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第九章 中央政府制度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打印版)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打印版)](https://img.taocdn.com/s3/m/472b543a0b4c2e3f57276344.png)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第一章绪论一、制度:规范、法度的意思。
二、政治制度:指统治阶级为实现其统治而采取的统治方式、统治方法的总和,它包括国家政权性质、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以及为保证国家机器运转、维护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维持社会政治实体活动等而制定的一系列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
从狭义的角度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三、政治制度的几个显著特点:历史性、稳定性、强制性、合法性。
四、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的关系:社会领域的各项制度,尤其是基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
在社会各项制度中,根本性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制度是社会的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是社会结构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主要成分,它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就有什么样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和什么样的国家意识形态、文化教育制度。
因此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是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
二者在性质上是一致的,不一致就要产生矛盾和冲突。
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这种相互关系,告诉我们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就要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就要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才能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制度主要体现在居于指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教育方针等方面。
思想文化意识对政治制度主要起导向作用,任何政治制度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文化意识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意识形态以及传统对政治制度及由政治制度决定的决策活动、实施活动有重要作用。
思想文化意识中的核心内容—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的关系更紧密,也更直接。
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建立与其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文化价值观,以起到巩固和发展政治制度的作用,在我国就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五、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2019年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易修改word版 (4页)
![2019年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易修改word版 (4页)](https://img.taocdn.com/s3/m/ada957ca998fcc22bcd10da9.png)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所得,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修改文字! ==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与这种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这种国体相适应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构成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框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集中体现。
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
━━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和执政地位。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并巩固起来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探索出了一条正确道路。
中国是一个有着960万平方公里国土、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
在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是维护中国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保证,是把亿万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的根本保证。
这是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政治共识。
━━各民主党派是中国的参政党。
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内在要求和各民主党派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决定了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
杨光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政治与市场的关系)【圣才出品】
![杨光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政治与市场的关系)【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ca0a7c2d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3f.png)
杨光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政治与市场的关系)【圣才出品】第九章政治与市场的关系9.1 复习笔记⼀、中央政府—⾏政机构与市场的关系1.中央政府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中央政府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作为国家代表的中央政府在改⾰开放中有两个基本考虑:⼀是社会和政治的稳定;⼆是在经济上通过市场经济提⾼效率进⽽实现社会产出和税收的最⼤化。
中央政府要在保证社会和政治稳定的前提下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符合国家利益的市场经济就是中央政府的唯⼀选择。
纵观中国经济改⾰进程,⼏代领导⼈的市场化倾向的追求是很明显的,并最终将市场经济制度纳⼊体现国家秩序的宪法之中。
具体表现在以下⼏⽅⾯:①建⽴保护市场经济的法律,这是中央政府代表市场化倾向的根本标志a.对1982年宪法进⾏过3次修改,每次修改都与民营企业的合法性有关。
b.1993年宪法修正案标志着经济体制的根本变⾰,明确提出国家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法,完善宏观调控。
以“农村中的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取代了“农村⼈民公社、农业⽣产合作社”,确⽴了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
c.1999年宪法修正案第⼀次把⾮公有制经济作为合法的经济主体,与公有制经济平等地列在⼀起。
这是⼀个相当重⼤的突破。
d.国家还于1999年颁布了《中华⼈民共和国个⼈独资企业法》,赋予了个⼈独资企业与其他企业同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对于保护个⼈独资企业和投资⼈的合法权益,意义重⼤。
②放权让利为了推进中国的市场化改⾰,20世纪80年代初,中央政府开始了⼤规模的放权让利。
在分权过程中给予了地⽅政府管理公共经济的权⼒,使得地⽅政府有权⼒决定本地的经济形式,从⽽极⼤地推动了中国市场经济建设。
③推动市场化的具体措施从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的决定》提出的改⾰城市经济体制,到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和发展若⼲重⼤问题的决定》所要求的对国有企业实⾏公司制改⾰,再到2013年中共⼗⼋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深化改⾰若⼲重⼤问题的决定》,都表明中央政府为启动市场化和推动市场化改⾰⽽殚精竭虑。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件之第九章 国家行政制度(下)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件之第九章 国家行政制度(下)](https://img.taocdn.com/s3/m/1c1ad54b0b1c59eef8c7b45a.png)
本章扩展阅读书目: 1.谢庆奎 等著:《中国地方政府体制概论》,北京:中国广 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 2.Yang Zhong, Local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China: Challenges From the Below, Armonk N.Y.: M.E.Sharpe, 2003. 3.Marc Blecher and Vivienne Shue, Into Leather: State-Led Development and the Private Sector Xinji, The China Quarterly, 2001,No.166,pp.368-393. 4.Vivienne Shue, The Reach of the State, 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 • • • • • • • • •
(二)乡镇人民政府 1.执行权 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发布决定 和命令; 执行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 2.管理权: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和财政、民政、公安、司法行政、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 3.保护和保障权 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 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 利; 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 习惯;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 利; 4.其他 办理上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2020年08月《当代中国政治制度(2019版)》真题及答案
![2020年08月《当代中国政治制度(2019版)》真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c7acb6312b3169a451a4fe.png)
全国2020年8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试题课程代码:00315选择题部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当代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基层群众自治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答案:D解析:当代中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这也是当代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下列属于单一制国家的是()A.英国B.美国C.德国D.俄罗斯答案:A解析:单一制是由中央政府统一掌握和行使国家权力、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行使地方国家权力的制度。
在当代,中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朝鲜等都实行单一制。
故本题符合题意的只有A选项。
3.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最高领导机关是()A.中央委员会B.中央政治局C.中央政治局常委会D.中央书记处答案:A解析:党的中央委员会,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它执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领导党的全部工作,对外代表中国共产党。
4.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规定,在政府、工会、农会、合作社及其他组织的领导机关中成立党组的条件是需有担任负责工作的党员达到()A.2人以上B.3人以上C.4人以上D.5人以上答案:B解析:1945年,党的七大第一次在党章中对党组作出规定,即“在政府、工会、农会、合作社及其群众组织的领导机关中,凡有担任负责工作的的党员三人以上者,即成立党组。
”5.乡级选举委员会组成人员的任命权属于()A.县级人民代表大会B.县级人大常委会C.县级人民政府D.乡级人大主席团答案:B解析:县、乡两级选举委员会的组成人员是由县级人大常委会任命。
故本题选B。
6.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选举上一级人大代表时,提名、酝酿代表候选人的时间不得少于()A.5天B.4天C.3天D.2天答案:D解析: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大在选举上一级人大代表时,提名、酝酿代表候选人的时间不得少于2天。
全国2019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试题附答案
![全国2019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试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d7e746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82.png)
全国2019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试题附答案全国2019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试题附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1982年《宪法》规定,各种国家最高领导职务的每届任期为A. 3年B. 4年C. 5年D. 6年2、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会议的法定人数为其全体组成人员的A.1/3以上B.过半数C. 2/3以上D. 3/4以上3、我国宪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A.行政机关B.执行机关C.监督机关D.执法机关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的设罝始于A. 1979 年B. 1982 年C. 1986 年D. 1992 年5、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产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是A.毛泽东C.朱德D.李济深6、现行宪法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人选的提名权属于A.国家主席B.委员长会议C.全国人大主席团D.全国人大常委会7、我国设立审计机关的最低层级政府是A.乡级政府B.县级政府C.地级市政府D.省级政府8、依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制度规定,设立政治教导员的是A.排级单位B.连级单位C.营级单位D.团级单位9、中国共产党中央书记处成员的提名权属于A.中央委员会B.中央政治局C.中央政治局常委会D.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0、规定军人和外交人员衔级制度的职权属于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全国人大常委会C.国务院D.中央军事委员会11、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建立自治地方的有A. 24 个C. 44 个D. 54 个12、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选举办法的决定权属于党的A.中央委员会B.中央政治局C.中央政治局常委会D.中央书记处13、下列国家中属于君主立宪制的是A.英国B.美国C.德国D.意大利14、县级人大换届选举本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时,提名、酝酿候选人的时间不得少于A. 2天B. 3天C. 4天D. 5天15、有权将特别行政区财政预算、决算报中央人民政府备案的是A.行政长官B.立法会C.立法会主席D.财政司16、《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员留党察看最长不超过A. 1年B. 2年C. 3年D. 4年17、首次明确民主党派参政党地位是在A. 1978 年B. 1982 年C. 1987 年D. 1989 年18、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的任免权属于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全国人大常委会C.国家主席D.最高人民法院院长19、其前身曾称“第三党”的民主党派是A.中国民主建国会B.中国农工民主党C.中国民主促进会D.中国致公党20、个人参加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须经A.政协全国委员会协商邀请B.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协商邀请C.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协商同意D.省级政协委员会协商推荐21、以下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委员会的是A.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B.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C.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D.财政经济委员会22、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属于国务院A.直属机构B.办事机构C.直属特设机构D.直属事业单位23、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是A.参政和议政B.协商和民主C.监督和协商D.团结和民主24、主持县级人大代表选举的机构是A.上一级人大常委会B.本级人大常委会C.本级选举委员会D.本级人大主席团25、根据1954年《宪法》规定,担任国防委员会主席的是A.国家主席B.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C.国务院总理D.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26、我国公证员的任命权属于A.全国人大常委会B.最高人民法院C.最高人民检察院D.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27、直接选举中,选举委员会公布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应在选举日的A. 5日以前B. 10日以前C. 15日以前D. 20日以前28、对某一方面行政工作作出比较全面、系统规定的行政法规是A. “办法”B. “规定”C. “规章”D. “条例”29、自治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批准权属于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全国人大常委会C.国务院D.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30、以下属于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会职权的是A.修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B.解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C.选举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D.选举政协全国委员会秘书长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国开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第九章案例分析
![国开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第九章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ee30b1f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ee.png)
国开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第九章案例分析案例1:多党合作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发展,日趋规范:(1)中共中央就重大问题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政治协商已基本形成制度。
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或委托有关部门召开的协商会、座谈会、情况通报会达150多次。
(2)民主党派在人大、政协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目前,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中有12万多人当选各级人大代表,24万多人担任各级政协委员。
其中,有850人当选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9人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317人担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16人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3)举荐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担任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领导职务取得很大进展。
目前,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在国务院有关部门担任副部长、副主任的有13人,在省一级担任副省长(副主席、副市长)或助理的有27人,全国有近万名非中共人士在县以上政府和司法机关担任领导职务;此外,全国还有近5000名非中共人士担任各级特约监察员、检察员、审计员、教育督导员和土地监察专员、税务监察员。
(4)各民主党派中央向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各有关方面提出重大建议160多项,各民主党派地方组织提出重大建议2万多项,受到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不少建议被采纳。
各民主党派参政党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得到体现,民主党派的参政意识也不断增强。
案例讨论:(1)这些数字和事实说明了什么?(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点是什么?案例点评:(1)这些数字和事实充分表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下,各民主党派虽然不是执政党,但也不是同执政的共产党相对立、相抗衡的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而是同共产党亲密合作的友党和参政党。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优点。
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一个创造,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知识点整理)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fa73bab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a8.png)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知识点整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绪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变迁第一节新制度的建立a)革命的意义b)统治秩序的建立c)制度建设和法律建构d)成功的经验e)政治特征第二节制度的曲折与衰退a)制度的曲折时期b)制度的衰退第三节制度的恢复和发展a)从1978年到1991年b)从1992年至今c)政治特征d)优势与问题第一章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性质和原则第一节中国政治制度的法律性渊源:宪法与党章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宪法规定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宏观框架2.宪法规定了中国政治制度中的宏观法权关系3.宪法确立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与原则二、《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二节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性质与原则一、人民主权原则二、依法治国原则三、四项基本原则四、民主集中制原则五、公民权利与义务原则第二章党和国家的领导原则第一节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形成和发展一、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形成1.党委制和党组制2.党管干部制度3.归口管理制度和双重领导制度二、经济改革与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三、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1.行政首长负责制在企事业单位的确立2.党的行为法治化取向3.党与行政部门关系的改革第二节党的中央组织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1.党的全国代表大会2.中央委员会二、党的核心决策机关1.历史变迁2.产生与运作第三节党的归口管理体制一、组织人事口1.组织人事部门2.组织人事系统领导制度3.党管干部制度的改革二、宣传教育口1.宣传教育部门2.宣传教育领导体制三、财政经济口1.财政经济领导部门2.领导制度四、外事口1.外事部门2.外事领导体制第三章政党与政党制度第一节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一、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时代背景二、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的路径1.从执政的合法性来源来看,实现从经济建设到民主政治建设的转变2.从执政的社会基础来看,要实现从一元的到多元的转变3.从执政的技术操作来看,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4.从执政的可持续条件来看,制度建设与法治建设更为根本第二节党和群众性团体一、群众性团体的基本情况1.工会2.共青团3.全国妇联二、党和群众性团体的关系1.利益表达和综合2.政策执行3.社会监督第三节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一、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第四章立法体制第一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性质与原则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二、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原则第二节选举制度一、我国选举制度的历史发展和选举原则二、我国选举的程序三、选举制度的改革第三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和任期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1.立法和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2.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机构组成人员3.对国家重大事项的决定权4.对其他国家机关的监督权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制度1.会期制度及会议的召集和主持2.会议形式及其职责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节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及其专门委员会一、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地位、产生和组成1.地位2.产生3.任期4.组成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1.立法权2.监督权3.重大事项决定权4.人事任免权5.其他职权三、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1.全体会议2.分组会议3.联组会议4.委员长会议5.专门委员会四、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第五节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组成和任期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三、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权和监督权四、特别行政区立法会第六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一、完善党与人大关系二、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五章政府体制:中央政府第一节政府的设置原则和领导体制一、“议行合一”理论二、中国政府的“议行合一”原则三、政府领导体制1.首长负责制2.分管领导制度和领导小组制度第二节国务院一、关于国务院的制度规定1.国务院的地位和性质2.国务院的组成和任期3.国务院的领导体制4.国务院的职权二、国务院的行政机构1.国务院办公厅2.部委行署3.国务院直属机构4.国务院办事机构5.国家部委管理的国家局6.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三、行政立法1.行政法规2.行政规章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中央政府与行政机构一、中央政府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二、行政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六章政府体制:地方政府第一节省级政府和省管市政府一、省级政府二、特别行政区1.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地位2.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与特别行政区政府三、省管市政府第二节基层政府一、基层政府的基本结构1.县政府2.乡政府二、县乡关系三、基层政治的问题第三节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一、中国政府体制的结构特征二、中央与地方的经济关系三、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关系1.行政管理权限的变化2.立法权限的变化3.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的变化四、完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第七章司法制度第一节党的政法委员会一、政法委的历史演变二、政法委的功能1.党内联席会议制度2.执法检查监督制度3.协管干部制度第二节人民法院一、我国法院的沿革与组织体系二、法院的职权1.司法审判权2.法律制定权3.行政裁判权4.司法行政权三、法院的审判组织1.独任庭2.合议庭3.其他审判组织第三节人民检察院一、检察机关的组织体系与领导体制二、我国检察机关的机构设置1.我国检察机关的内部领导机构2.我国检察机关的内部决策机构3.我国检察机关的内部职能机构三、检察机关的职权1.检察机关的一般法律监督职责2.刑事功能第八章军事制度第一节核心原则第二节武装力量的基本构成与领导体制一、中国武装力量的基本构成1.中国人民解放军2.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3.民兵二、领导体制1.中央军事委员会2.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3.军(战)区体制第三节国防体制一、中国国防领导体制1.中共中央的国防领导体制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国防职权3.国家主席在国防方面的职权4.国务院在国防方面的职权5.中央军事委员会在国防方面的职权二、兵役制度1.中国兵役制度的主要内容①服役制度②衔级制度③兵役工作领导体制2.中国兵役制度的基本特征第九章监督制度第一节概述一、监督制度的理论与制度基础二、监督的内容与监督体系第二节党内监督制度一、党内监督体系1.党员监督2.党的基层组织的监督3.党的代表大会的监督4.党的委员会的监督5.党委常委会的监督6.党委组织工作部门的监督管理二、党内监督的内容和对象三、党内监督的机构第三节行政监督制度一、行政监督的主体、对象、内容和方式二、行政型审计监督制第四节社会监督制度一、社会监督的含义二、公民监督三、新闻舆论监督第十章国家和社会:制度变迁的样式第一节当代中国国家和社会关系的演变一、高度一体化的国家和社会(1949—1978年)1.国家对城市社会的渗透与控制2.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渗透与控制3.社会成员对国家的依附①劳动就业制度②户籍制度③身份制度④单位制度4.一体化结构的评价二、经济改革与国家—社会关系的重构1.经济改革的影响2.国家与社会关系重构的基础第二节单位体制一、单位的政治性质二、市场经济中的单位体制三、单位组织的政治功能1.行政管理2.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动员3.政治参与第三节农村基层民主一、农村基层政权结构的演变1.政社一体制下的农村基层组织2.村民自治与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结构二、村民自治的实践1.村民委员会的选举2.村民自治与治理方式的变革3.村民自治中的问题第四节新兴民间组织一、民间组织的发展与特点1.民间组织的发展2.民间组织的特点二、民间社会的兴起与治理。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各章重点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各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e2056b197cd184254b35352c.png)
第一章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性质与原则1.如何认识中国政治制度中党章与宪法的关系当代中国政治的制度规范是由宪法和党章共同决定的,它们规定了中国政治的基本性质与制度框架。
在中国的政治过程中,党的政策和执政理念先通过合程序写入党章,后写入宪法。
通过宪法和法律把执政党和政策具体化、规范化和法律化,实际上是确认执政党的领导权威、执政地位及其政策的至上性,是用法治的方式维护执政党的权威,坚持执政党的领导,推行执政党的政策,实现执政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法治化转变,从制度上、法治上保证“党在宪法的法律范围内活动”原则的进一步落实。
2.党章中关于中国政治运行机制的规定有哪些党章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政治制度中的领导地位;对中国政治制度的直接规定与影响,如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把“始终做到‘三个代表’”确立为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作为执政党的治国方略。
党章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基本行为规范,党历来强调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3.如何认识中国政治制度中的人民主权原则人民民主就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拥有国家主权。
我国现行宪法把人民主权作为政治制度的首要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原则,是中国政治合法性的重要理论来源,与之相应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则为中国政治合法性提供了制度来源与保证。
4.如何认识中国政治制度中的依法治国原则作为党和国家执行方略与原则的“依法治国”原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和实行:①依法治国的核心是“良法之治、宪法至上”;②依法治国在当代中国政治中应侧重于限制与规范国家和政府的权力与保障人权;③依法治国还要求司法独立,以保障法律所体现的正义与公正得以实施。
第二章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1.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含义是什么?狭义的“党的领导体制”是指党组织自身的组织制度包括体现中央、地方和基层各级党组织权限和地位的中央集权制的领导体制,也包括体现党组织实施决策的集体领导制度。
中国当代政治制度(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
![中国当代政治制度(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https://img.taocdn.com/s3/m/031c1a37ee06eff9aef807df.png)
中国当代政治制度(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需要考核的知识点覆盖面较宽,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对那些记忆性的一般知识不再一一介绍,同学们可以根据期末复习指导和网上的综合练习题中的填空题、选择题去掌握。
下面,我只是提示一下教材各章节需要掌握的重要概念和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要问题。
导论1.政治制度的概念及其特征:按照传统的看法,政治制度指的是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
它具有如下一些特征:第一,历史性。
第二,阶级性。
第三,权威性。
第四,层次性。
第五,稳定性。
2.人民民主专政是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它居于中国政治制度多层次结构中的内层,是中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首先是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我国现阶段,人民指的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全体人民当家作主,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享有各项民主权利。
这是人民民主专政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它表明我国实行的民主是历史上最广泛、最真实的民主。
人民民主专政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建立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人民民主专政作为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决定和制约着其他一切政治制度。
它体现在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和其他具体政治制度之中,并且贯穿这些制度的全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集中体现。
人民民主专政的核心是坚持工人阶级对国家的领导权。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只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人民有权限行使国家权力,但就“如何行使”以及“采取何种组织形式去行使”等具体问题却没有作详细的规定。
这需要由其他的制度来具体规定和实施。
3.我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宪法制度,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元首制度,国家行政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选举制度,以及基层自治与民主制度等。
2020年10月《当代中国政治制度(2019版)》真题及答案
![2020年10月《当代中国政治制度(2019版)》真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07811b877232f60ddcca1fe.png)
全国2020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试题课程代码:003151.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 十八大以来行政体制改革中推行的“三个清单”制度是指责任清单制度、负面清单制度和()A. 职能清单制度B. 任务清单制度C. 债务清单制度D. 权力清单制度答案:D解析:建立健全“三个清单”制度,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理念。
所谓“三个清单”,即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
2. 下列国家中实行单一制的是()A. 德国B. 俄罗斯C. 日本D. 巴西答案:C解析:单一制是由中央政府统一掌握和行使国家权力、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行使地方国家权力的制度。
在当代,中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朝鲜等都实行单一制。
3. 决定在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设立常务委员会的是五届人大()A. 一次会议B. 二次会议C. 三次会议D. 四次会议答案:B解析: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决定县和县以上的地方各级人大设立常务委员会。
人大常委会是本级人大的常设机关,对本级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
4. 中国共产党县级委员会委员必须具有党龄()A. 2年以上B. 3年以上C. 4年以上D. 5年以上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内容。
县级委员会的委员和候补委员必须有3年以上的党龄。
5. 直辖市建置的批准权属于()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 全国人大常委会C. 国家主席D. 国务院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全国人大决定权的内容。
2019年自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试题新整理资料汇编附全答案【电大备考】
![2019年自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试题新整理资料汇编附全答案【电大备考】](https://img.taocdn.com/s3/m/6d8dd846a417866fb84a8ed1.png)
2019年自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试题新整理资料汇编附全答案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A.工人阶级的领导B.人民当家做主C.爱国统一战线D.工农联盟2.国家形式主要是指()A.政体B.国家结构形式C.国家治理形式D.国旗、国歌、国徽3.我国政权组织形式是()A.人民代表大会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根据代表法规定,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间非经主席团许可,在本级人大闭会期间非经本级人大常委会许可,不受逮逋或者刑事审判的人大代表是()A.乡级以上人大代表B.县级以上人大代表C.设区的市级以上人大代表D.省级以上人大代表5.根据选举法规定,直接选举的地方公布选民名单的日期是选举日的()A.20日以前B.15日以前C.5日以前D.2日以前6.根据宪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宪法修改案须()A.1/2以上联名B.1/3以上联名C.1/4以上联名D.1/5以上联名7.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中共中央委员会C.国务院D.政协全国委员会8.我国第一次决定将直接选举的范围扩大到县、自治县的法律文件是()A.1953年选举法B.1979年选举法C.1982年选举法修正案D.1986年选举法修正案9.在全国人大选举产生的国家机关中,不向..全国人大做工作报告的是()A.全国人大常委会B.国务院C.中央军事委员会D.最高人民检察院10.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是()A.地方权力机关B.地方国家权力机关C.地方立法机关D.地方国家立法机关11.由人民通过选举人团选举产生国家元首的共和制政体国家是()A.法国B.美国C.新加坡D.希腊12.国务院中协助总理办理专门事项,直接向总理负责,并无独立行政管理权的机构统称为国务院()A.组成机构B.直属机构C.办事机构D.直属事业单位13.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的职权属于()A.全国人大常委会B.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C.国家主席D.国务院总理14.规定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行政机关职权的具体划分,属于国务院的()A.立法权B.提案权C.人事权D.领导权15.省级人民政府及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规章,必需经过该级政府讨论决定,讨论决定的会议是()A.政府行政会议B.政府常务会议或全体会议C.政府扩大会议D.行政首长办公会议16.按地方组织法规定,新一届地方人民政府领导人员依法产生后,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任命政府其他组成人员的时限是()A.1个月内B.2个月内C.3个月内D.6个月内17.民族自治地方区域界线变动的批准机关是()A.全国人大常委会B.中共中央政治局C.国务院D.民政部18.按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由行政长官提名,报请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的特别行政区的主要成员,其任职条件之一是在香港通常居住连续满()A.5年B.10年C.15年D.20年19.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概念是在()A.1978年B.1979年C.1980年D.1982年20.根据律师法及司法部有关文件规定,下列人员中可以申请律师执业的是()A.公证机关的公证师B.劳教部门的现职人员C.工矿企业的保卫干部D.具有高等院校法学本科以上学历,从事法律研究、教学等专业工作并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21.我国行使公诉权的机关是()A.审判机关B.检察机关C.行政机关D.纪检机关22.我国法律规定,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公民被选为陪审员必须年满()A.23岁B.25岁C.30岁D.40岁23.根据新修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条例》,人民解放军的最高军衔是()A.元帅B.大将C.上将D.大校24.依据党章规定,负责召集中共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的机构是()A.中央政治局B.中央政治局常委会C.总书记D.中央书记处25.有权决定开除严重触犯刑律的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党籍的是中共中央()A.书记处B.委员会C.政治局D.纪律检查委员会26.1949年9月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D.《和平建国纲领》27.政协全国委员会对地方委员会、上级地方委员会对下级地方委员会的关系是()A.指导关系B.领导关系C.监督关系D.隶属关系28.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A.村民直接选举产生B.村民代表选举产生C.乡政府任命D.村党支部选举产生29.职工代表大会对企业行政人员的民主监督是一种()A.法律监督B.工作监督C.群众监督D.专门监督30.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必须有正式党员()A.3人以上B.5人以上C.7人以上D.10人以上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2019版)第九章练习及答案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2019版)第九章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e121f7a76e58fafbb00307.png)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章节练习课程代码:00315第九章中央政府制度单选题1.国务院的前身是()A.中央人民政府B.政务院C.行政院D.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答案:B2.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A.中央人民政府B.国家监察委员会C.最高人民法院D.最高人民检察院答案:A3.国务院总理人选的提名权属于()A.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B.全国人大主席团C.国家主席D.全国人大答案:C4.国务院审计长人选的提名权属于()A.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B.全国人大主席团C.国家主席D.国务院总理答案:D5.依据法律规定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的是()A.国务院B.全国人大C.全国人大常委D.国家主席答案:A6.协助国务院领导处理国务院日常工作、统筹国务院办公事务的综合协调部门是()A.办事处B.办公厅C.办公室D.秘书处答案:B7.下列属于国务院直属机构的是()A.国家体育总局B.国家粮食局C.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D.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答案:A8.领导国务院办公厅的是()A.国务院总理B.国务院副总理C.国务委员D.国务院秘书长答案:D9.下列不属于国务院组成部门的是()A.国防部B.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C.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D.中国人民银行答案:C10.下列不属于国务院直属机构的是()A.海关总署B.国家广播电视总局C.国家体育总局D.国家文物局答案:D多选题1.国务院常务会议的组成人员有()A.国务院总理B.国务院副总理C.国务委员D.国务院秘书长E.中国银行行长答案:ABCD2.下列属于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的有()A.中国社会科学院B.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中国气象局D.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E.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答案:ABCDE简答题1.简述总理负责制的基本内容。
答:(1)总理全面领导国务院的工作;(2)总理须就国务院的工作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3)总理有权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提出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任免人选。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简答)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简答)](https://img.taocdn.com/s3/m/3d6071c276a20029bd642df4.png)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第一章绪论1.政治制度的概念P1: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其统治而采取的统治方法、统治方式的总和。
2.政治制度的特点P1:A、历史性( a、一定历史条件下随国家产生而形成的;b、又是随着各国历史的发展和统治阶级的更替而变化的);B、稳定性C、强制性D、合法性3.政治制度与社会文化制度的关系P4:1)思想文化意识对政治制度主要起导向作用;2)意识形态以及传统对政治制度及由政治制度决定的决策活动、实施活动有重要作用;3)思想文化意识的核心内容——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的关系更紧密,也更直接。
亨廷顿认为造成西方与非西方冲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权力、军事、经济的争夺;二是文化上的差异。
4.当代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P5:根本政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国家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5.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主要弊端P7: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形形色色的特权。
6.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P8:a巩固社会主义制度;b发展生产力;c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制度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P8:1)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建立了干部离退休制度;2)实现了党政职能分开,调整了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机构;3)社会主义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建设;4)实施公务员制度;5)转变政府职能,进行了行政机构改革;6)调整和规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经济关系;7)提出依法治国方略;8)明确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9)中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10)完善司法机关和司法制度.第二章当代中国国家制度1.《共同纲领》P13:1)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3)《共同纲领》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4)《共同纲领》还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f37fb504e87101f69e319538.png)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1制度是由一系列规则构成的体系,是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反映和体现。
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制度指的是一个社会为确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约束规则,一般包括非正式约束和正式约束两个部分。
非正式约束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无意识地形成的,主要包括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因素,正式约束也称正式规则,是指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带有强制性的规则,包括社会规则、政治规则、经济规则等。
狭义的制度指的就是正式约束及其结构化的形式,特别是社会组织机构及其所遵循的规则。
2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
从更为宽泛的角度看,政治制度是指社会政治领域中要求政治实体遵行的各类准则或规范。
政治制度是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出现而产生的,是人类出于维护共同体的安全和利益、维持一定的公共秩序和分配方式的目的,对各种政治关系所做的一系列规定。
3政治制度的内层或核心层是国体,它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是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它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首先是政权)由谁来行使;中层是政体(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以及政党和公民的行为准则等基本政治制度;外层则是可供政治实体直接操作的各类具体的规则、程序、方式等。
通常把中层和外层的具体政治制度称为“政治体制”。
4它居于中国政治制度多层次结构中的内层,是中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决定和制约着其他一切政治制度。
它体现在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和其他具体政治制度之中,并且贯穿这些制度的全过程。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发展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形式。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议民主共和制政体,是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直接体现。
这是由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决定的。
第九章 当代中国一般地方行政制度(复习资料)
![第九章 当代中国一般地方行政制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7b33340e45c3b3567ec8be2.png)
第九章当代中国一般地方行政制度第一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法律地位、组成和任期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法律地位我国是单一制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行政体制的基本特点是中央政府统率全国各级地方政府,中央与地方政府实行垂直领导。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中央人民政府的对称,具体说来,是指省、县、乡的人民政府,它们是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地方国家行政机关,执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地方性职权。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双重性质一方面,作为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从属于本级国家权力机关;另一方面,作为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除了对本级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外,还要对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这是我国单一制的国家行政结构。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既要执行整个国家的统一意志和统一政令,又要执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本行政区域重大事项的决定,把国家的整体利益和本地区的地方利益结合起来。
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组成和任期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组成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省长、副省长,自治区主席、副主席,市长、副市长,州长、副州长和秘书长、厅长、局长、委员会主任。
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县长、副县长,市长、副市长,区长、副区长和局长、科长。
乡、民族乡的人民政府:乡长、副乡长。
民族乡的乡长由建立民族乡的少数民族公民担任。
镇设镇长、副镇长。
《地方组织法》规定:各级地方行政首长和副职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根据行政首长提名,由本级人大常委会决定。
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任期1954年第一部《宪法》颁布以来县级政府的任期变化是2年、3年、5年。
2004年3月14日全国人大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指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每届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都是5年。
”第二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权地方政府的职权是其履行职能的合法基础。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作为地方政府的权力来源的依据,是地方政府的最高权力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括:(1)国务院全体会议;(2)国务院常务会议
国务院工作中的重大议题,必须经国务院常务会议或国务院全体会议讨论决定。 三、国务院的工作准则 国务院的工作准则是:执政为民,依法行政,实事求是,民主公开,务实清廉。 国务院工作规则具体包括了八个方面。
第四节 国务院的领导体制与工作规则
(一)国务院制度的历史发展 1.识记:(1)政务院; (2)“大部门制”。 2.领会:(1)国务院与政务院的区别; ( 2 ) 1978 年以来国务院的改革和新发展。 3.应用:全而深 化改革阶段国务院的发展和完善。 (二)国务院的法律地位、组成、任期与职权 1.识记:国务院的组成与任期。 2.领会:国务院的法律地位。 3.应用:国务院的职权。 (三)国务院的机构设置 1.识记:现阶段国务院机构设置的类型。 2.领会:国务院机构设置的历史演变。 3.应用:现阶段国务院各类机构设置的具体情况。 (四)国务院的领导体制与工作规则 1.识记:(1)国务院总理; ( 2 )总理负责制。 2.领会: ( l )国务院会议制度; ( 2 )国务院工作规则。 3.应用:总理负责制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第三节 国务院的机构设置
第三节 国务院的机构设置
第三节 国务院的机构设置
第四节 国务院的领导体制与工作规则
一、国务院的领导体制
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实行部长、委员会主任负责制。总理负责制是指 国务院总理依法全面领导国务院的工作,对国务院的工作承担全部责任,拥有完全决定权。
第四节 国务院的领导体制与工作规则
6.公文审批规则:加强协商沟通,规范审核签批流程,明确签发责任,严控公文 数量规格和篇幅。 7.工作纪律规则:严格执行决定,遵守讲话及文章发表纪律,加强信息审定纪律。 8.廉政和作风建设规则:坚持从严治政,严格财经纪律,坚持廉洁从政,改进调 研作风。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三)国务院的职权
国务院的职权主要包括:(1)国务院立法权(2)行政措施规定权(3)提出议案权(4)国家行 政事务领导和管理权(5)部分地区紧急状态决定权(6)机构管理权和人事管理权权(7)对外事 务管理权和缔约权(8)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第要包括: 1.行政法规制定权。行政法规制定权是行政立法权的重要形式,特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及全国 人大常委会的授权行使的行政立法权。 2.法律提案权。国务院有权向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团或委员长会议决定列入全 国人大或其常委会会议议程,并进入后续立法程序。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中,由国 务院提案的约占70%。 3.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赋予的授权立法权。授权立法是指有立法权的主体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授权其他国家机关和组织制定修改或废止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4.行政立法监督权。行政立法监督权是指国务院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监督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 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制定、变更或废止部门规章和政府规章的职权。
第三节 国务院的机构设置
一、国务院机构设置的历史演变
自 1982 年至 2018 年,国务院共进行了八轮机构改革。
二、现阶段国务院的机构设置
国务院的机构设置包括:(1)国务院办公厅(2)国务院组成部门(26个)(3)国务院直属特设 机构(4)国务院直属机构(10个)(5)国务院办事机构(6)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7)国务院 部委管理的国家局等。
国务院工作规则具体包括了八个方面。 1.依法行政规则: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科学民主,依法立法,严守法定权限和 程序。 2.科学民主决策规则:遵循决策程序,遵守会议制度,广泛征求意见,落实决策 责任。 3.政务公开规则: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拓展政务公开渠道,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4.依法接受监督规则:依法接受法定机关监督,认真接受社会舆论监督,高度重 视人民来信来访,健全工作责任制和行政问责机制。 5.会议规则:加强会议统筹,规范会议文件,印发严控会议数量和规模。
第二节国务院的法律地位、组成、任期与职权
一、国务院的法律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 关。
二、国务院的组成与任期
国务院由总理、副总理若干人、国务委员若干人、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书长组成。国务院的 任期与全国人大的任期相同,即每届为 5 年,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2019版
课程代码:00315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主讲:陈老师
第九章
中央政府制度
第一节 国务院制度历史的发展
一、政务院时期: 1949 一 1954 年
国务院的前身是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
二、建立与发展时期:1954 一 1965 年
1954 年 9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务院”。国务院的建立是人民代表大会制的重要成果,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的基本定型。
第一节 国务院制度历史的发展
政务院与国务院的区别。 1.机关性质不同。政务院是中央人民政府的下属机关,是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部 分。 2.负责主体不同。政务院对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国务院对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3.领导体制不同。政务院由总理、副总理若干人、委员若干人组成,实行委员会 制,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若非由政务院委员兼任者,均不是政务院组成人员 ,不参加众院会议。国务院由总理、副总理若干人、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 秘书长组成,国务院不设置不兼任部长或委员会主任的国务委员。
三、遭受严重冲击时期:1966 一 1978 年
为减轻“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的严重冲击,成立了“国务院业务小组”,实际承担国务院的主要业 务工作。
四、改革和新发展时期:1978年以来
根据各个历史阶段的主导任务和管理模式的不同,1978年至今国务院的改革和新发展可分为如下 三个阶段:(1)计划型管理阶段(1978年-1992年);(2)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改 革发展阶段(1992年至2012年);(3)全面深化改革阶段(2012年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