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的读后感
桃花源记读后感(通用15篇)
桃花源记读后感(通用15篇)桃花源记读后感1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后,我的灵魂会情不自禁地跟着他走进那个人间仙境。
那里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有的只是快乐和谐的生活。
我经常幻想着那样的人间仙境。
但这仅仅是幻想,当回过神来,就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因为现实中的世界距离那个有山有水的地方相差甚远。
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明白了关爱森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我带着弟弟到室外散步,我们沿着荷花塘走过,微风拂面,淡淡的荷叶清香中夹着柏油的气味,原本令我心旷神怡的舒适感一扫而光。
这时我想到这附近的一片竹林,如果它还存在,那么还可以闻到竹叶的清香呢。
可是,现在大部分的气味都被尘土的气息所代替了。
当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工厂越来越多,排放的气体严重污染了环境,还有各种车辆排放的尾气,使原本就污染严重的环境雪上加霜,想起这些,心里一阵遗憾。
夜幕如期降临,我和弟弟沿着原路返回,弟弟突然停止了脚步,我问他:“你怎么不走了呢,天快黑了。
”他指着一只打的鸟儿说:“姐姐你看,是小鸟,好可爱呀,也在做游戏吗?”我说:“可能是吧。
”他想了一会儿,看着我说:“怎么只有一只呢,其他小鸟呢?它是不是找不到妈妈,找不到家了?晚上会害怕吗?”面对他这一连串的问题我愣了一下,不知如何作答。
观望四周,这里原本是一片茂密的竹林,后来为了造路、建房,竹林变成了柏油路与居民区,或许这只鸟儿正如我弟弟所说的那样失去了家园,无家可归了。
晚上,我躺在床上,弟弟的问题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失去了家园的何止是这一只小鸟呢,有多少小动物无家可归,有多少动物濒临灭绝或苦苦挣扎在生死边缘,这都是人类所赐。
渐渐地我开始进入梦乡,我仿佛变成了刚才所见到的那只鸟儿,来到了一个人间仙境,这儿晴空万里、山清水秀、我在这蔚蓝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翔,享受着阳光的温暖,往下看,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四季如春的气候,在阳光的照耀下,花儿显得分外鲜艳。
这里的生活非常和谐,人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分四季的辛勤劳作,享受着劳动与大自然的喜悦。
《桃花源记》读后感(精选10篇)
《桃花记》〔精选10篇〕《桃花记》〔精选10篇〕《桃花记》篇1你是否知道“世外桃”这个故事?它就是出自这篇课文。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使是在最痛苦时候也能找到美妙的因素。
”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妙的憧憬之中,《桃花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我最喜欢的就是二三段,因为它描绘出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桃里的人都很勤劳、好客。
里面的人都很孝顺父母,疼爱孩子,使孩子和老人都很快乐,这是我们如今的人也很难做到的一点,很多中年父母都不懂得尊重老人,不抚养自己的父母,上父母自己抚养,有些大人还将成绩或体弱多病的孩子交给老人带,却不支付一点钱给老人。
更有些大人还把小孩送去做童工。
桃花里的人遇到远方的客人,他们“没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皆出酒食”他们都会用最好的食物去接待客人,这也是我们如今人做不到的一点,经常来了客人就是一般般的对待。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在当时具有的鲜明的社会现实意义,并且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
通过《桃花记》,作者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滑剥削,共同劳动,风俗淳朴,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他自己的憧憬和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同时对当时的黑暗实实也是一种批判和否认。
《桃花记》篇2似乎是因为闲适,还似乎因为心绪烦乱,总之,对于如今的一些亲历和见闻有一种见了也是白见,说话似乎更是多余,就是那么一种感觉。
手边的书,已经翻过不知时日,边边角角已经破损露白,我不忍再次拿起。
于是,从书架子上取下了《简明历史辞典》,虽然也是“辞典”,但与时髦的“开心辞典”,毕竟截然不同。
我百无聊赖地翻着,介绍陶潜的简短文字,映入眼帘,方晓得所谓的陶潜,乃大名鼎鼎的陶渊明是也。
于是,我又找到了《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找到了《桃花诗并记》,读了起来,诗我不懂,更喜欢不起来。
我觉得,诗歌,总该是浪漫的,哪怕就是愤世嫉俗,也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桃花源记读后感(精选15篇)
桃花源记读后感(精选15篇)桃花源记读后感1读完《桃花源记》后,我深深的被起吸引,陶渊明先生用淋漓尽致的字句构造了一种安详、宁静的环境。
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句让人浮想联翩,仿佛我已身处于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
桃花盛开,勃勃生机,宁静优雅,顿时使人飘飘渺渺、若已成仙。
粉红的桃花透着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却忧愁与烦恼,只得静静的享受这大自然的美景。
然而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又显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热闹。
我又仿佛看见了男女老少纷纷来迎接这个外来人,你争我抢,热热闹闹。
陶渊明先生以武陵人误入桃花源而道出了希望世间的和平。
在当时这个黑暗、腐败的社会中,桃花源的确是令人们向往的一个地方。
说起和平,我不禁也想住入桃花源这个地方,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里,到处是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的。
想起最近的以色列狂轰加沙这条消息,我越来越想住进那个能够与人绝对和平共处的地方。
可是,桃花源永远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不过是一个美好的幻想。
现在的社会,腐败、自私这些丑陋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侵蚀了人类的心灵。
甚至一些人产生了征服世界的想法。
这些看来无知、可笑的想法,却塑造了一个丑恶的人。
想到这,《桃花源记》的美好感觉顿时戛然而止,似乎感觉丑陋的思想逐渐笼盖了湛蓝的天空,笼盖了孩子的笑脸,笼盖了人类纯洁的心灵。
但是,我们却不能让丑陋的思想继续蔓延下去,我们因该努力去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把不干净的东西排斥出去。
而现在的我们,则因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纠正生活中不良习惯,要善于与人和平相处,这样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纯洁与和平。
桃花源记读后感2读完《桃花源记》,我被深深的吸引住了,陶渊明用淋漓尽致的词句构造了一个多么宁静,祥和,美丽的世界!“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我仿佛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幽幽的桃花林中,桃花生机勃勃,争奇斗艳,顿时使人飘飘渺渺。
花朵中透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记烦恼与忧愁。
《桃花源记》读后感(精选20篇)
《桃花源记》读后感《桃花源记》读后感(精选20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桃花源记》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桃花源记》读后感篇1红尘俗世多烦扰,恩怨情仇不可少。
厌世弃俗寻净土,桃花仙境何处找?记得初读《桃花源记》是在读初中,当时只是被文中所写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种美景所感。
适值当时正在热播港剧《射雕英雄传》,理所当然的就把桃花源和桃花岛联系在一起,满园桃花妖娆妩媚,幽幽清香沁人心脾,真美!时常都在想,如果自己能够住在那飘着花瓣雨的桃花岛有多好!虽然语文老师也给讲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但那时并未感觉有多大感触。
随着步入社会所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对作者所作《桃花源记》的理解也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有同感。
社会从古至今都有其共同之处,物欲横流,阶级争斗,国与国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干戈迭起,生灵涂炭;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无不让喜爱和平、公平的人心灰意冷,厌世弃俗。
现在想想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何止是人间仙境啊!那里没有世间的等级恩怨;那里的人们淳朴忠厚;那里的社会环境安宁和谐。
其中的那几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作者是在这幅美丽的图画中寄托对现实社会强烈的抱怨,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憧憬,也暗示了自己不屑同黑暗社会同流合污。
红尘喧嚣,俗世烦扰,真想觅得一方像桃花源似的净土,不为凡尘俗事所扰,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度过余生。
我心中向往的桃花源究竟在哪里啊?《桃花源记》读后感篇2读过《桃花源记》的人都知道,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亦真亦幻、美丽无比的地方。
人间最美是田园,桃花源是我向往的地方,那里的人们生活富足,相处和谐,是一块人间的乐土。
陶渊明的写作很艺术。
《桃花源记》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桃花源记》读后感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桃花源记》读后感1有位哲人说过:“人的一天中,有一半的时间在幻想。
”这句话是不是也可以理解成“人的一生中,有一半的时间在幻想”。
别人幻想的是什么我不知道,然而陶渊明把他的理想世界展示在了我们的面前。
那是一个花繁叶茂的地方,那里没有阶级之分,每一个人的收获都同他们的付出成正比,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一切,虽是浓郁的鱼乡之气,却也饱含人情味。
这种唯美的社会风气几千年来都未形成,原因很多,而我也悟出其中一个,那就是人性本来就是自私的。
或许我这样说太偏激了,毕竟我的社交圈只有这么点,我看到的只有这么多,其他的美丽或丑恶我都闻所未闻。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只能很浅显地谈。
我小的时候我自认为自己是个竞争欲和占有欲都很强的孩子。
从来都是想什么就要什么,从和哥哥抢玩具到与同桌抢橡皮,从和老师争答案正确与否到和家教吵得面红耳赤。
似乎从来都没委屈过自己。
然而那时候的对手都是那么地和善、友好,过去就算了,又恢复原有的平静。
随着年龄渐长,这种竞争欲日渐减少,显得与世无争一般,而也正是这样的日子更让我清楚地看到那些丑恶的欲望。
原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种情况也是会在我的生活中上演的。
那些表面友好,背地里手段狠辣的小人;那些仗着人高马大就欺强凌弱的懦夫;那些自以为有钱有势就高高在上的伪君子……这一切自然并非我亲眼所见,不然我会更愤世嫉俗些,但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却开始让我怀疑这个世界的真实性。
确实,往往我所看到的都是那些浮于表面的东西,因为我浮在表面,浑浊的水域让一切都看不清楚,于是那些遥远的脸总是显得很亲切,因为没有人知道那究竟是不是一张面具,至于面具下面的嘴脸就更看不清了,而我也不想去探个究竟。
浮在上面有浮在上面的好处,那些污秽、丑陋、不堪入目的东西就可以眼不见为净。
桃花源记读后感(9篇)
桃花源记读后感(9篇)东晋诗人陶渊明,他一向正直品洁,因看不惯世俗污秽,辞官隐居。
又因东晋的腐败,作者对社会感到不满与厌恶,于是借此文抒发自己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桃花源记》一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种情感。
桃花源中的环境之美,美在土地平旷,良田和美池;又美在屋舍及旁边翠绿的桑竹。
在这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桃花源中人们和谐相处。
这里没有腐败政权的压迫,没有繁重的赋税,没有饥饿,更没有家破人亡和妻离子散,这里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这里“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且男女往来种作,黄发垂髫也怡然自乐。
这里不仅环境美,人情更美。
桃花源中的人对于外来的一位客人——渔人,不是冷漠,而是热情地邀请回家做客,设酒杀鸡作食。
待客的方式有点儿像大丰收时那种状况,这里既突出桃花源中的人们勤劳和谐,也突出了桃源人的热情好客。
当桃花源中的人们都听说了有位客人来时,都来问讯,并友好的邀请渔人到自己家做客。
学完《桃花源记》后,我对作者虚构的桃源,倍感亲切。
正如“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篇二:《桃花源记》读后感篇二东晋孝武帝时,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
一位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前行,忽然看见一片桃花林,桃花林中景象迷人,“夹岸数百步”全是桃花,“中无杂树”,翠绿的草地,落花缤纷,令人向往。
渔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异,便想要走到桃林尽头一探究竟。
桃林尽了,却看见一座山挡住了去路。
正失望时,却发现山有一个小洞,便舍弃了船,进了小洞。
这个洞一开始非常小,只正好可以通过一人,再往前走,豁然开朗——“桃花源”的景象,就如画卷般摊开在了渔人面前。
在这个探寻的过程中,渔人背引得越来越深,被引入了桃花源。
先是桃花林,再是挡住了去路的山,然后是突破口——小洞,最终才到桃花源。
这个“寻”的过程,让我想起了人类对宇宙中心的一步步深入的探寻。
长期以来,教会一直宣称“地心说”,即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因此,“地心说”成为统治西方一千多年的正统理论。
《桃花源记》读后感(18篇)
《桃花源记》读后感(18篇)《桃花源记》读后感1逆境之中梦想永存。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在这美妙而又奇神奇的世界中一只小碟破茧而出,它飞过草木,越过山川,来到了溪流的尽头。
这是一个漫山遍野尽是桃粉的绮丽世界,仿佛是那个战乱年代最后一片和平之地。
这里没有纷争,没有战乱,有的只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或"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还有"黄发垂髫,怡然自得"。
这是多少人的梦中仙境啊!在那个阴谋不断,政权交替,危机四伏,战火纷飞的年代。
多少人妻离子散,多少人流离失所,多少人战死沙场。
他们的.内心充满了愤怒、悲伤、仇恨以及不甘,可谁又能在心中留一片净土,谁又能怀揣一份美好面对悲惨的现实呢?在这首诗中,我们仿佛能看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明媚,“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作文的热情,“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如痴如醉,而这与当时的世界完全背道而驰而这来自美好的向往之情,更是一种摆脱了肉体,越过了现实的一种超脱,能在逆境之中怀揣的一份天真。
在现在这个繁忙的社会我们来不及也没有时间怀有梦,我们只知道每天按时完成我们的任务,我们从没有想过理想是什么追求是什么。
当一块面包和未来的一亿美金中让你选择,你会毫无犹豫的选择那块面包,因为那是你需要的东西,而不是最珍贵的东西。
这就是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区别,干大事者必须怀有崇高的理想。
马云说过,当中国每一个人都怀有梦想时,中国将会变得无比强大。
梦是一个人毕生所及却又可能可望而不可达的东西,但每一个人都不应迫于现实而停止对梦的的追寻。
每个人都应怀揣着一个梦,并向梦和远方奔去。
《桃花源记》读后感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幼时,读不懂陶渊明,更读不懂这千古名篇——《桃花源记》。
如今细细品味,猜想着那该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地方啊!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
躺在两棵桃树中间的草地上,手上捧着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清风徐徐,任凭那无数片桃花瓣飘落在自己身上。
桃花源记读后感(6篇)
桃花源记读后感怀着小小的激动心情,我阅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那么美丽、祥和的世外桃源,深深的吸引了我。
有时候我也不时的在幻想,要是有一天我也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下,那该是多么美好啊。
可是那就是仅仅只是幻想,当我缓过神来,就会有一种道不明的失落感,人类的破坏,人类的不和谐,造成现实社会已经冷冰冰的了。
在那个黑暗,腐败的社会中,‘桃花源’的确是人们向往的地方,没有压迫,没有剥削。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仿佛我已经深入其中。
小溪两岸群山连绵,顺着小溪走,一个神秘的地方出现了,桃花盛开,到处生机勃勃。
那粉红色的桃花一朵紧挨一朵,挤满了整个枝丫,羞羞答答地互相簇拥着,它们像一群顽童,争先恐后地让人们来观赏自己的艳丽丰姿。
小草带着泥土的芳香钻了出来,一丛丛,一簇簇,又嫩又绿花儿也伸了伸懒腰,打了个哈欠,探出了小脑袋;小朋友们都脱掉了笨重的冬衣,换上了既轻便又鲜艳的春装;小鸟们从家里飞了出来,唱着动听的歌。
跟着陶渊明的踪迹,我们来到了充满和平宁静的桃花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好一幅和平宁静的景象。
土地平坦宽阔,肥沃的土地上种满了庄稼,年轻的小伙子下田耕种,不畏炎热,都在努力的为自己的生活播种着。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除了那可爱的桃花,还有一群群小动物,小鱼和小虾嬉戏着,来来回回,都好像在寻找自己的好朋友,有时候还朝着我们眨眨眼。
啊,桃花源里的池塘真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涟涟秋水,给人几丝凉意;瞧!‘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把桃花源人们的幸福生活表现的淋漓尽致。
‘设酒杀鸡作食’对于一个外来人,老百姓们热情招待他,热热闹闹,并没有觉得他是个外人,会给人们带来伤害,他们那么淳朴,善良,可是这个武陵人却不记恩德,恩将仇报,妄想打扰他们的安宁生活,以为可以得到一大笔财富。
他们自私自利,见利忘义,只活在钱财之中。
我们用心想想,在现实社会中,这种人有吗?多吗?确实,多。
《桃花源记》读后感(集锦15篇)
《桃花源记》读后感(集锦15篇)《桃花源记》读后感1读完《桃花源记》,我被深深的吸引住了,陶渊明用淋漓尽致的词句构造了一个多么宁静,祥和,美丽的世界!“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我仿佛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幽幽的桃花林中,桃花生机勃勃,争奇斗艳,顿时使人飘飘渺渺。
花朵中透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记烦恼与忧愁。
’而“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看出桃花源中人们的热情。
我仿佛看到了外人到来时桃花源中人们好奇的争先恐后的迎接他。
陶渊明借武陵人误入桃花源,倒出了在东晋时期腐败的社会中人们期望的和平。
的确,在那时桃花源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说到和平,我宁可去寻找这样的桃花源。
现在这个世界中,到处是尔虞我诈,明争暗斗。
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贪婪蒙蔽了人们的双眼,使得多少无辜的百姓受到伤害啊!我想,恐怕更多人想去桃花源了。
可是桃花源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必不存在。
现在这个社会,自私,腐败已逐步侵蚀我们原本纯洁的灵魂。
甚至有些人像征服整个世界。
这些可笑的想法,只会显示出他们的丑陋。
想到这,《桃花源记》的美好感觉顿时戛然而止,似乎觉得丑陋的思想盖住了湛蓝的天空,盖住了天真的笑容,更盖住了纯洁的心灵……所以,我们不能让这种丑陋继续蔓延下去,我们要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把坏思想排斥出去。
我们要根生地固国家之间的友谊,继续促进国家之间的友谊,像“地球村”一样互通有无,和平共处。
这样,地球就会变成一个真正的“桃花源”。
《桃花源记》读后感2一片自己漫无尽头的桃林,桃花如雨般飘洒,林子的尽头是溪水发源的地方。
前方小山林被薄雾笼罩,看不到了真切,其中可以透出一束具有光亮,指引人企业走进历史虚无的世界,一片环境安静生活祥和,充斥着欢声笑语,没有一个纷争和战乱,这,便是中国桃源?我有些学生迷惑,在我看来,这更像是进行一场美梦,无论我们梦中的景象以及如何的迷人,等到你一睁开眼,便是使用竹篮打水一场空,不过都是过眼云烟罢了。
桃花源记读后感(精选7篇)
桃花源记读后感(精选7篇)桃花源记随感篇一你有无忧无虑地生活过吗?你想要无忧无虑的生活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多么的美好啊,这应该是大部分人比较向往的生活吧。
你渴望这样的生活吗?你渴望像梦中仙境一样的桃花源吗?当我走进陶渊明的桃花源时,我看到了一番生机盎然的景象:田间许多农民在松土跟中耕种,空地上几个小孩围在一起玩游戏,树荫下老人们在一块儿悠闲地聊天,加家中飘来饭菜香,好似在催促玩的正开心的孩子们,该回家吃饭了;又好像在催促田间劳动的人民,是时候该回家休息休息了,快吃上一口香气四溢的饭吧……这一切是多么的和谐美好啊!累了,回到家就可以休息;困了,回到家就可以舒舒服服在床上躺上一觉;饿了,回到家就可以吃到香喷喷的饭菜。
这一切,多么让人向往啊!可在那个时候,这一切真的存在吗?这一切真的可以实现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的社会已经千疮百孔,这一篇《桃花源记》只是一种情感上的表达,这一切在那个时候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诗人只是借文字来表达自己渴望和平的情感和愿望,也许这也是一种寄托吧!“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想必诗人也知道这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愿望,所以才写下这个结局,要知道这一点小小的想要安居乐业的愿望在当时都只能是一种奢望,这根本是一个不可能存在的梦中仙境啊!乱世纷争不是凭一己之力就可以阻止的,但是谁不想要过和谐安宁无忧无虑的生活呢?这种愿望难道不是每一个生活在乱世中人们比较深的渴望?那么你呢?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你,请告诉我:你有无忧无虑地生活过吗?你是在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吗?桃花源记随感篇二前段时间学的课文《桃花源记》,无疑是我读过最特别的文言文了。
它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篇。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世外桃源,这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里没有战争,没有压迫,所有人在此安居乐业。
桃花源记读后感范例(四篇)
桃花源记读后感范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是我在读完《桃花源记》后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在世事纷争中,想有这么一个桃花源,洗尽铅华,与世无争。
《桃花源记》是东晋着名诗人陶渊明所作,呈现出一个安乐、美丽的理想境界,其所表达出的对黑暗现实的抨击不满及对美好世界的追求发人深省。
在作者优美写意的笔触下,我眼前浮现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桑竹脉脉,人笑晏晏。
这里生活悠然,人人自得其乐,令我心向往之。
我认为这是一种理想的境界。
不问外世,不着烦琐,人们没有大的欲望,邻里之间没有纷争。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各行其所,自得其乐。
这是淡泊,是悠然,是一种安定,是知足常乐。
所有的纸醉金迷、灯红酒绿,所有的歌舞升平、尘世喧嚣都远去,归来只余一片真心。
正如《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心”。
当繁华落幕,一切附加的葺饰都不在意,只守着一方静土,一脉温情,一个怡然的微笑。
这,就是桃源之理想所在。
不禁想到现在。
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节奏极快,一切都争分夺秒。
无心再驻足欣赏一株春桃,无意再与家人好友多些亲切的深谈。
同时,快节奏带来的还有功利心。
不知何时,似乎做一件事已不在乎过程,重要的仅是结果;又不知何时,先祖留下的传统宝藏已无太多人潜心静会。
这个世界嘈杂喧闹,只闻那一串又一串匆匆而又沉重的脚步声。
及此,再无怡然。
试想,每个人都急着奔赴终点,错过了一道复一道风景,又如何会有快乐?我们应该学习桃源人那种安居乐业、不急不缓、"往来种作"、"怡然自乐"的生活态度。
再言,现代社会迅速发展,人们能力提升的同时,也难免会有些竞争。
竞争不是不好,但怕的是于竞争中引出的纷争。
朋友曾对我开玩笑到:“现在社会呀,就是凭实力竞争也得小心三分,怕遭人挂念啊!“人心不可知、不可测,这才是最令人心寒的。
为了一些功名利禄,舍弃初心,舍弃真情,这种事层出不穷。
那种桃源式热心相助、相惜相乐,去了哪里?我们应该学习桃源人那种淡泊安然、相扶相助的处世真情。
桃花源记读后感(优秀8篇)
桃花源记读后感(优秀8篇)桃花源记读后感篇一我最近重读陶渊明的一首诗《桃花源记》:“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人生之尘在风中漫游,经历了磨难,已经不是原来的生命。
这首诗,看起来平淡,其实深刻,人生的漂泊不可测,人人都会有体验,尤其是在动荡不安的年代。
有过漂泊曲折的经历,生命已经非原来的样子。
这首诗,表达的是陶渊明当时的生活态度。
这首诗悲凉沉郁,但是最后四句,流传最广:“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却颇有生趣。
人生的曲折磨难,并没有使诗人失去对生活的热爱,他的欢乐,是和乡亲邻里聚会饮酒,这是平凡世俗的乐趣,陶渊明在很多诗中作过描绘,譬如:“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都是提醒人们,要及时行乐,生命如此短促,人生如此匆忙。
那么,活着就赶紧做自己以为快乐的事情。
这样的人生目标,对现代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但在陶渊明的时代,却是一种美好的理想,他的《桃花源记》正是对这种理想的生动描绘。
我想,现代人将这四句诗单列,作为一首惜时励志的诗,其实也没有违背陶渊明的本意。
惜时,古今如一。
励志,内容发生了变化,以古人之诗,励今人之志,有何不可呢?《桃花源记》读后感篇二世外桃源”至今已流传了一千五百八十多年,仍然令现在许多人向往不已。
这样的艺术效果和社会作用,是陶翁当时创作时做梦也想不到的(文学的社会作用往往会大大地超越作家当时创作意图),其价值远远超过了文学本身!这究意为何呢?经过反复思考,本人感悟有三:第一、人的本性就是向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谐快乐的幸福生活。
这也许就是人生的真谛之所在!人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第二、在人类社会里,只要有私欲的存在,就始终存在剥削、压迫、侵略、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等等背离人性的行为。
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就在所难免。
桃花源记读后感10篇
桃花源记读后感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述职报告、讲话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桃花源记读后感10篇桃花源记读后感篇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读后感通用15篇
《桃花源记》读后感通用15篇《桃花源记》读后感通用15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桃花源记》读后感1桃花源是与现实世界不一样的另一个世界,是一个自由的理想化的世界。
陶翁理想中的桃源世界诞生于公元421年,也就是他辞去县令归隐(405年)后的第16年。
桃花源里的此情此景也许就是陶渊明归隐生活的写照。
其实,桃花源是当时人们逃避现实社会的“避难所”。
诗人把它描绘成一个自由而理想化的王国,构成了与现实社会并存的,又相对立的与世隔绝的理想乐园。
这不能不说这是陶渊明的伟大创举,诗人描绘出人类理想社会的雏形。
它有点类似于英国作家莫尔笔下的“乌托邦”(莫尔的《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利益又搞笑的金书》写于1515-1516出使欧洲时期),但要比“乌托邦”早一千多年。
以作家的年龄比,陶渊明是莫尔的爷爷的爷爷了,所以,能够说陶渊明是人类理想王国的鼻祖。
“世外桃源”至今已流传了一千五百八十多年,仍然令此刻许多人向往不已。
这样的艺术效果和社会作用,是陶翁当时创作时做梦也想不到的(文学的社会作用往往会大大地超越作家当时创作意图),其价值远远超过了文学本身!这究意为何呢?经过反复思考,本人感悟有三:第一、人的本性就是向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谐快乐的幸福生活。
这也许就是人生的真谛之所在!人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第二、在人类社会里,只要有私欲的存在,就始终存在剥削、压迫、侵略、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等等背离人性的行为。
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就在所难免。
“强者为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亡者不逃则死!俗话说:俺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计,走为上。
躲到那里去呢?!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第三、桃花源是一种意境,是一种理想,是一个美梦,是一个精神乐园。
未必要苦苦寻求!只要心中有“佛”,与世无争,天下为公,乐在其中!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难免有现实和理想的冲突,当你对现实感到无奈的时候,就会想跳出这个圈子,寻求自我的理想王国。
2024年桃花源记读后感范文(6篇)
2024年桃花源记读后感范文一片漫无尽头的桃林,桃花如雨般飘洒,林子的尽头是溪水发源的地方。
前方小山林被薄雾笼罩,看不真切,其中透出一束光亮,指引人走进虚无的世界,一片安静祥和,充斥着欢声笑语,没有纷争和战乱,这,便是桃源?我有些迷惑,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场美梦,无论梦中的景象如何的迷人,等到你一睁开眼,便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不过过眼云烟罢了。
而比起患得患失的梦,我更喜欢眼前触手可得的美好。
世外桃源的美好的确令人向往,即使明知是梦,也仍旧有人愿意舍身赴一场。
但我不一样,我宁愿只要眼前简简单单的美好。
“不求独避风雨外,只笑桃源非梦中。
”我认为,美好可以有很多种,可以在我们的身边,不一定非要穷尽一生寻找一个如世外桃源作文/般的地方。
美好,无处不在:美好,可以是与家人在一起放松的闲谈;美好,可以是与挚友一起开怀大笑;美好,可以是刚好买到一直想看的一本小说;美好,可以是连续几天的大雨迎来彩虹;美好,可以是一直以来的努力被认可……美好,就在我们身边。
不要等到失去后,才懂得珍惜。
现实虽然没有梦境那样让人心生向往,但它真实;现实也许黑暗,但并非寻不到莹莹光亮。
比起梦里没有纷争的桃花源,我更喜欢吵闹与欢笑并存的现实生活;比起避世隐居的桃花源,我更喜欢隐于生活中,既与世无争亦与人为乐;比起那杳不可得的桃花源,我更喜欢眼前简简单单的幸福。
“身在无间,心在桃源。
”只要融入生活,享受生活的美好,热爱生活,就在哪都像身处桃花源一样。
2024年桃花源记读后感范文(2)这篇文章中桃花源是一个主要叙述对象之一,它是一片与世隔绝的土地,没有世俗纷争,尘俗凡事,实实在在的世外桃源。
在里面的人都过着平淡清静,自食其力,和谐安宁的生活。
其实在当今社会上追求的也是这种生活,但现在的人们基本上都追求的是物质上的生活,在环境意识,保护费物质文化遗产意识,思想等方面都较为淡薄,这种理想的生活,理想的社会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只是一种愿望。
现在的人们几乎都在追求电玩,享受,吃喝玩乐,醉生梦死的人生。
《桃花源记》读后感精彩4篇
《桃花源记》读后感精彩4篇《桃花源记》读后感篇一《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著名诗人。
本文是陶渊明的名作。
作品内容是作者根据广大人民的愿望与自己的理想而凭空虚构的。
他虚构了一个在武陵大山中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这里生活着一批几百年前为避战乱而躲到这里的人。
这些人世人和睦相处,幸福快乐,桃花源里的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安定,和平自由,人人平等,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中人民的理想世界。
作者描写的这个“世外桃源”虽是虚构的,但仍不管积极的思想意义。
作者借此一方面揭露了当时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幸福,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这篇文章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渔人非但没有遵守自己的诺言,还带领别人去桃花源,好在他最后没有找到桃花源。
也许礻是他的报应吧。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遵守诺言,因为这不但是别人对你的依赖也更是自己对自己的,如果你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别人会怎么看你呢?跟世外桃源的人相比之下,可见得我们是有多幸福,所以我们也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在这里,我也想对桃花源里的人说:你们不要住在桃花源了,你看我们现在已经有了电视机,电冰箱,空调……跟你们比,我们可要幸福多了呢,你们快出来吧,现在这里已经没有战争了,只有和平与幸福,现在的科技可发达了。
读完《桃花源记》这一篇文章,我觉得自己也好像里面的人一样,每天快快乐乐,无忧无虑。
如果你也想感受一下,那就请读《桃花源记》这一课吧!桃花源记读后感500字篇二红尘俗世多烦扰,恩怨情仇不可少。
厌世弃俗寻净土,桃花仙境何处找?记得初读《桃花源记》是在读初中,当时只是被文中所写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种美景所感。
适值当时正在热播港剧《射雕英雄传》,理所当然的就把桃花源和桃花岛联系在一起,满园桃花妖娆妩媚,幽幽清香沁人心脾,真美!时常都在想,如果自己能够住在那飘着花瓣雨的桃花岛有多好!虽然语文老师也给讲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但那时并未感觉有多大感触。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精选24篇)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桃花源记的读后感(精选24篇)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 1这篇文章中桃花源是一个主要叙述对象之一,它是一片与世隔绝的土地,没有世俗纷争,尘俗凡事,实实在在的世外桃源。
在里面的人都过着平淡清静,自食其力,和谐安宁的生活。
其实在当今社会上追求的'也是这种生活,但现在的人们基本上都追求的是物质上的生活,在环境意识,保护费物质文化遗产意识,思想等方面都较为淡薄,这种理想的生活,理想的社会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只是一种愿望。
现在的人们几乎都在追求电玩,享受,吃喝玩乐,醉生梦死的人生。
我根据这样的社会现实,不得不让我杞人忧天社会的快速进步与发展。
我还记得有一位名人曾说过:“要改变他人的思想是一件最困难的事。
”读完《桃花源记》,我感概万分!但最后我还是要希望现在的年青人在人生的路上,充满着蓬朝气,带着一颗无畏的心,携着成熟,怀着理性上路吧,去追求比桃花源中人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世外桃源真正永远属于我们!桃花源记的读后感 2文中“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写了与人对此景象感到十分的奇怪,就想到了那片林子的深处去一探究竟。
后文中他就发现了桃花源,发现了那片祥和的景象,这就说明了好奇心的重要性,要是他不对那片景象感到好奇他也发现不了桃花源这么祥和美丽的地方。
迄今为止很多伟大的'科学研究发明都基本是源于好奇心:莱特兄弟对蓝天产生好奇和对鸟的观察研究,让他们创造出了飞机;哥伦布因为好奇地缘说从而远海航行,发现了新大陆;法拉第在用静止的磁力对导线或线圈的作用中产生电波失败了,在十年的不断实验发现了电磁感效应。
些重大科学发现的起源皆是源于好奇心。
渔人因为“好奇心”发现了憧憬向往的世外桃源,我们也应葆有一颗好奇心,它是通往学习者心态的捷径,会使人发现一片新天地。
《桃花源记》读后感(六篇)
《桃花源记》读后感(六篇)《桃花源记》读后感1林尽水源之地,仿佛若有光,光点尽散,显出世外桃源。
蜂蝶飞舞,鱼鸟和鸣,迟暮的老人和童稚的孩子都安闲快乐,溪水静逝,落英缤纷。
花瓣零落成泥踏成通往仙境的路,栖着繁星的小口,隔着梦与泪。
不惑之年,抛却凡世,辞官而没。
这一路,他走的潇洒而淡然。
不顾世人嘲讽,他用诗歌坚持追求。
相比宦场沉浮,他还是更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问及,只道:“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不屑政事污浊,他用传奇诠释理想。
前尘皆忘,携梦再入轮回,仅为心中那片桃林。
不解,只笑:“得山水有清音,就荒三径,归去来兮”。
不要功名利禄,他用汗水彰显淡泊。
悠悠竹篱之间,清酒香菊相伴,一世清贫为伍。
摇头,只叹:“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满目堆青叠翠让他迷恋,春日欣赏莺歌燕舞,夏天观看荷叶田田,秋季感受层林尽染,冬夜聆听雪落无声。
我暗叹: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矢志不移与随波逐流之间,他选的毅然决然。
可挂印归田园,真的是他毕生所求吗?曾几何时,面对官宦人家的纸醉金迷,晦暗官场的勾心斗角,他愤懑而失望;现如今,望着悠然飞溅的泉,倦飞知返的鸟,他满足而释然。
草长莺飞之际,他已忘却仕途的不顺,却牢记世人的愿望,可身在绝境,他无能为力,也无可奈何,只得将自己心间的光,点在纸页,落在笔尖,寄于桃花源。
人生旷达如此,浮华洗尽,琴上无弦又有何妨?唯愿此生清梦,流传千古。
因此落笔生花,以桃花源记为媒,泼墨挥毫,吟一曲淡泊,遗万世芬芳。
在纷飞战火中描绘桃花源,从彭泽县走向桃花源的路,他走出了自己特立独行的人生。
他不但描绘出桃花源如梦似幻的美,也让我明白:在竞争激烈的现实世界,总有遗憾,总有挫折,但只有敢于放马去追逐梦想的人,才能放下那些人生桎梏。
曾几何时,面对繁重学业的紧迫压力,胸怀大志却漫无目标,我们怠倦而气馁;直到遇见鸟语花香的桃花源,遇见与世无争的陶渊明,心中积郁的块垒霎时消散如烟。
尘世的喧嚣,让我们背负了太多阴影,承担了太多希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
怀着小小的激动心情,我阅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那么美丽、祥和的世外桃源,深深的吸引了我。
跟着陶渊明的踪迹,我们来到了充满和平宁静的桃花源。
‘土地平旷,屋舍
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好一幅和平宁静的景象。
土地平坦宽阔,肥沃的土地上种满了庄稼,年轻的小伙子下田耕种,不畏炎热,
都在努力的为自己的生活播种着。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除了
那可爱的桃花,还有一群群小动物,小鱼和小虾嬉戏着,来来回回,都好像在寻
找自己的好朋友,有时候还朝着我们眨眨眼。
啊,桃花源里的池塘真绿,仿佛是
一块无瑕的翡翠,涟涟秋水,给人几丝凉意;瞧!
‘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把桃花源人们的幸福生活表现的淋漓尽致。
‘设酒
杀鸡作食’对于一个外来人,老百姓们热情招待他,热热闹闹,并没有觉得他是
个外人,会给人们带来伤害,他们那么淳朴,善良,可是这个武陵人却不记恩德,恩将仇报,妄想打扰他们的安宁生活,以为可以得到一大笔财富。
他们自私自利,见利忘义,只活在钱财之中。
我们用心想想,在现实社会中,这种人有吗?多吗?确实,多。
多的数不胜数。
社会上正是有了那么多这种人,社会才变的那么乱。
如果现实社会中的人们,都能为他人着想,为他人考虑,不要只想着自己,那么
‘桃花源’将不再是梦想,而是现实。
想到这里美好的感觉戛然而止,黑暗已经笼罩了整个天空,笼罩了人们的心灵。
我们不应该让黑暗继续蔓延下去,作为现实社会中的一份子,我们应该担当
起保护家园的责任,创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只有欢笑,没有压迫,没有家破
人亡,每家每户都是如此的幸福,把那些邪恶,肮脏的思想通通从灵魂里清楚。
作为现代的中学生,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自己的祖国贡献一份力量。
似乎是因为闲适,还似乎因为心绪烦乱,总之,对于如今的一些亲历和见闻
有一种见了也是白见,说话似乎更是多余,就是那么一种感觉。
手边的书,已经
翻过不知时日,边边角角已经破损露白,我不忍再次拿起。
于是,从书架子上取
下了《简明历史辞典》,虽然也是“辞典”,但与时髦的“开心辞典”,毕竟截然不同。
我百无聊赖地翻着,介绍陶潜的简短文字,映入眼帘,方晓得所谓的陶潜,乃大名鼎鼎的陶渊明是也。
于是,我又找到了《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找到了《桃花源诗并记》,读了起来,诗我不懂,更喜欢不起来。
我觉得,诗歌,总该是浪漫的,哪怕就是愤世嫉俗,也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从我懂事到如今,我始终不曾有过激情,更不曾有过任何浪漫。
为什么会是
这样?我也无从解释。
我仅知道,人所以在苦水里挣扎,人之所以吃本来难以下
咽的粗劣的食物,根本的是在拼争,是在同自己,同自然,同客观环境拼争,渴
望见到光明,希望过上美好的生活,即便没有锦衣玉食的奢望,起码该有吃饱穿
暖的境遇。
于是,我一直向往着能有这么一天。
在我人到中年的时候,这样的境遇,终于属于了我。
不光属于了我,也属于
了多数国人。
这本来是该唤起我那罕有的激情的,可是,事实又把我那激情的萌
芽送到爪蛙国去了。
我仍旧没有任何激情。
今天,我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才似乎真正找到了我缺少激情的根本所在。
好了,不说我自己,还是说《桃花源记》吧。
《桃花源记》,是一篇很好的。
说它好,根源在于文字的朴实,故事的奇异,留给人的无穷的回味。
换了酸溜溜的文人,一定要把什么“绕梁三日而不绝”而
扯上。
我可不这么做。
我以为,“酸”是最没出息的。
我一贯瞧不起那“酸”,
来实的,比什么都强。
《桃花源记》,说的是在晋孝武帝的时候,一个武陵渔人,打鱼的时候迷了路,结果走进了与世隔绝很多朝代的“桃花源。
”桃花源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文章的
描述是这样的:这里全是桃树,并且是“落英”“缤纷”。
“落英”是指桃花,
而“缤纷”,则是形容桃花的繁茂。
渔人见了这样的景象,感到惊异。
大约只有
世间少有,才会有如此的惊异吧。
渔人走出了桃林,从山的小口穿过,觉得豁然
开朗,见到的是土地的平坦,地域的开阔,房舍的整齐,这里有良田美池与桑竹
之类。
纵横交错的羊肠小路,鸡犬相闻的平静生活的景象,是宜人的。
这里的人们,和外边的人,没什么不同,可是,他们竟不知道,外边是什么朝代,光知道
有秦朝,不知道汉朝,至于魏晋,就更不知道了。
这里的人们,一连数日,纷纷
用酒食款待渔人。
临别,这里人嘱咐渔人,这里的情形,不要对外人说。
渔人把
来路做了标记。
可是,再回来寻找那桃花源,却找不到了。
事实上,所谓的桃花源,是一个没有君主,没有剥削,人人劳动,人人平等
的空想社会。
虽然是空想,但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劳动,却是理想的。
我
最赞成的,不是那空想,而是那平等和自适。
据有关资料记载,陶渊明,字元亮。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出身于没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等官职,不满士族把持政权,对当时乱世之俗既不
肯适应,又不能反抗,遂辞官归隐,过躬耕生活。
他长于诗文辞赋,其诗大多描
写农村生活及自然景色,语言质朴精练,真实感人,具有独特的田园诗风格。
他
的散文《桃花源记》驰名。
我很喜欢《桃花源记》,主要是它那“空想”的主张与那朴实无华的文字。
我依旧不断地翻看我的那些旧书,褶皱的边边角角,虽经多次敷平,却又重
新卷起。
我无奈。
也只能无奈。
我仍旧务实。
浪漫,与我无缘。
当朝霞微露的时候,我总会不禁想到陶渊明,想到他笔下的《桃花源记》。
我经常问自己:空想,难道不也是一种解脱或寄托么?
红尘俗世多烦扰,恩怨情仇不可少。
厌世弃俗寻净土,桃花仙境何处找?
记得初读《桃花源记》是在读初中,当时只是被文中所写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种美景所感。
适值当时正在热播
港剧《射雕英雄传》,理所当然的就把桃花源和桃花岛联系在一起,满园桃花妖娆妩媚,幽幽清香沁人心脾,真美!时常都在想,如果自己能够住在那飘着花瓣雨
的桃花岛有多好!虽然语文老师也给讲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但那时并未感
觉有多大感触。
随着步入社会所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对作者所作《桃花源记》的理解也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有同感。
社会从古至今都有其共同之处,物欲横流,阶级争斗,国与国之间为了各自
的利益干戈迭起,生灵涂炭;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无不让喜爱和平、公平的人心灰意冷,厌世弃俗。
现在想想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何止是人间仙境啊!那里没有世间的等级恩怨;那里的人们淳朴忠厚;那里的社会环境安宁和谐。
其中的那几句“芳草鲜美,落
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作者是在这幅美丽的图画中寄托对现实社会强烈的抱怨,表达了对
理想社会的向往和憧憬,也暗示了自己不屑同黑暗社会同流合污。
红尘喧嚣,俗世烦扰,真想觅得一方像桃花源似的净土,不为凡尘俗事所扰,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度过余生。
我心中向往的桃花源究竟在哪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