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网数据模型介绍

合集下载

国赛c题常用模型

国赛c题常用模型

国赛c题常用模型国赛c题通常涉及到数据分析、数学建模和计算机编程等多个方面,要求选手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在比赛过程中,常用的模型有线性回归模型、逻辑回归模型、决策树模型、支持向量机模型、神经网络模型等。

首先,线性回归模型是国赛c题中常用的一种模型,用于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通过拟合数据点,找出最佳拟合直线,从而预测未知数据的值。

线性回归模型的优点是简单易懂,计算速度快;但缺点是对于非线性关系的数据拟合效果较差。

其次,逻辑回归模型是一种常用的分类模型,用于处理二分类问题。

通过将线性组合的结果通过sigmoid函数映射到0-1之间,从而判断数据属于哪一类。

逻辑回归模型的优点是简单、计算速度快;缺点是对非线性数据的拟合效果有限。

再次,决策树模型是一种常用的分类与回归模型,通过构建树形结构来划分数据,从而进行分类或预测。

决策树模型的优点是易于理解、可解释性强;缺点是容易过拟合,泛化能力较差。

此外,支持向量机模型是一种常用的分类与回归模型,通过找到最大间隔超平面来划分数据。

支持向量机模型的优点是对高维数据效果好、泛化能力强;缺点是对参数的选择敏感、计算复杂度高。

最后,神经网络模型是一种常用的深度学习模型,通过多层神经元的连接来拟合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神经网络模型的优点是对复杂数据效果好;缺点是模型结构复杂、训练时间长。

综上所述,国赛c题常用的模型有线性回归模型、逻辑回归模型、决策树模型、支持向量机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

选手在比赛中应根据具体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模型,并灵活运用各种技巧和算法,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准确度。

希望选手们在比赛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IEC61850简单介绍

IEC61850简单介绍
• 传统IED之间沟通方式: •
IEC61850简单介绍
IEC61850技术与传统技术比较-通信 服务
• IED之间逻辑互锁: •
61850 GOOSE
IEC61850简单介绍
IEC61850技术与传统技术比较-通信 服务
• IED之间通信的要求: • 1)1台设备同时向多台设备发报文; • 2)快速性(<4ms);
61850的服务有多种,选择报告服务、定值服务、控制服务、 GOOSE服务和SV服务等。
报告服务是在服务器和客户机之间,传输变化的事件、 告警、开入、模拟量等信息的服务。变化信息的报告上送,
触发方式存在数据变化、品质变化、数据刷新 完整性周期等。
报告具有带缓存报告、无缓存报告。
IEC61850简单介绍
Relay
Relay
Relay
Relay
Bkr 1
Bkr 2
Trip
. . . Bkr 3
Bkr N
BFI
IEC61850简单介绍
IEC61850技术与传统技术比较-工程 配置
IEC61850简单介绍
IEC61850标准介绍-文件构成
• 系统概貌 IEC61850-1 介绍和概述 IEC61850-2 术语 IEC61850-3 总体要求 IEC61850-4 系统和项目管理 IEC61850-5 功能的通信要求和设备模型
• 数据模型 IEC61850-7-4 兼容逻辑节点类和数据类 IEC61850-7-3 公用数据类
IEC61850简单介绍
IEC61850标准介绍-文件构成
• 抽象通信服务 IEC61850-7-1 原理和模型 IEC61850-7-2 抽象通信服务接口(ACSI)

MVC软件架构模式介绍

MVC软件架构模式介绍

MVC软件架构模式介绍⼀、MVC设计模式介绍1.1概述:MVC开始是存在于桌⾯程序中的,M是指业务模型(包括业务逻辑和数据),V是指,C则是控制器,使⽤C将M和V的实现代码分离,并且使⽤C来确保M和V的同步,⼀旦M改变,V应该同步更新。

1.2详述(MVC各个层的具体功能):Model(模型)表⽰企业数据和业务规则。

是应⽤程序中⽤于处理应⽤程序数据逻辑的部分。

通常模型对象负责在数据库中存取数据。

在MVC的三个部件中,模型拥有最多的处理任务。

例如它可能⽤像EJBs和ColdFusion Components、JDBC这样的构件对象来处理数据库,被模型返回的数据是中⽴的,就是说模型与数据格式⽆关,这样⼀个模型能为多个视图提供数据,由于应⽤于模型的代码只需写⼀次就可以被多个视图重⽤,所以减少了代码的重复性。

在M层,⼜将程序具体分成业务逻辑⼦层和持久化层,持久化层负责数据操作,业务逻辑⼦层负责调⽤相应的组件(如持久化层组件、其他组件、辅助类等)来组合成⼀定的逻辑,得到⽤户请求的数据信息。

View(视图)是⽤户看到并与之交互的界⾯。

对⽼式的Web应⽤程序来说,视图就是由HTML元素组成的界⾯,在新式的Web应⽤程序中,HTML依旧在视图中扮演着重要的⾓⾊,但⼀些新的技术已层出不穷,它们包括和像,XML/,等⼀些标识语⾔和. MVC好处是它能为应⽤程序处理很多不同的。

在视图中其实没有真正的处理发⽣,不管这些数据是联机存储的还是⼀个雇员列表,作为视图来讲,它只是作为⼀种输出数据并允许⽤户操纵的⽅式。

从⽽使同⼀个程序可以使⽤不同的表现形式。

⽐如⼀批统计数据可以分别⽤柱状图、饼图来表⽰。

Controller(控制器)接受⽤户的输⼊并调⽤模型和视图去完成⽤户的需求,C层的主要功能在于控制、组合与调⽤。

所以当单击Web页⾯中的超链接和发送时,控制器本⾝不输出任何东西和做任何处理。

它只是接收请求并决定调⽤哪个模型构件(即相应的业务逻辑组件)去处理请求,当然执⾏某些业务逻辑组件的过程中有可能会涉及到数据库操作,但是⽆论是否涉及到数据库操作,处理⽤户请求以获得请求结果的过程都是在Model层完成的,Model层获取result数据之后,再确定⽤哪个视图来显⽰返回的数据。

计算机网络基础试题(附答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试题(附答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试题(附答案)第一题: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1. 在OSI参考模型中,传输层主要负责()。

A. 物理连接的建立和维护B. 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的功能控制C. 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顺序控制D. 数据的压缩和加密答案:C2. 在计算机网络中,网关的主要功能是()。

A. 连接不同网络的通信设备B. 提供主机和网络之间的通信接口C. 控制网络访问权限D. 进行数据的加密和解密答案:A3. 广域网(WAN)是指覆盖()范围的网络。

A. 个别城市B. 单一公司或组织C. 较大地理区域D. 局域网(LAN)的局部区域答案:C4. HTTP是一种()协议。

A. 传输层B. 应用层C. 网络层D. 链路层答案:B5. 下列哪种不属于无线网络通信方式?A. 蓝牙B. Wi-FiC. 以太网D. LTE答案:C6. 路由器属于()设备。

A. 传输层B. 网络层C. 数据链路层D. 物理层答案:B7. SMTP协议用于()。

A. 传输电子邮件B. 发布网页C. 远程登录D. 文件传输答案:A8. IPv6地址的长度为()位。

A. 32B. 48C. 64D. 128答案:D9. ARP协议用于()。

A. 域名解析B. IP地址分配C. MAC地址和IP地址的映射D. 数据加密答案:C10. 在TCP/IP协议中,IP协议位于()协议之上。

A. ARPB. ICMPC. UDPD. TCP答案:B11. ICMP协议主要用于()。

A. 数据的可靠传输B. 路由选择C. 错误报告和管理消息D. 数据加密答案:C12.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用于()。

A. IP地址分配B. 域名解析C. 路由信息交换D. 安全认证答案:A13. FTP协议用于()。

A. 电子邮件传输B. 文件传输C. 远程登录D. 聊天交流答案:B14. 在计算机网络中,HTTP协议使用的是()端口。

A. 21B. 22C. 80D. 443答案:C15. 下列哪种协议不属于应用层协议?A. HTTPB. SMTPC. FTPD. ICMP答案:D16. 下列哪个不是URL的组成部分?A. 协议B. 域名C. 端口号D. IP地址答案:D17. 在TCP/IP协议中,UDP协议是一种()传输协议。

OSI、ISO七层参考模型介绍

OSI、ISO七层参考模型介绍

OSI/ISO七层参考模型介绍物理层物理层规定了激活、维持、关闭通信端点之间的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以及过程特性。

该层为上层协议提供了一个传输数据的物理媒体。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比特(bit)。

属于物理层定义的典型规范代表包括:EIA/TIA RS-232、EIA/TIA RS-449、V.35、RJ-45等。

物理层是OSI/ISO的第一层,它虽然处于最底层,却是整个开放系统的基础。

物理层为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提供传输媒体及互连设备,为数据传输提供可靠的环境。

媒体和互连设备物理层的媒体包括架空明线、平衡电缆、光纤、无线信道等。

通信用的互连设备指DTE 和DCE间的互连设备。

DTE既数据终端设备,又称物理设备,如计算机、终端等都包括在内。

而DCE则是数据通信设备或电路连接设备,如调制解调器等。

数据传输通常是经过DTE──DCE,再经过DCE──DTE的路径。

互连设备指将DTE、DCE连接起来的装置,如各种插头、插座。

LAN中的各种粗、细同轴电缆、T型接、插头,接收器,发送器,中继器等都属物理层的媒体和连接器。

物理层的主要功能为数据端设备提供传送数据的通路,数据通路可以是一个物理媒体,也可以是多个物理媒体连接而成.一次完整的数据传输,包括激活物理连接,传送数据,终止物理连接.所谓激活,就是不管有多少物理媒体参与,都要在通信的两个数据终端设备间连接起来,形成一条通路。

传输数据.物理层要形成适合数据传输需要的实体,为数据传送服务.一是要保证数据能在其上正确通过,二是要提供足够的带宽(带宽是指每秒钟内能通过的比特(BIT)数),以减少信道上的拥塞。

传输数据的方式能满足点到点,一点到多点,串行或并行,半双工或全双工,同步或异步传输的需要。

完成物理层的一些管理工作。

物理层的一些重要标准物理层的一些标准和协议早在OSI/TC97/C16 分技术委员会成立之前就已制定并在应用了,OSI也制定了一些标准并采用了一些已有的成果。

3.5 _TCPIP体系结构

3.5 _TCPIP体系结构

3.超网(supernet)
超网与子网相反,它的功能是将多个C类网络组 合成一个单一的、具有共同地址前缀的网络。
原因:一是减少路由表的大小;二是只为组一个 大的网络。
路由器看“/”后的数来决定网络号,例如 “192.127.61.13/20”标识一个CIDR地址,此地 址前20位是网络地址,即网络地址为 11000000.011111111.0011,主机地址为 1101.00001101。
报头长度:4 bit,头的长度单位为32比特。 其最小值是5(固定的20字节),最大值为 15(20+40=60字节)
服务类型:占8 bit,如可靠性,吞吐量,延迟 等
数据报长度 :IP报的总长度(字节)。占16 bit ,IP分组的最大长度为65535字节。
IP分组格式
标识号 (Identification):分组标 识。发送方每发送一个分组,其分组 标识号就加1。若分组在传输的过程 中被分成若干个较小的数据分片时, 每个数据片段必须携带其所属分组的 分组标识,接收方据此可将属于同一 个分组的数据片段重新组装成分组。
3.5 TCP/IP网络体系结构
TCP/IP参考模型是专用来描述TCP/IP协议族的, 共有4层,它与OSI的7层协议的对比如图
OSI参考模型
TCP/IP概念层次
7
应用层
6
表示层
5
会话层4传输层3网络层应用层
传输层 网际层
TCP/IP支持
所有的、标准 的物理和数据 链路协议
2 数据链路层
1
物理层
网络接口
源IP地址和目标IP地址:全网唯一 选项和填充:选项字段主要用于网络控制(测试和调试)。
因为报头为4字节的整数倍,所以当选项字段用不完时, 将用“0”来填充

深入浅出-网络七层模型

深入浅出-网络七层模型

深⼊浅出-⽹络七层模型引⾔今天回顾⼀下--⽹络七层模型&&⽹络数据包⽹络基本概念OSI模型OSI 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model)是⼀个由国际标准化组织 提出的概念模型,试图 供⼀个使各种不同的计算机和⽹络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互联的标准框架。

它将计算机⽹络体系结构划分为七层,每层都可以 供抽象良好的接⼝。

了解 OSI 模型有助于理解实际上互联⽹络的⼯业标准——TCP/IP 协议。

OSI 模型各层间关系和通讯时的数据流向如图所⽰:OSI 模型显然、如果⼀个东西想包罗万象、⼀般时不可能的;在实际的开发应⽤中⼀般时在此模型的基础上进⾏裁剪、整合!七层模型介绍物理层:物理层负责最后将信息编码成电流脉冲或其它信号⽤于⽹上传输;eg:RJ45等将数据转化成0和1;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通过物理⽹络链路 供数据传输。

不同的数据链路层定义了不同的⽹络和协议特征,其中包括物理编址、⽹络拓扑结构、错误校验、数据帧序列以及流控;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规定了0和1的分包形式,确定了⽹络数据包的形式;⽹络层⽹络层负责在源和终点之间建⽴连接;可以理解为,此处需要确定计算机的位置,怎么确定?IPv4,IPv6!传输层传输层向⾼层 提供可靠的端到端的⽹络数据流服务。

可以理解为:每⼀个应⽤程序都会在⽹卡注册⼀个端⼝号,该层就是端⼝与端⼝的通信!常⽤的(TCP/IP)协议;会话层会话层建⽴、管理和终⽌表⽰层与实体之间的通信会话;建⽴⼀个连接(⾃动的⼿机信息、⾃动的⽹络寻址);表⽰层:表⽰层 供多种功能⽤于应⽤层数据编码和转化,以确保以⼀个系统应⽤层发送的信息可以被另⼀个系统应⽤层识别;可以理解为:解决不同系统之间的通信,eg:Linux下的QQ和Windows下的QQ可以通信;应⽤层:OSI 的应⽤层协议包括⽂件的传输、访问及管理协议(FTAM) ,以及⽂件虚拟终端协议(VIP)和公⽤管理系统信息(CMIP)等;规定数据的传输协议;常见的应⽤层协议:常见的应⽤层协议互联⽹分层结构的好处: 上层的变动完全不影响下层的结构。

《互联网协议I》课件

《互联网协议I》课件
《互联网协议I》课件
互联网协议I课件介绍了互联网基础协议的概念、设计原理和运作方式,本课 件旨在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互联网技术。
OSI七层模型
模型结构
实现原理
使用范围
OSI七层模型是网络通信协议设 计的基础,它将网络协议根据功 能划分为七个层次,从物理层到 应用层依次为:物理层、数据链 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 表示层和应用层。
每一层协议负责完成特定的功能, 通过协议栈将数据从应用层传递 到物理层,到达网络目的地后再 经过对应的协议层将数据层层封 装,最终被应用程序处理。
OSI模型是标准化的通信协议规 范,应用于广域网通信、局域网 通信等不同环境下的数据传输。
TCP/IP四层模型
网络接口层
实现数据帧的封装和解址转换协议,通过转换网 络地址映射为不同的IP地址,实 现内网主机访问外网资源的功能, 并且能够对入侵等恶意行为进行 防护。
虚拟私有网络协议,通过在公共 网络上加密数据并构建封装通道, 实现安全、跨地域的远程访问。
安全套接层传输协议,通过在 HTTP传输过程中添加SSL/TLS加 密协议,保证网站数据传输的机 密性、完整性和可信性。
DHCP和DNS协议
DHCP协议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为网络中的设备提供自动下发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DNS服务器等 参数的功能,避免手动配置IP带来的繁琐。
DNS协议
域名系统协议,提供从主机名到IP地址的解析服务,将用户友好的网址映射为网络可用的IP 地址。
网络安全协议
NAT协议
VPN协议
HTTPS协议
1
三次握手
建立TCP连接的过程,客户端发送SYN包并等待服务端的ACK包,服务端收到数 据后回复ACK包并向客户端发送SYN-ACK包,客户端收到后再次发送ACK包确认 连接建立。

netcdf介绍及在C语言中应用

netcdf介绍及在C语言中应用

NetCDF介绍目录一、NetCDF文件介绍 (2)1、简介 (2)2、netCDF优点 (2)3、NetCDF缺点 (2)二、NetCDF文件结构 (3)1、结构描述 (3)2、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 (3)三、NetCDF 接口函数库 (5)1、NetCDF 接口函数库 (5)2、C版本的NetCDF 数据的接口函数库简介 (6)四、总结 (6)五、附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NetCDF文件介绍1、简介NetCDF(Network Common Data Form,通用的网络数据格式)是由美国大学大气研究协会UCAR(University Cooperation for AtmosphereResearch)下Unidata 项目科学家针对科学数据的特点,提出的一种面向数组型数据,适于网络共享的数据描述和编码标准。

其用意是在Unidata计划中不同的应用项目下,提供~种可以通用的资料存取方式,资料的形状包括单点的观测值、时间序列、规则排列的网格,以及人造卫星或雷达的影像文件。

其软件实现形式是一个免费的NetCDF软件包,内含可访问NetCDF数据的工具程序和多种语言的接口函数库。

它独立于机器并用于保存科学数据,同时也是一个数据类库接口,该数据类库包含了访问数组格式的功能。

这种格式的接口、类库都支持产生、访问和共享科学数据。

2、netCDF优点(1)、可以使用统一的接口来直接读写不同的气象资料,方便数据的管理。

(2)、NetCDF格式文件具有自描述性,即NetCDF不仅包含了数据资料,还包括了描述数据特征的属性,这也是网络时代数据的趋势性特征。

(3)、平台无关性。

即NetCDF文件支持在不同平台间的数据传输,这使得NetCDF 文件易于网络中共享。

网络通信部分之bscs架构,网络概念,osi七层网络模型,TCPUDP协议---day27

网络通信部分之bscs架构,网络概念,osi七层网络模型,TCPUDP协议---day27

⽹络通信部分之bscs架构,⽹络概念,osi七层⽹络模型,TCPUDP协议---day27 1.⽹络开发的两⼤架构c/s,b/s# ### 1.⽹络开发的两⼤架构a⽂件 -> b⽂件借助c⽂件a⽂件和b⽂件进⾏数据交流,借助c⽂件中转数据a⽂件把数据放在c⽂件中,b⽂件从c⽂件取b⽂件把数据放在c⽂件中,a⽂件从c⽂件取构成了最早期的数据交互的原理->socket(套接字)的模型socket(套接字)是收发数据的⼀个⼯具后来有了⽹络之后a⽂件中的数据,可以通过⽹络协议,转化成101001电信号,进⾏发送a⽂件借助socket发送数据b⽂件借助socket接收数据#两⼤架构c/sc => client 客户端是具体的⼀个软件,⽐如qq,微信,lol等s => server 服务端天河三号百亿亿次b/sb => browser 浏览器通过输⼊⽹址,访问对⽅的服务器,对⽅的服务器响应请求之后把对应的数据给你返回,就可以在浏览器看到了s => server 服务端#b/s c/s 两⼤架构更好的是b/s 是未来的发展⽅向未来更多向b/s 发展,像微信⼩程序,⽀付宝程序(1)省去复杂漫长的下载安装环节,节省⼿机或者电脑的硬盘空间(2)因为⼿机便捷性,随时随地可以访问到⽹站和相应的服务,提升效率,加快速度2.⽹络的概念# ### 2.⽹络的概念#(1)ipip =>查看本地ip地址 ipconfigip地址的最后⼀位0或者255 两个数字不能⽤⼀般最后⼀位0表达的是⽹段255代表⼴播地址#(2)⽹段:判别的依据:如果ip地址和⼦⽹掩码相与得到的值相同就是同⼀⽹段⼦⽹掩码:区分⽹段和主机和⼀串ip# 案例⼀#ip1 192.168.31.43 通过bin转换成⼆进制11000000 10101000 00011111 00101011#⼦⽹掩码 255.255.255.0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1 00000000#ip1 & ⼦⽹掩码两两为1就为1,否则为011000000 10101000 00011111 00000000ip1的⽹段:192.168.31.0#ip2 192.168.30.4411000000 10101000 00011110 00101100#⼦⽹掩码 255.255.255.0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1 00000000# ip2 & ⼦⽹掩码11000000 10101000 00011110 00000000ip2的⽹段:192.168.30.0ip1和ip2的⽹段不同,不⼀样,所以不在同⼀⽹段不能通信#案例⼆改变⼦⽹掩码#ip1 192.168.31.4311000000 10101000 00011111 00101011#⼦⽹掩码 255.255.0.011111111 11111111 00000000 00000000#ip1 & ⼦⽹掩码11000000 10101000 00000000 00000000ip1的⽹段:192.168.0.0#ip2 192.168.30.4411000000 10101000 00011110 00101100#⼦⽹掩码 255.255.0.011111111 11111111 00000000 00000000#ip2 & ⼦⽹掩码11000000 10101000 00000000 00000000ip2的⽹段:192.168.0.0结论:ip1和ip2的⽹段相同,所以可以通信ping 域名可以查看⽹络是否通常(顺便可以拿到ip)#(3) 端⼝:某个程序与外界通讯的出⼝通过ip+端⼝可以找到世界上任何⼀台电脑的任何⼀个软件端⼝的范围:0~65535 形式:192.168.2.1:8000建议⾃定义端⼝的时候,往8000以上定义20端⼝:FTP⽂件传输协议(默认数据⼝)21端⼝:FTP⽂件传输协议(控制)22端⼝:SSH远程登录协议23端⼝:telnet(终端仿真协议),⽊马,Tiny Telnet Server 开放次端⼝25端⼝:SMTP 服务器所开放的端⼝⽤于发送邮件80端⼝:http,⽤于⽹页浏览,⽊马 Executor 开放此端⼝443 端⼝:基于 TLS/SSL的⽹页浏览端⼝,能提供加密和通过安全端⼝传输的另⼀种http3306端⼝:MySQL 数据库端⼝3.osi七层⽹络模型应⽤层(应⽤层,表⽰层,会话层)封装数据依据不同的协议,封装对应格式的数据消息HTTP[超⽂本传输协议]HTTPS[加密传输超⽂本传输协议]FTP[⽂件传输协议]SMTP[电⼦邮件传输的协议]传输层:封装端⼝传输协议TCP/UDP协议⽹络层:封装ip版本ipv4 / ipv6数据链路层:封装mac地址指定链路层的协议(arp协议(通过ip找mac地址),rarp协议(通过mac找ip))物理层:打成数据包,变成⼆进制字节流,通过⽹络进⾏传输# ### 4.交换机和路由器#交换机:对同⼀⽹段的不同机器之间进⾏数据转发的设备 [每⼀台机器和交换机相连,形成通信]交换机从下到上拆2层,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可以找到mac#路由器:对不同⽹段的不同机器之间进⾏数据转发的设备 [每⼀个局域⽹和路由器相连,形成通信]交换机从下到上拆3层,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和⽹络层,可以找到ip#arp协议:通过ip找mac (arp地址解析协议)'''通过交换机的⼀次⼴播和⼀次单播找到对应的mac'''电脑a先发送⼀个arp的⼴播包,把mac标记⼀个全FF-FF-FF-FF-FF-FF的⼴播地址交换机接收到arp的⼴播包,从下到上进⾏拆包,拆2层,到数据链路层得到mac发现mac是全F的⼴播地址,重新打包,交换机开始⼴播,所有连接在交换的设备都会收到arp⼴播包各个主机开始拆包,对应FF⼴播地址可以跳过,继续向上找,发现ip不符合,直接舍弃路由器允许从下到上拆三层,拆到ip,得到对应的⽹段打开路由器的对照表⽹关->⽹段,重新打包,找到对应的接⼝发送数据包对应的交换机得到数据包,重新从下到上拆包,2层,发现全F,开始⼴播数据的主机接收到⼴播包,从下到上拆包,ip正确,符号⾃⼰的条件数据库主机会把ip->mac的映射关系的数据发送回当前的交换机,此时,交换机通过单播,把对应的ip和mac发送回原来请求的主机数据在通过路由器,交换机发送回去原主机在得到了ip和mac之后,重新把真实数据进⾏打包,从⽽完成发送如果没有mac,主机⼀开始会发送请求包(发出找mac的请求)各⼤主机在接收arp请求包的时候,都会去找对照⾃⼰本机当中的arp解析表(ip->mac)如果没有,这个arp的请求包舍弃如果有,会把⾃⼰的ip和mac封装在arp的响应包当中给交换机进⾏单播在回来的过程中,所有相应的主机都会拿响应包中的数据更新⾃⼰的arp解析表,⽅便下次使⽤arp协议:通过ip -> mac4.TCP/UDP协议三次握⼿三次握⼿SYN 创建连接ACK 确认响应FIN 断开连接#三次握⼿客户端发送⼀次请求,与服务端建⽴连接服务端接收这个请求,并且响应与客户端建⽴连接的请求(服务端的响应和请求是在⼀次发送当中完成的)客户端接收服务端的请求之后,把消息在响应给服务端接下来客户端和服务端可以发送数据了每发送⼀个数据出去,对应的主机都会有⼀个回执消息,确认数据的接受情况如果没有得到回执消息,该数据会重发⼀次,保证数据的完整不会⼀直不停的发下去,有时间最⼤允许周期。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后习题答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后习题答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后习题答案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它涵盖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

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老师通常会布置一些课后习题。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后习题的答案,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

1. 描述OSI七层模型,并介绍每一层的功能。

答:OSI七层模型是一种用于描述计算机网络功能的抽象模型,它将网络通信过程划分为七个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负责不同的功能。

具体如下:(1)物理层:负责传输比特流,主要关注传输介质、电压等物理性质。

(2)数据链路层:负责将比特流组织成帧,并在物理链路上可靠地传输数据帧。

(3)网络层:负责将数据分组从源主机传输到目的主机,进行路由选择和拥塞控制。

(4)传输层:负责对数据进行分割和重组,提供端到端的可靠传输。

(5)会话层: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会话。

(6)表示层:负责数据的格式转换、加密和解密等操作。

(7)应用层:提供网络服务和访问,面向应用程序开发人员。

2. 解释TCP/IP模型并与OSI七层模型进行比较。

答:TCP/IP模型是另一种描述计算机网络功能的模型,它由四个层次组成,分别是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与OSI七层模型相比,TCP/IP模型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合并为网络接口层,传输层和应用层没有发生变化,而将表示层和会话层合并到了应用层。

TCP/IP模型相对于OSI七层模型更加简洁,更贴近实际的网络实现。

它的实际应用广泛,特别是在互联网中得到了大量的使用。

3. 描述IP地址的分类及其范围。

答:IP地址是计算机在网络中的唯一标识符,根据IP地址的位数和分配方式,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个类别:(1)A类地址:以0开头,共32位,第一位为网络位,后面的7位为网络号,剩下的24位为主机号。

范围从1.0.0.0到126.255.255.255,可用于大型网络。

(2)B类地址:以10开头,共32位,前两位为网络位,后面的14位为网络号,剩下的16位为主机号。

onnx convolution参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onnx convolution参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onnx convolution参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是一种常用于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深度学习算法。

在CNN中,卷积(Convolution)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操作之一。

在ONNX(Open Neural Network Exchange)规范中,卷积操作是模型中的一个重要组件,它通过一定的参数配置,能够实现图像的特征提取、分类和目标检测等任务。

本文将聚焦于研究ONNX卷积操作的三个重要参数,分别为参数A、参数B和参数C。

通过对这些参数的深入研究,我们将探讨它们在卷积操作中的作用和意义,并探索如何根据具体的问题场景进行参数选择。

参数A是卷积操作中的一个关键参数,它决定了卷积核的大小和形状。

卷积核是一种特殊的矩阵,通过与输入图像进行卷积运算,可以提取图像中的不同特征。

参数A的选择不仅会影响到特征提取的效果,还会直接关系到卷积操作的计算复杂度和模型的大小。

因此,对于参数A的选择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进行权衡和选择。

参数B是卷积操作中的另一个关键参数,它决定了卷积操作的步长大小。

步长的大小决定了输出特征图的尺寸和数量。

较大的步长可以降低特征图的尺寸和数量,从而减少计算复杂度,但也会对特征提取的精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参数B的选择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和性能要求进行权衡。

参数C是卷积操作中的还一个关键参数,它决定了卷积操作的填充方式。

填充是指在输入特征图的边缘周围添加一定数量的像素值,它可以使得输出特征图的尺寸和输入特征图的尺寸一致。

参数C的选择不仅会影响到特征提取的精度,还会直接影响到卷积操作的计算效率。

因此,对于参数C的选择需要结合具体的问题和需求进行综合考虑。

本文将通过对参数A、参数B和参数C的详细解析和讨论,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ONNX卷积操作的原理和实现机制,并为读者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参数提供参考和指导。

osi参考模型的3个主要概念

osi参考模型的3个主要概念

OSI参考模型的3个主要概念是什么?在今天的网络世界中,OSI参考模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是一个框架,用于描述和理解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各个方面。

本文将会分别介绍OSI参考模型的3个主要概念,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个概念。

1. 层次结构OSI参考模型的第一个主要概念是层次结构。

OSI参考模型将计算机网络通信划分为7个层次,每个层次负责不同的功能。

这些层次按照功能从低到高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每个层次都有特定的功能和责任,但是它们之间又相互关联,协同工作。

通过层次结构,OSI参考模型将复杂的网络通信问题分解为相对简单的部分,使得网络设计、实现和调试更加科学和有效。

2. 分层协议OSI参考模型的第二个主要概念是分层协议。

为了实现层次结构,每个层次都需要使用相应的协议来完成特定的功能。

OSI参考模型中定义了各个层次的协议标准,这些标准通常被称为协议栈。

每个协议栈都包含多个协议,这些协议协同工作,完成特定层次的功能。

当一个计算机发送数据时,这些数据会经过每个层次的协议,分别添加相应的信息和处理方式。

而接收端的计算机则按照相反的顺序,逐层处理数据,最终将数据转化为应用层的信息,供应用程序使用。

3. 模块化设计OSI参考模型的第三个主要概念是模块化设计。

由于OSI参考模型采用了层次结构和分层协议,它使得计算机网络设计成为可能。

这种模块化的设计使得网络技术可以分为不同的领域,并且每个领域可以专门研究和发展。

物理层可以研究网络传输介质和信号编码方式,数据链路层可以研究MAC位置区域和帧格式,网络层可以研究IP位置区域和路由协议。

在实际的网络实现中,每个层次的技术和设备也变得更加专业和高效。

这种模块化的设计也为网络通信的标准化和互操作性提供了基础,推动了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OSI参考模型的3个主要概念是层次结构、分层协议和模块化设计。

这些概念为计算机网络通信提供了理论基础,使得网络技术得以规范和发展。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点总结

1.为了使不同计算机厂家生产的计算机能够相互通信,以便在更大的范围内建立计算机网络,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78年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即著名的OSI/RM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Referen ce Model)。

它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通信协议划分为七层,自下而上依次为:物理层(Physics Layer)、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网络层(Network Layer)、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会话层(Session L ayer)、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其中第四层完成数据传送服务,上面三层面向用户。

除了标准的OSI七层模型以外,常见的网络层次划分还有TCP/IP四层协议以及TCP/IP五层协议,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2. OSI七层网络模型TCP/IP协议毫无疑问是互联网的基础协议,没有它就根本不可能上网,任何和互联网有关的操作都离不开TCP/ IP协议。

不管是OSI七层模型还是TCP/IP的四层、五层模型,每一层中都要自己的专属协议,完成自己相应的工作以及与上下层级之间进行沟通。

由于OSI七层模型为网络的标准层次划分,所以我们以OSI七层模型为例从下向上进行一一介绍。

1)物理层(Physical Layer)激活、维持、关闭通信端点之间的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以及过程特性。

该层为上层协议提供了一个传输数据的可靠的物理媒体。

简单的说,物理层确保原始的数据可在各种物理媒体上传输。

物理层记住两个重要的设备名称,中继器(Repeater,也叫放大器)和集线器。

2)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数据链路层在物理层提供的服务的基础上向网络层提供服务,其最基本的服务是将源自网络层来的数据可靠地传输到相邻节点的目标机网络层。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网络模型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网络模型

第二章 计算机网络模型
2.2.2 各层的基本功能
1.物理层
物理层处于OSI参考模型的最底层,直接面向网络传输介质;物 理层负责将二进制数据位流(bit)通过传输介质,从一台计算机 发送给另一台计算机。在常用的网络设备中,集线器工作在OSI参 考模型的物理层 。
物理层具体解决了以下问题: ⑴ 使用什么类型的传输介质,使用什么样的连接器件和连接设 备。 ⑵ 使用什么拓扑结构。 ⑶ 什么样的物理信号表示二进制的0和1,以及该物理信号与传 输相关的特性如何。
第二章 计算机网络模型
3.网络层
网络层位于OSI参考模型的第三层,提供了数据的网络地址, 也就是IP地址,同时提供了统一的寻址方案,因此它屏蔽了底层的 技术细节,把各种网络统一到了一个逻辑平台上。网络层传输的数 据单位称为分组。路由器是工作在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的重要设 备,通过网络层的地址路由器可以为网络访问提供访问路径。路由 器同时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实现流量控制和差错管理。
解答:C类地址,主机标志位原为8位,现从中借出了2位,即n=2。 那么,m=8-2=6。 依据上面的分析,可得出可用子网数为:22-2=2个子网; 每个子网的主机数为:26-2=62台主机。
7.应用层
应用层处于OSI参考模型的最顶层,直接面向用户;它为数据 库访问、电子邮件、文件传输等用户应用程序提供直接服务。
应用层具体解决了以下问题: ⑴ 提供用户接口,得到传输的数据。 ⑵ 提供面向用户的界面,即实用程序。 ⑶ 涉及到网络服务、服务公告及服务使用方式。
第二章 计算机网络模型
2.3 TCP/IP模型 2.3.1 TCP/IP层次结构
5.会话层
数据链路层位于OSI参考模型的第五层,会话层主要负责管理 远程用户或进程之间的通信。

教案10TCPIP协议参考模型

教案10TCPIP协议参考模型

教案10TCPIP协议参考模型教案:10.TCP/IP协议参考模型引言:TCP/IP协议是互联网的基础,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在不同网络中进行通信的标准。

理解TCP/IP协议参考模型对于理解互联网的工作原理和网络通信的基本概念至关重要。

本教案将介绍TCP/IP协议参考模型的结构、各层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关系。

一、概述TCP/IP协议参考模型是互联网工作的基石,它是一个层次化的网络架构,由四个层次组成: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和数据链路层。

每个层次都有特定的功能,各层次之间通过接口进行通信。

下面将逐层介绍。

二、应用层应用层是TCP/IP协议参考模型的最高层,它为用户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网络应用服务。

在应用层,我们可以找到HTTP、FTP、SMTP等协议,它们负责实现不同的网络应用。

应用层使用TCP或UDP协议与传输层进行通信。

三、传输层传输层主要负责在网络节点之间建立端到端的通信连接。

其中,最常用的传输协议是TCP(传输控制协议)和UDP(用户数据包协议)。

TCP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的通信,而UDP则提供不可靠的、面向无连接的通信。

四、网络层网络层是TCP/IP协议参考模型中的核心层,它负责在网络之间转发数据包。

网络层的主要作用是通过IP地址将数据包从源主机传输到目标主机。

在网络层中,最重要的协议是IP(网际协议),它定义了数据包的封装和路由选择。

五、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是TCP/IP协议参考模型中的最底层,它负责在物理网络上传输数据帧。

数据链路层处理的是比特流,将数据帧从一个节点传输到另一个节点,同时还会进行错误检测和纠正。

最常见的数据链路层协议是以太网协议。

六、总结TCP/IP协议参考模型是互联网的基本架构,它将复杂的网络通信分解为可管理的层次结构。

了解TCP/IP协议参考模型的各个层次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网络通信的原理和机制。

同时,它也提供了一种框架,使得不同的网络应用能够互相兼容和通信。

网络编程-TCPIP各层介绍(5层模型讲解)

网络编程-TCPIP各层介绍(5层模型讲解)

⽹络编程-TCPIP各层介绍(5层模型讲解)1、TCP/IP五层协议讲解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络层--传输层--应⽤层我们将应⽤层,表⽰层,会话层并作应⽤层,从tcp/ip五层协议的⾓度来阐述每层的由来与功能,搞清楚了每层的主要协议就理解了整个互联⽹通信的原理。

⾸先,⽤户感知到的只是最上⾯⼀层应⽤层,⾃上⽽下每层都依赖于下⼀层,所以我们从最下⼀层开始切⼊,⽐较好理解每层都运⾏特定的协议,越往上越靠近⽤户,越往下越靠近硬件2、物理层物理层由来:上⾯提到,孤⽴的计算机之间要想⼀起玩,就必须接⼊internet,⾔外之意就是计算机之间必须完成组⽹物理层功能:主要是基于电器特性发送⾼低电压(电信号),⾼电压对应数字1,低电压对应数字03、数据链路层(以太⽹协议:)数据链路层由来:单纯的电信号0和1没有任何意义,必须规定电信号多少位⼀组,每组什么意思数据链路层的功能:定义了电信号的分组⽅式以太⽹协议:早期的时候各个公司都有⾃⼰的分组⽅式,后来形成了统⼀的标准,即以太⽹协议ethernetethernet规定⼀组电信号构成⼀个数据包,叫做‘帧’每⼀数据帧分成:报头head和数据data两部分mac地址:(⽹卡的地址)head中包含的源和⽬标地址由来:ethernet规定接⼊internet的设备都必须具备⽹卡,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地址便是指⽹卡的地址,即mac地址mac地址:每块⽹卡出⼚时都被烧制上⼀个世界唯⼀的mac地址,长度为48位2进制,通常由12位16进制数表⽰(前六位是⼚商编号,后六位是流⽔线号)⼴播:有了mac地址,同⼀⽹络内的两台主机就可以通信了(⼀台主机通过arp协议获取另外⼀台主机的mac地址)ethernet采⽤最原始的⽅式,⼴播的⽅式进⾏通信,即计算机通信基本靠吼4、⽹络层(ip协议)⽹络层由来:有了ethernet、mac地址、⼴播的发送⽅式,世界上的计算机就可以彼此通信了,问题是世界范围的互联⽹是由⼀个个彼此隔离的⼩的局域⽹组成的,那么如果所有的通信都采⽤以太⽹的⼴播⽅式,那么⼀台机器发送的包全世界都会收到,这就不仅仅是效率低的问题了,这会是⼀种灾难必须找出⼀种⽅法来区分哪些计算机属于同⼀⼴播域,哪些不是,如果是就采⽤⼴播的⽅式发送,如果不是,就采⽤路由的⽅式(向不同⼴播域/⼦⽹分发数据包),mac地址是⽆法区分的,它只跟⼚商有关⽹络层功能:引⼊⼀套新的地址⽤来区分不同的⼴播域/⼦⽹,这套地址即⽹络地址4.1、IP协议:规定⽹络地址的协议叫ip协议,它定义的地址称之为ip地址,⼴泛采⽤的v4版本即ipv4,它规定⽹络地址由32位2进制表⽰范围0.0.0.0-255.255.255.255⼀个ip地址通常写成四段⼗进制数,例:172.16.10.1⼦⽹掩码:将ip地址分为⽹络地址和主机地址所谓”⼦⽹掩码”,就是表⽰⼦⽹络特征的⼀个参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SC
BSC
B省
核心网分组网 骨干层
骨干AAA
骨干DNS
骨干LNS
CN2
A省
PDSN
AAA
HA
B省
PDSN
AAA
HA
子目录
分层结构/逻辑分层
本地网
本地网骨干层
本地网汇聚层 1 物理成环,逻辑成环,避免压扁环; 2 室外站相邻最好间隔组环,不同环; 3 避免单点失效,环状组网,双归属; 4 单环上节点最好不要超过10个; 5 叶子节点单链节点数最好不超过3个; 6 传输节点ADM,TM,MADM,DXC,REG,OXC
无线网
PDSN/FA
MGW
MSCe/SSP
AN-AAA
BSC/PCF
BSC/PCF
AN-AAA
本地网层
BTS
BTS 本地网A
BTS
BTS
BTS
本地网B
骨干层
演进过程
核心网话SS平路面 网
省层面 省会
TMSC2 TMGW
MSC
MSCe
本地网
MGW
BSC
BSC
A省
TMGW
TMSC2
MSCe
MSC
MGW
基带池 0..1
基带拉远
基带单元
基带拉远站 0..n
中频单元
中频拉远
射频单元
射频拉远
天线
基带处理单元 0..1
裸光纤
远端单元
0..n
0..1
MS 0..n
接口单元
基带单元
基带接口
基带远端模块
中频模块
射频模块
天馈系统
BTS
机房
0..n
0..1
0..1
天馈系统
关联
天线
馈线
0..n 动力系统
GPS天线
定向天线
全向天线
防雷接地系统 空气调节系统 直流供电系统 交流UPS系统 油机发电系统 动力监控系统
宏基站主设备数据模型图 BTS
宏基站
机架
基站主设备 机 盘(板 卡)
机框
中频板卡
射频板卡
基带板卡
GPS 时 钟 板 卡
PN码 逻辑号码
移动终端数据模型 射频模块 BTS
解扰 信息流
解扩
解调
Rake分集技术/时间/频率/空间
射频接收
C网组网结构
1X系统
组网结构参考总图
HLR
T9
IP
逻辑实体
T2
T3
SCP
T8
SCP
T1
SSP
1预付费与
OCS 2后付费
T6 T5
SME
M
SME
M
MC
M
MC
N
Q
AC
H
HLR
D
B
1X MS Um
BTS
Abis
BSC
A
MSC
A E
Ater
1X MS
Um
BTS
Abis
BSC
MSC
Aquinter
逻计点辑费实采体集
PCF
Aquater PDSN/FA
Pi
AAA
Pi
Pi L
Pi
VLR
Ai/Di Ai/Di
IWF
Pi
HA AAA
1路由选择 2网间结算 3国际互通 与漫游: 话音,信 令,短信 出口
SID NID
ISDN
PSTN
Pi
PDN
Pi
1X,EV-DO混合组网结构总图
信令网节点
智能网节点
业务网节点
短消息平台
定位平台
0..n
资源端口
物理端口
逻辑端口
物理资源模物理资源型
综合设备
连接设备
物理设备 0..1
智能设备
硬件 0..1
物理连接
组合
0..n 0..n
0..n
物理连接含有硬件 0..n
0..1 包含
端点 0..n
光缆接头
服务器
基站主设备
路由器
交换机
被管硬件
物理连接器 0..n
0..n
MS 0..n
BTS
0..1
0..n
0..n BSC 0..1
EV-DO MS
1X MS
PCF内置于BSC或者外置
PCF 0..n
PDSN 0..1
基站主设备 服务区
室内分布系统
基站子系统
室外分布系统
天馈系统
基站子系统
0..n
0..n
OMC-R 0..1
无线资源 0..n
一个基站对应多个小区
传输路由
传输路由说明 主设备
C网数据模型
1 OMC-CS
OMC-PS
OMC-IN 2 全国/省 级/不同厂 家OMC
数据模型总图
网络
节点
C网
C网节点
无线网
核心网
业务网
无线网节点 核心网节点 业务网节点
MS
基站子系统
电路域
分组域
短消息平台
定位系统
分组数据业务平台
话路网
信令网
智能网
分组网
综合管理接入平台
小区
BTS
0..n
0..1
0..n
BSC 0..1
扇区
宏基站
微基站
直放站
拉远站
三种拉远 技术
扇区群
射频拉远站
中频拉远站
基带拉远站 0..n
0..1 基带池
室内分布系统
BTS
室外分布系统
室内分布系统
物理连接 端点
物理设备
硬件
天线
宏基站
微基站
直放站
拉远站
同轴电缆
光纤
泄露电缆
干线放大器 功分器
耦合器
合路器
C网数据模型介绍
• C网概述 • C网组网结构 • C网数据模型
提纲
C网概述
CDMA系统通信模型 语音激活,QCELP可变速声
码器
加多余码元开销,传输可靠性
长PN加扰,加密
Walsh码,PN码扩频
语音卷积,数据Turbo编码
调幅调频调相
信息流
信源编码
信道编码交织
加扰
扩频
调制
射频发射
信源解码
信道信道译码反交 织
定向天线 全向天线
室外分布系统
BTS
室内分布系统
室外分布系统
直放站分布子系统
拉远站分布子系统
直放站分布子系统 直放站分布子系统
室内型直放站 室外型直放站
直放站
天馈系统
无线型直放站
同频直放站
移频直放站 近端站
远端站
光纤型直放站
近端站
0..n 光纤传输
0..1 施主基站
光纤传输
远端站
拉远站分布子系统 拉远站分布子系统
定位平台
WAP 平台
JAVA 平台
BREW平台
子目录
复合资源 1..n 组合
复0..1 合资源模型 资源集合 资源元素
网络 C网
无线网
核心网
业务网
节点 0..1
复合设备 0..1 0..n
C网节点
基站主设备
路由器
交换机
服务器
PDSN
MSC
HLR
无线网节点
核心网节点
MS
BTS
BSC/PCF
话路网节点
管杆
承载
线路
0..n
0..n
0..n
物理单元
物理端口
管道
杆路
光缆
电缆
辅助部件
组件
组件架
线槽
引上管
跳纤
馈线
机盘(板卡)
逻辑资源模型图 逻辑资源
传送实体
逻辑设备 0..1
软件
接口
协议
无线资源
码号资源
0..n
0..n
组n
连接
路径
1..n 0..1 组成
连接端点 0..1
0..n
无线部分
1xBTS 1xBSC UE
PCF 1x BTS
1x BSC
核心网电路域
MSC/ SSP
VLR
HLR/AC
MSCe/ SSP
VLR
MGW
MNPG
1x BTS
PCF
DO-BTS
DO-BSC
UE
AN-AAA
PCF
核心网分组域
PDSN/FA
HA
DNS
AAA
LNS
用户侧
网络侧
省会及省层面
MSC/SSP
路径端点
中继链路
信道
信令链路
信令转接点
信令点
物理设备
物理设备资源模型图
连接设备
智能设备
综合设备
BSC
基站主设备
交换机
服务器 路由器
包含
MSCe
MSC
MGW
PDSN/FA
AAA
HLR
VLR
AC
BTS
宏基站 微基站 直放站 拉远站
归属AAA
拜访AAA
AN-AAA
子目录
无线网数据模型总图
BSC
BSC端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