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侃我的家乡——山西夏县学习资料

合集下载

夏县名字的由来及历史

夏县名字的由来及历史

夏县名字的由来及历史名字由来:夏县,古称安邑,因夏朝在此建都而得名。

历史:夏禹分中国为九州。

安邑属冀州,为侯国地。

周属晋国地,周成王封叔虞于此。

战国时期称安邑。

秦称安邑县,属河东郡,为郡治所在地。

三国(魏)、晋,因袭旧制,称安邑县。

北魏神元年(428年)为北安邑,在安邑南20公里处设南安邑。

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县城迁至北安邑县城东7.5公里处,更名为夏,为夏县得名之始,属秦州河北郡。

唐废河东郡改虞州县属。

贞观十七年(643年)改属绛州。

大足元年(701年)改属陕州,不久复属绛州。

至德之载(756年),更名虞邑。

乾元二年(759年)复属陕州。

元仍袭旧制。

明属平阳府解州。

清属直隶解州。

民国19年(1930年)撤销道建制,直属山西省;民国26年(1937年)属运城第七行政区;民国31年(1942年)成立夏县抗日民主县 *** ;民国32年(1943年)底,夏县同蒲铁路以北地区划为稷麓抗日民主县 *** ;民国33年(1944年)春,在中条山南河村成立康杰抗日民主县*** (简称康杰县),姚暹渠以南划为安夏办事处,翌年冬撤销康杰县、安夏办事处;民国35年(1946年)撤销稷麓县恢复原建置;属太岳行政区第三专署管辖;民国36年(1947年)7月14日解放,建立民主 *** ;民国37年(1948年)12月改属晋绥边区吕梁区管辖;民国38年(1949年)夏属运城专区,同年6月属晋南专区。

1950年属运城专区;1958年10月,夏县、闻喜及绛县大部分地区合并为闻喜县,县治设在闻喜县城;1961年5月复置夏县;1970年5月21日属运城专署。

2000年10月31日,运城撤地建市,夏县属运城市。

扩展资料地理位置夏县位于山西省运城市中偏东南部,南接平陆县,北邻闻喜县、垣曲县,西连盐湖区,东隔黄河与河南渑池县相望;地理坐标为东经111°02′-111°41′和北纬34°55′-35°19′,东有中条山,西有稷王山,鸣条岗横卧其中,山区面积占到国土总面积的70%。

夏县的名胜古迹作文

夏县的名胜古迹作文

夏县的名胜古迹作文夏县,这座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的小县城,藏着许多让人惊叹的名胜古迹。

每一处古迹都像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静静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要说夏县最有名的古迹,那得数司马温公祠了。

司马温公祠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的祖茔。

一走进司马温公祠,那种古朴的气息就扑面而来。

大门是那种朱红色的,带着岁月的痕迹,门上的铜环都已经被磨得发亮。

门口的两个石狮子,威风凛凛的,好像在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地方。

沿着青石铺就的小路往里走,能看到一座高大的碑楼,碑楼上刻着司马光一生的功绩。

那碑文的字啊,刚劲有力,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当年司马光的铮铮铁骨。

继续往前走,就是司马光的墓冢了。

墓冢周围种满了松柏,四季常青,就像是司马光的精神永远长存一样。

在司马温公祠里,有一间展示厅,里面陈列着司马光的著作和一些与他相关的文物。

看着那些泛黄的书页和古老的物件,我仿佛穿越回了北宋时期,看到司马光在烛光下奋笔疾书,撰写的场景。

他那专注的神情,紧锁的眉头,都好像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

除了司马温公祠,夏县的堆云洞也很有特色。

堆云洞可是被称为“小布达拉宫”呢!为啥这么说?因为它的建筑风格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从远处看,真有点布达拉宫的感觉。

去堆云洞的那天,天气特别好。

阳光洒在那一片片青瓦上,泛着金色的光。

沿着蜿蜒的山路往上走,路边的野花野草都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一进堆云洞的大门,就能看到一个四合院。

院子不大,但特别精致。

正房的门窗上都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花鸟鱼虫,还有人物故事。

那些雕刻栩栩如生,让人忍不住赞叹工匠的手艺。

再往里走,就是各种曲折的通道和房间了。

有的房间里摆放着古老的农具,有的房间里展示着当地的民俗风情。

其中有一个房间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那里面挂着好多老照片,都是堆云洞的历史瞬间。

看着那些照片,我能感觉到时间在这儿留下的深深印记。

从堆云洞的高处往远处眺望,能看到连绵起伏的山峦和一望无际的田野。

那景色,美得让人陶醉。

夏县:司马光故里位

夏县:司马光故里位

夏县:司马光故里位夏县:司马光故里位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三座都城都在山西境内。

尧都平阳、舜都蒲板、禹都安邑。

其中禹都安邑,西环涑水、东踞中条、南临盐海、北依鸣条。

在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以后安邑改名为夏县。

夏县,到宋代的时候出了一位孝友忠信、恭俭正直、居处有法、博学多才的大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

河东历史上有四大望族:闻喜裴氏、龙门薛氏、解州柳氏、龙门王氏。

四大家族济世英才之盛、德业文章之隆、皇家思宠之重、百姓推崇之情,其他家族望尘莫及。

但是到了宋代的时候,夏县涑水河边的司马家族,后来居上,锋头更健,一下子涌现出了一大群名士乡贤:造福乡梓的河中知府司马池、才华横溢的太中大夫司马旦、治学严谨声名卓著的司马光,以及谏议大夫司马康、驾部员外郎司马宣、(鹿阝)州通判司马里、潞州通判司马京……司马家族在宋代的屡屡崛起,尤其是宋神宗以后的历代帝王,每每追念先贤的时候,就能想到司马家族,这都是一位杰出的人物,一位声名直追孔子的先贤,带动了一个家族的兴旺。

他就是宋代的温国公、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太原道注:有关司马光参见本站山西名人栏目)。

夏县,是司马光的故里。

城西水头镇的小晁村现存司马光及父兄亲属墓冢13座。

东侧有司马温公祠,主殿五间,旁边一体、政治一统、古今一致。

司马光曾经做过宋代的宰相,对其品格德行、修学治史,古今评价一致,隆誉甚高。

但对其政绩评价,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在保守派主政的时候,对其政绩大加褒扬,宋哲宗还敕令保守派的翰林学士苏东坡撰写神道碑文,并御书“忠清粹德之碑”六字碑额立在夏县司马光墓前。

苏学士洋洋洒洒2266字的碑文中极尽溢美之辞。

后世的史书基本上持这种态度。

但是,改革派当政的时候,司马光不仅没有政绩可言,而且被列入奸相之列。

这主要是因为他反对同列宰辅的王安石变法。

宋代绍圣年间,御史周轶首论“温公诬谤先帝,尽废其法,当以罪及。

”不仅夺去了所有的封号,而且还把其墓前所立的巨碑推倒。

我为夏县发声作文

我为夏县发声作文

我为夏县发声作文
嘿,大伙儿们好啊!我是小夏夏,一个土生土长的夏县孩子。

作为夏县的小小代言人,今天我要为我的家乡发发声,让你们这些"外人"也能真切感受到我们这片热土的独特魅力。

夏县可以说是个"慢生活"的天堂。

你们在大城市里人来人往、步履匆匆,而我们这里的生活节奏则像一潭沉静的池水,悠然自得。

每天清晨,街头巷尾飘来阵阵油酥馅饼的香气;傍晚时分,老人们三五成群坐在街边聊家常,孩子们在操场嬉闹打闹。

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模样,从容不迫,惬意自在。

夏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我们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留下了众多珍贵的人文遗产。

比如那座历经沧桑的古城墙,见证了这片土地几百年的兴衰更迭;再比如那口久矣不绝的温泉,素有"天然氧吧"之美誉。

更重要的是,夏县也孕育了不少杰出人才,他们或学有专精、或诗书并重,在各自的领域里叱咤风云。

夏县人最讲究的就是人情味儿了。

我们这里虽小,但处处洋溢着热情好客的人情味道。

不论你是游子还是过客,只要踏足这里,定能被我们这片热土的淳朴善良所打动。

记得有个外地朋友来夏县旅游时,不小心迷了路,结果被一位热心的老大爷细心引路,还热情地将他请回家里吃了一顿美味的家常便饭。

看,这就是夏县人的淳朴本色!
好啦,我的发声就到这里。

希望通过我的这番话能让你们对夏县有了
更深入的了解。

朋友们,欢迎你们亲自来体验一番这座小城的魅力所在!我在这里恭候你们的光临哟!。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夏县:司马光故里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夏县:司马光故里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夏县:司马光故里一、教学目标1.了解夏县司马光故里的历史和文化地位。

2.学习梁实秋的《我爱这土地》一文,并理解文章主题。

3.理解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对母语文化的热爱和对乡土情怀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古城夏县夏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资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夏县保留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遗产是司马光故里。

2. 司马光故里的历史司马光,字子长,号东篱,夏县(原郊县)人,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历史学家。

他是洛阳亲王、平原郡王、开府仪同三司、礼部尚书、参知政事等职位的担任者,他所完成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官修史书之一。

司马光的故里位于夏县城中心,现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和旅游景点。

游客可以参观司马光的府邸、祠堂和陵墓等古迹,还能欣赏到精美的书法和古代建筑艺术。

3. 诗文赏析:梁实秋的《我爱这土地》《我爱这土地》是梁实秋的名篇之一,讴歌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祖国的壮丽,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和热爱。

这篇文章写得十分传神,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排比、对仗等,描绘了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激动人心的历史场景,使人感受到家乡的魅力和活力。

4. 口语演绎让学生们感受到家乡的博大精深,让他们在课堂上感受家乡话的魅力,仿佛回到乡间绿野,惬意自在地享受乡村的生活。

三、教学过程及安排1.授课引导 5分钟:教师介绍夏县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引导学生们对故乡历史文化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导入新课《我爱这土地》5分钟:学生们学习梁实秋《我爱这土地》一文,迅速掌握文章内容和主题。

3.细节把握 15分钟:学生通过课堂朗读,理解和欣赏课文的细节之处,感受到家乡的魅力和活力。

4.语言表达 20分钟:学生们分组设计口语表达任务,互相表演自己心目中最喜欢的家乡场景,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感悟。

夏县 坐拥华夏第一城

夏县 坐拥华夏第一城

即使放眼全国,如果考察城市的地理及发展变迁,夏县都应该首先进入人们的视野。

关于我国城市的起源,历来文献记载主要有三说。

一为“黄帝说”,《黄帝内传》:“帝既杀蚩尤,因之筑城。

”二为“夏鲧说”,《吴越春秋》称:“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

”此外,也有文献材料说夏禹为始作城者。

以上三种观点哪种更准确难以判断。

但三种说法中,无论鲧还是禹,都与夏县密切相关。

而且,考古学家在今天的夏县埝掌乡东下冯村北青龙河两岸台地上考察时,曾发现过一座小规模的城堡遗址。

从遗址年代推断,与夏代纪年相吻合,而地址又恰好在所谓“夏墟”的地区内。

这一发现给城市起源于夏代的说法提供了重要的物证。

由此可见夏县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地位。

夏县,原名叫安邑,传说是大禹时代的的都城。

大禹去世后,他所在部落的贵族拥戴禹的儿子启接替了禹的位子,这样一来,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首领的选举制度被废。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位世袭的王朝——夏朝出现了。

据考证和传说,启的第一个都城也是在安邑。

因此,夏县拥有了“华夏第一城”的殊荣。

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夏县县城迁至安邑东7.5公里处,更名为夏,这是夏县得名之始,之后的1500多年间到今天,县名未改。

革命烈士嘉康杰夏县文化积淀深厚,历代名人辈出,通观夏县的名人,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执拗、大智若愚。

而和夏县关系最密切,也最能体现夏县人性格的是现代的革命烈士嘉康杰先生。

嘉康杰生于1889年,夏县胡张乡其毋村人。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过晋豫边区八路军抗日游击支队第七大队大队长,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革命者。

现在夏县好多老年人都能够讲嘉康杰的故事:嘉康杰的家,在当地也算得上是个财主,但嘉康杰总是无私地帮助身边穷苦百姓。

他父亲本指望他顶门立户,光宗耀祖,可万没想到嘉家出了这样一个孩子,想这样下去,再大的家业也难免被他“败光”,加上他弟兄三人,怎能叫他这样任意胡为呢?一天父亲提出了分家的设想。

侃侃我的家乡——山西夏县

侃侃我的家乡——山西夏县

侃侃我的家乡——山西夏县概况夏县古称安邑,历史悠久,因我国奴隶社会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在此建都而得名,4500年前大禹在此建都,战国时魏国也曾在此建都,号称“华夏第一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古老而文明的黄土地曾孕育了无以数计的历史名人。

治水英雄大禹,疏渠通水,始定九州,大禹因治水有功而取得了帝位,封国号为夏,《史记夏本纪》称“禹封国号为夏”,大禹又是黄帝的玄孙,承袭华族,国名为“华”,从此“华夏”称中国,夏县可谓是“华夏”的源头;一代名相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为政治通史,治国安邦,警诫后世;黄帝元妃嫘祖植桑养蚕,始于夏县西阴;一代忠臣介子推,割股奉君,忠义可钦;东晋书法大师卫夫人(现在的苏庄村),传技授道王羲之;唐代威震边关的名将薛嵩、谏官阳城,元朝教育家归阳、明代诗人王翰等。

都在这块富庶的土地上,留下了让人难以忘怀的光辉形象。

气候温度——本县地处暖温带,属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2.8℃。

冬季多呈现干冷少雪,平均气温为-5℃。

夏季呈现高温高湿,平均气温25.1℃。

秋季往往出现阴雨连绵的天气,平均气温13.3℃。

春季气温极不稳定,冷热无常,空气较干燥,平均气温12.9℃。

一般最高温度出现在七月份,最低温度出现在一月份。

1997年7月1日,最高温度达到39.5℃,1977年1月13日最低温度达到-18℃。

日照——全年日照为2293.4小时,平均每天为6.3小时。

日照率为51.7%。

太阳总辐射量每平方厘米为119.3千卡,其性理辐射每平方厘米为58.2千卡。

降水量——本县地形复杂,各地降雨差异较大,平川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500MM至600MM之间。

前山沿地区在600--650MM之间,中条山区在700--750MM之间,丘陵地区在400--450MM之间。

各季降水分布也不均匀,一般春季降水占20%,常出现春旱。

夏季降水占45%,秋季降水占30%,冬季降水占5%。

夏县作文800字

夏县作文800字

夏县作文800字我的家乡位于山西省夏县一个相对偏远的小村庄。

我是这里土生土长的乡下孩子,这里的一草一木、田野、道路、小溪和那些憨厚、朴实的村民以及这个小村庄点点滴滴的变化,都给我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

从我记事起,我的家乡还戴着贫困县的“帽子”。

的确,当时通往邻村和镇里的道路,全是坑凹不平,尘土飞扬的泥土路,每逢下雨天,想要走出村庄只能靠两条腿艰难前行。

自行车、摩托车、四轮拖拉机当时还算先进的交通工具,可是在这样弯曲的山路上也是寸步难行。

谁家装上部电话,那就成了全村爆炸性的新闻了,更别提使用手机了。

有百分之四十的家庭已经有了电视,但收看的"电视节目可不容乐观。

大多是自己用铁丝做成一个简易天线用木杆竖在七八米高的空中来接收电视信号,顶多收四五个频道,而且画面模糊不清,音质糙杂难辨。

再看看村民们的住房,清一色的土坯房和窑洞。

尤其是我们的学校,教室破旧,桌、凳破损,夏天热个死,冬天冻个僵。

本来就不富裕,还要负担沉重的学杂费,说实话,中途辍学的不在少数,农民种田全靠老天吃饭,上交农业税后,农民的收入微乎其微。

穷啊!确实穷!我五岁那年,爸爸、妈妈不想这样继续贫穷下去,决定远赴省城自谋职业,我也跟随父母来到太原上幼儿园。

时隔两年回家过春节,给我最大的惊喜是我们的穷山村铺上了平坦宽阔的柏油路,村里的电话也成倍增加,用上了有线电视,电视节目花样繁多,精彩纷呈。

贫困县的“帽子”也从此扔掉了。

去年又一次回家过年,在国家免去农业税和学杂费的同时,还为种粮、种棉的农户给予补贴,提高农民种地的积极性等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政策鼓舞下,村里的变化真可谓翻天覆地。

更多的家庭住上了二层、三层的小楼房。

拥有家庭轿车的已占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家庭拥有电脑。

学校的变化更大,崭新的教学楼,宽阔的操场,比得上太原的某些学校了。

更可喜的是村里建起了大棚蔬菜基地和金属镁厂,村里的年收入也相当可观。

今年春节将至,我决定再次回家过年,我想今年家乡的变化还会很大,你就等着我把家乡的变化写给你看吧!。

夏县的故事写作文

夏县的故事写作文

夏县的故事写作文介子推,重耳(献公子)微臣,后人尊为介子,周代晋国大臣,夏县裴介村人。

相传,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介子推的出身事迹见诸文献的极少。

春秋时候,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宠幸骊姬,欲废掉太子申生,改立骊姬女士之子奚齐为太子,由是引发一系列变乱。

太子申生被骊姬女士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惧逃亡,重耳避难奔狄,随行贤士五人,即:狐偃、赵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及介子推,又有“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之说。

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

介子推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

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

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

早年齐桓公秘谋时,先是父亲献上公追捕,后就是兄弟惠公追捕。

齐桓公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据《韩诗外传》,存有一年逃亡至卫国,一个叫作头须(一并作里凫须)的随从偷走了齐桓公的资粮,逃往深山。

齐桓公并无粮,饥饿难当向田夫乞丐,可以不但没脸来饭,反华被农夫们用土块当做饭戏虐了一番。

后来齐桓公都慢馋晕过去了,为了使齐桓公活命,介子发推至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去了一块,与栽种去的野菜同米饭汤给齐桓公。

当齐桓公喝后晓得就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齐桓公小受到敬佩,声称有朝一日搞了君王,必须好好告慰介子发推。

在齐桓公富家之时,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结束后,重耳先生一下子由逃亡者变成了晋文公介子发推漠视狐偃等人的夹辅之力就是错误的,但其中丝毫没对晋文公的愤恨;没对功名利禄的羡慕。

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赶荣华富贵的轻蔑。

介子发推归隐绵山,变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吕氏春秋》云,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

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

”邻居解张为子推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

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

夏县(简单介绍)

夏县(简单介绍)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 1086年 初字公实,更字君实, 1086年)初字公实,更字君实, 号迂夫,晚号迂叟,司马池之 号迂夫,晚号迂叟,司马池之 汉族, 子。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 原籍陕州夏县( 县,原籍陕州夏县(今属山西 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 夏县)涑水乡人, 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 生。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 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 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 神宗、哲宗四朝, 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 温国公,谥文正。 师、温国公,谥文正。他主持 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 体通史《资治通鉴》 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 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 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 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 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 历来受人景仰。 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温公祠:位于运城公路, 司马温公祠:位于运城公路, 夏县段水头镇 水头镇通往县城方向约 夏县段水头镇通往县城方向约 2公里处小晁村北峨嵋岭上
黄帝元妃嫘 祖植桑养蚕, 始于夏县西 阴
寒食 (唐)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 冷节” 百五节” “冷节”、“百五节”, 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 冬至后一百零五日 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 清明节前一二日 节前一二日。 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 为节时,禁烟火, 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 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 渐增加了祭扫、踏青、 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 蹴鞠、牵勾、 千、蹴鞠、牵勾、斗卵等 风俗, 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 千余年, 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 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 一大祭日。 传统节日中惟一以饮食习 俗来命名的节日。 俗来命名的节日。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华,荣 ”“夏 也。”“夏,中国 之人也 孔颖达《春秋左传 正义》:“服章之 美,谓之华,礼仪 之大,故称夏。”

我从夏朝之都来

我从夏朝之都来

我从夏朝之都来 张 茜都 城我的家乡山西夏县,地处黄土高原一隅,它头枕黄河,脚抵西阴,身披夏朝锦衣,怀揣《资治通鉴》,从华夏民族的历史深处款款走来。

黄河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花海子出发,一路集结,浪涛滚滚,至内蒙古河口镇向南急转,纵身跃下峭壁夹峙的禹门口,飞流直泻700多公里,奔腾不息。

隆隆轰鸣,威震山野,势如破竹地切开黄土高原,冲出一道晋陕峡谷,左岸山西,右岸陕西。

黄河沿上的家乡,古称安邑,因是夏王朝的古都而得名夏县,盘踞中条山西麓,连接华北、西北、中原三大地域,隔黄河与河南“仰韶文化”地渑池县相望。

1926年3月,因为河对岸的仰韶村,因为“夏王朝的古都”,因为“仰韶文化”发现者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认为,中国的史前彩陶与欧洲的史前彩陶相似,中华文明可能“西来”,年轻气盛的29岁哈佛人类学博士、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人类学讲师李济,在阎锡山的支持下,根据“夏都安邑”的记载,沿黄河支流汾河来到晋南,寻觅传说中的夏墟。

当他登上西阴村的灰土岭时,“突然间一大块到处都是史前陶片的场所出现在眼前……他们随手采集了86片,其中14片是带彩的”。

半年后的10月15日,这位后来的中国考古学之父,就在西阴,掘下了有史以来由中国学者主持的田野考古第一铲。

李济超越安特生,使用自己研发的奠定中国考古科学的“探方法”“三点记载法”“层叠法”等,采集到60箱陶片,以及让他惊喜万分的多半枚被利器切开的蚕茧壳,装了9辆大车、56匹马骡,走了9天,返回北京。

此举结束了中国田野考古发掘由外国人主持的历史,李济带着西阴,西阴带着李济,为中国考古事业树立了一座光辉的丰碑。

西阴5000多年前的彩陶,红底黑、白花卉图案,尤以玫瑰居多。

西阴人将玫瑰花的主要特征浓缩成弧线、钩叶、三角等母题,配以斜线、直线、圆点连缀,形成一种具有抽象意义的构图严谨、线条流畅的彩陶图案,成为当时日常生活器皿上最常见、最具代表性的装饰图形。

这种色彩鲜艳、构图明快的“花”被称为“西阴之花”,所谓“西来”不攻自破。

介绍自己的家乡山西

介绍自己的家乡山西

介绍自己的家乡山西《我的家乡山西》篇一嘿,朋友们,今天我想跟你们唠唠我的老家——山西。

山西啊,那可是个超有韵味的地方,就像一本厚厚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

一提到山西,很多人可能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煤。

没错,山西的煤那可是出了名的多。

我记得小时候,村里有个叔叔就是挖煤的。

他每天早出晚归,脸上总是黑乎乎的,只有牙齿是白的,就像从煤矿里钻出来的“黑精灵”。

那时候我就想,这煤可真是神奇的东西,让这么多人的生活有了希望。

不过,山西可不仅仅只有煤。

咱山西的美食,那也是一绝。

就说刀削面吧,这面可太有性格了。

厨师拿着一块儿面,就像耍杂技似的,“嗖、嗖、嗖”,那面片就像一片片白色的柳叶,直接飞进锅里。

煮好的面,浇上各种卤子,什么肉酱的、西红柿鸡蛋的,吃一口,那口感,筋道得很,就像在嘴里开了一场欢乐派对。

还有平遥牛肉,切成一片片的,薄得像纸一样,放到嘴里,越嚼越香,感觉牛肉的香味能把整个人都给包围起来。

我有一次带外地的朋友去吃,他吃得那叫一个香,边吃边说:“哎呀,以前咋不知道有这么好吃的东西呢,这山西美食简直是被低估了的宝藏啊!”山西的古建筑那更是多得数不过来。

像乔家大院,那规模,大得就像一个小型的宫殿。

我第一次去的时候,在里面差点迷路了。

那些院子一个套着一个,房屋的建筑风格很独特,雕梁画栋的,感觉每一处都在诉说着过去的繁华。

我就想啊,以前住在这里面的人得多有钱呢?说不定他们每天就像生活在画里一样。

不过,我也有点疑惑,这么大的院子,打扫起来得多累啊?嘿嘿,也许人家有好多仆人呢。

但是呢,山西也有一些让我觉得不太满意的地方。

比如说,有些地方的环境因为以前过度采煤受到了影响。

我小时候看到的一些小河,水都是黑乎乎的,还散发着臭味儿。

不过这几年好多了,政府一直在治理,我看到那些小河也渐渐变清澈了,就像一个生病的人慢慢恢复了健康,这让我挺欣慰的。

山西啊,就像我的一个老朋友,虽然有缺点,但那些优点就像星星一样闪闪发光。

我真的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它,来这里看看,尝尝美食,感受一下这里的历史文化。

夏朝建都于此——山西夏县列国志

夏朝建都于此——山西夏县列国志

夏朝建都于此——山西夏县列国志夏县古称安邑,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因奴隶社会第一个王朝——夏朝建都于此而得名,地处华北、西北、中原三大地域连接处的山西省西南端,中条山西麓,南接平陆县,北邻闻喜县、垣曲县,西连盐湖区,东隔黄河与河南渑池县相望。

地貌为“七山二川一丘陵”,荣获“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国家优质棉基地县”、“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国家蔬菜基地县”等称号。

因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物古迹较多,夏县有古文化和革命遗址共201处,其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6处,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6处,运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7处。

主要有:司马光祖墓、禹王城遗址、堆云洞等。

一代名相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为政治通史,治国安邦,警诫后世;黄帝元妃嫘祖植桑养蚕,始于夏县西阴;东晋书法大师卫夫人,传技授道王羲之;唐代威震边关的名将薛嵩、谏官阳城,元朝教育家归阳、明代诗人王翰等长留史册。

司马光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夏县城北15公里的鸣条冈。

司马光墓地分为茔地、碑楼、碑亭、余庆禅寺等几个部分。

茔地位于右翼,禅院列于左翼,碑楼在最前方。

碑楼高大,壮观,内有“司马温国公神道碑”一通。

碑身厚硕高大,碑文介绍了司马光一生的成就。

碑额“忠靖粹德”由宋王哲宗亲笔;碑文为苏东坡书。

是司马光墓的重要标志,对外很有影响。

在我国浩瀚的历史著作中,《资治通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主编是夏县人司马光,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字君实,夏县人,为宋代宰相,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著有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伟大著作《资治通鉴》,死后赠封为温国公。

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重要的编年体通史。

这部宏伟的历史巨著,由编辑到成书,历时十九年。

余庆禅院是宋代为保护司马光墓而建立的一处寺院。

寺内,现存有一座宋代的大佛殿。

殿内有3尊造型优美的大佛像。

在大殿后部,还有宋碑五通,明清碑10多通。

这些碑文,详细记载了余庆禅寺的历史,是研究司马光墓的重要史料。

有关我的家乡山西作文3篇

有关我的家乡山西作文3篇

有关我的家乡山西作文3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有关我的家乡山西作文3篇有关我的家乡山西作文3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

夏县考古实践教学基地(3篇)

夏县考古实践教学基地(3篇)

第1篇一、引言夏县,位于中国山西省运城市,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夏县考古实践教学基地,依托夏县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广大考古学爱好者、大学生以及中小学师生提供了一个集考古、教学、研究、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践平台。

本文将从基地的背景、特色、成果等方面进行介绍,以期为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基地背景夏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早在新石器时代,夏县就有人类活动。

夏、商、周、汉等历史时期,夏县都是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近年来,夏县先后发现了夏县古城遗址、西夏国都城遗址等一大批重要考古遗址,为研究我国古代文明提供了宝贵资料。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夏县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提高考古学人才培养质量,运城市人民政府、山西省文物局决定在夏县建设考古实践教学基地。

三、基地特色1. 丰富的考古资源夏县考古实践教学基地拥有丰富的考古资源,包括夏县古城遗址、西夏国都城遗址、商代墓葬群、战国墓葬群等。

这些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实物教材。

2. 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基地建立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考古发掘、文物保护、考古测绘、考古摄影、考古写作等课程。

通过这些课程,学员可以全面了解考古学的理论知识,掌握考古实践技能。

3.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基地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包括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文物专家等。

他们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学员提供专业、系统的指导。

4. 先进的实验设备基地配备了先进的实验设备,如考古发掘工具、文物保护设备、考古测绘设备等。

这些设备为学员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条件。

5. 良好的学术氛围基地注重学术交流与合作,定期举办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活动,为学员提供广阔的学术视野。

四、基地成果1. 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考古人才自基地成立以来,已为我国考古事业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考古人才。

这些人才在考古发掘、文物保护、考古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2. 推动了夏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基地积极开展考古发掘、文物保护、考古研究等工作,为夏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了积极贡献。

描写夏县文章

描写夏县文章

描写夏县文章夏县的特色是香精,大概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香精吧!在夏县最出名的是——香水梨。

“雪花”牌香水梨曾获得全国优质产品奖,还获得过省优产品称号,现在更是畅销日本、香港和东南亚各地,成为馈赠亲友的理想佳品。

夜幕降临了,香水梨就像是一只只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让人陶醉不已。

走进果园,那里郁郁葱葱,好像绿色的海洋。

一棵棵香水梨树上挂满了梨,压弯了枝头。

走近了看,黄澄澄的梨真可爱,如果用手指轻轻一捏,就会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仿佛吃到了蜜似的,那么甜,那么香,那么凉爽,仿佛在炎热的夏天喝了一杯冰凉的冷饮,叫人感到舒适极了。

拿起一个梨咬一口,啊!这梨的皮滑滑的、凉凉的,如果把它含在嘴里,就感觉没有了皮,只剩下里面的汁水流了出来。

把梨皮剥开,就会露出乳白色的果肉,果肉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小珍珠,再咬一口,哇!酸酸甜甜的果肉真让人回味无穷。

那些汁水顺着我们的喉咙一直流到心里。

再吃一口梨,那浓浓的香味从我们的舌尖传遍全身,这是那种梨所没有的。

那天,我吃了一个又一个,直到把果盘里的所有香水梨吃完了,才依依不舍的离开。

因为吃多了会闹肚子,可是吃起来太好吃了,真是百吃不厌。

我真喜欢吃啊!但是也没吃饱,正想着该去哪儿再吃几个香水梨时,妈妈说:“不能再吃了,不然明天会拉肚子的。

”我非常惋惜,因为我实在是太喜欢吃了。

晚上,躺在床上,一闭上眼睛就浮现出香水梨的样子,也不知道为什么?我连梦都做了一个关于香水梨的梦,梦见自己在果园里和朋友一起采摘香水梨,梦见自己爬上了果树,摘着一个又一个,仿佛整个果园的香水梨都是我的。

香水梨、洋芋、牛肉,几乎每顿饭都少不了这些。

平时爸爸不让多吃肉,他却总是吃得很香,像个小馋猫,今天晚饭时,父亲问:“今天你们老师说什么了?”我和弟弟齐声答道:“说牛肉和洋芋了。

”父亲听了笑呵呵地说:“今天老师夸你俩了,说你俩长大了,懂事了。

”我听了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开心极了。

虽然我们生活在夏县,那里有许许多多的香精,我的家乡夏县真的很美。

山西夏县的土塔(十数座)

山西夏县的土塔(十数座)

山西夏县的土塔(十数座)中华古塔通览·山西卷运城·夏县的土塔福成中华编录一、埝掌村土塔埝掌镇埝掌村有土塔一座,位于村庄东部的小河西岸,夯土筑成,原物可能为平顶的四棱台状,现已风化为比较低矮的圆柱形,分为三段,高约二米,直径约一米,表面有不少横向的穿孔,为木杆腐朽后的残迹。

二、马家坡底村土塔埝掌镇马家坡底村有一座,位于旧村的西南、新村北侧冲沟的南岸。

由夯土筑成,整个建筑通高约四米,分为上下两部分。

下部为方形的基座,高约一米,底边宽约四米,基座底部有整齐的长条形凹槽,可能原有长方形的条石加以垫底。

基座以上为建筑本身,呈顶窄底宽的四棱台状,平顶,高约三米,底边宽约三米,西侧面有斜坡状遗迹,原物应有阶梯可直达顶部,据说坡道上曾有拱形门入口。

三、刘家坡底村土塔(三座)埝掌镇刘家坡底村有土塔三座。

一座在村东南的冲沟北岸,由夯土筑成,呈圆锥形,高约三米,最大径约零点七米。

夯土受侵蚀非常严重,近底部呈亚腰状,几乎将要残断,远望如笋状。

另一座位于村庄东部的冲沟边,也是夯土筑成,为顶窄底宽的四棱台状,建筑正好位于冲沟的边缘,从沟边夯起,现已残断,高、宽均为三米左右。

在村庄的西侧冲沟边上还有第三座,但数年前已被毁,形制无从查考,据村里人说也是方台形,夯土包砖结构,顶部有建筑。

四、东下冯村土塔(二座)埝掌镇东下冯村有二座。

一座位于村庄东侧的路沟北端,夯土筑成,形体较小,呈圆锥形。

残高约五米,底径约二米。

原物可能为顶窄底宽的四棱台状,被风化侵蚀成锥状。

另一座在村庄南侧的冲沟南岸,夯土筑成,形体较大,无基座,为顶窄底宽的四棱台状。

残高约六米,底边宽约四米。

夯土外侧有清楚的层理,是包砖的痕迹。

由于村民取土已经将近底部的不少夯土挖缺,还露出清晰的夯层。

五、上冯村村土塔埝掌镇上冯村有一座土塔,位于村庄南侧,建筑在距村较远的季节河北岸,离村三百米左右。

由夯土筑成,无基座,为顶窄底宽的四棱台状。

通高约七米,底边长约四点五米。

山西夏县的风俗作文500字

山西夏县的风俗作文500字

山西夏县的风俗作文
夏县位于运城市区东北30公里处。

西环盖水,东路中条,南临盐海,北依鸣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都的地方,故名夏县。

又是神禹旧都,素有禹都美称。

禹王皇城遗址和司马光祖坟现存境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传说中的始创采桑养蚕的螺祖,商代父子双宰相巫咸、巫贤等都出生在这块宝地。

晋南士布织造技艺,是随着棉花栽培和棉纺织技术传入黄河流域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至今已近八百年的历史,今天在黄河流域中东部的永和县,这一传统技艺仍然保存完好。

“晋南土布”既是当地民众床单、被褥的当家材料,又是旅游纪念品的“宠儿”,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土布织造的基本工序有弹花、搓花卷和纺棉等。

主要工艺有纬线制作、经线制作和上机织布。

其中,缠拐子、浸线子、蹾线子、晒线子、拉线子、解线子、卷线子等工序具有比较大的操作难度,既需要织工具有娴熟的技术,又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丰富的经验。

所以,一直以来晋南土布织造技艺都是农村妇女通过身传口授加苦练而得以传承。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始,土布生产逐渐淡出基本生产领域,仅有少数村民还能掌握士布织造的传统技艺。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的富裕,消费观趋于多元化,土布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健康、时尚的
代名词,这也为土布织造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商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晋南土布织造技艺体现了劳动人民自给自足、勤劳朴实的民风,是一本鲜活生动的历史教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侃侃我的家乡——山西夏县概况夏县古称安邑,历史悠久,因我国奴隶社会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在此建都而得名,4500年前大禹在此建都,战国时魏国也曾在此建都,号称“华夏第一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古老而文明的黄土地曾孕育了无以数计的历史名人。

治水英雄大禹,疏渠通水,始定九州,大禹因治水有功而取得了帝位,封国号为夏,《史记夏本纪》称“禹封国号为夏”,大禹又是黄帝的玄孙,承袭华族,国名为“华”,从此“华夏”称中国,夏县可谓是“华夏”的源头;一代名相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为政治通史,治国安邦,警诫后世;黄帝元妃嫘祖植桑养蚕,始于夏县西阴;一代忠臣介子推,割股奉君,忠义可钦;东晋书法大师卫夫人(现在的苏庄村),传技授道王羲之;唐代威震边关的名将薛嵩、谏官阳城,元朝教育家归阳、明代诗人王翰等。

都在这块富庶的土地上,留下了让人难以忘怀的光辉形象。

气候温度——本县地处暖温带,属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2.8℃。

冬季多呈现干冷少雪,平均气温为-5℃。

夏季呈现高温高湿,平均气温25.1℃。

秋季往往出现阴雨连绵的天气,平均气温13.3℃。

春季气温极不稳定,冷热无常,空气较干燥,平均气温12.9℃。

一般最高温度出现在七月份,最低温度出现在一月份。

1997年7月1日,最高温度达到39.5℃,1977年1月13日最低温度达到-18℃。

日照——全年日照为2293.4小时,平均每天为6.3小时。

日照率为51.7%。

太阳总辐射量每平方厘米为119.3千卡,其性理辐射每平方厘米为58.2千卡。

降水量——本县地形复杂,各地降雨差异较大,平川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500MM至600MM之间。

前山沿地区在600--650MM之间,中条山区在700--750MM之间,丘陵地区在400--450MM之间。

各季降水分布也不均匀,一般春季降水占20%,常出现春旱。

夏季降水占45%,秋季降水占30%,冬季降水占5%。

最小的降水量为1977年444.3MM,最大的降水量为1980年636MM。

霜期和无霜期——平均无霜期为205天左右,最短的是1976年为180天,最长的是1977年为228天。

初霜期一般在10月28前后,最早的是1976年10月24日,最晚的是1977年11月8日。

终霜期一般在4月4日前后,最早的是1977年3月24日,最晚的是1976年4月24日。

蒸发量——1974年至1980年平均年蒸发量为1977.7MM,1977年最高蒸发量达到2105.7MM,造成严重的旱灾。

风——平均风速为2.1米/秒。

每年除6--8月多东南风,其余多为西北风。

四季——春季2月19日至5月2日,时间约75天;夏季从5月3日开始至9月12日,时间最长,约135天;秋季在约从9月13日开始至11月6日,时间最短,约53天;冬季从11月7日开始至翌年2月18日,时间在约为105天,山区长达120天。

地形地貌全县地形复杂,山峦重叠,丘陵平川起伏交错。

东有中条山护卫,西有稷王山把守,鸣条岗横卧其中。

整个地貌为东西长,南北窄,东面高,西面低,中间平,山地多,平原少,海拔在250—1583米之间。

总面积1352.558平方公里,有“七山二川一丘陵”之称。

其中东部为中条山区,地势高峻,石多土少,面积为874.85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4.68%;峨嵋岭从北到南,鸣条岗横贯其中的丘陵地区面积为13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61%;涑水河、青龙河从县境穿过,流经地带为平川区,面积347.7平方公里,占25.71%。

总耕地面积69.7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4%。

其中水浇地36.3万亩,占总耕地的52%;山区耕地面积130700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18.8%;农业人口人均耕地2.2亩。

全县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57人,多数人口集中在平川地区。

地质县境内基岩露头均分布于东部,即县城、南关村--三坡底一线以东,横跨斜贯整个中条山中部。

地层自西北向东南,由老而新。

各时代地层呈北北东--南南西向宽条带展布,自县城之东至泗交,宽约15公里,主要为太古界涑水群古老变质杂岩分布;自泗+交向东至架难能可桑--洞沟一线以西,宽约15公里,为下元古界中条群,包括店头亚群。

本县亚群和担山石亚群依次分布,再向东南至黄河境。

其主要地层有中元古界长城系梦公组,白带墙组,北大类组及崔庄三教堂组,以有夏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各统、组和上古生界石灰系中、上统,二叠系下统及上统的上、下面盒子组地层。

县境内西北部均为新生界第四前松散沉积物覆掩。

自县城向西北至禹王城主要为全新统洪积物;禹王城至水头间主要为上更新统风积黄土;水头至县境内西北角主要为新统坡积洪积物。

县东部为中条山断拱中断,总体身绕为一地层向东南倾斜的单斜构造。

但也发育有一系列的区域性北斜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

中条山西北侧南晋--王峪山前大断裂带,有多条较小的断裂平行组成,此处还有潭家坡压扭性逆断层,李四沟张扭性平推断层,康家岭--郭峪压扭正断层,架桑--洞沟压性正断层,文家峪压扭性逆断层,西北庄--奇峰断裂带以及祁家河断裂带等。

西北部为运城新生代断陷盆地东北部的组成部分。

水文总的说是地表水丰富,地下水紧缺。

地表水资源约为1.2亿方/年,清水流量1.6M3/S。

可利用的地表水约为4931.7万立方,实际利用的仅有1677.1万立方,占总数的34%;地下水储量8670万方,实际开采量已达10300.5万立方。

一是地表水:境内河流众多,总长209公里,总流量1.2亿方。

其中涑水河流域3294.9万立方,黄河流域8845万立方。

因受地形限制,可分为黄河支流水系、姚暹渠水系和涑水河水系三大水系。

全县共有较大河流27条,其中直接入黄河支流的5条,通过姚暹渠入涑水河的22条,据1974年5月实测,向河流的清水流量为1.552立方/秒,其中直接流入涑水河0.2429立方/秒。

黄河支流水系以中条山分水岭为界,以东部分的河沟水均注入黄河,清水流量为1.3立方/秒。

其中较大的河流有5条:泗交河:发源于泗交镇西沟村的东、西普峪,由东向南,在泗交镇与王家河、法河汇流,又向东流,经祁家河乡于平陆县曹川乡老鸭池入黄河,全长120华里,流域面积353平方公里,清水流量0.68立方/秒,历史最大洪峰1000立方/秒。

泗交河1975年时干流叫“寨里河”,在泗交镇与王家河、南河交汇,下游称泗交河。

“泗交”名称即来自上述四条河流的相交。

太宽河:发源于泗交镇亚庙滩,向东流径太宽河、下秦涧入平陆县曹川乡,于小龙潭入黄河。

县境内长20华里,流域面积53.2平方公里,清水流量0.27立方/秒。

干沟河:发源于泗交镇干沟村,流径坪陆县曹川乡,于峪口入黄河。

县境内长6公里,流域面积22.3平方公里,清水流量0.03立方/S。

板漳河:源于曹家庄乡马家庙官道沟,流经垣曲县,于朱家庄入黄河,县境内只有2.5公里,流域面积18平方公里,清水流量0.015立方/秒。

温峪河:发源于泗交镇王家池,流经温峪、架桑,入垣曲县经五福涧入黄河。

全长36公里,县境内16公里。

流域面积95平方公里,清水流量为0.32立方/秒,历史最大洪峰150立方/秒。

姚暹渠水系:中条山分水岭以西的河流、县城以南的诸河汇入姚暹渠,县城以北的诸河汇入青龙河。

姚暹、青龙又同汇入运城市苦池滩水库,注入永济市伍姓湖。

较大的河流的3条(包括22个支流),清水流量0.242立方/秒。

姚暹渠:发源于庙前镇桑村尉家凹,由东向西经王峪口水库,转向北流与寺儿河、柳沟、史家峪入乃崖河、垣沟、赤峪河依次汇流于五里桥,又转向西流,经裴介镇朱吕,于营里村又折向南流,通过运城市苦池水库,注入永济市伍姓湖,全长140公里,本县境内长22.5公里,流域面积670平方公里,清水流量0.117立方/秒,历史最大洪峰220立方/秒。

白沙河:发源于泗交镇瓦沟,向西经大庙乡汇集九沟十八岔溪流于城关镇樊家峪村入白沙河水库再向西于瑶台出巫咸(前名巫咸河),再向西经县城南关入中留水库转向西南,经禹王乡秦家埝、东浒村等于师冯滩汇入青龙河,向南流经运城市苦池水库,注入永济伍姓湖。

县境全长40公里,流域面积72.7平方公里,清水流量0.37立方/秒,历史上最大洪峰596立方/秒。

青龙河:发源于闻喜县裴社乡铁牛岭,自东北向入本县境内,经埝掌镇东下冯入崔家河水库,与大沟河汇流,向南入董村,与南、北晋河汇流,再向西流经尉郭乡高村折向西南,经西阴、西董入禹王水库,再向南流,经禹王乡禹王城与李庄排水渠汇流,经李庄村、东浒村与白沙河汇流,从师冯村入运城市苦池水库。

全长40公里,流域面积36平方公里,清水流量0.034立方/秒,历史最大洪峰200立方/秒。

涑水河水系:发源于绛县横岭关,流经闻喜县吕庄水库,从西南流入本县境内水头镇的仪门、水头、骆驼湾、西张等村出境。

入运城市上马水库,经临猗,入永济市伍姓湖,县境内流长12公里,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清水流量0.12立方/秒,历史最大洪峰320立方/秒。

二是地下水:全县地下水总储量1.0027亿立方/年。

根据地貌和水文地质特征,分5个区:低山层基岩裂隙水区——中条山分水岭东泗交到马村北,北东向地带为中等富水区,受大气降水补给,以泉的形式补给河水。

基岩裂隙岩溶水区——分布于中条山东南马村--小庄线以东至县界。

山西北梨树坪至南关村和北山底村以北前沿一带也有零星分布。

此区受大气降水补给,以泉的形式补给河水。

黄河丘陵孔隙水区——西晋、小李、阴庄、小晁、司马之间的鸣条岗区为深埋中富水区。

其余鸣条岗为中深埋弱富水区。

本区受大气降水和平原水补给水层,水利特征为压水。

山前倾斜平原孔隙水区——分布于东下冯、上董、石桥、兴郎庄线以东和山西侧炀层以西地区。

该区地下水主要靠地表水和基岩裂隙补给。

自东和东北向西南方向运动,补给洪积冲积平原深水层孔隙水。

本区浅层水分三个小区,分布于裴社西、秦寺后、文德村以北赵村、上董村以东山前倾斜区,含水层埋深4--83米。

1--2层厚度1--24米,由冲积的中细砂、砾石、砾石料角所组成。

粒直径由洪积上游到下游逐渐变细,厚度变薄,水层埋深4--15米,具潜水、承压水。

水量变化规律是:上中部比下部大。

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

排泄于洪积戽中下部和青龙河冲积平原。

浅埋中等富水区——分布于赵村、南北大里、上董村之间,丁社西、秦寺后、陈韩王村以东,县城以南的前倾斜平原。

水层埋深8--33米,厚度5--15米。

三区一是温泉度假村风景区。

位于春燕山政.白沙河畔的温泉度假村,依山傍水,群峰掩映,松柏叠翠,景色宜人,其温泉水温达48℃,含有对人体有益的钙、镁、钾、氟等14种微量元素温泉,对牛皮癣、急慢性湿疹、腰股劳损、骨质增生等疾病具有良好的疗效,素有“华夏第一药汤”之美称,被中国旅游协会列入《中国景区.景点名录》,在国内旅游业享有一定盛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