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 翻译
凉州词王之涣诗意解析
凉州词王之涣诗意解析如下: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这是一首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的边塞诗。
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羌笛:西汉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翻译: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 - -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大唐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
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
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凉州词》王之涣古诗原文翻译及鉴赏
《凉州词》王之涣古诗原文翻译及鉴赏《凉州词二首》王之涣古诗原文翻译及鉴赏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本店铺精心整理的《凉州词二首》王之涣古诗原文翻译及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凉州词二首[唐]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二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作品注释⑴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⑵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⑶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⑷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何须:何必。
杨柳:《折杨柳》曲。
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⑸度:吹到过。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⑹单于:古代对匈奴君长的称呼,此指突厥首领。
拂云堆:祠庙名,在今内蒙古五原。
⑺来:语助词,无义。
作品译文其一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其二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自己的领土,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
《凉州词》的全诗翻译赏析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①凉州词:唐乐府名,属《近代曲辞》。
凉州即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②夜光杯:西域献给周穆王的白玉杯,夜间有光。
③催:指催促欢饮。
④沙场:指战场。
译文:举起夜光杯,葡萄美酒多滋味;正当畅饮时,马上的琵琶把人催,将士说:即使醉卧沙场上,请君切莫笑痴狂;古往今来征战地,竟有几人回故乡?解释葡萄美酒倒满了华贵的酒杯,正要畅饮的时候,马上的琵琶也声声响起,仿佛在催促我上前作战。
在沙场上牺牲了请你不要哭泣悲伤,古往今来,奔赴沙场的人中有几个人能平安归来?赏析:诗是咏边塞情景之名曲。
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出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
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
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
这两句,蘅塘退士评曰:“作旷达语,倍觉悲痛。
”历来评注家也都以为悲凉感伤,厌恶征战。
清代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
在学人领悟。
”从内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谓是悲凉感伤,似乎勉强。
施补华的话有其深度。
千古名绝,众论殊多,见仁见智,学人自悟。
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使得边塞将士很难得到一次欢聚的酒宴。
有幸遇到那么一次,那激昂兴奋的情绪,那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是不难想象的。
这首诗正是这种生活和感情的写照。
诗中的酒,是西域盛产的葡萄美酒;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以白玉精制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乐器则是胡人用的琵琶;还有“沙场”、“征战”等等词语。
这一切都表现出一种浓郁的边地色彩和军营生活的风味。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
凉州词的翻译
凉州词的翻译
《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以下是该诗的翻译: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挽歌咏怀已成古,今人多是旧时人。
废井无人能够热,泉台何处有青苔。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不知爱者求,不知恨者灭。
或问迷津口,还与故人洽。
诗中描绘了黄河上游的凉州,这里的孤城被雄伟的万仞山所包围。
羌笛的悲伤不再是因为杨柳的相思,而是因为春风无法吹过玉门关。
歌颂过去的英雄也成为了过去的事情,如今的人们只是过去人的延续。
废弃的井和生长苔藓的泉台,都昭示着岁月的流转与沧桑。
诗的结尾以“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不知爱者求,不知恨者灭。
或问迷津口,还与故人洽。
”表达了诗人的内心纠结和无奈。
心如丝网,其中有千千结,爱与恨交织在一起。
不知道迷津口在何方,是否还能与曾经的故人相见。
这种思绪的徘徊和失落,是诗人对于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迷茫的痛楚。
整首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
通过对凉州的描绘,表达了诗人
内心的思乡之情和迷茫之感。
诗人运用了充满感情的语言和形象刻画,使诗歌更加深入人心。
通过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的美。
《凉州词》原文、译文及注释
《凉州词》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
新唐书·乐志》说:“天宝间乐调,皆以边地为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
”这首诗地方色彩极浓。
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胡笳更是西北流行乐器。
这组七绝正是一组优美的边塞诗。
原文:
凉州词
唐代-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对照翻译: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注释:
1.凉州词:唐乐府名,属《近代曲辞》,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凉州词: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
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2.夜光杯: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这里指华贵而精美的酒杯。
据《海内十洲记》所载,为周穆王时西胡所献之宝。
3.欲:将要。
4.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5.催: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鸣奏助兴。
6.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7.君:你。
8.征战:打仗。
【凉州词】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凉州词】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凉州词
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及注释】
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
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
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
1、夜光杯:一种白玉制成的杯子。
【赏析】
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
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
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
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
这两句,蘅塘退士评曰:“作旷达语,倍觉悲痛。
”历来评注家也都以为悲凉感伤,厌恶征战。
清代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
在学人领悟。
”从内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谓是悲凉感伤,似乎勉强。
施补华的话有其深度。
千古名绝,众论殊多,见仁见智,学人自悟。
1/ 1。
王翰《凉州词》原文和翻译译文
王翰《凉州词》原文和翻译译文1、王翰《凉州词》原文和翻译译文王翰《凉州词》原文和翻译原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黄河远远流淌直飞上白云端,孤零零一座边城屹立在崇山峻岭间。
兵士们何必吹着羌笛奏起衰怨的《折杨柳》,温情的春风难以吹过玉门边关。
2、王安石《读《江南录》》原文及翻译译文王安石《读《江南录》》原文及翻译王安石原文: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①存亡论之。
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②,箕子之说③,徐氏录为得焉。
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
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
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于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未可。
”及闻其杀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而胜焉。
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
虞以不用宫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④。
然则忠臣国之与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
予自为儿童时,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当时京师因举兵来伐,数以杀忠臣之罪。
及得佑所上谏李氏表观之,词意质直,忠臣之言。
予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者,其言金陵事颇详,闻佑所以死则信。
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
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与予旧所闻者甚不类。
不止于佑,其它所诛者,皆以罪戾,何也?予甚怪焉。
若以商纣及随、虞二君论之,则李氏亡国之君,必有滥诛,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何以知其然?吾以情得之。
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
吾闻铉与佑皆李氏臣,而俱称有文学,十余年争名于朝廷间。
当李氏之危也,佑能切谏,铉独无一说,以佑见诛,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皆铉之由也。
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
以佑观之,其它所诛者又可知矣。
噫!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注】①历数:指帝王继承的次序。
古代迷信说法,认为帝位相承和天象运行次序相应。
【古诗词】凉州词唐王之涣的诗意和原文
【古诗词】凉州词唐王之涣的诗意和原文
《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
本首诗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
这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翻译: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后两句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
此诗虽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
本首诗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
诗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意的表现更有张力。
用语委婉精确,表达思想感情恰到好处。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王翰《凉州词》的全诗翻译赏析
王翰《凉州词》的全诗翻译赏析王翰《凉州词》的全诗翻译赏析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翰《凉州词》的全诗翻译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注释:这两句诗前句写自己放浪沙场然心中别有一番滋味,后句写征战现实,前句的别有滋味正是在后句。
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文解释】葡萄美酒倒满了夜光杯,正要畅饮的时候,马上的琵琶也同时在催促着。
即使醉卧在沙场上你也不要笑我啊!自古征战在外的又有几人能回来呢?【词语解释】夜光杯:白玉制成的酒杯。
催:这里指催人出发的意思。
① 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
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② 夜光杯: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
它和葡萄酒都是西北地区的特产。
这里指精美的酒杯。
③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④君:你。
⑤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⑥催:催人出征。
⑦凉州词:“凉州歌”的唱词,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⑧欲:将要。
⑨征战:打仗。
【赏析】琵琶弹奏着欢快而急促的旋律,夜光杯中盛满了西域的葡萄美酒,长年征战疆场的将士难得有这欢聚痛饮的时刻,于是举杯相邀:痛饮个一醉方休吧,「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人满怀激情写下这沙场之宴的劝酒词,笔端洋溢着豪放、悲壮与将士们视死如归的豪情。
浓郁的边域色彩,跳跃跌宕的结构,奔放的情绪使这首诗成为了边塞诗中的精品。
唐人七绝多是乐府歌词,凉州词即其中之一。
它是按凉州(今甘肃省河西、陇右一带)地方乐调歌唱的。
《新唐书·乐志》说:“天宝间乐调,皆以边地为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
”这首诗地方色彩极浓。
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
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
《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凉州词二首朝代:唐朝作者:王翰蒲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译文及注释:译文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已是暮春时节,要在故乡,此时一定是万紫千红的盛花期已过、枝繁叶茂、果实初长之时,而鸟儿也一定筑起香巢,争相觅食育雏了吧。
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风凛冽、尘沙满天,冷酷严寒。
战士们在夜里听着凄凉的胡笳曲《折杨柳》,勾起了对故乡的美好回忆。
注释⑴蒲萄:同“葡萄”。
⑵秦中:指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
阑:尽。
⑶胡笳: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笛子的乐器,其声悲凉。
折杨柳:乐府曲辞,属《横吹曲》,多描写伤春和别离之意。
⑷意气:情意。
一作“气尽”。
长安:这里代指故乡。
赏析:其一,描写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使得边塞将士很难得到一次欢聚的酒宴。
有幸遇到那么一次,那激昂兴奋的情绪,那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是不难想象的。
这首诗正是这种生活和感情的写照。
诗中的酒,是西域盛产的葡萄美酒;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以白玉精制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乐器则是胡人用的琵琶;还有“沙场”、“征战”等等词语。
这一切都表现出一种浓郁的边地色彩和军营生活的风味。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蒲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
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
凉州词 王翰 诗意
凉州词王翰诗意
1、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翰的组诗作品,该首诗意如下: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2、《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翰的一首边塞诗,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军帐里欢快宴饮的场面,后两句用慷慨激昂的语气展现出战士们视死如归的豪迈和勇气,诗人用一种豪迈旷达的语言表现出视死如归的悲壮感。
唐王翰凉州词的译文
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参考翻译: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夜光杯之中,正要畅饮时,马上弹奏的琵琶也声声响起,仿佛催人出征。
如果醉卧在沙场上,也请你不要笑话,自古以来外出打仗的能有几人返回家乡?
字词解释:
凉州词:唐乐府名。
《乐苑》:“凉州宫词曲,开元中,西凉都督郭知运所进。
”属《近代曲辞》,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夜光杯: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这里指华贵而精美的酒杯。
据《海内十洲记》所载,为周穆王时西胡所献之宝。
欲:将要。
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催: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鸣奏助兴。
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君:你。
征战:打仗。
作者简介:
王翰(公元687年~726年),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唐代边塞诗人。
王之涣《凉州词》翻译及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翻译及赏析王之涣《凉州词》翻译及赏析凉州词其一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赏】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
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
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
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
【经典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全诗翻译
【经典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全诗翻译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译文]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出自]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翻译】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译文1: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译文2:黄河自天边奔腾而下,在高山脚下,一座孤单的城池坐落在那里。
何必用羌笛吹奏《折杨柳》这首哀怨的思念家乡的曲子,就算是春风也吹不过玉门关外的。
译文3:黄河浩渺直上高高的白云天际,一座孤城兀立在万仞的丛山之中。
凄楚的羌笛何必吹弄《折杨柳》的哀怨,那暖暖的春风都不愿吹过寒苦的玉门关。
【词语解释】孤城:指玉门关。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羌:古代的一个民族。
1、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属于一种乐器.8、杨柳:《折杨柳》曲。
王之涣《凉州词》译文
王之涣《凉州词》译文王之涣《凉州词》的译文是怎样的呢?王之涣《凉州词》是边塞诗作中的经典诗篇,在人们的心中有着很重要的位置。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之涣所写的诗作《凉州词》的译文,欢迎阅读!王之涣《凉州词》译文一:九曲黄河向西扶摇直上,远远地、高高地伸到白云之间,隐隐约约,有一座孤城,背倚着万仞高山。
不要埋怨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凉曲子,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杨柳自然也就不会返青吐绿,还怨它有何用?王之涣《凉州词》译文二: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王之涣《凉州词》译文三:黄河自天边奔腾而下,在高山脚下,一座孤单的城池坐落在那里。
何必用羌笛吹奏《折杨柳》这首哀怨的思念家乡的曲子,就算是春风也吹不过玉门关外的。
译文3:黄河浩渺直上高高的白云天际,一座孤城兀立在万仞的丛山之中。
凄楚的羌笛何必吹弄《折杨柳》的哀怨,那暖暖的春风都不愿吹过寒苦的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原文: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赏析:本诗旨在写凉州之荒凉,偏僻,险峻,进而烘托戍边条件之艰苦以及将士们无尽的思乡愁绪,还有无以寄托情思的无奈。
开篇两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首先就显示了诗人于众不同的视角选择。
王之涣的立足点与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有着明显的不同。
他们两人诗句的不同点一方面在于:李白的目光是由远而近,写的是来势迅猛而又无法拦留的一种动感流逝;而王之涣的目光是自近及远,故而展现了黄河扶摇远上的一种壮美奇观。
另一方面还在于他们在诗作中渗透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怀:上下句贯穿起来看,李白的诗句流露的是一种对现实的无奈,表现在个人心智上的是放弃,有以酒消愁的颓废;而王之涣流露于字里行间的`则是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烘托边地的荒凉、偏僻、险峻和戍边条件之艰苦,表现的是企盼早日结束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与无奈,是在为国、为百姓、为戍边将士抒情言志。
王之涣《凉州词》全诗翻译与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全诗翻译与赏析王之涣《凉州词》全诗翻译与赏析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孤城:指玉门关。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羌:古代的一个民族。
1、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约等于2。
3m或2。
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属于一种乐器。
8、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吹到过。
不度:吹不到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1、何须:何必。
何须怨:何必埋怨。
12 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译:澎湃的黄河远远望去好像奔流在白云之间,一座孤城立在高峻的山岭之间。
羌笛何必要吹出折杨柳这哀怨的曲调?春风不愿度过玉门关。
译文1: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译文2: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 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简】该诗又名《出塞》,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体现了作者对边塞战士的同情和对朝廷不满的愤慨之情。
凉州词解释
凉州词解释
《凉州词》意思:即《凉州曲》,内容多描写西北边陲的风光及战争情景,其中以王翰和王之涣所作最为著名。
全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翻译: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全文赏析: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戍守者处境的孤危。
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
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
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
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
“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
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
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
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
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凉州词格非对外汉语1111 王玲玉 1120312132闲谈Chat作为当代文化研究领域内声名显赫的学者,临安博士近来已渐渐被人们遗忘。
四年过去了,我从未得到过他的任何消息。
正如外界所传言的那样,不幸的婚姻是导致他最终告别学术界的重要原因。
最近一期的《名人》杂志刊发了一篇悼念性质的文章,作者声称,据他刚刚得到的讯息,临安先生现已不在人间,他于一九九三年的六月在新疆的阿克苏死于霍乱。
直到今年秋天,当临安博士背着沉重的行囊突然出现在我寓所的门前,上述推断才被证明是无稽之谈。
As the eminent scholar in the field of contemporary culture ,Dr. Lin recently has gradually been forgotten. During the four years, I never had any of his messages. As rumors of the outside world, the unhappy marriage is an important cause of his final farewell to academia. "Celebrity," the latest issue of the magazine published a commemorative article, the author claimed that he just got the message, according to Mr. Lin is no longer in the world, he was death in cholera in June 1993 in Aksu, Xinjiang's. Until this fall, when Dr. Li carrying a heavy luggage suddenly appeared in front of my apartment, the above inference was only proved to be nonsense.他是从张掖返回长沙的途中经过上海的。
由于那则不负责任的谣传和多年不见的隔膜,我们相见之下令人不快的尴尬是不难想象的。
这些年来,世事沧桑,时尚多变,在大部分人忙于积攒金钱的同时,另一些人则自愿弃世而去,我们的谈话始终笼罩着一层抑郁、伤感的气氛,临安博士已不像过去那样健谈,激情和幽默感似乎也已枯竭。
我们长时间看着窗外,看着那些花枝招展的少女穿过树林走向食堂,难挨的沉默使我们感到彼此厌倦。
He passed from Shanghai on the way from Zhangye to Changsha . It was not difficult to imagine that we met each other how unpleasant under the embarrassment, due to the irresponsible rumors and lacking of mutual understanding because of not seen for years. Changing over the years, the world is vicissitudinous , the fashion is fickle. Most people were busy saving money, others volunteer to go away from this world .Our conversation was always covered with an atmosphere of the depression and suppression. Dr Lin was not as talkative as the past, passion and humor seemed to have dried up. We looked out of the window, looking at those beautifully dressed girls through the woods toward the dining room for a long time, because of the silence which makes usfeel tired of each other.在我的记忆中,临安先生尽管学识丰湛,兴趣广博,却称不上是一个治学严谨的学者,他的研究方式大多建立在猜测和幻想的基础上,甚至带有一些玩笑的成分。
对于学术界在困难的摸索中渐渐养成的注重事实和逻辑的良好风气,临安常常出言讥诮,语露轻蔑:“捍卫真理的幼稚愿望往往是通向浅薄的最可靠的途径。
”In my memory, Mr. Lin was not enough to be called a rigorous academic scholar, with his research methods are mostly based on speculation and fantasy, and even with some jokes ingredients, despite of his learning is profound and immense and interests are wide. For the people of academic gradually developed a good atmosphere which is paying more attention on facts and logic-oriented in difficulty, Lin 'an often mocked them, with contemptuous language: "Childish desire to defend the truth is often the most reliable way leading to the shallow."四年前,他将一篇关于李白《蜀道难》的长文寄给了《学术月刊》,从此销声匿迹。
在这篇文章中,他一口断定《蜀道难》是一篇伪作。
“它只不过是一名隐居蜀川的高人赠给李白的剑谱,其起首一句‘噫唏唿嘘’便是一出怪招……”《学术月刊》的一名女编辑在给我的信中流露出了明显的不安:“你的那位走火入魔的朋友一定是神经出了问题。
”现在看来,这篇文章也许仅仅是临安博士对学术界表示绝望的戏仿之作。
Four years ago, he sent a long article about Li Bai’s Hard Roads In Shu to the Academic Monthly, fading away. In this article, he concluded that the" Hard Roads In Shu” is a pseudo graph. "It was just a sword which was seclusive master who lived in Shu sent to Li Bai as a gift. The beginning of 'Yi Xi Hu Xu' is a move in Wushu..." A female editor in the Academic Monthly gave me a letter showed her obviously uneasy: "Your mad friend must have a problem in the nerve." Now it seems that this article may be just a parody which appears the Lin Dr said despair of academia.不过,临安博士并未就此与学术绝缘,这次见面,他还带来了一篇有关王季陵《凉州词》的论文。
他告诉我,他写这篇论文的初衷只是为了排遣寂寞,没想到竟意外地治愈了他的失眠症。
文章的风格与他的旧作一脉相承,标题却冗长得令人难以忍受。
如果删去枝蔓,似乎就可以称做:《王之涣:中唐时期的存在主义者》。
However, this did not break off relations as between Dr. Lin and academic. This meeting, he also brought an article about Wang Jiling’s "Liangzhou word" papers. He told me that he wrote this paper’s original intention is just to avoid loneliness,unexpectedly cure his insomnia. An article with his mature style in the same strain, but the lengthy title was unbearable. If deleting the dendrites, it seemed can be called: "Wang Zhihuan: Tang period’s existentialist"旧闻Old story“普希金说过:湮灭是人的自然命运。
我也是最近才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临安博士就这样开始了他的论述,并立即提到了有关王之涣的一段旧闻。
"Pushkin said: Oblivion is a natural human destiny. I also recently came to understand the true meaning of this sentence ......." And immediately mentioned an old story about Wang Zhihuan .在甘肃武威城西大约九华里外的玉树地方,曾有过一座两层楼的木石建筑。
现在,除了门前的一对石狮和拴马用柱铁之外,沙漠中已无任何残迹。
这幢建筑位于通往敦煌和山丹马场的必经之路上,原本是供过路商旅借宿打尖的客栈。
到了开元初年,随着边陲战事的吃紧,大批戍边将士从内地调集武威,这座客栈一度为军队所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