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

合集下载

新生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

新生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

临床表现
新生儿出现皮肤、巩膜、黏膜黄染,严重时可出现核黄疸症 状,如嗜睡、拒奶、抽搐等。
诊断
通过检测血清胆红素水平可确诊,同时需排除其他原因引起 的黄染。
Part
02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原 则
早期识别与预防
早期识别
新生儿出生后应密切观察黄疸情况,及时发现高胆红素血症的迹象。
预防措施
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如加强围产期保健、避免感染 等。
案例二
总结词
药物治疗,细心护理
详细描述
对于中度或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应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药物治疗,如白蛋白、肝酶诱导剂等。 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同时, 加强喂养和护理,确保患儿的安全和舒适。
案例三
总结词
预防并发症,全面护理
详细描述
新生儿出生后及时监测血糖,如有低血糖症状应及时补充葡萄糖 。
预防低钙血症
定期监测血清钙水平,如有低钙症状应及时补充钙剂。
预防缺氧缺血性脑病
密切观察新生儿呼吸、心率等指标,如有异常及时处理,预防缺氧 缺血性脑病的发生。
Part
05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预防与 保健
孕期保健
定期产检
孕妇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了解 胎儿的发育情况,及时发现和处
病情观察与评估
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新生儿的黄疸程度、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如发热、呕吐、腹泻等。
评估病情严重度
根据新生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综合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制定相应的 护理计划。
护理措施与实施
光照疗法
采用蓝光照射治疗,降低血清胆 红素水平,减轻黄疸症状。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查房ppt课件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查房ppt课件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查房ppt课件目 录•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概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措施•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预防与控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案例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研究进展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概述01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血液中胆红素水平过高,导致皮肤、巩膜和黏膜等黄染的症状。

定义生理性高胆红素血症和病理性高胆红素血症,其中病理性高胆红素血症又可分为肝前性、肝细胞性和肝后性。

分类定义与分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溶血性疾病、感染、先天性胆道疾病等。

病因与发病机制病因临床表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典型表现为皮肤、巩膜和黏膜等黄染,可能伴有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

诊断标准根据血清胆红素水平、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其中血清胆红素水平是最重要的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02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措施0102 03监测黄疸密切观察新生儿皮肤黄疸的变化,记录黄疸出现和消退的时间、部位和范围。

保持清洁定期给新生儿洗澡,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保暖措施维持适宜的室内温度和湿度,确保新生儿体温稳定。

鼓励母乳喂养,增加喂养次数,促进排便和排尿,有助于降低胆红素水平。

母乳喂养配方奶喂养补充水分对于无法母乳喂养的情况,选择适合新生儿的配方奶,并按照说明书正确配制。

适当给新生儿补充水分,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030201通过抚触和拥抱给予新生儿安全感,缓解焦虑和恐惧。

抚触和拥抱使用柔和的声音和适当的视觉刺激,促进新生儿的感知发展。

声音和视觉刺激鼓励家属多陪伴新生儿,建立亲子关系,提供情感支持。

家属陪伴心理护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预防与控制03加强孕期保健,定期产检,及时发现并处理孕期并发症,确保母婴健康。

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进行高胆红素血症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提倡母乳喂养,按需哺乳,避免因饥饿或过度喂养导致黄疸加重。

保持新生儿体温稳定,避免因寒冷导致溶血加重,诱发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查房课件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查房课件
监测生命体征
换血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变化,如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THANKS
[ 感谢观看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常见临床表现
01
02
03
黄疸
新生儿出现不同程度的黄 疸,皮肤、黏膜、巩膜黄 染,可伴有尿色加深。
胃肠道症状
如恶心、呕吐、腹泻、腹 胀等。
神经系统症状
如反应差、嗜睡、惊厥等。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
01
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 持续时间较长。
02
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水平 升高,超过正常值(正常值:34171μmol/L)。
护理措施
日常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
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食欲、大 小便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保持皮肤清洁
定期为患儿洗澡,保持皮肤清洁, 预防皮肤感染。
提供舒适环境
为患儿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减 少噪音和刺激。
药物治疗护理
遵医嘱用药
严格遵守医生开具的药物使用方 法和剂量,不得随意更改。
观察药物反应
注意观察患儿对药物的反应,如 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鉴别诊断
生理性黄疸
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相 似,但一般情况良好,无 其他症状,且黄疸可在一 定时间内自行消退。
病理性黄疸
由其他疾病引起的黄疸, 如新生儿肝炎、新生儿溶 血病等,除黄疸外,还伴 有其他症状。
母乳性黄疸
由于母乳喂养引起的黄疸, 停止母乳喂养后黄疸可逐 渐消退。
CHAPTER 03
合理调整药物
根据患儿病情和药物反应,合理 调整药物种类和剂量。
光疗护理
做好准备工作
光疗前准备好光疗箱、灯具等设备,确保设备完 好、安全。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常规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常规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常规一、概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即新生儿黄疸,由于体内胆红素增高引起皮肤、巩膜等黄染现象,分生理性黄疸及病理性黄疸两大类。

【临床表现】生理性黄疸的特点是:大部分足月儿在生后2~3天出现黄疸,5~7天最重,10~14天消退,早产儿可延至3~4周,一般情况良好。

病理性黄疸的特点是①24h内出现;②黄疸程度重、发展快,血清胆红素>205umol/L(12mg/d1)或每天上升>85/umo1/L(5mg/d1):③黄疸持续过久(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或退而复现,并进行性加重:④血清结合胆红素>26umol/L(1.5mg/d1)。

【特殊检查】血常规、血生化、B超、ECT等。

【治疗要点】找出引起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治疗原发病;降低血清胆红素;保护肝脏,控制感染:保证营养,及时纠正缺氧和酸中毒。

二、护理诊断1、活动无耐力与红细胞大量破坏引起贫血有关。

2、潜在并发症:胆红素脑病。

三、护理措施1、光照疗法护理2、病情观察(1)观察皮肤黄染的部位和范围,每天用黄疸测定仪估计血清胆红素的近似值,判断进展程度。

(2)观察患儿哭声、吸吮力、前囟和肌张力,判断有无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3)观察大小便次数、量及色泽变化,促进大便及胆红素排出。

(4)及时纠正酸中毒,根据不同补液内容调节速度,忌快速输入高渗性药物,以免血一脑屏障暂时开放,使已与白蛋白结合的胆红素进入脑组织。

3、营养支持精心喂养,按需调整喂养方式,少量多次、间歇喂养等,保证奶量摄入。

4、用药护理合理安排补液计划,及时纠正酸中毒。

根据不同补液内容调节相应的速度。

5、健康教育(1)让家长了解病情,取得家长的配合。

(2)疑诊为母乳性黄疸暂停喂母乳,已确诊母乳性黄疸可改为间隔母乳喂养,逐步过渡到正常母乳喂养,黄疸消退后再恢复母乳喂养。

(3)红细胞G一6一PD缺陷者,忌食蚕豆及制品,保管患儿衣物时勿放樟脑丸,注意治疗药物的选用,以免诱发溶血。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PPT课件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PPT课件
生长发育评估
结合身长、头围等指标,综合评估新生儿的生长发育 状况。
实验室检查
通过血液生化指标等实验室检查,了解新生儿的营养 状况和代谢情况。
喂养方式选择及调整策略
母乳喂养
优先推荐母乳喂养,根据新生儿的吸吮能力和母乳分泌量调整喂养 频率和量。
人工喂养
如无法母乳喂养,可选择配方奶喂养,需根据新生儿体重、日龄等 因素调整奶量和浓度。
和距离。
光疗过程中观察要点记录
观察新生儿皮肤颜色变化
01
在光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皮肤颜色变化,如出现青
铜症等异常情况需及时停止光疗并报告医生处理。
记录生命体征和出入量
02
在光疗过程中,需定时测量新生儿的体温、心率、呼吸等生命
体征,并记录出入量,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检查设备运行情况
03
腹泻处理
部分新生儿在光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腹泻的情况,需及时 清洁臀部并更换尿布,防止红臀的发生。如腹泻严重,需 报告医生处理。
其他并发症处理
在光疗过程中还可能出现其他并发症,如青铜症、核黄素 缺乏等,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05 营养支持与喂养管理建议
营养需求评估方法论述
体重监测
通过定期测量新生儿体重,评估其生长情况和营养需 求。
注意事项
在使用药物治疗时,需严格遵循医嘱,注意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和用药时间,同时密切观察新生儿的反应和病 情变化。
光疗设备简介和操作指南
光疗设备简介
光疗设备主要包括蓝光箱、冷光源蓝光灯等,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射新生儿皮肤,使 体内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物质,从而降低胆红素水平。
操作指南
在使用光疗设备前,需对设备进行检查和调试,确保设备正常运行。照射时需保护新生 儿的眼睛和会阴部,避免光线直接照射。同时需根据新生儿的病情和体重调整照射时间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论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论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论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也称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疾病。

它是由于新生儿肝脏未完全发育、胆汁分泌不成熟、红细胞分解加速等原因导致的黄疸现象。

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新生儿核黄疸和脑损伤,对孩子的健康和成长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因此,对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非常重要,本文将就此介绍。

一、护理前准备在护理前,首先要排除有无明显的先天性疾病和遗传因素,如甲状腺功能低下或G6PD缺乏等。

同时要了解孩子的母亲是否患有妊娠期糖尿病或输血,这些都可能导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此外,还需做好相关的检查,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型、血凝、血糖等检查,以了解孩子的身体状况。

二、护理常规1.加强观察需要观察孩子的黄疸程度和发展趋势,检查孩子的尿液是不是增多颜色是否变浅,粪便是不是增加了;还要观察孩子的哭声、表情和睡眠情况,以及有无发热、免疫力下降等症状。

如果发现孩子的黄疸程度持续上升,则需要及时就医。

2.保证充足营养保证新生儿足够的水分和营养十分重要。

母乳是最好的营养来源,让宝宝充分吸吮母乳可以加快胆红素的排泄,缓解黄疸的症状。

如果母亲无法喂养,可以考虑使用配方奶。

3.保持皮肤清洁保持皮肤清洁,可以预防感染和炎症的发生。

每天给宝宝擦洗身体,注意肚脐的卫生,以及时更换尿布。

在夏季,可让宝宝多曝露于阳光下,以促进胆红素的代谢。

三、护理重点1.光照治疗对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光照治疗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在治疗期间,宝宝需要被裸露在特殊的蓝光下,每天照射12小时左右。

家长要保持注意,避免光照时间过长或过短,以免对宝宝有不良影响。

2.药物治疗如果光照治疗无法效果明显,医生可能会考虑给宝宝口服抗黄疸药物。

然而,治疗前应当了解抗黄疸药物的安全性和副作用,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四、护理技巧1.保证足够睡眠新生儿是需要大量睡眠的,要保证宝宝有足够的睡眠时间。

同时,制定合理的喂养计划,避免子夜护理和过分打扰宝宝的休息。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
者出现肌张力增高、呼吸暂停、双手紧握、双臂伸直内旋、甚至角弓反张,持续12~48h。
护理措施
答:胆红素脑病的临床表现可分为4期。
恢复期:此期患儿吃奶、反应好转,抽搐次数减少、角弓反张逐渐消失、肌张力逐渐恢复, 持续约2周。
后遗症期:患儿的各种症状消失,但可出现核黄疸四联症,手足徐动,经常出现不自主、 无目的和不协调的动作;眼球运动障碍,眼球向上转动障碍,形成落日眼;听觉障碍,耳 聋,对高频音失听;牙釉质发育不良,也可有脑瘫、智能落后等后遗症。

溃疡性口腔炎一般由什么病
菌引起?

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卫生,每
天给患儿做两次口腔护理。

由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等细菌引起。
护理措施
新生儿黄疸目前治疗新进展:
○ 中药治疗 ○ 换血疗法 ○ 心理护理: 向患者家属讲解新
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表现, 机制, 治疗原则及预后,定期让 家属探视,以缓解家属焦虑的情 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k3、k4等药物引起
护理诊断
潜在并发症:胆红素脑病 皮肤完整性受损 与大便次数增多刺激肛
周皮肤有关 知识缺乏 缺乏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知识
护理措施
一、光照疗法:按医嘱给于蓝光 治疗12h/d并做好相关护理 光疗前护理 • 蓝光箱准备 • 患儿准备 光疗中护理:加强巡视 光疗后护理
护理措施
相关知识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 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病理性: • 早:黄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 • 重:足月儿血清胆红素>12mg/dl 早产儿>15mg/dl • 快:每日上升>5mg/dl • 长: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 复:黄疸退而复现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观察及护理干预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观察及护理干预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观察及护理干预【摘要】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疾病,由于出生后肝功能不健全而导致胆红素排泄受阻而产生黄疸。

本文首先介绍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包括溶血性疾病、肝功能不全等。

接着详细描述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表现,主要包括黄疸、食欲不振等症状。

随后列举了观察要点,如持续性黄疸、血清胆红素水平等。

在护理干预措施部分,提出了光疗、输液等方法来降低胆红素水平。

总结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指出及时干预有助于避免黄疸性脑病的发生。

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更好地了解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观察和护理,为提高患儿治疗效果提供帮助。

【关键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黄疸、观察、护理、病因、表现、干预措施、注意事项、黄疸性脑病、预防。

1. 引言1.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概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水平升高引起的一种疾病。

胆红素是由红细胞分解产生的一种黄色色素,正常情况下通过肝脏代谢后排出体外。

但是在新生儿身体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肝脏的胆红素代谢能力还很弱,容易导致胆红素在血液中积累过多,从而引发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疾病,尤其在出生后几天到几周内发病的概率较高。

一般情况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症状表现为皮肤、巩膜和黏膜呈黄疸,尤其是在头部和面部比较明显,伴有可能出现的乏力、食欲不振等非特异性症状。

若不及时加以观察与护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能会发展为黄疸性脑病,严重威胁婴儿的生命安全。

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观察和护理干预非常重要。

通过及时观察病情变化,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预防疾病的进一步恶化,保障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在接下来的将详细介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症状表现、观察要点、护理干预措施以及护理注意事项,希望能为广大医护人员提供指导和帮助,提高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2. 正文2.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由于新生儿体内的血红蛋白代谢紊乱导致胆红素水平升高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疾病。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查房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查房
发病率和危害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在新生儿中 发病率较高,如不及时治疗,可 能导致胆红素脑病,对新生儿神 经系统造成永久性损害。
查房的重要性和意义
及时发现问题
调整治疗方案
通过查房,医护人员可以及时发现新生儿 高胆红素血症的迹象,避免病情恶化。
根据查房结果,医生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 案,确保治疗效果。
提高医护质量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 症护理查房
演讲人:
日期:
目 录
• 引言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概述 • 护理评估与观察要点 • 护理措施与实施 • 患儿家长沟通与健康教育 • 护理查房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高胆红素血症定义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 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异常升高,可 能导致严重并发症的一种疾病。

喂养指导
鼓励母乳喂养,按需哺乳,保 持宝宝充足的摄入量,以促进
胆红素排泄。
皮肤护理
保持宝宝皮肤清洁干燥,避免 感染,定期更换尿布并清洗臀
部。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宝宝的病情变化,包 括皮肤颜色、巩膜黄染程度、
精神状态等。
特殊护理措施
光疗护理
在进行光疗时,需保护好宝宝的眼睛 和生殖器,定期翻身以确保光疗效果 均匀。
其他并发症处理
对于可能出现的其他并 发症如贫血、心衰等, 应做好相应的预防和应
急处理措施。
05
患儿家长沟通与健康教育
家长心理支持与辅导
焦虑情绪缓解
向家长解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的原因、治疗及预后,减轻其焦
虑情绪。
提供心理支持
鼓励家长表达内心感受,认真倾听 并给予积极回应,提供必要的心理 支持。
家属间沟通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常规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常规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常规【概述】1.疾病介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hyperbilirubinemia of newborn)是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肿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粘膜、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

重者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引起死亡或严重后遗症。

2.临床表现皮肤粘膜、巩膜黄染;如出现胆红素脑病早期患儿可表现为拒食嗜睡、肌张力减退等神经症状。

3.治疗原则1)找出病理性黄疸的相关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治疗基础疾病。

2)降低血清胆红素,给予蓝光疗法,早期喂养,诱导正常菌群建立,减少肠肝循环;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肠壁对胆红素的再吸收。

3)保护肝脏,不用对肝脏有损害及可能引起溶血、黄疸的药物。

4)控制感染,注意保暖、供给营养、及时纠正酸中毒和缺氧。

5)适当用酶诱导剂,输血浆和白蛋白,降低游离胆红素。

【护理措施】1.用药护理:酶诱导剂常用者有苯巴比妥,应将药完全溶化于适量糖水中再喂给患儿,并使每次的药量全部吞入胃内。

白蛋白主要用于早期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或重症黄疸者,可增加胆红素与白蛋白的结合,特别是在换血前1~2 小时输注1次白蛋白,可以增加换血换出的胆红素。

丙种球蛋白是一种经过纯化(纯度为98%)的冻干人血免疫球蛋白,有免疫增强和免疫抑制双重作用,重症溶血早期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输注 1 次,可抑制溶血过程,使用时注意观察有无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

2.光疗时护理:2.1注意黄染消退情况,光疗的作用部位在皮肤的浅层组织,故目测时皮肤黄染消退有时并不能代表胆红素下降的程度,如用经皮测胆红素仪来检测光疗患儿的胆红素时,不能在光疗结束就立即进行检测,因为这时组织中的胆红素相对较低,而血中胆红素相对较高,应在光疗停止4~6 小时后再进行经皮胆红素检测,这时相对来说比较准确。

2.2光疗中要用不透光护眼罩以免损伤视网膜。

2.3光疗时由于光线的照射,患儿不显性失水增加,应勤喂奶或水分,注意观察体温及箱内温湿度,按医嘱注意补液,根据医嘱补充水分20ml/(kg·d)。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查房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查房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查房查房前准备:1.携带必要的查房工具,如体温计、血压计、体重计、肤色观察卡等。

2.准备好婴儿床、床单、尿不湿等。

3.熟悉患儿病历、化验结果和医嘱,了解患儿的病情和治疗计划。

查房内容:1.观察患儿的一般状况,包括呼吸、心率、体温和皮肤颜色等。

注意是否有黄疸现象,黄疸的程度和部位,尤其是颅底和胸腹面。

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升高者通常表现为提醒、焦虑或烦躁。

严重者可有哭闹、啼哭、呕吐、抽搐等表现。

2.评估患儿的饮食和排泄情况。

观察患儿的吃奶情况,包括吸吮、吞咽和排气等。

记录每次喂奶的数量和时间,了解患儿的喂养量。

此外,观察患儿的大小便情况,包括排尿次数、尿量和大便性状等。

3.对患儿进行皮肤护理。

由于高胆红素血症可能导致黄疸,需要特别关注患儿的皮肤情况。

保持患儿皮肤的清洁和干燥,避免摩擦或刺激。

必要时可以使用润肤露或草本粉末来保护患儿的皮肤。

4.监测患儿的体重。

每天测量患儿的体重,用来评估患儿的生长情况和饮食摄入量。

如果患儿出现体重下降或生长不良,需要及时调整患儿的喂养计划。

5.监测患儿的关键指标。

血胆红素是评估患儿高胆红素血症程度的重要指标,需要定期监测患儿的血胆红素水平。

根据医嘱,进行必要的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血型和交叉等。

6.关注家庭教育和心理支持。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需要长期治疗和护理,在患儿出院后,需要家长对患儿进行正确的护理和喂养。

护士应向家长详细解释患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和重要注意事项,并提供必要的家庭教育和支持。

总结: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查房主要包括观察患儿的一般状况、饮食和排泄情况、皮肤护理,监测患儿的体重和关键指标,以及提供家庭教育和心理支持。

通过及时发现和有效管理高胆红素血症,可以预防并减少患儿的并发症和不良后果。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措施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措施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措施概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水平增高,超过了新生儿肝功能代谢的能力,导致胆红素沉积在体内各组织中的一种疾病。

本文将介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措施,包括病情观察、喂养管理、光疗和其他辅助护理。

病情观察对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士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包括: - 皮肤黄疸的程度和范围 - 黄疸进行过程的速度 - 是否伴随其他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等- 尿液和粪便颜色的变化喂养管理1.需要给予足够的母乳或婴儿配方奶粉,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帮助胆红素的排泄和代谢。

2.遵循按需喂养原则,不过度限制喂养次数和量,让婴儿能够根据自身需要进食。

3.避免使用水样奶或葡萄糖溶液,因为这可能会增加胆红素的吸收和沉积。

光疗1.光疗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常用方法。

在进行光疗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使用特定波长的光源,如蓝光或白光。

•确保光源的照射面积覆盖整个婴儿身体,尤其是头部和胸腹部。

•控制光照强度和照射时间,以避免可能的眼部损伤。

•定期检查光照的效果和婴儿的病情变化。

2.光疗期间,需要注意以下事项:•保持婴儿的温暖和舒适,防止过度蒸发和感染。

•需要遮挡眼睛,以防止光线刺激。

•观察婴儿的体温、呼吸和心率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其他辅助护理措施1.鼓励婴儿适度运动,促进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

2.保持室内环境舒适,注意室温和湿度的调节。

3.观察婴儿的情绪和行为变化,及时记录和报告异常情况。

4.提醒家长加强新生儿的个人卫生和日常护理,包括皮肤清洁、衣物更换等。

结论护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包括病情观察、喂养管理、光疗和其他辅助护理。

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并促进患儿的康复。

同时,护士应与医生紧密合作,定期评估患儿的病情,调整护理措施,确保治疗效果和患儿的安全。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查房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查房

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定期测量新生儿的体重、
03
身长、头围等生长发育指
标,评估生长发育情况。
观察新生儿的进食、睡眠、
04
活动等日常行为,判断其
精神状态和健康状况。
护理措施
01
密切观察新生儿的 皮肤颜色、精神状 态、食欲、大小便 等情况,及时发现 异常。
05
合理喂养,保证新 生儿的营养摄入。
02
保持新生儿的体温 稳定,避免受凉。
临床表现和诊断
临床表现:新生儿黄疸、皮肤黄染、巩膜黄 染、尿液黄染等。
诊断方法:血液检查、尿液检查、肝功能检 查等。
诊断标准:根据新生儿黄疸程度、持续时间、 肝功能指标等综合判断。
鉴别诊断:与其他新生儿黄疸疾病进行鉴别, 如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肝炎等。
治疗原则和方法
01
光照疗法:通过光照降低胆红素水平,适用于轻度高胆红素血症
02
换血疗法:通过换血降低胆红素水平,适用于重度高胆红素血症
03
药物治疗:使用白蛋白、肝酶诱导剂等药物降低胆红素水平
04
预防感染: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避免感染,降低胆红素水平
观察和监测
观察新生儿的皮肤颜色、
01
巩膜颜色、尿液颜色等,
判断胆红素水平。
监测新生儿的体温、心率、
02
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
目录
0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概述 02.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要

03.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查 房流程
04.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查 房案例分析
病因和分类
病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主要由于胆红素生成 过多、排泄障碍或肝细胞摄取胆红素能力下降等 原因导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一、概述(1)定义新生儿黄疸是胆红素(大部分为未结合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其原因很多,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重者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引起死亡或严重后遗症,故加强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尽快找出原因,及时治疗,加强护理。

(2)胆红素代谢和新生儿代谢的特点胆红素的代谢1、胆红素的来源与生成胆红素的来源与生成2、胆红素的来源不外以下几种:①大部分胆红素是由衰老红细胞破坏、降解而来,由衰老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辅基血红素降解而产生的胆红素的量约占人体胆红素总量的75%;②小部分胆红素来自组织(特别是肝细胞)中非血红蛋白的血红素蛋白质(如细胞色素p450、细胞色素b5、过氧化氢酶等)的血红素辅基的分解;③极小部分胆红素是由造血过程中,骨髓内作为造血原料的血红蛋白或血红素,在未成为成熟细胞成分之前有少量分解,即无效造血所产生的胆红素。

3、胆红素的生成过程包括:①衰老的红细胞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被破坏,首先除去珠蛋白而分离出血红素;②血红素在单核吞噬细胞内微粒体的血红素加氧酶的作用下,形成胆绿素,③胆绿素在胆绿素还原酶催化下生成胆红素。

胆红素可进入血液循环,在血浆内主要以胆红素-白蛋白复合体的形式存在和运输。

除白蛋白外,α1-球蛋白也可与胆红素结合。

一般说白蛋白与胆红素的结合是可逆的。

当血浆胆红素浓度正常时,1分子白蛋白通常结合1分子胆红素,而当血浆胆红素增多时则可结合2分子胆红素。

正常成人每100ml血浆中的白蛋白结合胆红素的能力约为20-25mg,所以正常情况下白蛋白结合胆红素的潜力很大。

由于胆红素与白蛋白较紧密地结合成复合体,一方面改变了胆红素的脂溶性,另一方面又限制了它自由通过各种生物膜的能力,不致有大量游离胆红素进入组织细胞而产生毒性作用。

4、肝对胆红素的摄取、转化及排泄当胆红素随血液运输到肝后,由于肝细胞具有极强的摄取胆红素的能力,故可迅速被肝细胞摄取。

肝迅速地选择性地从血浆摄取胆红素的能力与下述机制有关。

①位于血窦表面的肝细胞膜上可能有特异的载体蛋白系统,胆红素等有机阴离子与膜上载体结合后,即从膜的外表面转移至内表面,然后进入胞质。

当白蛋白-胆红素复合物通过肝窦壁时,胆红素与白蛋白解离,只有胆红素被肝细胞所摄取。

②肝细胞内有两种色素受体蛋白即y蛋白和z蛋白y蛋白与胆红素亲和力较高,在肝细胞中含量较大,约占肝细胞浆蛋白的5%,是肝细胞内主要的胆红素载体蛋白;y蛋白与z蛋白利用其对胆红素的高亲和力,从细胞膜上接受进入胞质的胆红素,并将它运至内质网。

肝细胞对胆红素的转化在滑面内质网上进行。

在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的催化下,胆红素被转化为葡萄糖醛酸胆红素,胆红素在肝细胞内经结合转化后,其理化性质发生了变化,从极性很低的脂溶性的未结合胆红素变为极性较强的水溶性结合物-葡萄糖醛酸胆红素,从而不易透过生物膜。

这样既起到解毒作用,又有利于胆红素从胆道排泄。

在肝细胞内,胆红素通过其丙酸基与葡萄糖醛酸结合,主要生成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被排泄至毛细胆管的过程,有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等参与,毛细胆管膜上也存在一种以载体为中介的转运过程,这一过程必须对抗浓度梯度。

当肝细胞损伤时,可由于结合型胆红素的排泄障碍而造成肝细胞淤滞性黄疸。

由于肝细胞内有亲和力强的胆红素载体蛋白及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因而不断地将胆红素摄取、结合、转化及排泄,保证了血浆中的胆红素不断地经肝细胞而被清除。

5、胆红素的肠肝循环结合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胆红素)随胆汁排泄至肠管后,在回肠末端至结肠部位,在肠管菌丛的作用下大部分被水解而脱下葡萄糖醛酸,然后逐步被还原成二氢胆红素、中胆红素、二氢中胆红素、中胆素原、粪胆原及少量d-尿胆原,后三者与重氮试剂的呈色反应相同,统称为胆素原。

正常人每天从粪便排出的胆素原为40-280mg,胆素原在肠管下段接触空气后分别被氧化成为尿胆素、粪胆素和d-尿胆素(三者统称为胆素),随粪便排出,成为粪便的主要色素。

在小肠下段生成的胆素原约有10%-20%可被肠粘膜重吸收,再经肝门静脉入肝,重吸收入肝的胆素原大部分以原形再排入胆道,构成肠肝循环,小部(每日0.4-4.0mg)经体循环随尿排出。

新生儿代谢的特点1、胆红素生成较多新生儿每日生成胆红素约8.8mg/kg. 而成人仅为3.8mg/kg. 其原因是:①胎儿期处于氧分压偏低的环境,故生成的红细胞数较多,出生后环境氧分压提高,红细胞相对过多、破坏亦多;②胎儿血红蛋白半衰期短,新生儿红细胞寿命比成人短20--40天,形成胆红素的周期缩短;③其他来源的胆红素生成较多,如来自肝脏等器官的血红蛋白(过氧化氢酶、细胞色素P450等)和骨髓中无效造血(红细胞成熟过程中有少量被破坏)的胆红素前体较多。

2、运转胆红素的能力不足刚娩出的新生儿常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影响血中胆红素与白蛋白的联结,早产儿白蛋白的数量较足月儿为低,均使运送胆红素的能力不足。

3、肝功能发育未完善①新生儿肝细胞内摄取胆红素必须的Y、Z蛋白含量低,5--10天后才达成人水平;②形成结合胆红素的功能差,即肝细胞内脲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T)的含量低且活力不足(仅为正常的0—30%),不能有效地将脂溶性为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成水溶性结合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此酶活性在一周后逐渐正常;③排泄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差,易致胆汁郁积。

4、肠肝循环的特性初生婴儿的肠道内细菌量少,不能将肠道内的胆红素还原成粪胆原、尿胆原;肠腔内葡萄糖醛酸酶活性较高,能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及未结合胆红素,后者又被肠吸收经门脉而达肝脏。

由于上述特点,新生儿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仅成人的1%--2%,因此极易出现黄疸,尤其当新生儿处于饥饿、缺氧、胎粪排出延迟、脱水、酸中毒、头颅血肿或颅内出血等状态时黄疸加重。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生理性黄疸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于生后2--3天内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一般情况良好,足月儿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延迟到3--4周。

目前对既往沿用的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血清胆红素上限值,即足月儿<205.2μmol/L(12mg/dl)和早产儿<257μmol/L(15mg/dl),已经提出异议,因较小的早产儿即使胆红素<171μmol/L(10mg/dl),也可能发生胆红素脑病。

国外已规定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0.59μmol/L(12.9mg/dl)为生理性黄疸的界限。

国内学者通过监测发现正常足月儿生理性黄疸的胆红素值上限在205.2--256.5μmol/L(12--15mg/dl)之间,超过原定205.2μmol/L者占31.3%--48.5%,故正在通过全国性协作调研拟定重新修订我国生理性黄疸的标准。

病理性黄疸常有以下特点:黄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程度重,血清胆红素>205.2--256.5μmol/L(12--15mg/dl),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黄疸退而复现;血清结合胆红素>26μmol/L(1.5mg/dl)。

对病理性黄疸应积极查找病因,引起病理性黄疸的主要原因有:感染性(1)新生儿肝炎,大多为胎儿在宫内由病毒感染所致,以巨细胞病毒最常见,其他为乙型肝炎、风疹、单纯疱疹、梅毒螺旋体、弓形体等。

感染可经胎盘传给胎儿或在通过产道分娩时被感染。

常在生后1--3周或更晚出现黄疸,病重时粪便色浅或灰白,尿色深黄,患儿可有厌食、呕吐、肝轻至中度增大。

(2)新生儿败血症及其他感染,由于细菌毒素的侵入加快红细胞破坏、损坏肝细胞所致。

非感染性(1)新生儿溶血症指母婴血型不合,母血中血型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发生同种免疫反应导致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而引起的溶血。

(2)胆道闭锁目前已证实本症多数是由于宫内病毒感染所致的生后进行性胆管炎、胆管纤维化和胆管闭锁。

多在出生后2周始显黄胆并进行性加重;粪色由浅黄转为白色,肝进行性增大,边硬而光滑;肝功改变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

3个月后可逐渐发展为肝硬化。

(3)母乳性黄疸大约1%母乳喂养的婴儿可发生母乳性黄疸,其特点是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常与生理性黄疸重叠且持续不退,血清胆红素可高达342μmol/L(20mg/dl),婴儿一般状态良好,黄疸于4--12周后下降,无引起黄疸的其他病因可发现。

停止母乳喂养后3天,如黄疸下降即可确定诊断。

目前认为是因为此种母乳内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过高,使胆红素在肠道内重吸收增加而引起黄疸;已有学者认为是此种母乳喂养患儿肠道内能使胆红素转变为尿、粪胆原的细菌过少所造成。

(4)遗传性疾病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陷在我国南方多见,核黄疸发生率较高;其他如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陷病、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半乳糖血症、囊性纤维病等(5)药物性黄疸如由维生素K3、K4、新生霉素等药物引起者。

病理分析患儿,男,15天,系发现全身皮肤黄染3天入院,查体:T36.5℃,HR140次/分,R42次/分,W3.5Kg,皮测胆红素300μmol/L.神清,反应可,纳乳减少,大便黄软,小便调。

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双肺呼吸音清,前囟平软,肌张力正常,肠鸣音正常,吸吮反射、觅食反射正常引出。

Apgar评分1分钟--8分,5分钟--10分。

评估(1)健康史了解患儿胎龄、分娩方式、Apgar评分、母婴血型、体重、喂养及保暖情况;询问患儿体温变化及大便颜色、药物服用情况、有无诱发接触等。

(2)身体状况观察患儿的反应、精神状态、吸允力、肌张力等情况,监测体温、呼吸患儿皮肤黄染的部位和范围,注意有无感染灶,有无抽搐等。

了解胆红素变化。

(3)心理社会状况了解患儿家长心理状况,对本病病因、性质、护理、预后的认识程度,尤其是胆红素脑病患儿家长的心理社会状况和有无焦虑。

护理诊断(问题):1、潜在并发症胆红素脑病;2、知识缺乏(家长)缺乏黄疸护理的有关知识预期目标:1、患儿胆红素脑病的早期征象得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2、患儿家长能根据黄疸的原因,出院后给予正确处理。

护理措施:1、观察病情,做好相关护理。

(1)密切观察病情:注意皮肤粘膜、巩膜的色泽,根据患儿皮肤黄染的部位和范围,估计血清胆红素的近似值,评价进展情况。

注意神经系统的表现,如患儿出现拒食嗜睡、肌张力减退等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表现,立即通知医生,做好抢救准备。

观察大小便次数、量及性质,如存在胎粪延迟排出,应予灌肠处理,促进粪便及胆红素排出。

(2)喂养:黄疸期间常表现为吸允无力、纳差、应耐心喂养,按需调整喂养方式如少量多次、间歇喂养等,保证奶量摄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