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保护》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能量低于200J不需要测试
头部撞击区域
WAD Wrap round distance Bonnet side reference line BLE Bonnet rear reference line
头部撞击(第一阶段)
试验条件 • 至少18次头部模型与发动机罩的撞击测试,在发动机罩中间段以及两 侧各三分之一段上最易造成伤害的部位上各进行6次测试。 • “发动机罩顶面A区域”内进行12次测试,至少在“发动机罩顶面B 区域”内进行6次测试。 • 所选定的测试点之间的间距至少应达到165毫米;各个测试点与发动 机罩侧参照线间距至少达到82.5毫米;各个测试点与发动机罩后参照 线的间距至少达到82.5毫米;各个测试点与发动机罩前沿参照线的间 距至少达到165毫米,第一接触点位于1000毫米包络线和发动机罩后 参照线之间 • 撞击速度:35km/h • 撞击儿童/小个成年人头模重量:3.5kg • 撞击角度:与地面参考面50度 评价指标 • 第一阶段:A区域HPC<1000,B区域HPC<2000
Modify bumper skin
– Modify skin to push corner impact center inward

车外突出物法规
No
BY23
Item
Concern
Issued by
V-ENS Aug. 31
Reflection
Proposal
Alias
Them Prod e
测试内容
下腿部撞击区域
Upper Bumper Reference Line
上正面保护系统基准线 下正面保护系统基准线 正面保护系统角度 Bumper Reference Lines Corner of Bumper
Lower Bumper Reference Line
Legform to Bumper tests
Impact Angle
撞击角度 • 10度~48度 • BLE越高=> 角度越小 • 正面保护导程越大=> 角 度越大
Impact Velocity
撞击速度 •20~40km/h •BLE越高=> 速度越高 •正面保护导程越大=> 速度越低
Impact Energy
撞击动能 •200~700J •BLE越高=> 能量越高 •正面保护导程越大=> 能量越低
上腿部撞击BLE区
• • • bonnet leading edge reference line bonnet side refernce line corner reference point
上腿部撞击BLE
‘Bumper lead' is the horizontal distance between the LBR and the BLE ‘Bonnet leading edge height' is the vertical distance between the ground and BLE, with the vehicle positioned in its normal ride attitude.
下腿部撞击试验条件
试验条件 • 分别在上下正面保护系统基准线之间的保险杠中段及两边三分之一段 上被认为最容易造成伤害的部位进行测试。 • 至少应进行3次小腿模拟撞击器与保险杠的撞击测试 • 所选定的测试点之间的间距至少应达到132毫米,且各个测试点与保 险杠拐角的间距至少应达到66毫米。 • 下腿部模型自由飞行撞击保险杠,撞击方向垂直于腿部膝盖的旋转平面 • 撞击速度:40km/h • 撞击重量:13.4kg 评价指标 • 第一阶段:胫骨加速度<200g,膝部弯曲角度<21度,膝部剪切位移 <6mm • 第二阶段:胫骨加速度<150g,膝部弯曲角度<15度,膝部剪切位移 <6mm
Status
Remark 3D/2D
Rear Euro Regulation Bumper – External Projection violation
Change skin R
– increase skin radius to minimum R5

行人保护基本原理
• 特征 – 小腿与保险杠碰撞 – 大腿与保险杠前缘碰撞 – 小孩和大人头部与发动机舱 盖或玻璃碰撞
上腿部撞击BLE试验条件
试验条件 • 至少进行3次撞击测试,测试应在BLE中段及两边三分之一段上最容 易造成伤害的部位进行。每个三分之一段上测试点的选择应确保撞击 动能超过200焦耳。 • 所选定的测试点之间的间距至少应达到150毫米,且各个测试点与拐 角参照点的间距至少应达到75毫米。 • 撞击质量 M=2E/V2 • 撞击角度10度~48度 – BLE越高=> 角度越小,正面保护导程越大=> 角度越大 • 撞击速度 20~40km/h – BLE越高=> 速度越高,正面保护导程越大=> 速度越低 • 撞击动能200~700J – BLE越高=> 能量越高,正面保护导程越大=> 能量越低 评价指标 • 第一阶段:大腿冲击力<5KN,冲击弯矩,<300Nm,仅作监测 • 第二阶段:大腿冲击力<5KN,冲击弯矩,<300Nm
Fascia
Modify Fog Cover skin
– need to avoid first impact situation of Cover – provide offset from Fascia about 10mm

Proposal
Current
低速碰撞试验实验要求
No
BY07
Item
法规的发展历史

• • • • • • • • •
1987 EEVC WG 10 begins development of test procedures 1994 Publication of WG10 test procedures 1997 EEC WG17 reviews WG10 test procedures 1997 Euro NCAP begins testing based on WG10 1998 Publication of WG17 proposed legislation 2000 ACEA develops proposals for voluntary tests 2003 ACEA commitment adopted as European Directive 2003/102/EC 2004 Euro NCAP modifies testing to be more compatible with WG17 2004 Japan NCAP begins testing using own procedures 2004 Australia NCAP likely to introduce tests in future
Concern
Issued by

Reflection
Proposal
Alias
Them Prod e
Status
Remark 3D/2D
Front Pedestrian protection Bumper – unfavorable location of corner
impact center point (overlaps with Headlamp)
名词解释
• EEVC European Enhanced Vehicle Safety 欧洲加强车辆安全委员会 • WG Working Group 工作组 • ACEA Association des Constructeurs Europeens d’Automobiles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 • JAMA 日本汽车制造商协会 • KAMA 韩国汽车制造商协会 • Euro-NCAP Eruo New Car Assessment Programm
低速碰撞试验实验要求
No
BY06
Item
Concern
Issued by

Reflection
Proposal
Alias
Them Prod e
Status
Remark 3D/2D
Front Pendulum impact Bumper – earlier impact of Fog Cover than
低速碰撞试验实验要求
碰撞器 1. 碰撞器应结构坚固;其撞击头材料为淬火钢。 2. 碰撞的有效质量应与试验车辆的“整车整备质 量”相等。 3. 碰撞器的A平面应保持垂直,而基准线则应保 持水平。 4. 碰撞发生时,碰撞器与车辆首先接触的应是 撞击头与车辆的保护装置,当车辆分别在“整 车整备质量”与“加载试验车质量”状态时,位 于“车角”间的保护装置均应能被通过碰撞器基 准线的水平面所截,基准高度为445mm。 5. 纵向碰撞试验 车辆正前方的两次碰撞和正后 方的两次碰撞。一次车辆质量为“整车整备质 量”时进行的,另一次质量为“加载试验车质量 ”时进行的,两次碰撞试验间距小于300mm, 车辆的碰撞速度应控制在40+0.25km/h 6. 对“车角”的碰撞试验 a)碰撞器的A平面应与车辆的纵向对称 面构成60°±5°夹角。 b)碰撞时最先接触的点应在碰撞器的中 垂面上(允差±25mm) C)碰撞速度应控制在2.50+0.1km/h。
头部撞击(第二阶段)
试验条件 • 儿童头模撞击器在发动机顶面前部区域进行9次测试;成人头模撞击器在发动机顶 面后部区域进行9次测试。 • 所选取的成人头模撞击器测试点之间间距应至少达到165毫米。各个测试点均应与 发动机罩侧参照线的间距应至少达到82.5毫米;各个测试点均应与发动机罩后参 照线的间距应至少达到82.5毫米。 • 所选取的儿童头模撞击器测试点之间间距应至少达到130毫米。各个测试点均应与 发动机罩侧参照线的间距应至少达到65毫米;各个测试点均应与发动机罩后参照 线的间距应至少达到65毫米;各个测试点与发动机罩前沿参照线的间距至少达到 130毫米 • 成人头模撞击器与发动机罩顶面的撞击测试接触位置位于1500毫米包络线和2100 毫米包络线或发动机罩后参照线之间。 • 儿童头模撞击器与发动机罩顶面的撞击测试接触位置位于1000毫米包络线和1500 毫米包络线之间。 • 撞击质量: – 儿童人头模撞击器130毫米,总质量应为2.5公斤 – 成人头模撞击器165毫米,总质量应为4.8公斤 • 撞击速度 :40km/h • 撞击角度:成人头部模型65度,儿童头部模型50度 评价指标 • 第一阶段:HPC<1000
行人保护试验测试内容
适用下保险杠参考线LBR高度在 500mm以下的情况 • Legform to Bumper Test • Upper Legform to Bonnet Leading Edge Test • Headform to Bonnet Top 适用下保险杠参考线LBR高度在 500mm以上的情况 • Upper Legform to Bumper Test • Upper Legform to Bonnet Leading Edge Test • Headform to Bonnet Top
EEC法规编号





70/156/EEC 关于成员国机动车及其挂车型式认证的相近法规 2003/102/EC 以及其修订指令70/156/EEC 就发生机动车辆碰撞事件之前或发生过程中对行人和其他弱势道路使用 者的保护 2005/66/EC 关于在机动车辆上使用正面保护系统以及修正指令70/156/EEC 2004/90/EC 有关执行欧洲议会和理事会指令2003/102/EC“在与机动车辆撞击前和撞 击中对行人和其它易受伤害的道路使用者的保护以及对指令70/156/EEC 的修正”的技术规定 2005/368/EC 关于执行与在机动车辆上使用正面保护系统相关的《欧洲议会与理事会 指令2005/66/EC》中所规定的测试用详尽技术要求
检测对象: M1 最大质量不超出2,5 吨 N1衍生来自于M1, 最大质量获得了不超出2,5 吨
其他相关法规
• GB 17354—1998 汽车前、后端保护装置 • ECE R42 关于就车辆前、后端保护装置(保险杠等)批准车辆的统一规定 • GB11566—1995 轿车外部凸出物 • ECE R26 关于就车辆外部突出物认证的统一规定 • GB l1552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1999 轿车内部凸出物 提示: GB 同ECE标准一致,不同于美国的法规
低速碰撞试验要求
碰撞试验后,车辆应能满足下列要求: 1. 照明和信号装置应能继续正常工作并清晰可见。如果出厂时安装好 的照明装置失调,允许进行调整以符合规定要求,但只限于采用常 规的调整方法。如果灯丝折断,应允许更换灯泡。 2. 发动机罩、行李箱盖和车门应能正常开闭。车辆的侧门在碰撞的作 用下不得自行开启。 3. 车辆的燃料和冷却系统应无泄漏,不发生油、水路堵塞,其密封装 置与油、水箱盖亦应能正常工作。 4. 车辆的排气系统不应有妨碍其正常工作的损坏或错位。 5. 车辆的传动系统、悬架系统(包括轮胎)、转向和制动系统应保持 良好的调整状态并能正常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