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童心说与公安派

合集下载

论李贽的童心思想

论李贽的童心思想

论李贽的童心思想摘要李贽作为明中后期思想界的领袖人物之一,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的思想对明、清两代,甚至是五四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童心说”作为他思想体系的核心部分,历来备受学界的关注。

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对“童心”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和阐释的同时,围绕其产生背景、思想内涵及体现深刻阐述其童心思想。

论文首先论文首先阐释童心的内涵,接着再从李贽童心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下手,阐述其思想在文艺创作与道德追求方面的实践。

本文运用追本朔源、知人论世等方式来深入研究其童心思想以及其思想的对社会意义和作用,从而形成比较科学的论述。

关键词明代后期;李贽;童心思想;社会意义Li Zhi Childishness of ThoughtsAbstractLi zhi as the leader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ideo l ogical circle figures, for later generations left a rich cultural heritage, He thought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even the time of the thinker, astronomers have a profound influence.And"childishness of thoughts" he thought as the core of the system of part, always has the attention in the academic field. This article tries to based on the former research, to "child" in this paper defines and explains at the same time, around its background, connotation and elaborated profoundly embodies the child thought. It firstly paper first explain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hild and then li zhi child from the background of thoughts have laid a hand on him, explains its thoughts in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and moralpursuit of performance. In this paper, the new moon source, ZhiRenLunShi after this, and other ways to further research the child of his thoughts and ideas of social significance and function, thus forming a scientific paper.Key wordsThe late Ming dynasty; Li zhi; Shin thought; Social significance引言李贽﹙1527—1602﹚本名林载贽,因承袭父祖,归宗改姓李。

李贽“童心说“思想及其文化价值

李贽“童心说“思想及其文化价值

李贽“童心说”思想及文化价值中文系非师2班杨武丽 090105230指导老师:吴文文摘要:李贽‚童心说‛的核心是‚真‛,追求一种纯然的本性状态,追求自然之真、自然之情及自然之趣的审美价值与思想内涵,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对当时和以后的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市场经济规范体制下的文学创作具有深刻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童心、本性状态、文学价值一、‚童心说‛的提出明代统治者在思想方面严厉奉行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信条,因而严重束缚着人的自然人性的要求,抹杀了个体的感性自由和心灵自由。

但是到了中后期伴随资本主义的萌芽,市民阶层兴起,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憧憬个性解放,肯定世俗生活。

代表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家李贽,接受所谓‚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言,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1的重视主题精神的学说和泰州学派的重视自我个体是新的、活泼而富有生机的自然天性的良知说,进一步扩张心学,重视感性的个体生命欲求的内容和强化主体的心对自然世俗感性化的追求,提出了‚自然人性‛的学说。

他肯定了个体的生命欲求和生存需要的内在必然性和合理性,强调自然人性;另一方面也肯定了每个人是具有不同个性的主体,要求去伪存真保持真情至性,扩充主体自我的内在自然本性的情感,主张率性而为,保持个体的独立意识,‚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1中国哲学教研室. 《中国哲学史》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2‚童心说‛的提出是应时而生,是建立在‚自然人性‛论的哲学基础上提炼而出的,是李贽哲学思想与文学思想的核心理论。

晚明社会,世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

李贽以纯洁的‚童心‛与腐朽的封建意识相对立,反对一切传统观念,主张人们顺着自己的个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做真人,作真文。

二、思想核心——‚童心之真‛在《童心说》中,李贽认为,人自降生,即有一种朴素单纯的心地,此之谓‚童心‛。

李贽“童心说”

李贽“童心说”

李贽“童心说”张青波李贽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初姓林,名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李贽提出了“童心说”,最重要的体现在美学上。

“童心说”本质就是强调作者的真实感受,敢于摆脱束缚世俗的苛刻,最重要的是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代表新兴理论形成的思想家李贽,接受所谓的“心即理”,“心无外物,心无言,心不合理”的思想,强调以精神主义为主题,要时刻保存本心,反对假的现象。

李贽在他的著作《童心说》中提出了两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命题:其中一个就是哲学命题,他认为做人要时刻保持着一颗原始的童心,做一个真实的人,讲真话。

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对是假纯真,最初的人性也。

如果失去了纯真,他们就失去了真正的童心,就失去了一个真正的人。

”一、崇尚自然、实事求是李贽围绕着童心,“清白”思想是他的研究的重要场所,他要求文学必须实事求是,做事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追求自然的本质,坚决反对违背道德原则的思想,李贽提出了与传统观点不同的感受,他强调指出,自然是感受文学作品的重点、真理,李贽认为美是自然的,自然本身是美丽的,只要是自然的,天然存在的理性管理。

文学主要表现在人的内心想法要时时刻刻遵循自然的规律和原则,既然人的心性是童真的、是自然的,那么文学应该自然的表现这种真情流露的童真之心,它本身是不应加以任何限制和阻碍的。

李贽反对新的叛乱,那就是他能从“真”和“自然”开始正视自私和愿望,这是一个正面的功利思维是人的本性,并认为这是良心的自然表现并且不加节制。

他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

除去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食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这种物质欲望和追求的生活是人的天性,所以客观存在的自私是合理的,所以在文献中也应该表达普通人的感情,文本应该是由人的真实的所思所想写出来的,并不是因为“自然的在写感情的文字,面对自然来表达真实想法,以创造它可能成为对文字作品真实自然的愿望。

第二节李贽和公安派

第二节李贽和公安派

第二节李贽和公安派、竟陵派一、李贽李贽(1527—1602),字宏甫,号卓吾。

福建晋江人。

是明代晚期卓越的思想家。

嘉靖三十一年(1552)举人,他继承泰州学派王艮、何心隐的进步思想,公开以“异端”自居。

万历三十(1602)年,因“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被迫害至死。

他的主要著作有《焚书》、《续焚书》、《藏书》、《李氏文集》等30种。

李贽是一个极具叛逆性和战斗性的思想家,他虽然不以文学著名,但他提出的“童心说”,在思想领域和文学领域刮起了一股反对假道学、假文学的旋风。

在思想哲学领域,他受王学左派思想的影响,反对占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的虚伪,提出了“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的思想,指出人人生而平等,否定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鲜明地主张维护“人欲”,认为“存天理,灭人欲”是虚伪的说教,主张男女平等,否定“男人见识尽长,女人见识尽短”的观点。

这些叛逆思想,使他的著作多次遭到焚毁。

李贽的文艺思想正是建立在他的具有性的思想上的,其核心是提倡“真情”,反对“假理”,集中反映在他的《童心说》一文中。

什么是童心呢?即是天真无暇的儿童之心。

“夫童心者,绝假存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故而“夫童心者,真心也”。

李贽所说的童心,也就是“赤子之心”。

他认为,童心,没有一点虚假的成分,最纯洁,最真实,长大以后,由于多读书、识义理,而童心尽失。

这里他指出障碍童心的是“闻见道理”,是针对那些虚伪的礼教和伦理道德及与此相关的传统观念而言的。

“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底;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李贽所谓的童心,正是指人的本性,也即是自然之性。

童心之美,也即是人性之美。

以“童心”为“天下之至文”之源,就是强调作家必须写出摆脱假道学桎梏(固)的人性之美,方是好文章。

李贽从“童心说”出发,认为真正的文学创作,绝不像道学家所说的“代圣贤立言”,更不是进行虚伪的仁义道德的说教,而是人们郁结于胸的情感不得不发的产物,是心中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中国文学批评史主要文论观点

中国文学批评史主要文论观点

(孔子的)“思无邪”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孔子的)“尽善尽美”说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有一句话:“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提出了“尽善尽美”说。

就是说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但到底什么样才叫“尽善尽美”呢?孔子还说过的另一句话很重要,就是《论语·为政》篇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孔子的)“辞达”说"辞达"就主要应是指文学作品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作品的内容,不必要徒事与内容无关的文饰。

李贽: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李贽: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李贽: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李贽,福建泉州晋江人,生于明世宗嘉靖六年(1527年),卒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年(1602年),原名载贽,号卓吾,又号宏甫(宏父)、百泉居士、思斋居士。

其人品性高洁,有胆识,多惊世骇俗之言行,时人甚异之。

又长于论述,读史书常有卓见。

李贽一生著述颇丰,有《焚书》、《继焚书》、《续藏书》等,更有对诸作品如《水浒传》、《西厢记》之评点,其著书曾屡遭禁焚,然依旧风行于世。

其“童心说”理论,对晚明及晚明以后的思想界、文学界有巨大冲击,影响深远。

一中晚明的文学及思想状况有明一代,文坛上复古主义思想兴盛,文学创作和理论深受前后七子文学运动的影响。

程朱道学思想和科举取士制度普遍地影响着明代的政治与文化生活,左右着士人的思想与命运。

与此同时,作为对程朱道学派思想之一种反拨,陆王心学派思想在社会上广泛流行,并极大地影响着中晚明士人们的思想。

明初科举考试范围较宽泛,尚涉《诗经》、《春秋》等书,及至永乐年间,考试内容则被限定为《四书》以内,以程朱道学为尊,同时明代政府在各地兴办学校,为八股制度储备人才,使得教育体制与科举考试相呼应。

科举考试内容既已限定,士人们作文便不再遵守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意愿,只是依循程朱思想写作。

既没有对经籍辨义释疑,也不带文学色彩进入创作,则失却学术研究之精神,文学创作也自然衰落。

在如此科举制度下培养出来的读书人,只能是沽名钓誉、弄虚作假之辈。

嘉靖时何良俊对此做过抨击:“自程朱之说出,将圣人之言死死说定,学者但据此略加敷演,凑成八股,便取科第,而不知孔孟之书为何物矣。

”清代吴敬梓亦在《儒林外史》中对此批判为“一代文人有厄”。

八股取士与程朱道学的结合,在士人中造成造假风气,文坛则为拟古之风所蔽。

明初诗坛大家高启,诗歌创作即曾模拟汉魏、六朝、唐宋,至林鸿、高様等辈,强调格律、技巧,尊奉盛唐,建立评诗轨则,正式以盛唐相号召。

及至中期,复古思想盛行。

弘治、正德及嘉靖、隆庆四朝前后七子之文学运动,标榜“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刻意在诗文创作上蹈袭前人,谨守成法,不思创新,这种文学创作风气,因过分句拟字模,抹杀了诗人之真性情,致作品丧失了内在精神与艺术魅力。

李贽《童心说》翻译

李贽《童心说》翻译

李贽《童心说》翻译《童心说》李贽【原文】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去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内而童心失。

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以为主于内而童心失。

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多识义理而来也。

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

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正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

非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

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

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

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

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

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茍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

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大贤言圣人之道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元代文学到明清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元代文学到明清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元代文学到明清文学第六编元代文学绪论一、解释:1、勾栏2、对棚3、末本4、旦本二、填空1、元代文学涵盖的时间,大致从年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起,到年朱元璋推翻元朝为止,其间约年。

2、金末元初,文坛在唐代变文、说唱诸宫调等叙事性体裁的浸润和启示下,并与、、、等表演要素结为一体,发展成。

由于宋金对峙,南北阻隔,便出现了和两种类型。

当时,许多文人积极参与的创作,使这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成为文坛的主干。

3、剧本包括、、三个部分。

杂剧一般由折组成一个剧本,脚色可分、、三类,全剧只能由或一人主唱。

南戏剧本由若干“出”组成,脚色分为、、、、等类,在剧中歌唱。

杂剧和南戏的唱词多用以表现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甚至直接透露作者的,具有强烈的性。

4、杂剧的曲调由民间歌曲、的乐曲和传统的曲调结合而成;南戏的曲调由的民间音乐与的传统的音乐结合而成、两者在音乐文化方面均由传统衍繁,彼此;两者在音乐上的差别,实际是差异的表现,加上区域等文化上的差异,从而形成两大音乐系统。

5、北方戏剧圈以为中心,包括以北的大部地区,流行;剧作多以故事、故事、传说为题材,多给人以、的感受。

南方戏剧圈以为中心,包括地区,既流行,也演出;剧作更重视的描写和的宣泄。

6、散曲是一种新体,押韵较灵活,可以平仄,句中可以增加。

作家纯以曲体,与毫无联系。

散曲的语言往往呈现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化的状态。

散曲的艺术表现比近体诗和词更多采用“”的方式加以、。

7、元代文学创作,均体现出之美,与每以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大异其趣。

三、简答1、为什么说元代文学具有划时代意义?2、元代戏剧创作的主要成就是什么?3、散曲为什么大盛于元代?为什么又会在元代走向衰微?4、王国维认为元曲的审美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王国维的看法是否可取?5、吴伟业说元杂剧“较昔之歌舞,更显而畅”,这“显而畅”的含义是什么?四、论述1、简析元代社会对元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2、简析元杂剧和南戏的异同。

“公安三袁”与李贽文学思想的渊源

“公安三袁”与李贽文学思想的渊源

“公安三袁”与李贽文学思想的渊源摘要:李贽是泰州学派的后起之秀。

在明末社会矛盾激化的时代,李贽继承了自王艮以来的泰州学派反道学的传统,对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学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揭露和批判,从而把泰州学派的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

在文学创作、文学评论和文学发展史等问题上李贽坚决反对“假言”、“师古”的文风,主张文学创作要出自真心,要“发于情性,由乎自然”。

由于“公安三袁”与李贽有着某种特殊的渊源关系,所以“公安三袁”的文学思想与李贽具有颇多相似之处。

关键词:反古;率性;倡俗李贽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平民哲学学派泰州学派的后起之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大师。

李贽是一个富有战斗精神的人,从某种意思上说,李贽的一生是反抗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不仅他的思想充满了战斗精神,其文学作品也是“战火纷飞”,直指传统腐朽的观念和封建统治。

由于“公安三袁”与李贽有着一定的师承关系,所以他们的文学风格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又由于各自的人生观不同和所处的环境不同,公安三袁又与李贽有所区别。

本文试作一些初步的比较,求教于诸位同仁。

李贽[1527—1602]初名载,号卓吾、宏甫、温陵居士,又号龙湖叟,晋江(今福州晋江)人,杰出的思想家,泰州学派的第三代传人。

据史料记载,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李贽开始辞去官职,离开姚安,由滇入川,而后顺长江而下,直奔湖北黄安,开始了他归隐著述、讲学的生活。

至黄安后,李贽先是住在天嵩书院,教授耿家[耿定理]的子弟,并开始致力于史籍的阅读和研究。

不久,李贽与理学家耿定向发生尖锐矛盾,李贽决定离开耿家。

之后,李贽写了大量的书信来揭露批判耿定向的假道学,这使耿定向十分恼怒。

有一次,李贽游武昌黄鹤楼,耿定向指使徒众进行围攻。

但这并没有使李贽屈服,相反,却扩大了他的声望。

当时在武昌任湖广左布政使的刘东星,把李贽邀到自己的官署加以保护。

湖北“公安三袁”,也是在这时和李贽密切交往起来的。

“公安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及袁中道兄弟三人,他们都是晚明的著名文学家。

李贽童心说与公安派 共33页

李贽童心说与公安派 共33页
書》:性無不善,故知無不良。良知即是 未發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動之本體,人之所同 具者也。但不能不昏蔽於物欲,故須學以去其昏蔽。
《大学问》 :致知必在于格物。物者,事也,凡意 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 ……格者, 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 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
李贽(1527—1602),福建晋江(今 泉州)人,又名载贽,号卓吾,閩音中“卓” 與“篤”不分,故又號篤吾。因生於泉州,泉 州有泉山,曾是溫陵禪師的福地,故又號温陵 居士。他曾在河南共城(即輝縣)做官,見蘇 門山下有百泉,又號百泉人,號百泉居士。有 人說他性太窄,不能容人,於是又自號宏父, 稱宏父居士。后來潛心修道,並且有一定成就, 可惜父親已經去世,無從告慰,又自思齋居士。 辭官歸隱后,住在在麻城縣的龍湖,自號龍湖 叟,因剃去頭發,又自號禿翁,有時還自復李 長者和李老子。
《答茅鹿门知县二》 :今有两人,其一人心地超然, 所谓具千古只眼人也,即使未尝操纸笔呻吟,学为文 章,但直据胸臆,信手写出,如写家书,虽或疏卤, 然绝无烟火酸馅习气,便是宇宙间一样绝好文字;其 一人犹然尘中人也,虽其专专学为文章,其于所谓绳 墨布置,则尽是矣,然番来覆去,不过是这几句婆子 舌头语,索其所谓真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绝无 有也,则文虽工而不免为下格。此文章本色也。
(一)以“童心”爲理論基礎,批判 虛僞說教文學
《童心说》:夫童心者,真心也。……絕 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 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 人。童心既障,於是發而爲言語,則言 語不由衷;見而爲政事,則政事無根柢; 著而爲文辭,則文辭不能達。非內含以 章美也,非篤實生輝是否也,欲求一句 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 既障,而以從外入者聞見道理爲之心也。

略谈李贽的“童心说”

略谈李贽的“童心说”

略谈李贽的“童心说”作者:刘倩忠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04期摘要:李贽所生活的时代,政治上日渐衰落,而经济又极盛,思想文化新旧交替冲突,种种迹象表明,这是社会发生巨变的前兆。

李贽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他的人生经历、思想学说对后世文人有巨大的价值,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缺少的一章。

关键词:李贽思想史文学史一、李贽其人李贽一生富有传奇色彩,颇具争议,后人对其评价不一,褒者如“心胸廓八肱,识见洞千古”,贬者有“狂悖乖谬,非圣无法”之类。

李贽在《明史》本无传,只有片断之语附带于《明史》耿定向的传记中:“(耿定向)尝招晋江李贽于黄安,后渐恶之,贽亦屡短定向。

士大夫好禅者往往从贽游。

贽小有才,机辨,定向不能胜也。

贽为姚安知府,一旦自去其发,冠服坐堂皇,上官勒令解任。

居黄安,日引士人讲学,杂以妇女,专崇释氏,卑侮孔、孟。

后北游通州,为给事中张问达所劾,逮死狱中。

”李贽1527年出生于泉州,当时家道早已中落,这也是他为什么在中举后无法再继续努力获得进士及第的资格,早早地做了官。

自1556年始,其历任河南共城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国子监博士、礼部司务、南京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到1577年,任云南姚安知府,此为其一生担任过的最高的官职。

李贽一生都没有真正富裕过。

他当了二十几年的小官,俸禄微薄,经常靠人救济,连家人都养不起,其子女多夭折,只留下一个女儿,这种紧巴巴的日子直到他做了知府后才有所好转,又在任满后主动离职,放弃大好的前途,携全家迁往黄安。

两年后,李贽只身去了安徽麻城,住维摩庵,不久,又迁移麻城阎家河镇北部的龙潭湖芝佛院。

三年后,李贽剃发为僧。

从李贽的随笔中获得的信息来看,李贽出家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摆脱俗事束缚,寻得自由。

当时的李贽已是花甲之龄,他觉得一生飘零困苦,为仕二十几年,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已尽,是可以为自己选择命运的时候了。

他落发后,读书著述,游学讲道,其大部分著作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李贽个性放荡不羁,常评论时事政治,思想独特新颖,信徒众多,影响广泛。

浅析李贽“童心说”之于文学创作

浅析李贽“童心说”之于文学创作

目录摘要 (1)一、何谓“童心”——童心说概述 (1)二、“绝假纯真”——“童心”式写作 (2)(一)真诚 (2)(二)初心 (2)(三)感性 (3)(四)想象 (3)(五)陌生化 (3)三、“童心”不死——童心说的后世影响 (4)(一)对明清文坛的影响 (4)(二)对新文学的影响 (4)(三)对当代文坛的影响 (5)四、总结 (5)参考文献 (6)浅析李贽“童心说”之于文学创作[摘要]“童心说”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蛰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理论,李贽其人作为晚明时期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在明代后期的思想界刮起一阵飙风。

今天,随着人们对文学思想研究日渐深入,不可否认的是,他提出的“童心说”对于文学创作有着很大的意义。

以下将从何谓“童心说”、“童心”式写作、“童心”未死等等几个方面论述李贽“童心说”对于文学创作的价值。

通过对于李贽“童心说”中隐含的文学创作态度、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的梳理,为文学作品的研究与创作,提供更多的思路。

[关键词]李贽童心说文学创作创作态度一、何谓“童心”——童心说概述“童心说”是晚明时期的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艺术思想,同时李贽还是一位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他的文学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对于今天都有着重大意义。

他主张文学思想要表现童心,他所谓的童心即是真心,是不受“闻见道理”即儒家正统教条熏染之心。

在他看来,“童心”是评价文学作品的首要标准,即“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李贽《童心说》一文的核心是提倡“真情”,反对“假理”,他认为“天下之至文”,都是出自于未经过理学“闻见道理”沾染的“童心”。

“真情”即出于真心的表达者。

而他所谓障碍童心的“闻见道理”,是针对道学家所崇奉的封建伦理道德,以及与此相关的传统观念。

“闻见道理”使人的言谈举止不再发自本心,因而言谈举止成为“以假人言假言”、“事假事而文假文”的虚假世界。

而出自于人的自然本性的童心,可以使作家写出摆脱理学桎梏的人性之美。

古代文学史(明代)

古代文学史(明代)

古代文学史(明代)明代诗歌童心说:1.《童心》是明代后期作家李贽的一篇文章。

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

2.针对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提出了他的文学进化论观点。

3.他高度评价小说戏曲的价值地位。

李贽的这些思想是制约整个晚明文学革新的重要杠杆。

公安派(公安三袁):1.“公安派”是明代重要的文学流派,“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

袁宏道最为知名,公安派的核心口号就是由他提出的。

2.公安派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对个人灵魂的束缚。

袁宏道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3.他们的诗歌脱离“理”的束缚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

寻找以独创的精神表现个人真情实感这一文学的最高境界。

明代散文唐宋派:明代散文流派。

嘉靖时,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散文家,极力反对前后七子的模拟主张,认为不一定“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特别是唐宋的散文更值得效法。

他们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创作上。

由于宗唐拟宋,所以被称为唐宋派。

唐宋派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归有光。

公安派:明后期的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故称。

他们深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袁宏道《叙小修诗》)。

强调文学情感的真实性,反对虚伪。

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必拟古,应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真情实感。

总之,强调真实与变化是公安派理论的核心。

《三国演义》试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就是正确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的关系问题。

一、《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

“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是指在人物和时间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基本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题库及答案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

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题库及答案一一、填空题1.《论语·阳货》记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2.《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而·”这一言论揭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

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一文里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了“”说,这一文学影响了唐代韩愈的“”说。

4.汉代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提出了它的诗歌讽刺观。

5,教材认为,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与的性质特点之关系,认为“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应“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6.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而绮靡,赋而浏亮”的说法,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7.“文章合而著,歌诗合而作”的著名论断是出自白居易的《与元九书》。

8.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里提出了诗“”说;李清照在《论词》里提出了词“”说。

9.明代诗论家谢榛主张情与景应该互相融合,二者的融合取决寸:“情景;而清代诗论家王夫之认为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其一是“”,结合得天衣无缝,其:是“景中情”,在写景中蕴涵有情,其三是“情中景”,在抒情过程中能让人见到形象。

10.当沈德潜的“”说的诗歌理论盛行之时,袁枚则提出了“”说与之相抗。

古代文学 元明清 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 元明清 名词解释

公安派: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

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

公安派的“性灵说”融合了鲜明的时代内容,它和李贽的“童心说”一脉相通,和“理”尖锐对立。

性灵说不仅明确肯定人的生活欲望,还特别强调表现个性,表现了晚明人的个性解放思想。

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茶陵派:明成化、正德年间的一个诗歌流派。

因该派领袖李东阳为湖南茶陵人,故名。

明成化之后,日见严重的社会弊病已与粉饰太平的台阁体不相容。

于是以李为首的一派起而振兴诗坛,以图荡涤台阁平正醇实的诗风。

他们主性情,反模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并且重视诗歌的声调、节奏、法度、用字,要以不同的风格代替台阁体。

唐宋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

自前七子的李梦阳、何景明等倡言复古之后,散文创作以摹拟古人为事,不但缺乏思想,而且文字佶屈聱牙,流弊甚烈。

嘉靖初年,王慎中、唐顺之等人力矫前七子之弊,主张学习欧阳修、曾巩之文,一时影响颇大。

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等再次发起复古运动,茅坤、归有光继起与之相抗。

前后七子崇拜秦汉是模拟古人,唐宋派则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章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

唐宋派变学秦汉为学欧(阳修)曾(巩),易佶屈聱牙为文从字顺,是一个进步。

唐宋派还重视在散文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批评复古派一味抄袭模拟,主张文章要直写胸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目。

前后七子“前七子”,出现于明弘治、正德年间,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反对台阁体诗风中起过重要作用,但也将文学创作引向了拟古主义的道路。

针对理学提出“真诗乃在民间”的“主情说”。

李贽的“童心”与人生

李贽的“童心”与人生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李贽的“童心”与人生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哲学指导教师:***20080516摘要明朝中后期是中国封建社会高度成熟,并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阶段。

李贽是晚明启蒙思潮的先驱者,其人个性倔强,追求人生自由,冒着被视为社会异端,遭受非议的危险大力宣传他的新理欲观、文学观,非孔评儒,批判假道学,宣扬“一念之真心”的“童心”。

“童心”是李贽性命安顿的依据,分析他的性格和经历,人们便会看到他多面人生的背后隐藏的深刻思想根源就是对“童心”的推崇。

李贽用“童心”来审判世间万物,李贽进步的理欲观、历史观、生死观、文学观等都发自“最初一念之真心”的“童心”。

“童心”的概念和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传统儒家的善、恶伦理观念,引导人们的价值观念从以符合三纲五常的仁善为美到切合近代思想转型的以真为美的转变,是对封建愚民思想的一次大考验。

李贽的童心理论反映了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变迁,表达了新兴阶层-市民阶层的物质欲求和政治理念,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启蒙学说,对当时各社会阶层及后世学人影响巨大。

他的这些思想是否为我国由封建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提供了思想依据和动力,又在哪些方面、何种程度上实现了此种功能是文章研究的意义前提。

以前诸多学者对李贽思想的研究,多重史实考据或者宏观介绍,对李贽的个性特点,人生历程与个人思想的必然性联系投入的研究相对较少。

那么揭示李贽的思想和行为有什么本质联系,此种联系有何种表现是文章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文章通过对李贽“真人”、“痴人”、“狂人”的三种个性鲜明的不同形象,分析了李贽的性格形成、人生历程,指出其以童心为出发点,积极践履“求真”的人生信念的本质,从而实现了思想和人生的高度结合。

他对人性之真的呼唤获得了当时及后世诸多先进思想家,文学家,社会学家的推崇,为我国近代化之路提供了理论支持。

他用自己的一生来积极践履自己的哲学反映了一个启蒙思想家的高尚情操,为后人所敬仰。

公安派的名词解释文学主张代表人物历史功绩

公安派的名词解释文学主张代表人物历史功绩

公安派的名词解释|文学主张|代表人物|历史功绩公安派的名词解释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

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

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①反对抄袭,主张通变。

公安派诸人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倾向,他们对文坛“剽窃成风,众口一响”的现象提出尖锐的批评,袁宗道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复古派的病源“不在模拟,而在无识”(《论文》)。

他们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袁宏道《叙小修诗》),“世道改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亦势也”(袁宏道《与江进之》)。

不但文学内容,而且形式语言亦会有所变化而趋于通俗,这是因为“性情之发,无所不吐,其势必互异而趋俚,趋于俚又变矣”(袁中道《花雪赋引》)。

因此,“古何必高?今何必卑?”他们进而主张:“信腔信口,皆成律度”,“古人之法顾安可概哉!”(袁宏道《雪涛阁集序》)冲破一切束缚创作的藩篱。

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接近于李贽的“童心说”。

他们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而“性之所安,殆不可强,率性所行,是谓真人”(袁宏道《识张幼于箴铭后》),进而强调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则不下笔。

因此他们主张“真者精诚之至。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雷思霈《潇碧堂集序》),这就包含着对儒家传统温柔敦厚诗教的反抗。

他们把创作过程解释为“灵窍于心,寓于境。

境有所触,心能摄之;心欲所吐,腕能运之”,“以心摄境,以腕运心,则性灵无不毕达”(江盈科《敝箧集序》)。

只要“天下之慧人才士,始知心灵无涯,搜之愈出,相与各呈其奇,而互穷其变,然后人人有一段真面目溢露于楮墨之间”(袁中道《中郎先生全集序》),就能实现文学的革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以“童心”爲理論基礎,批判 虛僞說教文學

《童心说》:夫童心者,真心也。……絕 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 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 人。童心既障,於是發而爲言語,則言 語不由衷;見而爲政事,則政事無根柢; 著而爲文辭,則文辭不能達。非內含以 章美也,非篤實生輝是否也,欲求一句 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 既障,而以從外入者聞見道理爲之心也。


《叙小修诗》:秦汉而学《六经》,岂复有秦汉之文? 盛唐而学汉魏,岂复有盛唐之诗?惟夫代有升降,而 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 以优劣论也。 《雪涛阁集序》: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 也。……夫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袭古人语言之迹 而冒以为古,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骚》之不 袭《雅》也,《雅》之体穷于怨,不《骚》不足以寄 也。后之人有拟而为之者,终不肖也,何也?彼直求 《骚》于《骚》之中也。至苏、李述别及《十九》等 篇,《骚》之音节体致皆变矣,然不谓之真《骚》不 可也。
第八講
明代文藝新思潮的興起和李贄的童 心說
一、王守仁心學的主要內容和影響

1、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與王純甫》:夫在物為理,處物為義,在 性為善,因所指而異其名,實皆吾之心也。 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外無義, 心外無善。吾心之處事物,純乎理而無人偽 之雜,謂之善,非在事物有定所之可求也。 處物為義,是吾心之得其宜也,義非在外可 襲而取也。
(三)化工與畫工論


《杂说》:《拜月》、《西厢》,化工也;《琵琶》, 画工也。夫所谓画工者,以其能夺天地之化工而其孰 知天地之无工乎?今夫天之所生,地之所长,百卉俱 在,人见而爱之矣。至觅其工,了不可得,岂其智固 不能得之欤!要知造化无工,虽有神圣,亦不能识知 化工之所在,而其谁能得之?由此观之,画工虽巧, 已落第二义矣。文章之事,寸心千古,可悲也夫! 追风逐电之足,决不在于牝牡骊黄之间;声应气求之 夫,决不在于寻行数墨之士;风行水上之文,决不在 于一字一句之奇。若夫结构之密,偶对之切;依于理 道,合乎法度;首尾相应,虚实相生:种种禅病皆所 以语文,而皆不可以语于天下之至文也。

《四庫提要》卷五十評其《藏書》曰: 贄書皆狂悖乖謬,非聖無法。惟此書排擊孔子, 別立褒貶,凡千古相傳之善亞,無不獻倒易位, 尤爲罪不容誅。其書可毀,其名亦不足以污簡 牘。特以贄大言欺世,同時若焦竑諸人,幾推 之以爲聖人。至今鄉曲陋儒,震其虛名,猶有 尊信不疑者。如置之不論,恐好異者轉矜創獲, 貽害人心。故特存其目,以深暴其罪焉。

3.知行合一

《传习录》 :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 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 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 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
影響


心學由心外求理转向心内求理,通过内省功夫 而不是通过外在学习“致良知”,客观上却为 否定天理、反对封建礼教打开了通路。 它在文艺的本源和创作上强调了心的重要作用, 认为文艺的源泉在人之心,文艺创作应当真实 地再现人的心灵世界,從而爲批判復古主義文 學思想提供了理論根據。

2.致良知


《答陆原静書》:性無不善,故知無不良。良知即是 未發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動之本體,人之所同 具者也。但不能不昏蔽於物欲,故須學以去其昏蔽。 《大学问》 :致知必在于格物。物者,事也,凡意 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 ……格者, 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 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

《與丘長孺書》:大抵物真则贵,真则 我面不能同君面,而况古人之面貌乎? 唐自有诗也,不必《选》体也;初、盛、 中、晚自有诗也,不必初、盛也。李、 杜、王、岑、钱、刘,下迨元、白、卢、 郑,各自有诗也,不必李、杜也。赵宋 亦然。陈、欧、苏、黄诸人,有一字袭 唐者乎?又有一字相袭者乎?

《與张幼于書》:至于诗,则不肖聊戏笔耳。信心而 出,信口而谈。世人喜唐,仆则曰唐无诗;世人喜秦、 汉,仆则曰秦、汉无文;世人卑宋黜元,仆则曰诗文 在宋元诸大家。昔老子欲死圣人,庄子讥毁孔子,然 至今其书不废;荀卿言性恶,亦得与孟子同传。何者? 见从己出,不曾依傍半个古人,所以他顶天立地,今 人虽讥讪得,却是废他不得。不然粪里嚼渣,顺口接 屁,倚势欺良,如今苏州投靠家人一般。记得几个烂 熟故事,便曰博识;用得几个见成字眼,亦曰骚人。 计骗杜工部,囤紥李空同,一个八寸三分帽,人人戴 得。以是言诗,安在而不诗哉?不肖恶之深,所以立 言亦自有矫枉之过。
三、入理愈深,去趣愈遠——重趣

《叙陈正甫会心集》: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 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 唯会心者知之。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辩说 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略尘纷以为远;又 其下则有如苏州之烧香煮茶者。此等皆趣之皮毛,何关神 情。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当其为童子也, 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也。面无,真无踰于此时者。 孟子所谓不失赤子,老子所谓能婴儿,盖指此也。趣之正 等正觉,最上乘也。山林之人,无拘无缚,得自在度日, 故虽不求趣,而趣近之。愚不肖之近趣也,以无品也,品 愈卑故所求愈下,或为酒肉,或为声伎,率心而行,无所 忌惮,自以为绝望于世,故举世非笑之不顾也,此又一趣 也。迨夫年渐长,官渐高,品渐大,有身如梏,有心如棘, 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

阅读书目:


左東嶺《李贄與晚明文學思想》天津人民出 版社,1997。 谢国桢《明末清初的學風》,人民出版社 1982

思考題:

試述童心說的主要內容和“詩言志”的異同。
公安三袁的“性灵”说


三袁都是湖北公安县人,故习惯称之为公安派。 袁氏三兄弟的长兄是袁宗道(1560—16 00),字伯修,有《白苏斋集》;其次是袁 宏道(1568—1610),字中郎,有 《袁中郎集》;最小的是袁中道(1570— 1623),字小修,有《珂雪斋集》。 袁中道《吏部驗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狀》:先 生既見龍湖,始知一向掇拾陳言,株守俗見, 死於古人語下,一段精光不得披露。至是,浩 浩焉如鴻毛之遇順風,巨魚一縱大壑,能爲心 師,不師於心,能轉古人,不爲古轉。發爲語 言,一一從胸襟流出,蓋天蓋地。
竟陵派

钟惺(1574—1624),字伯敬, 号退谷,竟陵(今湖北天门)人。谭元 春(1586—1631),字友夏, 亦竟陵人。他们一起评选《古诗归》十 五卷、《唐诗归》三十六卷,合为《诗 归》五十一卷,其宗旨是在继承公安派 性灵说的基础上,以“幽深孤峭”矫公 安之俚俗,一时以“钟谭体”著称天下, 人谓“竟陵派” 。
一,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重真


袁宏道《叙小修诗》: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 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 会,顷刻千言,如水束注,令人夺魄。其间有 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 本色独造语。然予则极喜其疵处;而所谓佳者, 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以为未能尽脱近代 文人气习故也。 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打草竿》 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不 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而发,尚能 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是可喜也。
二、唐宋派




王慎中(1509-1559)字道思,號遵巖居士, 福建晉江人,是唐宋派的發起者,但文論著作 並不多。 唐順之(1507-1560),字應德,號荊川,江 蘇武進人。理論成就巨大。 茅坤(1512-1601),字順甫,號鹿門,浙江 歸安人。他通過評選《唐宋八大家文鈔》豐富 和發展了唐宋派的古文理論。 歸有光(1507-1571)字熙甫,號震川,他年 齡最長,但文名晚著,他是唐宋派的實踐家, 理論貢獻很小,但創作成就巨大。
(一)強調直寫胸臆,提倡本色自然


唐順之《与洪方洲书》:近来觉得诗文一事,只是直 写胸臆,如谚语所谓开口见喉咙者,使后人读之,如 真见其面目,瑜瑕俱不容掩,所谓本色,此为上乘文 字。 《答茅鹿门知县二》 :今有两人,其一人心地超然, 所谓具千古只眼人也,即使未尝操纸笔呻吟,学为文 章,但直据胸臆,信手写出,如写家书,虽或疏卤, 然绝无烟火酸馅习气,便是宇宙间一样绝好文字;其 一人犹然尘中人也,虽其专专学为文章,其于所谓绳 墨布置,则尽是矣,然番来覆去,不过是这几句婆子 舌头语,索其所谓真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绝无 有也,则文虽工而不免为下格。此文章本色也。
唐宋八大家之得名

南宋理學家兼古文家呂祖謙曾編選《古 文關鍵》一書,專選韓柳,歐曾蘇洵蘇 軾和張耒七家之文,明初朱右收錄王安 石,去掉了張耒,再加上蘇轍,名爲 《八先生文集》,衹是此選不傳。茅坤 直接以“唐宋八大家”作爲書名,再加 上此選的重大影響,於是“唐宋八大家” 從此在文學史上定立下來。
三、李贽的“童心说”
(三)重申文道合一,以唐宋八大家 作爲古文正統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總序》:昌黎韓愈,首出而振 之,柳柳州又從而和之,於是始知非六經不以讀,非 先秦兩漢之書不以觀。其所著書、論、序、記、碑、 銘、頌辯諸什,故多所獨開門戶,然大較並尋六藝之 遺略,相上下而羽翼之者。貞元以後,唐且中墜,沿 及五代,兵戈之際,天下寥寥矣。宋興百年,文運天 啟,於是歐陽公修,從隋州故家覆瓿中,偶得韓愈書, 手讀而好之,而天下之士,始知通經博古爲高,而一 時文人學士,彬彬然附離而起,蘇氏父子兄弟,及曾 鞏、王安石之徒,其間材旨小大,音響緩亟,雖屬不 同,而要之於孔子所刪六藝之遺,則共爲家習而戶眇 之者也。
二、世道既變,文亦因之——重變


《雪濤閣集序》: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時使 之也。……夫古有古之時,今有今之時,襲古 人語言之跡,而冒以爲古,是處嚴冬而襲夏之 葛者也。 《與江進之書》:世道既變,文亦因之,今之 不必摹古者也,亦勢也。張、式之賦,稍異揚、 馬,至江淹、庾信諸人,抑又異矣;唐賦最明 白簡易,至蘇子瞻直文耳。然賦體日變,賦心 益工,古不可優,后不可劣。若使今日執筆, 機軸尤爲不同。何也?人事物態有時而更,鄉 語方言有時而易,事今日之事,則亦文今日之 文而已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