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及答案

202X年10月《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1. 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是〔〕。

A. 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学;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D.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答案】A【解析】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局部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开展规律,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参见教材P44。

2.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

科学性决定的;B.革命性决定的;C.实践性决定的;D.阶级性决定的【答案】C【解析】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

参见教材P54。

3.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A.实践的;B.多样的;C.可知的;D.变化的【答案】A【解析】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参见教材P70。

4. 自觉能动性是实践的一个根本特点,这说明实践是〔〕。

A.主体纯粹的思维活动;B.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C.主体感性的物质活动;D.主体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答案】B【解析】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参见教材P68。

5. 与自然规律相比,社会规律是〔〕。

A.通过人的活动完成的;B.不能正确认识的;C.盲目自发地起作用的;D.可以认为改变的【答案】A【解析】社会开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完成的。

参见教材P92。

6.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这说的是〔〕。

A.人脑是意识的唯—源泉;B.意识不具有客观性;C.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D.意识不具有主观性【答案】C【解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人类意识高于动物心理,主要在于它是以人脑为物质根底的。

参见教材P94。

7.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自由选择;B.主体对客体的自由制造;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科学评价【答案】C【解析】〕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经济全球化下的马克思主义分析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和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传播使世界各地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进一步来说,经济全球化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优化配置,是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不是近年来才有的现象,但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浪潮中涌现出来的。

经济全球化不是一种目标,甚至也不是一种稳定的状态,而是一种客观趋势和一个主观的过程。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巨大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

为此了解和研究这一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书中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他用科学的观念解释了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他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

”。

马克思主义思想对经济全球化现象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它更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

在漫长的岁月中,它始终能清醒地应对不同时代的挑战,不断地破解各种课题,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要善于把握理论联系实际,去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

就像经济全球化,我们在享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要用哲学的观点分析和解释经济全球化这一现象,从中我们能看到许多的哲学分析。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在这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理解和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呢?(一)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观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基石。

简而言之,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从本质上是物质世界的主观产物,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能动作用参与世界和改造世界。

201X.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题(一)(2)

201X.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题(一)(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题(一)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吸取的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是(B)A.唯物主义思想B.辩证法思想C.可知论思想D.决定论思想2.辩证法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三种历史形态是(A)A.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B.唯物辩证法、社会辩证法、自然辩证法C.唯心辩证法、系统辩证法、科学辩证法D.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革命辩证法3.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A)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B.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形式具有多样性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D)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D)A.必然和偶然的关系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6.垄断利润归根到底来源于(D)A.垄断资本家制定的垄断价格B.垄断组织的垄断地位C.垄断企业先进的技术设备D.工人及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7.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借助于(A)A.参与制B.个人联合C.代理制D.建立垄断同盟8.当今世界上众多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最大障碍是(B)A.生产力水平低B.经济结构的二元性C.经济发展的依附性D.经济成份比较复杂9.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B)A.发达的生产力B.生产资料公有制C.按劳分配原则D.共同富裕10.消灭剥削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是(B)A.生产资料公有制B.生产力一定高度的发展C.按劳分配原则D.实行计划经济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各项属于改革的社会作用的有(BCD)A.改革可以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B.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C.改革可以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D.改革可以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2.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交往的含义的有(ABCD)A.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B.交往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C.交往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D.交往是以主客体关系为中介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3.当货币具有了支付手段职能后,决定货币流通量的因素有(ABCD)A.待售商品价格总额B.赊销商品价格总额C.到期支付总额D.相互抵消的支付总额三、辨析题1、“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的就是真理。

2023年0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含答案解析)

2023年0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含答案解析)

2023年0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一、单选题1.马克思是时代的产物。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进化论三个成果的发现。

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

A.直接来源B.阶级利益C.自然科学基础√D.主观条件解析: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

2.在一元论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共同点是是承认世界的()。

A.同一性B.可知性C.统一性√D.物质性解析: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

虽然它们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3.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世界观是人们()。

A.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B.对人类社会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C.对精神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D.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解析: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4.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这种观点属于()。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解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5.“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

”这句话说的是()。

A.矛盾具有特殊性B.矛盾具有普遍性√C.矛盾具有同一性D.矛盾具有斗争性解析: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简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6.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的特点。

规律的普遍性是指()。

A.规律可以被认识和利用B.规律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C.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规律只在自然界各个领域起作用解析:规律的普遍性是指,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里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

7.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一种()。

A.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解析:认识的真正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科学揭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34课时A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34课时A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34课时A卷)系别班级学号姓名一、辨析题(对命题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每小题5分,共40分)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所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已经过时了。

2、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体。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真理是主观的。

4、主体是人,客体是物。

5、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6、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目的在于区分两者在资本周转方式的快慢不同。

7、只要生产力高度发达就可以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因为共产主义社会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的。

8、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没有背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问答题(要求:要点清楚,并对观点适当展开。

每小题10分,共40分)1、运用物质世界统一性原理,分析说明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用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呢?4、联系实际,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及特点。

三、论述题(20分)联系大学生实际,用矛盾分析法谈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应持什么样的态度?参考答案一、辨析1、错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60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马克思恩格斯的关于当时社会的某些具体问题的言论是过时了,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的精髓并没有过时。

2、正确,意识从形式上看,表现为人的种种观念、看法,个体差异性很大,是主观的,但从其依赖的条件及反映的内容看,都离不开客观事物的存在。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试谈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试谈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试谈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对历史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严肃探索和科学论断。

它从客观历史整体的高度深入考察并论证了人类社会在生产力推动下由分散向整体的发展趋势。

指出这种趋势就是从民族性和地方性的历史向普遍性和世界性的历史的发展和转变,世界历史的未来就是共产主义,人类本身则同时从地域性的封闭条件下的个人向世界历史性的自由发展的个人转变。

它是我们认识全球化和当代社会发展进程的一把钥匙,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标签: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现实意义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来看待历史、解释历史的结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在1845-1846年所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先提出的。

此后,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中作了进一步阐述,一直到晚年的《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趋势、发展动力、发展道路、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性及衡量世界历史发展的价值尺度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从而形成了马克思较为系统的世界历史理论。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主要思想(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决定性力量在马克思看来,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由神或人的意志决定的,而是由物质的事实所决定的。

它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即生产力、分工和交往的发展。

伴随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不断扩大,广泛的分工使得人与人的交往联系具有了普遍性,从而使民族的、地域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成为可能。

尤其在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飞速发展,自然状态下的小生产逐渐发展为资本主义社会化的大生产,形成了各民族之间在生产方面的相互依赖和联系,这就使得原来的民族史和国家史打上了世界的烙印,使世界联成一个整体。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经济全球化不是一种目标,甚至也不是一种稳定的状态,而是一种客观趋势和一个主观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思想对经济全球化现象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在漫长的岁月中,始终能清醒地应对不同时代的挑战,不断地破解各种课题,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经济全球化在有效促进国际合作的同时,也加剧了各国间的竞争。

竞争的原因,在经济上是由于世界资源的有限性和资本的扩张性;在政治上则是由于国家的存在,各国都试图通过增强自身的实力来实现别国对自己的依赖,从而较多地获取收益,较少地付出成本。

因此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形成了统一的全球市场,从而推动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和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并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联系更为密切,各国国内经济的稳定将不仅取决于本国国内因素,更大程度上要受到国际因素的巨大影响。

随着国际贸易和服务贸易的不断扩大,其他国家尤其是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状况如通货膨胀、金融危机等将通过国际经济的传递机制影响到本国。

经济全球化就是金融、贸易与投资的全球化,然而由于发展中国家市场发育不够充分,经济结构比较脆弱,更容易受到外部不利因素的冲击;而且由于发展中国家立法不全,便于投机;再加上发展中国家执法不严,有法不依,从而给“国际游资”留下可乘之机。

于是,西方国家的大量游资不时冲击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甚至引发金融危机,造成如同战争般的破坏。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客观上需要用规则去加以规范、约束参与者的行为,而规则的制定是以实力为基础的。

所谓规则,其实就是对利益冲突的一种界定。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由于国际经济组织是由欧美等发达国家操纵,因此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主要由发达国家来制定。

现存的国际经济规则中虽然有些规则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如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但大部分规则却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有些规则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缺席的情况下制定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五章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五章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末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五章】1、[参考答案](1)第一,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为垄断形成的基础。

资本主义企业在自由竞争中,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在竞争中取胜,会不断通过生产和资本的集中来扩大生产规模;而资本主义社会中信用制度的发展,股份公司和联合制企业的出现,以及在经济危机中企业破产和两极分化的加剧,又都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第二,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必然产生垄断。

当一个部门的大部分生产或流通为一个或少数几个大企业所控制时,小企业很难与其竞争,形成垄断。

第三,企业规模大,竞争有限制,也产生垄断。

少数大企业之间势均力敌,为避免继续竞争可能导致的两败俱伤,企业间受到这种后果的竞争限制而妥协;或企业间进一步通过协商达成协议而联合起来,形成垄断,并可获得垄断而带来的高额利润。

这样,垄断就完整岀现了。

当经济生活中垄断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时,资本主义就会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了垄断阶段。

(2)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

这是因为:第一,竞争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竞争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竞争。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垄断产生后,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且有促进着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所以,竞争不会消失。

第二,垄断通过竞争来维持。

已形成垄断的部门,也绝大部分是几个垄断企业并存,它们之间本质上仍然是相互竞争的关系。

垄断组织必须不断通过竞争增强实力,巩固垄断地位。

因此,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但存在竞争,而且竞争的主体、形式、内容和激烈程度都有新的发展。

第三,社会生产复杂多样,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仍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中心: 学号: 姓名:专业层次:说明:1.考核方式:提交电子版小论文(以“学号姓名”作为文件名)2.题目:(任选一题)(1)运用马原理论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2)运用相关原理说明:目前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请利用教材内容,试分析资本主义以提高生产率为手段达到价值增殖目的的规律(简称价值增殖规律).3.要求:(1)自己拟定一个有特色又突出主题的题目(5分);运用1—2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5分);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10分);观点正确鲜明、重点突出、论据翔实、论证有力(30分);思路清晰、逻辑层次分明、整体感强(30分)。

(2)字数不少于2500字。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是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流动简单的说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

为此,可从三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

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目前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风起云涌,各个国家都面临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也面临经济全球化的冲击。

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实践对马克思主义不断提出新课题和新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要衰亡,而是要随着时代不断完善自己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标签:经济全球化;马克思主义;时代价值一、经济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马克思时代还没有形成经济全球化的局势,但马克思创立的世界理论对于我们认识经济全球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论主要是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来展开,主要体现在他的社会发展理论上,从纵向揭示了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推到人类社会按照五种社会形态不断更替和发展,从横向揭示了近代各个国家、民族之间的交往和联系的趋势加强,世界由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第二,马克思主义是在经济全球化起点的国家形成和产生的。

十八世纪后半期,在英国出现以蒸汽机为主导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商品贸易为主要特征的第一次经济全球化浪潮,在推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资本主义的矛盾日益尖銳,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物质基础、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

二、经济全球化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利弊经济全球化为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都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这就需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增强为前提。

没有各国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联系,所谓的共产主义就只能是一个地域性的特征。

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带来机遇。

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加速了资本主义矛盾的暴露。

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生产的社会化客观上要求全社会对生产实行统一管理。

越来越多的国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重新思考资本主义的弊端。

马哲论文---以马克思视角看经济全球化

马哲论文---以马克思视角看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与发展体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经济全球化的形成,正是由当时的国际环境决定的,新航开辟后,全球的贸易联系与发展也就决定了经济全球化这一现象的形成,而这正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②意识能动于物质,在物质下从分发挥能动作用,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能动作用创新和发展世界。在经济全球化下,我们在享受它带来的优越的同时,也要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利用优越的经济条件发展自己和社会。
(2)经济全球化具有周期性的危机,影响全球的稳定。
马克思在分析经济全球化时,提出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这是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他看来,资本主义由于其内部矛盾,即社会化的大工业和资本的私人所有制的矛盾,引起资本主义从繁荣另一个繁荣时期。这样周而复始,给社会历史的发展带来一次次冲击,在这周期性的危机中,受害者总是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世界性的产能过剩引起的,它又是与世界市场密切联系的,所以也只有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式下,经济危机才有了出现的现实基础。这种危机的爆发,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矛盾的激化,不利于社会稳定,各国为了转嫁危机,甚至发起战争,一战二战的暴发就是最好的例证。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而不可避免,不可逆转,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任何国家都应在考虑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涵,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策略
①加强科技创新能力
由于我国劳动力低廉,一直都是世界跨国公司的首要选择制造厂地,使其只处于生产环节,而只能赚取廉价的利润。想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获取更高的利益,就必须将“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21世纪是科学技术领导的世纪,谁重视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谁就能形成优势产业结构,并主导世界经济市场的份额。

马克思主义对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分析和应对措施

马克思主义对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分析和应对措施

马克思主义对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分析和应对措施马克思主义对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分析与应对措施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进程,经济全球化成为了全球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

但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所受到的影响也不同,决定了各国的应对措施也会有所不同。

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现象解释学,对于研究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问题有着深刻的理论洞察力和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对全球化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全球化的应对措施”三个方面,详细探讨马克思主义对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观点和应对之道。

一、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的意义全球化是多种全球事物、现象、力量等越来越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的历史进程,它对全球各国的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经济全球化则是全球化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它是指各国在经济上日益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趋势,由此产生的经济合作一系列关系的复杂网络。

可以说,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们推动了全球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全球化的交流与交往,对全球经济的稳健增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对全球化的分析马克思主义认为,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主动造成的结果。

在资本主义体系下,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资本和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自己的优势加速全球化进程,并通过全球市场和国际产业分工等逐利行为,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话语权。

因此,马克思主义对全球化的分析与批判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1.资本主义全球化加速了贫富分化和不平等现象,导致全球化利益的不平等分配。

在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国家财富的集中化和利润的大量增长,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弱势地位变得更加明显,他们难以获得足够的资源和技术支持,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等问题也显得更为突出。

2.全球化推动了国家间的地缘政治对抗和巨变。

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

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

•有人说:“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大海中,发达国家 有人说: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大海中, 有人说 和发展中国家都在一条船上。 就此,围绕全球消除贫困、 和发展中国家都在一条船上。”就此,围绕全球消除贫困、 谋求发展这个问题,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谋求发展这个问题,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发展中国家陷于饥饿、疾病和贫困之中,贫困和营 发展中国家陷于饥饿、疾病和贫困之中,贫困和营 养不良会引发愤恨,从而导致犯罪和极端主义,世界就 养不良会引发愤恨,从而导致犯罪和极端主义,世界就 导致犯罪和极端主义 安宁。从这角度看, 不会安宁。从这角度看,消除贫困和饥饿不仅符合贫穷 国家的利益,也符合发达国家的利益。 国家的利益,也符合发达国家的利益。 因此,要消除饥饿,必须建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 因此,要消除饥饿,必须建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穷国 和富国要紧密合作,共同努力。 和富国要紧密合作,共同努力。
建立一个合理、 消除贫困根本办法是建立一个合理、公正的国际政 治体制和公平的贸易体制。目前比较有效的办法 治体制和公平的贸易体制。 但援助不是解决贫困的根本办法, 是外援。但援助不是解决贫困的根本办法,更何况目前 发达国家的官方发展援助在最近几年不仅数量减少, 而且往往要附加苛刻的条件,使发展中国家建设发展 资金更加短缺。 资金更加短缺。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辆) 0 767 582
300 120
250 24
世界平均 美国 意大利 韩国 俄罗斯 中国
每台品牌汽车年收益分配图
生产环节15% 销售环节45%
设计环节40%
发达国家分到的是蛋糕, 发达国家分到的是蛋糕,而发展中国家得到的只是面包屑
如何理解“发展中国家染上了伤寒, 如何理解“发展中国家染上了伤寒,发 达国家也会感冒。 达国家也会感冒。”

分析标题:你是怎样理解经济全球化是把QUOT双刃剑QUOT的(利弊共存)

分析标题:你是怎样理解经济全球化是把QUOT双刃剑QUOT的(利弊共存)

《“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说课稿教材分析本课围绕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展开分析,说明经济全球化是利弊共存的“双刃剑”。

经济全球化对我们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同时通过贫富差距的扩大、疾病的传播与治疗、环境问题的加剧等事例的列举,说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是我们全人类共同面对并且应由人类共同解决。

本课时是在“天涯若比邻”“国籍模糊”“生产与消费”基础上的递进和提升。

教学过程(一)出示材料,激发兴趣导入材料:世界民用客机的“巨无霸”──空中客车A380即将面世,它比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客机还要大三分之一,其总装线在法国,面部件生产商则分布在世界各地。

为了把A380的大型部件从位于世界各地工厂送到法国进行总装,中国的南京金陵船厂还专门为此制造了巨型滚装船。

【提问】这段材料中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上节课已经通过“通用汽车”“麦当劳”的例子学过了当今时代经济发展趋势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生产经营世界化、经济活动全球化、跨国公司国际化。

【叙述】目前,世界各国都在想法设法发展本国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而经济全球化又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那么经济全球化会给各国都带来好运吗?是不是百利而无一害呢?世界各国又应该怎样去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

通过材料,引起学生的注意,迅速集中思维,通过导入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产生兴趣。

(二)师生互动、共探新知分析标题:你是怎样理解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的?(利弊共存)Ⅰ.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利)(1)首先让学生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第148页第一段。

①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有哪些?(有利于世界范围内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有利于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有利于世界经济和人类的发展。

)②你能理解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这些正面效应吗?能试着说明吗?2.阅读完后解决上面两个问题,认识和理解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正面效应。

马斯试卷答案

马斯试卷答案

试卷A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76分)(一)“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产物,是那个时期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互作用的结果。

如今时代变化,科学在经历了革命之后也大大向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

”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吗?其生命力何在?(14分)(二)为什么说资本是一种生产关系?(14分)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资本自身具有价值,二是资本能够带来超过自身价值的价值,即资本具有增殖性。

劳动力与其他生产条件,如资本、土地等共同构成生产要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论证表明,生产要素中能够给产品带来价值增殖的只能是劳动者的创造活动。

不过,马克思的这个科学论断却总是因为工资与劳动力的等价交换和其他生产资料参与劳动过程而被资产阶级的理论家有意无意地掩盖了。

在他们看来,所有参与劳动过程的生产要素都创造价值,因而都能带来价值的增殖。

而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土地、厂房、设备等)都可以用货币来购买,成为资本家的所有的生产资料。

由于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剩余价值,因此,在资本家看来,给他们带来利润(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产物的表现形式)的是他们在产品出售前所预付的全部货币。

产品销售收入与预付货币的余额,即利润,被看成了资本家全部生产投入的产物。

因此,在资本家看来,利润(剩余价值)是生产全过程货币投入的产物,这些货币能够自行增殖,它们就成了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即资本。

在信用制度条件下,金融市场把生产领域的资本与非生产领域财富联系了起来。

非生产领域的各种财富,只要通过实物资产的未来所有权或实物资本未来使用权的交易,就能够获得该资产的未来收益权,从而被资本化了。

这样形成了与实物资本对应的、具备资产升值功能的各种权证(如期票、汇票、银行券、债券、股票等)。

这些与实物资本对应的、具备升值潜力的资产又叫虚拟资本。

当然,按不同的划分标准还可以得到资本的其他分类,如,有形资本、无形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可变资本、不变资本,等等。

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

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

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作者:李雪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7期摘要:全球化是当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哪个国家都必须以各种方式参加到这个全球化进程中来。

不想偏离人类经济与文明的发展。

从马克思对全球化的基本观点,对全球化的特点,全球化的可能的发展趋势的观点。

马克思与全球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经济一、马克思主义较早的对经济全球化的解释(一)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商业资本主义阶段,也就是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到18世纪前期工业革命的爆发.这是由于当时主要的国家有了生产的剩余.再加上经过商人的出售,使得”产品”变成”商品”生产会实现交换价值的性质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时,传统的自然经济社会也逐渐的开始向使用机器进行普遍交换和商品生产的现代企业转型.第二阶段,所谓的奠基阶段,是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的到二战结束.在这期间,工业革命飞速的发展,在大功率机械的带动下,形成了现代工业生产的技术优势和工业优势.因此,工业资本迅速的在经济社会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第三阶段,从2000年到今天,科学技术水平迅猛发展,信息和网络的普及科技革命建立了信息产业技术,尤其是在生产领域,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生产经济的发展,总是持续经不断的由低级向高级变化.知识经济产权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第一,经济全球化的客观性和不可逆转,使生产的国际化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存在着不可逆转的现象。

第二,全球化中存在的矛盾与冲突,各种经济资源的支配的矛盾,相关权力和权力机构的矛盾,各种机遇的冲撞.这些都是必然发生的。

国际间的商品流,资本流,技术流在数量上以空前的速度增长。

第三,全球化各国家,各种资源配置的的相互交融性互相加深,全球各经济地区化或区域化的态势变化,使全球经济的合作走向新的起点。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的来源马克思的经济全球化思想不是他自己独创的,是对前人的继承与总结。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我国应对全球化的策略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我国应对全球化的策略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我国应对全球化的策略全球化使作为马克思唯物史观重要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重归人们的视野。

它揭示了现代社会产生以来人类历史由各民族相对独立发展走向全面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和趋势。

全新的历史时期,全球化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扩展到了新的领域,中国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之上谋求发展以期更好地融入世界历史和全球化的改革大潮中。

标签:世界历史;全球化;中国;策略当今时代,科技、人才、信息的多面发展使得国与国,人与人之间打破了时空的局限,联系日益紧密,世界渐渐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共同体。

人们把这种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上的发展和全球意识的崛起称作“全球化”。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对于它的利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作为与全球化密切相关的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回归了人们的视野。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容简析(一)世界历史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产物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的转向是源于西欧的现代性向全世界强行扩张的结果,它本身是现代性的重要维度之一。

地理大发现之后勃兴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推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通过生产和交往的扩大实现的。

科技革命推进生产和资本的扩张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地域,民族逐渐打破原有的隔阂,国际竞争日趋明显。

客观上,前工业文明时代的交往方式和范围得以改变和扩大,现代性的跨国交往方式出现,在空间上把世界范围内的人们联系起来。

生产和交往是一种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生产促进交往,交往的发展也会刺激需求,衍生产品,扩大市场,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加快了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

所以,世界交往一方面通过自身对社会的直接规定性,直接推动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另一方面,通过对生产力的推动,形成了现代大工业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间接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

(二)世界历史是一个矛盾的发展过程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发展的矛盾性主要体现在世界总体和各个国家元素之间的矛盾性和国与国之间各个部分的矛盾性(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发展与危机交替的周期性矛盾三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全球化下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和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传播使世界各地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进一步来说,经济全球化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优化配置,是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不是近年来才有的现象,但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浪潮中涌现出来的。

经济全球化不是一种目标,甚至也不是一种稳定的状态,而是一种客观趋势和一个主观的过程。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巨大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

为此了解和研究这一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书中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他用科学的观念解释了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他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

”。

马克思主义思想对经济全球化现象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它更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

在漫长的岁月中,它始终能清醒地应对不同时代的挑战,不断地破解各种课题,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要善于把握理论联系实际,去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

就像经济全球化,我们在享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要用哲学的观点分析和解释经济全球化这一现象,从中我们能看到许多的哲学分析。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在这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理解和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呢?
(一)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观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基石。

简而言之,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从本质上是物质世界的主观产物,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能动作用参与世界和改造世界。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与发展也正体现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正是由当时的国际环境决定的。

新航路开辟后,全球的贸易联系与发展也就决定了经济全球化这一现象的形成,而这正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②意识能动于物质,在物质下充分发挥能动作用,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能动作用创新和发展世界。

因此,对于经济全球化,我们在享受它带来优越的同时,也要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利用优越的经济条件发展自己和社会。

(二)从辩证唯物法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查事物的普遍联系。

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的交织起来的画面。

”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复杂性。

联系的普遍性具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这在客观上就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不要孤立的看问题;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不能把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归结为人的主观臆想;联系的多样性
和复杂性要求我们对事物所处的各种联系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

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恩格斯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

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

”马克思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马克思认为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二者是相互连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统一性,斗争性寓于统一性之中,没有统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因此,要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矛盾,就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唯物辩证法也揭示了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告诉我们要学会用矛盾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变化,也就是要从矛盾的两个方面全面的看待问题;矛盾的特殊性告诉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它的影响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①世界上的万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也说明了世界各国之间联系的加强,各国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不仅不能离开世界大经济格局的发展,还要更依赖于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说,经济全球化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

②万事万
物都处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之中,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经济全球化问题。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过程,它总是处在不断地发展之中。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也带动了各个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各国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比较优势,为各国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促进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

就这一点而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体现了马克思哲学中发展的观点。

③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经济全球化在为中国经济带来机遇和发展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的了风险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不仅加速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扩展了中国的海外市场,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但发展的同时,中国也面临着许多风险与挑战。

例如,全球化使我国金融市场面临着巨大风险与挑战,使我国企业面临与跨国公司竞争的挑战,使我国面临地区发展差距进一步加大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的挑战,以及人才流失和失业压力的挑战等等。

这正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我们不能只片面地看待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带来好处,也要看到我们所面临的不利因素。

同样我们的眼光也不能局限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不利影响,也要看到我国取得的种种进步。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重任。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当代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我们要在理论和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我们只有不断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涵,才能更好的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