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名词解释(100题)

合集下载

【01公共政策学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公共政策学名词解释

【01公共政策学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公共政策学名词解释

【01公共政策学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公共政策学名词解释1. 公共政策学:它尽可能地运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讨论程序和方法,对政策系统及其环境之间和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及其与政策内诸影响因素之间进行因果关系和相关性分析,探究公共政策的固有规律,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2.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选择和确定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3. 公共政策的形式特征:指的是一项政策由谁制定,它的合法化经过什么样的程序,目标群体是谁,适用范围和生效时间怎样,执行者是谁,主要的执行手段是什么等在政策文本上有正式规定的特征。

4. 公共政策的内容构成:指的是具有不同政策效力的各项公共政策构成的一个统一的、相互作用的政策体系。

5公共政策的结构:指的是公共政策系统各构成要素在时空连续区上的排列、组合方式及其各要素之间互动的相对稳定的方式。

是公共政策构成要素的组合方式和秩序。

5. 政策系统:是一个由若干个相互区分又相互联系的政策子系统(要素)构成的一个政治巨系统。

6. 公共政策的主体:指那些在特定政策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参加公共政策制定、实施、评估和监控的行为者。

7. 公共政策的客体:指政策发挥作用时所指向的对象。

8. 政府力量:指政府在其职责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力,正确制定并有效实施公共政策的力量。

9. 治理力量:指政府在一个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社会里,运用公共权威,协调各类主体、维持公共秩序、满意公共需要、增进公共利益的力量。

10. 公共政策问题:指统治集团和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消失的某一状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着相当严峻的冲突和冲突,进而通过组织或团体活动要求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实行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

11. 政策议程:通常是指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和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纳入其政策争论和被确定为应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12. 政策目标:指有关公共组织特殊是政府为了解决公共政策问题而实行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公共政策(名词、简答、论述)

公共政策(名词、简答、论述)

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指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主体: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指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去的成功的程度。

4.决策权利:一种法律权利,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利,或者是影响政策主题、推动其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利。

5.集权制: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夏季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6.分权制: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向右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7.公共政策监控系统:由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制自称,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8.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9.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10.因果立理论:大致包括两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11.管理理论:认为负责政策执行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

12.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所以是管理问题。

13.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与外界环境对政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和再输入的过程。

14.演化理论:在政策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政策制定是反复的形成、执行、再形成的演化过程。

15.公共政策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16.正式评价: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17.非正式评价: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重点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100题)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100题)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100题)1)、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2)、公共政策主体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4)、决策权力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津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公共决策体制公共决策体制:实质就是围绕决策权力的分配,人为设计出来的包括决策程序、决策规划、决策方式等制度的总称。

6)政策执行资源政策执行资源:指的是政策执行主体实施政策时必须具备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主要包括:经费和人力、信息、权威、执行保护。

7)、政策执行矫正政策执行矫正:是指政策主体采取一定的纠正措施,使政策执行回到正确的方向并且消除不良后果的过程。

8)、政策均衡政策均衡:指的是所有政策要素、政策关系维持一定的最好情况的状态,政策供给适应政策需求,人们对既定的政策安排和政策结构处于一种满族或满意状态,因而无意也无力改变现行政策。

9)、政策宣示:政策宣示:即法定政策主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通过法定和约定俗成的方式,正式向公众发布政策决定,如记者招待会,白皮书,文件,宪报等。

10)、政策监控系统监控系统是指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11)、公共政策评价公共政策评价:依据一定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12)、正式评价正式评价: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公共政策复习题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复习题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复习题一名词解释作者: 日期:名词解释公共政策: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左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泄的行为准则。

社会利益:社会利益是一泄时空范围内的社会全体成员,在一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基于一迫的社会目标而对诸种社会要素和社会状态的共同需要所体现的利益形态。

社会利益是广泛个体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具体的、独立的利益形态。

利益选择:政府要选择那些与政府的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群体作为分配对象,满足他们的利益需要。

利益整合:政府必须综合地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可简称为“利益整合“。

利益分配:由于政策实施后一部分人的利益得到满足,这意味着政策起到了向社会有关成员分配利益的功能。

利益落实:政府的政策主体地位,需要它们主动地把政策内容贯彻到实践中去,产生应有的政策效果,即从本质上讲,使得分配的利益到位。

公共政策主体:指宜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巧,对公共政策的制左、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增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利益集团:利益集团是在社会中提岀特立要求,具有共同态度的集团。

大众传媒: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报纸、书刊、电影、国际互联网等传播工具。

思想库:是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政策研究组织,是政策主体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

政策主体能力: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改变环境的有效程度,表征着政府在适应和改变环境方而的程度。

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目标群体)两个方面。

社会问题:是指一左数量的社会成员感知其期望的目标、价值或境况,与现实获得的价值、利益或境况存在显著差距,因而通过各种方式将其缩小差距的要求公之于众,以争取社会同情与支持,并谋求引起政府关注和予以解决的一种情形。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的实质:有效增进和公平分配公共利益2、定义: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3、政策的主体: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公共政策主体不仅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而且在公共政策执行、评估和监控等环节都发挥积极的能动作用。

政策主体主要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政党、利益集团、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个人等)4、政策的客体: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目标群体)两个方面。

5、根据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过程中政府介入程度飞高低,将政策工具分为三类:自愿性工具(家庭与社区、志愿者组织和市场)、混合性工具(信息与规劝、补贴、产权拍卖、税收与使用者付费)和强制性工具(管制、公共企业和直接提供)6、政策的制定:社会问题被列入政策议程,如何制定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并从中优选方案。

7、政策的评估:设计出各种政策方案之后,就要对它们进行评估和论证。

一般来说,政策方案评估包括价值评估、效果评估、风险评价和可行性评估,其中,可行性评估是政策方案评估的重点内容。

8、公共政策合法化:广义: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政策就是具有合法性的政策,而使政策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过程就是公共政策的合法化过程。

狭义:主要偏重于从法律角度来解释公共政策合法化;包括决策主体的合法化、决策程序的合法化和决策内容的合法化。

9、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方案被采纳以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经解释、宣传、组织、实施、服务等活动将政策的观念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10、定量分析:分析一个对象内部几个因素之间或者几个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立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模型,运用各种数量方法对数据进行加工和处理,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或满意)的方案及形成对人们有用的信息。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

一、名解:第一章: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第二章:1、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因为公共管理的目标是有效地维护与增进并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所以,公共政策主体应该包括政府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和社会公众。

2、准公共政策主体:政府主体以外的公共政策主体统称为准公共政策主体,即“社会中那些为追求公共利益与服务的非政府公共组织”,也可称之为第三部门,如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NPO等社会组织和社会主体。

准政策主体在整个公共政策体系中仅处于从属性和辅助性的地位。

3、公众参与与公共政策:公众(公民或选民)是公共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没有明确的组织,力量也比较分散,但却是一种最广泛的非官方政策主体。

公众通过各种政治参与途径,影响或制约政府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4、政策主体能力的含义与内容:政策主体能力是各政策主体的能力与整个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的综合体。

从整体上来说,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主要包括:(一)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二)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三)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四)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五)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综合能力。

在整个公共政策体系中,各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互动及综合能力也是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章:1、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律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在组织中,决策权力的基础主要是正式的职权和非正式权力或二者的结合。

2、公共决策体制,是指担负着公共决策任务的机构和人员所组成的组织体系以及制定政策的基本程序和制度。

第四章:1、决策方案的评估就是对已经设计出并且被列为选择对象的决策方案的可行性和利弊得失,进行深人的讨论研究和分析,给予系统的、科学的评估,为选择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公共政策导论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导论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导论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针对公共问题,为实现公共利益而制定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南。

它体现了政府对全社会公共利益所作的权威性分配。

2.政策过程:政策过程是指从政策问题的确认、政策目标的设定、政策方案的制定、政策实施,到政策效果的评价和调整的整个过程。

3.政策工具:政策工具是政府在执行政策时所采用的方法或手段。

包括强制性工具、自愿性工具和混合性工具三类。

4.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指影响公共政策的外部条件或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

5.政策绩效:政策绩效是指政策实施后所取得的效果和效益,是评价政策是否达成预定目标的重要标准。

6.利益集团:利益集团是指拥有共同利益或共同关心的问题的人们组成的团体,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7.政府间关系:政府间关系是指各级政府之间的权力分配、协调与合作关系,包括中央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间的关系等。

8.决策规则:决策规则是指在决策过程中所遵循的程序和原则,如民主集中制、少数服从多数等。

9.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是指影响社会成员共同生活、阻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如贫困、环境污染等。

10.政策创新与扩散:政策创新是指政府在解决特定问题时所采取的新方法和新手段,而政策扩散则是指一种成功的政策在其它地区
或国家被模仿或采纳的现象。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的实质:有效增进和公平分配公共利益2、定义: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3、政策的主体: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公共政策主体不仅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而且在公共政策执行、评估和监控等环节都发挥积极的能动作用。

政策主体主要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政党、利益集团、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个人等)4、政策的客体: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目标群体)两个方面。

5、根据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过程中政府介入程度飞高低,将政策工具分为三类:自愿性工具(家庭与社区、志愿者组织和市场)、混合性工具(信息与规劝、补贴、产权拍卖、税收与使用者付费)和强制性工具(管制、公共企业和直接提供)6、政策的制定:社会问题被列入政策议程,如何制定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并从中优选方案。

7、政策的评估:设计出各种政策方案之后,就要对它们进行评估和论证。

一般来说,政策方案评估包括价值评估、效果评估、风险评价和可行性评估,其中,可行性评估是政策方案评估的重点内容。

8、公共政策合法化:广义: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政策就是具有合法性的政策,而使政策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过程就是公共政策的合法化过程。

狭义:主要偏重于从法律角度来解释公共政策合法化;包括决策主体的合法化、决策程序的合法化和决策内容的合法化。

9、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方案被采纳以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经解释、宣传、组织、实施、服务等活动将政策的观念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10、定量分析:分析一个对象内部几个因素之间或者几个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立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模型,运用各种数量方法对数据进行加工和处理,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或满意)的方案及形成对人们有用的信息。

电大 公共政策概论 名词解释

电大 公共政策概论 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府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4、决策权力是一种法律权力,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其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6、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加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7、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8、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9、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

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10、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到处设计目标的地图”,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11、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

12、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

13、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是与外界环境对政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的过程。

14、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等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政策制定是反复的形成、执行、在形成的演化过程。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及简答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及简答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及简答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公共政策名词解释决策科学:以现代科学手段与分析工具研究决策原理、决策原理和决策方法并认识和把握正确政策的规律的综合性新兴科学。

个案研究法:公共政策学中的个案研究方法指的是致力于探讨具体的个别的政策的特殊性。

并从中发现普遍性和验证某一普遍性假设的研究方法。

行为主义:是的是一种关于观察个人、组织或动物有机体在既定环境中或内外刺激下的表现和反应的学说;它强调上述受可观察的、可计量的、有规律的,甚至能够操作和重复的各种行为表现的重要性,相信能够从这样的行为表现中发现事物本身固有的因果关系或某种相关性,并且认为任何研究结论都不能脱离作为记录这样的行为表现的证据而先验地推导出来。

行为科学的宗旨:行为科学的宗旨就是解释、预测、控制人的行为,以利于达到群里和组织预期的目标。

凯恩斯主义:主要是指凯恩斯宣传的加强政策对国家经济进行干预的一系列主张。

凯恩斯主义主张抛弃自由放任政策、过大国家的经济职能,实行国家调控、干预经济体系的运行。

凯恩斯主义的出台被奉为政策制定政策干预经济的理论依据,对公共政策学的产生有着巨大的影响。

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是一门新兴的学问,他尽可能的应用类似自然科学的研究程序和方法,对政策系统及其环境之间和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及其与系统内外诸影响因素之间进行因果关系或相关性分析,探索公共政策的固有规律,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丙成功地改造社会与自然。

决策行为:指政策的直接主体决定做什么和怎么做,并预测和设计行为的结果,也就是选定目标和选取最优方案丙付诸实施的行动。

政策过程研究:指分析哪些因素是怎样影响主题选择行为的,是怎样影音像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的。

影响的性质和程度怎样。

公共政策学的级次概念:指的是核心观念的子概念或从属观念。

公共政策学的编辑概念:指的是从其他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

理论模型:是指一组概念或命题按照其相互间的本质联系被阻止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逻辑结果严密的网络或框架。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题库(珍藏版)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题库(珍藏版)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题库(珍藏版)《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题库(珍藏版) (内部资料、更新至20__年7月试题、涵盖期末考试中95%以上的原题及答案) 扁平式组织:是指内部层级减少,结构相对简单,强调信息共享,重视横向联系与协作,重视权力分散、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强调入力资源开发的组织。

扁平的学习型组织因其有利于信息传输的优点而成为公共组织的变革趋势。

补贴:是指由政府或由政府指令的个人,公司或组织给予其他个人、公司和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财政转移。

转移的目的是资助一项预期的活动,从而影响社会行为主体对不同备选方案成本与收益的估计。

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政策的货币成本和总的货币收益量化进行比较,该方法使用统一的价值单位来衡量所有因素,通常以货币作为共同的计量单位来衡量成本和收益。

大众传媒: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报纸、书刊、电影、国际互联网等传播工具,其信息量大、覆盖率高、影响面广、冲击力强,对政策制定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西方有人将其称作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

德尔菲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

它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首先发明的,以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谕之地、可预卜未来的阿波罗神庙原址“德尔菲”命名。

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后来逐步为政府部门和工商业部门所采用,并扩展到教育、科技、运输、开发研究、太空探测、住宅、预算和生活品质等领域。

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试图建立能够结合由上而下与由下而上模式的整合性概念架构,其主要目的在于界定和解释为何政策执行会随着时空、政策、执行机关的不同而有差异,因而可以预测未来出现的政策执行类型。

多数规则:所谓多数规则(majority tule),就是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以得票最多的政策方案作为正式的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则。

发展型公共政策理念:具体内容包括:人本观念;公平优位观念;科学化观念;民主化观念;法制化观念和创新超前观念。

公共政策学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学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学名词解释(部分)1.公共政策:是以执政党和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在一定的政治背景下,经论辩、竞争、合作的民主途径,以科学的方法选择合适的工具,采取行动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求得社会进步的活动过程。

P52.政策分析(狭义):是指在政策规划和决策阶段,有政策专家所作出的分析。

P233.政策行动主体:是指参加到整个公共政策过程之中的,对政策规划、决策、执行和评估起到实际作用的具体组织机构和代表组织机构的个体机构的能动体系。

P364.政策工具:将政策的价值、目的和目标与是时候试图大袋的理想状态有机结合起来的手段和方法。

P925.自愿性政策工具:是指通过个人、家庭、社会组织或市场发挥作用,在资源的基础上解决公共问题的手段、途径与方法。

P976.强制性政策工具:叶蓓成为直接政策工具,它借助于国家和政府的权威及强制力,迫使目标群体及个人采取或不采取某种行为,以此来实施公共政策,解决社会公共问题。

P997.政策目标: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效果p1108.公共政策议程:是由一系列程序构成的过程,指的是社会公共问题进入由政策行动主体构成的政策子系统的范围并成为政府特别关注的、在深思熟虑后下决心要加以解决的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

P1259.系统性议程:是指一定范围内的政策相关者所共同持有的、可供讨论的值得公众关注的也是现存政府合法管辖范围之内涉及的所有议案。

P12910.制度性议程:有权威的决策者明确表示要积极而慎重地加以解决的社会公共问题。

11.政策之窗:1.提案支持者们推广其解决方法或吸引别人重视他们的特殊问题的机会。

2.是指决策的内外部环境经过一系列的酝酿而形成的决策压力。

P13212.公共政策规划:是政策行动主体在对政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民主的程序和方法,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提出相应的解决政策问题的办法或方案,为政策决策提供必要前提的过程。

P15213.政策网络:指政策预案提议的最初阶段上,解决政策问题的各种方案还在酝酿之中,还没有形成界限分明的政策主张而定时候出现的一种政策规划主体的组合。

公共政策考点

公共政策考点

一、名词解释题(本题有5题,每小题2分,共计10分)政策:政策就是通过谋划,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控制、校正,以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公共政策:是以执政党和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在一定的政治背景下,通过论辩、竞争、合作等途径,以科学的方法选择合适的工具,采取行动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求得社会进步的活动过程。

元政策:元政策是关于“政策的政策”,是用以指导和规范政府政策行为的一套理念和方法的总称,其基本用途在于如何正确地制定公共政策和有效地执行公共政策。

政策法律化:政策向法律的转化,只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权限和程序,把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比较成熟和稳定的、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的公共政策上升为法律。

公共政策客体:指公共政策解决的社会问题(事)和政策发生作用的对象(人,目标群体)。

公共政策规划:指建立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量草拟政策方案,并对各种方案进行分析、预测、评估的活动过程。

公共政策终结: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

公共政策主体:指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制定、执行、监督过程的组织、团体和个人。

外部性:收益和成本不对称的现象,收益外溢(正外部性)或成本外溢(负外部性)。

囚徒困境:两个共谋犯罪的人被关入监狱,不能互相沟通信息。

如果两个人都不揭发对方,则由于证据不确定,每个人都只坐牢1年;若一人揭发,而另一人沉默,则揭发者因为立功而立即获释,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狱10年;若互相揭发,则因证据确实,二者都判刑8年。

公地悲剧: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而每一个人都倾向于过度使用,从而造成资源的枯竭。

公共决策体制:是决策权力与责任在决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配置格局和责任分担模式,是多元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的分工合作与活动程序。

公共政策评估:政策评估主体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运用特定方法,对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以及实施后的效果、效益和效率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后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以此作为决定政策继续、调整或终结的依据。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名词解释4×51.公共物品:人人都能获得的物品或服务2、公共问题:公共政策要处理的是公共问题而不是私人问题,政府的职能是有限的而不是极大的3、公共权力: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它在保证社会稳定、保持良性互动、促进经济发展发挥着任何非公有制私人力量都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公共权力的行使必须建立一种边界感4、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实质性政策与政府将要采取的行动有关,如修建高速公路、实施福利计划、逮捕恐怖分子和其他实质性政策将直接给人们带来利益或不便,分配相关利益并支付必要的费用。

程序性政策只涉及如何以及由谁采取行动,包括一些法律,如《组织法》5、利益集团:是一种非官方政策主体,是由具有相同价值需求和利益倾向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或团体之间的联盟6、思想库:是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别称,是政策主体的一个十分独特又非常重要的构成要要素是现代决策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如兰德公司、胡佛研究所、野村研究所等。

智库从事理论和应用研究。

他们既关注学术问题,也关注实践问题。

它们大致可以分为官方智库、半官方智库、国际智库和民间智库。

7.政策环境:影响公共政策的外部条件的总和8、有限理性:现实生活中决策者的理性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称为有限理性,他们不是经济人,而是管理人。

行政人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往往是多元的,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往往处于变化状态,表现出冲突的特点。

管理者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有限,他们的决策行为往往受到心理因素的制约。

只要他们找到满意的解决方案,他们就不能也不期望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

9、渐进主义:政策制定的实际过程并不完全是一个理性过程,而是对以往行为不断补充和在修订过程中,政策制定只能根据过去的经验,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逐步改变。

10.群体意识:因为参与决策的群体成员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保持群体一致性、营造和谐氛围为基础目的,所以往往不能理智地分析各种备选方案,造成决策失误,詹尼斯称之为心理传染病或群体狂想症11.公共议程:指公众和社会团体普遍关注并向政府部门报告的社会问题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一种政策议程12.政府议程:指一些引起决策者深切关注的社会问题,决策者认为有必要对其采取某些措施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政策议程13.政策执行:政策计划通过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使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14.政策评估: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和事实标准,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步骤,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评估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利用这些政策相关信息,对政策结果和政策未来走向作出基本的判断。

公共政策复习题--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复习题--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题-------名词解释部分名词解释公共政策: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社会利益:社会利益是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社会全体成员,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基于一定的社会目标而对诸种社会要素和社会状态的共同需要所体现的利益形态。

社会利益是广泛个体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具体的、独立的利益形态。

利益选择:政府要选择那些与政府的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群体作为分配对象,满足他们的利益需要。

利益整合:政府必须综合地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可简称为“利益整合”。

利益分配:由于政策实施后一部分人的利益得到满足,这意味着政策起到了向社会有关成员分配利益的功能。

利益落实:政府的政策主体地位,需要它们主动地把政策内容贯彻到实践中去,产生应有的政策效果,即从本质上讲,使得分配的利益到位。

公共政策主体: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增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利益集团:利益集团是在社会中提出特定要求,具有共同态度的集团。

大众传媒: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报纸、书刊、电影、国际互联网等传播工具。

思想库:是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政策研究组织,是政策主体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

政策主体能力: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改变环境的有效程度,表征着政府在适应和改变环境方面的程度。

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目标群体)两个方面。

社会问题:是指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感知其期望的目标、价值或境况,与现实获得的价值、利益或境况存在显著差距,因而通过各种方式将其缩小差距的要求公之于众,以争取社会同情与支持,并谋求引起政府关注和予以解决的一种情形。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4.决策权力,一种法律权力,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其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6.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7.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8.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9.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

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10.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

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11.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

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12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

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100题)1)、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2)、公共政策主体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4)、决策权力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津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公共决策体制公共决策体制:实质就是围绕决策权力的分配,人为设计出来的包括决策程序、决策规划、决策方式等制度的总称。

6)政策执行资源政策执行资源:指的是政策执行主体实施政策时必须具备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主要包括:经费和人力、信息、权威、执行保护。

7)、政策执行矫正政策执行矫正:是指政策主体采取一定的纠正措施,使政策执行回到正确的方向并且消除不良后果的过程。

8)、政策均衡政策均衡:指的是所有政策要素、政策关系维持一定的最好情况的状态,政策供给适应政策需求,人们对既定的政策安排和政策结构处于一种满族或满意状态,因而无意也无力改变现行政策。

9)、政策宣示:政策宣示:即法定政策主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通过法定和约定俗成的方式,正式向公众发布政策决定,如记者招待会,白皮书,文件,宪报等。

10)、政策监控系统监控系统是指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11)、公共政策评价公共政策评价:依据一定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12)、正式评价正式评价: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13)、非正式评价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14)、政策执行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活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15)、政策执行再决策政策执行再决策是指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以及公共政策执行任务完成以后,根据信息反馈对原政策所作的必要补充或修正。

16)、公共政策实验政策实验主要是指党政机关为了验证其决策的正确性、可行性,并取得实施决策的具体方案,而在其辖区内的若干单位进行的局部性决策实施活动。

17)、政策议程政策议程:通常是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18)、元政策元政策:也叫总政策,是政策体系中总的具有统摄性的政策,对其他各项政策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是其他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是政策主体用以指导一定历史时期全局性行动的高度原则性指针。

19)、公共决策体制公共决策体制:实质就是围绕决策权力的分配,人为设计出来的包括决策程序、决策规划、决策方式等制度的总称。

20)、公共政策环境公共政策环境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21)、公共政策研究组织公共政策研究组织,又叫"思想库"、"脑库",是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从美国发展起来的政策分析和政策研究机构,由具有不同学科知识背景的专家、学者和有丰富的政策实践经验的实际工作者(如前政治家、行政人员)所组成的组织。

22)、政策制定的民主化:政策制定的民主化是指在作出公共政策尤其是重大政策过程中要经过咨询、论证、协商、听证、审议及集体讨论等环节。

23)、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政策制定的科学化用科学的观点、程序、方法、工具、及手段进行决策。

24)、政策协调协调是指调整协同公共政策执行的各种要素,使它们之间相互配合,从而高效率地实现政策目标。

25)、政策监控监控是指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执行机构和执行人员根据计划标准衡量计划完成情况,纠正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计划执行和目标实现的一种活动过程。

26)、公共政策监控为了保证政策内容的合法性和政策结果的有效性而对政策过程进行的监督和控制。

27)、公共政策监控机制所谓公共政策监控机制就是政策监控主体与政策监控客体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28)、政策目标可行性分析政策目标可行性分析:政策目标要素中的指标及其标准是否在特定的政策目标约束下,能否成为现实,能否为社会所接受。

29)、执行评估执行评估:是对政策执行行为进行的系统分析和评价,重点是对执行条件和执行能力的评估。

30)、预估政策目标的可能效果预估政策目标的可能效果:针对所分析的政策目标体系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积极和消极作用的预计。

31)、哥顿法哥顿法:利用会议形式由参加会议的人员提出创新方案的方法32)、对演法对演法:将参加制定争夺方案的人员,根据对方案设想的意见的不同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分别制定各自的方案,然后放在一起进行辩论,互相进行指责和批评,以求充分暴露方案的不足,增强所确定的备选方案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33)、价值分析法价值分析法:对政策方案进行功能成本的比较研究,力图以最低的成本实现必要的功能,以提高政策价值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

34)、边界分析法边界分析法:就是一种对政策问题的本质属性和实际范围进行分析和界定的方法。

35)、政策诉求:政策诉求:就是作为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的公共权力机关以外的社会行为主体提出的要求政府对某一社会问题采取行动或不采取行动以及采取何种行动的主张。

36)、政策调整政策调整:是指对实施过程中的政策作出某些必要的补充或删减,修订或修改,调整或更新,使其更加完善和科学。

37)、系统分析系统分析:最早是由美国兰德公司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并使用的,是指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进行思维推理,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为达到预期目标选出最优方案;也可以说,系统分析就是为政策主体选择一个行动方向,通过对情况的全面分析,对备选方案择优,为政策主体提供可靠的依据。

38)、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方法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方法:把政策问题看成一个动态系统,并且将其放到社会大系统中去考察,确定其位置、所起的作用、独有的特征以及和其他社会的相互关系。

39)、政策目标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40)、政策终结政策终结:是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审慎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

41)、公共政策预测公共政策预测:就是政策研究人员运用预测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已有的信息,对未来各个政策领域和各个阶段政策的需求的情况、发展趋势以及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并对未来产生影响的过程。

42)、政策规划政策规划也称政策构建:是指在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量草拟和评估政策方案与行动步骤的过程。

4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即公共政策的直接生产者,也就是那获得法律授权享有权威和公共资源,能够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并充当政策产品法定生产者的机关或职位(个人),主要有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组织以及某些领袖人物。

44)、公共政策的间接主体公共政策的间接主体:即那些虽不直接参与政策产品的生产,但由于获得了国家法律的保护或认可,能够通过压力,舆论等方式和渠道,积极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并能够产生一定影响的组织或个人,主要有在野党(民主党派)、利益集团(压力集团)和选民。

45)、政策执行的基本手段政策执行的基本手段:政策执行机关及其执行者为完成一定政策任务、达到一定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与方法。

46)、行政手段行政手段:政策执行者依靠国家行政机关的权威,依法采用行政命令、指示、规章制度以及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执行等措施和行为,按照国家行政机关所处的系统、层次和行政区划规范有序地执行各项公共政策。

47)、法律手段法律手段: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法规、司法、仲裁工作,特别是通过行政立法和司法方式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方法。

48)、经济手段经济手段:利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执行过程中的各种不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促进政策顺利实施的方法。

49)、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政策执行者在实施过程中实施政策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不良后果的政策失真现象。

50)、替代性政策执行偏差替代性政策执行: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被换上与原政策表面上一致而事实上背离的内容,其政策内容、目标、性质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51)、观望性政策执行偏差观望性政策执行: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政策执行主体总是被动观望,通过观察上级的态度、措施以及同级部门的行动再决定反应,因此错失执行的良机。

52)、公共政策监控公共政策监控:为了保证政策内容的合法性和政策结果的有效性而对政策过程进行的监督和控制53)、公共政策终结公共政策终结是公共政策主体在进行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终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者无效的公共政策及其相关内容。

54)、公共政策周期公共政策周期:公共政策经过制定、执行、评估终结等阶段后形成比较完整的政策过程。

55)、公共政策案例公共政策案例: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

56)、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

它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57)、选择性执行偏差选择性执行:完整的政策在执行时只有部分被贯彻落实,其余则被遗弃,使政策内容残损不能有效地、完全地实现原定的政策目标。

58)象征性执行偏差象征性执行:在政策执行中只作表面文章,没有具体措施,在组织、人员、资金上都没有到位的执行活动,"阳奉阴违"。

59)、政策持续政策持续:泛指一个处于均衡状态的现行政策有原来的执行机构按照既定的方式沿着既定的方向继续得以实行。

60)、政策评估政策评估:从广义上讲,公共政策评估是对政策运行全过程的分析和评判。

从狭义上讲,公共政策评估则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果及价值进行评判的一种政治行为。

61)、公共政策控制公共政策控制:是指政策监控者为了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合法性和政策的有效执行,达成特定的政策目标,对政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过程的偏差的发现与纠正的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