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员素质测评思想剖析
中国古代人才测评思想述评
中国古代人才测评思想述评杨东涛1朱武生2陈社育3(1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导南京 210097)(2江苏省人事厅南京210008)(3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生南京210097)摘要: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蕴含着丰富的人才测评思想,研究和挖掘中国古代人才测评思想,对于弘扬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促进当今人才测评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项研究,较为系统地采集了中国历史上文人学者在知人识才方面所做的有益探索,探测了史料中所蕴含的人才测评思想,并在现代人才测评理论的指导下,从人才测评的目标、方法、计量体系以及影响人才测评结果的诸多因素等方面,对史料作进一步的考察,得到了一些有用的结论。
关键词:中国古代;人才测评;思想;述评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4)10-0077-04一 在中国古代,没有人才测评一词,也没有直接论述人才测评的文字。
但对人的素质特点的测度,在远古时期就有了。
早在商周时代就已经有了《周易》,它以卜卦方式,预测自然现象和人的生死祸福。
中国最古老的一部历史文献《尚书》中说,“知人则哲,能官人。
”意思是说,只有聪明睿智的人,才能了解别人,才能用人得当。
《礼记・学记》中的“知其心,长善而救其失也”则指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学习的不同类型及心理素质上的个别差异,才能“长善救失”。
这些“知人善任”、“知人善教”的论述,间接地揭示了人才测评的重要性。
孟子相信人的心理是可知的,“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1〕这里的权、度指的都是测量,物既能测,心即可测。
直接指明了人的个别差异测量的可能性,包含着十分明确的人才测评思想。
孔子认为,人的素质是可以在言语和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只要“听其言而观其行”〔2〕,便可洞察一个人内心的底蕴。
这说明人的素质及特点是可以通过其外部表现去探测的。
汉魏时期的刘劭,写了一本人才学专著《人物志》,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人才测评的一条基本原理,即“观其感变,以审常度”,意思是说在观察中所得到的只是一定条件下行为的样例,它虽然不是行为的全部,但具有代表性(常度),可以对人的素质特征作出有效的推测。
古代素质测评和现在素质测评
现代素质测评发展历程
3
(三)管理科学的促动
泰勒:提出科学管理及量才分工的思想。 人际关系学派:不仅要对员工的知识和技能进 行测评,更需要通过测评对组织成员的个性、 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了解
现代素质测评发展历程
3
(四)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和成熟
关于能力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关于人格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2
西方测评历史
1.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学习我国的考试制度,建立了文官考试 制度; 2.近代科学测验始于19世纪,起源于个别差异的研究和对智力落 后者和精神病人的教育和治疗的需要。 3.19世纪80年代以后心理测验是以高尔顿、卡特尔、比奈为代表 人物的时期。这段时期被看作是近代心理测量的早期尝试与探索。 同时这个时期心理测验逐渐被运用于教育、医学、军事等领域, 测验形式也向多样化发展。
1
5、制度性的测评实践
(1)始于上古、春秋战国,未形成稳定的制度和方法, 对人的评价以荐举和观察为主要方式,如先秦时期实行的 乡举里选。 (2)起汉至隋:汉朝确立“察举”、“征辟”制度;九 品中正制。 贡举 保举 试举 荐举 九品中正:三国魏时在州郡选择贤良有鉴别之能的人, 负责人才的选拔;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 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中国古代人才测评思想
中国古代人才测评思想中国古代人才测评思想人才测评在中国古代被称为“知人”。
老子认为“知人者智”,把善于知人看作智慧的象征。
在《淮南子?泰族训》中,刘安也认为“仁莫大于爱人,知莫大于知人”,并且进一步指出了它在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性,“知人则无乱政矣”。
在人才的识别、甄选历史发展过程中,古代创造了许多人才测评的方法和手段,进行了广泛和卓有成效的实践和建设,积累了丰富的思想和操作经验。
近年来,一些学者在对我国古代的管理心理学思想探讨中,也涉及了人才测评的内容,但专门对古代人才测评思想进行整理和挖掘的研究论文和著作尚不多见。
本文从人才测评的角度对古代的人才测评实践思想和方法进行分析探讨,这对于现代的人才测评活动也具有借鉴意义。
一、中国古代人才测评发展的三个时期我国自古就十分重视人才选拔和人才测评,按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人才测评实践活动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上古到春秋战国为起始期。
这一阶段的人才测评由于处于开始阶段,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制度和方法,对人的评价以荐举和观察为主要方式。
如先秦时期实行的乡举里选,《尚书?尧典》也记载了尧对舜长达28年的测试和考察。
此外,《诗经?国风?諝风》中也有通过描述贵夫人衣着的华美与行为反差,来揭示其本质的诗篇。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人才辈出,诸子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对人才的见解,这些理论和方法散见于诸子百家典籍之中,但总体上都不够系统和全面。
第二时期,从汉到隋为发展期。
汉朝首次确立了“察举”、“征辟”制度,为国家选拔人才。
到了魏晋南北朝,对人的评价和判别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魏国为了吸引人才,创设了九品中正制,以此作为任用官吏的依据。
这一时期的最重要成果是形成了以刘劭的《人物志》为代表的人才测评的理论和方法。
第三时期,从隋唐至清末为成熟期。
隋朝确立的科举制度,在唐代得到发展完善,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
各朝在考试的内容上各有所侧重,唐重诗赋,宋试经策,明清以八股取士。
中国古代人才测评思想及其对领导干部选用人才的启示
跨地区流动也能切实享受社保。
我们要通过完善农民工社保方面的法规体系,依靠法律和制度,而不是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来保障农民工权益。
3.6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通过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严格规范用人单位的工资支付行为,可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给本人。
此外,还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工资保障准备金制度、欠薪报告公示制度等,确实解决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的问题。
4结束语对建筑业农民工进行有效的管理,是确保施工质量,防范安全事故发生,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问题之一。
我们应通过政府、社会、企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以人为本,科学、高效地管理好农民工队伍,为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这样才能将建筑企业不断做大做强,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1]田贵祥.诊断建筑业农民工难题[J].施工企业管理2010,12:56-58.[2]潘韶华.浅谈对建筑业农民工的管理现状及对策[J].福建建筑,2011,11:107-110.[3]张蕊莲.论建筑企业农民工管理中的问题与措施[J].山西建筑,2013,5:235-236.作者简介:郑飏飏(1976-),女,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交通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工程管理。
摘要:中国古代对人才的考评和鉴别与现代的人才测评理论有不谋而合之处。
本文在介绍中国古代对人才测评认识的基础上,分析了人才测评思想的先进性和特点。
这些思想对于当今的领导干部在选用人才时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古代人才测评思想领导干部选用人才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人才工作做了深刻的阐述,提出“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来。
[1]党政领导干部作为“党管人才”的实施主体,必需提高自身的人才理论知识,这是提高其执政能力和落实“党管人才”原则的关键。
习近平主席在吉林大学调研时也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有爱才之心、识才之眼、容才之量、用才之能。
我国古代是怎样测评人才的
我国古代是怎样测评人才的人才测评在我国古代被称为“知人〞。
老子认为“知人者智〞,把长于知人看作智慧的象征。
在人才的识别、甄选历史开展过程中,古代缔造了许多人才测评的方法和手段,这对于现代的人才测评活动也具有借鉴意义这种方法通常按照必然的尺度把人分成不同的类别,并别离列举出不同类型的显著特征,通过特征的匹配进行区别,以达到对人才的辨别和任用。
如,刘劭在人物志·流业篇中,将人才划分为12种,包罗法家、术家、国体、器能、臧否、手段、智意、文章、儒学、口辩、雄杰等,并列举出我国历史上的一些人物加以说明。
在分类的根底上,对各个类别又进行细分。
如荀子在荀子·不苟篇第三中按照人格特征的不同,把士划分为:“通士(尊君爱民、通达事理)、公士(公正无私)、直士(忠厚诚恳、耿直坦诚)、悫士(诚恳可信、谦虚谨慎)、小人(惟利是图、言行无常)。
〞刘向在说苑·臣术篇中那么按照人臣的处世之道,划分了“六正〞和“六邪〞。
六正指“圣臣、良臣、忠臣、志臣、贞臣、直臣〞,“六邪〞指“具臣、谀臣、奸臣、谗臣、贼臣、亡臣〞,并别离列举了他们的行为表示,以便于区别。
这种方法是在实践中通过人的实际表示,来辨别人才。
孔子曰:“听其言而不雅其行。
〞对一个人的评价,既要看他说了什么,更要不雅察他的实际表示。
据吕氏春秋记载,实践辨别法应始于尧舜时期,吕氏春秋·谨听描述了尧考察舜的过程,共包罗了五个方面:一是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并考察舜的品格;二是让舜制定常法,考察他能否服众;三是让舜总理百官,考察他的办理能力;四是让舜接待宾客,考察他的交往能力;五是派舜巡查山林,考察他的实际工作表示。
尧对舜的考察可以说是既全面又系统。
王充在论衡·答佞篇中主张:“以九德检其行,以事效考其言。
〞王安石认为对人的评价,不克不及“私听于一人之口〞,而应当“审知其德,审知其才〞,同时要“试之以事〞,看他的具体表示。
曾国藩认为择人要优选有节操而没有官气的人,处事情要做到身到(深入基层)、心到(条例清晰)、眼到(明察秋毫)、手到(亲自动手)、口到(命令叮嘱)。
人员素质测评PPT总结第2章..
第一节 中国古代人员素养测评的思想
➢上古时代----“禅让制”〔尧舜禹〕 ➢商周时期----“世卿世禄制” ➢春秋时期----“伯乐制” ➢战国时期----“军功制和养士制” ➢秦朝前后时期----“保举、军功、客、吏道、通法、征士” ➢汉代时期----“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 ➢隋唐至明清时期----“科举制” ➢民国时期----“高考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和 才能并重;但是自曹魏末年进展到西晋,主要看 门第和家世,甚至成为唯一选才的标准。 “中正任久,爱憎由己,品第欠公,更纯以门望 为事”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返回
唐宋元明清----科举制
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选拔 官吏制度。“科”指的是考试科目, “举”指的是选拔人才。由于承受分 科取士的方法,所以叫做科举。
二、古代素养测评内容
性:人员素养中的心理素养 绩:功黜 德:九德与五德 才:六艺 识:道德和科学学问
三、古代素养测评指标
日常言行 特定情景下的言行 如,科举、比武竞技、情景考验等 诸葛亮的七观法:问之以是非,以观其志;穷之以辞,以观其变;咨 之以计策,以观其识;告之以祸难,以观其勇;醉之以酒,以观其性; 临之以利,以观其廉;期之以事,以观其信。 “老头子”---“万寿无疆谓之老,顶天立地谓之头,父天母地谓之 子” 工作绩效 “功”、“绩”或“黜” 生理因素及其特征 世袭制与九品中正制的重要指标就是血缘 服饰等外在标志 五行阴阳等中介标志 “测字”、“卜卦”,来推断人的命运与性格
与前面两种方法相比较,其特点是综合性、动态性、标准化、整体互 动、全面性、与猜测为主要目的、形象逼真、以及具有很强的行为性。 由于其具有较高的猜测效度,评价中心在应用方面呈现增长趋势。
中国古代测评思想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和测评思想一、人才素质测评在中国的起源1、尧舜禹时期——禅让制●特点由首领主持实施,以贤能为标准,用实绩来测评被测者,通过让位的办法来评选首领。
《尚书·尧典》篇有这样的记载:尧晚年选择继承人时,对舜进行了反复地考察,包括妻以二女“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入山林川泽”,“试舜五典百官”等,“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决定“使舜摄行天下政”。
舜选拔接班人时,首先考察了鲧,而鲧治水不利被淘汰出局;舜随即令禹继承父亲的工作,结果禹在治水的过程中,既显示出“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奉公美德,又有疏而非堵、成功治水的智慧,得到舜的信任,最后让位于禹。
●历史意义选贤能与让贤才,是同原始公有制和生产力相适应的考选制度,虽然理论是朴素的,方法是原始的,内容是简单的,但对整个中国的用人史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同志指出:“在我国民族的历史上,历史是有两条用人路线,一条是‘任人唯贤’,另一条是‘任人唯亲’。
”选贤能德才是在我国历史上“任人唯贤”的起点,从此唯贤与唯亲的斗争,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贯穿于我国人才考核选拔的文明史。
2、夏商周时期(1)射御选材●特点以射箭为主要测评方式,还包括智力技巧的测验。
《礼记.射义》篇记载:“古者,天子以试射选诸侯、卿、大夫、士。
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饰之以礼乐也。
”“天子之制,诸侯岁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
其容体比之于礼,其节比之于乐,而中多者得与于祭;其容体不比于礼,其节不比于乐,而中少者不得与于祭。
”这就是说,天子通过试射选官,不仅要看被测者射中多少,还要看其行为是否合乎礼仪、动作是否合乎乐律,这样多维共测、综合评价,最后决定是否录用。
(2)宾兴制●特点召集乡里众民,把最具贤与能的人推选出来担任官职。
整个推选工作由大司徒主管,乡大夫组织,乡吏先向众民明确贤与能的标准,而后以宾客之礼敬贤,并进行兴贤选能的工作。
乡举里选三年一次,谓之“大比”。
宾兴制推选标准是“乡三物”,具体内容是“六德”、“六行”、“六艺”。
第二讲 人事测评的历史
• 中国古代的确不乏测评的思想和管理的智 慧。 • “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 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 不可以教人。用人者,取人之长,避人之 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惟 尽知已之所短而能去人之短,惟不恃已之 所长而后能收人之长。” • 这里面已经将测评和管理关系讲的很明白 了。 ——清代· 魏源
3、人员素质是可以量化的
• 朱熹的量化思想 • 元代许衡的量化思想:人的素质好坏由个 人出生时的禀气决定。禀气分为清、浊、 美、恶四个等级。依据是仁、义、礼、智、 信,每项赋分10分,总分出来再分为清、 浊、美、恶四个等级。
(二)古代人员素质测评的内容
• 测评内容:性、绩、德、才、识、智 • 西周时期,‚先王法典‛:《商书》上说, 德才包括‚德、行、艺‛三个方面。 • ‚德‛可分‚六德‛,知、仁、圣、义、 中、和。 • ‚行‛又分为‚六行‛,孝、友、睦、姻、 任、恤; • ‚艺‛分为‚六艺‛,即:礼、乐、射、 御、书、数。
二、西方人员测评的发展
(一)西方人员素质测评产生:早期的心理测 验——现代人员素质测评的基础 高尔顿、卡特尔:人的感觉知觉测验; 比奈:新的突破,心理品质和智力测验; 1903年,比奈提出广义智力的概念,包括一切 心理过程,并且表现在推理、判断以及经验解 决问题的行为上。 1905年,比奈-西蒙量表:测量正常儿童与智 障儿童 1916年,美国的推孟修订成斯比量表。首次采 用智商概念
• 德:“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之 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 胜德谓之‘小人’‛。 ——司马光 • 性:心理素质,即仁、义、礼、智 • 识:知识 • 绩:功,即绩效,考课、考绩;其方面是 黜,即过失。 • 智:才能。
中国古代人员素质测评思想及技术成就与不足
一 古代人才测评思想和技术的成就
(一)德才兼备的人才观 1、孔子的“才德”观(春秋时期)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 惠。”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墨子的“察能予官”、“以德就列”观 (战国时期) 3、庄子的“德才观”(战国时期) 指标:忠诚、谨慎、才能、智力、信用、廉
周易讲“数、理、相”的统一,“数、理”通过 “相”表现出来。而“数、理”则和源本自然的“心” 是同一的。正如陆九渊所说,“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 心”。而中国哲学的精髓也在把握一“心”,用来感通 天地,感悟人生。 正所谓“相由心生” 。 周易的预测正是基于“心”所外现的“相”而作出 的,是非常准确而科学的。但是,人的“心”却是可变 的,“心”则“相”也会随着发生变化。故根据过去的 相所做的预测便不会很准确了。 但人的“心”又并非变化无常,有一定的稳定性, 是有规律的变化。故周易在总体的规律上所做的预测是 非常准确的。和天气预报相似,只能得其大概,不能得 其细节。对细节的把握只能针对不远的时间段作出。 但同时,也说明了另一个问题,算出的命并不能肯 定必然的说明未来。命运的发展最终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相由心生”,真正自己努力摆脱命运的束缚,成了贵 人,“相”也变成“贵人”相了。
《赤壁》身陷八卦阵 吴宇森回应质疑不做缩头龟
诸葛亮从乌龟壳上发明八卦阵, 如今《赤壁》身陷负面言论犹如落 入八卦阵,就看吴宇森怎么拆招。
7月16日晚,吴宇森出席北京 的庆功活动时候面回应种种质疑, 显得相当轻松而大度,对于“萌萌” 和赵薇“天下兴亡,匹女有责”的 质疑时,坦诚表示这是“可爱的小 错误”,希望网友不要介意。对于 片中的搞笑台词,他说:“这些对 白都是我和编剧故意设计的。搞笑 才好玩,才有意思。”他还透露, 下一集也会有逗趣的对白。
素质测评的历史与发展
据《礼记· 射义》中记载,早在3000年前的 西周,天子就以试射的方式选拔诸侯、卿、大 夫、士。
三国时刘劭在《人物志》中提出“八观”之法以论 证鉴识人才。即以观察人的感情、行为入手,分析其心 理状态,以达到正确、全面认识人才的目的。他主张 “观其感变,以审常度”,从人的喜、怒、哀、乐的情 感变化的中,把握其固有的品质;“观其志质,以知其 名”,从人的气质上去判断其性格特点以及将来可能成 就的事业。他还提出从人的言谈(“辞”)的应对 (“应赞”)来考察人的智力,“察其应赞,犹视智的 能否也”。此已相当于今天的面试。值得一提的是,刘 劭的《人物志》1937年被美国学者西罗克(Shryock) 翻译为英文《人类才能的研究》介绍到西方,引起西方 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
(三)国外人员测评的历史
1.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学习我国的考试制度,建 立了文官考试制度; 2.近代科学测验始于19世纪,起源于个别差异的研 究和对智力落后者和精神病人的教育和治疗的需 要。
3.19世纪80年代以后心理测验是以高尔顿、卡 特尔、比奈为代表人物的时期。这段时期被看 作是近代心理测量的早期尝试与探索。同时这 个时期心理测验逐渐被运用于教育、医学、军 事等领域,测验形式也向多样化发展。
2.测评内容(人才标准观):德,才,智,识, 绩, 性等方面. 战国墨子:察能予官,以德就列;官无常贵,而民无常贱;有 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祁奚: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吕不韦: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 诸葛亮:将之器,其用大小不同,若乃察其奸,伺其祸,为众 所服,此十夫之将;夙兴夜寐,言词密察,此百夫之将………. 汉· 王符《潜夫论· 考绩》:知贤之近途,莫急于考功;德不称其 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 《资治通鉴》: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 水足也,以至于颠覆者多也。
中国古代人才测评思想述评
四、诚信的现代意义
诚信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在 市场经济中,诚信是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如果缺乏诚信,那么市 场经济就会失去公平和公正性。其次,诚信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如果人们不讲信 用,那么社会就会陷入混乱和不安定。此外,诚信还是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通过诚信修养,人们可以培养出诚实、守信、可靠的品质,提高个人素质和社会 形象。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社会道德建 设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古代,诚信思想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广泛的社会基础, 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次演示将从诚信的定义、诚信 的重要性、诚信的体现以及诚信的现代意义四个方面,对中国古代诚信思想进行 浅析。
一、诚信的定义
诚信,指的是言行一致,言出必行,信守承诺,不欺骗、不欺诈、不偷盗、 不妄语、不贪婪、不妄自尊大、不妄自菲薄、不违背道义等。在中国古代,诚信 被视为一种基本的道德准则,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
二、诚信的重要性
诚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在古代社会,人们之间的相 互信任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石。如果人们不讲信用,那么整个社会就会陷入 混乱。因此,诚信被视为社会稳定和繁荣的关键因素之一。
参考内容
引人入胜的古代管理思想
当我们探索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时,仿佛走进了一个深深的历史隧道。在这漫 长的隧道中,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和独特的管理哲学。这些管理思想,就像一颗颗 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光芒。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环境密不可分。在 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时代,管理思想也自然地被打上了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强 调的“仁、义、礼、智、信”,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人才测评思想及其对领导干部选用人才的启示
识
2 . 1 认识 到人 的差异性
现代人 才测评理 论 的基础 之 一是人 的差 异性 。 即 个体 在 人 力 资源 管理 领 域 , 识人 辨 才 的技术被 称 为人 才 测 的素质 是在 遗传 、 环境 和 个体 能 动性 三个 因 素共 同作 用下 评技术 , 是企 业 甄选 人 才 的 重要 技术 工 具 , 被 誉 为现代 的 个体 之 间存在 较 大的差 异。因 此 , 个体 的差 “ 人 才试金 石 ” 。 它是 指在人 力 资源管 理领 域里 应用 专 门的 形 成和 发展 的 , 使 得人 才测 评 的工 手段 和 工具 人 才 测评 得 以进行 的前提 条件 ,
力 资源 管理 目的 , 如招聘、 安置、 考核 、 晋升、 培训等, 对人 作具 有 现实 的存在 意 义。 我 国古 代很 早就 认 识到人 的 素质 差 异是客 观存 在 的 。 的 素质 进 行 多 方面 、 系统 的测 量 和 评价 , 进 而 为人 力 资 源 狷、 中行三 类。三国 时期 管理 与开 发提供 可 靠 的参 考依 据 。1 3 1 人 才测评 理 论及 技 术 孔 子把人 按 照性格 的不 同 分为狂 、
谋而合之处。 本文在介绍中国古代 对人 才测评认识 的基础上 , 分析 了 为, 人 的资质 中没 有 比聪 明更 好 的 ; 在聪 明资质 中 , 没 有 比 人才测评思想的先进性和特点。这些思想对于 当今 的领导干部在选
用 人 才 时 具 有 借 鉴 意 义。 关键词 : 古代 人 才 测 评 思 想 领 导 干部 选 用 人 才
期 的刘 劭在 其人 才著作 的开 篇 就 写到 “ 夫 圣贤 之所 美 , 莫 观 点都说 明他 们 已认识 到人 的素质 的差 异性特 征 。
中国古代人员素质测评思想
2、用自然观察法以判断人才
事物的内在本质虽然难以把握,但可通 过诸多外在的想象进行观察和分析透视,即 便有假象也可以区分辨别,可以通过对个人 情景的变化、声调等多方面观察识别人,把 握人的内心世界、内在本质。
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 论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隐。
《吕氏春秋》: 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 六戚: 父、母、兄、弟、妻、子
(3)作业测验 解连环 八阵图 七巧板(益智图)
八阵图
三国时诸葛亮创设的一种阵法。相传诸 葛孔明御敌时以乱石堆成石阵,按遁甲分成 生、伤、休、杜、景、死、惊、开八门,变 化万端,可挡十万精兵。(见《三国演义》)
据《三国志_蜀志_诸葛亮传》载: “(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后人考其遗 迹绘成图形,见《武备志》。
《庄子》曰:“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 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 其智,急与之期而观其信,杂之以处而观其 色。”
逸周书
一曰富贵者观其有礼施,贫贱者观其有德守,嬖 宠者观其不骄奢,隐约观其不慑惧,其少者观其恭敬好 学而能悌,其壮者观其连接务行而胜私,其老者观其思 慎,强其所不足而不逾。父子之间观其孝慈,兄弟之间 观其和友,君臣之间观其忠惠,乡党之间观其信诚。省 其居处观其义方,省其丧哀观其贞良,省其出入观其交 并以,省其交友观其任廉。设之以谋以观其智,示之以 难以观其勇,烦之以事以观其治,临之以利以观其不贪。 滥之以乐以观其不荒,喜之以观其轻,怒之以观其重, 醉之以观其恭,从之色以观其常,远之以观其不二,昵 之以观其不狎。复征其言以观其精,曲省其行以观其备。 此之谓观诚。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七巧板
七巧板是中国传统玩具之一,又称“益智图”、“智慧板” 等。它起源自宋朝的“燕几图”,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逐渐 演变成现在的结构。
人员测评与选拔的历史与发展
(五)中国古代的测评技术
具体说来,我国古代使用的测评技术有口试、 纸笔测验和作业测验。
(五)中国古代的测评技术
1. 贴经:主考官任取经书的一页,将左右两边遮盖,中间 只露出一行,另一纸贴3―5字不等,要被试者将所贴的 字填出来。
2. 墨义:由考官出30条、50条或100条问题,让被试回答, 既可笔试,也可口试。
人员素质测评
一、 中国古代人员素质测评选拔的思想 与方法
二、 西方人员测评与选拔的发展 三、 当代中国素质测评的发展
一、 中国古代人员素质测评选拔的思想与方法
(一)中国古代选人方法 (二)中国古代性格测试分类
一、 中国古代人员素质测评选拔的思想与方法
(一)中国古代选人方法 1.实践鉴别法 人才测评最早可以追溯到尧舜先古时代,那时帝王决定继承者
(五)中国古代的测评
实物操作的测试 ,如解连环,“八阵图”和七巧板等。
二、 西方人员测评与选拔的发展
(一)心理测量的产生及发展
心理测量的先驱者首推英国的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和优生学的创 始人弗兰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他对心理学的最大贡献在 于个别差异和心理测验的研究。
其次是卡特尔(James McKeen Cattell),他曾从师于冯特获博 士学位,成为十八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心理学的领袖人物。他 在心理学中的研究主要有反应时间、联想、知觉和阅读、心理物 理学等,以及个别差异及和心理测验。卡特尔最早提出“心理测 验(psychology test)”一词。他在实验室编制了五十个测验,包 括测量肌肉力量、运动速度、痛感受性、视听敏度、重量辨别力、 反应时、记忆力等.
(三)中国古代性格测试分类
孔子把人分成三种: 狂者:以积极进去、敢作敢为为特征; 狷者:以拘谨胆怯、唯唯诺诺为特征; 中行:介于狂者与狷者之间。 孔子的“狂者”相当于外倾型,“狷者”
第2章- 中国古代的人才测评思想
5.科举制是
以后历代封建王朝常常采用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
种制度; 6.科举制度考试有 、 、 三级; 7.唐代科举从种类上讲只有 和 两种; 8.三国时魏人 所著的《人物志》对人才测评作了较为系统 完整的论述; 9.春秋时期, 就对人的“才能”的观点加以了论述; 10.战国时期, 提出了“察能予官”,“以德就列”的原则; 11.战国时期的 把“德才”标准具体化为忠诚、谨慎、才能、 智力、信用、廉洁、节守、仪态、行为等指标;
第四节
当前素质测评方法发展趋向
1、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2、方法日新月异; 3、测评技术丰富,比如智力测验、能力测验、性向测验、成就测
验、情景模拟等。 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心理测验把目光转向实践中评价求职 者的“岗位适合度” 20世纪60年代,评价中心技术发展并在许多大公司开始应用。 近几十年来,随着测评工作更加专业化,西方出现专门提供人才 测评服务的公司。
苏格拉底:认为人才首要“美德”。
柏拉图:认为人才应是“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
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 亚里斯多德:认为人才“道德、公正、中庸、适度、勇敢”。
二、西方现代人才测评思想与技术
西方现代人才测评思想与技术发端于西方现代心理测评。
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前10年,最有名的是测量智商的比奈—西 蒙量表,是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的心理测量。
1、德才兼备的人才观:
孔子 “才德”。 墨子 “以德就列”。 庄子 “德才”标准具体化忠诚、谨慎、才能、智力、信用、廉洁、节 守、仪态、行为等指标。
2、确立了多种考评人才的方法:
用工具测评智力
用自然观察法以判断人才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蕴含着丰富的人才测评思想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蕴含着丰富的人才测评思想,研究和挖掘中国古代人才测评思想,对于弘扬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促进当今人才测评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项研究,较为系统地采集了中国历史上文人学者在知人识才方面所做的有益探索,探测了史料中所蕴含的人才测评思想,并在现代人才测评理论的指导下,从人才测评的目标、方法、计量体系以及影响人才测评结果的诸多因素等方面,对史料作进一步的考察,得到了一些有用的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身陷八卦阵 吴宇森回应质疑不做缩头龟
诸葛亮从乌龟壳上发明八卦阵, 如今《赤壁》身陷负面言论犹如落 入八卦阵,就看吴宇森怎么拆招。 7月16日晚,吴宇森出席北京 的庆功活动时候面回应种种质疑, 显得相当轻松而大度,对于“萌萌” 和赵薇“天下兴亡,匹女有责”的 质疑时,坦诚表示这是“可爱的小 错误”,希望网友不要介意。对于 片中的搞笑台词,他说:“这些对 白都是我和编剧故意设计的。搞笑 才好玩,才有意思。”他还透露, 下一集也会有逗趣的对白。
《墨子》:“听其言,观其行,察其所能。”听其言论,观察其行为,而 知其能力与特长。
传统的甄选思想
智察卷一: 听其言而观其行,观其色而究其实 张 居 正
(行为样本假设)
察人性、顺人情,然后可趁,其必有谐 (性格稳定假设) 畏之危之,其心必折,计然后可以施 (情境与性格之争假设)
传统甄选思想的特点
逸周书
一曰富贵者观其有礼施,贫贱者观其有德守,嬖 宠者观其不骄奢,隐约观其不慑惧,其少者观其恭敬好 学而能悌,其壮者观其连接务行而胜私,其老者观其思 慎,强其所不足而不逾。父子之间观其孝慈,兄弟之间 观其和友,君臣之间观其忠惠,乡党之间观其信诚。省 其居处观其义方,省其丧哀观其贞良,省其出入观其交 并以,省其交友观其任廉。设之以谋以观其智,示之以 难以观其勇,烦之以事以观其治,临之以利以观其不贪。 滥之以乐以观其不荒,喜之以观其轻,怒之以观其重, 醉之以观其恭,从之色以观其常,远之以观其不二,昵 之以观其不狎。复征其言以观其精,曲省其行以观其备。 此之谓观诚。
强调德行:周代就已形成的用人标准 强调全面:六德、六行、六艺 强调体貌:唐朝如何选官(《资治通鉴· 唐纪十七》) 强调手段:“八观六验”、“六戚四隐”
传统的甄选之术
行为试探之术
《六韬》这部最古老的兵书讲了八条鉴人之术 《吕氏春秋》提出“八观六验”之法 诸葛亮提出了“七观”之法
纵观《唐太宗李公卫问对》全书,可发现八阵图的发展和改进的全过程: 黄帝《握奇文》------五阵,握机阵,丘井之法 ↓↓↓ 姜尚《太公兵法》---太公阵 ↓↓↓ 司马穰苴(rangju)《司马法》---五行阵 ↓↓↓ 管仲--------重新整理〈太公兵法〉 ↓↓↓ 孙武《孙子兵法》-----八卦阵 ↓↓↓ 诸葛亮《八阵图法》----八阵图 ↓↓↓ 韩擒虎------九军阵法,即八阵图的别名 ↓↓↓ 李靖《卫公兵法》----六花阵 ↓↓↓ 李绩《卫公兵法》----六花阵 可以看出《八阵图》渊源极深,可以追溯到上古华夏的黄帝。经过姜太 公,司马穰苴,管仲,孙武等人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到三国时期,诸葛 亮使他达到了顶锋,完善为八阵!唐代李靖由于九个阵指挥过于复杂而 简化为六花阵。
2、用自然观察法以判断人才 事物的内在本质虽然难以把握,但可通 过诸多外在的想象进行观察和分析透视,即 便有假象也可以区分辨别,可以通过对个人 情景的变化、声调等多方面观察识别人,把 握人的内心世界、内在本质。
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 论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隐。
《吕氏春秋》: 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 六戚: 父、母、兄、弟、妻、子
4、用实践考察法来判断人才
《荀子· 君道篇》 故古之人为之不然:其取人有道,其用人有法。取人之道, 参之以礼;用人之法,禁之 以等。行义动静,度之以礼;知虑 取舍,稽之以成;日月积久,校之以功,故卑不得以临 尊,轻 不得以县重,愚不得以谋知,是以万举而不过也。故校之以礼, 而观其能安敬也;与 之举措迁移,而观其能应变也;与之安燕, 而观其能无流慆也;接之以声色、权利、忿怒、 患险,而观其 能无离守也。彼诚有之者,与诚无之者,若白黑然,可诎邪哉! 故伯乐不可欺 以马,而君子不可欺以人,此明王之道也。
习则观其所言,
穷则观其所不受, 贱则观其所不为。 弃什么。
如果他学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就看他说些什么;
如果他困窘,就看他拒绝什么; 如果他贫贱,就看他追求什么,放
六验:
喜之以验其守, 乐之以验其僻, 怒之以验其节, 惧之以验其特, 的品行; 哀之以验其人, 苦之以验其志。 让他高兴,以检验其节操; 使他快乐,以检验其有无邪念; 激他发怒,以检验其气度; 使他恐惧,以检验其有无卓异
特尔则研究了3种体型与性格的关系;中国一些古籍则研究 了如何通过神骨、气色、容貌、声音、情态来研究动机
【八阵图的命名和组成】
八阵图分别以天、地、风、云、龙、虎、 鸟、蛇命名,加上中军共是九个大阵。中军 由十六个小阵组成,周围八阵则各以六个小 阵组成,共计六十四个小阵。八阵中,天、 地、风、云为“四正”,龙(青龙)、虎 (白虎)、鸟(朱雀)、蛇为“四奇”。另 外,尚有二十四阵布于后方,以为机动之用。
周易讲“数、理、相”的统一,“数、理”通过 “相”表现出来。而“数、理”则和源本自然的“心” 是同一的。正如陆九渊所说,“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 心”。而中国哲学的精髓也在把握一“心”,用来感通 天地,感悟人生。 正所谓“相由心生” 。 周易的预测正是基于“心”所外现的“相”而作出 的,是非常准确而科学的。但是,人的“心”却是可变 的,“心”则“相”也会随着发生变化。故根据过去的 相所做的预测便不会很准确了。 但人的“心”又并非变化无常,有一定的稳定性, 是有规律的变化。故周易在总体的规律上所做的预测是 非常准确的。和天气预报相似,只能得其大概,不能得 其细节。对细节的把握只能针对不远的时间段作出。 但同时,也说明了另一个问题,算出的命并不能肯 定必然的说明未来。命运的发展最终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相由心生”,真正自己努力摆脱命运的束缚,成了贵 人,“相”也变成“贵人”相了。
最近,河南省密县发现一套我国最早的《风后八阵 兵法图》。该图共分九幅,一幅为八阵正图,其它 八幅为八个阵式,即:天覆阵、地载阵、风扬阵、 云垂阵、龙飞阵、虎翼阵、鸟翔阵、蛇蟠阵。图旁 附有文字说明,详细介绍了每个阵式在特殊环境下 进攻退守的战术应用。 据《史记》载,风后为轩辕黄帝的一员将帅。密县 云岩官遗存的唐朝军事家、常州刺史独孤及的《云 岩官风后八阵图》碑,详细记载了黄帝和风后研创 《八阵图》的事迹。此图的发现,把我国八阵兵法 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两千五百年。
诸葛亮崇尚法家和黄老思想,同时精通易学。陈立夫先 生曾为1994年举行的全国第八次诸葛亮学术讨论会题词 “明易先知”,就明确指出了诸葛亮的“先知先觉”与其 精通《周易》密切相关。
《周易》的精髓是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把不同 质、不同态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以探讨其运行的规律。诸 葛亮治国、用兵时十分注重天、地、人的综合考察。他在 《将苑· 智用》中写道:“顺天、因时、依人以立胜。”强 调一个优秀的将领应“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理, 四海之内,视如室家” (《将苑· 将器》)。“夫行兵之 势有三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天势者,日月清明, 五星合度,彗星不殃,风气调和。地势者,城峻重崖,洪 波千里,石门幽洞,羊肠曲沃。人势者,主圣将贤,三军 由礼,士卒用命,粮甲坚备。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 势,依人之利,则所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矣。”(《将 苑· 兵势》)这真是将《周易》天、地、人综合一体的思想 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二)确立了多种考评人才的方法
1、用工具测评智力 2、用自然观察法以判断人才 3、用旁敲侧击法以判断人才 4、用实践考察法来判断人才
1、用工具测评智力
(1)口试 帖试(也称帖经):类似填空式测验 对偶:类似类比测验,考察技巧、智慧和想象 力。 (2)纸笔测验:类似笔试 墨文(简单笔试) 策试(又称“时务策”) 试帖诗 八股文(又叫制艺、制义、时艺、时文、八比文 等)
父亲、母亲、哥哥、弟弟、妻子、儿女
四隐: 交友、故旧、邑里、门郭
朋友、故旧、乡亲、邻居
对外用“八观六验”
八观:
通则观其所礼,
贵则观其所进, 富则观其所养, 听则观其所行, 止则观其所好,
如果他显达,就看他礼遇什么人;
如果他富有,就看他赡养什么人; 如果他尊贵,就看他举荐什么人;
如果他听言,就看他采纳什么意见; 如果他闲居,就看他喜好什么;
传统的甄选方法
察言观色之术
貌
思 言
听
视
《尚书》提出的“敬用五事”
传统的甄选方法
间接观察之术
士有百品、孝为第一: 《尚书》总结了“六戚法” 《吕氏春秋· 论人》提出六戚四隐
《周礼》提出“六行”观人
传统的履历分析法
传统的甄选方法
心术鉴别之术
心术与动机:《孔子家语·始诛篇》总结了何为心术 康熙大帝:“观人者必先观其心术” 相由心生:心理学发现信息只有35%-7%靠语言传达;卡
(3)作业测验 解连环 八阵图 七巧板(益智图)
八阵图
三国时诸葛亮创设的一种阵法。相传诸 葛孔明御敌时以乱石堆成石阵,按遁甲分成 生、伤、休、杜、景、死、惊、开八门,变 化万端,可挡十万精兵。(见《三国演义》) 据《三国志_蜀志_诸葛亮传》载: “(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后人考其遗 迹绘成图形,见《武备志》。
诸葛亮的“知人七法”
一是要“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在是非曲直之间观察他的选择, 看他是否有一个正确的标准; 二是要“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与他深入辩论来判断他的应变能 力如何; 三是要“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向他询问计谋,来了解他的谋略 与见识,看他是运筹帷幄,还是胸无点墨; 四是要“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告诉他大难临头,看看他的胆量, 是威武不屈,还是束手就擒; 五是要“醉之以酒而观其性”,让他喝醉酒,看看他是不是酒后无 德,小人得志; 六是“临之以利而观其廉”,用利禄去打动他,看看他是不是为利 所动,利欲薰心; 七是“期之以事而观其信”,让他去完成一件事情,看看他是否能 言行一致,讲求信义。
指标:忠诚、谨慎、才能、智力、信用、廉洁、节守、 仪态、行为等。
唐代 考绩标准“四善二十七最”。 四善:德、慎、公、勤
宋代 考绩标准“四善七事三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