骨、肝等 器官转移
乳腺癌的诊断
临床诊断
病史采集:询问患者病史,了解症状和家族史 体格检查:检查乳房外观、触诊等,确定肿块位置、大小、质地等 影像学检查:如乳腺B超、乳腺X线摄影等,观察乳腺肿块的形态、边缘和密度等 病理学检查: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肿块,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乳腺癌
放疗和化疗
放疗:放射治疗是乳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可以有效缩小肿瘤并减轻疼痛
化疗:化学药物治疗也是乳腺癌的常见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杀死癌细胞并防止扩散
放疗和化疗的结合: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同时使用放疗和化疗来治疗乳腺癌
副作用:放疗和化疗都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如疲劳、恶心、脱发等,需要做好护理和应对 措施
孕激素水平异 常
雌激素受体异 常
家族遗传因素
家族史:家族中有乳腺癌患者,遗传风险增加 基因突变: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发病密切相关 遗传易感性:具有遗传倾向的人容易患乳腺癌 家族聚集性:家族聚集性也是乳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家族史 中是否有乳腺癌患 者
激素水平:雌激素 水平过高或过低
方法:包括细针穿刺活检、粗针穿刺活检、手术活检等。 意义:病理学检查是乳腺癌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环节,对于制定治疗方案、 评估预后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乳腺癌的治疗
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症:肿瘤大于5cm、有淋巴结转移等 手术方式:全乳切除术、保乳手术等 术后治疗:放疗、化疗等 手术效果:根据病情和治疗方法不同而异

乳腺癌案例分析教学文稿

乳腺癌案例分析教学文稿

乳腺癌案例分析乳腺癌案例分析患者,女性,49岁,农民;因右侧乳房发现一肿块2个月而就诊。

自述2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右侧乳房有一小肿块,无疼痛,故没有在意。

近来发现肿块不断增大,乳房皮肤肿胀,急来就诊。

检查见患者为中年女性,一般情况尚好,体温 36.5°c,脉搏70次/min。

右侧乳房肿胀,皮肤出现橘皮样改变,触诊可触到一3cm×5cm大小肿块,质地硬,表面不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楚,活动性差,无压痛。

右腋窝可触诊到1~2个较硬的淋巴结,无触痛。

取活检病理检查报告为乳腺癌。

知识点回顾:乳房位置:成年女性的乳房位于第2~6肋高度,胸大肌表面,自胸骨旁线向外可达腋中线。

形态结构:青春期未哺乳女性的乳房呈半球形,紧张而有弹性。

乳房由皮肤乳腺和脂肪等构成。

乳腺被结缔组织分隔为15~20个乳腺叶,每个乳腺叶又被分为若干个乳腺小叶。

每一乳腺叶有一输乳管,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性排列,末端开口于乳头。

乳房悬韧带(Cooper 韧带)乳腺周围的结缔组织发出许多纤维束,一端连于皮肤和浅筋膜浅层,另一端连于浅筋膜深层,称乳房悬韧带或 Cooper韧带。

韧带两端固定,无伸展性。

淋巴引流女性乳房淋巴管丰富,分为深、浅两组,淋巴主要注入腋淋巴结。

淋巴引流:①乳房外侧部和中央部的淋巴管注入腋淋巴结的胸肌淋巴结(主要途径)②乳房上部的淋巴管注入腋淋巴结的尖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

③乳房内侧部的一部分淋巴管注入胸骨旁淋巴结,另一部分于对侧乳房淋巴管吻合④乳房下部淋巴管注入膈上淋巴结前组,并通过腹壁和膈下的淋巴管与肝淋巴管交通⑤乳房深部的淋巴管,经乳房后间隙注入位于胸大、小肌之间的胸肌间淋巴结或腋淋巴结的尖淋巴结,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乳腺癌中99%发生在女性,男性仅占1%。

乳腺并不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原位乳腺癌并不致命;但由于乳腺癌细胞丧失了正常细胞的特性,细胞之间连接松散,容易脱落。

癌细胞一旦脱落,游离的癌细胞可以随血液或淋巴液播散全身,形成转移,危及生命。

晚期乳腺癌病人的护理文稿演示

晚期乳腺癌病人的护理文稿演示

(二)辅助诊断方法
乳腺照相、红外线扫描、B超、细胞学及组织学诊 断。
(三)鉴别诊断
乳腺纤维瘤、乳腺囊性增生病、浆细胞性乳腺炎、 乳腺结核。
(四)国际抗癌协会TNM分期
乳腺癌的国际TNM临床分期中的T代表原发肿瘤,是由肿瘤的英文 Tumor的“T”来表示。
它又可分为T0、T1、T2、 T3及T4。
T4c 同时包括T4a和T4b T4d 炎性乳腺癌 2 区域淋巴结(N) NX 区域淋巴结不能确定(例如曾经切除) N0 区域淋巴结无转移 N1 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可活动 N2 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固定或相互融合或缺乏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 床证据,但临床上发现*有同侧内乳淋巴结转移
N2a 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固定或相互融合 N2b 仅临床上发现*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而无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 证据
晚期乳腺癌。
(六)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来设计相应的治 疗药物,药物进入体内会特异地选择致癌位点来相结合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 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所以分子靶向治疗又被称 为"生物导弹"。
赫赛汀是抗Her-2单克隆抗体,对Her-2(++)或(+++)的晚期乳腺癌,赫赛汀靶 向+化疗较单纯化疗效果好,而且不增加毒副反应。2003年ECCO会议进一步证 实了这一结论。
适应者是腋下淋巴结阳性患者,但大约25%淋巴结阴性患者会复发。
(2)术前化疗
(五)内分泌治疗
乳腺癌是激素依赖性肿瘤,在选择适当病例的情况下,内分泌治
疗的效果并不亚于化疗。内分泌治疗始自1896年,Beatson开始采用卵

绝经后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文稿演示

绝经后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文稿演示

LoE:1A
三苯氧胺晚期一线研究
• 复发或转性乳腺癌 • ER+或PgR+或均未知 • 年龄>50岁或 • 绝经至少2年
(N=124)
醋酸甲地孕酮 40mg PO 每日4次
P
R
D
他莫昔芬
10mg PO bid
他莫昔芬 10mg PO bid
醋酸甲地孕酮 40mg PO 每日4次
Muss HB, et al. Semin Oncol 1985; 12(1 Suppl1):55-61.
中国指南推荐:原则上疾病进展缓慢的激素反 应性乳腺癌患者可以首选内分泌治疗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癌症杂志 2011; 21(5):367-417.
原则上疾病进展缓慢的 激素反应性乳腺癌患者
可以首选内分泌治疗
进展缓慢的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特点
• 原发和(或)复发转移灶肿瘤组织ER阳性和(或)PR阳性1 • 术后无病生存期较长的复发转移患者1
1.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癌症杂志 2011; 21(5):367-417. 2. Utsumi T, et al. Breast Cancer 2007; 14(2):194-199.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
• 降低雌激素水平
– 代表药物:LHRHa (戈舍瑞林)、AI (阿那曲唑、来曲唑、依西美坦)
内分泌治疗是乳腺癌综合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 内分泌治疗是激素受体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方 法之一,在乳腺癌的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 适合内分泌治疗的患者特点:术后无病生存期较长的复发 转移患者;仅有软组织和骨转移,或无明显症状的内脏转 移患者;晚期一线内分泌治疗临床获益达到6个月或以上

乳腺癌的规范诊疗及进展文稿演示

乳腺癌的规范诊疗及进展文稿演示
d.乳腺穿刺活检:微创活检技术包括常规空心针活 检,和更先进的真空辅助活检。首先超声引导微 创活检。
六、现代乳腺癌的治疗新概念
a.乳腺癌室一种以局部表现为主的全身系统 性疾病。
b.受体内多Βιβλιοθήκη 因素的影响 c.其治疗应包括全身和局部两部分 d.局部治疗的过分扩大并不能进一步改善治
疗效果。
七、乳腺癌TNM分期
保乳手术
九、手术治疗
3.综合治疗的时间安排 先手术后化疗,2~4周内开 始放疗,同期或放疗后开展内分泌治疗。曲妥珠 单抗在开始放疗前心功能正常时即可使用。
4.保乳治疗的临床体检 ①术后1~2年内每3~4个月 一次,②3~5年内至少每半年一次,③5年以上至 少每年一次,④检查内容包括双侧乳房X线检查及 超声检查,⑤全乳切除时保乳术后局部复发的标 准补救方式。
侧乳腺的皮肤卫星结节 T4c同时包括T4a 和T4b T4d炎性乳腺癌
七、乳腺癌TNM分期
b. 区域淋巴结(N) NX区域淋巴结不能确定(例如曾经切开) N0区域淋巴结无转移 N1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可活动 N2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固定或相互融合或缺乏同
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证据,但临床上发现没 有同侧内乳淋巴结转移 N2a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固定或相互融合 N2b仅临床上发现同侧内乳淋巴结转移,而无同侧腋 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证据 N3a同侧锁骨下淋巴结转移 N3b同侧内乳淋巴结及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 N3c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b.乳腺超声检查。
五、临床检查
C.MRI检查:不作为乳腺癌诊断的常规检查项目。 可用与乳腺癌的分期评估,有助于评估新辅助治 疗前后肿瘤范围。治疗缓解状况,以及是否可以 进行保乳治疗。是目前发现早期肿瘤较好的方法, 敏感性94%~100%、特异性53%~97%。缺点是 特异性差敏感性太高可能造成过度诊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史回顾
中度复发风险,术后辅助化疗
〔CEF〕方案,每21天重复X 6周期
(体表面积1.58 m2 ) 辅助放疗 胸壁野照射50Gy/25F。 后续口服三苯氧胺 10mg Bid。 定期复查
吉林市肿瘤医院肿瘤内一科
病史回顾
2012-11 (三苯氧胺1年余后)
患者颈部不适,无疼痛,查体:右侧锁骨 上可触及约3.0cm肿物,质硬,活动度差, 无压痛。
吉林市肿瘤医院肿瘤内一科
术后复发风险评估
(ST Gallen2009年诊疗规范/CBCS指南)
低危险度
– 淋巴结阴性并具备所有以下特征
• pT≤2cm • 病理分级为1级 • 未侵犯肿瘤周边血管 • 无HER2/neu基因过表达或扩增 • 年龄≥35岁
中危险度:
– 淋巴结阴性并至少具备以下特征中的一项
化疗前 4周期化疗后
化疗前 4周期化疗后
化疗前
化疗前
4周期化疗后
4周期化疗后
后续治疗
现病人仍处于化疗中,目前疗效评价为:PR,何时停用 化疗?
化疗后:
1.暂停治疗,等待观察? 2.维持治疗 :两药维持?单药维持? 3.转为内分泌维持? 4. 给予局部治疗,如射频消融或介入治疗?
• pT>2cm • 病理分级为2-3级 • 有肿瘤周边血管侵犯 • HER2/neu基因过表达或扩增 • 年龄<35岁
– 淋巴结阳性(1-3个淋巴结受累)和无HER2/neu基因过表达或扩增
高危险度:
– 淋巴结阳性(1-3个淋巴结受累)和HER2/neu基因过表达或扩增 – 淋巴结阳性(4个或4个以上淋巴结受累)
血CEA:15.3ng/ml(0-5ng/ml), CA153:59.2U/ml (0-32.4U/ml), CA125: 27.5U/ml(0-30.2U/ml)。
病史回顾
考虑右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建议穿刺活检,但病 人拒绝,分期为:rT1N3M0,ⅢC期,给予[TP] 方案化疗6周期,具体用药:Tax: 132.9mg/m2 d1,DDP:18.98mg/m2 d1-3, 3周期化疗后于2013年1月21日在我院行局部放 疗,共完成DT:50Gy ,末次化疗于2013年5月 5日结束,疗后复查颈部彩超示:未见明显肿大淋 巴结。疗效:CR,拟行“双得”方案内分泌治疗, 但病人因经济原因拒绝,5月中旬继续口服三苯氧 胺10mg 每日患者,女,41岁,身高159cm, 体重59kg, 体表面积:1.58m2,PS:1分
就诊时间:2014-01-02
主诉:右乳癌根治术后3年余,右锁骨上淋 巴结转移1年余,咳嗽半个月。
吉林市肿瘤医院肿瘤内一科
病史回顾
初诊时间2010.7,38岁,月经正常,21岁时生育1女, 母乳喂养10个月,既往健康,无家族遗传史。
因此我们选择化疗。
20
化疗方案选择
1.卡培他滨/多西他赛 2.吉西他滨/紫杉醇 3.长春瑞宾/顺铂 4.吉西他滨/顺铂
22
病史回顾
2014年1月4日始给予〔DX〕方案化疗4周期, 具体用药:Txt:63.3mg/m2,d1,Xelox: 949.4mg/m2 d1-14 日二次 口服,疗后自觉咳 嗽较前减轻。 4周期后复查胸CT示:右乳腺癌术后改变,双肺 转移,与2013年12月30日片比较肺内结节缩小 及减少,双肺炎症。 上腹增强CT示:肝左叶占位,约2.3 X2.8cm, 与2013年1月2日片比较病灶缩小,肝内多发小 囊肿,与原片比较无著变。
NSABP B-15研究结果发现乳腺癌术后行AC方案 辅助化疗4周期的疗效与CMF方案化疗6 周期的 疗效相同。EBCTCG 对14000 例的分析结果表 明,含蒽环类的化疗较传统CMF方案化疗比较, 复发及死亡危险分别降低了11%及16%,5 年 及10 年的死亡率分别降低了3.5%(80.2%比 76.7%)及4.6%(68%比63.4%)。 2000 年 Oxford 回顾22 个临床研究(13756 例)表明, 含蒽环类化疗(ACM、EPI)较CMF方案化疗,死 亡危险降低了15.7%(P<0.00001)。可以说, 80 年代含蒽环类化疗方案已是乳腺癌术后辅助治 疗的最主要方案了。
发现右乳腺肿块5个月,就诊吉化二院,体检:肿块大 小3.0X2.0cm,腋窝淋巴结可触及肿大,1.5X1.0cm, 质硬,无压痛,活动度差。
2010.7.12在吉化二院行右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术后病理:右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癌径2.0cm,腋窝淋
巴结转移癌1/16,另见有转移结节1个,前哨淋巴结见 转移癌1/1,免疫组化:ER+++,PR+++,CerbB-2-。 pT1N1M0 (Ⅱa期)
颈部彩超示:右侧锁骨上多发肿大淋巴结, 约2.6×0.5cm,1.7×0.6cm,多发肿物, 内部可见血流信号。
吉林市肿瘤医院肿瘤内一科
病史回顾
上腹彩超示:肝左叶内实性占位,约 2.7×2.3cm,上腹CT示:脂肪肝,肝左叶低密 度影,建议进一步增强检查,除外转移,行上腹 增强CT示:肝左叶低密度影,约2.5×2.0cm考 虑血管瘤,肝小囊肿,胆囊炎。
病史回顾
2013年12月末无明显诱因咳嗽,少痰,无痰中带血。 12月30日在我院行胸CT示:乳腺癌术后改变,肺内散在
结节影,考虑转移可能性大,注意动态观察,纵隔淋巴结 轻度肿大,双肺内炎症,肝脏所见,建议行肝脏检查。 上腹彩超示:肝内多发实性肿物,请进一步检查,脂肪肝。 进一步行上腹增强CT示:肝左叶占位,约4.3 X3.8cm, 考虑血管瘤可能性大,与2012年11月20日片比较病灶明 显增大,建议行MRI进一步检查,肝内多发小囊肿,与原 片比较无著变。 血CEA:23.5ng/ml(0-5ng/ml),CA153:88.6U/ml (0-
32.4U/ml), CA125:25.2U/ml(0-30.2U/ml)。
考虑病情进展,建议进一步活检,但病人仍拒绝,目前分 期:rT1N3M1(肺、肝转移)
病史回顾
病人因经济原因未行肝脏MRI检查。
如何考虑下一步治疗?
本病例特点
无病间隔期较短 存在内脏转移(肺、肝) 疾病进展迅速 内分泌治疗无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