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教学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教学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主要内容,正确朗读课文;2.能够认识并掌握本单元生字词;3.能够运用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写作。

二、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主旨,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2.能够熟练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主要内容;2.能够正确运用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写作。

四、教学内容1. 课文讲解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一位小朋友在家里的园地中拾到一只小动物,最终体会到和动植物相处的快乐。

通过课文教学,引导学生领会其中的教育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2. 生字词学习本单元的生字词主要围绕着与园地、动物有关的词语,通过图片、造句等方式进行学习,帮助学生扩展词汇量。

3. 朗读训练通过课文朗读、小组朗读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培养自信心。

4. 写作训练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或观察,写一篇关于家庭园地的文章,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通过唤起学生对家庭园地的回忆,引出本次课的主题。

2. 课文讲解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讨论文中的生字词和词组。

3. 生字词学习通过图片、造句、课文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生字词。

4. 朗读训练个人朗读、小组朗读,提供语音、语调指导,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朗读能力。

5. 写作训练引导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家庭园地的文章,关注语言表达和逻辑性。

六、教学反馈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七、教学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入理解文中的教育内涵,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责任感,同时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以上为本次《语文园地》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题,通过一系列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单元选文内容丰富,有民间故事、古典诗词、说明性文章等,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各类文体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阅读理解、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和口语交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语文、喜欢阅读的习惯;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2.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支架式教学法: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准备参与课堂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趣味故事、图片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主题。

3.操练(10分钟)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习作:他____了》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习作:他____了》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习作:他____了》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文章中的情节和主题;2.能够准确地表达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3.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作的能力;4.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节;2.表达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3.独立完成习作。

三、教学难点1.发挥想象力,自由创作;2.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思想和感情。

四、教学准备1.课本《五年级语文》下册;2.黑板、彩色粉笔;3.学生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和目标,引出习作的主题。

第二步:理解文章(15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他____了》,并进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情节和主题。

第三步:创作准备(1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思考习作的主题和结构,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准备素材。

第四步:习作撰写(20分钟)学生独立进行习作的创作,教师适时提醒和引导。

第五步:分享与评价(10分钟)学生互相交流彼此的习作,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鼓励学生展示优秀作品。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创作习作时展现了较强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但也存在词汇和句式运用不够丰富的问题。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多积累优美的词汇和句式,同时鼓励学生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提升语感和写作水平。

另外,我还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引导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经历展开写作,激发他们的写作潜能。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及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对教学有所帮助。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文本中的主要内容,包括主要情节、人物性格等。

2.能够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于语境中。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进行相关的语言表达和创作。

二、教学重点1.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及其用法。

3.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相关表达和创作。

三、教学准备1.课文:《语文园地四》2.教学课件3.生字词表4.板书准备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谈论生活中的有趣事物引入文章主题。

2.学习主要内容: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情节。

3.学习生字词:重点讲解生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

4.练习与拓展: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第二课时1.复习内容:概括上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2.深入分析:讨论课文中的人物性格、行为等方面。

3.课文赏析: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情感和价值。

4.创作活动:让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发挥想象力。

第三课时1.回顾整理:总结前两节课的内容,强化学习成果。

2.开展课外扩展:安排相关的阅读活动或写作任务。

3.课堂表现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或展示,评价学生在课堂表现。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在本节课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较高,但部分学生在课后作业中表现不尽如人意。

因此,下次课程可以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提升语文学习的效果。

希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启发和进步。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古典文学”,旨在让学生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

教材内容包括《将相和》、《草船借箭》、《猴王出世》等经典文学作品,以及与之相关的语文素养训练项目。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古典文学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激发对文学的兴趣,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同时,学生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强,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作品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表演等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作品情感。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表演教学法: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品背景,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古典文学作品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学作品,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阅读。

之后,教师选取几位学生分享他们的阅读心得,引导全班学生共同讨论。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参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通过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够理解诗歌《水调歌头》的意境和情感2.熟练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3.能够使用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过程与方法1.通过诗歌朗读、分析、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小组合作、情感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水调歌头》的意境和情感2.朗读古诗的技巧3.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水调歌头》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2.通过表演等方式,真实地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三、教学过程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教材、诗歌朗读音频等2.学生准备课前阅读、背诵等一、导入教师播放《水调歌头》的音频,让学生跟读并聆听诗歌的韵律和情感表达。

二、学习与体验1.学生课前背诵《水调歌头》,并进行朗读。

2.分析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3.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诗歌表演,真实地传达诗歌的内涵。

三、展示与分享学生展示诗歌表演成果,互相欣赏和分享感悟。

四、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鼓励学生继续阅读、欣赏古诗,拓展诗歌世界的认识。

四、课堂互动1.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其他古诗进行朗读和分享。

2.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用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对诗歌的感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形式,如诗歌朗读、小组合作表演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表达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感悟能力。

六、课后作业1.继续背诵和朗读《水调歌头》。

2.欣赏其他古诗,写下感悟。

3.准备下节课的诗歌表演。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让他们在诗歌的世界里感受美的力量。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本单元主要涉及古代文学欣赏和写作技巧的学习,包括古代诗歌鉴赏、成语故事等内容。

2. 教学目标•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形式。

•通过学习古代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修养。

•学习成语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现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古代诗歌的鉴赏和理解2.成语故事的理解和运用三、教学内容1. 古代诗歌鉴赏•《蝉》:“蜡炬成灰泪始干,夏露叶凋已是秋。

”要求学生体会这首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指导学生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能力。

2. 成语故事欣赏•《卧薪尝胆》故事:讲述赵国有一个叫有勇的人,他为了复仇,卧薪尝胆,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要求学生理解成语的寓意和故事中所包含的道理。

•《画蛇添足》故事:讲述一个人画蛇添足,结果画虧了,教育学生要做事要切合实际,不能画蛇添足。

四、教学方法•课堂讨论和互动: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展开讨论,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成语故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成语的意义。

•课外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古代诗歌和成语故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感。

五、教学评价•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发言、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作业,主要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课后小测:通过课后小测或者测试,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古代诗歌和成语故事有着一定的兴趣,但在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成语的应用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下一步的教学中,我将更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代诗歌和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理解能力。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四》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包含了口语交际、汉字笔画、词语辨析、古诗欣赏和课外阅读等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加深对汉字笔画和词语辨析的理解,增强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并拓展课外阅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对汉字笔画和词语辨析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部分学生在古诗欣赏和课外阅读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2.加深学生对汉字笔画和词语辨析的理解;3.增强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4.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

四. 教学重难点1.口语交际:如何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2.汉字笔画: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组合;3.词语辨析:理解词语的内涵和用法;4.古诗欣赏:欣赏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5.课外阅读: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提高阅读效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口语交际能力;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汉字笔画和词语辨析;4.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5.引导发现法: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课件:相关教学内容的PPT;3.教学资源:相关古诗和课外阅读材料;4.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口语交际场景,如模拟购物场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包括汉字笔画、词语辨析、古诗欣赏和课外阅读等,让学生对课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理解并朗读课文中的核心词汇和句子。

2. 能够通过听力理解并回答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

3. 能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停顿朗读课文。

4. 能够灵活运用学过的句型和表达方式,进行简单的口头表达。

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课文理解:通过听读课文来理解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2. 词汇学习:学习本单元的核心词汇,包括生字、词语搭配和课文中的关键词汇。

3. 句子练习:通过课堂练习和口头练习,提高学生的句子构造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热身活动(5分钟)通过唱歌、做游戏等方式,进行简单的热身活动,帮助学生调整状态,积极进入学习状态。

二、新课导入(10分钟)利用图片、视频或故事情节等方式,引入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三、课文理解(15分钟)1. 教师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的正确运用。

2. 学生分组互相朗读课文,共同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教师提出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听力来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四、词汇学习(15分钟)1. 教师呈现本单元的生字和词语搭配,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记忆。

2. 学生进行词语搭配练习,加深对核心词汇的掌握程度。

3. 教师以游戏的形式进行词汇闯关活动,检查学生对词汇的记忆和运用能力。

五、句子练习(2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句子结构的例子,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结构的特点和运用。

2. 学生进行句子构造练习,利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模仿和创造,提高句子表达的能力。

3. 教师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句子来表达对课文的理解或自己的想法。

六、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设计主要针对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细致安排。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含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含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四》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课以“语文园地”为载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

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口语交际、习作和阅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提升写作技巧,增强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对于阅读理解也有了一定的掌握。

但部分学生在表达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鼓励。

此外,部分学生在写作时缺乏创意和条理性,需要老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课文内容,理解其中的道理;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学会与人交流;提升写作技巧,做到条理清晰、有创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关爱他人,懂得珍惜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熟练掌握课文内容,理解其中的道理;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学会与人交流;提升写作技巧,做到条理清晰、有创意。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使表达更有条理和创意;如何指导学生写作,使文章更具条理性和创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示范法:教师示范口语交际和写作,让学生有直观的学习榜样。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准备好口语交际和写作的相关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讲述一个关于友情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友情的思考。

部编版五下语文第四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下语文第四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五下语文第四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整体解读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导语是林则徐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围绕着这样的人文主题来编排组织单元学习内容,意在让学生在家国情怀的熏陶中学会甘挑责任,勇于担当。

人文主题既是单元学习要落实的学习和成长目标之一,同时又为单元学习活动创设了特定的学习情境;同时,提醒学生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不忘过去,突出了语文工具性的同时,也凸显了人文性。

关于导语页和教学思路林则徐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什么意思?三种理解路径。

一是教师给出关键注释,和学生一起讨论这两句诗的意思。

苟,如果;以,用,去做;岂,难道。

两句诗的意思是:如果是对国家有利于的事,我会不顾生死,尽心尽力去做;难道能够因为对自己不利就逃避,对自己有利就迎上去吗?这样,只能读懂诗句表面的意思。

二是将整首诗都呈现出来。

为了不给学生增加学习难度,同时提供注释和译文。

学生读通整首诗,结合注释、译文理解意思后,教师简单介绍创作背景,阐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三是让学生猜一猜,浏览单元文章内容,结合文章中的人与事猜一猜。

无论用哪种方法,主要目的在于展开单元学习之前,让学生知道这个单元要学习的是哪一类主题的文章,促使学生调动相关的阅读经验,做好充分的阅读情感体验的准备。

其次,作为母语学习,要避免为了聚焦单元学习目标而窄化学习意义的建构,陷入个功利主义的课程追求里。

导语页的第二个重要内容,就是单元语文要素。

阅读训练要素: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表达训练要素:尝试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

五年级学生应该已经养成带着明确目标展开单元学习的习惯。

这个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和表达训练要素都好理解,让学生读一读,在说一说读和写要重点注意什么,就可以了。

关键是,要让学生带着目标自学的时候做到勤动笔,要针对能表现人物内心的动作、语言、神态进行圈画、批注。

纵观部编版教材中小学各阶段的阅读训练要素,从文本中可以捕捉的信息,总共有三类:体会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品质、体会作者感情这三者之间是有关联的。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案(含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案(含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主题和中心思想。

2.能正确朗读课文,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3.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故事情节。

4.能正确使用课文中的生字词造句。

5.能理解并初步掌握课文中的语言文学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点1.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掌握生字词的意思。

2.练习朗读课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练习复述课文内容,掌握语文故事情节。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学表现手法。

2.表达课文中的感情色彩,增加语文表达的感染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学习:讲解课文内容,分析生字词词义,指导学生朗读。

3.练习: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互相纠正发音与语调。

4.拓展:围绕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中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第二课时1.复习:学生自我复述课文情节,检验记忆。

2.学习:讲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学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练习:学生小组合作,创作含有课文生字词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4.提升:鼓励学生进行朗读比赛,展示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1.采用口头提问、课堂练习等形式,及时评价学生掌握情况。

2.观察学生课堂表现,给予积极鼓励和指导。

3.批改学生练习作业,指导学生改正语言表达不足之处。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语文园地四》这一课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其中的生字词、语言表现手法和情节有了掌握和理解。

然而,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朗读不流畅,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深等问题。

因此在之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同时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第四单元的重点知识和重点词语。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
1.课文复习:复习第四单元的课文内容,重点把握每篇课文的主题和要点。

2.词语复习:复习第四单元中涉及的生字词和重点词语。

3.阅读理解:进行一些阅读理解练习,培养学生理解和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备好教案、教材、黑板等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学生备好课本、笔、纸等学习用品。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复习课文
1.教师对每篇课文进行复习,让学生逐段回忆、讲述故事情节。

2.分角色表演或分组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

第二步:词语复习
1.教师板书生字词和重点词语,让学生跟读,加深记忆。

2.布置默写作业或词语拼图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

第三步:阅读理解练习
1.教师出题,让学生读一些小文章,并回答问题。

2.师生互动,讨论文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

五、教学评价
1.利用课堂小测验对学生进行课堂表现的评价。

2.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参与程度,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3.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积极参与讨论。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调整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引导。

同时,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以上是本次第四单元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水平。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教学内容】教科书P54~55内容。

【教学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了解古诗的类别及其特点。

3.反复诵读,了解古诗中的意象及表达方式。

4.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古诗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了解古诗中的意象;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今天,我们研究一首唐代大诗人XXX写的《从军行》。

二、解读诗题1.《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

标题后加上“歌”“引”“曲”“吟”“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2.说说你对唐朝的边塞有多少了解?(唐朝的首都是长安(西安),当时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三、整体通读1.自由读古诗,请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

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教师范读。

4.通过XXX的《从军行》,你看到唐朝的边塞有哪些景物?5.看图读前两句,你有何感受?带上感情读一读。

(戍边将士艰苦、孤寂的生活,怀念家乡。

)6.齐读后两句。

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7.“黄沙”“百战”“穿金甲”说明了什么?(将士们面对困难,报国壮志不但没有消磨,而且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四、体会意境同砚们,让我们一起从头回到唐朝的西北边陲,再一次将所见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留在心中。

让我们牢记戍边的将士,进修他们弃家入塞、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主动进取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从军行青海孤城——怀念家乡黄沙不还——壮志报国第2课时【讲授过程】一、情境导入,知人论世1.播放黄河、西岳的图片,请同砚们谈谈看了图片之后的感受。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含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含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含2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语文园地四》的内容,包括诗歌、课文、绘画等。

•能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能够正确朗读诗歌,理解其中蕴含的意境。

2.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激发对艺术的热爱。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通过小组合作达到共同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诗歌朗读和赏析。

•文学作品情感表达的理解。

•小组合作绘画活动。

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文学作品中的抽象意境。

•合作绘画过程中的协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预习导入•让学生通过导入问题或故事情境,引发对本单元主题的思考和探讨。

2. 诗歌欣赏•教师朗读《语文园地四》中的诗歌,让学生跟读。

•分组进行诗歌朗读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表现。

3. 诗歌赏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意境,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4. 绘画活动•小组合作,根据诗歌内容和感悟创作绘画作品。

•展示绘画作品,让学生互相欣赏和分享。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诗歌赏析和绘画活动。

2. 文学作品阅读•讲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背后的情感和主题。

3. 课文朗读•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学习语言表达和语调的运用。

4. 讨论分享•小组讨论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分享彼此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反思本教学设计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通过诗歌朗读、赏析和绘画活动,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至关重要,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合作意识的培养。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丰富课堂活动,增加多样性的教学方式,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五、扩展延伸1.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激励学生表达和表现的能力。

2.鼓励学生自主创作诗歌或散文,培养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
8.利用展示台展示学生写得好的书法作品。
9.在展示台上展示有问题的书法作品,全班同学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
10.教师小结:钢笔书法作品首先要以轻巧灵秀为前提。钢笔字字形较小,笔画精短,行笔过程中不宜有过多的波折,以挺秀、洒脱、明快为佳。因此,用笔快速、简捷也是钢笔书法作品的显著特征。
二回顾学法,积累古诗
5.学生练习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照样子写另外两种情景。(学生自由练写,老师个别指导)
6.四人小组内朗读各自写的句子,互相提出修改建议把句子改一改,选出小组内写得最好的句子。
7.全班交流汇报。(小组里写得好的同学上台朗读自己写的句子)
三运用方法,训练表达
1.下面的句子写出了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现,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照样子说一说。
1.欣赏书上的硬笔书法作品《帆》,说一说看完后的发现。(标题和作者要写在醒目的位置,段落要分明)
2.教师引导:硬笔书法作品是用钢笔书写的书法作品。(课件出示硬笔书法的相关知识)
3.老师讲解并示范书写姿势。
(1)头正:头要端正,微微向前倾,可以俯视桌上的硬笔书法作品,静心宁神。
(2)身直:身体要坐直,双肩齐平,腰部挺起,胸部不要靠着桌子。
4.我们以“焦急地等人”这种情景为例,想一想谁在焦急地等人,他焦急地等人时动作、语言、神态是怎样的?(指名学生说)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爸爸在家门外跺着脚,一圈圈地走来走去。他眉头紧蹙着,风呼啦啦地吹着,吹动着片片叶儿,可此时在他的心里,这并非美景,只让他觉得心躁烦闷。周围的一切似乎都让他心烦气躁,他嘴里不停地喃喃着:“怎么还没回来?怎么还没回来……”
课件出示
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习作:他了》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习作:他了》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习作:他了》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并掌握《习作:他了》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能够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技巧书写一篇习作。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2.增强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让学生感受习作的情感表达。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的坚韧性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理解《习作:他了》的主题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提升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难点1.启发学生表达习作中的情感和思想。

2.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三、教学准备1.课文《习作:他了》相关教材和教学资料。

2.板书设计:关于习作的基本要素和写作技巧。

3.学生笔墨、教师课件。

4.备课教师的教学指导大纲。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利用图片或相关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进入主题,引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步骤二:学习课文•以小组形式阅读课文《习作:他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情节和主题。

•课堂讨论,了解学生对《习作:他了》的理解和感受。

步骤三:学习写作技巧•分析《习作:他了》的写作手法和结构。

•反复强调写作中的情感表达和逻辑性。

步骤四:写作训练•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明确写作内容和主题。

•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写作练习。

步骤五:展示成果•学生展示自己的习作,供其他同学评价和讨论。

•教师针对习作内容和表达给予评价和指导。

五、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强调写作技巧和表达情感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布置写作作业,要求学生自选题材写一篇短文,并用课堂所学技巧进行表达。

七、教学反思•教师对本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情进行反思,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更好地理解《习作:他了》的主题和情感,提升自身写作技巧,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四》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主要围绕“语文素养”展开,通过不同类型的语文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课内阅读、课外阅读、语言积累、作文练习等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阅读、写作、语法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阅读理解能力、写作技巧等方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点,如词语、语法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语文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技巧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语文知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语文实践活动的参与。

2.教学难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语法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准备参与课堂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短的语文游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共同阅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3.操练(15分钟)教师设置一些阅读理解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然后,教师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课文知识。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全套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全套教案

9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从军行教学目标:1、边塞诗歌的特点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1、理解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

2、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出示课题1、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骁勇善战,猛打猛冲,屡立战功,频频荣升。

2、理解“从军”板书:从军3、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板书:行二、解诗题,知诗人1、《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

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2、说说你对唐朝的边塞有多少了解?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

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教师范读4、通过王昌龄的《从军行》,看到唐朝的边塞哪些景物?唐朝的首都是长安(西安),当时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5、看图读前两句,你有何感受?带上感情读一读。

(戍边将士艰苦、孤寂的生活,怀念家乡)6、过渡语:尽管环境这样恶劣,乡情这样深切,守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呢?7、齐读后两句。

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8、第三句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说明了什么?(将士们面对困难,报国壮志不但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四、体会意境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重新回到唐朝的西北边陲,再一次将所想到的、见到的、听到的,留在心中。

让我们牢记戍边的将士,学习他们弃家入塞、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五、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从军行七首作者:王昌龄原文:1、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本单元围绕“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安排了《古诗三首》《军神》《青山处处埋忠骨》《清贫》4篇课文。

文章对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人物崇高的品质。

《古诗三首》描绘了栩栩如生的边塞风光图、春日送别图和遗民思国图;《军神》叙写了刘伯承在不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忍受了72刀的刀割之痛却一声不吭,而被沃克医生称为“军神”的故事;《青山处处埋忠骨》叙写了毛主席得知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牺牲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清贫》叙写了方志敏一生甘于清贫,被俘时身无分文的故事。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内容课时教学要点古诗三首 3 1.会认29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5个字,正确读写2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抓住沃克医生对刘伯承前后不同的表现,体会人物青山处处埋忠骨2军神 2清贫 19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渭、仞、岳、蓟”等6个生字,会写“仞、岳、摩”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总第课时授课时间:___________从军行▶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背诵《从军行》,默写《从军行》。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先学1.教师引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边塞诗。

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

(板书:古诗三首)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屡立战功。

谁知道“从军”是什么意思?(参加军队)2.每一个时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杀敌报国的动人事迹。

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第四首诗。

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

(板书:从军行)3.解读题目。

读懂诗的题目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

一起轻声读一读题目,谁读懂了?(1)书上注释说,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2)题目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的诗大多属于乐府诗。

4.了解诗人。

了解诗人王昌龄的相关信息,有助于我们理解古诗的内容。

(课件出示作者的资料)5.铺垫渲染。

(1)教师引导:我们读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2)在王昌龄的笔下,边塞风光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板块二合作共学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请大家把《从军行》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来。

(1)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点评指导),再指名学生读。

(2)教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

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3)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默读这首古诗。

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

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

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以边读边与同桌讨论。

2.析字词,明诗意。

谁来说一说这首古诗字面上的意思。

预设:“青海长云暗雪山”的意思是: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的雪山一片黯淡。

“孤城遥望玉门关”的意思是: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黄沙百战穿金甲”的意思是: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都被磨穿了。

“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是:他们心怀壮志,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3.教师小结: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边塞的风景,后两句抒发了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板块三伸延展学1.教师小结过渡:这首诗字面上的意思你们已经弄明白了,现在我们就一起体会诗的深层含义吧。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自己轻声读一读,你从中看到了边塞的哪些景物?(青海湖、长云、雪山、一座孤城,还看到了玉门关)(2)追问:什么样的雪山?请仔细观察文中这首诗上面的插图,这里的雪山是指祁连山,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终年积雪。

祁连山雪光闪耀,异常壮丽,如今怎么就暗了下来呢?(漫天的黄沙,四起的硝烟,让雪山变暗了)(3)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这两句诗。

(学生练读—指名学生读)(4)人有时会因心情的不同而对周围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就如杜甫国破家亡时看到盛开的繁花而流泪,听到鸟的叫声亦惊心。

再读读这两句诗,对“暗”还有不同的理解吗?(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心情也是低落的)带着这种低落的心情再读这句诗。

(5)在你积累的诗句中有写到玉门关的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6)再读这两句诗,哪个字撞击着你的心扉?(“暗”,体现了戍边将士低落、孤独的心情,以及对故土和家乡亲人的思念)把你的感受融在诗句中,再读一次。

2.教师小结过渡:边塞环境是这样的恶劣,思乡之情是这样的深切,可戍边将士——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齐读,谁愿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在黄沙满天的战场上,战士的金甲都被磨破了,他们表示不攻下楼兰就不回来)(2)教师引导:“穿”是指穿上金甲吗?(不是,“穿”是磨破的意思)金属制作的盔甲会被磨破,不可思议呀!边塞将士身上的金甲怎么会被磨破呢?(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频繁)(3)磨破的是金甲,磨不破的是什么呢?(忠心报国的壮志雄心)(4)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将士报国的壮志却不会减,所有的豪情、气势都融在了这两句诗里。

刀光剑影里横刀立马的身影流露着马革裹尸的豪情。

带着这份豪情壮志来读读这两句诗。

(5)豪壮的语言中,你感受到了将士们怎样的心情?(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的决心,一颗热爱祖国的心)3.教师小结:诗的前两句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借一个“暗”字描写出将士们低落、孤独的心情。

后两句直接抒情,用将士们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乡的雄心壮志激励着我们每个人。

板块四反思省学1.感悟诗情。

(1)“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铿锵有力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将士们的万丈豪情,难道他们不思念家乡的亲人,不想回家吗?(他们思念亲人,也想早日回家,但忠心报国比这些更重要)(2)家乡的亲人也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他们啊!会有谁在牵挂着他们呢?(3)请你们代替边关的将士们给家乡的亲人写一封信,告诉他们你为什么“终不还”。

学生练笔、交流。

(结合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忠心报国)(4)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

背诵《从军行》。

默写《从军行》。

2.总结全诗。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即使战争如此残酷,可守边的将士们却——(学生接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边塞的恶劣环境,感受到了戍边将士的凄苦、孤独与悲凉,更感受到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这孤独、悲凉、充满壮志豪情的画卷就是唐朝的边塞诗。

(3)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共七首,七首诗呈现出七幅不同的画面,我们今天学的是第四首,还有另外六首,大家课后选自己喜欢的读一读。

感兴趣的同学回家之后可以再收集一下其他诗人的边塞诗并读一读,感受盛唐边塞诗的豪放之气。

▶板书设计第2课时总第课时授课时间:____________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背诵《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默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先学1.唐宋,是中华历史上文化最为繁荣的两个朝代,无数的诗人就像夏夜的繁星,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今天,让我们撷取其中耀眼的一颗,走进南宋这个战火纷飞的朝代,一起走进诗人陆游那颗忧国忧民的心灵。

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

(板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2.了解诗人。

陆游,对我们而言并不陌生的一位诗人,他是“南宋四大家”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爱国诗人。

他年少的时候就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他写了无数的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那份至死不渝的爱。

3.理解题目。

(1)这个题目这么长,该怎么读呢?(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2)这个“晓”指什么?(“晓”是天亮的意思)(3)整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呢?(秋天的后半夜,将要天亮的时候,陆游走出篱笆做成的门,迎着习习的凉风深有感慨。

)(4)读了这个题目,你们心中一定产生了许多疑问,你想问什么?①诗人为什么那么早就起来了?他是因为什么而睡不着呢?②为什么诗人会感到一阵凉意?4.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学生自由练读)板块二合作共学1.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指导学生读,师相机正音,再指名学生读)2.我们常说古典诗歌具有韵律美、节奏美,接下来给这首诗划分节奏。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教师指导朗读:“又一年”,时间多么漫长,读最后一句语速应该缓慢一些。

我们再来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3.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1)其实诗歌不仅具有韵律美,而且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独特的情感,有时作者还将自己的情怀寄托在一些景物中,那么这首诗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呢?(“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2)谁来说说“三万里河”指的是什么?师提示:往东入海。

(黄河)(3)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发源于我国青海省,由西往东,最后在山东注入渤海。

“三万里”是真实的数字吗?(不是,是为了突出黄河的长)仅仅是长吗?你们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黄河呢?(可以用“气势磅礴、一泻千里、惊涛骇浪、波涛汹涌”等词语来形容黄河)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谁来把黄河的这种气势读出来?(指名学生读“三万里河东入海”)(4)“五千仞岳”中“岳”指的是什么?(西岳华山)“仞”是什么意思?(长度单位,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五千仞岳”表现了华山的什么特点?(高)高到哪种程度?(上摩天)“上摩天”是什么意思?(碰到天)(5)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华山?(直插云霄、耸入云天、高耸入云)此时此刻,你感受到诗人笔下的祖国河山是怎样的?(壮丽)面对如此壮丽的祖国河山,你的心里涌起一股怎样的情怀?(高兴、激动、自豪、兴奋)4.带着这种心情再来读一读古诗的第一、二句。

(男生齐读)是啊,万里江山无限好,如此多娇的江山怎会不令人留恋、沉醉、自豪呢?让我们带着这种难以言状的自豪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吧。

(女生齐读)5.读完后两句,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心情呢?(悲凉、悲伤)你是从哪个字眼中体会到的?(从“泪”字体会到的)7.泪流到了哪种程度?(“泪尽”,泪都流完了,这是何等的伤心欲绝,痛断肝肠啊!)8.教师小结:同学们,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我们的诗人心中应该是无比的自豪、兴奋,可是诗人却为何如此的悲伤呢?是什么让他如此心痛呢?板块三伸延展学1.补充背景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