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三上学期文综-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河南部分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一)历史试题含答案

河南部分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一)历史试题含答案

河南部分学校2020~2021年度高三开学考试(一)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初年,周公要求姬姓子弟在封地“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在《康诰》中,周公也要康叔用商人的办法来管理殷人。

西周的这一做法A.表明西周政治体制创新不足B.强化了周王与诸侯的宗法关系C.放松了对分封地的管控力度D.使地方的治理模式具有多样性2.秦始皇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对宗法血缘关系进行强力破坏,但他却自命“始皇帝”,希望家族子孙世代传袭皇位。

布衣出身的刘邦-成为帝王,就将天下视为私产,他与臣僚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这反映出A.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血缘政治B.“家国同构”格局开始形成C.宗法观念对王权政治的影响D.血缘分封体制全面恢复3.魏晋时期,地主经济“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其实与东汉樊重的“闭门成市”一脉相承。

据此可知,魏晋时期的地主经济A.并未与商品经济完全绝缘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C.自给自足程度高排斥市场D.阻碍了制盐等行业的发展4.唐代“征战有功勋者,并从本色勋授”,如无名小卒薛仕贵勇建奇功得“与公卿齐班”。

国家分兵出战时,更是“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从军者,皆愤叹郁邑”.唐诗中有大士子仗剑从戎、立功塞外的豪迈诗篇。

据此可知,唐代A.军功授函成人才选拔主流,B.社会上尚武任伙之风较盛C.诗歌以描绘边塞风情为主:D.兵制改革提升军队战斗力5.唐太宗修(氏族志》,“欲崇重今朝冠冕",唐高宗.武则天修<姓氏录》,”各以品位高下叙之”即以当时官爵高低作为排列等级,使军功人五品省.皆人仕流。

河南省高三(重点班)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河南省高三(重点班)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河南省高三(重点班)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5题;共50分)1. (2分) (2015高一上·海南期中) 中国古代统治者逐步加大对边疆的管理力度,在元朝时设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A . 澎湖和琉球B . 河北、山东C . 西藏D . 岭北2. (2分)(2016·银川模拟) 东汉时期一些专攻经学讲授的家族,其父子、门人和再传弟子都能在朝廷身居显位,由经学起家变成门阀士族。

据此推断当时()A . 儒学开始成为正统学说B . 察举制度存在弊端C .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D . 地方分裂势力坐大3. (2分) (2017高二下·南沙月考)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A . 削弱皇权B . 缩小地方权限C . 加强皇权D . 扩大地方权限4. (2分)“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

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

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围,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

……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

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 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B . 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削弱了割据的经济基础C . “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D . 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5. (2分)在2005年进行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中显示,我国男女人口比例为106.30:100。

新生儿性别比例失调,说明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

下列关于这种观念形成的历史原因,表述最恰当的是A . 宗法制B . 科举制C . 近代新式教育的推广D . 郡县制6. (2分)(2017·江苏会考)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2020-2021学年河南省郑州一中高三(上)开学历史试卷

2020-2021学年河南省郑州一中高三(上)开学历史试卷

2020-2021学年河南省郑州一中高三(上)开学历史试卷试题数:32,满分:1001.(单选题,2分)《孟子》说:“深耕易耨”。

《韩非子》说:“耕者且深,耨者熟耘”。

《吕氏春秋》说深耕可使“大草不生,又无螟蜮”,使禾、麦得到好收成。

当时“深耕”得以普及的主要条件是()A.农学研究的重大突破B.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C.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D.二牛一人耕作法的推广2.(单选题,2分)《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井田时期,就是以小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尽管土地是公有,基本的操作单位却是这些独立的小农这种五口之家,耕田百亩的标准小农户,无法形成生产者一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商品交换发生极早,非如此个体小农户无法生存。

”作者认为()A.先秦时期就已具备自由经济的特征B.小农户作为自然经济的基础C.个体农户较早就开始进行商品贸易D.商品经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3.(单选题,2分)据《九章算术》记载,汉代牛价很高,“牛一头直万五千”。

而西汉主要粮食粟一石一般为30-80钱,东汉也不过数百钱。

据此可推知,当时()A.田庄经济推动粮食增产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精耕细作方式不断发展D.先进耕作方式推广受阻4.(单选题,2分)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后期出现了“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商贩,周于四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的现象。

该现象所反映的农业经营方式()A.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B.破坏了小农经济C.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税D.缓和了阶级矛盾5.(单选题,2分)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

促成这一格局被打破的主要原因是()A.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B.南迁北民对面食需求的推动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D.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6.(单选题,2分)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南宋绍兴二十九年朝廷明文规定“凡佃户纳租,每亩不得过一石(石:古代容量单位)”。

2024-2025学年河南省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024-2025学年河南省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024-2025学年河南省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1. 2022年12月,考古人员基本完成了山西碧村遗址(距今4000多年)核心区的发掘工作,确认了该遗址是一处具有内外双重城墙的石城聚落,借助遗址的天险,在其东部、中部各修筑一道纵贯南北、连接两端河沟的城墙,并设置大型城门,由三个石包土芯大墩台呈“品”字形围合而成,墩台附近设置多个门塾和障墙,形成内外双重瓮城。

这说明碧村遗址文化时期()A.开始出现早期的城市B.城市营造技术的成熟C.已具备国家初始形态D.权力实现了高度集中2. 据文献记载,汉武帝时期,儒生在中央和地方任中、高级官僚的数量未占据绝对优势,相反,法吏官僚数量却较多。

由此可知,当时()A.焚书坑儒对后世影响较深远B.统治策略具有一定务实性C.法家思想动摇了儒学的地位D.官僚政治的建设成效显著3. 据《册府元龟》记载:唐玄宗时虽下令“自今已后,更不得违法买卖口分、永业田……无官者杖四十,有官者录奏取处分”,但效果甚微。

这一记载反映出当时()A.生产关系亟需变革B.均田制已完全瓦解C.政府监管政策宽松D.中央权威急剧下降4. 明朝初期,明太祖在全国范围内的广大乡村建立“老人制”,由“老人”(乡村中有名望,有地位的士绅)治理乡村民间的各项事务纠纷,举荐人才,收取赋税,监督官吏的贤恶良善等。

这一制度()A.保证了明朝统治长治久安B.实现了对地方官吏有效监督C.有利于提高基层治理水平D.是明朝选拔官吏的主要来源5. 乾隆时期,清政府在西北边疆伊犁等地设置将军、参赞大臣和领队大臣;在西藏地区建立金瓶掣签制度,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转世必须在中央政府代表(驻藏大臣)的监督下,经金瓶掣签认定。

这些举措旨在()A.强化西北地区国家主权意识B.推动内地边疆一体化进程C.巩固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D.构建新型的“大一统”理念6. 在晚清的官督商办企业中,拨借官款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1877年,开平矿务局在筹办过程中,清政府垫借官款10万两;1887年,漠河金矿在筹办时,清政府垫借银13万两。

2023届河南省安阳市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023届河南省安阳市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河南省安阳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所示是三星堆8号“祭祀坑”新发现的一件顶尊蛇身铜人像,该铜人像具有古蜀文明的特征,而方座铜器是先周文化的代表,尊是中原文化的代表。

这体现了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B.古蜀青铜铸造领先世界C.蛇是古代先民共同图腾D.中国古代盛行神权政治2.《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崔杼欲娶棠姜为妻,但崔杼是丁公的后代,棠姜是桓公的后代,而丁公和桓公都为姜姓,按照“同姓不婚”制,他们是不能够结为夫妻的,但崔杼仍然娶了棠姜为妻。

这说明春秋时期A.民间风俗被统治者抛弃B.婚礼的重要性逐渐降低C.传统礼法遭到冲击破坏D.宗法制得到进一步巩固3.汉成帝(公元前33~前27年在位)时,薛宣上疏:“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错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

”这表明当时A.皇权进一步强化B.监察权力运行发生异化C.中枢机构的膨胀D.地方割据势力日益加强4.下表所示是孙吴嘉禾四年(235年)长沙郡临湘县635户租佃者缴租情况的统计。

据表可得出的结论是,当时A.南方租佃关系比北方更普遍B.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C.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放松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5.唐中和元年(881年),僖宗诏令允许藩镇“墨敕除官,以赏功勋”。

中和三年(883年)七月,宰相郑畋迫于凤翔节度使李昌言等人的压力,不得不“引疾去位”,僖宗也只好同意。

河南省郑州一中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卷

河南省郑州一中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卷

2017-2018学年河南省郑州一中高三(上)入学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史记》载,“周公反政”时“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毋逸》”,会群臣于闳门,训《皇门》:“弗肯用先王之明刑”,将致臣属“非休(注:美)德以应”。

这说明周初注重()A.重臣扩权震慑君王B.劝诫君主勤政修德C.宗亲定规凝聚族群D.修德重刑推动法治2.西汉流行的儒家经典是靠经师口授,用隶书写成,被称为“今文经”;后来在孔府旧宅等处发现的使用前代文字书写的经书,被称为“古文经”。

但古文经在汉代一直不被今文经儒生认可,其主要原因是()A.秦代焚书,古代典籍真假难辨B.时代变迁,阅读隶书已成习惯C.传承断绝,五经内容差异甚大D.儒学独尊,利禄之争日趋激烈3.宋神宗元丰年间推行新政,以尚书令的副职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门下长官,右仆射兼中书长官,“则三省互相兼矣”。

这有助于()A.裁汰官吏冗员B.促进科学决策C.推动政务统一D.规范行政流程4.雍正帝用暴力手段打击腐败,维护政治生态的同时,也袒护功臣后代、八旗子弟,特免勤职官员。

乾隆帝则鉴于官场人心不稳,干脆对官员采取宽容政策。

嘉庆帝更是把和珅贪墨所得收入自己囊中而不是缴纳国库。

这说明清朝惩治贪腐的目的主要是()A.维护君主利益B.清除政敌势力C.保持官场稳定D.提高行政效率5.某次战争后,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

”这次战争后()A.列强开始深入中国内地B.中国国际地位大大下降C.中国遭到列强彻底瓜分D.清廷完全沦为洋人朝廷6.如表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薛暮桥统计的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农村土地情况调查数据,表格中的信息可以说明().近代农村经济结构剧烈变动.国民党民生主义已初见成效C.中共土地革命政策的必要性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迫切性7.“一五”计划规定,五年中的国家投资总额为766.4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55.8%,各部门所占比例按计划规定(如表所示).由此可见,我国当时().充分利用了旧中国原有工业基础B.注重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统筹发展C.初步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D.着力改变原有工业布局的不平衡8.“文革”初期,中国同30个国家先后发生了外交纠纷,甚至到了要断绝外交关系的边缘。

河南省2020年(春秋版)高三上学期文综历史开学考试试卷(I)卷

河南省2020年(春秋版)高三上学期文综历史开学考试试卷(I)卷

河南省2020年(春秋版)高三上学期文综历史开学考试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共12题;共46分)1. (4分) (2019高一下·泉港月考) 有学者认为,中华文明的发达与人口大量聚集于城市有关。

到了唐朝,城市管理的水平又有了很大的提高。

下列情况在唐朝城市中不可能出现的是()A . 市场遵循“日中而聚,日落而散”的古训B . 商品交易由市令或市长进行严格的管理C . 全城坊市分置,星罗棋布,街衢宽直,制度宏伟D . “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2. (4分) (2016高一上·武邑月考) “夫人臣之侵其主也,如地形焉,即渐以往,使人主失端,东西易面而不自知。

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

”这一记录最早可能出现在()A . 夏朝B . 西周C . 春秋D . 战国3. (4分)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

”下列哪些言语反映了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③“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④“且溉且粪,长我禾黍”A . ①②B . ②③C . ①②③D . ①②③④4. (4分) (2019高二上·中山月考) 1840年后,中国信西教之徒在农村往往是舆论所鄙视的下层人物,缙绅之流几乎以异类观之,而城市教徒却常有社会上层分子,知识分子也常以平和之气作些记述。

这说明()A . 西方宗教对农村影响超过城市B . 传统观念受冲击程度存在差异C . 市民思想开放对西方宗教宽容D . 宗教信仰与民众经济状况相关5. (4分) (2019高三上·安徽月考) 明清时期,松江府及其周边地区出现了早期的“工业化”,使农业经济与农家经营发生了革命性变革,棉花种植超过了传统的稻米种植,甚至达到了“棉九稻一”,乃至专种棉花不种稻米的程度。

河南省2020年高三上学期文综历史开学考试试卷B卷(新版)

河南省2020年高三上学期文综历史开学考试试卷B卷(新版)

河南省2020年高三上学期文综历史开学考试试卷B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12题;共24分)1. (2分) (2020高三上·浙江月考) 某研究文章在叙述旧徽州特殊的地理环境影响微商兴起时作了如下表所列的分析。

阅读下农并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项中与该叙述情形最为相似的是()A . 古希腊因独特的自然条件而进行大规模的海外贸易活动B . 中国唐宋以来因制瓷业的发展而开辟“海上丝绸之路”C . 15世纪的欧洲因为旧商路的阻断而转移商路和贸易中心D .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为积累原始资本而开展殖民活动2. (2分) (2017高三上·武邑月考) 亚里士多德说:对实际上平等的人们实行平等的持遇,的确是合乎正义的,既然合乎正义,也能有利于邦国。

所以,限制官员的任期为六个月,使平等的人们能够轮番担任官职,可说是一个公道而有益的措施。

材料中亚里士多德认为()A . 限制官员任期能有效遏制腐败B . 短任期制避免了官僚势力的膨胀C . 短任期制有助于民主的广泛性D . 短任期制使居民均有机会参与城邦管理3. (2分) (2020高一下·安达月考) 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 81 年),政府组织召开盐铁会议,有御史说“今大夫各修太公.祖.管之术,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

是以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

”这反映了()A . 盐铁官营严重损害了商人利益B . 盐铁官营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C . 汉代重农抑商政策深得民心D . 工商业发展冲击了农业主体地位4. (2分) (2018高二下·定远开学考) 1933年2月鲁迅先生在杂文《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下列对上述观点的理解,错误的是()A . 火药的发明主要促进了西方历史的进步,对中国社会的作用是消极的B . 指南针的西传为西欧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C . 中国古代的先进科学技术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D . 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5. (2分)(2020·海南模拟) 1907年,农商部奏定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办1000万元以上之实业者赏男爵,2000万元以上者赏子爵。

河南省高三(普通班)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河南省高三(普通班)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河南省高三(普通班)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5题;共50分)1. (2分) (2017高一上·高明月考) 北京境内历史遗存丰官,人文景观众多。

如图所示名胜古迹与中国古代宗法制直接相关的是()A . 故宫B . 天坛C . 太庙D . 颐和园2. (2分) (2017高一上·黔西南月考)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机构中,有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元老院、执政官等,我国古代西周出现了宗法制和分封制,这些机构和制度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 . 都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B . 地域决定政治C . 统治阶级加强对社会团体的控制D . 经济模式决定政治手段3. (2分) (2018高二下·温州期末) 周礼规定,男性贵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个。

若正妻亡故,男子不能再娶。

上述规定源于()A . 分封制B . 礼乐制C . 世袭制D . 宗法制4. (2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是()A . 规定皇权至高无上B . 中央设三公九卿C . 地方推行郡县制D . 颁布秦律,严刑峻法5. (2分) (2017高一上·伊春期中) 钱穆在《历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此项制度指的是()A . 三公九卿制B . 察举制C . 三省六部制D . 科举制6. (2分) (2019高一上·九台月考) 中国古代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

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在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

下列皇帝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的是()A . 秦始皇B . 唐太宗C . 宋太祖D . 明太祖7. (2分) (2017高一上·兴义月考) 明代后期,宦官专权,甚至控制内阁,当时的宦官魏忠贤人称“九千岁”,控制着朝中的一切大权,其爪牙遍布全国,是明代后期统治黑暗的重要原因之一。

河南省高三(普通班)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河南省高三(普通班)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河南省高三(普通班)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5题;共50分)1. (2分) (2017高三上·中原模拟) 据钱穆《国史大纲》记载:“盖耕稼城郭之国,本已先周而有。

周人不能尽灭之,以与周之诸侯并存;在而此诸邦亦力不敌周人,认为共主,以天子礼奉亊之。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 异姓封国已显露出反叛之心B . 推行分封实际是西周势力的拓展C . 西周的大一统格局已经形成D . 诸侯纷争的局面在西周已经出现2. (2分) (2016高一上·益阳月考) 下列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 . 反映了中央对少数民族的统辖关系B . 体现了统治者对奴隶的阶级剥削C . 反映了诸侯与周王的经济关系D . 体现了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3. (2分)秦时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

山东地域上主要有齐、琅邪等郡,当时烟台属齐郡管辖。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 当时郡守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B . 郡守是齐郡最高的行政长官C . 齐郡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D . 烟台是齐郡郡守的封地4. (2分) (2018高一上·浙江月考) 王夫之认为秦代“郡县一王”,“渐统一于大同,然后风教日趋于画一”。

秦代“郡县一王”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 郡县实行监察、行政、军事三权分立B . 郡县长官必须对上一级负责报告工作C . 郡县官吏与皇帝是官僚与君主的关系D . 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不得世袭5. (2分) (2016高一上·石河子月考) 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都是()A . 中央集权的产物B . 为巩固统治而实行C . 皇权的产物D . 仅分封同姓诸侯王6. (2分) (2019高二下·吉林期末) 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 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B . 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C . 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D . 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7. (2分) (2016高一上·如皋期中) 以下关于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并开始参与决策②内阁制度是明成祖时正式形成的③内阁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④内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制约皇权的作用A . ①②B . ②③C . ③④D . ②④8. (2分) (2020高三上·长安月考) 钱穆在《中国传统统治》中说到:“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2021年9月河南省渑池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及答案

2021年9月河南省渑池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及答案

2021年9月河南省渑池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祝考试顺利★(含答案)一、单选题1.二战后,苏联电影工作者通过自身对参与战争的感受及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深刻地意识到“孤儿和寡母的眼泪没有干”,认为呼吁和平、谴责战争应该成为自己自觉的责任,于是开始打破桎梏,从新的角度切入战争。

这说明苏联电影()A.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B.秉承了英雄主义的创作风格C.开始反思战争带来的灾难与创伤D.以苏联卫国战争为主要题材2.中国古代的官衙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

“行省”以“行中书省”得名,从名称来源看,“行省”是()A.皇帝秘书机构B.地方自治机构C.中央派出机构D.天朝朝贡藩属3.1935年,美国政府实施联邦艺术计划,成千上万的艺术家参与了进来。

这不同于纯粹的单向施舍,正如雕塑家格曾博格勒姆说,“公家的援助从冷漠的事务变成了对人有益,又进而使人有用的活动。

除了振奋精神之外,还带来了长久性的物质利益。

”这个“使人有用的活动”主要是()A.以工代赈B.银行增发钞票C.减耕减产D.实行社会保险4.根据中国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

三者的共同之处是()A.都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不同社会制度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D.都有独立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5.1531年,最早的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1602年,荷兰建立起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17世纪后,伦敦证券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中心。

这些反映了()A.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B.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C.商业经营方式的创新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6.1978年10月,邓小平指出:美国在台湾有大量的投资,日本在那里也有大量的投资,这就是现实,我们正视这个现实。

对此谈话理解正确的是()A.中美关系决定中日关系B.蕴含了“一国两制”构想的精神C.是对两岸交流的充分肯定D.阐明了“一国两制”的基本框架7.20世纪上半叶的某一时期,苏联平均每公顷土地每日需要的劳动者数量从15人下降到9.4人,而同期各地城市规模却大幅度增长,例如莫斯科人口从212万增加到413万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高三上学期文综-历史开学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共12题;共46分)1. (4分) (2019高一上·厦门月考) 据《史记•殷本纪》载:“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

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国古代统治者采用了()A . 分封制B . 嫡长子继承制C . 王位世袭制D . 世官制2. (4分) (2020高二下·黑龙江期末) 西周为巩固统治,实行了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的制度。

宗法制度的核心是()A . 王位世袭B . 礼乐制度C . 内外服制度D . 嫡长子继承制3. (4分) (2019高一上·大名月考) 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为秦以后的郡县政治”。

以下对两大“政治”理解正确的是()A . 都是地方政治制度B . 都加强了皇权C . 都以血缘为纽带D . 都属于官僚政治4. (4分)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

下列各项中,属于观点表述的是()A . 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沈阳B . 日本731部队是一支细菌战部队C . 1949年北平国共和谈最终破裂D . 国共两党,合则利,分则弊5. (4分) (2018高一上·慈溪月考) 日本人竹野与三郎曾说:“我们的对手十分顽强,丝毫不怕死……等一有机会就发动进攻。

不仅台北的情况是这样,而且整个新竹的四郊也是这样,新竹的村民是以顽强和勇敢著称的。

”他所描述场景发生于()A . 抗日战争期间B . 鸦片战争期间C .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期间D .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6. (4分)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晚清时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从一个完全的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的国家;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民国时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进一步发展成一个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国家。

在“沉沦”和“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既是“沉沦”的谷底时期,也是“上升”的起始时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

下列发生在转折期的“上升”事件有()①《辛丑条约》②《临时约法》③五四运动④北伐战争A . ①③B . ②③C . ①④D . ③④7. (4分) (2019高二上·咸阳期中) 《一战期间,以孙中山、张謇、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分子的主流思想及各自的主要实践活动极大的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下列思想与以上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A . 民主共和——君主立宪——社会主义——民主与科学B . 民主法治——君主立宪——民主与科学——社会主义C . 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民主与科学——社会主义D . 君主立宪——实业救国——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8. (4分) (2020高一下·海口开学考) 有一首歌的歌词写道:“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这里“画了一个圈”是指()A . 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B . 建立环渤海经济开放区C . 开发上海浦东新区D . 开发河北雄安新区9. (4分) (2017高三·临汾月考) 古雅典公民可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以及极具社会威望、最可能成为僭主的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企图威胁民主的人物予以放逐。

这说明()A . 雅典民主具有盲目性B . 反对政府过分集权C . 公民有权任免执政官D . 雅典民主丧失理性10. (4分) (2020高三上·宜昌月考) 18—19世纪,欧洲、美国的浪漫主义作家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然”的诗歌和其他文艺作品。

他们擅长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宣传其主张,如“地球(或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动物都是人类的朋友”“自然发怒”等。

这些作品主要表达了当时人们()A . 对自然王国的理性描绘B . 对自然风光的无限向往C . 对工业文明的担忧D . 对科技发展的期盼11. (4分) (2020高三上·广州月考) 下表为2O世纪6O—7O年代国际限制核武器的部分条约,据此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 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B . 冷战中理性外交有利于世界和平C . 美苏争霸的双方处于均势的状态D . 美苏双方意识形态对抗逐渐消失12. (2分)(2017·德州模拟) 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

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A .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B .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C . 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D . 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二、非选择题(13、14题为必做题,15、16、17为选做题。

共 (共5题;共59分)13. (2分) (2018高一下·成都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某学生在学习研究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时收集的资料:材料二:明清时期,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手工业产品大量增加,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

材料三:在烟台进出口贸易结构中,豆类、黄丝、野蚕丝、屑丝、茧绸、粉丝、草帽辫、果类、花生、药材、花边、发网共15项对输出贸易影响较大;鸦片、纺织品、纺织原料、糖、纸、燃料、火柴、五金和染料等是烟台的主要进口商品——《烟台贸易研究》材料四: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材料五:同仁堂是全国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以及民族制药业发展史的缩影。

北京“同仁堂”的大事年表(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特点?(3)材料三中烟台进出口贸易折射出近代中国经济的哪些变化?(4)依据材料四概括这一时期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有哪些?(5)根据材料五企业的历史发展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表中①②③三个时期企业的性质,并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同仁堂迅速发展的经济因素。

14. (12分) (2020高二上·大庆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确切的讲应该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涉及天文、历法、物理等应用科学技术。

张骞通西域、《马可·波罗游记》的传播等为中西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先后进入中国,他们学习中国文化,采取适合中国习俗的传教方式;他们相当一部分人精通天文历法、炮术等知识,而这又是崇祯、康熙等皇帝所赏识并需要的。

与此同时,徐光启、李之藻等知识分子不仅推动西学的广泛传播,而且翻译了大量的西学典籍。

虽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西学东渐还不足以唤醒沉睡的中国,但它代表中西两种文化已开始了碰撞。

——摘编自徐先知《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成因浅析》材料二:19世纪中期以来,西学再次进入中国。

从“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民主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近代西学东渐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翻译西书、著书介绍、兴办新式教育、邀请西方学者来华讲学等,推动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在这一过程中,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郑大华《论民国时期西学东渐的特点》(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学东渐与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不同影响。

15. (15.0分) (2020高一下·蚌埠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国际战后重建经济计划在战争尚未结束前就已经开始。

早在1941年8月,富兰克林·罗斯福和温斯顿·丘吉尔戏剧性地会面,并承诺两国将致力恢复世界多边交易体系来取代20世纪30年代的互惠主义。

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上,美国和英国代表团起了主要作用,从而为两大重要国际机构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改编自(美)卡梅伦等《世界经济简史——从旧石器时代到20世纪末》材料二:美国等少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垄断地位,使三大国际组织在调节国际经济关系时必然倾向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而……三大国际组织又规范着国际经济秩序,协调各成员国之间的分歧与矛盾,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起着促进作用。

——摘编自张雷声《三大国际经济组织与经济全球化》(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大机构”的名称,结合所学指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主要由哪两个部分构成?(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三大经济组织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16. (15.0分) (2020高二上·三门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战期间,欧洲协约国劳工短缺,从中国招募了14万劳工。

梁启超曾说:“在法国之华工,在美国之华侨,多有与其职务之外,实力以裨助战事者。

国内各埠之华商,以种种方便为物产上之协助,皆其显著者也。

然则,我友邦似不能以政府一二人一二事之怠慢,而抹煞我全国人多数之热诚。

”材料二:据顾维钧回忆,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仅获两个席位,而巴西由两席增至三席。

法国外交部解释说:“一个国家在和会上的地位是要由该国在战争中为协约国所做过的努力来确定的……中国对协约国方面实际帮助甚少,而巴西海军曾巡弋南大西洋,保护了协约国运军火的船只,对协约国贡献甚大。

”材料三: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对日抗战。

当西方国家实行绥靖政策时,中国战场如火如荼,爆发了平型关、台儿庄等一系列战事。

据统计,二战伤亡人数在9 000万人以上,其中中国军民伤亡人数为3500多万人。

罗斯福曾对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日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印度,一直冲向中东,联合德国夹攻,在近东会师,隔离俄国,吞并埃及,切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