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功利的三个层次
论教育功利的三个层次
生创造 能力为 目的 的教育, 实 际上应与 “ 能 力教育 ” 同类, 应 归于 “ 能 力教 育 ” 。 之 所 以有人 提 “ 创造 教 育 ”, 除 了彰 显 “ 能 力”中的 “ 创造 ”因素外 , 还 有迎 合 当时思潮 和 “ 标 新立 异”的作用 , 实际上并 没有提 出新 的东 西 , 可 以 不论 。至于 “ 能 力教 育 ” , 则是 以 培 养 学生 能 力为 目的 的教 育,“ 素 质教育 ” 是 以提 升 学 生素 质为 目的的 教育。
现 代 汉 语 词 典 “ 教 育 ”条
形下功利 , 教 育培 养 出 来 的只是 机 器或 奴 才, 只有 形下、 形上、 形 中三 种功 利 兼 顾 , 才能 培 养真 正 的
“ ’
。
说 :“ 按 一定要 求培 养人 的工作 , 主 要 指 学 校 培 养人 的 工作 。 ”这 条 解
释 的 关键 词 “ 培 养 ”道 出 了 “ 教 育”
教 育 的 形 下 功 利 是 知 识 教 育, 主 要 指 传 授 知
的本 质, 无可指 责 。问题 定
识、 获 取知 识 、 创造 知 识 , 以 及 思 维 方 式 的 培 养和 将 知 识 应用 于实践 的 能力 的训练 。 我 们现 在的 学校 教 育, 着力点主 要在 这一方面 , 似 乎 已形成了优 势。
论教 育功利 的三个层次
口 蒋冀骋
“ 要 求 ”不 是 “ 目的 ”, 但与 “ 目的 ”有 关 。“ 要 求” 是 “ 希 望 得 到 实 现 的 愿 望 ”;“ 目的 ” 是 “ 想 要 得
到 的结 果” 。“ 要求 ” 体 现 现实 , 表示 距离 较 近 ;“ 目
教育的三个层次:体、智、魂
事 业 ,但 什 么 是 灵 魂 呢 ? 这 个 灵 魂 不 是 一 般 讲 的 魂 灵 , 也 不 是 鬼 魂 ,但 我 们 每 个 人 都 有 自己 的 灵 魂 。 பைடு நூலகம்
尽 管 我 们 不 好 阐 释 什 么 是 灵 魂 ,但 似 乎 没 有 人 会 说
“ 我是 一个 没 有 灵魂 的人 ” 。 有 一句 英语 名言 : “ A
s o un d s o u l d we l l s wi t hi n a s o u n d mi n d a n d a
8 0 u n d b o d y ” , 翻 译 成 中 文 就 是 ,一 个 健 全 的 灵 魂 寓 于 健 全 的 心 智 和 健 全 的 身 体 之 中 。 我 们 的 身 体 需 要 吃 好 , 穿 好 ,住 好 ,这 是 我 们 肉体 的 生 命 。 我 们 每 个 人 都 有 自 己 的 心 智 , 教 育 就 是 发 展 学 生 的 心
生 命 教 育 最 重要 的就 是 生命 意识 与存 在 意识 。 其 中 ,第 一 是健 康 意 识— — “ 知 足 第 一 富 , 无 病 第
一
灵 魂 的 窗 口 。 那 么 , 是 否 能 从 眼 睛 , 从 身 体 ,从 言
行 来 思 考 ,灵 魂 在 哪 里 呢 ? 臧 克 家 在 《 有 的人— — 纪念 鲁迅 有感》 中写到 : “ 有 的 人 活 着 ,他 已 经 死 了 ;有 的 人 死 了 ,他 还 活 着 。 ”为 什 么 有 的 人 活 着 , 他 已 经 死 了? 因 为 他 没 有 了 灵 魂 。 有 的 人 死 了 ,为
功利的三个等级
功利的三个等级写一个课程的提纲,写到了资源整合层面。
回想我干过的事儿、帮过我的人以及我帮过的人,我发现一个特点:那些成功拥有众多圈内资源的人,无一不是功利者,但这些功利者又不像普通人,把功利都写在脸上,所以功利肯定也是分层次的,今天跟大家捋一捋功利的几个层次。
1.功利写在脸上,功利挂在嘴上我们说功利心这事儿人人都有,只是多少的差别,就连乐善好施的大善人也想有个好名声,受到大家的尊重。
但同样是有功利心,底层智慧的人就容易把功利写在脸上,曾经在父母口中经常听到:某人很精明,某人经常算计别人,某人石头缝里也得榨出二两油……这类人很功利,表现得很明显,普通人跟他们打交道基本都是吃亏的,于是很多人就会在同等条件下选择不跟他们打交道,导致他们的总收益在事实上往往并不高。
所以这是功利的最低层次——人人都知道你功利,于是这种精明也算不上是真的精明。
2.功利写在心里,无求挂在嘴上这样的人占到很大一部分,我们的父母、亲戚、朋友、师长中往往一多半儿都是这样的人。
但是他们又常常很羡慕更低层次的第一种人,因为跟第一种人打交道总会吃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脸上挂着无欲无求,人畜无害,所以背负了更多的社会压力,在打交道的时候处处掣肘,不能像第一类人一样随意释放自己的无耻。
再回过头想想,如果他们真的无欲无求,基本就看不到任何丑恶的现象,因为吃亏了以后若是心里不介意,便不会认为对方是“奸”的。
他们的策略很简单,我对你不功利,你也对我不功利,直到哪天我有特别大的收益的时候,才可能会打碎自己的牌坊。
跟他们交往的时候,要格外小心,小零小碎的东西他们嘴上不计较,心里都记着,一不小心感情就掰了,还可能到处说你的坏话,因为他们特别容易觉得自己是吃亏的一方。
他们不敢像第一层次的人一样明着坑你,却会多次暗中以“合理”的方式坑你,第一层次的人你接触一次就不想再接触了,但第二层次的人有很大的隐蔽性,所以危害更大一些。
3.功利写在逻辑,无求挂在心里我在开头说的比较高等级的功利者都是在这个层次,你知道他们是功利者,但是你丝毫找不到他们功利的地方,因为每次你找他们帮忙,明明他们并没有收益,但总会尽力把事情做好,事后也从不提什么回报。
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具体来说,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①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②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③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
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
学校教育的功利性
学校教育的功利性功利,《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为“功效和利益”; 也有人解释为有功必获利。
人类的任何活动一旦有其目的并达到了目的,便产生了功利性。
人做任何事情,必定有其定因,假若无定向去做的某事情的话,只是因为人们没有觉察到其内在原因而己; 人类的任何行为都存在着某种功利因果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比较明显的,或者是隐性的即存在某种潜意识下的功利因果关系。
目的、目标、结果等词语都是功利性的某种表现,由此可以说,人是具有功利性的,没有功利性的人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是不真实的。
学校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高级行为,自古至今,都深深地打下了功利性的烙印。
封建社会的“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升官、发财、娶美女的功利色彩,造就了我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科举制度,把中华文明的封建主义形式推向了一个举世无双、空前绝后的极致。
改革开放初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涌动了一股社会主义新一代学子的读书热潮,这是国家民族主义的功利性色彩作用的必然结果。
现如今,大学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学生的个人功利性倾向、学校的集团功利性倾向也日益突出,学校办学的企业化、市场化趋向或明或暗在某种程度悄然存在。
种种现象说明,学校教育的功利性倾向自古就有并现实存在。
对教育的功利性倾向,不能作笼统简单的利弊分析,要从功利性的范畴、性质作较深入的研究。
在教育领域,从功利性的范畴来看,功利性可分为政治功利性、经济功利性等; 学校功利性还可分为学生功利性、学校功利性、社会功利性等。
从功利性的性质来看,功利性可分为物质功利性和精神功利性两种。
一、政治功利性、经济功利性是学校教育的长久功利学校作为社会的基层实体,不属于党政机关部门,也不属于纯经济部门,称之为事业单位。
其特殊的地位造就了学校功利性的特殊性。
它作为党和国家培养人的摇篮,必然要注重发挥其政治功利性作用,把握好教育方针,为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替党负责,替国家分忧,替政府解困,让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充分就业、高标准就业将是学校一切工作的落脚点。
教育的三重境界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教育的三重境界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教育的三重境界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引言: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教育的三重境界是指知识、技能和品德的培养,这三个方面互相交织、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本文将探讨教育的三重境界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并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和方法。
一、知识境界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1. 知识传授:作为教师,在课堂上我们需要将所掌握的知识传递给学生。
我们可以通过讲解、演示、实验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 知识拓展:除了基础知识的传授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拓展他们已有的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 知识整合:有时候,学生可能会觉得所学习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没有太大关系。
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项目或任务来帮助学生将所学习到的知识整合起来,并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二、技能境界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1. 技能训练:除了传授知识外,我们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教授数学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供学生解决,从而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思维。
2. 技能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实地考察等方式来帮助学生将所学到的技能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在教授物理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小型科学展览,让他们将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应用于展示项目中。
3. 技能提升:作为教师,我们还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根据不同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技能提升方案。
在英语教学中,对于那些口语表达不流利的学生,我们可以组织一些口语角色扮演活动来帮助他们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三、品德境界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1. 品德教育:作为教师,我们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
我们可以通过讲述一些具有道德启示的故事、组织一些志愿者活动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品德示范: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
教学的功利标准及超越
教学的功利标准及超越人类的实践都是带有满足自己需要的功利性目的的,追求功利性是人类实践活动和人类社会存在的一个基础性的支柱,功利尺度始终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尺度。
教育教学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活动,功利性标准是一种基础性的标准,因为它是支配教师实际教学行为选择的基础价值。
这一标准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理解:1、从学生角度,功利追求指向升学,掌握知识、提升应试能力,为升学而学是学生必然的选择。
2、教师和学校角度,功利追求指向评价标准,满足学生需求,提高学生成绩,为学生而教是应然的选择。
3、社会角度,功利追求指向培育社会人,提高政治素质、提高生活能力,为社会稳定和发展而教是实然的选择。
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因此也有功利的要求。
中小学的课堂教学的升学任务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必须需要关注相关的“功利”标准。
在落实“功利”标准的同时,争取能够超越它,才是正确的选择。
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功利的标准体现在学校对教师评价的标准、中考高考等社会评价标准等要求上。
更好地实现这个标准,需要重视三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基本情感)的落实,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应试成绩。
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激发内驱--通过引起兴趣、明确目的,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能让学生更积极更勤奋地投入学习。
落实基础--夯实基础知识,发展基础技能(学习技能、应试技能),养成基本情感,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这对应试和发展都是重要的,在这一点上,应试和素养发展是可以统一的。
提高效率--通过教学、学习方法的改进,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只有效率提高了,才能真正的实现"减负提质"。
发展思维--在教学和学习中帮助学生形成、发展学科特有的思维方法、概念体系和语言系统,这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功。
有了这些基础,学生就具有了长远发展所需要的持续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
依照上述的方法去追求实现功利标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功利要求的,因为它能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教育的三个层次
教育的三个层次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它涉及到个体的全面发展、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教育的目标和方式都因人而异,因此教育可以被划分为三个层次: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终身教育。
首先,在教育的三个层次中,基础教育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环。
基础教育旨在为个体提供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等必备的基础。
它通常包括对语言、数学、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学科的教育。
在这个层次上,学生将学习如何阅读、写作、计算和解决问题。
他们还会学习一些基本的社交技能和道德理念。
基础教育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学术基础,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基础教育的学习,个体能够进入下一层次的教育,并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第二个层次是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是大学或专业学院为个体提供的进一步教育机会。
在高等教育中,学生将进一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并专攻特定领域的知识。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人才。
它不仅能够提供学术知识,还能够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高等教育中,学生将接触到更广泛的学术资源和研究机会,他们将与志同道合的学者和专家进行交流,并进行实验和实地调查。
高等教育为个体提供了追求职业和个人发展的机会,同时也推动着社会的创新和进步。
第三个层次是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是个体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持续学习和进修的过程。
它强调学习的持续性和适应性,不仅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还包括自主学习、在线学习和职业培训等各种形式。
终身教育的目标是让个体不断适应社会和工作环境的变化,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变化要求个体具备不断学习和更新的能力。
终身教育能够为个体提供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机会,从而保持竞争力并追求个人成长和专业发展。
总的来说,教育的三个层次互相联系,相辅相成。
基础教育为个体提供了知识的基础和必要的技能,高等教育为个体提供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终身教育则强调学习的持续性和适应性。
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层次
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层次浙江省春晖中学王国芳在漫漫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一位教师没有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无疑就会陷于简单、枯燥的重复,辛苦忙碌,换来的也许只是无味无聊。
教师职业幸福的关键在于成长,职业幸福的奥秘也在于成长。
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较大范围看,我以为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提高教学水平,让学生受益。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三尺讲台便是教师施展才华、教书育人的广阔舞台。
教师的教学水平之树,只有在三尺讲台这片沃土上才能节节茁壮成长,并结出美丽的果实。
教育犹如农业,教师就是农夫,需要倾情三尺讲台,精心的播种,做好施肥、灌溉、除草等各个环节。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学校对你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学校,你的全部活动,每一社会关系都会促使你不得不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培养。
”教师的要利用好三尺讲台这所自我成长的天然“学校”,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进而实行自己教学行为的改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课堂始终是教师安身立命的根基,离开了课学教学,我们或许将什么也不是。
因此,钻研教材教法、学生学法,提高教学水平,受益的绝仅不仅仅只是学生,更是教师自己。
第二层次:提升教研能力,让同事受益。
一人好,不算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从更高要求看,教师特别是成熟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培养学生,还承担着培养和指导青年教师的使命。
因此,作为有一定资历的教师,绝不仅仅满足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上,还应该加强教学研究,通过有实效的教研活动来带动和推动青年教师的成长;通过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给同事特别是青年一个非“巨人的肩膀”,使他们少走弯路。
从这个角度看,当前似乎颇受关注的职称评审中的论文的“罪恶”,实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大。
作为一名中小学的高级教师,或者大学的教授,如果仅仅把其职责定位于教书育“生”,那似乎不做研究、不写论文也无可厚非;但若在高级教师、教授的职责中加上培养年青教师这一条,似乎不作些经验总结、写些文章,确也说不过去了。
所以讨论教师职称评审中要不要过论文这一关,其实首先要明确教师各类职称的职责定位。
教育机会公平的三个层次
教育机会公平的三个层次
教育机会公平是现代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它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
这种平等机会的实现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来考虑。
第一层次是教育资源的平等。
这指的是每个地区、每个学校都应该有相同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师、教材、设备等等。
这个层次需要政府加强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和管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相同的教育条件。
第二层次是学生的机会平等。
这指的是每个学生都应该有相同的机会接受教育,不论他们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或其他社会因素。
这个层次需要学校和社会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扶持,鼓励他们参与到教育中来。
第三层次是教育成果的平等。
这指的是每个学生获得教育的成果应该是相同的,不论他们的背景如何。
这个层次需要学校和政府加强对教育质量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优质的教育成果。
综上所述,教育机会公平需要从多个层次来考虑和实现,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各方面的合作,才能够实现教育机会的真正公平。
- 1 -。
简论师德的三重境界
简论师德的三重境界摘要:师德的境界应分三重: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对于第一重境界,我们应该不推崇、不表扬,但也不能贬斥;对于第二重境界,我们应该引导、尊重,但不推崇;对于第三重境界,我们应该重点培养并大力推崇。
当前,要重新激发教育的内在活力,实现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必须重视培育和启发师德之审美境界的层次,这是教育发展的本源动力。
关键词:师德;三重境界;审美境界;本源动力当前,师德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因为教育的发展决定国家民族的发展、而教师的德行则决定教育的发展,可以说,后者是教育发展的本源动力。
因此,如何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地建设高尚的师德,某种程度上讲是我国能否从根本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主体性”动力问题。
鉴于此,本文试梳理师德的三种类型境界,意图为教育发展提供一种本源动力的解释指向。
一、人生境界的两种经典说法在具体释义师德境界之前,我们先看看关于人生境界的两种论说。
第一种是当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冯友兰先生的释义。
冯先生认为,“就大同方面看,人所可能有底境界,可以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1](P497)所谓自然境界,是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功利境界,是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道德境界,是一个人认识到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他做事符合道德规范。
天地境界,则是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冯先生认为,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第二种是北京大学著名哲学教授张世英先生的释义。
张先生认为,人生的境界亦是四种:即“欲求的境界、求实的境界、道德的境界和审美的境界”[2](P13-14)。
教育人生的三种境界
教育人生的三种境界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每天想着只要把课上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甚至能考上高一级学校,就是教书的最高境界。
岁月飞逝,时光流转。
不知何时起,这种思想境界变得越来越模糊。
看到一位专家说过,当教师有三种境界,做校长的必须明白。
第一种是职业境界,在这个层次上,追求报酬,追求待遇。
第二种境界是专业境界,就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追求成就,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同,要荣誉,要证书。
第三种境界是事业境界,即把教育当成为社会为人类谋福利的一项事业,讲奉献,不怕多干,无所求,无所欲,这是教育人生的最高境界。
其实,在现实当中,我们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每个教育人的人生境界。
从年龄和成长过程来看,年轻时每个人在创业阶段,要成家、要立业,必然要关心报酬的多少,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以及职称评聘等方面的要求,要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到达一定层次,并被社会认可,追求荣誉,追求证书,无可厚非。
而真正进入事业境界的人生,就在四十岁以上,或是事业有成,或懂得了舍得。
到达这种境界的教育人似乎并不多。
有些人干到老了,也还为柴米油盐斤斤计较。
但还是有一部分老师到达了这种境界,不为报酬而唠叨,不计名利而奔波,能够恬淡沉着地生活,成为学生和社会的楷模。
从性格和思维方式来看,并不是所有的教育人都要经历这三个阶段的递进,还是有一部分年轻的老师在工作中从不计较或很少计较个人的得失,在工作中勤于动脑、乐于奉献,干多干少毫无怨言,天天能见到他们快乐的样子,这是一种修养,是一种高尚的境界。
天长日久,在这种平凡的劳动中,见证了他们的不平凡,成绩终归会有。
人生的得与失,全在心念之中,物质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唯有留给后来人的念想,方可长久。
教育者的人生,无论老与少,当我们有一天真正能够平静地去研究学生的一生、把握他们的心灵脉动、把握学生成长的方向性的时候,那就算到达一个教育家的境界。
现在有一种说法,提倡教育家办教育,这个说法很好,因为每个孩子影响着一个家庭,孩子的人生走偏了,不可能再回来,一个家庭的希望破灭了,等于一个社会细胞的衰竭,所以教育者的人生终归要成为教育家,能否成为教育家,那就要看你在做什么,不能仅仅停留在教书的层面上,认为学生的行为思想教育只是政教处的事,与自己无关,就永远成不了教育家。
《教育学基础》(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
《教育学基础》(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_第一章1、结合从事教育工作或承受教育的实际,谈一谈对“教育”概念解。
答:在教育学界,关于“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
对教育的定义始终围绕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这一核心,将教育的范围扩大或者缩小,从不同的聚焦角度形成了教育的不同概念。
(1)社会: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将教育看作是外在客体对个体产生的影响。
可以分为三个层次:①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②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将其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③更狭义的教育是指思想教育活动,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承当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2)个体:从个体角度定义教育,将教育看作是个体内在的发展历程,看重个体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教育是指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3)综合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表达出教育的社会性特征。
总之,教育的定义是不断发展的,和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结合在一起的。
2、结合实际,谈谈对教育三要素时代内涵的认识。
答: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这个系统应该包括三种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1)教育者①从广义上说,教育者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②从教育综合性的定义出发,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化和社会个性化的人。
(2)学习者学习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以其承受教育影响后发生符合目的的变化来表达教育过程的完成。
不同的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学习背景或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均不同。
教育的三个层次
教育的三个层次
我认为教育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教学,关于教学简单说吧,就是怎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作为一个教师,懂教学\会教学是最起码的能力,这是能成为一个教师的基本条件。
但是仅仅只会教学不能算是一位好教师,你还必须会第二层你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好老师。
第二层是育人,所谓育人简单说吧,就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
当然里面的内容很丰富,比如教孩子学会合作、学会尊重、学会学习、学会自信等等。
我认为让孩子学会做人比学会知识还要重要。
在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中,德占首位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所以一个好老师,它不仅仅是教学好,更重要的是会育人,而如何成为一位即会教学又会育人的好老师呢,你就必须理解掌握教育的第三层境界。
第三层是自强,所谓自强简单的说就是让自己变得强大。
这里的强大指的是自身知识的丰富、能力的高超、人格的魅力等各种综合条件。
所谓名师出高徒,作为一个教师就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才能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
而又如何自强呢?有这样几个途径。
第一,学习。
第二,读书。
第三,反思。
第四,取经。
教育的三层境界,你在哪一层?
教育的三层境界,你在哪一层?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洋葱君的老师,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在经历了三十年的教学生涯后,曾针对这篇文章发出感慨:业易授,惑可解,道难求。
虽说教育无贵贱,凡为人师者都值得尊重,但境界有高下。
那么,教育存在哪几层境界呢?01第一层境界:授业解惑央视新闻曾专门报道过“支教奶奶”周秀芳。
2003年,周秀芳从宁波李惠利小学退休后,内心依然对年轻时的支教梦念念不忘。
当她得知湖南省溆浦县北斗溪镇非常需要支教老师时,当下便决定前去一探究竟。
站在北斗溪镇桐林小学门口,映入眼帘的景象使她大吃一惊,跟平时习以为常的敞亮整洁、多媒体设备一应俱全的教室不同,这里充当教室的是没有玻璃窗、没有水泥砖头的茅草棚。
师资力量在这里也是稀缺资源,17个孩子蜷缩在火盆旁,听一位拄着拐杖、口音浓厚的老先生讲课,而这是桐林小学唯一的老师。
是的,这些孩子最需要的首先是教室和老师,这样至少刚刚满足他们接受教育的基础入门条件。
周秀芳将桐林小学的所见所闻做成幻灯片传播到网络上,她早年的学生看到信息后,立即出资捐建了溆浦县第一所希望小学。
随后,其他周秀芳的早年学生又募集资金180多万元,在北斗溪镇建成4所希望小学。
一个火苗带起一片希望,以此为起点,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参与到这场活动中来,截至目前共有21所希望小学落地建成。
深知大山里教育可贵,每建成一所新学校,周秀芳的第一件事便是跑去当地教育部门“要人”,“一定要是能留下来的,还一定要是能操作电脑的,我们要配备多媒体教室”。
师资暂时不到位的学校,周秀芳就亲自上阵教书带学生。
她特地准备了一大袋精致的小五角星,“只要大家勇于回答,或者答对一个问题,我就给予奖励”,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营造一种开明、宽松的课堂氛围,也鼓励孩子们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从支教奶奶周秀芳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教育的第一层境界,为孩子们授业解惑,传授知识,并东奔西走为山区的学生完善基础教育设施。
教育成长三个分论点
教育成长三个分论点
摘要:
一、教育的定义和作用
二、教育的分类和目标
三、教育的现状和挑战
四、如何应对挑战,促进教育成长
正文:
教育,是人类社会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一种社会活动。
它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兴衰,个人的成长。
从广义上讲,教育可以分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
正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而非正规教育则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
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具备一定知识、技能、素质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教育正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首先,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城乡、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较大。
其次,教育体系过于注重应试,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不利于全面发展。
再次,教育改革步伐有待加快,以适应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变化。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促进教育的成长,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分配,缩小城乡、地区教育差距。
其次,教育部门应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素质教育。
此外,教育改革应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创新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质量。
总之,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教育专家教书匠教育者,教师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
教育专家教书匠教育者,教师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这年头最不缺的就是专家,有人说专家误国,我看不假。
夸夸其谈,脱离实际和群众,想当然,为权贵做代言人,粉饰太平,颠倒黑白,昧着良心,缺少了古时候读书人的风骨。
他们读书多但算不上知识分子。
还有些伪专家,冒充专家的人,欺名盗世,骗取钱财。
••所谓的专家想着法子折腾一线教师,把教育改得面目全非。
什么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高效课堂、翻转课堂、创新课堂,什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等等。
说这话的人明显是没学过辩证法和唯物主义。
一厢情愿,睁着眼睛说瞎话。
教育的根本首先是承认我们的学生是有差别的,有的学生反应快脑子活一点就通,有的学生是又笨又懒,教师反复强调还是不会。
别忘了古人还说了朽木不可雕也,烂泥扶不上墙。
阿斗在,诸葛亮也无力回天。
••教师的第二个层次就是为教书而教书的匠人。
他们和木匠、瓦匠、油漆匠、剃头匠没什么区别,他们把学生当成冷冰冰的考试机器而非完整的人。
在他们眼里,我说什么就是什么,记住就好,能拿到分就好。
他们照本宣科,以本为本,以纲为纲。
考什么我就教什么学什么,反复练习掌握套路,一切都是为了分数。
这样的教育是没有情怀的,培养的学生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赚更多钱。
••真正的教师应该是个行者是学生的引路人,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教会他们做人。
大才有大用,小才有小用。
木头可以做栋梁做家具,树枝、木屑、腐木也可以燃烧,发光发热。
剔牙只能用牙签,参天大树也派不上用场。
••学生有做工程师的会计师的医师的律师的,也需要做服务员的送外卖的。
我们做老师的就是要把合适的人送到合适的岗位上去。
人生不仅有物质和工作,还需要精神和家庭。
健全的人格比所谓的成功的人生更重要。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教育功利的三个层次摘要:任何活动都有其功利,教育也不例外。
教育的功利是有层次的,具体而言,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形上功利,即灵魂教育;二是形中功利,即道德教育;三是形下功利,即知识教育。
针对教育功利的不同层次以及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相对应的策略。
关键词:教育功利;层次;灵魂教育;道德教育;知识教育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13)01-0003-03收稿日期: 2012-11-18作者简介:蒋冀骋(1959- ),男,湖南祁东人,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和古汉语研究。
《现代汉语词典》“教育”条说:“按一定要求培养人的工作,主要指学校培养人的工作。
”这条解释的关键词“培养”道出了“教育”的本质,无可指责。
问题是“培养”人的“什么”?另一个关键词“一定要求”,似乎回答了这一问题。
“一定要求”“定”了什么?不清楚,有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没有具体内容,也就不会招人指责。
《词典》编写者的聪明,由此可见。
但由于不能给人清晰、明确的知识,说了等于没说,读了等于没读。
“要求”不是“目的”,但与“目的”有关。
“要求”是“希望得到实现的愿望”;“目的”是“想要得到的结果”。
“要求”体现现实,表示距离较近;“目的”体现未来,表示距离较远。
无数个同一方面的“要求”构成“目的”,这就是它们的同与异。
中国教育界目前流行的是“能力教育”、“创造教育”、“素质教育”等教育理念,实际上都是从“目的”的角度来谈教育的。
“创造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目的的教育,实际上应与“能力教育”同类,应归于“能力教育”。
之所以有人提“创造教育”,除了彰显“能力”中的“创造”因素外,还有迎合当时思潮和“标新立异”的作用,实际上并没有提出新的东西,可以不论。
至于“能力教育”,则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升学生素质为目的的教育。
这些教育观实际上是建立在功利基础上的,培养能力、提高素质都是以功利为前提。
按照行为主义的观点,人类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功利,离开功利,人的行为就失去了动力。
然而,功利也是分层级的,有形上的功利,有形下、形中的功利。
“能力”、“素质”是形下的功利,教育不仅有追求形下功利的一面,更有追求形上、形中功利的一面。
只追求形下功利,教育培养出来的只是机器或奴才,只有形下、形上、形中三种功利兼顾,才能培养真正的“人”。
教育的形下功利是知识教育,主要指传授知识、获取知识、创造知识,以及思维方式的培养和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的训练。
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着力点主要在这一方面,似乎已形成了优势。
真的这样吗?具体情况是:好的学校会知识、思维、能力三者兼顾,如我们的“985”大学和“211工程”大学;一般的学校只注意传授知识获取知识,而对创造知识、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则不太重视,纵使重视了,由于受师资力量、设备条件等的限制而无法实现。
所以,我们学校培养出来的优秀生,大多只会解题、只会背诵,就是人们所说的“基础好”,但一进入创造阶段,就显得力不从心,技不如人。
常年的背诵和解题训练,影响了思维能力、联想能力的发展,而创造是需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联想能力的。
从这个角度说,我们的形下教育也不见得比别人强,我们的优势并不存在。
教育的形上功利是灵魂教育?我们认为,教育的形上功利就是“安置灵魂”。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
”[1]雅氏在这里只承认“灵魂的教育”是教育,而否认知识的教育,虽然偏颇了一点,但重视“灵魂教育”则是正确的。
所谓“灵魂教育”就是给灵魂找个栖息地,也就是“安心”。
中国的禅宗有“安心”法门,据《景德传灯录》记载,慧忠禅师有安心偈,云:“人法双净,善恶两忘,真心真实,菩提道场。
”去人,去法,忘善,忘恶,心归于涅槃,归于虚无,也就无所谓“安心”“不安心”。
禅宗还有一个安心的故事,说的是慧可要达摩祖师为他“安心”,达摩说:“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说:“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说:“我与汝安心竟”。
找不到心,心就安了。
慧忠的偈是达摩为人安心的理论解释。
这是禅宗的“无心安心法”。
此外,还应有“有心安心法”,即承认“心”的存在,承认“心”可以铸造,既然有心,既然心可以铸造,也就可以将心安置在信仰、理想之上,这就是“灵魂的教育”,也就是教育的形上功利。
我们的教育,大多只关心知识,无关乎灵魂,无关乎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与灵魂有关,但方法方式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效果如何,不可乐观。
尤其是信仰问题是灵魂教育的核心问题,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旧的传统在渐渐失去,新的传统尚未形成,信仰缺失,不少的人已经或正在成为经济动物或金钱动物,一旦丧失了信仰,人的行为失去了方向,就会无所不用其极,什么事都做得出来,这才是真正可怕的。
信仰首先要“信”,信了才会“仰”,仰又促进“信”。
“信”是基础,“仰”是结果。
但为什么“信”,“信”什么,一个涉及到理论问题,一个涉及到选择问题。
理论解决值不值得“信”的问题,解决了理论问题,也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选择问题。
解决了选择问题后,还有一个坚持的问题,只有坚持到底的信念才是信仰。
“坚持”涉及到情感和意志,情感在这里表现为“爱”和“敬”,她们和意志一样,是在实践中体现的。
所以信仰教育,理要说清,情要用足,志要坚定。
教育的形中功利是道德教育。
任何道德都是一种约束。
就来源来说,约束分两种:自我约束和社会约束。
自我约束是主动的,社会约束是被动的。
人们在这两种约束中规范自己的行为,成为自己和社会所希望成为的人。
布坎南说,不受任何约束的人是一头野兽[2]。
实际上野兽也是有约束的。
各有各的领地,不得侵犯,一旦侵犯,就会发生战争。
这种领地意识,也是约束。
人是在约束中成长的。
就性质来说,约束还可分为软约束和硬约束。
软约束是道德,硬约束是法律。
违反了道德,令人不齿,违反了法律,遭受惩罚。
道德是可以教的。
人一生下来,无所谓道德。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他或她知道了道德,并遵守道德。
社会化的过程就是教化过程。
这种教化由三个方面组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这三种教育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共同实现对人的教化。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既然是知识,当然是可以教的。
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应是道德教育。
现在的问题是,将美德作为知识传授,只是解决认识问题,并没有解决实践问题。
知道美德,并不就能成为具有美德的人。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成为美德,“知”不等于“行”。
所以“教”了以后,还有一个“化”的问题,“教”解决“知识”问题,“化”解决“行为”问题。
如何“化”呢?道德是一种约定,也是一个强迫。
对愿意服从的人来说是约定,对不愿意服从的人来说是强迫。
人为什么会服从约定?在于有自制力。
苏格拉底说:“自制是一切美德的基础”[3]。
人都有欲望和冲动,所谓自制,就是自己主动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
人为什么会自动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当人的欲望和冲动损害了他人和社会的利益的时候,将会受到他人的唾弃和反制,与其遭人反制,不如自制。
自制实际上也是强迫的结果。
学校教育的“化”,一个靠引导,一个靠约束。
通过引导和约束,将道德知识变为道德行为,将偶一为之的行为变成习惯,一旦成为习惯,“化”的目的就达到了。
引导就是通过给好处的办法,使学生按照道德的要求做事。
所谓给好处就是予以表彰、给以荣誉。
约束就是批评、处分,通过批评、处分,使学生不做或不敢做违犯道德的事。
汉字“教育”二字的构形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教”,《说文》:上所施下所效也。
从攴,孝声。
攴,《说文》:小击也,就是轻轻地打。
孝声,“孝”只表读音吗?不一定,声中应有义。
“教”字也可以解释为从攴从孝,通过轻轻地打,使学生走上孝道。
“孝”是最基本的“善”,也是最大的“善”。
所以“教”就是要人知善、向善、行善。
“攴”是轻轻地打。
轻轻地打,并不以打为目的,而是以约束为目的,所以,可以将“攴”理解为“约束”。
这与我们对“教化”的理解是一致的。
“育”,《说文》:养子使作善也。
从ㄊ,肉声,“育”的上部不是云,而是ㄊ。
ㄊ,《说文》:不顺忽出也,从倒子。
倒子,就是倒行逆施之子。
怎样才能改变这个状态呢?要用肉来哄。
《说文》说:肉声。
肉难道只表声吗?如果只表声,用“玉”表声不也合适吗?“育”与“肉”古代同韵不同声,与“玉”则韵近声不同,同是相隔,而用“肉”不用“玉”者,声中有义也。
用“肉”来引导倒子顺从,所以《说文》解为“养子使作善”。
“善”是最大的德。
通过对“教育”二字的字形分析,我们知道,中国古人的教育强调的是道德的教化,通过引导和约束的办法,使学生向善行孝。
孔子教育学生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礼在首位。
除书、数外,乐、射、御都有礼的要求,是礼的实践。
书、数虽然与“礼”相隔较远,但仍是为了充实“礼”,成全“礼”,是实现“礼”的工具。
现代中国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从社会到学校,从教师到家长,问的是分数的高低,排名的前后,成绩的好坏,不太关注或较少关注心灵的安置和道德的教化,轻“道”而重“术”,虽然也提“德育为先”,但很少有真正做到了的,很少有落实在教育过程中的。
这种教育,迷失了教育的方向,淡化了教育的功用,是目前教育亟需改变的。
我们的教育改革应从这里开始。
参考文献[1] [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2] [美]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48.[3] [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64.on the three levels of education utilityjiang ji-chengabstract: every activity has its utility,and there is no exception to education. education utility has levels,mainly shown in three aspects: metaphysical utility, namely soul education, mid-position utility, namely moral education and physical utility, namely knowledge education.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strategies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education utility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key words: education utility; level; soul education;moral education; knowledge education(责任编辑李震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