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论(五)

合集下载

古汉通论笔记

古汉通论笔记
6、值得注意的情况:引申义距离较远,为了要求区别,另造一个字来代表。如,“树”另造“竖”。
7、假借义:朱骏声所谓“本无其意,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干。只是借用,不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如,解通邂(解后即邂逅)。
通论(五)
1、文字学家主要凭字形来辨别本义,这是因为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本义的了解。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通论(二)
1、语言既有继承性,更有发展性。必须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
2、基本词汇:从古至今意义几乎没有变化,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继承性、稳固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在汉语词汇中只占极少数。使用同一形体而古今意义无关的词,在汉语词汇中更是少数。
E、转注:说法不一。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后代的争论:江声(部首,凡某之属皆从某);戴震(互训:转相为注,互相为训);朱骏声改变了定义和例字(引申: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
F、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以令长为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从、武、信、休、。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江、河、沐。
5、六书当中最重要的最能产的一种造字方式是形声。意符相同的形声字,在意义上大都和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意义范畴并不等于词义本身,不能从意符知道本义。但可以根据意符来辨认某一个形声字的几个意思中,哪一个是本义或比较原始的意义,哪些是引申义或假借义。对意符有三点注意:

古代汉语通论(五)

古代汉语通论(五)

古代汉语通论(五)古代汉语通论(五)双声叠韵和古韵通假⼀、什么是双声叠韵(⼀)双声:指的是两个字的声母相同或相近。

如:“蜘蛛”声母都是“zh-”“道德”声母都是“d-”但是,这两个例⼦有⼀定的区别,“道德”,“道”在古代属定母字,“德”属端母字,但两者同属⾆头(⾆尖中⾳)⾳,发⾳部位相同,也是双声。

⼀般来说,我们把声母相同的叫“正纽双声”;把声母相近的叫“旁纽双声”。

哪么,“纽”⼜是什么呢?就是声母,古代叫“纽”,是枢纽的意思。

古代汉语中有很多连绵词是双声关系,如《诗经》⾥就有“⽞黄”、“参差”、“踯躅”等等。

但是双声的不⼀定是联绵字。

双声是就某⼀时期具体的⾳系⽽⾔的,如“唐棣”,在古代是双声关系,现代则分属很不相同的声母,⽽不能算双声。

(⼆)叠韵:亦作“迭韵”。

指两个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

例如:“窈窕”的韵母都是“iɑo”,“螟蛉”的韵母都是“inɡ”,各⾃构成了叠韵;再如“彷徨”,前者没有韵头,后者有韵头,但韵腹、韵尾相同,也是叠韵。

古代汉语有很多连绵词是叠韵关系,如《诗经》中就有“绸缪”、“仓庚”等等。

但是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是两个不同的语⾳系统,有很多在古代汉语中是双声或叠韵的词,在现代汉语已经不是了,反之亦然。

如:“芣苡”在上古是叠韵,同属之部,但现在却不是叠韵。

⼜如“微妙”在先秦是双声,因为它们的古代声母都是[-m];⽽“威望”在先秦反⽽不是双声,因为“威”字在先秦属於零声母,⽽“望”字的声母是[-m]。

所以叠韵也是就某⼀时期的语⾳系统⽽⾔的。

当然,古今⾳的系统也有很多相⼀致的地⽅,例如“辗转”古今都是叠韵,“栗烈”古今都是双声。

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古今⾳是不相同的。

为了便於了解上古的双声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先秦的声母系统有所了解。

下⾯我们就讲⼀下古汉语三⼗六个字母。

(三)古汉语三⼗六个字母依照传统的说法,有所谓三⼗六字母,字母实际上就是声母;古代没有拼⾳字母,所以只好找出三⼗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

古代汉语通论

古代汉语通论

• 会意
• 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 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 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
• 转注
• 属于“用字法”。当两个字是用来表达相 同的东西,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相同的 部的词,没有相应 的文字对应。于是就找一个和它发音相同 的同音字来表示他的含义。
古代汉语通论(五)
——汉字的构造【P160-P169】
第三组:宋宇轩 陈钰茜 乔丹 杨靖怡 钟彩杏 孙铭健 刘碧晶
• 中国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曰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 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 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 、‘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 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㧑 ,‘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 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 ’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 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许慎
• 运用
• 实际上,古人并不是先有六书才造汉字。 因为汉字在商朝时,已经发展得相当有系 统,那时还未有关于六书的记载。六书是 后来的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 然而,当有了“六书”这系统以后,人们 再造新字时,都以这系统为依据。
• 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占大多数。这 是因为画出事物是一种最直接的造字方法 。然而,当文字发展下去,要仔细分工的 东西愈来愈多,难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 于是,形声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 用形旁交代类属,再用相近发音的声旁来 区分。也由于形声字在创造新文字方面十 分有效率,甲骨文时代约仅有一半不到的 字是形声,但到了近代,有80%的汉字是 形声字。
的解说,是历史上首次对六书定义的正式 记载。

古代汉语通论

古代汉语通论

四、“六书”的贡献及局限
贡献-1 “六书”是汉代人根据对小篆的形体分析而归纳、
总结出来的六条造字原则和具体的造字方法。
“六书”是以小篆为对象分析总结出来的,由于小篆 保存了古文字的象形象意性,所以,虽然不少古文 字用“六书”涵盖不了,但大部分古文字还可以用“六 书”的方法分析。
贡献-2
“六书说”抓住汉字“表意”这个根本特征,基 本上反映了汉字构造方式的客观实际,对通过 字形的分析来理解本义,对把握字义的演变线 索,对创造新字,都有重大意义。可以说,“六 书说”为中国文字学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给古文 字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局限性:
第一、象形、指事、会意三类界限不明确 。 第二、 “六书”不能概括所有汉字的造字方法。 第三、“六书”分析汉字的功能随汉字的演进而弱
(泅水之泅的本字) 声 )
省形与省声
形符或声符字的形体有时会被省略一部分,称之为 省形与省声。 省形如:“弑”,从殺省,式声。“屦”,从履省, 娄声。 省声字如:“徽”,微省声。糸mi与绳有关。 “進”,从辵chuo蔺省声。“珊”,从玉,删省 声。“毫”从毛,高省声。
5.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由于除了“考”和“老”二字以外,《说文解字》
至于“六书”的细目,到汉代才有记载。汉代记 述“六书”细目的有三家,三家的说法有异:
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中国文字学从春秋战国时期萌芽以来,到东汉发生 了一次质的飞跃,这个飞跃的标志就是许慎巨著 《说文解字》的诞生及其“六书说”理论的提出。
王筠《说文释例》:“视而可识则近于象形,察 而见意则近于会意。 ” 于省吾、梁东汉:“指事是一种用抽象符号来指示 字义所要表达事物的字。”

古代汉语通论

古代汉语通论

古代汉语(通论)*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古籍校注和训诂专书 (3)第三章文字 (10)第四章音韵 (13)第五章天文和历法 (19)*本文档的材料是在选取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通论内容的基础上,参以其它教材的相关内容,综合编辑而成。

本文材料作为《古代汉语》课程的通论内容是不完整的,更为详细的内容,请参考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四册),中华书局出版。

第一章绪论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即“五四”运动以前的汉族语言。

主要包括文言和古白话两种形式。

文言是以先秦时代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书面语言,既包括先秦时期的文献语言,也包括后来历代作家摹仿的作品语言。

白话是魏晋以后,以北方口语为基础、随时代发展而变化的一种书面语言。

文言是古代汉语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

文言语言是一种十分成熟的书面语言,有鲜明的语言规律,也是记录我国古代文献资料的基本语言。

古代汉语是研习古代经典的工具课,开设这门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为今后研习古代经典创造条件。

古代汉语的学习内容通常分为文选和通论两个部分,其中通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语法:分实词、虚词、句子三大部分内容。

2、文字:包括文字的产生、流变及文字的结构,还包括古人对于汉字结构分析的“六书”等理论等。

它解决的是汉字的形体问题。

3、词汇:包括古今汉语词汇词义的演变、引申及同义词的辨析、解释词义的方法等。

4、音韵:主要涉及古代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古代的声母、韵部等的归纳探讨推测及通过声音解释意义等内容。

其中文字、音韵、词汇这三方面内容和我国传统语言学(即“小学”)中的文字、音韵、训诂大体相当。

5、有关的古代文化的常识:如古代的典章制度、名物、工具书、文体、古书注释的相关知识等。

其中语法和词汇部分在古代汉语通论当中所占比重最大,主要是从语言规律这一角度,来阐述古代汉语在语言学上的现象。

而本课程不注重语言学上的知识,并不打算将古代汉语作为一门语言学来掌握,而只是要教给一种研习古代经典的方法,因此反而是传统训诂学的名号更符合开设本课程的要求。

通论5:古今词义的异同

通论5:古今词义的异同

通论(五)—— 古今词义的异同2019.11 古代汉语良嘗閒從容步游下邳(pī)圯(yí)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史記·留侯世家》)嘗:曾經。

閒:閑暇時。

從容:隨意。

步游:散步。

圯:橋。

老父:老年男子。

衣:穿。

褐:粗布短衣。

至:到。

所:地方。

直:特,故意。

墮:墜落。

使動。

履:鞋子。

顧:回頭。

謂:告訴……說。

孺子:小子。

词汇的更替旧词消亡:圯,褐,履新词产生:桥,粗布短衣,鞋词义的变化【從容】古:随意。

今:镇静,沉着;(时间)宽裕。

词汇的变化与词义的变化词汇是由众多的词构成的,自古至今,词汇是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的。

这种发展变化包括三个方面:1、旧词不断消亡。

2、新词不断产生。

3、词义不断变化。

1、旧词不断消亡。

牲畜种类词:特, 㸬(bèi ), 犙, 牭, 羳( fán ), 公牛黄肚羊 两岁牛三岁牛四岁牛古代官职等级: 君、臣、仆、吏、奴、婢、大夫、尚书、丞相、宰相。

骠《说文解字》中就有很多词现在已经淘汰了。

如:马部,表示马的颜色的词就有23个,而大部分都废弃了,保留到现在的只有骠(biāo )了。

“黄骠马”为一种黄毛夹杂着白点子的马。

骆《说文·马部》:“骆,马白色黑鬃尾也。

”现代虽然还有这个字,但是只是在“骆驼”一词中出现,属于音译词,与许慎的“骆”不是同一个字。

2、新词不断产生。

孝廉:汉时官制。

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3、词义不断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发展,绝大多数词的意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由以上三点可知,我们讲古今词义的异同,只是词汇演变中的一种情况。

我们讲的词义异同,是指同一个词,它所指的意义古代和现在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古代汉语:第五单元(通论-副词)

古代汉语:第五单元(通论-副词)

古代漢語第五單元通論——副詞——副詞的基本概念、分類——各類副詞舉要文選——司馬遷《報任安書》——《史記》的基本情況暨語言研究——文選串講古代漢語中的副詞·第一節一、副詞的概念暨功能(一)副詞的概念1.副詞是什么?一般能修飾或限制動詞、形容詞以表示行爲動作或性狀的程度、範圍、時間既肯定、否定等意義的詞。

《古漢語知識詳解辭典》681頁2.副詞概念的由來副詞譯自英語adverb,源于拉丁語adverbium,原爲“附加於動詞”之意。

同上3.副詞在相關古代漢語語法學著作中的別名狀字(《馬氏文通》:“凡實字以貌動靜之容者,曰狀字。

”21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副字(陳承澤《國文法草創》:“副字乃限製或修饰動字、象字或其他副字之字也。

”43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二)副詞的功能一般隻能位於謂詞性成分之前,充當其脩飾性成分,而不受其他成分脩飾。

劉雲峰2頁二、副詞的分類“副詞內部需要分類,可是不容易分得幹凈利索,因爲副詞本來就是一個大雜燴。

”呂叔湘《漢語語法分析問題》36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各家分類並不相同,最多11類(如王力、楊伯峻何樂士),最少的5類(如孫錫信)。

我們的教材分爲六類:程度副詞範圍副詞時間副詞情態副詞否定副詞表敬副詞第二節副詞的分類介紹一、程度副詞程度副詞表示行爲、性質的程度。

根據所標程度的深淺可以分三類:一類表示程度高的一類表示程度低的一類表示程度在原有基礎上更近一層的表示程度高的副詞有“太”、“甚”、“極”等。

教材提到的“少”、“稍”和“頗”二、範圍副詞範圍副詞都用作謂語的脩飾語,在句中作狀語,主要表示主語或賓語在參與謂語所代表的動作行爲時範圍的大小。

……(範圍)主要是指發出或接受動作者是全體還是個別,是多數或是少數。

楊伯峻、何樂士304頁教材主要講授古今有變化的範圍副詞如“但”以及和“但”用法基本相同的“徒”、“特”、“第”、“直”等。

①徒善不足以爲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古代汉语通论5

古代汉语通论5

指事字的特點: 1、是獨體的。 2、沒有表音成分。 (三)會意 許慎:“ 許慎:“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 信是也。” 信是也。”即會意就是把表示事類意義的字放在 一起,並且把它們的意義合在一起,從而看出一 個新的意義。 初:始,小篆 用刀和衣組成,表用刀裁衣, 是製作衣服的開始步驟,因而有始之意。 宿:甲 表示人睡在屋裏的簟席上, 是簟 的象形初文。小篆訛變為 (與簟音極近)。 臽:金 篆 表人掉在陷阱裏。臽或是陷 的初文。
《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從三數。” 《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從三數。” 《說文》:“丄,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 《說文》:“丄,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 《說文》:“丅,底也。指事。” 《說文》:“丅,底也。指事。” 在象形字的基礎上添加指示符號 本:《說文》:“ 本:《說文》:“本,木下曰本。從木,一 在其下。” 在其下。” 刃:《說文》:“ 刃:《說文》:“刃,刀堅也。象刀有刃之 形。” 形。” 亦:《說文》:“ 亦:《說文》:“亦,人之臂亦也。從大, 象兩亦之形。” 象兩亦之形。” 牟:《說文》:“ 牟:《說文》:“牟,牛鳴也。從牛,象其 聲氣從口出。” 聲氣從口出。” 曰: 在口上標出短橫,代表口中發出的言 語聲音。
(二)指事 許慎:“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許慎:“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視而可識”一眼看去就可以認識大體;“察 視而可識”一眼看去就可以認識大體;“ 而見意” 而見意”,仔細觀察就能發現意義所在。它與象 形字區別在於:象形字是具體形象的描繪,而指 示字卻包含了抽象的指示事物的符號,甚至全由 抽象符號構成。如“ 抽象符號構成。如“一、二、三、四、五、六、 上、下、本、末、朱、刃、厷、亦,寸、甘” 上、下、本、末、朱、刃、厷、亦,寸、甘”等 指事,就是用指事性的符號表示一些不易用 象形字直接描畫的比較抽象、概括的事物。它可 以分為: 1、純粹符號性質的 如:一、二、三、四、五、六、上、下 《說文》:“ 《說文》:“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 天地,化成萬物。” 天地,化成萬物。” 《說文》:“二,地之數也。從偶一。” 《說文》:“二,地之數也。從偶一。”

古代汉语通论知识整理

古代汉语通论知识整理

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法有三种:1、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的是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

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几十年内,有按照注音字母排列的。

如杨树达《词诠》。

在古代,大多是按平水韵106韵排列。

如阮元主编的《经籍纂诂》。

缺点:查字方便,但不明字音或读音不准时,就难以找到要查找的字。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为序。

同一部首的,笔画少的在前,笔画多的在后。

缺点:字归属哪一部,多少画,不容易确定。

3、按编码排列。

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编出号码,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缺点:字角的归类要靠死记,如不常用,容易忘记。

二、汉语字典辞书注音方法1、直音法:直接用同音字注音,如:“篙”,音“高”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读若:读音像,如琎,读若津;叶韵:通过临时改读字音,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

叶同协,意思是和谐。

如《诗经。

周南。

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朱熹:“方,叶甫妄反。

”)二、常用字典辞书及其使用方法名称作者时间特点★《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清(公元1716)部首排列法,214部,收字47035。

释字体例:先音后意。

注音用反切,释义用文言。

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1915部首排列法,收字48000。

注音采用《集韵》的反切,还加入注直音。

《辞源》1915部首排列法,214部。

释字体例:先释单字字义,后释复音词或词组的意义和用法。

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辞海》舒新城,沈颐,张相1936部首排列法,214部(旧)—250部(新)。

《古代汉语》王力 中华书局 1997 03

《古代汉语》王力 中华书局 1997 03

《古代汉语》王力中华书局1997 03目录王力简介--------------------------------------------------------------------------------◇绪论◇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古汉语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汉语通论(五)汉字的构造◇古汉语通论(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古汉语通论(八)叙述句◇古汉语通论(九)否定句,否定词◇古汉语通论(十)疑问句,疑问词◇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古汉语通论(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古汉语通论(十八)古书的注解(下)◇古汉语通论(十九)古代文化常识(一)◇古汉语通论(二十)古代文化常识(二)◇古汉语通论(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识(三)◇古汉语通论(二十二)古代文化常识(四)◇古汉语通论(二十三)古文的文体及其特点◇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古汉语通论(二十五)骈体文的构成(上)◇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古汉语通论(二十七)◇古汉语通论(二十八)◇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上)◇古汉语通论(三十)诗律(下)◇古汉语通论(三十一)词律◇古汉语通论(三十二)曲律◇第一单元文选(左传)◇第二单元文选(战国策)◇第三单元文选(论语)◇第四单元文选(孟子)◇第五单元文选(墨子)◇第六单元文选(诗经)◇第七单元文选(楚辞)◇第八单元文选(史记)◇第九单元文选(贾谊)◇第十单元文选(韩愈)◇第十一单元文选(沈约)◇第十二单元文选(贾谊)◇第十三单元文选(两汉乐府民歌)◇唐宋五言古体诗◇第十四单元文选(词)◇次韵章质夫杨花词[1]◇曲·小令◇常用词(一)60字◇常用词(二)62字◇常用词(三)65字◇常用词(四)65字◇常用词(五)63字◇常用词(六)66字◇常用词(七)71字◇常用词(八)93字◇常用词(九)91字◇常用词(十)95字◇常用词(十一)89字◇常用词(十二)88字◇常用词(十三)96字◇常用词(十四)82字◇〔附录一〕简化字与繁体字对照表◇〔附录二〕汉字部首举例◇〔附录三〕上古韵部及常用字归部表◇〔附录四〕上古声母常用字归类表◇〔附录五〕词谱◇〔附录六〕曲谱◇〔附录七〕曲韵常用字表◇〔附录八〕常用词音序检字总表◇〔附录九〕常用词笔画检字总表◇编后记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作者:秋闲提交日期:2010-01-28 11:17:04 1楼自从部落改了版,编辑文字都会出现乱码,怎么办呢?作者:秋闲提交日期:2010-01-28 15:57:12 2楼王力简介王力先生(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五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五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五汉字的构造关于汉字形体的构造,传统有六书的说法。

《周礼•地官•保氏》说,保氏(官名,掌教育)以六艺教国子(公卿大夫的子弟),六书是六艺之一,但是没有说明六书的内容。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古者八岁入小学。

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声、转注、假借。

”郑众注《周礼》,以为六书是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许慎《说文解字•叙》以为六书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清代后,大家大致才用许慎订的名称和班固订的次序,依次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1.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诘诎,即弯曲)(1)大部分是独体象形、少部分是合体象形。

(2)由象形符号构成,字形近于图画,所画即为字义所表示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位;一般为实物名词。

人:像人体的侧视形。

女:像交手曲膝跪坐的妇女形目:甲骨文像人眼形。

小篆改横为直,形已失真。

臣:像竖目形。

字形画顺服的奴隶注视主人的一只眼睛,本义指奴隶。

自:甲骨文像鼻子形。

后加声符成“鼻”,以表其本义。

牛:甲骨文像牛头正视形。

羊:甲骨文像羊头正视形。

木:甲骨文像有枝干根梢的树形。

水:甲骨文像流水形。

申:甲骨文像闪电形,本义是电。

眉:甲骨文像眼目上的眉毛形果:甲骨文像树上结有果实形。

小篆将甲骨文木上的三个果实省为一个,同时加上饰画“十”。

2.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指事字有如下特点:(1)独体指事(2)加体指事本:本义指树根末:本义指树梢朱:本义指树干。

后加木旁作“株”,表其本义。

亦:甲骨文,在正面人形(大)的两腋下加两个点,以指明人的臂腋之处,本义为腋。

“腋”是从肉腋声的后起形声字,其声符“夜”是从夕亦声的形声字。

寸:小篆,又下用一横指出中医所谓寸脉或寸口之所在。

本义为寸脉、寸口。

因其距手的距离,后借以表示长度单位,十分为一寸。

刃:刀口。

3.会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古代汉语通论部分讲义

古代汉语通论部分讲义

古代漢語通論部分筆記第一章:汉字第一节:几个重要的概念一、语言二、汉语三、文字四、汉字五、引子:偏旁的读音(一)、宀:读音mián,表示房屋,引申为宇宫。

(二)、彳:读音chì,表示道路上行走,例字徐(安行也)。

(三)、囗:读音wéi,例字园、圃、国。

(四)、疒:读音nè,例字疾、病。

(五)、页:读音xié,例字颜(印堂)、硕(头很大)、题(额头)、颠(头顶)。

(六)、辵\辶:读音chuó,表示行走,例字造(到某地):造访、登峰造极。

(七)、攵\攴:读音pū,例字攻(击也)、收(捕也)。

(八)、糸\纟:读音mì,例字经、纬、绝(丝线断了)。

(九)、玉\ 例字瑜、玲、璟、瑾、理、瑕。

六、关于文字的两种说法:(一)、许慎《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以类形象,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文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独体为文,合体为字)(二)、向熹《古代汉语知识词典》“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文字的产生突破了语言在事件和空间上的限制,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

”第二节:语言和文字的关系一、清·陈澧《东塾读书记》“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于文字。

文字者,意与声之迹也。

”二、汉·扬雄《法言》“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三、唐·孔颖达《尚书·叙》“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

”四、两者的关系(一)、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文字则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

(二)、语言当中的每一个词代表一定的声音和意义,而文字兼具“形、音、义”。

(三)、文字和语言互为表里,文字依附语言得到声音和意义,而语言必须考文字得到记录和保存。

第三节:文字的起源(一)、结绳记事(二)、《说文解字·叙》“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者观象于天,俯者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古代汉语通论(五)

古代汉语通论(五)

古代汉语通论(五)双声叠韵和古韵通假一、什么是双声叠韵(一)双声:指的是两个字的声母相同或相近。

如:“蜘蛛”声母都是“zh-”“道德”声母都是“d-”但是,这两个例子有一定的区别,“道德”,“道”在古代属定母字,“德”属端母字,但两者同属舌头(舌尖中音)音,发音部位相同,也是双声。

一般来说,我们把声母相同的叫“正纽双声”;把声母相近的叫“旁纽双声”。

哪么,“纽”又是什么呢?就是声母,古代叫“纽”,是枢纽的意思。

古代汉语中有很多连绵词是双声关系,如《诗经》里就有“玄黄”、“参差”、“踯躅”等等。

但是双声的不一定是联绵字。

双声是就某一时期具体的音系而言的,如“唐棣”,在古代是双声关系,现代则分属很不相同的声母,而不能算双声。

(二)叠韵:亦作“迭韵”。

指两个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

例如:“窈窕”的韵母都是“iɑo”,“螟蛉”的韵母都是“inɡ”,各自构成了叠韵;再如“彷徨”,前者没有韵头,后者有韵头,但韵腹、韵尾相同,也是叠韵。

古代汉语有很多连绵词是叠韵关系,如《诗经》中就有“绸缪”、“仓庚”等等。

但是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是两个不同的语音系统,有很多在古代汉语中是双声或叠韵的词,在现代汉语已经不是了,反之亦然。

如:“芣苡”在上古是叠韵,同属之部,但现在却不是叠韵。

又如“微妙”在先秦是双声,因为它们的古代声母都是[-m];而“威望”在先秦反而不是双声,因为“威”字在先秦属於零声母,而“望”字的声母是[-m]。

所以叠韵也是就某一时期的语音系统而言的。

当然,古今音的系统也有很多相一致的地方,例如“辗转”古今都是叠韵,“栗烈”古今都是双声。

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古今音是不相同的。

为了便於了解上古的双声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先秦的声母系统有所了解。

下面我们就讲一下古汉语三十六个字母。

(三)古汉语三十六个字母依照传统的说法,有所谓三十六字母,字母实际上就是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

他们将汉字按声母相同的归为一类,并在每一类里找出一个字来代表声母。

古汉语通论

古汉语通论

古汉语通论緒論何為“古代漢語”?它包含兩個體系:1.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后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文言文)。

2.唐宋以來以北方話為基礎而形成的古白話(口語)。

(1)古白話:六朝以后,特別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

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

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

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学术界一般把从晚唐五代开始直至“五四”时期形成的古白话称作近代汉语)。

通論二—古今詞義的異同古今詞義的異同,概括起來,主要有三:(一)古今意義基本未變:如“馬、牛、羊、山、水、人、手、日、月”等。

這類詞數量不多,卻是漢語的基本詞滙。

這些詞滙體現漢語詞滙的傳承、穩固方面。

(二)古今意義完全不同的:就是說,有些詞從形體看,古今一致,從意義看,迥然不同。

如“行李、去、走”等。

(三)古今詞義變化微殊的(同中有異):即古今意義之間,既有聯繫,又有發展;既有某些相同點,又有各種不同之處。

這類詞我們又分兩類。

如下:1.詞義範圍的差異:有擴大、縮小、轉移。

(1)擴大:古義範圍窄今義寬:菜:古代專指“蔬菜”,不包括肉類、蛋類等。

《說文》:“菜,草之可食者。

”這是“菜”的古義。

直到宋代“菜”還是不包括肉類等。

睡:古代專指坐着打瞌睡。

《說文》:“睡,坐寐也。

”《史記·商君列傳》:“孝公既見衛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

”河:漢代以前專指“黃河”,一般河流用“水”錶示。

其它的“江”古代專指“長江”。

(2)縮小:古義範圍大今義範圍窄臭:古義泛指所有氣味,包括好聞的、難聞的、香氣、穢氣。

《周易·繫詞》:“其臭如蘭。

”所以當要表示穢氣時前面冠以“惡”。

如《禮記·大學》:“惡wù惡臭”湯:古義泛指熱水、開水。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全)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全)

古代汉语通论一、古汉语常用工具书(一)工具书: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以特定的编排形式和检索方法,为人们迅速提供某方面基本知识或数据线索,专供查阅的特定类型的图书。

(二)工具书的编排方式:1、按义序排列2、按部首、笔划排列3、按号码排列4、按音序排列❖关于字典和词典⑴字典:《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汉语大字典》《新华字典》⑵词(辞)典:《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三)古代的注音方法:1、譬况法用打比方的办法,通过描写性、说明性的叙述来指示发音。

《公羊传》:《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

东汉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见伐者为主,读伐短之。

齐人语也。

譬况法注音或对声音长短进行说明,或描写其发音部位,或描写其发音方法,但都不是正式的注音方法。

2、读若法(也叫“读如”)用一个和被注字读音相近的字来注音。

《礼记·少仪》:祭祀之美,齐齐皇皇。

郑玄注:“皇,读如归往之往”。

读若法仍是比况被释字的读音,只求近似,所标的音仍不十分准确。

“读若、读如”也用于破假借字,如《礼记》:起居竟信其志。

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3、直音法汉代末年始用直音法注音。

指用同音字注音,常见格式“某音某,某音某某之某,某音某某”。

盅,音古;毕,音必;畔,音叛。

贯掼,关去。

梧,从木吾声。

局限性:⑴无同音字,如“蹭、糗、欸”。

⑵同音字比较生僻,注之无意义。

如“然”的同音字“燃、蚺、髯”。

4、反切注音某某切,唐以前称“某某反(或翻)”。

利用汉语双声、迭韵原理,用两个字注另一个字的音,反切上字与所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红,胡笼切;毛,莫袍切;送,苏弄切;东,德红切从东汉末年到1918年注音字母公布,反切法一直被作为汉字注音的主要方法。

5、注音字母中国第一套法定的汉字形式的标注汉字的拼音字母,又称国音字母、注音符号、注音字符。

古代汉语王力第一册二单元通论补充

古代汉语王力第一册二单元通论补充

古代汉语王力第一册二单元通论补充通论(五)——汉字的构造阅读古书,主要是词汇问题,因为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多义词,而这些多义词与现代汉语又有很大的差异,要一一记住常用词的每一个义项,有一定的困难。

尤其是词的本义,由于年代久远,往往被压在多个义项的最底层。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与意义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造字时代,字形与本义的关系更密切,而弄清了本义,可以理清多义词的引申线索,有助于对词义的掌握。

因而,有必要了解汉字形体的结构。

一、关于“六书”汉字的结构可以根据不同需要进行不同的分析,如“徒”“行”“章”三个字,启蒙教学和书法教学从记忆字形和安排结构考虑,前两个认为是左右结构,后一个认为是上立下早的上下结构。

但如果要从造字意图来分析,就不会这样分析,我们的古人早就学会从造字意图来对汉字进行分析,这就是传统语言文字学即“小学”所说的“六书”,下面我们进行介绍。

(一)“六书”三家说“六书”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养国以道,乃教之六艺。

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艺,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六书是六艺之一,但书中没有说明六书的内容。

到了汉代,才有人对六书进行了阐述,有三家,其名称和次序如下:班固:形象、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转注、谐声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从三家所解说来看,“六书”的内容基本是相同的,只是名称稍异,次序也不同。

清代以后,一般人在名称上采用许慎的,次序上采用班固的,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二)许慎给六书下的定义和字例三家中,班固和郑众只说出了“六书”的名称,而没有给“六书”下定义,也没有举出字例。

只有许慎不但有理论,而且有实践,其理论和实践就在他花21年心血写成的《说文解字》一书中。

其理论主要在《说文解字叙》中,在叙中,许慎给六书下了定义,还各举了两个字为例。

古汉语通论(五) 汉字的

古汉语通论(五)  汉字的

• 但是,跟词义引申无关的“本无其字”的 但是,跟词义引申无关的“本无其字” 借字表音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借字表音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无论从普 通文字学的角度,还是从汉字的事实来看, 通文字学的角度,还是从汉字的事实来看, 都必须承认这一点。 都必须承认这一点。词义引申是一种语言 现象, 现象,借字表音则是用文字记录语言的一 种方法,二者有本质的不同。 种方法,二者有本质的不同。 • 在古代的文字学者中,已经有人指出了把 在古代的文字学者中, 词义引申跟借字表音混同起来的不妥当。 词义引申跟借字表音混同起来的不妥当。 • 但是清代以前的文字学者绝大多数是把引 申包括在假借里的。 申包括在假借里的。即使是已经比较明确 地认识到词义引申和借字表音这两种现象 的不同性质的人,多数也还是这样做。 的不同性质的人,多数也还是这样做。
1、部首與意符 、 部首和意符的兩個不同的概念: 部首和意符的兩個不同的概念: 意符對聲符而言。 意符對聲符而言。 部首對所統屬的各個字而言。 部首對所統屬的各個字而言。 原則上意符都可以作為部首, 原則上意符都可以作為部首,但部首不一 定都是形聲字的意符。因為: 定都是形聲字的意符。因為: • 1)部首所統屬的字不一定都是形聲字。如 )部首所統屬的字不一定都是形聲字。 貝部的負。 貝部的負。 • 2)有些部首本身就不是形聲字的意符。如 )有些部首本身就不是形聲字的意符。 雔部。 雔部。 • 在大部分情況下,可以說部首就是意符。 在大部分情況下,可以說部首就是意符。 • • • • •
• 領:脖子。“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 脖子。 如有不嗜殺人者, 皆引領而望之矣。 孟子•梁惠王 民,皆引領而望之矣。”(《孟子 梁惠王 上》) • 項:脖子的後部。“項背相望” 脖子的後部。 項背相望” • 頒:大頭,(形容詞)“有頒其首”《小 大頭,(形容詞) 有頒其首” ,(形容詞 魚藻》 雅•魚藻》 魚藻 • 頗:頭偏。 頭偏。 • 顧:回頭看。 “瞻前顧後” 回頭看。 瞻前顧後” • 頓:頓首(磕頭)。“太子避席頓首。” 頓首(磕頭)。“太子避席頓首。 )。 戰國策•燕策三 燕策三》 (《戰國策 燕策三》)

古代汉语-通论5音韵

古代汉语-通论5音韵

“等”虽是关于韵腹的概念,但它涉及韵头,而韵头又和声 母有着搭配关系,因此“等”又和声母发生了关系。 “三十六字母”与四等的搭配关系如下: “帮滂并明”和一、二、三、四等都相配; “非敷奉微”只和三等韵相配; “端透定泥”只和一、四两等韵相配; “知彻澄娘”只和二、三两韵等相配; “精清从心”只和一、四两等韵相配; “邪”只和四等韵相配; “照穿床审”只和二、三两等韵相配; “禅”只和三等韵相配;
“见、溪、疑”和一、二、三、四等都相配; “群”只和三等韵相配; “影、晓”和一、二、三、四等都相配; “匣”只和一、二、四等韵相配; “喻”只和三、四两等韵相配; “来” 和一、二、三、四等都相配; “日”只和三等韵相配。 这种搭配关系客观存在,所以音韵学有“照二、照三”、 “喻三、喻四”之类的说法,似乎声母也分“等”。其实 “等”只是对韵腹的区分,而涉及声母罢了,所以陈澧说: “等之云者,当主乎韵,不当主乎声。”

非[]—弗[] 负[]—背 []——阴变入 陟[ ]— 登[] 类[]—伦 []——入变阳 (2)韵尾不变而韵腹变化,称“旁转”。 省[]—相[] 合[]—阖[] ——主要元音舌位升降

“对转”虽属韵尾变化,但入声韵尾变化导致声调变化,即 “入声四派”。
韵是韵部的简称,指形成诗歌韵脚的同一类韵母。李白《早 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jian),千里江陵一日还(huan)。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shan)。 “间、还、山”的韵母不完全相同,但能形成韵脚,即属同 一韵——平水韵的“删韵”。
韵和韵母的区别: 第一,韵是类别概念;韵母是个别概念。单个的韵母不能称 韵。 第二,韵包括韵腹、韵尾(如果有韵尾)和声调,不包括韵 头;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不包括声调。因此,韵 腹、韵尾相同而韵头不同可属一韵,如“间-ian、还-uan、 山-an”,韵头、韵腹、韵尾相同而声调不同却分为不同的韵, 如《广韵》“东、董、送”——“平、上、去”三韵。韵强 调声调相同,而不论韵头;同一韵母则强调韵头相同,而 不论声调。

古代汉语通论知识整理

古代汉语通论知识整理

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法有三种:1、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的是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

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几十年内,有按照注音字母排列的。

如杨树达《词诠》。

在古代,大多是按平水韵106韵排列。

如阮元主编的《经籍纂诂》。

缺点:查字方便,但不明字音或读音不准时,就难以找到要查找的字。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为序。

同一部首的,笔画少的在前,笔画多的在后。

缺点:字归属哪一部,多少画,不容易确定。

3、按编码排列。

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编出号码,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缺点:字角的归类要靠死记,如不常用,容易忘记。

二、汉语字典辞书注音方法1、直音法:直接用同音字注音,如:“篙”,音“高”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读若:读音像,如琎,读若津;叶韵:通过临时改读字音,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

叶同协,意思是和谐。

如《诗经。

周南。

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朱熹:“方,叶甫妄反。

”)二、常用字典辞书及其使用方法韵,入声17韵,共106韵。

三、《说文解字》的体例、价值和说文四家《说文解字》的体例: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收字9395个,另有重文1163个。

《说文解字》的价值:1、确定了“六书”理论;2、按照“六书”原则,创立了汉字部首,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数的体例;3、保留了小篆,便于从字形说明本意,并为释读甲金骨文提供了依据;4、保留了先秦词义和汉代训诂资料;5、保留了古音资料;6、记载了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

说文四家: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古代汉语通论知识整理

古代汉语通论知识整理

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法有三种:1、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的是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

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几十年内,有按照注音字母排列的。

如杨树达《词诠》。

在古代,大多是按平水韵106韵排列。

如阮元主编的《经籍纂诂》。

缺点:查字方便,但不明字音或读音不准时,就难以找到要查找的字。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为序。

同一部首的,笔画少的在前,笔画多的在后。

缺点:字归属哪一部,多少画,不容易确定。

3、按编码排列。

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编出号码,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缺点:字角的归类要靠死记,如不常用,容易忘记。

二、汉语字典辞书注音方法1、直音法:直接用同音字注音,如:“篙”,音“高”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读若:读音像,如琎,读若津;叶韵:通过临时改读字音,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

叶同协,意思是和谐。

如《诗经。

周南。

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朱熹:“方,叶甫妄反。

”)平水韵:唐宋以后人们写诗所用的诗韵。

上平声15韵,下平声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共106韵。

三、《说文解字》的体例、价值和说文四家《说文解字》的体例: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收字9395个,另有重文1163个。

《说文解字》的价值:1、确定了“六书”理论;2、按照“六书”原则,创立了汉字部首,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数的体例;3、保留了小篆,便于从字形说明本意,并为释读甲金骨文提供了依据;4、保留了先秦词义和汉代训诂资料;5、保留了古音资料;6、记载了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

说文四家: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通论(五)双声叠韵和古韵通假一、什么是双声叠韵(一)双声:指的是两个字的声母相同或相近。

如:“蜘蛛”声母都是“ zh-”“道德”声母都是“ d-” 但是,这两个例子有一定的区别,“道德”,“道”在古代属定母字,“德”属端母字,但两者同属舌头(舌尖中音)音,发音部位相同,也是双声。

一般来说,我们把声母相同的叫“正纽双声” ;把声母相近的叫“旁纽双声” 。

哪么,“纽”又是什么呢?就是声母,古代叫“纽”,是枢纽的意思。

古代汉语中有很多连绵词是双声关系,如《诗经》里就有“玄黄”、“参差”、“踯躅”等等。

但是双声的不一定是联绵字。

双声是就某一时期具体的音系而言的,如“唐棣” ,在古代是双声关系,现代则分属很不相同的声母,而不能算双声。

(二)叠韵:亦作“迭韵”。

指两个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

例如:“窈窕”的韵母都是“ i a”,“螟蛉”的韵母都是“ in g”各自构成了叠韵;再如“彷徨” ,前者没有韵头,后者有韵头,但韵腹、韵尾相同,也是叠韵。

古代汉语有很多连绵词是叠韵关系,如《诗经》中就有“绸缪”、“仓庚”等等。

但是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是两个不同的语音系统,有很多在古代汉语中是双声或叠韵的词,在现代汉语已经不是了,反之亦然。

如:“芣苡”在上古是叠韵,同属之部,但现在却不是叠韵。

又如“微妙”在先秦是双声,因为它们的古代声母都是[-m]; 而“威望” 在先秦反而不是双声,因为“威”字在先秦属於零声母,而“望”字的声母是[-m] 。

所以叠韵也是就某一时期的语音系统而言的。

当然,古今音的系统也有很多相一致的地方,例如“辗转”古今都是叠韵,“栗烈”古今都是双声。

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古今音是不相同的。

为了便於了解上古的双声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先秦的声母系统有所了解。

下面我们就讲一下古汉语三十六个字母。

(三)古汉语三十六个字母依照传统的说法,有所谓三十六字母,字母实际上就是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

他们将汉字按声母相同的归为一类,并在每一类里找出一个字来代表声母。

如:“帮、边、包、标”声母一样,取“帮”作代表字。

古人就是这样建立他们的声母系统的。

1、守温字母(三十字母或守温字条)大约唐朝末年的时候,有一个叫守温的和尚,他根据梵文和藏文的拼音原理,对古人归为“双声”的各类字进行分析研究,把声母读音相同的归为一类,把所有汉字按声母读音归纳,共得三十个声类,然后为每一个声类选定标目名称。

后代称为“守温字母” 。

守温和尚第一个为汉语语音制定了三十个声母代表字。

如:南梁汉比丘守温述:唇音不芳并明舌音端透定泥是舌头音知彻澄娘日是舌上音牙音见君溪群疑等字是也齿音精清从是齿头音审穿禅照是正齿音喉音心邪晓是喉中音清匣喻影亦是喉中音浊'”(引自王力《汉语音韵学》)这些就是后代所称的三十字母。

从前认为守温创制的是另一套更为通行的三十六字母,后来在敦煌发现了唐写本《守温韵学》残卷,才确知三十字母为守温所制。

此后,由宋人在守温字母的基础上,又增益了六个字母,成为三十六字母。

所增益的六个字母是“非、敷、奉、微、娘、床” 。

“非、敷、奉、微”是从重唇音分化出来的四个轻唇音,原来的泥母分成了泥和娘,禅母分成了禅和床。

这三十六个字母大致反映了唐宋时代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

三十六字母见下图:、清浊全 淸全 秋抉 浊1牙见k群b舌舌头端t A t 1定d*皆舌上旬* 制1*i•重带P滂P*井X 期OL +音轻非] « r奉V微03应头辅ts 心9从曲 邪窑音正齿 M tQ审« 穿心 床d 芒喉音晓X厘¥喻j半舌X )1半齿0 t《韵镜》2、上古三十二字母:I .王力认为章组与端组、日母与泥母、喻四与定母、庄组与精组在上古只是音近而不是全同。

以下是汉语上古32个声母及其拟音:同中古三十六字母相比要合并一些,以及分化一些:[1]合并的是:①知、彻、澄、娘要与端、透、定、泥合并;②非、敷、奉、微要与帮、滂、并、明合并;[2]分化的有:①照系二等归精(齿音);照系三等归端(舌音)②喻母三等归匣;喻母三等归端(定)n .什么是“等”上面提到“照系二等字” 、“喻母三等字”等术语,什么是“等” 呢?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下这个术语。

它是等韵学术语,是古人用来分析语音发音状况的。

古人将字音按声、韵、调的配合关系排列而成的图表叫韵图。

韵图设四个格子,把所有的字音按发音情况的不同分别归入其中,即成四等。

[清]江永在《音学阐微》一书中,谈到“等”之间的差别: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等皆细;四等皆细。

现代汉语韵母同每等的区别是:主要元音洪细不同及介音[i] 的有无。

例如:一等:豪[a u] 舌位最低最后二等:肴[au] 舌位稍高稍前三等:宵[i-u] 舌位较高较前有介音[i]四等:萧[ieu] 舌位更高更前有介音[i]川■相关的音韵学术语⑴照二归精。

根据黄侃的说法,照系二等在上古要归入精组字例如:宗(精)/崇(床)仓(清)/疮(初)则(精)/侧、测、厕(照系二等)⑵照三归端。

根据黄侃的说法,照系三等在上古要归入端(定)组字。

例如:雕、凋、琱、彫(端)/周(照系三等)印度(身毒)/天竺⑶喻三归匣。

根据曾运乾的说法,上古时喻母三等字归入匣母。

例如:《韩非子•五蠹》“自环者谓之私。

《说文》引作“自营者谓之厶”其中,环”是匣母字“,营”是喻母三等字《论语•为政》“孝乎为孝”《经典释文》及汉石经并做“孝于惟孝”其中,“乎”是匣母字“,于”是喻母三等字。

⑷喻四归端(定)。

根据曾运乾的说法,上古时喻母四等字归入定母。

例如:兑(定)/说[悦](喻母四等)(四)古代汉语中双声叠韵的作用1、同上古汉语的构词法有密切关系上古汉语中的双音词很少,其中有不少双音词的两个音节有双声叠韵关系。

这些双声叠韵词大都用来描绘声音、色彩以及形状,古书注解常常用“貌”字来解释。

例如:《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朱熹注:“参差,长短不齐貌这种词,古人称为:连绵字” 。

连绵字也有不属于双声叠韵的,如:浩荡、芙蓉、滂沱等。

但是,双声叠韵的占绝大多数。

还有一些经常用在一起的同义词或近义词也往往有双声叠韵的关系。

但它们并不是连绵字。

例如:亲戚、妻妾、刚强等。

2、古人利用双声叠韵的连绵字来加强诗歌的音乐性。

如:《诗经陈风月出》:《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这道诗只是运用了三组双声叠韵的连绵字:窈纠(形容女子体态苗条)、忧受(形容女子行步舒徐婀娜)、夭绍(形容女子体态轻盈)即化一章为三章,从而取得了回环往复的效果。

读起来使人有种赏心悦目的感受,这道诗被后人推为三百篇中情诗的杰出结构。

二、古音通假1、什么是古音通假?亦称“通借”。

一般指用字的假借,即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

辨别通假应以古音为标准。

通假现象上古书面语言中较多,后世逐渐减少。

也有人把通假归入“假借”,称为“本有其字的假借”以与“六书”中的“本无其字的假借”相区别。

例如:“我”是第一称代词,本义应是一种武器或工具。

“西”用作方位词,本义是“栖息”棲的”“的本字。

2、什么是通假字?我们把用来代替本字的音同或音近字,称作“通假字” 。

它是与“本字”相对的术语。

通假字所表示的意义与字形无关。

例如:归:本义是女子出嫁。

《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假借为“馈餽)即赠的意思,《论语•阳货》“归孔子豚”这里的“归”就是通假字。

3、什么是本字?指造字时用来固定记录某词的字。

与“借字”相对。

例如:《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善持势者蚤绝其奸萌。

这里的“蚤”是“早”的借字,“早”是本字。

又如:《诗经•豳风•七月:》“八月剥枣”其中“剥”为通假字,本字是“攴,击打、敲打的意思,后来写作“扑”。

本字和通假字一般在词义上毫无相同之处,通假字只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获得通假义(可以替代本字的意义),但仅是临时的,离开特定的语境即不复存在。

确定通假字的条件是该字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借代义等不能存在於特定的语境之中。

4、探讨本字的方法从上古至清代的古籍中,存在着大量的通假字,必须破字为训,即如清人王引之《经义述闻•经义假借》所云:“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 。

如果不明了古音通假,就难免望文生训,误解古书原意。

求本字的方法是“考之文义,参以古音” 。

本字的意义必须切合上下文,并应有旁证。

也就是说:词义得符合上下文语境,字音得音同或音近。

如:《战国策•楚策四》:“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

”王念孙说:“以其类为招,类当为颈字之误也,招,旳也,言以其颈为准的也。

”王念孙之所以会这样说,一方面是因为他看出了下列两条确证:《吕氏春秋•本生》:“万人操弓,共射一招。

”高诱注:“招,埻旳也。

” 以及《文选•阮籍〈咏怀诗〉》注引此作“以其颈为旳”。

另一方面还因为他看出了“招”和“旳”古音十分近似,“招”古属照母,“旳” 古属端母,发音方法相同,发音部位接近;“招”古韵部属宵部[au];“旳”古韵部属药部[auk] 。

宵药二部关系十分密切,依照古音通假的原则,它们自然是可以通的。

5、通假字产生的原因关于通假字产生的原因,有人认为是古人用字不严谨,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引汉人郑玄语,说:“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受之者非一邦之人,人用其乡,同言异字,同字异言,於兹遂生矣。

” 因此,后世一般认为主要是指写别字现象。

大致说来,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讹误。

是指古代经口耳相传,抄写的人或者由于不明本字,或者由于一时笔误,使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也有在通常写作时如果忘了某个字的写法,往往也找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第二、就简。

是指写字的人本来知道有本字,但本字的形体过繁,写起来不便,遂避繁就简,借笔画较少的音同或者音近的字来代替笔画较多的字。

总之,运用古音通假的原则来研究古书的词义,可以解决一些疑难问题。

但是如果不遵守古音通假的原则,也会产生一些弊病,如语音之间缺乏联系、缺乏旁证等等,这是我们在学习研究中所要注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