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1食品理化分析课程标准
食品化学与分析课程标准

《食品化学与分析》课程标准课程编码:适用专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课程类型:专业课学时:108学时开课学期:第3学期一、课程性质食品化学与分析是一门主要讲授食品及其原料的组成、结构、性质、功能及分析方法,侧重介绍了食品化学成分在食品加工和储藏过程中的性质和变化以及提高食品品质和营养、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专业课程。
它是整个食品科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着重阐述了水分、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酶、食品添加剂、食品的色香味及食品中常见的有害物质等,运用化学、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的方法和技术研究食品中上述物质的质量控制方法。
二、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是依据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的,主要涉及食品的六大营养物质及食品添加剂的主要功能性质及其分析检验方法。
食品化学与分析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邻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本课程加入了现代分析方法和技术,使学生获得全面的食品分析知识,为学生实际知识技能的培养打下基础。
本课程以食品及其原料的主要成分的功能性质为重点,围绕食品质量的全面控制, 讨论针对各类食品的各种质量指标,运用必要的技术与方法进行质量分析的基本方法与原理。
本课程注重理论和实践的联系。
每章后面都附有相关实验内容,并且在全书的最后又增加了一章综合、设计及创新实验,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增强学习和科研后劲、提高专业素养。
还将食品化学与分析在专业中应用的内容通过“知识窗”和“动脑筋”栏目编出,架起通向专业课程的桥梁,力求教材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和应用性。
按照项目化课程的实施要求,食品化学与分析课程分为十六章,各个章节独立而又有机联系,具体内容是: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至第七章分别介绍食品中的六大营养成分;第八章至第十章主要分别介绍食品中的酶、风味物质及食品添加剂;第十一章至第十六章分别介绍前面章节物质的分析检验方法。
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安排课时为108学时。
《食品化学》课程标准.

《食品化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食品化学是一门主要包括微生物、化学、生物学和工程学的多学科的科学,是食品科学主要课程,是食品专业的的专业基础课,它的主要任务包括:研究食品材料(原料和产品)中主要成分的组成、结构和性质;食品在贮藏、加工和包装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和物理变化;食品成分的结构、性质和变化对食品质量和加工性能的影响等。
该课程的先修课程有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后续课程有食品工艺学、食品保藏原理、毕业论文等课程。
二、课程目标:1、知道该学科的性质、地位、独立价值、研究范围、基本框架、研究方法、学科进展和未来方向等。
2、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基本掌握食品中主要成分的组成、结构和性质;食品在贮藏、加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和物理变化;食品成分的结构、性质和变化对食品质量和加工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实验来加强对本课程的理解。
3、了解和掌握食品化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从而在食品加工和保藏领域较好地从事教学、研究、生产和管理方面的工作。
三、课程的内容和要求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
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认知。
理解———是指能懂得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概念、原理与技术的说明和解释。
掌握———是指运用已理解的食品化学原理说明、解释并运用到实践中。
学会———是指能模仿或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完成食品化学的具体操作。
教学内容和要求表中的“√”号表示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层次。
四、课程实施(一)课时安排与教学建议本课程属于食品工程(本科)专业必修课:理论课学时数35,实验课学时数9,学分2个。
具体课时安排如下:(二)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要求1、教学班是主要的教学组织,班级授课制是目前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
2、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组织学生自我经验叙述、讨论、问题教学、阅读指导等,尤其适当地采用多媒体的声像呈示,提供给学生原始的课堂实录,或者是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意识。
《食品理化检测技术》课程标准-修改版(最新整理)

槽等设备
项目 18
果 蔬 农 药 残3. 校内与校外分别用不同方法进行
6
留检测
项目 19 葡萄酒理化 检测
项目 20
综
合 水产品 训 理化检测
校外实习基地现场教学
30
练
项目 21 肉制品 理化检测
七、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设计指导思想:以食品检测岗位需求为导向,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为依据,职 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理化检测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校企全程合作为途径,实施基于工作过 程的课程教学。
及常使用的防腐剂
定防腐剂含量所需的色谱
2. 明确防腐剂含量的高低对 条件
项目 14
食品质量的影响
2. 掌握高效液相色谱仪基
果汁中防腐
3. 掌握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本操作技能
6
剂含量的测
山梨酸、苯甲酸含量的方法及 3. 正确使用高效液相色谱
定
原理
仪进行样品进样、检测及数
4. 掌握 GB/T5009.28(29)- 据处理
食 品
调 味 品 味 精 3.明确谷氨酸钠旋光法测定 3.正确进行结果计算。
3
一 中 谷 氨 酸 钠 的方法及原理
般
成 含量的测定 4.了解味精中谷氨酸钠含量
分
的
测 定 的 国 家 标 准 GB/T8967-
检 测
2007
1.明确水分含量高低对食品 1.学会试样加热干燥至恒
质量的影响
重的操作
项目 7
《食品理化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食品理化检测技术 总学时数:120 学时(校内实训基地:90 学时 校外实习基地:30 学时) 适用专业:食品检测及管理、食品生物技术等食品专业群
《食品分析》课程规范(讲授).doc

“三基”分析
基本知识:采样的原则、方法;样品预处理的原则、方法
基本理论:食品分析的一般程序
基本方法:有机物破坏法、溶剂提取法、蒸馏法等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
与学时分配
2.1样品的采集、制备及保存(2.0学时)
2.2样品的预处理(1.0学时)
2.3分析方法的选择(2.0学时)
2.4食品分析的误差及数据处理(1.0学时)
1.3食品分析方法及发展方向(0.5学时)
1.4食品分析的发展方向(0.5学时)
教学方法与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1. 采用“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板书为辅”的方式。
2. 启发引导为主,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
教学手段:
用课件的形式进行更具体详细的讲解本章。
本章思考题
1、怎样选择一种食品分析检验的方法。
2、新产品上市之前应进行哪些食品分析项目?
《食品分析》大连轻工,华南理工等八大院校和编.轻工业出版社。
备注
第三章
食品的感官检验法(3学时)
教学目的
和要求
了解食品分析中感官检验的重要性,了解食品感官的评价方法;掌握感官检验的方法、基本原理及实验要求。
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食品感官的评价方法;掌握感官检验的方法、基本原理。
难点:食品感官检验的方法、基本原理。
本章思考题
1、对于难灰化的样品可采取什么措施加速灰化?
2、如何进行灰化条件的选择?
主要
参考资料
《食品分析(第二版)》主编 王永华 中国轻工出版社
《食品分析》大连轻工,华南理工等八大院校和编.轻工业出版社。
备注
第七章
酸度的测定(4学时)
食品理化检测课程标准

食品理化检测课程标准《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食品理化检验技术》2.课程类别职业核心课3.学时学分64学时,4学分4.适用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二、课程定位食品理化检验技术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工学结合专业核心课程。
根据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趋势及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在充分进行专业调研的基础上,我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以培养食品检验与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人才为办学目标,主要为山东省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培养食品检验与质量控制技术骨干,学生毕业后主要在食品检验与质量控制岗位上工作。
食品检验技术(包括感官检验、理化检验、微生物检验)属于产品质量控制范畴内的专门技术,在企业实际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贯穿于食品研发、原料供应、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是食品质量控制欲安全保证不可缺少的手段。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是依据食品相关标准,运用分析的手段,对各类食品(包括原料、辅料、半成品、成品机包装材料)的成分和含量进行检测,进而评定食品品质及其变化的一门实验学科。
理化检验室企业岗位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食品检验职业技能鉴定的核心部分。
所以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是一门技术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通过课程学习,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素养的养成和专业的发展起主要支撑作用。
本课程是学生在完成无机与分析化学、基础分析技能训练、食品生物化学、食品感官检验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后进行,并通过后续课程食品检验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的强化,使学生可以逐步获得独立进行食品理化检验的工作能力,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食品安全意识,提高获取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拓展创新等综合素质。
三、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熟练掌握现代化食品理化检验技术,熟悉食品相关标准,具有高水平的食品检验技能和良好职业素养”为教学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从事各类食品成分分析、成分检验技术等工作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食品检验工等职业技能证书的要求。
食品理化分析

❖6.如果溶液由另一种特定溶液稀释配制, 应按照下列惯例表示:
❖“稀释V1→V2”表示,将体积为V1的特定 溶液以某种方式稀释,最终混合物的总体积 为V2。
❖“稀释V1+V2”表示,将体积为V1的特定 溶液加到体积为V2 的溶液中或将体积为V1 的特定溶液加到体积为V2的水中,如 (1+1)、(2+5)等。
❖2.标准溶液主要用于测定杂质含量, 应符合GB/T 602《化学试剂试验方法中 所用制剂及制品的制备》的要求。
❖3.几种固体试剂的混合质量份数或液 体试剂的混合体积份数可表示为 (1+1)、(4+2+1)等。
❖4.溶液的浓度可以质量分数或体积分 数为基础给出,表示方法应是“质量 (或体积)分数是0.75”或“质量(或 体积)分数是75%”。质量和体积分数 还能分别用5μg/g或4.2ml/m3这样的形式 表示。
❖除特别指明外,均为分析纯(A.R)。
❖盐酸、硫酸、硝酸、磷酸、氨水等液体 化学试剂,如没指明浓度,即为原装的 浓盐酸、浓硫酸、浓硝酸、浓磷酸、浓 氨水等。
❖所用乙醇,除特别指明外,均系指95% 的乙醇。
❖所用的砝码、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 刻度吸管等均需按国家有关规定及规程 进行校正。
❖水浴:除回收有机溶剂及注明温度外, 均系指沸水浴。
LOGO
食品分析
第一节 食品分析概论
一、食品分析 二、食品分析的工作范围 三、食品分析有关常识 四、食品分析的方法类型 五、食品分析的项目内容 六、食品分析发展
一、食品分析
❖食品是指各种供人们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 原料以及按照传统认定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 的物品。
《食品分析》教学大纲

《食品分析》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食品分析二、课程代码:FA1001三、学时:32学时(2学时/周,16周)四、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五、先修课程:无六、课程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1.《食品分析与检验》,马伟华,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年。
2.《食品检验学》,梁晓辉等,科学出版社,2024年。
参考书目:1.《食品质量分析导论》,宋鹏华等,科学出版社,2024年。
2.《食品化学与分析》,丁现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年。
3.《食品科学与技术概论》,胡泽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4年。
七、课程目标:本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食品分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并提供给学生食品质量控制和食品安全监测方面的重要方法和技术。
八、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周:食品分析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学时)-食品分析的定义和分类-食品分析的作用和意义第二周:食品样品的采集和处理(2学时)-食品样品采集的原则和方法-食品样品处理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第三周:食品成分分析(2学时)-食品中水分的分析方法和仪器-食品中糖分的分析方法和仪器-食品中脂肪的分析方法和仪器-食品中蛋白质的分析方法和仪器第四周:食品污染物分析(2学时)-食品中重金属的分析方法和仪器-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和仪器-食品中添加剂的分析方法和仪器第五周:食品微生物检验(2学时)-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原理-食品中常见微生物的检验方法和仪器第六周:食品质量控制(2学时)-食品质量控制的目标和原则-食品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技术第七周:食品安全监测(2学时)-食品安全监测的概念和目标-食品安全监测的方法和技术第八周:食品添加剂分析(2学时)-食品添加剂的分类和作用-食品添加剂的分析方法和仪器第十周:食品味觉分析(2学时)-食品味觉的基本原理和分类-食品味觉分析的方法和仪器第十一周:食品色泽分析(2学时)-食品色泽的基本原理和分类-食品色泽分析的方法和仪器第十二周:食品香气分析(2学时)-食品香气的基本原理和分类-食品香气分析的方法和仪器第十三周:食品口感分析(2学时)-食品口感的基本原理和分类-食品口感分析的方法和仪器第十四周:课程总结与复习(2学时)九、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20%):包括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等;2.实验报告(30%):完成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3.期末考试(50%):结合书面和实际题型,全面考察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理论和实验能力。
《食品分析》课程标准.

《食品分析》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食品分析》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的理论基础是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仪器分析等基础理论课。
课程主研究、讨论食品生产、科研,营养学研究,卫生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所需解决食品组分、含量分析,结构、作用的确定等问题;主要的内容有:营养成分,食品添加剂,污染物等。
采用的分析方法有化学法,物理法,仪器分析法等。
该课程的先修课程有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后续课程有食品工艺学、食品品质控制管理等。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是研究和评定食品品质及其变化的一门学科。
其主要任务是依据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运用各种科学技术,按照制订的技术标准对原料、辅助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的质量进行检验。
食品分析的作用是为食品行业把好生产质量关,为改进生产工艺、加工技术和包装技术、开发新的食品资源提供依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能掌握食品分析和检验的基本理论知识,能独立完成实验操作,正确处理分析结果,具有较强的综合实验能力。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要求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食品分析的性质、任务和作用。
2.食品分析的内容。
要求一般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有:1.食品分析方法及发展方向。
2.食品分析的学习方法和主要的参考资料。
第二章食品分析的基本知识要求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正确采集样品的方法。
2.样品的预处理方法及分析方法的选择。
3.掌握食品分析的误差与数据处理的方法。
要求一般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有:1. 样品的制备及保存方法。
了解国内外食品分析标准。
第三章要求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熟练掌握比重法、折光法、旋光法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要求一般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有:理解和掌握比重法、折光法、旋光法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原理。
第四章水分和水分活度值的测定要求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水分的测定方法:干燥法、蒸馏法、卡尔·费休法。
《食品理化分析》课程标准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食品理化分析》课程标准课程名称:食品理化分析,课程代码:TC1总学时数:72 学时(理论课学时:36学时实践课学时:36学时)适用专业:08级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1。
课程概述1.1课程的性质《食品理化分析》是专门研究各种食品组成成分的检测方法及有关理论,进而评价食品品质的一门技术性学科。
它是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
《食品理化分析》课程任务是:在学生基本了解了食品营养成分检测原理、各种分析检测仪器结构、工作原理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理解掌握食品理化分析的基本知识,具有合理选用分析检测方法、分析检测仪器能力,能够制定食品中各种检测组分的检测规程,熟练掌握各种组分检测的国家第一法(即国家仲裁法),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具有正确应用现代分析检测方法和设备检测的能力,对在线食品生产质量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具备分析、解决生产中与现代食品产品质量相关的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1。
2、课程定位1。
专业人才培养定位随着食品行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组合,食品企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
食品加工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新的分析检测方法大量应用,根据对食品企业的调查,这些新技术新方法所对应的岗位群主要分布在各类食品生产工艺的操作、设备的调试、食品在线品质管理、食品化验室化验、食品产品质量技术监督及食品的销售与技术服务岗位。
因此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培养生产、分析检测、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能在食品企业、商检、卫生防疫等领域,从事与食品质量检验有关的技术、管理、食品生产及教学、实验等相关工作的高等技术性应用型人才.2.课程定位食品理化分析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核心职业技术技能课程,综合了《化学分析》、《仪器分析》和《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的相关内容,具有实践性强、应用面广的特点,该课程是学生考取中级食品检验工资格证书、毕业就业的坚实基础,该课程对学生受益面大,影响非常深远.一名从事食品分析检验工作的人员必须学好《食品理化分析》课程的内容,无论是食品企业产品质量控制分析、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还是食品超市,其检测分析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几乎全在此课程中。
食品分析课程标准

《食品分析》课程标准1、课程性质与作用1.1 课程性质食品分析是一门研究和评定食品品质及其变化的学科,是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及各种科学技术,对各类食品组成成分的检测原理、检验方法和检测技术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性科学。
1.2 课程作用食品分析的任务是根据制定的技术标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检测分析手段,对食品工业生产的原料、辅助材料、半成品、包装材料及成品进行监测和检验,从而对产品的品质、营养、安全与卫生等各方面做出评定;对生产工艺及有关的工艺参数进行监控,以掌握生产情况,保证产品质量;为工厂成本核算、成产计划的制定提供基本数据;为新资源、新产品的开发;为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食品分析是食品工业生产和食品科学研究的“眼睛”和“参谋”,是不可缺少的手段。
在保证食品营养与卫生,防止食物中毒及食源性疾病,确保食品的品质及食用的安全,研究食品化学性污染的来源、途径,以及控制污染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3 前导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定量分析化学,仪器分析。
2、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2.1 教学目标2.1.1 专业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习食品分析与检验中样品的前处理方法,掌握食品基本营养成份、食品添加剂、食品中有害物质等理化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2.1.2 社会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独立进行分析操作,并获得准确的分析结果的能力,能胜任食品分析岗位的工作。
2.1.3 方法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食品分析与检验中重量法、容量法等化学分析方法的原理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探究法和实验教学等方法。
3、教学模式课堂讲授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4、教学条件4.1主讲教材及参考教材教材:穆华荣,于淑萍主编,《食品分析》,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社,2004。
参考书:1.大连轻工学院主编,《食品分析》,中国轻工出版社,1994;2.杨严俊等译《食品分析》,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3.刘长虹编著,《食品分析及实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4.张水华主编,《食品分析》,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化教材4.2多媒体教学条件学院多数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能够适应教学需要。
《食品理化检验》课程标准

《食品理化检验》课程标准1.课程简介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是我院食品加工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理解现代的食品加工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典型食品的生产方法和工艺技术等基本技能,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为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食品加工的工艺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食品领域的专业课程或从事食品科研、产品开发、工业生产管理及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基础。
该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紧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该课程教学团队紧密结合企业发展需求实际,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作过程为依据、以实训项目为载体、以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为主旨,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方便了因材施教。
本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关系食品加工技术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理论性的学科,是食品加工专业的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
课程发展的早期阶段:本课程以各种食品的生产工艺为主线,通过食品加工环节和过程展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课程发展的改革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需求结构的变化,课程小组成员从理论和实践实训两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对课程内容进一步精选,整合和精简,重构少而精的教学内容。
理论够用就行,加大实践教学内容。
按照项目教学法,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出发,整个教学内容分为8个项目。
同时,在课堂内容上强调基本原理及共性部分的讲授,通过代表性的实验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教学内容。
完善了现有教材的配套相关教学资源。
3.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核心课程:对食品生产加工能力进行培养的一门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为培养熟练掌握食品加工及管理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一定的产品创新及研发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前导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保藏等;支撑后续课程: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安全与卫生、食品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
《食品理化分析技术》课程整体设计

附件4:职业教育农产品与食品质量检测技术教学资源库《食品理化分析技术》课程整体设计适用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参考学时:80一、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设计: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食品物理分析和营养成分分析的基本知识,熟悉各种技能,形成独立获取所需专业技能的基本能力。
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形成创新思维。
课程设计理念:本课程坚持能力本位,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为核心,结合国家职业标准中级食品检验工岗位技能鉴定标准进行课程设计。
遵循如下思路进行课程设计:1、跟踪岗位需要,设计教学内容以食品理化检验岗位工作过程分析为基础,根据行业企业的发展和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开发课程,以岗位技能型知识为主,适度够用的原理与概念为辅;主要解决学生专业技术的掌握及实际应用经验的学习。
2、依据职业资格鉴定标准,组织教学以食品检验“国家职业标准”中级中各项工作内容所要求的“技能要求”及“相关知识”要求为依据,在对食品理化检验的工作岗位、任务性质和对应职业能力的分析基础上,设计了本课程。
3、以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教学情境以样品的采集、制备,到实验的准备、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处理等各个过程为主线,将专业综合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语言表达等职业素质的培养纳入课程教学内容。
4、以全开放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既安排有“教、学、做”一体的单项教学训练,也有以产品典型检验项目为主的技能综合训练,并通过食品检验技术综合训练和顶岗实习等后续课程,集成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教学内容选取:本课程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以食品检验工中级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依据食品理化分析活动展开、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
提炼出食品理化分析的核心模块,即样品制备、物理指标测定、营养成分测定。
每个模块由若干个子模块构成,每个子模块提出明确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并选择典型项目为主线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
《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标准(含课程思政)

《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表1 课程基本信息明细表本课程标准制定依据为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所架构的课程体系,食品饮料行业中质量控制岗位群以及食品研发过程中产品质量控制等所需求的知识技能,按照其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以,确定《食品分析与检验》教学目标及标准。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食品感官检验、理化检验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主要讲授食品检验基础知识、样品准备、感官指标评品、物理指标测定、食品主要成分及限量指标测定等内容。
从而制定该课程标准,用于指导《食分析与检验》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
三、课程性质与作用《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是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群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基于《食品安全法》为课程思政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检验项目为载体,将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有机融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综合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技术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农产品食品检验员的工作能力。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表2 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一)总体目标食品分析与检验技能是食品类专业的重要技能,是食品安全监控、营养成分分析、食品工艺改进及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重要技术支撑,企业对具有食品分析与检验技能人才需求量大。
本课程基于市场调研需求,结合岗位群的技能要求,以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为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围绕岗位所需的新技术、新标准,融合企业真实案例进行教学内容重构,使得学生在获得食品分析检验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树立学生以食品安全为己任、讲仁爱守诚信的公民意识,养成精益求精、严谨的科学精神。
(二)具体目标具体目标可从知识、技能和素质等方面进行说明。
表3 《食品分析与检验》具体目标明细表表4 《食品分析与检验》教学内容及学时明细表七、课程教学设计表5 学习情境一教学设计表6 学习情境二教学设计表7 学习情境三教学设计表8 学习情境四教学设计表9 学习情境五教学设计(一)授课实施建议本课程在授课实施的过程中,注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校企专家共同参与教学过程与评价过程以“四个结合”作保障,即教学内容校企结合,教师队伍专兼结合,教学环境工学结合,教学方法理实结合的教学模式。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标准4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是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和其他食品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和基本职业素质课程,主要阐述食品原料的基本组成及在加工和储藏过程中的主要生化变化。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食品及其原料的组成、性质、结构、功能以及食品成分在加工、储藏过程中的变化规律,通过培养食品专业技术领域基本职业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食品安全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职业素养,从而为食品职业综合能力(控制食品原料在选择、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过程中的产品质量,针对不同食品原料采取不同的加工工艺与参数,对产品生产及质量管理做出正确判断和改进等)的培养提供重要支撑作用。
(二)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课程设计秉承工学结合、项目驱动、学训结合的原则,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突出“校企合作”,体现为后续课程服务、为行业和企业服务的宗旨,积极打通产学合作的培养途径,拓展技术与技能培养的教育资源,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特色,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1. 突出课程的职业性以食品的基本(营养)成分知识为主线,以食品加工过程常见的生化变化(反应)为引申,以各种类型的食品特性为拓展组建教学模块。
坚持专业理论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科普知识与日常生活应用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食品企业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突出课程的职业性。
2.突出课程的实践性以基础知识认知、通用职业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为逻辑主线,将专业知识融入到学习性项目任务或案例中,学训结合,所选任务具有典型性、可操作性和创新性,体现课程的实践性。
3.突出课程的开放性以典型食品原料及成分特性为主要实践训练项目,结合企业真实工作任务、顶岗实习等的反复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食品成分的定性和定量测定技术等各种基本职业技能。
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对学生全天候开放,加大技能性、综合性与探索性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技能训练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进取精神。
0801食品理化分析课程标准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食品理化分析》课程标准课程名称:食品理化分析,课程代码:TC1总学时数:72 学时(理论课学时:36学时实践课学时:36 学时)适用专业:08 级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1. 课程概述1.1课程的性质《食品理化分析》是专门研究各种食品组成成分的检测方法及有关理论,进而评价食品品质的一门技术性学科。
它是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
《食品理化分析》课程任务是:在学生基本了解了食品营养成分检测原理、各种分析检测仪器结构、工作原理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理解掌握食品理化分析的基本知识,具有合理选用分析检测方法、分析检测仪器能力,能够制定食品中各种检测组分的检测规程,熟练掌握各种组分检测的国家第一法(即国家仲裁法),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具有正确应用现代分析检测方法和设备检测的能力,对在线食品生产质量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具备分析、解决生产中与现代食品产品质量相关的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1.2、课程定位1.专业人才培养定位随着食品行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组合,食品企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
食品加工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新的分析检测方法大量应用,根据对食品企业的调查,这些新技术新方法所对应的岗位群主要分布在各类食品生产工艺的操作、设备的调试、食品在线品质管理、食品化验室化验、食品产品质量技术监督及食品的销售与技术服务岗位。
因此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培养生产、分析检测、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能在食品企业、商检、卫生防疫等领域,从事与食品质量检验有关的技术、管理、食品生产及教学、实验等相关工作的高等技术性应用型人才。
2.课程定位食品理化分析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核心职业技术技能课程,综合了《化学分析》、《仪器分析》和《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的相关内容,具有实践性强、应用面广的特点,该课程是学生考取中级食品检验工资格证书、毕业就业的坚实基础,该课程对学生受益面大,影响非常深远。
《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标准

《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标准一、课程信息表1 课程信息表二、课程性质和定位(一)课程性质课程是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群)必修的一门专业平台课程,是在学习了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具备了化学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的课程,其功能是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食品检测工作岗位,培养良好职业道德,具有够用的理论知识、较高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具备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检验、食品生产设备维护、食品生产管理和产品营销等技术应用性工作的能力,为后续食品仪器分析技术、食品营养等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定位表2 课程定位分析三、课程目标与内容(一)课程总目标食品分析与检验技能是食品类专业的核心技能,是食品安全监控、营养成分分析、食品工艺改进及产品开发等方面的重要技术支撑,市场对食品分析与检验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大。
本课程基于市场需求,结合岗位群的技能要求,紧紧围绕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目标,在教学设计中积极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探索建立基于生产过程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
(二)课程具体目标表3 课程教学目标(三)课程内容及要求表4 课程教学安排(四)课程学时分配表5 课程学时分配表(五)实践课程安排表6 教学安排表四、课程考核考核方式:考试考核类型:闭卷该课程为考试课,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方式,成绩综合核算按结果性考核占40%和过程性考核成绩占60%。
考试时间100分种。
期未考试(结果性考核)题型: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综合计算题等。
过程性考核:课堂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单元测试等。
五、教学条件要求(一)校内实训室(一个实训室一张表)表7 校内实训室表表8 实训室表表9 校内实训室表(二)校外实习基地填写本课程教学需要使用的校外实习基地。
用途是指认识学习、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
表10 校外实习基地表六、教学团队建设(一)授课教师的基本要求本课程主讲教师需要具备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讲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具备化学、仪器分析以及食品科学等方面的专业背景和知识,并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食品理化分析》课程标准课程名称:食品理化分析,课程代码:TC1总学时数:72 学时(理论课学时:36学时实践课学时:36 学时)适用专业:08 级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1. 课程概述1.1课程的性质《食品理化分析》是专门研究各种食品组成成分的检测方法及有关理论,进而评价食品品质的一门技术性学科。
它是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
《食品理化分析》课程任务是:在学生基本了解了食品营养成分检测原理、各种分析检测仪器结构、工作原理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理解掌握食品理化分析的基本知识,具有合理选用分析检测方法、分析检测仪器能力,能够制定食品中各种检测组分的检测规程,熟练掌握各种组分检测的国家第一法(即国家仲裁法),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具有正确应用现代分析检测方法和设备检测的能力,对在线食品生产质量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具备分析、解决生产中与现代食品产品质量相关的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1.2、课程定位1.专业人才培养定位随着食品行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组合,食品企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
食品加工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新的分析检测方法大量应用,根据对食品企业的调查,这些新技术新方法所对应的岗位群主要分布在各类食品生产工艺的操作、设备的调试、食品在线品质管理、食品化验室化验、食品产品质量技术监督及食品的销售与技术服务岗位。
因此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培养生产、分析检测、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能在食品企业、商检、卫生防疫等领域,从事与食品质量检验有关的技术、管理、食品生产及教学、实验等相关工作的高等技术性应用型人才。
2.课程定位食品理化分析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核心职业技术技能课程,综合了《化学分析》、《仪器分析》和《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的相关内容,具有实践性强、应用面广的特点,该课程是学生考取中级食品检验工资格证书、毕业就业的坚实基础,该课程对学生受益面大,影响非常深远。
一名从事食品分析检验工作的人员必须学好《食品理化分析》课程的内容,无论是食品企业产品质量控制分析、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还是食品超市,其检测分析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几乎全在此课程中。
学生掌握了食品理化分析课程以后,能够从事食品一般营养成分的分析;食品安全性分析与检测;生产一线从事技术、技术管理、操作及质检管理等方面工作。
因而我们课程的项目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良好的发展潜力为主旨,以行业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充分体现规范性、先进性和实效性。
1.3、课程设计思路(以能力目标指导下,基于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基于生产过程等] 的课程整体开发设计说明);根据企业实践应用需求,从食品理化分析应用教育的角度,我们可以把食品理化分析基本知识分为三大部分:⑴食品理化分析基本知识(样品采集方案设计与采样、样品制备仪器的使用及制样、样品前处理方法设计与处理及食品理化分析常用仪器设备调试与应用)基本知识及选用;⑵食品营养成分分析;⑶食品安全性分析与检测。
本课程作为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应具有较为完整的食品理化分析知识体系,根据上述三部分知识要求相应设置三大教学模块,各教学模块中合理安排各教学项目。
食品理化分析的对象是由食品原料、半成品及成品,食品理化分析的结果最终表现为食品检测等结果文件,因此:本课程第一模块为食品理化分析基本知识模块,包括:样品采集方案设计与采样、样品制备仪器的使用及制样、样品前处理方法设计与处理及食品理化分析常用仪器设备调试与应用四个教学项目。
本课程第二模块为食品营养成分分析模块,包括:食品物理检验法、食品中水分分析测定、食品中酸度的测定、食品中灰分的测定、食品中脂类的测定、食品中碳水化合物的测定,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及食品中维生素的测定等知识,力求清楚地介绍食品营养成分分析应知的基本知识。
本课程第三模块为食品安全性分析与检测模块:包括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调试及铅、铜等有害无素的测定、气相色谱仪的工作条件调试及食品添加剂、农药、兽药及有害物质的测定检测、高效液相色谱仪的调试及食品添加剂、农药、兽药及有害物质的测定检测、食品快速检测箱及相关检测设备应用调试及分析检测、食品在线品质分析与质量控制五个教学项目,用较多的实践操作例子,考虑到学生的初学的特点,详尽地讲述食品理化分析对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分析测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能贴近实际,更容易做到理论联系实践,避免空谈。
每个教学项目安排综合课题训练,通过课题的设计训练,使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际动手机会,充分利用实物及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食品理化分析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力。
2.课程基本目标2.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食品理化分析样品采集、样品制备和预处理等基本知识,熟知食品中营养组分、食品安全性分析的方法原理和基本理论等。
能在食品企业、商检、卫生防疫等领域,从事与食品质量检验有关的技术、管理、食品生产及教学、实验等相关的工作。
2.2 、职业技能目标(1)掌握食品样品的采集、制备和预处理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能够把握样品预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趋势,更好地服务其食品检测与分析工作。
(2)掌握样品前处理方法设计与处理。
(3)掌握食品理化分析常用仪器设备调试与应用。
(4)掌握食品中各种营养组分测定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操作技能。
(5)掌握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测定原理、方法和操作技能。
(6)掌握现代分析仪器如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的操作规程、应用技术、调试和维护等。
(7)掌握食品企业的在线快速分析检测技术,并能熟练进行品质管理。
(8)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学习,使学生获得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资料收集整理能力制定、实施工作计划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2.3、职业素质养成目标(1)通过该课程各项实践技能的训练,使学生经历基本的工程技术工作过程,形成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服务未来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食品理化分析方法的认识和深刻领会,以及教学实训过程中创新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掌握基本的思考与设计的方法,在未来的工作中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3)在技能训练中,注意培养爱护食品分析仪器和设备、安全文明使用的好习惯,严格执行食品现代分析仪器安全操作规程。
(4)对从事食品分析和化验工作,充满热情。
(5)有较强的求知欲,乐于、善于使用所学食品理化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具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从战胜困难、实现目标、完善成果中体验喜悦。
(6)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于通过亲历实践,检验、判断各种技术问题。
(7)在工作实践中,有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2.4、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食品检验工中级工要求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标准,能基本达到食品检验工高级工要求的标准。
学生能顺利通过食品检验工中级工理论考试和职业技能考试,取得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食品检验工中级工职业证书,取证率在95%以上。
3.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3.1 、课程主要内容说明根据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教学模块(子学习领域),五项典型工作任务。
三个教学模块后,要进行两个中等复杂食品理化分析实训;三个教学模块后,要完成一个综合项目的食品理化分析实训。
本课程课内理论学时36学时,实验36学时。
学时具体分配如下:教学模块一:食品理化分析的基本知识3学时教学模块二:食品营养成分分析51学时教学模块三:食品安全性分析检测18学时3.2、课程组织安排说明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突出高等教育的层次,又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征,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遵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
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
融“教、学、做”于一体,提倡产学结合,在生产中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在教学方法,以启发、引导的反法为主,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效果。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3.3、课程教学内容专业课程(含课内实践)4.实施建议4.1、教学组织建议教学中要根据食品理化分析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多角度启发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1)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教育。
(2)充分利于现代教育技术,利用仪器、图表、教学资源库,尤其要在课件中制作具有动画效果的操作过程,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
(3)设计课程内容时,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引入先进的分析技术和工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⑷采用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并以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教学方法,难点教学单元组织课题组教师集体备课。
(5)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6)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到实训室、食品厂、质量检测中心参观实习相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4.2、教学评价建议4.2.1、期末考核评价及方式期末考核评价通过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占60%理论考核详细如下表422、教学过程评价本课程的教学过程评价主要通过日常课堂纪录、完成作业情况、学生实验及完成报告情况等,主要由理论教师和实验指导进行评定。
(1)平时成绩(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出勤情况)10%(2)实验成绩(实验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评定)30%4.2.3、课程成绩形成方式4.3、教材选用选用教材:《食品理化分析》尹凯丹张奇志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4.4、课程主讲教师和教学团队要求说明本课程的主讲教师要由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学院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组成。
根据专业(群)人才培养需要,学院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
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团队成为校企合作的纽带,通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教学与生产劳动及社会实践的结合,将学校教学管理延伸到企业,保障学生半年顶岗实习的效果,实现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
依托团队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社会服务,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4.5、课程教学环境和条件要求本课程理论课教室应采用多媒体教室,为课程的理论教学提供和拓展了施展的空间,充分保障了理论教学的顺利进行,使教学质量不断的提高。
有专门的主讲教师,充足的指导力量得以保证教学的质量;实践教学大纲、电子讲义、课件、等要齐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