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米》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米》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米》主要让学生通过生活情境,感受和认识长度单位米,能够用米作为单位量测物体的长度,并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材以情境图为载体,引出长度单位米,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体会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系统性和准确性。

本节课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认识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能够用米作为单位量测物体的长度,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能够用米作为单位量测物体的长度。

2.难点:理解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认识米。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交流分享: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米尺、实物模型、课件等。

2.学具:学生尺、练习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情境,如教室、操场等,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物体长度,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物体的长度吗?我们怎样来量测它们的长度呢?”从而引出长度单位米。

2.呈现(10分钟)介绍长度单位米,并用米尺演示如何量测物体长度。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米并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米并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直观教具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设计丰富多样的测量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测量的方法和技巧,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4.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交流等过程,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长度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和估测。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充满好奇,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然而,由于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对米尺的使用和米的概念可能还不够熟练和清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测量活动。
2.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理解米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3.针对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适当的引导和帮助,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心。
4.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2.创新作业: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设计一个有趣的测量活动或游戏,与同学分享。此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写作作业:请学生以“我学会了测量”为主题,写一篇日记,描述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和心得体会。通过写作,帮助学生反思所学知识,提高表达能力。
4.探究作业:布置一道拓展性问题,如:“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询问家长等方式,主动探究并了解其他长度单位。

二年级上册《米的认识》优质教学设计教案

二年级上册《米的认识》优质教学设计教案

米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感悟1米的长短,知道1米=100厘米。

2.经历测量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抽象概括能力。

3.渗透实践出真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知道1米=100厘米三、教学难点感悟1米的长短四、教学具准备米尺、1米的毛线、软尺、10厘米的小纸条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产生认知冲突动画:米的认识让学生用20厘米直尺去测量黑板的长度,去测量跑道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测量了很长时间。

师:你们有没有什么问题?生:老师太麻烦,有没有比厘米更大的单位?师:是的,厘米用来量比较短的物体,而对于比较长、比较高的物体、一段比较长的距离用厘米量就显得麻烦,还需要在学习一个新的单位“米”。

(二)建立1米的表象,探讨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探讨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动画:1米有多长?(1)老师拿出一把米尺,这把米尺有100厘米长,也就是1米。

用手比画一下1米的长度。

(2)1米长的毛线,用两只手比画1米的长度。

(3)找三名同学和米尺比高矮,然后说一说米尺到自己身体的什么部位?(4)用10张10厘米的小纸条首尾连接,看看有多长。

100厘米就是1米。

(5)用20厘米的直尺5把连起来的长度就是1米,1米=100厘米(6)拿出皮尺,再次感受1米的长度。

在学习《米的认识》时,在皮尺上看,从0到1(下面单位是米),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这是1米。

老师又问:“从刻度1到2是多长?”有的同学说是一米,有的同学说是2米。

老师让学生用1米的尺子去量,在事实面前,大家统一了意见,是1米。

老师没有就此停止,“从刻度2到3是多长?”有的同学说是一米,有的同学说是2米。

这时说2米已经是极少数了。

老师不急不躁,还是让学生用手臂去估测,学生在错误面前,没有失去自尊心。

老师接着说从刻度4到5是多长?从刻度7到8是多长?学生对答如流。

视频:用格尺去测量1米长的绳子有多少厘米。

2.测量毛线的长度动画:测量五老师这里有1根长毛线,它到底有多长?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最多?生1:用盒尺直接量是200厘米,等于2米。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分析教材,把握目标。

1、教材简析《米的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的内容。

通过一年级上册“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这一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利用学生对厘米的已有认识并能用学生尺量一些较短的物体的长度,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明确1米的实际长度,发现米和厘米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让学生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体验,丰富感知,形成表象,建立概念。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知识与技能:(1)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建立米的长度表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亲身经历知识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加深对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重点:认识米。

难点:形成米的长度表象。

二、慎选教法,重视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这节课采用“引导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将围绕如何激发学生探求新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指导思想,组织教学过程。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

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讨论,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习成果。

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间的自由操作学具,在自然的情境中亲身体会长度单位的产生。

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根据指导学生的自主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在扶着学生认识1米之后,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认识2米、3米、4米等更多的米,并建立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帮助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和厘米组成的复名数表达测量的结果。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米的认识》(教案)冀教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米的认识》(教案)冀教版

【精品】第一单元第二课时认识米(教案)冀教版(2020春)-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内容:认识米(用直尺测量黑板的长)教学目标:1.经历认识“米”以及米和厘米之间关系的过程。

2.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利用米尺认识米和厘米关系并进行测量的活动中,体会测量工具的作用。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教学难点:在利用米尺认识米和厘米关系并进行测量的活动中,体会测量工具的作用。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课型: 新授课教具准备:课件、米尺、折尺、铅笔、三角板、卷尺。

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直接用手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3.画一条长3cm的线段。

二、探究新知(一)测量黑板的长度1.提供测量工具,供学生自行选择:直尺、三角板、米尺、折尺、卷尺……2.挑选学生上来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3.通过观察几位同学的测量过程,讨论,你觉得哪种测量方法更为简单准确,哪一种测量工具更为合适。

(二)用直尺测量黑板的长1.教师介绍:量比较长的物体或举例时,通常用米作单位,拿出米尺和折尺,说明,他们的长度是一米。

同时也说明,米是国际上统一是用的一个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m”表示。

1米记作1m。

2.举例:什么是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呢?3.课件出示米尺和折尺,认识米尺和折尺。

学生认识拿出米尺和折尺,与学生互动,找出1米,用手比一比1米有多长?4.提出再量一次的要求,指导测量方法。

a.让学生用卷尺再次测量黑板的长。

指导测量方法:将卷尺0刻度对准一端,沿着黑板底部拉直,末端的刻度是几米,说明黑板长就是几米。

b.让学生用米尺再次测量黑板的长。

指导测量方法:米尺的长度是1米,将米尺0刻度对准一端,沿着黑板底部放正,做好标记,0刻度对准标记,重复第一次操作。

5.体会并认识1米。

学生参与活动:和米尺比一比。

学生用米尺测量自己的身高,感受米尺的长度,用能够用语言进行描述。

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米》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米》教学设计

《认识米》微课脚本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金慈实验小学沈丽萍微课名称义务教育人教版教科书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米》知识点描述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米的实际长度,能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设计思路复旧,引入长度单们米——认识米尺——认识米——感知生活中大约1米的物体——课堂总结教学过程内容画面一、导入①课前导入(时量:1分钟)小朋友们,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什么工具测量合适呢?第 1张至3 张PPT二、教学过程②讲授新知(时量:5分钟)1、认识米小朋友们,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如黑板的长,操场的两边相距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

我们来认识“米尺”这个新朋友。

米尺有什么特点?①米尺上有刻度。

②米尺上有0,10,20……100这些数。

③每两个数之间的间隔是一样大的。

米尺也是把“0”作为尺子的起点。

第4至第6张PPT小朋友们,请你们再仔细想一想,米尺上的1小格是多长?1大格是多长?米尺上1个大格里有多少个小格?米尺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多少个小格?2、用米量1米到底有多长呢?·比一比,请小朋友把两臂伸开,你会发现伸直的两臂长度大约是1米。

·量一量,你的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还是矮?·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课桌的高。

3、生活中的1米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来表示?1根跳绳大约长2米一棵大树大约高15米第 7张PPT 第8-13张③随堂练习(时量:2分钟)1.什么东西的长大约是1米?2.试一试,是cm还是m?(1)衣柜高约2( )。

(2)黄瓜长约20( )。

(3)房子高约3( ).( 4 ) 一枝粉笔长8()。

( 5 ) 大楼高约15()。

第 14张三、教学总结④课堂总结: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米尺,认识了米,还只知道了1米到底有多长,同时也知道了测量物体的长度要根据物体的长度选择适当的单位。

米的认识教案

米的认识教案

米的认识教案【篇一:最新人教版认识米教学设计】第三课时认识米学习内容:教材第4页(例4、例5)第8页练习一的3、4、5题。

课标要求: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并进行测量。

学习目标: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尺子正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

(限整米)任务评价:1、通过提问1米大约有多长?检测目标1达成情况。

2、通过量黑板的长度,检测目标2达成情况。

学习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学习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具准备:学生尺、米尺、软尺。

学习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想知道黑板有多长,谁愿意来量一量黑板的长?比一比,看谁量得快!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4:分别找学生用不同的教具上讲台量黑板的长,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展示测量的结果。

预设1: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量了很多次。

预设2:用米尺量黑板的长,量了两次。

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引出米尺)师小结: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来量。

板课题:认识米用米量2、认识米尺,学会用米量。

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板书:1米)(1)1米大约有多长呢?在自己的身上量一量、找一找有没有1米。

交流汇报,课件演示。

(2)把两手臂伸直用米尺比一比,量一量自己的身高,感受1米的长度。

3、学习例5感受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1)用手势比划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

(2)提问: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呢?预设:1米比1厘米长很多;预设:1米里面有很多厘米。

(3)课件出示:在米尺上看看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米》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米》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米》教案教学设计上课解决方案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经验,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已有经验,为学生搭建操作与探究的平台,让学生在操作、探究的过程中经历学习、交流的全过程,进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1.引导学生带着生活经验走进课堂。

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本设计注重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学习新知或解决问题。

通过让学生汇报课前测量的身高,使学生自觉地带着生活经验走进课堂,自主地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活动去完成学习任务,把生活经验和新知相互融合,相互转化。

2.以活动促进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本设计创设了丰富多样的数学活动,如运用多种方式比较1米的长度,找一找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米的实物,测量多种实物的长度等,变换方式和角度帮助学生加深对米的认识,使学生通过1米的实际表象。

3.注重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引导和组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使他们在“玩”中轻松、愉快地领会和获取新知,完成了认识米、感受1米的长度和用米测量的教学。

学生有了自我操作的机会和空间,动手实践的能力才能逐渐得到培养与提高。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米尺绸带剪刀胶带标签纸学生准备学生尺每组一把米尺标签纸胶带教学过程⊙创设情境,谈话导入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师: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字——“米”。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测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自测量,初步感知“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师生交流,探究体验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5厘米,你们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高呢?谁能上来指一指?(贴上标签)(请学生指、贴、说)然后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贴上标签)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小学二年级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终审稿)

小学二年级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终审稿)

小学二年级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小学二年级《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分析:《米的认识》是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能根据初步形成的1米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与思考。

2、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师准备:米尺、卷尺、剪刀、绸带、胶带、标签纸等。

学生按小组准备:米尺、卷尺、剪刀、绸带、标签纸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谈话:前面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用了同一个字“米”。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

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作单位。

二、初步认识1米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谈话:老师的身高是1米56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估计)谈话: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地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

(学生活动)启发:(指拉开的绸带)这段绸带的长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能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可以用尺量一量)2、认识1米。

出示米尺。

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

提问:看一看、数一数米尺上的刻度,你能发现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3、用米尺量。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docx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docx

《长度单位》教案(第2课时)认识米,用米量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

初步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绳、1米长的绳子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数据用什么作单位?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边演示,教师边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课件出示:(二)引入新课。

1.比赛测量速度。

(1)找一生和教师同时测量黑板的长度。

看谁先测量出黑板的长度?(学生测量黑板下沿长度,老师测量上沿长度。

)(2)课件出示主题图,你们认为这样的测量比赛公平吗?为什么?(老师的尺子长,方便测量。

)2.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点明课题:认识米。

(板书:认识米)二、亲历过程,探究新知(一)认识米。

1.观察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

2.教师为每四人小组准备一根1米长的绳子,让学生拉直感受1米有多长。

3.找身体中的米尺。

(小组合作交流)(1)几个脚的长大约是1米?(2)几拃的长大约是1米?(3)从脚底往上,大约到什么位置是1米?(4)双手侧平举是否大约是1米?(注意学生身高的差异)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长度时,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4.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米?(生举例说明)5.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生举例说明)6.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板书:米m)(二)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三课时认识米 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三课时认识米 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三课时认识米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课时为《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时,主题为“认识米”。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将理解米的概念,学会使用米作为长度单位,并能够进行基本的长度测量和换算。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1米等于100厘米,能够用米作为单位进行长度测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其细心观察和精确测量的习惯。

教学难点1. 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 正确使用米尺进行长度测量。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米尺、教学PPT、练习题纸。

2. 学具:直尺、彩笔、练习本。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展示一些长度测量的场景,如测量书本、桌子、黑板的长度,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长度应该用什么单位来表示呢?2. 新授:介绍米的概念,展示米尺,讲解1米等于100厘米。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1米的长度。

3. 实践:学生分组,用米尺测量教室内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鼓励学生相互检查,确保测量准确。

4. 巩固: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长度测量和换算的题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总结:回顾本课时的重点内容,强调米和厘米的换算关系,以及准确测量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板书将简洁明了地展示本课时的重点内容,包括:- 米的定义- 1米等于100厘米- 长度测量方法- 米和厘米的换算作业设计作业将包括:1. 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并用米和厘米表示。

2. 完成练习册上的长度测量题目。

课后反思本课时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操作准确性。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增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在以上教案中,教学难点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主要障碍或理解上的困难点,它们通常是教学内容中较为抽象、复杂或需要深入思考的部分。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1<用米量》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第一节课程,主要介绍了长度的单位——米,以及如何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形成长度概念,提高空间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长度有了一定的感知,例如他们会说“这个桌子很长”,“那个玩具很短”。

但是,他们对长度的量化认识还不够明确,对于长度的单位——米,以及如何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感受长度的存在,理解长度的量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学会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让学生体验长度单位的作用,提高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学会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让学生理解长度的量化,以及长度单位米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受长度的存在,理解长度的量化。

2.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长度单位米的概念。

3.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米尺、实物、图片等。

2.学具:学生尺、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对长度的认识,如“你们在生活中在哪里见过长度单位?”。

然后引入今天的学习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以及如何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实物,如桌子、书本等,让学生观察并尝试用米尺量一量它们的长度。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长度的量化。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用米尺量一量组内同学的身高、桌子的高度等。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米》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米》教学设计
师:你觉得自己还行吗?
生:我觉得很难,我可以找同学帮忙吗?
师:你的主意不错,遇到困难就得找伙伴帮助,老师同意你的请求。(女生把同桌叫来,两人分工后又继续量,她们一个量,一个边算边记在本子上。)
生:我们总算量完了,黑板的长度是300厘米。(师板书:300厘米。)
师:坚持就是胜利,老师非常佩服你们。能谈一谈你们的感受吗?
目标确定
1、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学会用米尺进行正确的测量。
2、通过画、比、量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学生积累测量长度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估测能力、合作能力,养成细心认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3、根据学生的个体特征,让他们在课堂上“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验数学的乐趣。
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并贴上标签),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
师:大家都想估计,但估计是不准确的,要想准确的知道1米的长度,我们需要用到米尺。
[设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课时教学设计
课 时
本单元第2课时
课 题
认识长度单位米
教学内容分析
《认识长度单位-米》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二课时,是“图形与几何”知识板块中的内容。新课标在第一学段中明确要求“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米》是学生在学习了《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又认识的常用的长度单位。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是量化把握物体长度的基础,而且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以及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认识米-苏教版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认识米-苏教版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认识米-苏教版教学目标:1.学习认识米的重要性,明白计算长度时用米作为单位。

2.学会使用标准尺寸计量器进行长度测量和估计。

3.能够合理运用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类能力。

教学内容:1. 认识米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明白米是计算长度的重要单位,所有的尺寸测量基本上都必须以米为标准。

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如下:•通过展示不同米数的钢尺,让学生认识米的长度。

•将米的长、宽、高和其他物品的长度进行比较。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米数的分组比较。

2. 使用计量器进行长度测量在学生了解米的基础上,需要让他们掌握使用计量器进行长度测量的技能。

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如下:•展示标准的计量器,并讲解如何正确使用。

•进行计量器的测量练习,让学生熟悉计量器的使用方式。

•进行小组测量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运用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生掌握测量技能后,需要让他们运用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如下:•展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米的知识解决问题。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问题解决,可以让他们在课后报告解决方案。

4. 发展学生观察、比较和分类能力在这节课的最后,需要让学生进一步发展他们的观察、比较和分类能力。

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如下:•将不同尺寸的物品分成小组,进行比较和分类。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找出物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鼓励学生思考,将物品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方法:•PPT呈现教学•讨论式教学•小组讨论•个别教学教学评价: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认识到米的重要性,掌握使用计量器进行长度测量的技能,并能够运用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类能力也应该得到发展。

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课堂答问、小组讨论和完成任务等。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三课时 认识米和用米量》 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三课时 认识米和用米量》 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三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课时内容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米的概念和学习用米量。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应该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长度单位,比如厘米和米的概念,这节课将延伸到米的应用场景。

教学目标1.认识米的概念,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什么是米。

2.学会使用适当的工具和方法来测量长度,并能够在实际场景中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测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米的概念和用米量。

•难点:将米的概念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能够准确测量长度。

教具准备1.白板和彩色粉笔2.米尺3.不同长度的物体(如铅笔、书、桌子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厘米和米的概念,让他们展示一下自己认识的长度单位。

2.学习米的概念(10分钟)–通过举例和图片,引导学生认识米的概念,比如身高是多少米等。

–让学生自己估算一些物体的长度是多少米。

3.测量用米量(20分钟)–讲解使用米尺测量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几个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4.实际应用(15分钟)–出示几个实际场景中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描述、测量图片中物体的长度。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长度单位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米和厘米的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会用米这个单位等。

作业布置1.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复习今天学到的知识。

2.让学生在家中或周围环境中找一些物体,测量其长度并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总结本节课通过认识米的概念和用米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培养了他们观察和测量的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安排,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学习,掌握好这些知识。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认识米》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认识米》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认识米》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一. 教材分析《认识米》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并学会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这是学生长度单位学习的起点,对于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和日常生活都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他们通过日常生活和前面的学习,对长度有一定的认识,但还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长度单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思考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学会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学会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理解米的长度概念,能够准确地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米尺、实物、图片等。

2.学具:每人一把米尺,一些小物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小明的身高是多少米?”引导学生思考长度单位的作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米。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1米长的米尺,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认识1米有多长。

同时,教师用米尺测量实物,如桌子、椅子等,让学生感受米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活动,每组用米尺测量小组成员的身高,并记录在中。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测量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测量技巧。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物品,让学生用米尺测量它们的长度,并记录在中。

2024版小学二年级《米和厘米的认识》教案

2024版小学二年级《米和厘米的认识》教案
REPORTING
换算公式介绍
1米 = 100厘米 1厘米 = 0.01米
实例演示换算过程
将1米换算成厘米
1米 × 100 = 100厘米
将50厘米换算成米
50厘米 × 0.01 = 0.5米
学生自主练习换算
01
练习一
将2米换算成厘米。
02
练习二
将75厘米换算成米。
03
04
练习三
将4米50厘米换算成厘米。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分组测量
学生分组使用测量工具,对教室内的不同物品进行测量,并记 录测量结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制作长度单位海报
每个小组选择一种长度单位,制作海报展示该单位的定义、符 号、应用实例等,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分享交流学习成果
小组展示
01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测量成果和海报,分享
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解答

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根据被测物体的长度和精度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对于较长的距离或需要高精度测量的场合,应选择 更精确的测量工具。
PART 05
生活中的长度单位应用
REPORTING
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购物
在购买衣物、鞋子等商品 时,需要了解尺寸和长度, 以确保选购的商品合适。
厘米通常用于衡量较 小的距离,如书本的 长度、铅笔的直径等。
米与厘米的关系
1米等于100厘米,这是米与厘 米之间的基本关系。
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换算,将米 转换为厘米或将厘米转换为米。
理解米与厘米的关系有助于学生 建立长度单位的整体概念,并为 后续学习其他长度单位打下基础。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米《用米量》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米《用米量》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米《用米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记忆米的基本单位及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2.学习用米量物体的方法,理解米的实际意义。

3.锻炼学生观察与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米的概念的认识。

二、教学准备
1.教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2.教具:米尺、米量物体等
3.教学环境:教室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出示一段米尺,并引导学生认识米尺的刻度和表示方法,让学生感受米的长度单位。

•教师提出问题:“米有多长?我们用什么来量米的长度?”
2. 学习
•教师介绍米的基本单位及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米的概念。

•教师示范用米尺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让学生跟着做。

3. 实践
•学生分组,每组给出一段长度的米量物体,让学生用米尺测量并记录结果。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比较测量结果。

4. 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我们要用米作为长度的单位?米在生活中有什么实际意义?
•让学生分享自己用米量物体的体会和方法。

5. 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认识米的长度单位、用米量物体的方法,并强调米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课堂练习
1.请用米尺测量教室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请用米尺测量桌子的长度,并比较不同桌子的长度。

五、课后作业
1.家里找一些日常物品,用米尺测量它们的长度并记录。

2.回顾教材中关于米的内容,思考米在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对米的概念和实际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接下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人教二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第一单元_第02课时_认识米(教学设计)

数学人教二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第一单元_第02课时_认识米(教学设计)
1.老师带来了用米做单位的尺子——米尺。用米尺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介绍 1 米,用字母“m”表 示。
2.小组合作,互相交流:用米尺量自己的身高,说说 1 米到身体的什么位置。 3.用米尺量一量从地面到课桌的什么位置。再比一比课桌的长有没有 1 米。 4.用手比划一下 1 米有多长。 二、观察米尺,探究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合作,观察米尺,仔细观察刻度。思考:1 米里有( )个 1 厘米。 2.用厘米尺量一量米尺,对比观察,有什么发现? 3.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4.总结:1 米=100 厘米 三、介绍卷尺和折尺 1.卷尺有多长,拉出来看看。 2.总结:这个卷尺有 3 米,上面标记了“3 米”。生活中还有“5 米”“10 米”“50 米”等数值的卷 尺呢!
(预设)生 1:我的身高是 6 个 20 厘米。 生 2:我的身高是 130 厘米。 生 3:我的身高是 125 厘米。 ......
二、回顾厘米的相关知识 1.同学们刚刚是用什么测量身高的? 2.学生说(直尺/厘米尺) 3.测量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用厘米尺量只适合量较短的物体,量身高很麻烦,不好算。 师:怎么办呢? 生:有没有更长的尺子? 4.引入课题 师:对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更长的尺子,用“米”作单位的。“认识米”(板书课题).
第一单元 第 2 课时 认识米 教学设计
学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概念,发展空间观念。
2.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利用米尺建立他们之间的联系,知道 1 米=100 学习目标
厘米,培养量感。
3.能用米作单位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体会测量工具的作用。
重 点 知道 1 米=100 厘米,能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米》教案、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米》教案、教学设计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如测量课桌、椅子、教室的长度,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测量方法。
3.知识整合,促进理解
-将米的概念与其他长度单位进行对比,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长度单位体系。
-通过图表、示例等方式,展示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米的概念的理解。
4.情境模拟,解决问题
-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利用实物、图片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2.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操作米尺,实际测量物体长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3.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针对以上重难点,我设想以下教学策略和方法:
1.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如教室、操场等,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生活中的长度问题。
-通过故事、谜语等形式,引入米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实践操作,增强体验
-提供丰富的实践材料,如米尺、绳子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米的长度。
4.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精神,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长度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掌握了厘米和毫米的使用。在此基础上,学习“米”作为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学生在这个阶段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和探索,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学生在家中寻找三个不同长度的物体,使用米尺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来,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二年级《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米的认识》是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能根据初步形成的1米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与思考。

2、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师准备:米尺、卷尺、剪刀、绸带、胶带、标签纸等。

学生按小组准备:米尺、卷尺、剪刀、绸带、标签纸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前面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用了同一个字“米”。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

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作单位。

二、初步认识1米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谈话:老师的身高是1米56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估计)
谈话: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地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

(学生活动)
启发:(指拉开的绸带)这段绸带的长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能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可以用尺量一量)
2、认识1米。

出示米尺。

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

提问:看一看、数一数米尺上的刻度,你能发现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3、用米尺量。

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
指名量出一根1米的绸带,再让每个小组照样子量出1米长的绸带。

提问:张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
谈话: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呢同桌合作,互相量一量。

讨论:标签离地面都是1米,为什么贴的位置各不一样呢?
谈话:现在同学们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大家张开双臂,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一些,还是短一些
小组活动后,组织交流。

提问:你能用两手比画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画1米的实际长度。

谈话:请每个小组在教室里任意选一样东西,量一量,看从哪儿到哪儿的长正好是1米。

小组活动后,交流汇报。

三、深化对1米的认识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排,大约有3人)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小组活动后,组织交流。

(3)谈话: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有多长。

睁开眼睛,伸出双手,比画一下1米的长度。

(4)提问:知道1米有多长了吧如果不用米尺量,你能剪出一根1米长的绸带吗
学生活动后,用尺量一量剪出的绸带是不是1米长。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

(6)完成“试一试”。

先分别估计黑板的长和宽、教室门的宽和高,再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

(7)谈话: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到一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到一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再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身边,最后围成一个半径是1米的圆形。

四、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知道了1米是多长,你们下去目测几个物体的长度,再测量,看看你目测与实际测量相差多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