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第九章_感染与免疫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微生物学学分:4总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42学时实验学时:30学时先修课程要求:动物学、植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适应专业: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教材:微生物学,袁生主编,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8月(国家规划教材)参考教材:1、《微生物学》,沈萍陈向东主编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5月(国家规划教材)2、《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主编,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与任务本课程为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微生物学》是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和育种、生态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农业、工业、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科学。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熟悉微生物学的基本技术,了解国外微生物学最新进展及应用,为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1)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以细菌、真菌、病毒为主要内容的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和主要特征;掌握微生物遗传变异的一般规律及传染与免疫的知识;(2)熟悉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的特点;熟悉微生物育种的一般方法和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学、环境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应用,以及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重要意义。
(3)了解微生物生态及在自然界物质转化中的作用;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系统发育与分类。
2、基本技能(1)掌握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特别是利用油镜观察细菌的方法;掌握微生物的制片染色技术;(2)熟悉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测定及数量测定技术;熟悉培养基的制备、灭菌及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技术。
(3)通过综合实验(土壤微生物数量测定及未知菌革兰氏染色鉴定)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微生物的四大操作技术,并初步了解微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微生物学习题与答案9
第九章传染与免疫习题一、名词解释1.免疫2.病原微生物3.疾病(disease)4.传染(infection)5.侵袭力6.外毒素7.内毒素8.类毒素9.抗毒素10.非特异免疫11.特异性免疫12.炎症13.抗原14.抗体15.免疫原性16.免疫反应性17.完全抗原18.不完全抗原二、填空题1.病原体一般感染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病原菌或病原体的侵袭力由_ __、_____和___三方面组成。
3.病原菌主要通过____、____、____等的作用在宿主内繁殖与扩散。
4.病毒感染的特点为____和____,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其后果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5.真菌的致病方式有___、____、___和_____。
6.阻挡微生物入侵的有效生理屏障有____、_____和_______。
7.生理上的屏障结构有____和______。
8.正常休液和组织中抵抗病原体的成份有___、____和_____等。
9.补体存在于正常的_____和____中,其化学成份为____,它被_____激活后具补充抗体的作用,其生物学功能有____、__、___、_____和____。
10.吞噬细胞的吞噬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四个阶段。
11.干扰素都有____、、、和等功能。
12.炎症主要症状表现为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13.特异性免疫具有的特点为______、_____和______。
14.免疫系统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
15.免疫细胞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它们均来自骨髓多功能造血的__ _。
16.体液免疫分子主要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而______和_____分别是非特异免疫和特异免疫的主要体液成份。
17.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包括____、_____和______三个阶段。
微生物学-9-9传染与免疫教案资料
破伤风痉挛毒素当其含量尚不能引起免疫时 即足以致病, 一般治疗无效,因此该病的免疫 预防特别重要。
(2)类毒素(toxoid)利用外毒素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 的特点,用0.3-0.4%甲醛处理,使其毒性完全丧失,但仍保
持抗原性,这种经处理的外毒素为类毒素,常用来预防
注射。
(3)抗毒素(antitoxin):用类毒素注射动物(如马),
血浆纤维蛋白
水解、利于扩散
e、卵磷脂酶(毒素) 水解各种组织细胞,尤红细胞(产气荚膜梭菌、蛇毒液)
(3)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能力
抗吞噬作用:
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的血浆凝固酶有抗吞噬作用; 肺炎链球菌:荚膜,避免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 A族链球菌表面M蛋白:抗吞噬、抵御抗体等作用
2)毒素(toxin)
以制备外毒素的抗体,称为抗毒素,作治疗用。
外毒素
0.3~0.4%甲醛 脱毒
类毒素
免疫动物
抗毒素
(2)内毒素(endotoxin)
不能分泌到细胞外,只能在细菌死亡后自溶或者人工裂 解时才能释放出来。
• 绝大多数G-产生,化学成分为脂多糖 • 存在于菌体内,细菌死亡及菌体裂解时才释放出来 • 热稳定性强 • 抗原性弱 • 毒力较低 • 其作用无组织选择毒性;不同病菌所产的内毒素引起的症状大致相同,
微生物的致病性是对特定宿主而言,能使宿主致病的为致病菌, 反之为非致病菌,但二者并无绝然界限。
条件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 : 在一般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致病!
感染
致病
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
侵袭力 毒素
1)侵袭力(invasiveness):
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 扩散的能力,称为侵袭力。
“感染与免疫”微课教案
“感染与免疫”微课教案吴卫辉(),潘皎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300071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20年10月,10(5):6-7ISSN 2095-1574 CN 11-9307/R DOI 10.3868/j.issn 2095-1574.2020.05.002专题基金项目:2020年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B201005506)通讯作者:吴卫辉,E -mail:*******************.cn教学背景“感染与免疫”是微生物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章节。
该部分内容十分庞杂,既包括细菌的致病机制和过程,也涉及宿主的免疫系统和防御机制。
引起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等,各种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和繁殖方式各有其特点。
免疫系统可分为先天性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而获得性免疫系统又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因此,学生在学习时不容易抓住主线,教师在微课讲授上也有一定的困难。
为了使学生能够清晰地掌握感染过程及宿主免疫应答的作用和机制,本微课以感染的进程作为讲授的主线,将人体抗感染机制、细胞应答,以及病原微生物致病机制串联起来,使学生建立一个感染与免疫的整体框架。
教学目标本课程为微生物学中感染与免疫内容的入门介绍课程,旨在使学习者对免疫系统和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过程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为其深入学习感染与免疫奠定基础。
本课程包括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的抗感染机制。
(2)掌握免疫细胞的类别、分化和功能。
(3)了解感染过程中宿主的免疫应答。
(4)了解细菌和病毒的致病过程。
(5)了解疫苗免疫的基本原理 。
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分析免疫学涵盖范围广,涉及的细胞种类多,且不同细胞间有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例如,先天免疫细胞对病原微生物的应答、清除、激活炎症反应、抗原递呈,以及对获得性免疫细胞的定向分化;而获得性免疫细胞在发挥抗感染作用的时候与先天免疫细胞有密切的联系,如抗体介导的调理吞噬作用。
微生物第九章总结
二, 吞噬细胞及其吞噬作用
吞噬细胞:是一类存在于血液,体液或组织中,能进行变形虫运动,并能吞噬,杀死和消化病原体微生物等异常抗原的白细胞,最主要的吞噬细胞有两类,其一为多行核白细胞中的嗜中性粒细胞;其二为以巨噬细胞。
2. T细胞表面有其独特的表面标志。包括表面受体和表面抗原两类。E受体指T细胞上能与绵羊红细胞相结合的受体,可是周围的绵羊红细胞结合在其周围而形成一玫瑰花状物。
3. 按T细胞的功能来介绍几个亚群:
(1)调节性T细胞:<1>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主要功能是辅助B细胞,促使其活化和产生抗体。<2>抑制性T细胞:可抑制TH,TC和B细胞的功能,由它控制淋巴细胞的增殖。
四, 正常体液或组织中的抗菌物质
(一)补体:为一补体系统,是指存在于正常人体或高等动物血清中的一组非特异性血清蛋白。补体的本质是一类酶原,能被任何抗原—抗体的复合物激活,激活后的补体能参与破坏或清除已被抗体结合的抗原或细胞,发挥溶胞作用。
(二)干扰素:是高等动物细胞在病毒或dsRNA等诱生剂的刺激下,所产生的一种具有高活性,广谱抗病毒等功能的特异性糖蛋白。功能是能抑制病毒在细胞中增殖和免疫调节作用以及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等。
(三)环境因素:详见书P290
三, 传染的3种可能结局
(一)隐性传染:如果宿主的免疫力很强,而病原菌的毒力相对较弱,数量又较少,传染后只引起宿主真的轻微损害,且很快就将病原体彻底消灭,因而基本上不出现临床症状者。
微生物学在线测试答案
微生物学在线测试答案第十章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选择题(每题1分,共10题,10分)1.Bacillus的译名为:( D )正确A.假单胞菌属B. 乳酸杆菌属C. 梭菌属D. 芽孢杆菌属2.下列传统指标中始终被用作微生物分类和鉴定的重要依据的是( A )正确A. 形态学特征B. 生理特征C. 生态学特征D. 免疫特征3.Staphylococcus aureus的译名为:( A )正确A. 葡萄球菌属B. 乳酸杆菌属C. 梭菌属D. 芽孢杆菌属4.1978年,下列哪位科学家提出新的生物分类概念,根据16SrRNA的碱基序列将生物清晰地划分为三原界。
( B )正确A .ConardB. WoeseC. LeedaleD. Jahn5.Bacillus subtilis AS1.389 是( C )正确A. 种名B. 属名C. 菌株名D. 科名6.有关菌株的说法,下列哪项说法不对( B )正确A. 菌株强调的是遗传型纯的谱系B. 菌株的名称不可随意确定C. 菌株与克隆相同,为一个物种内遗传多态性的客观反映D. 菌株实际上是某一微生物达到遗传型纯的标志7.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你认为形态学特征在以下几类微生物中的哪一类分类鉴定中显得更加重要? ( D )正确A.病毒B.细菌C.酵母菌D.霉菌8.《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第二版把葡萄球菌属和微球菌属分别放在不同的门中,最可能的原因是( D )正确A.生理生化特征不同B. DNA-DNA杂交同源性不同C.革兰氏染色反应不同D. G+c含量和rRNA序列不同9.细菌的种名也用双名法命名,即种的学名由属名和种名加词两部分组合而成。
第一个词的首字母要大写,该词是( B )正确A. 种名B. 属名C. 人名D. 科名10.细菌的下列哪项特性一般不用作对细菌进行分类鉴定的依据( C )错误正确答案:DA.球菌直径B.球菌的分裂及排列C.杆菌的直径D.杆菌的分裂及排列第九章传染与免疫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15分)1.类毒素是( A )正确A.外毒素脱毒而来B.内毒素脱毒而来C.类似外毒素毒性的毒素D.类似内毒素毒性的毒素2.下列革兰氏染色结果不是阴性的是( B )正确A.支原体B.立克次氏体C.衣原体D.放线菌3.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致病因素无关的是( C )正确A.透明质酸酶B.荚膜C.磷壁酸D.血浆凝固酶4.细菌内毒素的主要成分为( B )正确A.肽聚糖B.脂多糖C.脂蛋白D.核蛋白5.下列物质中,属于抗体的是( D )正确A. 外毒素B. 内毒素C. 类毒素D. 抗毒素6.以下微生物具有特殊的发育周期的是( B )正确A.支原体B.衣原体C.立克次体D.螺旋体7.与细菌致病性无关的结构是( C )正确A. 荚膜B. 菌毛C. 异染颗粒D. 脂多糖8.细菌代谢产物中,与致病性无关的是( D )正确A.毒素B.血浆凝固酶C.透明质酸酶D.细菌素9.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物质是( D )正确A.荚膜B.菌毛C.血浆凝固酶D.芽胞10.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是( B )正确A. 鞭毛B. 普通菌毛C. 芽胞D. 性菌毛11.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叙述,错误的是( C )正确A.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B.与生具有,人皆有之C.对某种细菌感染针对性强D.对入侵的病原菌最先发挥作用12.有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的物质是( C )正确A 菌毛B 荚膜C透明质酸酶D 血浆凝固酶13.内毒素的中心成分是( B )错误正确答案:CA.特异性多糖B.脂多糖C.核心多糖D.内脂A14.带菌者是指( D )正确A. 感染后,临床症状明显,并可传染他人者B.病原菌潜伏在体内,不向体外排菌者C.体内带有条件致病菌者D.感染后,临床症状消失,但体内病原菌未被彻底清除,又不断向体外排菌者15.细菌由局部侵入血流,在血中繁殖,产生大量毒性物质,而引起人体中毒,称为( D )正确A. 毒血症B. 脓毒血症C. 菌血症D. 败血症第八章微生物生态选择题(每题1分,共25题,25分)1.生长于下列海水水域中的微生物应认为是极端环境微生物的是( C )正确A. 近海海水微生物B. 远洋浅层海水微生物C. 远洋深处海水微生物D. 表面海水微生物2.自然界最适合微生物生活的环境是( A )正确A.土壤B.空气D.海水3.植物根系因种类不同而分泌不同的物质,因而对于根际微生物具有( B )正确A. 生长促进作用B.种群选择作用C. 生长抑制作用D. 不显示影响。
微生物感染与免疫
微生物感染与免疫微生物是我们周围的常见生命形式,它们存在于土壤、水源、空气以及我们自己的身体表面和内部。
尽管大多数微生物对我们的身体没有害处,有一些微生物可以引起感染并对我们的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而我们的免疫系统则起到了识别和应对微生物感染的关键作用。
一、微生物感染的种类微生物感染可以涉及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多种类型的微生物。
感染的途径可以是通过空气传播、食物或水传播、昆虫媒介传播以及直接接触等方式引入体内。
不同类型的微生物感染可能导致不同的疾病,例如细菌感染可以引起肺炎或腹泻,病毒感染可能导致感冒或流感,真菌感染则通常与皮肤病有关。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是一组复杂的生物学结构和过程,包括细胞、分子和器官,它们共同合作以识别和消除外来微生物、病毒或异常细胞。
免疫系统的核心部分是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粒细胞等。
当微生物入侵体内时,免疫细胞会迅速作出反应,识别并消灭感染源。
三、免疫反应的过程免疫反应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步骤: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免疫是指我们天生具备的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它能够迅速作出反应,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提供保护。
例如,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属于先天免疫的一部分,它们能够直接消灭微生物。
而获得性免疫则是指我们通过接触到微生物或接种疫苗获得的针对特定微生物的免疫能力。
获得性免疫的主要细胞是淋巴细胞,其中包括T细胞和B细胞。
当我们第一次接触到某种微生物时,T细胞和B细胞会学习并记住与之相对应的抗原,并在下一次接触到同样微生物时产生更强大的免疫反应。
四、免疫缺陷与免疫调节有时候,我们的免疫系统可能无法有效抵御微生物的侵袭,这被称为免疫缺陷。
免疫缺陷可能是先天性的,也可能是后天获得的。
先天性免疫缺陷通常涉及免疫系统的基因缺陷,而后天免疫缺陷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化学物质暴露或其他健康问题引起的。
在某些情况下,我们的免疫系统也可能会失调,产生过度或过弱的免疫反应。
过度免疫反应可能导致过敏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而免疫反应过弱则可能导致感染的扩散和慢性感染。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的感染与免疫精品PPT课件
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在人群不同个体间的传播, 是大多数病毒的传播方式。
垂直传播:由宿主的亲代传给子代的 传播方式。主要通过胎盘或产道,如 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人类免疫缺 陷病毒(HIV)及乙型肝炎病毒等。
人类病毒的感染途径
主要感染途径
包涵体
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
某些DNA病毒和逆转录病毒在感 染中可将基因整合于宿主细胞基因组中, 导致细胞转化,增殖变快,失去细胞间接 触抑制,细胞转化也可由病毒蛋白诱导发 生。
基因整合或其他机制引起的细胞转化 与肿瘤形成密切相关。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Ⅱ超敏反应、 Ⅲ超敏反应(肾损伤)
非特异性免疫 干扰素 NK细胞
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 病毒中和抗体 血凝抑制抗体 补体结合抗体 细胞免疫 细胞毒性T细胞 CD4+Th1
分的改变,使细胞表面出现新的抗原 成分。
包涵体形成
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镜可 看到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或 椭圆形斑块,称为包涵体(inclusion body) 。有的位于胞质内(痘病毒),有的 位于胞核中(疱疹病毒);或两者都有(麻疹 病毒);有嗜酸性的或嗜碱性的,因病毒种 类而异。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根据有无临床症状: 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
根据病毒在体内感染的过程、滞留的时间 :
急性病毒感染 和持续性病毒感染
急性病毒感染(病原消灭型感染)
持续性病毒感染
潜伏感染 慢性感染 慢发病毒感染 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
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
原发感染后,病毒基因组存在于一定的 组
病毒逃逸免疫应答举例
免疫逃逸机制
传染与免疫名词解释1感染2条件致病菌3毒力4外毒素
第九章传染与免疫一、名词解释1.感染2.条件致病菌3.毒力4.外毒素5.内毒素6.非特异性免疫7.特异性免疫8.抗原9.抗体10.超敏反应11.凝集反应12.沉淀反应13.人工自动免疫14.人工被动免疫;15.免疫16.病原微生物17.疾病(disease)18.传染(infection)19.侵袭力20.类毒素21.抗毒素22.非特异免疫23.特异性免疫24.炎症25.免疫原性26.免疫反应性27.完全抗原28.不完全抗原二、填空题1.由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于补体成分(),自()至()依次激活的途径称()。
它的C3转化酶是(),C5转化酶是()。
2.由酵母多糖、LPS等多种微生物及其产物从()和()因子开始的补体激活途径称()。
它的C3转化酶是(),C5转化酶是(),攻膜复合体是()。
3.由急性期蛋白与病原体结合从()和()开始的补体激活途径称()。
它的C3转化酶是(),C5转化酶是(),攻膜复合体是()。
4.中枢免疫器官包括()、()、和()。
5.周围免疫器官包括()、()、和()。
6.粒细胞包括()、()和()。
7.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性的抗原称为(),具有(),而没有()的抗原称为半抗原。
8.免疫球蛋白分为()、()、()、()、()5类。
按照其存在方式又分为()和()两种。
9.()抗原引起的体液免疫不产生记忆细胞、只有(),没有()。
10.T细胞在识别抗原的同时也识别自身()。
11.病原体一般感染途径有()、()、()、()和()。
12.病原菌或病原体的侵袭力由()、()和()三方面组成。
13.病原菌主要通过()、()、()等的作用在宿主内繁殖与扩散。
14.病毒感染的特点为()和(),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其后果可分为()、()、()三种类型。
15.真菌的致病方式有()、()、()和()。
16.阻挡微生物入侵的有效生理屏障有()、()和()。
17.生理上的屏障结构有()和()。
18.正常休液和组织中抵抗病原体的成份有()、()和()等。
《医学微生物学》第9章球菌练习题及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第9章球菌练习题及答案【知识要点】1.掌握:(1)葡萄球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分类、葡萄球菌的致病性。
(2)链球菌的分类及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ASO试验。
(3)肺炎链球菌的生物学特性。
(4)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的生物学特性;淋病奈瑟菌的致病性;淋病奈瑟菌的防治原则。
(5)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
2.熟悉:(1)葡萄球菌的分布、微生物学检查法、免疫性;葡萄球菌感染的防治原则;(2)肺炎链球菌的致病性。
(3)链球菌的免疫性。
3.了解:(1)球菌的分类。
(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致病性。
(3)肺炎链球菌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
(4)其他链球菌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5)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的免疫性。
(6)铜绿假单胞菌的微生物学诊断和防治原则。
【课程内容】第一节葡萄球菌属一、金黄色葡萄球菌(一)生物学性状(二)致病性(三)免疫性(四)微生物学检查法(五)防治原则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一)生物学性状(二)致病性(三)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第二节链球菌属一、链球菌分类(一)根据溶血现象分类(二)根据抗原结构的分类(三)根据对氧的需要分类二、A群链球菌(一)生物学性状(二)致病性(三)免疫性(四)微生物学检查法(五)防治原则三、肺炎链球菌(一)生物学性状(二)致病性(三)免疫性(四)微生物学检查法(五)防治原则四、其他链球菌(一)B群链球菌(二)D群链球菌(三)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第三节肠球菌一、生物学性状(一)分类(二)形态与染色二、致病性(一)致病物质(二)肠球菌的耐药性(三)所致疾病三、防治原则第四节奈瑟菌属一、脑膜炎奈瑟菌(一)生物学性状(二)致病性(三)免疫性(四)微生物学检查法(五)防治原则二、淋病奈瑟菌(一)生物学性状(二)致病性(三)免疫性(四)微生物学检查法(五)防治原则三、其他医学相关奈瑟菌【应试习题】一、名词解释1.ASO test2.SPA3.SLO4.血浆凝固酶5.M蛋白二、填空题1.鉴别致病性葡萄球菌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
绪论_微生物学
1676年,微生物学的先驱 年 荷兰人列文虎克( 荷兰人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首次 ) 观察到了细菌。他没有上 观察到了细菌。 过大学, 过大学,是一个只会荷兰 语的小商人,但却在 语的小商人,但却在1680 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的 会员。 会员。
法国人巴斯德(Louis Pasteur) 法国人巴斯德( ) (1822~1895) ~ )
4,653,728 bp
Parkhill et al., Nature, 413 523-527 (2001) 413,
研究发现鼠疫杆菌的基因 组表现出很强的“流动性” 人类并不处在鼠疫杆菌的主要生活 路途上,只是它偶尔绕到界外时的 牺牲品罢了。
传播媒介—跳蚤
冤啊!
SARS病毒 病毒
艾滋病病毒(HIV) 艾滋病病毒
12 3.4 1.04 1.4 2.3
30 25 25 20 26
4.1× 4.1×103 10.6 2.1 2.64 4.92
藻 类
硅藻 草履虫
为微生物学基本理论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为微生物学基本理论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使科研周期大大缩短,效率提高 使科研周期大大缩短,
在生产实践中有重要的意义: 在生产实践中有重要的意义:
微生物学
内
绪论
容
学时分配
2 14 6 4 6 8 4 4 2 4 2
第一章至第三章: 微生物的形态与构造 第一章至第三章: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与培养基 第五章 微生物的代谢与发酵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 第八章 微生物生态 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 第十章 微生物分类与鉴定 微生物产品的论证 机动
2.7× 2.7×1011 1.2× 1.2×1024 8.2× 8.2×103 7.0× 7.0×1013
微生物学-细菌的感染与免疫思维导图-简单高清脑图_知犀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正常菌群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生物拮抗作用概念正常菌群抵御外来致病菌的入侵与占位,对宿主起保护作用机制生物屏障和占位性保护产生对致病菌有害的代谢产物营养竞争营养作用既念帮助宿主消化并产生一些必须营养物质举例脆弱类杆菌-VK;大肠埃希菌-VB免疫作用概念正常菌群作为抗原诱导宿主产生的免疫物质对具有交叉抗原组分的致病菌有一定程度的抑制或杀灭作用抗衰老作用抗肿瘤作用微生态平衡与失调平衡正常菌群与宿主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失调平衡被破坏机会致病菌概念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微生态平衡失调,一些正常菌群会成为条件致病菌而致病条件寄居部位改变宿主免疫功能底下菌群失调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的种群发生改变或各种群的数量和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从而导致疾病的状态细菌的致病作用测定毒力的指标毒力因子侵袭力概念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等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物质基础菌体表面结构黏附素荚膜抗吞噬和抗体液杀菌物质作用侵袭性物质侵袭性酶抗吞噬、利扩散侵袭素细菌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有利于细菌侵入组织细胞内或扩散细菌生物被膜由细菌及其分泌的胞外多聚物附着在有生命或无生命材料表面形成的膜状结构,是细菌为适应环境而形成的一种群体性保护生存状态毒素外毒素本质细菌合成并分泌(或释放)的毒性蛋白质特点分子构型为A-B型,A-活性单位/毒性 B-结合亚单位毒性作用极强且对组织器官有高度选择性绝大多数不耐热抗原性强分类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肠毒素内毒素本质G-菌细胞壁的脂多糖(LPS),细菌死亡裂解后释放特点耐热毒性作用相对较弱,对组织无选择性抗原性较弱,不能用甲醛液脱毒成为类毒素生物学作用致发热反应白细胞数量变化先↓后↑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体内诱生抗原超抗原感染的发生与发展感染源与传播感染源外源性感染病人、带菌者、病畜及带菌动物内源性感染大多为正常菌群,少数为致病菌传播感染的发生机体的免疫状态细菌因素社会和环境因素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不出现明显症状显性感染概念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分类病情缓急急性感染慢性感染感染部位局部感染全身感染毒血症病原菌不入血,外毒素入血内毒素血症G-菌或内毒素入血菌血症局部入血,并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循环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脓毒血症化脓性病菌入血后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液扩散,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带菌状态健康带菌、恢复期带菌。
医学微生物学感染与免疫
2.营养作用——产营养 3.免疫作用—— 有免疫
作为抗原,促进机体免疫器官的发育和免疫应答
4.抗衰老作用——除废物
抗衰老(SOD) ,抗肿瘤(分解食物中的致癌物质)
条件致病菌☆
条件致病菌(conditioned pathogen) 机会致病菌(opportunitistic pathogen)
(2)硫化氢试验:变形杆菌、乙型副伤寒杆菌等能分解 含硫氨基酸如胱氨酸、甲硫氨酸等,生成硫化氢。在有醋酸 铅或硫酸亚铁存在时,则生成黑色硫化铅或硫化亚铁,可借 以鉴别细菌。
吲哚(I)、甲基红(M)、VP(V)、枸橼酸盐利用(C) 四种试验,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合称之为IMViC试验。大 肠杆菌呈“++--”,产气杆菌为“--++”。
感染(bacterial infection)或传染☆。
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称为致病菌或病原菌 (pathogenic bacterium,pathogen)。有 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但在某种 特定条件下可致病,这类细菌称为条件致 病菌(conditioned pathogen),
又 称 ☆ 机 会 致 病 菌 ( opportunistic
第三节 细菌的代谢
包括: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
特点: 1. 代谢活跃; 2. 代谢类型多样化。
一:分解代谢产物的检测
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因各种细菌具备的酶不完全相同,而 有所差异。各代谢产物可通过生化试验的方法检测,通常 称为细菌的生化反应。
1.糖代谢测定
(1)糖发酵试验:细菌对各种糖的分解能力及代谢产物不同,可借以 鉴别细菌。一般非致病菌能发酵多种单糖,如大肠杆菌能分解葡萄糖及 乳糖,产生甲酸等产物,并有甲酸脱氢酶,可将其分解为CO2和H2, 故生化反应结果为产酸产气,以“⊕”表示。伤寒杆菌分解葡萄糖产酸, 但无脱氢酶。故生化结果为产酸不产气,以“+”表示。伤寒杆菌及一 般致病菌大都不能分解乳糖,以“-”表示。
医学微生物学PPT课件 细菌感染与免疫 细菌感染与致病机制
侵袭过程
• 黏附与定植 • 侵入 • 繁殖与扩散
黏附与定植
• 黏附现象:单个散在吸附
微菌落 细菌生物膜
• 黏附物质:普通菌毛/荚膜 • 黏附机制:静电吸引/疏水作用/
阳离子桥联作用/配体受体相互结合
• 黏附的组织趋向性
E. coli fimbriae
细菌的外毒素多数为A-B型分子结构,外毒 素的作用机制类型
• 5、其他梭菌外毒素:艰难梭菌可产生毒素 A(肠毒素)和毒素B(细胞毒素)。毒素 A和B的靶分子是Rho,其作用机制尚不清 楚。
• 外毒素的分子结构不是A—B型模式的尚有: (1)损伤细胞膜的毒素
• (2)激素样作用的毒素
内毒素
是G-在死亡裂解之后,释放出来的菌体成分
内毒素内毒素作用于肝枯否细胞、 中性粒细胞 等使之释放内源性热原, 再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 中枢所致。
(B)白细胞数目改变
早期白细胞减少,以后增加。减少可能与大量白细胞粘 附于毛细血管壁有关;继之白细胞数增多, 则与骨髓受内 毒素刺激后, 使白细胞大量释放入血有关。但伤寒菌内 毒素是例外, 始终使血循环中的白细胞数减少。
• 1、具腺苷二磷酸核糖基转移酶活性的 毒素:这类毒素都为A-5B结构,即每 一外毒素分子由1个A亚单位和5个B亚 单位组成。包括有霍乱肠毒素、大肠 埃希菌不耐热肠毒素、百日咳毒素等。
细菌的外毒素多数为A-B型分子结构,外毒 素的作用机制类型
• 2、RNA糖基化酶毒素:这类毒素的分子结构式 为A-5B。例如痢疾志贺菌产生的志贺毒素和大肠 埃希菌0157:H7产生的Vero毒素。
Type 1
mannose
P
• galactose – glycolipids – glycoproteins
微生物的感染与免疫
微生物的感染与免疫微生物是自然界中最微小的生物,它们在各种环境中都有存在,包括人体内。
微生物的种类繁多,有些对人体有益,有些则可能引发感染。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的感染与免疫。
一、微生物的感染微生物感染是指微生物进入人体并导致疾病的过程。
这些微生物可能是细菌、病毒、真菌等。
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或微生物数量过多时,人体容易受到感染。
感染可能通过以下途径发生:1、空气传播:有些微生物可以通过空气传播,例如流感病毒和结核分枝杆菌。
这些微生物在空气中传播,当人们吸入时可能受到感染。
2、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是指人体与微生物直接接触而导致的感染。
例如,握手或拥抱可能将细菌从一个人的手传播到另一个人的手或面部。
3、食物和水源:食物和水源可能被微生物污染,导致人们摄入后受到感染。
例如,食用未煮熟的肉或饮用污染的水可能导致肠道感染。
二、免疫系统与微生物感染的斗争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防御系统,它可以帮助人体识别和消除入侵的微生物。
免疫系统由多种细胞组成,包括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
这些细胞通过以下方式参与免疫反应:1、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会识别并攻击入侵的微生物。
当淋巴细胞识别到微生物时,它们会分裂并产生抗体,这些抗体可以与微生物结合并消除它们。
2、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是一种大型白细胞,它们可以吞噬并消除入侵的微生物。
巨噬细胞还可以向其他细胞发出信号,招募它们参与免疫反应。
3、NK细胞:NK细胞是一种自然杀伤细胞,它们可以识别并攻击被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
NK细胞还可以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协调免疫反应。
三、免疫系统的弱点与微生物的逃避机制尽管免疫系统非常强大,但有时它也会受到挑战。
有些微生物具有逃避免疫系统的能力,使它们能够在人体内生存并繁殖。
这些微生物可能通过以下方式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1、变异:有些微生物可以通过基因突变来改变它们的表面抗原,从而避免被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
例如,流感病毒的表面抗原经常发生变异,导致每年都需要接种新的流感疫苗。
医学微生物学笔记 -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第一节正常菌落与机会致病菌1、正常菌群: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对宿主无害的,某些还对人有利,是为正常微生物群。
■正常菌群对宿主的生理学作用:(问答)⑴生物拮抗,其作用机制为:①受体竞争;②产生有害代谢产物;③营养竞争;④合成细菌素。
⑵营养作用:参与宿主的物质代谢、营养物质转化和合成。
⑶免疫作用⑷抗衰老作用⑸抗肿瘤作用:①降解致癌物质;②激活巨噬细胞——抑制肿瘤细胞。
2、机会致病菌(致病条件)-----填空⑴正常菌群的寄生部位改变⑵宿主免疫功能低下⑶菌群失调: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而产生的疾病。
常可引起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即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发生了另一种新致病菌引起的感染。
第二节细菌的致病作用(问答)1、毒力:表示细菌致病性的强弱。
半数致死量: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死亡的细菌数量或毒素剂量。
半数感染量: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50%的组织培养细胞的细菌数量或毒素剂量。
2、细菌的致病作用取决于:细菌的毒力、细菌侵入的数量、细菌侵入的途径一、细菌的毒力㈠侵袭力: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扩散的能力。
1、黏附素2、荚膜3、侵袭性物质:侵袭素、侵袭性酶4、细菌生物被膜■外毒素和内毒素的主要区别(简述)第三节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一、非特异性免疫机制 (一)屏障结构*皮肤与黏膜屏障 :机械阻挡、纤毛运动;分泌杀菌物质;菌群拮抗作用 *血脑屏障:软脑膜+脉络膜+脑毛细血管+星状胶质细胞 *胎盘屏障: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胎儿绒毛膜 (二)吞噬作用 吞噬细胞分为:■大吞噬细胞:血液中单核细胞和组织中巨噬细胞 ■小吞噬细胞:血液中中性粒细胞1、吞噬杀伤过程:趋化→接触→吞入→杀灭与消化→残渣排除2、杀伤机制: 依氧杀菌机制①呼吸爆发(需分子氧参加)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屏障结构吞噬细胞体液因素皮肤与粘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补体溶菌酶防御素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②髓过氧化物酶(MPO ):存在于溶酶体中,与H 2O 2及氯化物的共同参与,对细菌、真菌等具有强大杀伤活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免疫反应分类 :
(1)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对所有病原微生
物都有防御作用,没有特殊的选择性。它受遗传
控制,是机体在长期的种系发育与进化过程中逐
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防卫机能,在个体一出生就 具有。
又称天然免疫(先天免疫)
•
特异性免疫是指机体针对某一种或某
一类微生物或其产物所产生的特异性抗力。是个
抗原性(免疫原性):
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能 力 称 为 抗 原 的 抗 原 性 (antigenicity) 或 称 免 疫 原 性 (immunogenicity)。
相应抗原作用所产疫学(Immunology)
• 即是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探索其对机体有益的防卫功能和有害的病 理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可用以发展有效 的免疫学措施,实现动物和人类的防病、 治病。 • 实际上免疫学理论和方法已经扩展 到化学分析、分子生物学、生物传感器等 诸多学科和领域。
第三节 抗原与抗体 Antigen and Antibody
一、抗 原 (一)基本知识
抗原(antigen)
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 答(immune response)产物——抗体 (Antibody)或致敏淋巴细胞又能与之发 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具有一定的化学结构、物理及生物学特性, 并具有免疫原性(抗原性)和反应原性。
可从一个宿主个体直接或间接传播到另一宿主个体 的疾病。
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病原体;宿主的免疫力; 环境因素。
三、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
1、细菌:
毒力(virulence) :某种微生物对一定宿主,在一定 条件下引起疾病的能力,亦称为致病性 (pathogenicity) 。强弱取决于侵袭力和毒素。
三、免疫的基本功能
•动物机体的免疫具有三项基本功能:
–① 免疫防御功能,即机体对由消化道、呼吸道、 皮肤、粘膜等途径进入体内的病原体的抵抗力, 通过机体的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杀死病原体;
–② 免疫稳定:免疫的第二个重要功能是把新陈 代谢中衰老和死亡细胞清除出体内,以维护机体 的生理平衡; –③ 免疫监视功能:清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称 为免疫监视。
第一节 传染与传染病
一、传染(infection) :又称感染
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在一定的部位生长、繁殖, 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过程。
由于机体的抵抗力和病原菌两方面的力量不同以及 环境因素的影响,有时不表现临床症状,成为隐 性传染或带菌状态,有时表现出临床症状——传 染病。
二、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
(4)真菌性中毒:有些真菌产生毒素,引起疾病, 但与细菌病毒感染不同,没有传染性,有明显的 地区性和季节性。
第二节 免 疫
•一、免疫:
•传统上,免疫是指动物机体对微生物侵染的抵抗力和对同 种微生物再感染的特异性防御能力。
• 后发现,很多现象如器官移植排斥反应、过敏反应等与 病原微生物感染并无关系。因此,人们把生物体能够辨认自 我与非我、对非我作出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定的功能称为免疫。
体在生活过程中通过隐性感染或预防接种等方式, 使抗原与免疫系统的细胞相接触后而获得的防卫 机能。又称后天获得性免疫
• (2)自动免疫与被动免疫 自动免疫是指用人工方法注射抗
原(菌苗、疫苗、类毒素),使机体产生 免疫功能。
被动免疫是指用人工方法注射抗 体(抗毒素、抗血清)而产生对病原体的 抵抗力。
• (3)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是指致敏淋巴细胞与其
3、真菌:
(1)致病性真菌:主要是外源性真菌引起的皮肤、 皮下和全身性病害,如手足癣等。
(2)条件致病性真菌:主要是一些内源性真菌在 机体免疫力降低的情况下,引起皮肤病、肺炎、 食道炎、膀胱炎、脑膜炎等。
(3)真菌变态反应性疾病:真菌本身不致病, 但 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曲霉、青霉等引起的哮 喘、鼻炎等。
• 现代免疫的概念具有了更为广泛的意义和更为复杂的内 涵。免疫系统是由免疫组织和器官、免疫细胞及免疫活性分 子等组成。免疫细胞对病原体或肿瘤细胞的适当应答,使之 清除,执行免疫防卫功能。另一方面,免疫细胞的不适当应 答,或应答过高,会致过敏性疾病;或应答过低,易致严重 感染,对自身组织发生应答,导致自身免疫病,均会对生物 机体有害。
内毒素(endotoxin):是G-菌细胞壁外层的组分 之一,化学成分为脂多糖(LPS), 一般不分泌 到环境中。毒性低,没有器官特异性,抗原性弱, 化学稳定性强。
2、病毒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影响宿主细胞的核酸和蛋 白质代谢,产生3种类型的后果:
第一种:杀细胞感染,如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 等。
第二种:稳定状态感染,病毒与细胞并存、繁殖、 传递给子细胞,不引起细胞死亡,但在增殖过程 中引起宿主细胞膜组分改变而诱发自身免疫反应, 造成对宿主的免疫损伤,如甲肝病毒等。
第三种:整合感染,整合于宿主细胞染色体或以质 粒形式存在,不增殖,但长期潜伏,可引起恶性 肿瘤,如人类多瘤病毒、人类逆转录病毒等。
侵袭力(invasiveness) :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 并能在宿主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与酶 (卵磷脂酶、透明质酸酶、胶原酶、链激酶、凝 固酶)和微生物结构(荚膜、菌毛、表面抗原) 有关。
毒素(toxin) :根据性质、来源和作用分为外毒 素和内毒素。
外毒素(exotoxin):病原菌生长过程中不断向外界 环境分泌的一类毒性蛋白。毒性强,可选择性地 作用于各自特定的组织器官,抗原性强,毒性不 稳定(对热和化学物质敏感);0.3-0.4%甲醛 脱毒,成为类毒素(仍保持抗原性)。 如肉毒 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白喉毒素等。
三、免疫的基本特性
•① 免疫可识别自身与非自身:动物的免疫系统, 能够识别自身与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是机体免疫 应答的物质基础;
•② 免疫具有特异性:免疫系统的免疫应答和由此 产生的免疫物质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即具有很强的 针对性;
•③ 免疫具有记忆性:机体对某种外源物质(抗原) 的免疫应答产生的抗体经过一段时间后会逐渐消失, 但免疫系统仍然保留对该抗原的免疫记忆,若同一外 源物质再次侵入机体时,机体会会迅速产生较上次侵 入时更多的抗体,这种现象称为免疫记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