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典型设计

合集下载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11-685-2013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11-685-2013

北京市地方标准DB编号:DB11/ 685-2013备案号:XXXX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stormwater management and harvestengineering2013-07-24 发布2014-02-01 实施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联合发布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北京市地方标准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stormwater management and harvest engineeringDB11/ 685-2013主编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批准部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实行日期:2014 年02 月01 日2013 北京修订说明根据北京市质监局《关于印发2012 年北京市地方标准编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京质监标发[2012]20 号)文件,本规范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和北京市水科学研究院等编制单位对《城市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程》DB11/T 685-2009 进行修订。

编制组对近年北京市建设运行的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进行了回访和总结,并对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降雨资料进行了筛选和整理,结合现行的相关标准及政策,对原规范进行全面修订。

前言本规范是根据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标准化工作规划及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京质监标发[2012]第20号》文件,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单位编制。

编制组总结了近年来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设计和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和应用研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范。

本规范共分5章,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符号;3.设计计算;4.建筑与小区;5.市政工程。

本规范第1.0.3、1.0.7、4.1.11、4.4.2、4.6.1、4.8.9、5.4.4、5.6.4、5.6.5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农田水利工程设计说明(模板)

农田水利工程设计说明(模板)

一、设计依据(1)《四川省用水定额》(川府函〔2021〕8号)(2)《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GB50288-2018)(3)《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T50596-2010)(4)《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17)(5)《乡村机耕道通用技术条件》(DB51/T379-2017)(JTG3420-2020)(6)《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7)《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施工技术规范》(JTG/T3671-2021)(8)《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9)《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JTG/TF30-2014)(10)《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11)《四川省水文手册》及本地实测水文、气象资料二、建设标准(一)塘坝与雨水集蓄工程标准①塘坝除险加固工程:参照《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碾压式土石坝设计导则》(SL189—2013)和《碾压式土石坝施工规范》的有关要求进行,坝体高度应满足防洪要求,稳定性和渗流应满足要求。

①雨水集蓄工程:参照水利部颁发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T50596-2010)执行。

①防洪标准:蓄水枢纽5级建筑物按5年一遇设计、校核;引水提水枢纽建筑物5级按10年一遇设计、20年一遇校核。

渠系配套率达到80%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5,灌溉设计保证率两季田达到80%,旱耕地达到75%。

农田水分生产效率提高15%,排水设施可防御5~10年一遇洪涝灾害,中等旱(涝)灾年份粮食减产风险降至8%以下。

(二)田间道路标准1、机耕道机耕道建设分干道、支路两级。

干道要满足农产品运输和中型以上农业机械的通行;支路应便于农机进出田间作业和农产品运输。

平坝区通达度应不低于0.95,山地丘陵区通达度应不低于0.8。

机耕道建设应符合DB51/T379乡村机耕道通用技术条件有关规定。

干道路基宽一般≥4m,行车有效路面要求≥3.5m;支路路基宽一般≥3m,行车有效路面要求≥2.5m。

雨水利用存在的问题及雨水收集利用方式

雨水利用存在的问题及雨水收集利用方式

雨水利用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已对城市雨水生态利用展开研究,但是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1)雨水利用研究与规划滞后。

近年来,虽然国内一些学者和专家也开始重视对城镇雨水利用和雨水径流污染的研究,但总体看,在这两个领域的研究还显得薄弱,滞后于城镇建设与发展。

城镇雨水利用和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很大程度上要从基础设施上,确切地说,要从排水设施(污染源头控制、收集、利用和输送等)建设着手,即在城镇规划建设与发展的同时,加以妥善解决。

(2)缺乏配套技术与管理。

由于人手与研究上的不足,我国目前在城镇雨水的利用及雨水径流污染控制领域还没有成实用的技术体系及相应的设计规范,也缺乏配套的法规、政策和管理体系。

雨水收集利用方式1、雨水收集目前城市雨水利用成熟的技术主要有三种:屋顶雨水收集、城市路面雨水利用、城市绿地、花坛和园林雨水集蓄利用。

1.1城市道路路面雨水利用工程模式城市道路路面、广场和停车场等都是良好的雨水收集面。

雨水自然产生径流,只要修建一些简单的雨水收集和蓄存工程,就可将雨水资源化,用于城市清洁、绿地灌溉、维持城市水景等。

城市道路的雨水收集可以采取分路段于绿地下修建蓄水池的工程模式,见图1。

由于人行便道面积小,分散性强,可以采用在人行便道上铺设可渗透路面砖的工程模式,雨水直接渗入地下,回补地下水。

可渗透路面砖的强度应大于30MPa,渗水能力保证在1mm/s 的降雨情况下随降随渗。

典型地面铺设见图2。

可渗透路面砖是由特殊级配的骨科、胶凝材料、水及增强剂拌制成混合料,经特定工艺制成的混凝土制品,其中含有很大比例的连通孔隙,滤层原料为粗沙,用来过滤下渗的雨水,主要是为了满足城区雨洪控制和利用,碎石层可起到短时贮存雨水的作用,主要为防止由于雨水在土壤中下渗不及而产生积水的现象。

1.2屋顶雨水收集利用工程模式将屋顶雨水收集并储存于地下或地面的蓄水池,经简单处理后直接用于浇花、冲洗厕所或者洗衣等。

该设备安装和使用都很方便,在德国等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屋顶雨水的收集利用要比城市道路雨水收集利用复杂得多,主要包括雨水收集系统、过滤系统、贮存系统、回用系统等等。

第5部分--集雨工程设计图

第5部分--集雨工程设计图

第5部分集雨工程设计图5.1 集流面工程1、集流面材料选择和位置选定集蓄雨水时,首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集流面,如道路、营区、操场、天然荒坡地等。

现有集流面较小,不能满足集水量要求时,则需修建人工集流面,人工集流面应尽量利用空闲土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位置要选在靠近住房的空地。

集流面处理材料主要有混凝土、瓦、塑料薄膜、原土夯实等。

选择集流面材料应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提高集流效率和降低工程造价的原则。

若当地砂石材料丰富且运距较近时,优先采用混凝土和水泥瓦集流面。

耕地较多的地区,可采用土地轮休的办法,选用塑料薄膜覆盖耕地作为集流面,为了提高塑膜使用寿命,宜对地面进行处理后铺设。

在小流域治理区或荒坡地便于利用地区,可利用荒山荒坡地作为集流面,并按一定间距修截流沟或输水沟,把水引入蓄水设施。

2、集流面规模设计在集流面材料确定后,通过来用水分析计算,依据集水、用水平衡的原则可确定集流面尺寸,具体操作如下:(1)全年单位集水面积可集水量按公式(1)计算(不含导引过程的输水损失):Fp=Ey·Rp/1000 (1)式中:Fp为保证率等于P的年份单位集水面积上全年可集水量(m3/m2);Ey为某种材料集流面全年集流效率,可参考表1选用;Rp为保证率等于P的全年降雨量(mm),可按式(2)计算Rp=K·Pp (2)式中:K为全年降雨量与降水量之比值,可根据气象资料选取;Pp为保证率等于P的年降水量(mm),按式(3)计算。

Pp=Kp·P0 (3)式中:Kp为根据保证率及Cv值确定的系数,可从水文气象部门查得;P0为多年平均降水量(mm),由气象资料确定。

(2)集水用水平衡计算雨水集蓄量欲满足用水量,需符合(4)式。

计算时应对典型保证率年份分别计算相应的集流面积,选用其中最大值进行设计。

Wp≤Sp1•••••••••••Fp1+Sp2•Fp2+……+Spn•Fpn (4)式中:Wp为保证率等于P的年份需水量(m3);Sp1、Sp2、Sp3、……Spn为保证率等于P的年份,不同集流材料的集流面积;Fp1、Fp2、……Fpn为保证率等于P的年份,不同集流材料单位集水面上可集水量。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典型设计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典型设计

康县大堡安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典型设计一概况(一)社会经济概况本次规划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分布在大堡镇安场村的高半山区,涉及安场村的二个社105户402人,耕地面积680亩,人均纯收入1400元,种植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黄豆,经济作物有核桃、花椒、板栗。

该村经济收入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

工程区属西岭南麓高半山区。

区地形复杂,地势较平缓,海拔高程在1200-1500m,土壤为黄棕壤土,由于水利工程设施薄弱,长期以来一直遭受干旱灾害的威协,农业经济的开展受到严重制约。

工程区已建成村级公路网络,交通较为便利。

〔二〕工程概况1. 工程地质概况该工程区为浅切中低山地、黄棕土壤,土石沟壑地貌,整个地势呈现东高西低,南北沟谷多呈V型,山高谷深,高差悬殊,土层略浅,出露地层主要为页岩,千枚岩与砂质泥岩石。

2. 水文地质概况工程区属大堡河流域,年平均降雨量820mm,降水年分布不均,形成春、冬干旱,夏、秋多雨的气候现象,主要有基岩裂隙潜水,水质良好,水量丰富,周围自然山坡稳定,未见滑坡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

3.建立规模概况据统计,区暂无蓄水堰塘及水窖工程,只有几年前修建的人畜饮水工程一处。

本次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对该区域进展全面规划,有方案的对地理位置优越,灌溉条件好的地块修建集雨水窖工程,方案新修水窖75口,增加蓄水2250 m3;铺设灌溉管道75条,长7500km。

二工程建立的必要性工程位于大堡河右岸高半山地区,地势较平缓,土层肥厚,因为地理条件特殊,自然地形构成坡高水低,没有建立蓄水工程的条件,长期以来一直受干旱缺水的困挠,农业经济得不到应有开展。

现采用非充分灌溉的模式,进展雨水集蓄型灌溉工程规划设计。

这一地区水文条件是降雨量较丰,多年平均降雨量820mm,造成干旱的原因是降雨时空分布与农作物需水过程不相匹配,二是缺少蓄水工程。

现根据气象和地理条件,选用集雨水窖等小型引蓄水工程,增加调蓄水量,增强灌溉能力。

符合当地水资源呈立体分布的特点。

分析初期雨水就地调蓄处理工程方案

分析初期雨水就地调蓄处理工程方案

分析初期雨水就地调蓄处理工程方案摘要:初期雨水中携带了大量高浓度的污染物质,期初雨水排入地下或江河湖海中会产生严重的水体污染问题。

近年来,初期雨水处理与调蓄处理工程备社会各界关注。

在开展相关工作过程中,需要就地进行处理,做好调蓄处理措施。

可以通过改变地面径流条件的方式,提升降雨向地下的渗透能力,从而降低地面径流量。

避免以媒介的初期雨水处理方式,在雨水进入江河湖海对其进行妥善处理。

从而降低初期雨水对江河湖海的污染负担,从而起到改善水环境的作用。

关键词:初期雨水;就地处理;设置调蓄;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后工业化时代在不断带给人们物质财富增长、日常生活日益便捷的同时,也伴随着产生了相应的一些危及人们生活的问题——城市初期雨水污染问题。

所谓的初期雨水,简单来讲就是降雨初期时的雨水。

一般来讲,初期降雨危害的形成主要有两个途径:首先是在空气中,降雨初期,由于空气中含着大量的酸性气体、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等,遇到降雨,这些有害物质溶解在雨水中降落到地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酸雨的形成。

其次是在地面上,由于现代城市地面有较多的沥青、水泥、建筑铁锈等物质,这些物质中含有较高的重金属、油脂和悬浮固体,它们受到雨水的侵蚀、冲刷而排入城市废水当中,给城市污水处理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成为现代城市水污染的一个棘手问题。

如何有效地处理城市初期雨水的污染问题,已成为现代城市建设和城市环境美化的一个重要课题。

1初期雨水的水质特点在降雨初期,雨水的污染程度会受到下垫面的影响。

如果下垫面为林地或草地,初期雨水的污染程度相对较轻,如果下垫面为道路或屋面,则初期雨水的污染程度相对较重。

在屋面初期雨水中,铜和锌的含量较高,会形成一定的冲刷效应。

与此同时,初期雨水的污染程度会随着屋面材料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其中沥青屋面的初期雨水污染程度较高,瓦屋面的初期雨水污染程度较低。

而在道路初期雨水中,含有大量的ss、碳氢化合物以及重金属,并且COD浓度较高,污染程度远高于屋面初期雨水。

案例集萃//通过空间复合利用弹性应对雨洪的典型案例——鹿特丹水广场

案例集萃//通过空间复合利用弹性应对雨洪的典型案例——鹿特丹水广场

案例集萃//通过空间复合利用弹性应对雨洪的典型案例——鹿特丹水广场作者:赵宏宇,李耀文来源:《国际城市规划》 2017年第4期主持人:赵宏宇,吉林建筑大学,副教授。

marthewzhao@李耀文,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

liyaowen90@我国已进入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海绵城市”理论研究和项目建设高速发展期。

“水广场”是源于荷兰的一种创造性的城市公共空间复合利用形式,综合了缓解城市内涝与雨洪冲击和提供公共活动空间的双重功能。

基于对荷兰鹿特丹Benthemplein 水广场的空间设计要素与运作原理的分解与剖析,本文总结和提炼其在应对城市雨洪灾害和公共空间高效复合利用上的巧妙构思和弹性策略,指出水广场模式对于构建城市雨洪安全格局和城市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的重大意义,以期为我国城市海绵型公共空间的设计、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

——栏目主持人引言2013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随之而来的是国内针对海绵城市的理论研究和项目建设热潮。

这些理论和实践大都是基于绿色基础设施,借助于绿色自然手段(如绿色植物和土壤的渗透、过滤等生态功能)来实现对雨水的渗滤、消解和再利用。

但在我国东北寒地城市,一年中几乎有一半时间处于寒冷的冬季,绿色植物的生态功能完全停滞,依靠绿色手段来建设海绵城市遭遇发展瓶颈,迫切需要探索基于非生态手段的切实可行、气候适应的寒地海绵城市建设新思路。

同时,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30 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基本上遵循以土地扩张为基础的外扩式发展模式,这种土地粗放式扩张带来的人口、交通、环境等压力不断凸显,追求“增量”的发展模式日渐难以为继。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旨在限制城市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着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1]。

在此背景下,将城市中一些现存公共空间进行复合化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相关研究成为热点,这其中不乏将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雨洪设施进行结合的研究和实践。

国内外典型城市多水源利用案例分析-新加坡

国内外典型城市多水源利用案例分析-新加坡

国内外典型城市多⽔源利⽤案例分析-新加坡第2章中国各级各地典型⽔资源规划梳理2.1北京北京市属温带半⼲旱半湿润性季风⽓候,⽔资源天然禀赋条件不⾜决定本市长期缺⽔,年均⽔资源量仅有21亿⽴⽅⽶,⽐多年平均减少44%。

近年来,北京市通过⼤⼒推进节⽔、建设应急⽔源地、⽔库优化调度、扩⼤利⽤再⽣⽔、境外调⽔等措施,以有限的⽔资源⽀撑了年均36亿⽴⽅⽶的⽤⽔需求1。

2.1.1⽔资源特点◆降⽔和来⽔严重不⾜近12年降⽔量减少19%,⽔资源总量减少43%,⼊境⽔量减少77%,两库来⽔减少79%,可⽤⽔资源急剧减少。

◆城市应急⽔源地已接近开采极限近12年,平原区地下⽔平均埋深从11.9⽶下降到24.9⽶,年均下降1.1⽶。

城市应急⽔源地开采以来,周边农⽤机井50%以上出⽔不⾜,严重影响当地农民⽤⽔,城乡供⽔⽭盾⼗分突出。

◆本地⽔资源保障⾸都供⽔安全难度增⼤北京市2010年常住⼈⼝1961万⼈,按照近12年本地平均⽔资源量计算,⼈均⽔资源量仅为107⽴⽅⽶,远远低于其他城市。

据测算,北京市2011年缺⽔3.7亿⽴⽅⽶,2012年缺⽔3.8亿⽴⽅⽶,2013年缺⽔6.5亿⽴⽅⽶,2014年缺⽔6.6亿⽴⽅⽶。

2015年南⽔北调年来⽔10亿⽴⽅⽶,给城区配置8亿⽴⽅⽶,在应急⽔源地停⽌开采、城区⾃来⽔⽔源井涵养、⾃备井置换的情况下,缺⽔1.9亿⽴⽅⽶。

1《北京市“⼗⼆五”时期⽔资源保护及利⽤规划》2.1.2规划⽬标针对北京市⽔资源供给的缺⼝和⽔资源利⽤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北京市提出了“⼗⼆五”期间⽔资源规划⽬标,提出了确保四个安全,实现五个率先,并制定了详细的规划指标。

◆确保四个安全⽔源安全:确保⽔源,2014年前年境外调⽔4-6亿⽴⽅⽶,2015年南⽔北调10亿⽴⽅⽶⽔进京,再⽣⽔利⽤10亿⽴⽅⽶;供⽔安全:城区供⽔安全系数达到1.25,⽔质符合国家《⽣活饮⽤⽔卫⽣标准》,城区供⽔漏损率控制在14%以下;⽔环境安全:全市污⽔处理率达到90%以上,污泥⽆害化处理率100%,跨省市界断⾯COD、氨氮含量达到国家考核标准;防洪排⽔安全:确保⽔库、⽔闸安全,⾻⼲河道防洪达标,城区和新城防洪排⽔达标,构建完善有效的⾬⽔利⽤体系。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设计思路解读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设计思路解读

2.硅砂透水砖路面 1)适用场所:停车场、广场、小区道路、人行道、步行街等,也可用于道路、道牙、树池等的砌块 铺设; 2)典型铺装结构图(以北京标为例): a、做法同普通透水砖路面。 b、硅砂透水路缘石:
c、硅砂排水沟、硅砂蓄水池、硅砂渗排水管渠、硅砂雨水井等。
d、硅砂透水树池:
3.透水混凝土路面 1)适用场所:小区与公园的轻荷载道路(仅允许轴载40kN以下车辆行驶的城镇道路和停车场、小区 等道路)、广场等; 2)典型铺装结构图(以北京标为例):
▲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的类型及其组合形式: a、类型分为三种: (1)间接利用(雨水入渗);(2)直接利用(收集回用);(3)只控制不利用(称调蓄排放)。 b、组合形式: (1)雨水入渗;(2)收集回用;(3)调蓄排放;(4)雨水入渗+收集回用;(5)雨水入渗+调蓄排放; (6)雨水入渗+收集回用+调蓄排放。 ▲适用范围要点: a、雨水收集回用设施宜用于年均降雨量大于400mm的地区。(北京地区年均降雨量595mm,但由于降 雨集中,时空分布不均,地下水位呈逐年下降趋势,应优先入渗,收集回用要考虑经济性,根据项目 综合考虑)。 b、雨水入渗设施适用于土壤渗透系数10-6~10-3的工程,且渗透面距地下水位应大于1.0m。不适用 于湿陷性黄土、膨胀土、高含盐土、永久性冻土土壤。 ▲源头减排雨水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实现源头雨水的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和径流污染控制,并尽可能实现雨水资源化。 a、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率: 径流总量控制率及相应的设计降雨量按国标或地标执行。设计日降雨量应按常年最大24h降雨量确定,
●国标:对下凹绿地、透水铺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规定如下: 1)《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2016: ▲3.1.2 建设用地内应对年雨水径流总量进行控制,控制率及相应的设计降雨量应符合当地海绵城市 规划控制指标要求。 ▲6.1.2条: 1 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庭院、广场等硬化地面宜采用透水铺装,硬化地面中透水铺 装的面积比例不宜低于40%; 2 小区内路面宜高于路边绿地50mm~100mm,并应确保雨水顺畅流入绿地; 3 绿地宜设置为下凹绿地。涉及绿地指标率要求的建设工程,下凹绿地面积占绿地面积的比例不宜低 于50%; 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2019: ▲8.1.4条:场地的竖向设计应有利于雨水的收集或排放,应有效组织雨水的下渗、滞蓄或再利用; 对大于10hm2的场地应进行雨水控制利用专项设计。(控制项) 3)《海绵型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17S705: ▲海绵型小区雨水系统构成的三个层次: a、源头减排雨水系统,处置常年(出现频率为50%,对应P=2a)以内的雨水;b、传统(灰色)雨水系 统,处置重现期3a或5a内雨水;c、溢流雨水系统或超标雨水排放系统,处置约50a重现期以内的雨水。

雨水积蓄工程设计规范

雨水积蓄工程设计规范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1 总则1.0.2 在我国,建设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重点地区是西北、华北的半干旱缺水山区、西南石灰岩溶地区和石山区以及海岛和沿海地区。

这些地区的共同特点是:严重缺乏或季节性缺乏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多为山区、沟壑纵横,引水、输水条件十分困难;居住分散,适宜利用就地资源,分散开发;贫困、不发达。

例如,西北、华北许多山区,地表水、地下水十分缺乏,不仅农业生产靠天吃饭,人畜用水也严重不足。

西南山区虽然全年降雨比较充沛,但分布不均;区内河谷深切,水资源难以开采;石灰岩裸露、岩溶发育、保水性很差;因而经常发生季节性干旱。

我国沿海的石质丘陵山区及海岛由于缺乏淡水资源,引水工程的修建比较困难,也迫切需要建设雨水集蓄利用工程。

关于规定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多年平均降水量适用下限的依据,主要是考虑如果降水量太小,所需要的集流工程规模就较大,工程费用也随着增加,将会造成技术不可行和工程不经济。

根据调查,我国开展雨水集蓄利用的地区中,以甘肃省的靖远县和会宁县、内蒙古自治区的伊克昭盟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宁南山区的降水量最小。

甘肃靖远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00~250mm,雨水集蓄利用主要用于解决人畜用水困难,用于灌溉的很少。

会宁北部年降水量为250~300mm,除了解决人畜用水外,也进行集雨灌溉。

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降水量多数大于300mm,最少的地方降水量也在250mm以上。

宁夏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分布在宁南山区,那里的降水量多数在300mm以上。

因此本条规定了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适宜降水量下限为250mm,是符合我国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实际的。

1.0.5 本规范引用的其它规范主要包括:SL103—95《微灌工程技术规范》,GBJ85-85 《喷灌工程技术规范》,SDJ207-82《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JGJ/T98-96《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GB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CECS82:96《农村给水设计规范》,GB50288-99《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等。

山丘区田间微域“集-蓄-灌”一体化高效用水技术

山丘区田间微域“集-蓄-灌”一体化高效用水技术

山丘区田间微域“集-蓄-灌”一体化高效用水技术摘要:本文结合西南山丘区水资源分布特点和灌溉用水特征分析,以集水节灌、蓄水调控技术和循环利用理念为基础,结合梯田建设和农艺措施等,提出山丘区田间微域“集-蓄-灌”一体化高效用水技术,将田间特定区域的集水、蓄水、灌溉三大系统融为一体,通过区域设施的一体化设计,对时空分布不均衡的天然降水进行有效调控,缓解山丘区土地整治中面临的季节性缺水、工程性缺水等灌溉水资源缺乏问题。

案例应用证明,该技术的应用大幅提升了田间微域的水分利用效率、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强化了山丘区土地整治的效益。

关键字:山丘区;灌溉水资源;设施一体化;循环系统;高效利用引言西南地区属典型的多山丘区域,耕地面积2313万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20%,主要分布于山间盆地、山沟两旁和山区、半山区等地域,总体上地力质量差,生产水平较低。

中低产田约占区域农田总面积的75%。

坡耕地比重较大(大于15度的坡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36%)。

区域降雨量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导致水土流失、季节性缺水、区域性缺水现象严重,而光热资源充足,水分蒸发量大,农业灌溉、排水等配套设施不足,又导致工程性缺水现象严重,很有必要通过高效用水发展旱农生产。

当前,在高效集蓄利用灌溉水资源方面也有较多尝试,如渠道衬砌防渗、低压管道输水,以及小水窖、小水池、小泵站、小塘坝、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等等,但多以单项技术为主,并没有形成系统的东西。

以集水节灌技术为基础,结合梯田建设和农艺措施等技术的山丘区田间微域“集-蓄-灌”一体化高效用水技术,将集水、蓄水、灌溉三大系统融为一体,是对时空分布不均衡的天然降水进行有效调控,解决季节性缺水、工程性缺水、雨养旱田灌溉水资源缺乏的有效途径之一。

1研究原则与方法1.1研究原则(1)节约、集约原则面对我国水资源短缺、水土资源配置失衡等严峻形势,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坚持节约、集约原则,节约、集约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各种资源,减少浪费。

农村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专业技术的推广

农村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专业技术的推广
(2)雨水集蓄利用技术[2]与常规的雨水利用区别:雨水集蓄利用工程采取工程措施来富集雨水并加以收集,集雨效率较高。常规的雨水利用一般是在天然坡面上拦集,集流效率低;雨水集蓄利用工程通过修建蓄水工程对雨水进行调节利用,调节能力强。而常规雨水利用主要是对雨水当时、就地的利用,雨水的储存主要是储存于土壤空隙,因而调节能力较低;由于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有较高的雨水集蓄能力,因此能对雨水进行高效利用。与常规雨水利用的方式相比,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是一种对雨水资源更高的控制利用形式和发展阶段。
2、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1]规划步骤
(1)对本地区缺水状况,建设该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并与其它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2)对规划期内该工程解决本地区饮用水的人口,饮水定额,节灌面积,作物类型,灌水定额,发展养殖业和农村加工业的规模,用水量等指标进行分析,据此确定工程规模。
(3)根据气候,地形和布局。
简介:针对阳曲县山区农村人口的生活饮水和农业生产用水困难等问题,本文探讨了了"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措施,以便推广普及。
关键字:雨水集蓄技术 生活用水 农业用水
阳曲县地处晋中盆地北部边沿,海拔高程在800~2034米之间。全县有123个行政村,423个自然村,1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5.3%。全县农村总的饮水情况是:平川乡镇村大部分是自备井提取地下水;山区乡村,特别是东西两山的村有很大一部分还是采用蓄集雨水饮用旱井水或外出拉水、驮水的办法来维持。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农业生产用水得不到保障,是阳曲县面临的一大问题。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结合国内先进技术经验,在缺水农村推广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
(3)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意义:解决了缺水地区农民饮水问题和部分生产用水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繁重的背、挑、拉等取水劳动中解放出来,解放劳动力、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改善了生活习惯,提高了生活质量,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提高当地群众的健康水平;雨水集蓄利用的实施,使许多缺水地区农民有条件种植高效经济作物,发展池园经济,农民生活、生产条件有了大的改善,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使农民由广种薄收逐步走向精耕细作,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有利于在水土流失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遏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改善了生态环境。

北京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

北京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

北京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篇一:《浙江省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导则》】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导则guidelines of design for stormwater management andharvest in civil building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6年5月1日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导则guidelines of design for stormwater management andharvest in civil building主编单位: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省气候中心批准部门: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前言依据国务院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根据“关于确定《民用建筑电动车充电设施配置与设计规范》等2项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制订计划的通知”(建设发[2016]79号)的要求,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开展了本设计导则的编制工作。

编制组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参考了正在修编的国标《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以及北京市、南宁市等地方标准,结合浙江省气候条件,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讨论、修改、完善,制定了本设计导则。

本导则共分为9章和4个附录。

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符号,设计参数,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雨水收集与排除,雨水入渗,雨水储存与回用,水质处理,调蓄排放等。

本导则由浙江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在实施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送至: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邮政编码:310028)。

本导则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主编单位: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参编单位:浙江省气候中心浙江大学主要起草人:王靖华赵萍刘峥嵘杨军周永潮汪波王健张楠王永王小红高蔚乌姬娜周华易家松邵煜然雍小龙桑松表黄正杰虞介泽方火明邓倩潘孝辉鲍国栋主要审查人:景政治黄宇年徐承华钱樟有何江张汛翰包志毅目次1 总则 ....................................................................................................... (1)2 术语、符号........................................................................................................ (2)2.1术语 ....................................................................................................... (2)2.2符号 ....................................................................................................... (5)3 设计参数........................................................................................................ . (8)3.1 降雨量设计参数 ....................................................................................................... (8)4 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 ....................................................................................................... . (13)4.1 一般规定 ....................................................................................................... . (13)4.2 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 (14)4.3 系统选择 ....................................................................................................... . (16)5 雨水收集与排除 ....................................................................................................... (19)5.1屋面雨水收集 ....................................................................................................... (19)5.2硬化地面雨水收集 ....................................................................................................... . (20)5.3雨水弃流 ....................................................................................................... .. (20)5.4雨水排除 ....................................................................................................... .. (22)6 雨水入渗........................................................................................................ .. (24)6.1一般规定 ....................................................................................................... .. (24)6.2渗透设施 ....................................................................................................... .. (26)6.3渗透设施计算 ....................................................................................................... (30)7 雨水储存与回用 ....................................................................................................... (32)7.1一般规定 ....................................................................................................... .. (32)7.2储存设施 ....................................................................................................... .. (33)7.3雨水回用供水系统 ....................................................................................................... . (36)7.4系统控制 ....................................................................................................... .. (37)8 水质处理........................................................................................................ .. (39)8.1处理工艺 ....................................................................................................... .. (39)8.2处理设施 ....................................................................................................... .. (40)8.3雨水处理站 ....................................................................................................... . (41)9 调蓄排放........................................................................................................ .. (42)附录a 浙江省各地市24小时最大降水常用典型频率表 (44)附录b 浙江省各地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日降雨量 (45)附录c 浙江省各地市暴雨强度参考表 (46)附录d 浙江省各地市逐月蒸发量与降雨量 (51)本导则用词说明 ....................................................................................................... . (53)条文说明........................................................................................................ (54)【篇二:雨水控制与利用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雨水控制与利用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一、施工图设计总体要求(一)主要设计依据1、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审批的文件。

工程雨水收集方案模板

工程雨水收集方案模板

工程雨水收集方案模板一、项目背景及目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雨水排放难题。

在城市建设中,雨水往往以排水的形式被忽视,造成了许多问题,如城市内涝、水质污染等。

因此,对于城市雨水的合理收集利用,已成为当前城市建设和环保的重要课题。

本方案针对城市工程中的雨水收集问题,旨在提出一套科学、可行的方案,以解决城市雨水排放难题,减轻雨水对城市环境的影响,达到节约水资源、改善城市环境的目的。

二、项目实施范围本方案主要针对城市建设工程中的雨水收集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城市公共建筑、园区、道路等。

同时,适用于不同规模的城市,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策划和设计。

三、方案内容1. 预先规划:在城市工程项目规划阶段,应就雨水收集问题进行详细的规划和设计。

根据工程规模和用地情况,确定合适的雨水收集方案和设施。

2. 防治措施:在城市建设工程中,应采取预防性措施,减少城市雨水排放带来的环境负面影响。

如设置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沟等设施,将雨水收集到指定位置进行处理和利用。

3. 设施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应根据规划方案进行雨水收集设施的建设和安装,确保设施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可采用雨水管道、集雨池等设施,将雨水储存并进行二次利用。

4. 加强管理:对于已建设的雨水收集设施,应加强管理和维护,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和有效利用。

同时,加强对雨水收集设施的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和排除问题。

5. 积极宣传: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宣传雨水收集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引导市民关注和参与城市雨水收集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四、项目实施步骤1. 项目启动:确定项目实施计划,明确项目的目标和要求,成立项目组织机构,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

2. 方案编制:通过对城市工程项目的实地调查和资料研究,编制详细的雨水收集方案,确定技术方案和设施布局。

3. 设施建设:根据方案设计要求,进行雨水收集设施的建设和安装工作,确保设施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4. 设施管理:对已建设的雨水收集设施,加强管理和维护工作,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和有效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三大案例

海绵城市建设三大案例

海绵城市建设三⼤案例海绵城市建设三⼤案例北京市2012年7⽉21⽇以后就开始实施了⾬⽔控制与利⽤的强制性的规定,2012年就把⾬⽔控制利⽤的指标⽤在了规划指标上,项⽬的⽴项与审批上。

在2013年的7⽉份,我们⾬⽔控制与利⽤的设计规范,强制性规定出台,10⽉份和12⽉份分别是施⼯图审查规定和施⼯图的送审标准出台,所以说在设计层⾯上,现在是强制性的所有的项⽬都要做这个⾬⽔利⽤的⼯程。

这个就是地⽅标准,涵盖了建筑⼩区和市政的⼀些⼯程,现在正在编制当中的是施⼯验收规范,已经送审稿完成,⼤概今年出台,还有⼀个标准做法,牵扯到海绵城市,我们原来叫⾬⽔控制与利⽤⼯程,很多⼈没有相关的经验,所以在⼤⾯积的实施这个⼯程的时候,这些东西都在成套密集的出来。

截⾄2011年,就是这个规范出来之前,北京市已建成的⾬⼿机池⼦303万平⽶,共建设透⽔铺装315万平⽶,2014年2⽉1号规范实施以后,不完全统计到8⽉份只半年的时间,有1000余个项⽬通过设计审查,总的调蓄能⼒达到100万⽴⽅⽶。

案例⼀:北京奥林匹克中⼼区奥林匹克中⼼区就在鸟巢附近,⼀共84.7万平⽅⽶的这么⼀个区域,这是咱们国家第⼀个做⾬⽔⼤规模的项⽬,实施了⾬⽔控制与运⽤⼯程,实施了84.7公顷,绿化⾯积22.64,透⽔铺装⾯积17.16公顷,⽔系⾯积16.47公顷,⾬洪集⽔池9个,溶剂7200⽅,地下空间11000⽅,总的来说⽆论从规模上来说,还是从安全度来说都是⽐较⾼的,因为我们是第⼀个做的时候没有什么经验。

基于⾃然净化的理论,主要是北京市⽐较适合,北京市跟西安,总的降⾬量⽐西安要少,⽽且地下⽔位下降的很厉害,北京市全年的降⾬可能有⼀场到两场,很著名的7.21和6.28分别2011和12年都是下了⼀场⾬,7.21降到了近1/3的降⾬,所以这个时候降⾬很集中,如果我们做很⼤的⽔池⼦,⾮但不经济,另外造成了很⼤的浪费,做很⼤的⽔池⼦我们收不了多少⽔,所以我们策略以下渗为主。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SL267-2001]条文说明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SL267-2001]条文说明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条文说明目次总则规划一般规定供水标准的确定工程规模的确定设计集流工程生活供水系统节水灌溉系统施工与设备安装集流与蓄水工程施工工程验收管理水质管理经济评价一般规定附录名词解释附录每立方米集流量所需集流面面积表总则华西南石灰岩溶地区和石山区以及海岛和沿这些地区的共同特点是严重缺乏或季节性缺乏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输水条件十分困分散开发不仅农西南山区虽然全年降雨但分布不均石灰保水性很差我引水工程的修建比较困难关于规定雨水主要考虑如果降水量太小所需要的集流工程规模就较大工程费用也随着增根据调查我国开展雨水集畜利用的地区中内蒙古自治甘肃靖远多年平均降水量为雨水集蓄利用主要用于解会宁北部年降水量为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降水量多数大于最少的地方降水量也在以宁夏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分布在宁南山区那里的降水量多数在因此本条规定了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适宜降水量下限为是符合我国雨水集蓄利用本规范引用的其他规范主要包括规划一般规定使这项工作能够切实发挥效益搞好县以上的发展规做好区域性的工程布局是十分必要因此本节的规定主要适用于对县及只有这样我国近年来已建成的雨水集蓄工程利用的雨水占这些地区雨水总资源量的比例还不到按照有关省在今后年内雨水资源的利用率也不会超过总量的供水标准的确定供水标准的确定主要考虑了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技术可由于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所能提供供水标准使有限的国家资金不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作用群众也难以承受过多的自筹资比较合理的做法是在目前先解决群众紧迫的生存并为生产发展创造一定的基础条件使群众能在今后依靠自身的力量目前我国有关部门和地区对生活供水标准的规定见表表栏中类地区为北方地区从表中可以看到各省规定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生活用水标准范围北方半干旱地区各省为南方为这些标准虽然比有关规范和手册中所确定的有室内卫生设备情况下的供水标准但是是符合开展雨水集蓄利用的地方严重缺水的现状此外南方降雨比北方大得根据以上本规范在表中对南北方分别作出了生活用在执行表应根据所在地区降雨决定表我国有关部门和地区对生活供水标准的规定由于雨水集蓄的数量有限为了使雨水资源能得到最有效只限于在作物最需水的关键期补水灌溉采用比常规灌溉小西包括下种时的保苗水和作一般只有采用的灌溉方法绝大多数地膜穴灌等十分省水的方地膜穴灌每亩灌一次水仅为滴灌一次全生长期实际灌溉定额也可以从一定容积的蓄水工程所宁夏一般一口的水窖可以给亩地灌每亩地大约供水在这样低的灌溉供水条件下虽然产量还不能达到正常年增产约采用这种水分生产率一般均在以上有的甚至可达到因可利用集蓄的雨水在贵州和广西等省已得到了较广泛的一般亩稻田生长约补水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资料的水池可以灌按复蓄则灌溉水量与贵州的数据相确定了表养殖业的供工程规模的确定全国爱委会办公室主在甘肃和宁夏的地方法规中规定生活用水保证率为又规定在特殊干旱年的供水标准可降为正常年份的降雨年变差系数值一般在按照该量大于倍因此实际上雨水集蓄工程的规因此本规范采用了的规定即生活供水保证率采用灌溉保证率根据对干旱地区或水资源紧缺地区以旱作为主的设计保证率取水稻为主的取因此本规范对灌溉供水保证率取仅规定供水能力应包考虑到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供水范围主要是人畜用水和节水灌溉为了不使集雨工程规模虽有一定差距但是是符合雨年平这样做需目前我国已鉴定的科研成果中仅甘肃省和内蒙甘肃省根据试验提出了场次集流该省还根据代表多年平均降水量为地区保证率为计算了种不同材料下垫面的全年集流效率成果见表内蒙省渴望工程透水平坦地面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提供的数据见表表不同集流面在不同降水量地区不同典型年全年平均集流效率注表不同降水条件下各种集流面年平均集流效率注本表根据表表广西天然坡面集雨效率与多年平均降水量关系根据上述资料本规范在表中提出了不同材料集公式是计算一种用途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集流面面积当一个工程有几应采用不同保证率的降雨量分别计算不同用途所需的各类集流面的面积再把同类型集流面各种用途所需面积相加原则上应与一般水库调节计但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来水应根据次降雨过程和集流效率与降雨特性的关系进行模拟计算而且应当采用长降雨而且计算也比要在面广量大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规划中普遍采用是容积系数定需要的蓄水容积确定公式中的系数主要依据下列数据资料甘肃省水利科学研究所曾对以灌溉为目的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蓄水容积进行过调节计算结果是旱作条件下该系数为北方半干旱地区一些省为解决人畜用水需要从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供水的时间约为则容积系数为常按照连续供水设计则容积系数为南方一些省的经验复蓄次数次相当于容积系数为本规范对不同地区的容为防止黄土湿陷对顶盖只应限制其蓄水水位不得超过拱顶的采用水泥混凝土顶盖的水窖可以允许在拱顶部分蓄土层或采用本条水池超高工程布置由于生活用水水质要求较高一般应当用集流水质较好的硬化集流面但硬化集流面面积通常比较有限同时生产供水系统一般布置在田间为减少担水劳力但在庭院旁饲养的牲畜用水可以与家庭生活用水系统设计集流工程本条所说的应尽量利用的人工设施指表面渗透性较低并湿润地区的自然坡面集流效率比较高一般使用为降低成本一般采用铁皮接水槽和落水管虽然可以甘肃等省为此时可把屋檐下的混凝土地面做稍微凹下去一些以汇集和输送水这样不会造成水的损失蓄水工程基土条件和用途有关我国西北和华北的黄土和黄土类土直立稳定性较好群众采用水窖和减因此用作生活供水时在浙江农经济比较发达在楼的上层修建钢或在房屋旁设置预制铁丝网水泥水罐每个容积一般为水罐和房内钢筋混凝土水池单位蓄水量的造价都比较贵但可以搞成自来水西南地区没有冻结在选择蓄水工用途和当地习惯等本条主要规定了蓄水工程的防渗和结构方式以及从安全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劳动群众有着但粘土防渗施工比较复杂各个环节要求十分严格世纪年代以来我国发展了水泥砂浆薄壁水窖防关于结构安问题是采用薄壁水泥砂浆或我国旱区劳动群众使用粘土窖已有几百根据调查目前我国西北地区还留存有清朝时修建的这主要是由于黄土具有在干燥条件下开挖成垂直凌空面而只要做好防渗同时土质又比较密实则粘土窖可定了顶部宜用混凝土或砌砖拱对窖只要保证砂浆图该省最早建设这种水窖是在世纪图采用圈梁和砂浆短柱的薄壁水泥砂浆水窖的剖面图见图也可以全断面都采用水泥砂浆护壁见图单纯从结构安全出发但这种图是根据在甘肃省的调查而绘砂浆薄壁水窖每图混凝土顶拱和带砂浆铆钉的水泥砂浆薄壁水窖剖面图图两种窖每立方米蓄水容积的平均造价相差因此综合考虑造价和结应尽量采用水泥如果由于土质原因薄壁水窖不能满足安全本条第款对各类水窖窖陕西等省各类水窖的尺寸调查资料见表全断面水泥砂浆薄壁水窖剖面图表各类水窖尺寸调查资料尺寸单位容积图两种水窖每立方米蓄水容积平均造价比较图湿陷性黄土地区修建水池时为防止因地基沉陷造成结不本条提出的防湿陷措施是黄土地区修建水池生活供水系统雨水集蓄解决人畜饮用水的工程绝大多数离农户家庭很近或直接位于庭院内可直接用耐压当利用雨水集蓄工程的水源需经提水或远距离输水的节水灌溉系统在蒸发量较大的半干旱地区移动式毛管采取集中布置方式即在一个灌溉地块内把毛管集中相邻布置灌完一片这样做可以缩短灌水时施式与设备安装集流与蓄水工程施工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中的混凝土及砂浆均为低标号的如采用较高标号的水泥则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太低或造成规定水泥标号不宜高于雨水集蓄利用工程面广量大不可能对单个工程都做混凝土和砂浆配合比设计根据按照的规定设计几个适用于工程验收对区域性应进行单项工程且主要由各农不可能及时地逐项验收每道工序取样试验和施工记录因此验收主要依靠外形量测和直观检查并辅以调查管理工程管理湿润地区在水池边种植藤蔓植物或利用水面种植藻类植主要是为了遮阳以减少蒸发增加但为滴灌系统供水的水池为防止堵塞灌水器不宜采取水质管理云南省宣威市和甘肃省水窖水质化验的资料见表表及表表中仅列出不符合饮用水标准的化验结果表内蒙古自治区水窖水化验结果雨水集蓄工程水质指标中新窖的但各地还有一些局部指标超细菌总数各地还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是否进行其他指标的检因此雨水集蓄工程的水不能直接饮用必须经过处理达到饮表云南省宣威市水窖水质化验结果用水管理经常存在同一个集流面为多个蓄水应由村组或上级部门组织有关农户协商制定引蓄水的制度或办法经济评价一般规定为了做到决策科学避免失误应在县以上各级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规划中进行经济可行性评因此社会折现率采用按照只进行附录名词解释雨水利用是指对原始状态下的雨水进行利用或对雨水在最初转化阶段时的利属于雨水利用范畴的有雨养农业以及水土保根据对各地的调存储等工程措施各地建设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是根据调查西北和华北地区蓄水工程多用水其容积一般都在沿海和海岛地区多用水容积都小于广西的水池容积范围为贵州的水池多在容积超过本条把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蓄水工程容积界定在小塘坝的区别是我国的雨水集蓄近年来已更多地用于在畜禽养殖中也越来越多地但由于集蓄的雨水数量有限根据调查水窖是采用得十土质地区的水窖多为圆形断面深度与直径之比一般在但当土质很差用大开挖的方式进行施工时水窖也有采顶盖则采用钢筋混岩石地区水窖多见于西南及北方山一般为矩形宽浅式贵州等地的水窖窖身大部分在地下开挖而成但地上根据上述水窖的共同特点水窖是一种后者顶盖一般不埋多用于生活供集雨灌溉采用了非充分灌溉和限额灌溉的原理和方主要表现因此有必要作为一种特殊的灌溉其特点是只浇灌土壤的湿润限制在很小范围科间耗水极灌溉效率和灌溉水的生产率都远远高于一般情附录每立方米集流量所需集流面面积表本附录是根据本规范条第选择几主要为了便利县级或农村技在计算集流效率时已经考虑了因降雨量不同集流使用表和表应先按节的有再在表中根据所在地的多年平均降雨量和再乘以供当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有多个即要得到集流面。

大型公共建筑雨水利用策略与工程设计参数探讨

大型公共建筑雨水利用策略与工程设计参数探讨

大型公共建筑雨水利用策略与工程设计参数探讨摘要:为确保世博中心雨水利用方案设计科学合理,调查了世博园附近一大型建筑屋面的22场降雨径流事件。

结果表明该屋面径流污染程度较轻,初期冲刷效应较弱。

认为世博中心利用屋面雨水具有较好的水质条件,并建议不设初期弃流措施。

此外,本文介绍了符合上海地区实际的雨水存储池设计方法,据此方法的存储池设计容积较国家规范设计值明显减少,从而显著提高工程经济性。

关键词:雨水利用;设计参数;屋面径流;雨水存储池Discussion on the Critical Design Parameters of Rainwater Utilization Project of Shanghai Expo Center.WANG Biao, ZHANG Mingwei(Shanghai Tongji Construc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Shanghai 200092, China)Abstract: To ensur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design plan of the rainwater utilization project of Shanghai Expo Center,22 rainfall runoff events of a large-area roof near Expo park were examined. It was found that both of pollution degree and first flush effect are much weak, which suggests a good condition of rainwater utilization without initial runoff diversion. Furthermore, in combination with local conditions of Shanghai, a new design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suitable volume of rainwater tank was introduced. The design volume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method is obviously smaller than that of national code, which enhances remarkably the project economic performance.Key words: Rainwater Utilization, Design Parameter, roof runoff,rainwater storage tank收集屋面径流用于道路喷洒、绿地浇灌和厕所冲洗等直接利用用途,在世界上许多国家(譬如德国和日本)应用广泛。

北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解读

北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解读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北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解读
作者:郑克白, 徐宏庆, 康晓鹍, 李艺, 吕志成, 张书函
作者单位:郑克白,徐宏庆,康晓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45), 李艺,吕志成(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82), 张书函(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100044)
刊名:
给水排水
英文刊名:Water & Wastewater Engineering
年,卷(期):2014(5)
引用本文格式:郑克白.徐宏庆.康晓鹍.李艺.吕志成.张书函北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解读[期刊论文]-给水排水
2014(5)。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1 总则1 .0 .2 在我国,建设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重点地区是西北、华北的半干旱缺水山区、西南石灰岩溶地区和石山区以及海岛和沿海地区。

这些地区的共同特点是:严重缺乏或季节性缺乏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多为山区、沟壑纵横,引水、输水条件十分困难;居住分散,适宜利用就地资源,分散开发;贫困、不发达。

例如,西北、华北许多山区,地表水、地下水十分缺乏,不仅农业生产靠天吃饭,人畜用水也严重不足。

西南山区虽然全年降雨比较充沛,但分布不均;区内河谷深切,水资源难以开采;石灰岩裸露、岩溶发育、保水性很差;因而经常发生季节性干旱。

我国沿海的石质丘陵山区及海岛由于缺乏淡水资源,引水工程的修建比较困难,也迫切需要建设雨水集蓄利用工程。

关于规定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多年平均降水量适用下限的依据,主要是考虑如果降水量太小,所需要的集流工程规模就较大,工程费用也随着增加,将会造成技术不可行和工程不经济。

根据调查,我国开展雨水集蓄利用的地区中,以甘肃省的靖远县和会宁县、内蒙古自治区的伊克昭盟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宁南山区的降水量最小。

甘肃靖远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00〜250mm雨水集蓄利用主要用于解决人畜用水困难,用于灌溉的很少。

会宁北部年降水量为250〜300mm除了解决人畜用水外,也进行集雨灌溉。

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降水量多数大于300mm最少的地方降水量也在250mm以上。

宁夏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分布在宁南山区,那里的降水量多数在300mm以上。

因此本条规定了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适宜降水量下限为250mn, 是符合我国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实际的。

1 .0.5本规范引用的其它规范主要包括:SL103-95《微灌工程技术规范》, GBJ85-85 《喷灌工程技术规范》,SDJ207-82《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JGJ/T98-96《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GB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CECS82 96《农村给水设计规范》,GB50288-99《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等。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

1 总则1.0.1 为实现雨水资源化管理,减轻城市内涝,使北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北京市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小区及市政建设项目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规划与设计。

1.0.3 北京市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的规划和设计应包括雨水控制与利用的内容。

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应与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1.0.4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应以削减径流排水、防止内涝及雨水的资源化利用为目的,兼顾城市防灾需求。

1.0.5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建设应根据水文地质、施工条件以及养护管理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要注重节能环保和工程效益。

1.0.6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应在不断总结科研和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积极采用广泛应用的、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新设备。

1.0.7 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应采取保障公众安全的防护措施。

1.0.8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现行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术语、符号2.1 术语2.1.1雨水控制与利用stormwater management and harvest指削减径流总量、峰值及降低径流污染和收集回用雨水的总称。

包括雨水滞蓄、收集回用和调节等。

2.1.2低影响开发(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强调城镇开发应减少对环境(包括已建成区域已有设施)的冲击,其核心是基于源头控制和延缓冲击负荷的理念,构建与自然相适应的城镇排水系统,合理利用景观空间和采取相应措施对暴雨径流进行控制,减少城镇面源污染。

2.1.3雨水调蓄 stormwater detention, retention and storage雨水滞蓄、储存和调节的统称。

2.1.4雨水滞蓄 stormwater retention在降雨期间滞留和蓄存部分雨水以增加雨水的入渗、蒸发和收集回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县大堡安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典型设计
一概况
(一)社会经济概况
本次规划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分布在大堡镇安场村的高半山区,涉及安场村的二个社105户402人,耕地面积680亩,人均纯收入1400元,种植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黄豆,经济作物有核桃、花椒、板栗。

该村经济收入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

工程区属西岭南麓高半山区。

区地形复杂,地势较平缓,海拔高程在1200-1500m,土壤为黄棕壤土,由于水利工程设施薄弱,长期以来一直遭受干旱灾害的威协,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工程区已建成村级公路网络,交通较为便利。

(二)工程概况
1. 工程地质概况
该项目区为浅切中低山地、黄棕土壤,土石沟壑地貌,整个地势呈现东高西低,南北沟谷多呈V型,山高谷深,高差悬殊,土层略浅,出露地层主要为页岩,千枚岩与砂质泥岩石。

2. 水文地质概况
项目区属大堡河流域,年平均降雨量820mm,降水年分布不均,形成春、冬干旱,夏、秋多雨的气候现象,主要有基岩裂隙潜水,水质良好,水量丰富,周围自然山坡稳定,未见滑坡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

3.建设规模概况
据统计,区暂无蓄水堰塘及水窖工程,只有几年前修建的人畜饮水工程一处。

本次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对该区域进行全面规划,有计划的对地理位置优越,灌溉条件好的地块修建集雨水窖工程,计划新修水窖75口,增加蓄水2250 m3;铺设灌溉管道75条,长7500km。

二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工程位于大堡河右岸高半山地区,地势较平缓,土层肥厚,因为地理条件特殊,自然地形构成坡高水低,没有建设蓄水工程的条件,长期以来一直受干旱缺水的困挠,农业经济得不到应有发展。

现采用非充分灌溉的模式,进行雨水集蓄型灌溉工程规划设计。

这一地区水文条件是降雨量较丰,多年平均降雨量820mm,造成干旱的原因是降雨时空分布与农作物需水过程不相匹配,二是缺少蓄水工程。

现根据气象和地理条件,选用集雨水窖等小型引蓄水工程,增加调蓄水量,增强灌溉能力。

符合当地水资源呈立体分布的特点。

这种集雨蓄灌的方式也易被群众接受掌握,工程建设简便易行。

通过在该地区的实施,再进一步总结提高,然后向其他同类型区域推广应用,对项目区的经济发展将起到很大促进作用。

同时为干旱、半干旱地区采用非充分灌溉,发展节水型农业总结出成功经验。

因此规划建设大堡安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很有必要。

据调查,该地区有灌溉设施的,粮食亩产约在500-600kg,无灌溉条件时亩产不足400kg,亩产相差较大。

因此干部、群众对水利工程建设要求迫切,投工投劳积极性很高。

采用砼面集蓄雨水进行节水灌溉,符合当地的地理条件和水文气象因素。

也符合《节水灌溉技术规》SL207—98中提出在水资源紧缺地区,“节水灌溉应充分利用当地降水”。

“节水灌溉工程的形式应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水土资源特点和农业发展要求,因地制宜选择”的规定要求。

因此,工程是可行的。

三工程规模
1灌溉保证率的确定
(1)灌溉定额的确定:
依据《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SL267—2001第三节表3.3.2-1,玉米采用点灌,灌2次,灌水定额90 m3/ha;水稻灌6次,每次灌水定额400 m3/ha。

(2)灌溉设计保证率和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确定
依据《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SL267—2001表3.4.1-1,
集雨灌溉保证率取75%。

玉米采用人工点灌,取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85;水稻采用“薄、浅、湿、晒”的灌溉方法,由《节水灌溉技术规》SL207—98第5.03节,取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7。

2. 工程规模
经统计,区可发展灌溉的耕地面积15ha,均为旱田作物。

(1)、蓄水工程容积
按工程的作用,水窖主要用于水浇地的灌溉,因此得:水浇地面积15ha,选用灌溉定额每次75m3/ha,共灌2次,水浇地需水量:15ha×75m3/ha×2=2250 m3
由《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SL267—2001第3.4.2条,工程蓄水容积系数取0.6,确定单口水窖容积为30立米,规划新修75眼水窖,增加蓄水2250立米。

(2).集雨场
集雨场按一窖一场设计,由第二节分析结果表明,工程区多年平均降雨820mm雨量较丰,只是时空分配不均,雨水集蓄工程主要拦蓄雨洪,在干旱时再进行灌溉。

根据安场地区降雨量和地面土质结构,需修建集雨场,在降雨时将场径流引入窖蓄存起来,在干旱缺水时灌关键水、救命水。

根据《农村集雨工程简明读本》,我县降雨变差系数
为0.2,降雨量820mm,砼集流面每立方米集雨量需集流面1.9平米,故确定集雨场面积为50平米。

四.工程总体布置及主要建筑物
1设计依据
工程等别和建筑物级别
依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GB50288-99、《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SL267—2001、《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确定“大堡安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为Ⅴ等小(2)型灌区。

2设计基本资料
(1)抗旱天数和灌溉面积
由计算确定的本区抗旱天数为28天。

规划灌溉面积15ha。

(2)水文气象资料
多年平均气温10.9℃
极端最高气温34.5℃
极端最低气温-13.6℃
多年平均降水量820㎜
多年平均最大风速12 m/s
(3)地质资料
灌区地质为黄棕土壤。

3工程布置
本次大堡安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主要是新修水窖75口;集雨场75处;铺设管道1.2km。

工程特点是蓄、小、群,因规模小,具有50平米集雨场集水条件即可满足蓄灌要求,技术简便,适合地块分散,尤其适合于户办。

4主要建筑物
(1)水窖设计
水窖建在地边或路边,园形,现浇砼结构,壁厚0.2 m。

净径3 m,深5 m,容积30m3。

顶部用砖砌成拱形,厚0.24 m,顶部拱高0.75 m,符合水窖超高0.3 m的要求。

顶留进人孔,孔径0.8 m,设钢筋砼板覆盖。

底部设放水管和排污管,φ63PVC管道。

水窖上游侧设沉沙池,浆砌石结构,长1m,深0.5 m,宽0.8 m,浆砌石衬砌厚0.3 m。

用φ75塑料管与水窖连通。

(2)集雨场设计
集雨场尽量选在荒地或利用原有土场修建,结构采用C15埋石砼现场浇筑,厚20cm。

地基夯实深度不小于30 cm,为防止混凝土浇筑后收缩裂缝的出现,集流面的混凝土应分块。

五施工组织设计
1 施工条件
该工程涉及人口居住分散,施工条件艰苦,部分施工场地用料需靠人背和牲畜驮,为解决施工困难,群众对此项工程非常热心,主动投工投劳,以早日使该工程得以实施。

2 施工方法
该工程是群众组织投工投劳,开挖管槽,备砂备石,工程队建设蓄水窖、集雨场,安装管道等,建筑物和安装部分均要求按水利工程施工规进行。

3 施工管理
为了确保康县大堡镇安场村雨水集蓄工程的质量,县政府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和工程质量监督小组,成立项目账户,专款专用,健全财会制度,实行施工预算,竣工决算规定,施工实行监理制,确保工程质量达到设计效益。

4 运行管理
工程建成后,移交安场村村民受益户管理,维护保养,使其做到熟练操作。

全面掌握各系统的特点及维护要领,实行科学的管理机制,制定工程管理政策,并对用户进行用水卫生和节约用水知识等。

五工程投资概算
1 概述
该工程投资主要建设集雨场、沉淀池,蓄水窖、及安装供水管道等,是以群众投工投劳,国家投资来实施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

2 编制原则和依据
(1) 编制原则
该工程投资概算编制执行省颁标准,依据《省农村雨水集流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文本》要求编制,投资价格水平年为2008年。

(2) 编制依据
费用标准及编制办法
1992年《省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估)算费用构成及计算标准》。

1992年《省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编制办法》。

8.2.2.2 定额依据
2002年《省以工代赈小型水利工程概(估)算费用构成计算标准》。

1996年《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概算定额》
1990年《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预算定额》
1996年《省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机械台班费定额》
3 概(估)算费用构成及项目划分
该工程由建筑工程、其它费用2部分组成。

其它费用:①勘测设计费按照建安工程费的2%计取;
②施工监理费按建安工程费的1.5%计取;
③工程质量监督检测费按建安工程费的0.1%计取。

(4)税金按建安工程的3.22%取;
(5)利润按建安工程的3%取
工程投资概算表
该工程投资概算总资金93.48万元,其中建筑工程费83.67万元,其它费9.81万元,详见工程概算表。

9 经济评价
9.1 概述
该雨水利用工程的建成在该村中占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工程建成后可增加灌溉面积225亩,以及105户、420人、160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