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制鼓重刻集石鼓文
太学石鼓赋第三段赏析【清代】李锴骈体文
……………………………………………………… ………………………………………………………
清代国子监孔庙大成门两侧各有五枚石鼓,共计十鼓,两壁有石鼓文拓片,并附译文、释文。迎 面大成门旁醒目处树一石碑,镌刻清代张照书写的韩愈《石鼓歌》诗,紧邻其侧解说牌引韩愈诗, 说明石鼓文为周宣王时物。孔庙中现存石鼓是清高宗乾隆年间复制品,石鼓文又称清高宗重摹本。 大成门侧旁韩愈《石鼓歌》诗碑,说明从唐至清石鼓文是西周宣王时代文字之说,一直占据着优 势。诗人杜甫、韩愈、韦应物纷纷歌咏,以韩愈《石物略》太学石鼓: 都城东北艮隅,瞻其坊曰崇教,步其街曰成贤,国子监在焉。国初 本北平府学,永乐二年改国子监,左庙右学,规制大备。彝伦堂之 松,元许衡手植也;庙门之石鼓,周宣王猎碣也。维我太祖高皇帝, 先教学,致重儒均,为万世化本,稽古虞商在郊、夏周在国之制, 建太学南都之鸡鸣山,去朝市十里。我成祖文皇帝,建北太学,虽 沿元址,其去朝市如之。不越都闉,而朝集市纷远矣,而峨峨辟雍 之士,敬业逊志矣。庙初设像,嘉靖九年撤像以主焉,启圣有专祠 焉,庑从祀,有陟有黜焉。从大学士张孚敬等议也。
国学 骈体文
太学石鼓赋
第三段
清代 李 锴
作品赏析
• 太学文庙戟门下,列岐阳之石鼓十。其中一鼓,昔人用为白焉。
• 清朝,乾隆皇帝有一回去国子监讲学,顺便参拜孔庙,偶然间看到了这十面石 鼓。乾隆懂历史、有修养,他知道这是国宝啊!但见石鼓历经风吹雨打,残破 不堪的样子,好不心痛!便赶紧叫人把石鼓用围栏围起来,并命人另选新石, 比照原鼓大小,又重新做了十面一样的石鼓,如此进行双重保护。
THANK YOU!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李锴(1686-1746年),字铁君,号眉山,又号豸青山人, 晚号焦明子、後髯生,汉军镶(一作正)白旗人。由笔帖 式,举博学鸿词,复举经学。晚隐于盘山,筑斗室曰睫巢, 与陈梓称南陈北李。通四声,辨小篆,性倜傥,勤读书, 不事生产。好游览山水。工诗古文,书法王羲之,尤工草 书,旁及术数。乾隆八年(一七四三)尝临黄庭经册。卒 年七十。著《睫巢集》、《江南社诗》、《腐雅菊谱》。
石鼓文·十鼓之文
石鼓文·十鼓之文石鼓文·十鼓之文《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书家第一法则”。
《石鼓文》刻于十座花岗岩石上,因石墩形似鼓,故称为《石鼓文》。
又因内容记述秦国君游猎,又称《猎碣》。
也有因被弃于陈仓云野,被称为《陈仓十碣》一说。
所刻文字为秦始皇统一文字前的大篆,即籀文。
此石原在天兴(今陕西宝鸡)三畤原,唐初被发现。
自唐代杜甫、韦应物、韩愈作歌诗以后,始显于世。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
《石鼓文》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对后世书坛的影响以清代最盛,如著名篆书家杨沂孙、吴昌硕就是主要得力于《石鼓文》而形成自家风格的。
其刻石年代,唐代张怀瓘、窦皋、韩愈等以为周文王时物;韦应物等以为周宣王时物;宋代董逋、程大昌等以为周成王时物;金代马定国以为西魏大统十一年(545)刻;清代俞正燮以为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刻;以为秦物者,始自宋代郑樵,清代震钧以为秦文公时物;今人马衡以为秦穆公时物,郭沫若以为秦襄公时物,唐兰则考为秦献公叶十一年(前374)刻,详见《石鼓年代考》。
刻石文多残损,北宋欧阳修所录已仅存四百六十五字。
《石鼓文》的拓本,唐代就有,根据唐代诗人韦应物题赞石鼓文的诗句“今人儒纸脱其文,既击既扫黑白分”和韩愈的“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都证实了这一点,而且拓本的质量很高,但没有流传下来。
到了宋代,唐拓本已经不太容易找到,而且原石阅世已久,残缺过半,造成了后世的拓本字数不一。
如欧阳文忠公见四百六十七字本,赵夔见四百一十七字本,胡世将见四百七十四字本,孙巨源见四百九十七字本,吾丘衍见四百三十字本,此后的拓本基本多为三百字本。
宋安国所藏《石鼓》宋拓本,本在道光年间,锡山安国后人分产时,与家中折售的藏书阁——天香阁的房梁上面发现了《石鼓文》拓本十册,其中就有被明代藏书家兼印刻家安国“桂坡老人”称为“神物获得,垂诸百世”的三大拓本,其中《先锋》本最古老,《后劲》是北宋大观建贡本,时间晚於《先锋》,而《中权》是北宋政和二年赐本,时代最晚。
安国旧藏石鼓文三种鉴藏流传考略
安国旧藏《石鼓文》三种鉴藏流传考略茅子良近日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中日书法珍品展”中,日本三井纪念美术馆提供的安国旧藏《石鼓文》三种为存世最古的石刻拓本,特别引人瞩目。
一、关于石鼓文石鼓文为春秋,一说战国时代,秦国刻于似鼓形石的籀文四言诗文字。
该石鼓十件,唐初发现,系我国刻石之祖。
原在天兴(今陕西凤翔)三畤原。
前曾委弃于陈仓之野,故称“陈仓十碣”。
又因其地在岐山之阳,也称“岐阳十鼓”。
因文字内容记狩猎事,又称“猎碣”,始见于窦 《窦 <述书赋>注》,当时已有打本。
唐末以来多次移置,现藏北京的故宫博物院。
花岗岩石质,高约90厘米,直径约60厘米。
有一石(《作原》)在宋时已改凿为臼,另一石文字已无存。
清乾隆时别选贞石摹勒鼓文,利人拓印,石鼓文遂有新旧二种。
石鼓所刻四言诗为十首一组,一般依《诗经》体裁取各件起首字作篇名,有《吾车》《 殹》《田车》《銮车》《霝雨》《作原》《而师》《马荐》《吾水》《吴人》,但于各篇名、排列次第尚有异议。
关于石鼓的时代,唐代以来学者见解分歧,旧时包括明代安国旧藏《石鼓文》三种的题名,多认为周宣王(公元前827-前782年)时制作。
至近代渐趋一致,公认为东周时秦刻石,但仍有郭沫若先生之襄公八年(公元前770年,即周平王元年)说,马叙伦、震钧先生之文公(公元前765-前716年)说,唐兰先生之战国灵公三年(公元前422年)、献公十一年(公元前374年,即周烈王二年)诸说。
石鼓之名始于张怀瓘《书断》。
原文七百字以上,现存二百七十二字。
在书法史、文学史上均有重要地位。
传世最好拓本,为安国旧藏三种北宋拓本,称为十鼓斋“先锋本”(旧时误称“前茅本”)、“中权本”和“后劲本”,现藏日本三井文库。
郭老1936年在日本以黑白照片考订所著《石鼓文研究》一书,影印有先锋本,并另二种夺字补及安国诸跋缩印,于1939年沈尹默先生以“孔德研究所丛刊”之一出版,有沈老专论。
此前1935年,唐兰先生以购得《石鼓文》“后劲本”照片,并邀马衡先生考论,王福庵先生题签,由中华书局影印行世。
石鼓文名词解释
石鼓文名词解释石鼓文又名石鼓、猎碣、陈仓石碣等。
鼓形,以周穆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名之。
清朝容庚《金石萃编》云:“其文与《汲冢纪年》同出一手。
”因年代久远,现在仅存20余个字。
有大小两种,大的纵29cm,横13cm,为我国所仅见。
小者纵23cm,横10cm,是正鼓的一半,只刻有九个字。
据考证,其中可识的八字是籀文,鼓面右上方的两字,为初唐韦应物所书,未被释出。
石鼓刻辞先秦旧石器时代的文字,在陕西宝鸡市岐山县北约1000米的凤雏村,面积约10平方米。
1978年冬,在发掘清理中,出土了一批大小不同的石鼓,大的高0。
75米,鼓面直径1。
6米;小的高0。
19米,鼓面直径0。
86米。
在鼓身周围还发现了不少甲骨文和其它刻字。
按照形状,石鼓可分为两类:一类形体较大,全部是鼓的,故名“通鼓”;一类鼓面上大下小,略呈梯形,上端略宽而成半圆形,故称“半鼓”,也叫“猎碣”。
由于石料是从附近凤雏村取来的,所以这些文字也称为“凤雏”。
石鼓现在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在汉唐遗址公园内,和世界八大奇迹馆中,展览着石鼓文字,吸引了不少游客。
石鼓上下共10行,每行大字数十个到百余个不等,小字十几个。
每个字都用鼓形花岗岩雕成,高2 [gPARAGRAPH3]米,宽约1米。
上鼓下田,其形如扁圆之鼓,又名“猎碣”。
石鼓文记录了秦王政二十五年至三十四年,一百年间的重大史事,而且语气庄严,音韵铿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刻石是当时秦王亲自组织刻写的,所以又是秦王朝权力的象征。
石鼓文中的“车”,指代驾车。
石鼓文的字体和书法艺术风格,和金文相似,但更加古朴,结体紧凑,笔画挺拔刚劲,和《说文解字》中所说的“大篆,形体稍瘦,如秦李斯之小篆”非常相似。
《石鼓》全文约计十五万多字,记载了当时秦国的一些大事,叙述了秦王游猎的情况,刻字共计290多个。
每个字都出于一位书法家之手。
其章法为纵横成行,字与字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体现了奇偶相生、形断意连、一气呵成的特点。
略论《石鼓文》的历史价值、艺术特色和影响
古朴茂密. 欹正相生。” 行款十分工整 , 横竖间距大体整齐 , 体现 出稳中有变的特点。 石鼓文虽然从西周金文发展而来, 但不同于金 文过多的装饰 , 而显示 出自然 、 的艺术特征 , 质朴 呈现 为一种新 的 风貌。石鼓文笔画匀整, 结字严谨. 用笔道劲圆润 , 石鼓文和秦始皇
统一后的秦小篆 已十分接近 。 了直与曲、 刚与柔、 雄与秀 、 收 与敛 , 体现了体态的肃穆与线条的婉畅 , 达到了形式美与艺术美的
庙。五代战乱中, 石鼓散失于民间 , 几经周折 , 才在民间中找回来 , 放置于凤翔学府。 E 宋徽宗素有金石之癖 , 尤喜《 石鼓》于大观二 , 年( 公元 10 年)将其迁到汴京国学 , 8 , 1 用金符字嵌起来。后因宋金 战争,石鼓》 《 复迁于临安( 今杭州)金兵灭宋后 , , 将其捋掠至燕京 ( 今北京) 。此后 , 石鼓又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清乾隆五十五
流畅 , 无明显粗细变化。石鼓文“ 白均 匀, 布 左右相兼 , 开合有度, 气 势壮 阀 . 浑 古朴 , 严 肃整 , 雄 规 气度 非凡 。结体 四 平八稳 , 呼 应 , 对称
{ ' . 地俯举足轻重 , 5 l 瞅 di J 它具备了篆书的基本规范 , 又比 蘩代 ㈨勺 0象 灵动 、 丰富 , 变化 与商周金文相较 , 石鼓文 f 珥 . ≈ 轻多, 笔画粗细…致 , 书风端庄凝重, 比金文更便于 喀、 掌 _繁者也可以从石鼓文中得到许多启发乖 益 。 』 、 驯女 作为从 之 _ 呐小 的过渡形态 ,石鼓文不仅是研究了解先秦文字演 芝 脉络的币 资料. 1 同日也是学习篆 的上好范本之一。 『 唐朝的韦
艺术审美
略论《 石鼓文》 的历史价值 、 艺术特色和影响
郝 永飞
石鼓文谜底的疑点与契合点
石鼓文谜底的疑点与契合点内容提要:在中国唐代,人们在古陈仓发现了十个刻有文字的鼓形石,人们叫它“石鼓文”。
石鼓文的发现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至今没有定论。
本文在广泛研究了各家学说后,认为以姚大荣为代表的观点比较有说服力。
文章在简述了姚大荣二十一条论证后。
本文笔者也从笔迹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唐初,在宝鸡县南二十里,古陈仓之地出土了十个刻有文字的石鼓。
上面刻有一些大篆体文字,人们把这些文字称为“石鼓文”。
石鼓文的发现引起了历代文人的极大兴趣,并对之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其拓片有各种版本流传于世,为历代文字学家、书法家所珍视。
被视为我国古代大篆经典极品。
由于内容主要写游猎活动,故称为“猎碣”。
在古代有学者认为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有人认为系周文王或周宣王时物。
近代和现代学者考证认为石鼓文为秦代刻石,有持文公说、穆公说、襄公说、献公说、始皇说多种,研究者莫衷一是。
经过多年论战,直至1936 年,以郭沫若为代表的“秦襄公说”由于研究缜密,许多历史实与石鼓似有一些契合点或可自圆其说。
因此,“秦襄公说”得到了众多学者认同,石鼓文的制鼓时代几成定论。
然而,一块上世纪六十年代出土的清嘉庆十三年《重修石鼓寺记》碑的出现,从根本上上动摇了“秦襄公说” (容后文详论)。
于是石鼓文的制鼓时代等问题又成了谜。
我们不得不再重新梳理清代各说,重新寻找石鼓文谜底的突破口。
近年来,石鼓文研究又一度成为研究热点。
从近年发表的《1923 年以来的“石鼓文”研究述要》及《石鼓文论著目》等文章可以看出,这些文章从宋代到2007 年止,共收集了110 多本(篇)研究石鼓文著作,但至今石鼓文千古之谜仍然扑朔迷离。
自唐代石鼓出土以来,对于石鼓年代的考古,大概可粗分四说:一是唐代苏勖的“西周说”,二是“先秦说”,在先秦说中又分不同时代观点:有秦文公、秦穆公、秦襄公、秦献公说、始皇说等等。
三是金人马定国提出“北周说”。
四是俞正燮提出“元魏说”。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导览词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导览词欢迎词:各位朋友:现在由我给大家来介绍北京孔庙和国子监。
首先介绍北京孔庙,想要了解孔庙,先应知道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春秋末期鲁国人(现山东曲阜)。
他是中国古代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中国文化最杰出的代表。
他开创的儒家学派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主干,对中华民族价值体系的形成及发展有着极其重大极其深刻的作用和影响。
孔子作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他与穆罕默德、耶稣和释迦牟尼一起,被称为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哲”。
孔子既属于中国,又属于世界,他的思想既是历史的,又是跨世代的。
以他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并奠定了二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在世界范围内也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孔庙,又称文庙,先师庙,是祭祀孔子的圣庙。
在中国,孔庙遍布各地,但孔氏家庙全国仅有两处,一个在山东曲阜,一个在浙江衢州。
而北京孔庙规格最高,是元、明、清三朝皇帝举行国家祭孔的场所。
除中国外,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美各国也都建有孔庙。
京城唯一保存四座牌楼的古巷――国子监街:北京历史上重要的街巷,常以牌楼为主要标志。
然而随着城市的变迁,几乎已将这种标志冲刷殆尽。
现今京城,唯一仍依清代规格保留下来的古老标志的街巷,仅存于安定门内。
横贯街巷四座一间式彩绘牌楼,将这条浓荫蔽日的小街,点缀的分外古朴庄肃,著名的北京孔庙就座落在这条街巷的东端。
由于孔子被誉为圣人,明代以后还享有某些与皇帝相等的待遇,故而在孔庙大门外东西两侧二十米处,各设一座清代下马碑,碑身正背两面,分别镌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满、汉、蒙、回、藏、托忒六种文字。
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即便皇帝亲临,也要下辇步行,以表庙门森严、神权至上,孔子地位之尊。
同时在孔庙大门前还设有镶嵌琉璃雕花砖影壁一座,以示孔庙的威严。
左庙右学―北京孔庙的兴建: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后,为了加强思想统治,笼络汉族民心,下令袭历代旧典,命宣抚王楫于金枢密院建宣圣庙,祭祀孔子。
国家宝藏带火了故宫石鼓,您知道在北京孔庙内还有一套乾隆石鼓吗
国家宝藏带火了故宫石鼓,您知道在北京孔庙内还有一套乾隆
石鼓吗
电视中已经讲得很清楚,这套周石鼓遭遇坎坷,国家昌盛之时出现,一遇战乱就消失,直到元代皇庆元年才被移至北京孔庙大成门内安放,从此这套伤痕累累的周朝古物再也没有消失过。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好大喜功的乾隆重新制作了一套石鼓,并在鼓面刻上了根据历朝拓片整理出来的石鼓文。
关于这段历史乾隆年间的进士戴璐曾有文记载:“御制重排石鼓文,与旧存十鼓并列戟门”。
这里所说的戟门就是指现在孔庙的大成门。
1933年中日战争爆发,为了保护文物周石鼓南迁,之后回到北京后被保存在故宫之内。
如今乾隆年仿制的十面石鼓就放在大成门外东西两侧,每侧五面,位置就是按照当年大成门内侧周石鼓摆放位置对应安放的。
虽然已经过去了二百多年,但是由于放存在大成门内避免了日晒雨淋,所以这些石鼓保存完好,外观看仿佛是新造的一般。
但是在选材上有些问题,除了一两面石鼓鼓面是纯色外,大多数都带有明显的花纹,这样上面的字迹很难看清楚,不知是年代久了有了变化还是有意而为之。
当年乾隆仿制了两套石鼓,另一套存放在热河文庙,那套石鼓犄角君也见过,鼓面字迹要清晰的多。
如今在石鼓两侧的墙面上有后立的石鼓文拓片便于游客参考学习。
刻石之祖:石鼓文善本
刻石之祖:石鼓文善本作者:徐悦来源:《检察风云》2019年第07期在上海圖书馆展出的“墨彩斑斓石鼓齐鸣——石鼓文善本新春大展”是由上海图书馆、上海博物馆、上海市书法家协会联合主办的特展,虽已落幕,但此次难得一见的相距两千多年的石鼓善本展品中,汇集了国内传世《石鼓文》珍本,是国内《石鼓文》拓本的精品展示,共计有25种展品,其中多件是2018年最新发现的善本。
从前,不为人所熟知的石鼓文,可以说现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并珍藏。
石鼓文善本更是现世书画大家融汇古今之根本的研习所在,在中国文化史、书法史、金石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华第一古物”。
石上诗文,千古长鸣,它历经千年,见证了华夏历史的沧桑,“国运昌,石鼓安”,《石鼓文》善本的留存与发扬,昭示当今新时代的盛世气象。
石鼓文,是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刻石文字,是现存最早铭刻于鼓形石体上的四言体叙事诗,史称:刻石之祖。
石鼓,是十块花岗岩质的石头,因形似鼓,故名。
每石用大篆体镌刻四言韵诗一首,每首约十八九句。
石鼓每件高90厘米、直径60厘米,圆顶平底,因其形状略似鼓,故俗称“石鼓”。
但“石鼓”并非其原有自称。
唐朝苏勖因其记载打猎的事,又称之为“猎碣”。
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组石刻文字,其铭文原有六百余字,因年代久远,风化剥蚀,又屡经颠沛流离,致使铭文剥落磨损,现存铭文仅270字。
唐初,石鼓在宝鸡与凤翔两县交界的南原出土。
南原是秦国故都之地,西临汧水,南面渭河。
唐宪宗时,石鼓存放在凤翔孔庙,后经五代之乱而散佚。
北宋,凤翔知府司马池(司马光之父)在民间找回九鼓,第六鼓遗失。
宋皇祐四年(1052),向传师重获遗失之鼓,虽然凑齐十鼓,但该鼓已经被民人凿成米臼。
宋大观年间,石鼓从凤翔迁到汴京(今开封),先置辟雍,后入宫中稽古阁,宋徽宗宝爱之,命人用黄金填入字口,以绝摹拓之患。
金兵破汴京后,将石鼓掠走,运往燕京(今北京)国子监,此后明清两代,石鼓存放地一直未变。
石鼓现存故宫博物院石鼓馆。
宋拓《石鼓文》
宋拓《石鼓文》《石鼓文》是迄今所见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
石作鼓形,共十鼓,分别刻有四言诗一首,记述了秦国君游猎之事,故又称“猎碣”。
此刻石唐贞观时始被发现,杜甫、韦应物、韩愈作歌诗以后,始显于世。
历经磨难、迁徙,原石现藏故宫博物院。
石鼓文是汉字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过渡性书体,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可谓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
石鼓文字体方整,端庄凝重,笔力劲健,章法匀称清朗,有雄浑朴茂的艺术美感,被历代书法家视为**篆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誉。
明代大收藏家安国所藏中权本、先锋本、后劲本,均为北宋拓本,是世界上保存字数最多、最好的拓本。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字迹漫漶,加之篆体不易辨认,令初学者无所适从。
现以安氏所藏后劲本为蓝本,逐字释音,对释文做了今译(见附一),并将王福庵先生所书小篆石鼓文(个别字除外)对照排列,以便于学者临**。
石鼓文(先锋本)(北宋拓)各纵18.0厘米横10.4厘米,日本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藏。
《先锋本》分上下二帖,每页两行,行三字,存四百八十字。
(见于2006年上海博物馆《中日书法珍品展》)石鼓文(中权本)(北宋拓)各纵28.0厘米横14.5厘米,日本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藏。
每页三行,行五字,存四百九十七字。
(见于2006年上海博物馆《中日书法珍品展》)石鼓文(后劲本)(北宋拓)各纵23.0厘米横14.3厘米,日本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藏。
每页三行,行四字,存四百九十一字。
(见于2006年上海博物馆《中日书法珍品展》)(涿州云杉)故宫博物院所藏为明代拓本,孙克弘旧藏,后归朱翼盦,朱氏去世后,家属遵其遗嘱捐献故宫博物院。
此《石鼓文》册拓本浓墨精拓,麻纸挖镶裱。
每半开纵28.4cm,横15.5cm,共18开半,每开6行,行5字。
缺第八鼓,第五、七、十鼓每行只存一、二字。
拓本有翁方纲、吴云、蔡文陛等跋16段。
钤“翁方纲尝观”、“吴云平斋曾读过”、“王广之印”、“黄菏汀四十七岁后所得”等收藏印130方。
清乾隆御制石鼓墨一套以885 万日元成交
120(697年),当朝宰相山东琅琊的王方庆献出他十一代祖王导,十代祖王义之、王酋,九代祖王献之、王徽之、王珣,一直到他曾祖父王褒,王家一门二十八人的墨迹珍本十卷给武则天。
武则天获书大喜,特于武成殿召集群臣,出示书法真迹,并且命中书令崔融作《宝章集》存记,又命朝廷善书者以双勾填墨制本,收藏于内府。
把王方庆进呈的原件加以装裱锦褙,重新赐还给王家。
王羲之书迹于唐太宗之时已极难求,而唐太宗之后久佚,仅有摹本、拓本存世。
世人均称唐摹本最高,“下真迹一等”。
最早的双钩母本现藏于辽宁博物馆,又称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王氏宝章集》。
卖场明铜鎏金戴冠大日如来佛坐像以3220万日元成交宋摹本王羲之一门《万岁通天帖》手卷成交价超1亿日元东京中央春季拍卖“古玩珍藏”专场拍卖中,明代铜鎏金戴冠大日如来佛坐像以3220万日元成交(含佣金)。
大日如来,梵名为“毗卢遮那”,即“光明遍照”之意。
佛经中称其为释迦牟尼的法身,乃密宗世界的根本佛,被奉为至高无上的本尊。
大日如来被视为法界智慧的代表,得诸佛与菩萨之庇护。
本品为明代大日如来造像,通体铜制鎏金,造型敦硕。
头戴宝冠,发髻高梳束于宝冠内。
冠分五叶,每叶各加住佛祖一尊坐于莲台之上,制作考究,雕刻精美。
冠下两飘带自然下垂,披落于双肩之下。
如来面庞丰腴,鼻梁高耸,眉心白毫凸显,目光下敛,微含笑意。
意态悲悯,法相端严。
双耳下垂,缀以精美耳饰。
褒衣博带,衣缘装饰缠枝莲纹,精美繁复,与元末明初的瓷器纹饰一脉相承。
佛像双腿结全跏趺坐,衣褶线条自然流畅。
胸前双手结印,所持乃西藏密宗大日如来特有之手印,象征觉道圆满。
本品做工精妙,铜质精良,虽经年月洗礼,依然鎏金璀璨,令观者不禁心生肃穆之情。
东京中央拍卖2017年春季拍卖“物华祺瑞 — 中国艺术品夜场”中,宋摹本王羲之一门《万岁通天帖》手卷成交价为1亿925万日元(含佣金)。
《万岁通天帖》,硬黄纸本,集合王羲之一门七杰十帖,乃唐摹本,此帖母本来自王羲之第十代孙王方庆所藏家门二十八人墨迹珍本——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121卖场南宋龙泉窑青磁凤凰耳花瓶以2760万日元成交清康熙御制松花石古泉形方池砚以2185万日元成交东京中央春季拍卖“一期一会·听茶闻香”专场中,南宋龙泉窑青磁凤凰耳花瓶成交价为2760万日元(含佣金)。
石鼓文[石鼓文]
石鼓文[石鼓文]唐代石鼓研究(附石鼓歌)石鼓,唐贞观时期发现于宝鸡陈仓。
然上无年代款识,也无作者姓名。
加之诗文缺文少字,以及文字古奥难识,诗意含蓄隐晦等诸多原因。
人们均不知所写为何,产生于何时,所作何用。
于是,学者纷纷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贞观时之吏部侍郎苏勖称赞道:“世言笔迹存者,李斯最古,不知史籀之迹,近在关中”。
高宗时的书法家李嗣真在其《书后品》中也说:“史籀堙灭,陈仓藉甚”。
开元年间的书法家张怀瓘在《书断》中道:“按籀文者,周太史史籀之所作也”,“其迹有石鼓文存焉,盖讽(—作叙)宣王畋猎之所作。
今在陈仓”。
他赞美石鼓书法曰:“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苍颉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称书,遗迹石鼓”。
历史上,苏勖第一个认为石鼓文是史籀留下的笔迹。
这一看法得到李嗣真的附和,张怀瓘的论证。
于是“石鼓”、“石鼓文”从此便得了名,文字被判定为史籀所写,石鼓便被认为是讽谏周宣王畋猎而刻制的东西了。
唐肃宗至德时之书法家窦臮《述书赋》上下二篇,其兄窦蒙为之作注。
云:“史籀,周宣王时史官。
着大篆,教学童。
岐州雍城南,有周宣王猎碣十枚,并作鼓形,上有篆文,今见打本”,“即其文也。
石寻毁失,时见此本,传诸好事者”。
窦臮所记之“雍城南”,是言石鼓发现的地方。
“猎碣”的称呼,即源于此。
而文中所言“打本”即是石鼓拓本,说明了至德时已有石鼓文拓本流传于世。
诗人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苍颉鸟迹既茫昧,字体变化如浮云。
陈仓石鼓久已讹,大小二篆生八分。
秦有李斯汉蔡邕,中间作者寂不闻。
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
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
惜哉李蔡不复得,吾甥李潮下笔亲。
尚书韩择木,骑曹蔡有邻。
开元已来数八分,潮也奄有二子成三人。
况潮小篆逼秦相,快剑长戟森相向。
八分一字直百金,蛟龙盘拿肉屈强。
吴郡张颠夸草书,草书非古空雄壮。
岂如吾甥不流宕,丞相中郎丈人行。
巴东逢李潮,逾月求我歌。
我今衰老才力薄,潮乎潮乎奈汝何。
书法培训授课讲稿石鼓文
书法培训授课讲稿:石鼓文一石鼓文分析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石上的篆书,故得名。
鼓的直径约二尺,文字刻于石鼓中间部分,其文内容为四言韵文,记述秦国君游猎之事,故又名“猎碣”。
直至唐初,石鼓一直被委弃于陕西陈仓之野(今陕西凤翔一带),故有“陈仓石鼓”之称,又因其地在岐山之阳,又称“岐阳石鼓”。
自唐发现后数经迁徙,现存故宫博物院,其中第九鼓已文字全无,其他诸石的文字也漫漶磨灭严重。
石鼓文所刻书体在两周金文与秦小篆之间,或称为“大篆”,又有谓石鼓为周宣王史官籀所书,故称为“籀书”。
石鼓文书刻的年代众说纷纭,早在唐宋时代的韩昌黎、欧阳修就认为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作,这一说法现在早已被人们所否定,而共认为石鼓文为先秦之作。
但具体的年代又各持一说,如罗振玉等人定为文公(公元前765~前716年)时期,马衡定为穆公(公元前659~前621年)时期,郭沫若定在襄公(公元前777~前766年)时期,而唐兰考为献公十一年(公元前374年),时间判断前后差异有三百多年。
石鼓文传世善拓本极少,明代嘉靖锡山安国氏所藏有三种石鼓文北宋拓本为最古,分别命名为先锋本、中权本和后劲本,后来这三种善拓本流入日本,现在的各种印刷本多依此三种拓本影印而来。
应该说明一点,所谓的石鼓文分析,这里仅限于石鼓文书法艺术渊源的探求及艺术特点的分析,并不涉及石鼓文作为四言韵文文词意义的解析和作为古文字的形、声、义的考释。
我们把石鼓文的书法艺术置于书法发展史的进程之中去考察,在石鼓文形成的前后各找一件参照作品进行比较,从而使石鼓文的艺术特征凸现出来。
在陕西出土的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 27~前782年)的金文《虢季子白盘》与传为秦相李斯所书的《泰山刻石》,在书法史上一前一后,石鼓文在时间上大致居其中,就地域书体风格看,这三件书法作品同属秦篆一脉。
我们把这三件作品细心进行比较,发现石鼓文是金文向小篆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历史见证。
话说石鼓文——精选推荐
话说⽯⿎⽂作为春秋时期⽂化的活化⽯,⽯⿎⽂凝结着我国早期先民的智慧与思想。
本⽂拟从⽯⿎⽂的概况、学术及艺术价值、后世对其的接受等⽅⾯做出简要介绍。
古剑拓本合轴 (局部) 纸本墨笔纵64.5厘⽶横17厘⽶⼀、⽯⿎⽂概况对⽯⿎⽂概况的分析基于发现时间、发现地点、形制与命名等⽅⾯展开。
⽯⿎出⼟于初唐,史籍所载最早可见于贞观年间,苏勖《叙记》:“世咸⾔笔迹存者,李斯最古,不知史籀之迹,近在关中。
”⼜说,“虞、褚、欧阳共称妙墨”。
关于⽯⿎的发现地点,唐宋以来有⼏种说法,较为详细的要数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的记载:“天兴县,本秦雍县,秦国都也。
……⽯⿎⽂在县南⼆⼗⾥许,⽯形如⿎,其数有⼗。
”近代学者如郭沫若、唐兰、张光远等,根据“天兴县南⼆⼗⾥许”之说,⼜进⾏细致考证,⾔之凿凿,可为定论。
⽯⿎的形制,唐窦蒙为其弟窦《述书赋》所作注云“传史籀,周宣王时史官。
著⼤篆,教学童。
岐州雍城南,有周宣王猎碣⼗枚,并作⿎形,上有篆⽂,今见打本”。
韦应物《⽯⿎歌》有“⽯如⿎形数⽌⼗”。
⾄于⽯⿎为何是如此形制,郭沫若认为,“⽯⿎呈馒头形,这是古代⽯刻中仅见的⼀例。
在这以前⽆此形状,在这以后也⽆此形状。
秦始皇帝的各种有名的刻⽯都是没有遵守秦⼈的这个传统的。
我的推测是这样:这应该就是游牧⽣活的⼀种反映。
它所象征的是天幕,就如北⽅游牧民族的穹庐,今⼈所谓蒙古包。
秦襄公时的⽣产概况离游牧阶段不远,故在刻⽯上采取了这种形象。
”唐宋以来,学者们从不同的⾓度给⽯⿎命名,其中以⽯⿎、⽯⿎⽂、猎碣较为常见。
唐代徐浩《古迹记》、张怀瓘《书断》、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韩愈《⽯⿎歌》等诗⽂综合质地、形制、铭⽂等多⽅⾯命名的“⽯⿎⽂”最为合理,所以⾃唐代以来,此名流传甚⼴,影响最⼤。
⽯⿎⼗枚,每⿎刻诗⼀篇,在学者们对其命名中,戴君仁与郭沫若的命名相同,为《车⼯》《汧》《⽥车》《銮车》《⾬》《作原》《⽽师》《马荐》《吾⽔》《吴⼈》。
熹平⽯经残字罗振⽟跋本 (局部)熹平⽯经残字罗振⽟跋本 (局部)纸本墨笔上海图书馆藏⼆、⽯⿎⽂的学术及艺术价值从史学的⾓度来说,⽯⿎⽂记述渔猎、祭祀等活动场景,为了解当时的社会⽣活提供重要史实;从⽂字学的⾓度来说,⽯⿎⽂保留业已消失的古⽂字,为研究考察上古⽂字提供珍贵的原始资料;从⽂学的⾓度来说,⽯⿎⽂是可与《诗经》媲美的叙事史诗,具有极⾼的⽂学价值;从书法艺术的⾓度来说,⽯⿎⽂是由⼤篆向⼩篆演变⽽⼜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在书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
国宝『石鼓文』的宁波情缘
其 势风 骨嶙 峋 又 楚楚 风 致 ,确 有 秦 朝
a 0 下鼓上 黄金 , 便 将石 鼓抛弃孔 庙外 。
之后的好奇,其次参观吴 昌硕 的石鼓 文篆书展及读 了韩愈的长诗 《 石鼓歌 》
之后 受 影 响 ;再 次 便 是 为 十 面石 鼓 历
那股强悍的霸主气势。 )法则,然而更
趋 于 方 正 丰 厚 ,用 笔 起 止 均 为 藏 锋 , 圆融 浑劲 ,结体促 长伸 短 ,匀称适 中。
传 说 唐 朝 人 发 现 了 石 鼓 文后 , 宁
独 创 一 格 的 乃 为 一 代 宗 师 吴 昌硕 也 。
史 ,深 受历代 皇 帝珍 爱 ,被 视 为 国宝 。
唐 朝 之 前 ,刻 有 文 字 的石 鼓 曾被
弃于 陕 西陈仓 之野 唐 初 才被 人发 现 。
细 细品味老 缶朴茂 雄奇 的书 法,
“ 石 鼓 文 ”, 是 世 界 上 最 早 出现 的 鼓上 石 刻 文 字 ,距 今 已有 二 千余 年 历
有 奇采 。 ” 后劲本 ,皆宋拓本。 《 天一 阁》本 已毁 地 ,芝草 图云 ,不烦整裁 , 自 历代 临摹不乏其人,然而 , 形神兼备又 于火, 后 三 种俱 在 日本 , 有 影 印本 行世 。 原石 现藏 故 宫博物 院 。
元 代 时 , 国子 学教 授 虞 集 才在 北 京 南 郊 的淤 泥 草 丛 中发 现 了被 弃 的十
面石 鼓 ,将 石 鼓 移 到 国子 学犬 成 门 内
益于 石 鼓文 。
丈上承 《 泰 公簋 》( 春 秋 中期 的青铜 估 下诏 , 将找 到 的这 十 面石 鼓运到 了汴
京, 就是现在的开封 , 先存孔庙 , 命 金
匠在石 鼓的刻 文上 浇涛黄金 。后赵 佶被 金 兵抓 走 ,石鼓 也被金 兵 押送 中都 ( 今
《石鼓文》释文注音高清完全珍藏版
《石鼓文》释文注音高清完全珍藏版石鼓文,是先秦时期的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
发现于唐初,共计十枚,高约三尺,径约二尺,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
内容最早被认为是记叙秦王出猎的场面,故又称“猎碣”。
宋代郑樵《石鼓音序》之后“石鼓秦物论”开始盛行,清末震钧断石鼓为秦文公时物,民国马衡断为秦穆公时物,郭沫若断为秦襄公时物,今人刘星、刘牧则考证石鼓为秦始皇时代作品。
石鼓刻石文字多残,北宋欧阳修录时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氏天一阁藏本仅四百六十二字,今之“马荐”鼓已一字无存。
原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石鼓馆。
第一鼓首行“吾马”二字皆稍连石花;第二鼓第四行“氐鲜”二字剪裱时弃去,疑已泐损;第三鼓第四行“宫车”之“车”字末横右端泐连石花,而此橫划右方上下二处石花渐泐通;第三鼓第五行“弓寺射麋”之“麋”字中右“匕”部与石花泐连;第七鼓第四行“滔滔是(有释为“”者,有释为“戠”者)”之“”字第二笔、第三笔皆损连及石花;第四鼓第五行“宣搏眚车”之“宣”字“宀”部左尚存小竖笔。
后附拓元至元五年乙卯(1279)潘迪撰并书、茅亮刻之《石鼓文音训》。
剪裱成册,卅三开,各页纵:27.8厘米;横:15.0厘米。
深入探索石鼓文是唐代在陕西凤翔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
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故称“石鼓文”;内容为秦国国君游猎的十首四言诗,亦称“猎碣”。
今中国考古界一般认为是战国时代秦国的遗物。
唐初陕西凤翔出土,北宋时司马池移其入凤翔府学,第六鼓非原石;北宋中期皇祐四年(1052)向传师访得第六鼓原石,惜上半已被截去。
大观(1107—1110)年间由蔡京迁至汴京(今河南开封)辟雍,后迁入宫中稽古阁,以黄金填字,以示珍贵。
金人破汴京,将石鼓与宣和殿的金石书画一同运至金中都城燕京。
元初置之国子学;后置孔庙大成殿门内左右石壁下;如此一放六百余年。
抗日战争初期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石鼓先后迁往上海、南京、四川峨眉等地。
石鼓文拓本(四种珍贵古版本)
⽯⿎⽂拓本(四种珍贵古版本)⽯⿎⼜称“猎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字刻⽯,因由⼗块坚硬的花岗岩凿刻成⿎形⽽得名。
在这些⿎状的⽯头上镌刻着篆书⽂字,⼈称⽯⿎⽂。
关于⽯⿎的雕凿年代历来说法不⼀。
王国维、郭沫若、马衡、唐兰等考证为先秦刻,但对于确切时间看法不同。
唐兰先⽣考证为秦献公⼗⼀年(公元前374年)。
原⽯现藏故宫博物院。
⽯⿎名称取所刻诗篇的前两个字,即《吾车》、《汧殹》、《⽥车》、《銮车》、《霝⾬》、《作原》、《⽽师》、《马荐》、《吾⽔》、《吴⼈》。
其内容系君王⾂公们的征旅渔猎,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化状况。
每⾸诗⼗⼋、九句不等,为四⾔诗。
《⽯⿎⽂》⽂字为⼤篆,形体特征独特,书法古茂遒朴。
唐张怀瓘《书断》云:“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飘飘缨组。
”拓本翻刻众多,以阮元、张燕昌等所刻“天⼀阁本”为最优。
▼1,《宋拓⽯⿎⽂》罗振⽟题签,1913年油⾕博⽂堂刊本,有罗振⽟、胡惟德、徐坊跋。
2,《仪徵阮⽒重抚天⼀阁北宋⽯⿎⽂本》张燕昌书丹,吴厚⽣、江德地摹勒,清嘉庆⼆年阮元原刻初拓本3,《⽯⿎⽂》附《⽯⿎⽂⾳训》(元.潘迪撰)清末拓本4,《仪徵阮⽒重抚天⼀阁北宋⽯⿎⽂本》张燕昌书丹,吴厚⽣、江德地摹勒,清嘉庆⼆年阮元原刻拓本⽯⿎⽂,秦刻⽯⽂字,因其刻⽯外形似⿎⽽得名。
发现于唐初,共计⼗枚,⾼约三尺,径约⼆尺,分别刻有⼩篆四⾔诗⼀⾸,共⼗⾸,计七百⼀⼗⼋字。
内容最早被认为是记叙周宣王出猎的场⾯,故⼜称“猎碣”。
宋代郑樵《⽯⿎⾳序》之后“⽯⿎秦物论”开始盛⾏,清末震钧断⽯⿎为秦⽂公时物,民国马衡断为秦穆公时物,郭沫若断为秦襄公时物,今⼈刘星、刘牧则考证⽯⿎为秦始皇时代作品。
⽯⿎刻⽯⽂字多残,北宋欧阳修录时存四百六⼗五字,明代范⽒天⼀阁藏本仅四百六⼗⼆字,今之“马荐”⿎已⼀字⽆存。
原⽯现藏于故宫博物院⽯⿎馆。
《石鼓文》善本大展,海量拓片来了!
《石鼓文》善本大展,海量拓片来了!由上海图书馆、上海博物馆、上海书协联合举办的“墨彩斑斓石鼓齐鸣——《石鼓文》善本新年大展”正在上海图书馆展出。
本次展览有相当一部分展品是首次与观众见面,可谓是“石鼓文”爱好者的饕餮盛宴。
石鼓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千年沧桑。
唐贞观年间,沉寂1000多年的十面花岗岩巨石在凤翔府陈仓境内的陈仓山(今陕西省宝鸡市石鼓山)被发现,其质地为关中一带山中所有的青石,圆顶平底,每面不很规则,其形制大致相近。
因为石形如鼓,故谓之“石鼓”,上面的文字则被称为“石鼓文”。
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组石刻文字,其铭文原约六百余字,因年代久远,风化剥蚀,又屡经颠沛流离,致使铭文剥落磨损,现存铭文仅二百七十字。
石鼓原石现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石鼓馆。
第一板块:“黄帛本”代表展品:《石鼓文》(王楠藏本)风霜雨雪,斑驳漫漶,“石花”朵朵。
《石鼓文》(项源藏本)《石鼓文》(戚叔玉藏本)《石鼓文》(周大烈藏本)第二板块:“銮车鼓石花未连本”代表展品:《石鼓文》(张廷济藏本)第三板块:“氐鲜五字本”代表展品:《石鼓文》(姚广平藏本)《石鼓文》(徐渭仁藏本)《石鼓文》(施在钰跋本)《石鼓文》(陆佐廷跋本)《石鼓文》(吴昌硕跋本)《石鼓文》(何瑗玉藏本)《石鼓文》(顾大昌藏本)第四板块:乾嘉以来拓本《石鼓文》(施在钰跋本)第五板块:国子监监拓本《石鼓文》光绪元年(1875)汪鸣銮监拓本。
光绪十一年(1885)盛昱属蔡赓年监拓本。
光绪十九年(1893)陆润庠监拓本。
第六板块:重刻石鼓拓本阮元文选楼重摹天一阁宋拓石鼓乾隆重订石鼓吴大澂缩临石鼓王福庵缩临石鼓吴昌硕抚临北宋石鼓附释文第七板块:石鼓作伪本第八板块:其他藏品《石鼓文》(许大甄藏本)《交翠轩藏阮元石鼓砚》《石鼓文》(姚羲民藏本)《石鼓文》(陈廷韡跋本)《石鼓文临本》光绪八年(1882)张祖冀临本,六条屏。
《石鼓文音训》《乾隆御题石鼓诗》韩愈石鼓歌。
蒋和恭(清代)手迹抄本
蒋和恭(清代)手迹抄本
蒋和恭,号最峰,清乾隆间人。
充四库馆篆隶总校,官国子监学正。
精小学、书法,善绘事。
著有《汉碑隶体举要》等。
乾隆帝对石鼓文喜爱有加,晚年曾“重排十章,亲制十鼓”,重制之石鼓,共刻了两套,现今一套存北京国子监,一套存承德避暑山庄。
《集石鼓所有文成十章制鼓重刻序》为乾隆御笔所撰,并刻石碑,立于国子监内。
此内府刻书正是对乾隆重刻石鼓的摹刻。
从时间上推算,此书刊刻时间当在乾隆五十五年之后不久。
大图模式
大图模式
大图模式
大图模式
大图模式
大图模式
大图模式
大图模式。
“石鼓”之上,除了《石鼓文》,竟然还有别的字!
“石鼓”之上,除了《石鼓文》,竟然还有别的字!最近,央视的《国家宝藏》比较火,开播的第一期便是故宫。
作为全国最大的综合博物馆,在拥有珍贵文物近170万件中遴选了三件,其中之一就是——石鼓。
石鼓上面的文字,今称“石鼓文”,堪称石刻文字之祖。
但是石鼓上除了有《石鼓文》,竟然还有别的文字。
怎么回事呢?原来石头上面还刻有乾隆皇帝的题诗。
乾隆五十五年正月,时年八十岁的乾隆帝,竟然在研究石鼓,研究的内容之一是在考证“作原鼓”的流传。
● 乾隆帝题石鼓诗旧拓本此拓为宁波天一阁举办的“石鼓墨影——明清以来《石鼓文》善拓及名家临作展”(2018.1.30开幕)展品之一● 童衍方先生题跋关于“作原鼓”的流传,多是宋时司马池(司马光的父亲)将石鼓移至凤翔府学时,“作原鼓”已佚。
至皇祐四年(1052)向传师再次访得时,已被乡人凿成臼并在使用。
乾隆帝据韩愈《石鼓歌》中“为我度量掘臼科”句,认为“作原鼓”在唐代时已成臼形,而非宋时佚后所为。
为此,乾隆帝题了一首诗,文献记载那天是上元后一日(正月十六)。
此后不久,他直接写在了石鼓上,一声令下,此诗便与石鼓永存了。
● 石鼓之第六鼓——“作原鼓”● “作原鼓”拓本乾隆帝题诗全文如下:石鼓韩歌掘臼科,弗知其意所云何。
兹因考古十之质,爰命图真一有窠。
慨叹曾充舂杵用,伤形已阅岁年多。
言行国学历珍弆,重道崇文功不磨。
命图十鼓形以来,漫漶缺裂,固数千百年物之常。
其第十鼓平面则凿为大孔,圆径一尺三寸,深一尺二寸,因恍悟即昌黎之所谓臼科也。
科者坎,坎者陷,非俗所谓臼窠乎。
则昌黎之语,乃举其实,而其为臼窠自唐时已然矣。
呜呼!为此者实庸愚小人不足罪,兹虽珍重护惜,以永厥年,安知数千百年之后,不复遭剥蚀割凿之灾乎。
而重其文以成十鼓之全,又非拘于形而泥于古乎。
其幸在兹,其慎亦在兹矣。
乾隆庚戌春,御题。
●乾隆帝题诗局部庚戌为乾隆五十五年(1790)● 此诗刻于“作原鼓”顶部。
● 石面未完全磨平。
清代中后期《石鼓文》拓本虽夥,但乾隆帝题诗却多失拓,而如此精拓更是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