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件】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10.3统计初步1优秀课件.ppt
中职数学免费课件ppt课件ppt
![中职数学免费课件ppt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d8c4ea3b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64.png)
函数及其性质
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单调性 、奇偶性和周期性。
几何基础知识
平面几何
掌握三角形、四边形、圆 等基本图形的性质和定理 ,了解平面图形的度量。
立体几何
理解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 征,掌握点、线、面的位 置关系和性质。
解析几何
了解坐标系、向量、直线 、圆锥曲线等基本概念, 掌握直线方程和圆锥曲线 方程的求解方法。
培养思维能力
通过数学的学习,培养学 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 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 学态度。
中职数学课程内容
代数与方程
包括代数基本概念、方程与不 等式、函数等。
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
介绍三角函数的性质、图像及 三角恒等变换,平面向量的概 念及运算等。
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数学在金融中的应用
数学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广泛,如概率统计可以帮助我们评估投资 风险,线性代数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资产价格变动等。
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数学在日常生活中也无处不在,如购物时的折扣计算、时间管理中 的优先级排序等,都需要用到数学知识。
数学在科技产品中的应用
科技产品中,如智能手机、智能家居等,都离不开数学的应用,如 算法优化、数据分析等。
解析几何与立体几何
解析几何主要介绍点的轨迹、 曲线和曲面;立体几何则涉及 空间图形的性质和判定等。
概率与统计
概率论初步知识与统计方法, 包括随机事件、概率、统计图
表、数字特征等。
中职数学课程特点
注重基础
课程内容注重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 确保学生掌握必备的数学技能。
中职统计基础知识第一节ppt课件
![中职统计基础知识第一节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3e4374dbd64783e09122baf.png)
2.总体性
统计研究的是大量现象整体的数量特征,只有这样才能 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作出正确18 的判断。
第二节 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
1.统计总体
统计总体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确定的所要研究的事物的 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体构 成的整体。例如,我们要研究全国城镇居民的收支情况,就 要以全国城镇居民作为一个总体。
差,促使社会经济运行不偏离正常轨道的功能。 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3大职能是相互作用、
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了统计的整体功能。
12
统计工作的研究方法
1.大量观察法
大量观察法指统计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过 程中,要从总体上加以考察,就总体中的全部或足够多的 单位进行调查观察并加以综合研究,以达到对现象总体数
统计基础知识 讲义
1
第一章 概 述
第一节 统计的含义和特点
一、统计和统计学 现代统计的涵义包括3个方面:统计工作(统计活
动)、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1.统计工作
统计工作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社会、经济以及自然 现象的总体数量特征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活动过程。 2.统计资料
2
统计资料又称统计信息,是指通过统计工作而得到的各 项数字资料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信息的总称,是统计工作的成 果。 3.统计学
(2)东方社会经济统计学
《计数原理》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10.1ppt课件1【语文版】
![《计数原理》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10.1ppt课件1【语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f433a140a45177232f60a247.png)
•
但是,那却是提升成绩最快的方法。学习要带有一定程度的紧张感,坐在前面,自然而然就会紧张起来。没有必要自己费心思集中精神,那种环境就能帮助你做到。虽然看上去好像不太方便,但其实那才是最便于学习的位置。
•
2、不要看书,要看老师的眼睛
•
只要老师不是在一味地读教材,那老师的“话”就不可能和你低头看着的教材上的“文字”一致。头脑聪明的学生,也许能做到既集中精神听老师的话,又集中精神看眼前书上的内容。可是实际上大部分的学生都做不到这一点。
特征:每类方式中每一种方法都能独立完成这件事
完成哪件事
是否一步到位
LOGO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1 三个袋子里分别装有9个红色球,8个蓝色球和10个
白色球.任取出一个球,共有多少种取法? (每个球都有编号,任意两个同色球都是不同的球) 解 取出一个球,可能是红色球、蓝色球或白色球.
完成什么事?
解 这件事可以分成两个步骤完成:
男、女生各一人
第一步:从26名男生中选出1人,有 k1 26 种选法;
第二步:从20名男生中选出1人,有 k2 20 种选法.
能否一步完成?
由分步计数原理有
N 26 20 520(种).
否
即共有520种选法.
LOGO
LOGO
练习
有不同颜色的上衣5件,裤子3条
1 从中选一样送给某人,共有
5+3=8 种不同的选法 --------------------
2 从中选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
5*3=15 送给某人,共有 --------------------
种
不同的选法
LOGO
10.1 计数原理
精品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10.2《概率》ppt课件(2份)
![精品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10.2《概率》ppt课件(2份)](https://img.taocdn.com/s3/m/f0fff0c0998fcc22bdd10d02.png)
解
这是古典概型问题.抛掷硬币一次可能出现正面向上或反面
向上两种情况,而且这两种情况的出现是等可能的. 设试验共有n个基本事件,并且每一个基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都相同, 事件A包含m个基本事件,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
P( A)
m 1 . n 2
巩固知识
例4 解
典型例题
抛掷一颗骰子,求出现的点数是5的概率. 这是古典概型问题.抛掷一颗骰子出现的点数分别
10.2 概率 LOGO
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
任意抛掷一颗骰子,观察掷出的点数.事件A={点数是1 }, B={点数是2 },C={点数不超过2 } 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呢?
10.2 概率
自我反思
目标检测
从1,2,3三个数中,任取两个数,求两数都是奇数的概率.
10.2 概率
LOGO
第十章
概率与统计初步
10.2 概率
创设情境
观察下列各种现象:
兴趣导入
(1)掷一颗骰子,出现的点数是4. (2)掷一枚硬币,正面向上. (3)在一天中的某一时刻,测试某个人的体温为36.8℃. (4)定点投篮球,第一次就投中篮框. (5)在标准大气压下,将水加热到100℃时,水沸腾. (6)在标准大气压下,100℃时,金属铁变为液态.
P( A)
6 1 3 1 4 2 ,P( B) ,P(C) . 18 3 18 6 18 9
所以
P( M ) P( A) P( B) P(C )
1 1 2 3 6 9
13 . 18
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1.袋中有1个白色球和1个红色球.从袋中任意取出1个球,求统计初步
10.2 概率
创设情境
2024版中职数学全套PPT课件完整版
![2024版中职数学全套PPT课件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41c2588c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46.png)
数学归纳法在数列求和、不等式证明、组合数学等领域 有广泛应用。例如,可以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差数列 和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04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直线方程求解技巧
熟练掌握直线方程的基本 形式:一般式、点斜式、 斜截式等,理解各参数的 含义。
掌握直线方程的求解方法: 如两点式、截距式等,能 根据已知条件选择合适的 求解方法。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和判断,为决策提供依据。
THANKS
感谢观看
多面体的性质
了解多面体的性质,如欧拉公式等,能够运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空间向量基本概念运算
空间向量的定义与表示 理解空间向量的定义和表示方法,能够正确表示空间向量。
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 掌握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数乘等线性运算规则,能够 运用规则进行运算。
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 理解空间向量的坐标概念,能够运用坐标进行向量的运算。
应的弧长为单位。两者之间可以通过公式进行相互转换。
角度制与弧度制下的三角函数值
02
在不同的角度制或弧度制下,三角函数的值也会有所不同,需
要注意转换。
实际应用中的转换问题
03
在实际应用中,如物理、工程等领域,经常需要进行角度制与
弧度制的转换,需要熟练掌握转换方法。
三角函数基本概念及性质
1 2
三角函数定义及符号 正弦、余弦、正切等三角函数的定义及符号,以 及各象限内三角函数的正负性。
数列。
求和公式推导
利用错位相减法或无穷递缩等比 数列法,可推导出等比数列的求
和公式。
求和公式应用
利用求和公式,可以快速求解等 比数列的前n项和。
数学归纳法原理及应用
数学归纳法原理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10.3《统计初步》ppt课件1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10.3《统计初步》ppt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0c16f783b14e852459fb5719.png)
两个数据位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用符号
表示.
Me
10.3.2 平均数、众数和中位
4.中位数
例5 2006级财会某班第2小组同学的身高如下: 1.57,1.53,1.56,1.70,1.60,1.68,1.61,1.64. 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单位:米)
解:(略).
10.3.2 平均数、众数和中位
10.3.3 极差、方差、标准差和离散系数
4.离散系数
标准差与相应算术平均数的比值叫做离散系数,又叫变动系数. 离散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10.3.3 极差、方差、标准差和离散系数
例4 上海A企业九月员工的平均工资是3000元,标准差为180元,该月B企业员工的 平均工资是3600元,标准差为200元.问哪个企业平均工资离散程度小.
这样求出来的数就是统计中常用到的另一种数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
80×30%+70×30%+90×40%=81
10.3.2 平均数、众数和中位
一般地,把各指标在总结果中所占的百分比称 为每个指标获得的权重,各指标乘以相应的 权重后所得的平均数叫做加权平均数, 计算公式为:
10.3.2 平均数、众数和中位
10.3.3 极差、方差、标准差和离散系数
2.方差和标准差
一组数据中各数据值与该组数据的平均数的离差的平方的算术平均数,
叫做方差;
用符号
表示.
设有n个数据x1,x2,x3,….,xn ,则其方差计算公式为:
2或S 2
10.3.3 极差、方差、标准差和离散系数
在实际应用中常用到方差的算术平方根,这就是标准差(也叫均方差或简单 标准差). 用符号 或 表示.
10.3.2 平均数、众数和中位
高一下学期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总体、样本和抽样方法》课件
![高一下学期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总体、样本和抽样方法》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2d5850f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67.png)
(2)系统抽样与简单随机抽样的关系及优缺点 ①系统抽样与简单随机抽样的关系: (ⅰ)系统抽样在将总体中的个体均分后的第一段进行抽样时,采用的是简单 随机抽样. (ⅱ)两种抽样,每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都是一样的. ②系统抽样与简单随机抽样的优缺点: (ⅰ)当总体的个体数较大时,用系统抽样比用简单随机抽样更易实施,更节 约成本. (ⅱ)系统抽样比简单随机抽样应用范围更广.
[化解疑难] (1)应用分层抽样的前提条件 ①总体可以分层,层与层之间有明显区别,而层内个体间差异较小,②每层 中所抽取的个体差异可按各层个体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抽取,③分层抽样要求对 总体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明确分层的界限和数目,④一般说来抽样结果比简单 随机抽样和系统抽样更能反映总体情况.
(2)三种抽样方法的异同点
系统抽样的概念 自主练透型 下列抽样中最适宜用系统抽样的是( ) A.某市的 4 个区共有 2 000 名学生,且 4 个区的学生人数之比为 3∶2∶8∶2, 从中抽取 200 名学生入样 B.从某厂生产的 2 000 个电子元件中随机抽取 5 个入样 C.从某厂生产的 2 000 个电子元件中随机抽取 200 个入样 D.从某厂生产的 20 个电子元件中随机抽取 5 个入样
• 总体估计的准确程度,因此抽样时要保证 每一个个体都可能被抽到,日每一个个体
被抽到的机会是均等的,满足这样条件的 抽样是随机抽样.下面介绍几种经常采用的 随机抽样方法.
1
• 一般地,从元素个数为N的总体中不放回地 抽取容量为n的样本,如果每一次抽取时总 体中的各个个体有相同的可能性被抽到, 这种抽样方法叫做简单随机抽样,这样抽 取的样本,叫做简单随机样本
中职教育-数学(基础模块)下册课件:第十章 概率与统计初步.ppt
![中职教育-数学(基础模块)下册课件:第十章 概率与统计初步.ppt](https://img.taocdn.com/s3/m/0f33c6ed0b1c59eef8c7b4a9.png)
(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为有限个; (2)每个基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都相等.
我们把满足上述条件的随机试验的概率模型称为古典概型.
在古典概型中,如果一次试验的基本事件总数为n,事件A包含的基 本事件的个数为m,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 P( A) m .
n
例3 袋子中有2个白球和1个红球,从袋子中任取1个球,求取到红球
(2)对于必然事件, P(Ω) 1; (3)对于不可能事件, P() 0 .
例题解析
投篮次数n
8
10
15
20
进球次数m
6
8
12
17
进球频率m/n
30
40
50
25
32
38
(21)这计位算运表动中员进投球篮的一频次 率, ;进球的概率为多少?
(解2)(由1于)进进球球频的率频都率分在别0.为8 左右摆动,故这位运动员投篮一次,
n 事件 A 发生的频率.
历史上,曾有人做过抛掷硬币的大量重复试验,观察硬币落下后正面 向上的情况,结果如表所示.
抛掷次数 2 048 4 040 12 000 24 000 30 000 72 088
正面向上的次数m 1 061 2 048 6 019 12 012 14 984 36 142
正面向上的频率m/n 0.518 1 0.506 9 0.501 6 0.500 5 0.499 5 0.501 4
数学(基础模块)下册
第十章 概率与统计初步
平面向量是一种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它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汽车从A点出发向东行驶3 km到达B点,再向南行驶4 km到达C点, 如图所示.
此时若要描述汽车与A点的位置关系, 不仅需要给出汽车与A点之间的距离,还 需要指明汽车相对A点的方向.这就需要 大家了解平面向量的知识.
中专技校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全册)教学知识点复习PPT课件
![中专技校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全册)教学知识点复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6f2ca0a7f1922791788e8b8.png)
般用字母 d 表示.
想一想
如果等差数列 a1, a2, , an 的公差为 d ,那么数列 an, an1, , a1 是否为等 差数列,如果是等差数列,则公差是多少?
6.2.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于项数 n 的一个式子来表示,那么这个式子叫做这个数列的通 项公式.
思考
由数列的有限项探求通项公式时,通项公式是
唯一的吗?
6.2 等差数列
6.2.1 6.2.2 6.2.3
等差数列的概念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6.2.1 等差数列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数列
a1, a2 ,, an ,
或 Sn
na1
n(n 1) d 2
练习
1.求等差数列 1, 5, 9,…的前 50 项的和.
2.在等差数列{an} 中, a4 6, a9 26 ,求数
列前 20 项的和 S20 .
6.3 等比数列
6.3.1 6.3.2 6.3.3
等比数列的概念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6.3.1 等比数列的概念
a
b
a
b
A
b
C
7.2.1 平面向量的加法
(2)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设向量 a 与向量 b 不共线,在平面上任取一点 A ,首尾相接的作
AB a, BC b ,如果仍 A 以为起点,作向量 AD b ,则由 AD BC 可知,
量的方向呢?
7.2 平面向量的运算
7.2.1 7.2.2 7.2.3
平面向量的加法 平面向量的减法 平面向量的数乘运算
中职数学教学课件:第10章 概率与统计初步模板.ppt
![中职数学教学课件:第10章 概率与统计初步模板.ppt](https://img.taocdn.com/s3/m/8468e5c1e518964bce847c12.png)
本章主要学习随机事件的有关概念、概率的定义和计算、常用 的几种抽样方法及用样本估计总体等内容.
10.1 计数原理
◎教学目标 (1)准确理解两个原理,弄清它们的区别,培养学生分 析问题、理解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例题让学生理解两个计数原理,并能够将两个 技术原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面对现实生 活中复杂的事物和现象,能够作出正确的分析,准确的 判断,进而拿出完善的处理方案,提高实际的应变能力.
由于“点数不超过2”包括“点数是1”和“点数是2”两种情况.事 件C可以用事件A和事件B来进行描绘.即事件C总是伴随着事件A 或事件B的发生而发生.
演示课件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1 设在100件商品中有3件次品. A = { 随机抽取1件是次品 };B = { 随机抽取4件都是 次品 };C = { 随机抽取10件有正品}.指出其中的必然事 件及不可能事件.
m n
总稳定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那么就把这个常数叫做事件A发
生的概率,记作P(A).
演示课件
自我反思 目标检测
学习方法
学习行为
学习效果
演示课件
自我反思 目标检测
请举出生活中某一个随机实验的基本事件和复合事件.
演示课件
10.3 直方图与频率分步
◎教学目标 (1)能进行样本的频率分布直方图中的有关计算,进而 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会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理解用样本估 计总体的思想.
解 (1)记A={ 生产的产品是次品 },则事件A发生的频率为
m 109 0.091. n 1200 即星期五该厂生产的产品是次品的频率约为0.091.
最新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10.1 统计调查》ppt(第1课时)讲课讲稿
![最新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10.1 统计调查》ppt(第1课时)讲课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53b6ffdfa300a6c30d229fa7.png)
节目类型 划记
A B C D E 合计
正正 正正正 正正正
50
人数
4 10 15 18 3 50
百分比
8% 20% 30% 36% 6% 100%
3.动手操作,直观地描述数据 为了更直观地看出上表中的信息,你能画出
条形图描述表中信息吗?
3.动手操作,直观地描述数据 还扇能形用图什有么什图么形特能点够?描述表中数据?
用举手示意的方法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各有 什么优点和缺点?
总结:举手示意的方法优点是简便、快捷,缺 点是被调查的对象不能太多. 问卷调查的方法 优点是程序规范,被调查的对象可以比较多, 缺点是被调查对象少时不够简便、快捷.
2.小组讨论,了解用全面调查进行调查的步骤
设计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什么?请每个小组为 此活动设计一个调查问卷?
3.动手操作,直观地描述数据 条形图和扇形图在直观反映统计信息时各
自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条形图 扇形图
易于比优较每组点数据之
间的差别
易于显示每组数据相 对于总体的大小
不易显缺示每点组数据相
对于总体的大小
不能判断出每组数的 绝对大小
3.动手操作,直观地描述数据
你能总结一下活动中进行调查的步骤吗?
总结:活动中进行调查的步骤:收集数据,整理数 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定义: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叫全面调查.
4.课堂练习 教科书 第138页练习
5.课堂小结 (1)什么是全面调查? (2)全面调查的步骤是什么?
6.布置作业
教科书 习题10.1 第1、2 题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谢谢!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 《10.1 统计调查》ppt(第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10.1《计数原理》ppt课件2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10.1《计数原理》ppt课件2](https://img.taocdn.com/s3/m/13695444f18583d0496459b6.png)
(1)从书架上任取一本书,有多少种取法?
4+3+2=9
(2)从书架的第1、2、3层各取1本书,有多少种不 同的取法? 4×3×2=24
(3)从书架上取两本不同学科的书,有多少种不同的取
法
4×3+4×2+3×2=26
例2:体育彩票的中奖号码有7位数码,每位数若是0~9这十个数字中任一个,则
n 2类办法中有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 类办法中有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
m 这件事共有:
1
m2
n
mn
N m1 m2 mn
种不同的方法.
注意:每类方法都能独立完成这件事,不重复,不遗漏
问题2: 在上海工 作的小李欲回泗洪 老家过年,受雪灾 影响上海到泗洪的 火车全部停运.于 是他决定先乘火车 到南京,然后第二 天再乘汽车到泗洪 .一天中,火车有 3班,汽车有2班 ,问小李一共有多 少种走法?
(1)从4个专业中任选一人出席表彰会, 有多少种不同 的选法?
(2)从每个专业中任各选1名出席表彰会,有多少种选 法?
分析: (1)根据分类计数原理,共有N =10+8+5+6=29种;
(2)根据分步计数原理, 得到不同选法种数共有 N =10×8×5×6 =2400 种。
课堂练习1:
1题 书架的第1层放有4本不同的语文书,第2层放
同时,大家要开动脑筋,思考老师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要边听边想。为讲明一个定理,推出一个公式,老师讲解顺序是怎样的, 为什么这么安排?两个例题之间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之处?特别要从中学习理科思维的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 • 作为实验科学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就要特别重视实验和观察,并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思考来掌握科学的概念和规律,等等。 • 二、听文科课要注重在理解中记忆 • 文科多以记忆为主,比如政治,要注意哪些是观点,哪些是事例,哪些是用观点解释社会现象。听历史课时,首先要弄清楚本节教材的主要观点,然 后,弄清教材为了说明这一观点引用了哪些史实,这些史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最后,也是关键的一环,看你是否真正弄懂观点与史料间 的关系。最好还能进一步思索:这些史料能不能充分说明观点?是否还可以补充新的史料?有无相反的史料证明原观点不正确。 • 三、听英语课要注重实践 • 英语课老师往往讲得不太多,在大部分的时间里,进行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大量语言实践练习。因此,要上好英语课,就应积极参加语言实践活 动,珍惜课堂上的每一个练习机会。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第十单元《概率与统计初步》word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第十单元《概率与统计初步》word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d06c11d4a7302768f993904.png)
第十单元概率与统计初步教学设计课题1 频率与概率【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2.理解频率与概率的概念;3.了解频率与概率两个概念之间的异同;4.培养学生参与试验的热情和动手实验的能力.【教学重点】频率与概率的概念.【教学难点】频率与概率的概念.【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叫随机现象?2.什么叫随机试验?3.什么叫随机事件?(二)讲解新课1.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随机现象具有不确定性,但是它的发生是否就无规律可言呢?人们通过长期研究发现,观察一、两次随机现象,它的结果确实无法预料,也看不出什么规律.对同类现象做大量重复观察后,往往可归纳出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叫做统计规律性.2.两个随机试验(1(mn的值由同学算出) 历史上有很多数学家利用抛掷一枚均匀硬币的方法做试验,这是几个比较著名的试验结果.观察结论:尽管每轮试验次数各不相同,但出现正面的次数与试验次数的比值mn 却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就是它总在0. 5上下波动.(mn的值由同学算出) 这是对某品种大豆进行发芽试验.观察结论:尽管每批试验的种子数不同,发芽数也有变化,但发芽率mn 却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就是它总稳定在0. 9左右.3.频率一般地,我们把事件A 发生的次数与试验次数的比值mn,叫做事件A 发生的频率,记做W (A )=mn ,其中m 叫做事件A 发生的频数. 显然,0≤W (A )≤1. 4.概率在大量重复试验时,事件A 发生的频率mn 总是接近某个常数,并在其附近摆动.我们就称这个常数为事件A 的概率,记做P (A ).这就是概率的统计定义.概率刻划了事件A 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5.频率与概率的区别频率和概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随机事件的频率与试验次数有关,而概率与试验次数无关,因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是客观存在的.在实际应用中,当试验次数足够大时,常常用频率近似代替概率,例如产品的合格率,人口的出生率,射击的命中率等.6.例题例(1)计算表中各次击中靶心的频率;(2)这个射手射击一次,击中靶心的概率是多少?解:(1)利用W (A )=mn 计算,结果如下:0. 5,0. 45,0. 46,0. 51,0. 49,0. 494.(2)这个射手射击一次,击中靶心的概率是0. 5. 7.练习教材 练习1—3.(三)作业学生学习指导用书 10. 2 随机事件与概率(二) 【教学设计说明】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概率学的开篇与入门部分.教材在前一节学习了随机现象,随机事件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从学习频率与概率的概念入手,通过频率与概率的概念的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从而为概率论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基于此,本教案确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即让学生在理解频率与概率的概念的基础上,了解什么是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为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教案设计了诸多环节,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以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从教学目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是频率与概率的概念本身,因此本教案围绕这一点设置了例题,练习及习题,层层分析与阐述这两个概念,以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课题2 概率的简单性质(4)【教学目标】1.了解相互独立事件的概念; 2.了解概率的性质(4); 3.了解概率的性质(4)的应用.【教学重点】概率的性质(4).【教学难点】概率的性质(4)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前一节课学习的概率的三个性质是什么?2.什么样的两个事件是互斥事件?3.什么样的两个事件是对立事件?(二)讲解新课1.相互独立事件如果一个事件的发生与否对另一个事件发生与否没有影响,那么我们把这样的两个事件叫做相互独立事件.例如,甲,乙二人同时射击,甲是否击中目标对乙是否击中目标没有影响,同样,乙是否击中目标对甲是否击中目标也没有影响,这样,“甲击中目标”和“乙击中目标”这两个事件就是相互独立事件.两个事件是否相互独立事件,一般要根据问题本身的性质由经验来判断.2.两个事件同时发生我们把事件A与事件B同时发生,记做事件“A·B”发生.P(A·B)表示事件A与B 同时发生的概率.3.概率的性质(4)如果A,B是相互独立事件,那么P(A·B)=P(A)·P(B).4.例题例甲,乙二人各进行一次射击,如果甲击中目标的概率是0. 6,乙击中目标的概率是0. 7,求二人都击中目标的概率.分析:甲,乙二人各进行一次射击,他们当中不管谁击中与否,对另一个人击中目标与否都没有影响.因此,可以断定“甲射击一次,击中目标”与“乙射击一次,击中目标”是两个相互独立事件,可以利用性质(4)求出它们同时发生的概率.解:记“甲射击一次,击中目标”为事件A,“乙射击一次,击中目标”为事件B,则“二人都击中目标”为事件A·B,由题意可知,事件A与B相互独立,所以P(A·B)=P(A)·P(B)=0. 6×0. 7=0. 42.答:二人都击中目标的概率为0. 42.5.如果事件A与事件B相互独立,那么事件A与B,A与B,A与B也相互独立.6.练习教材练习(三)作业学生学习指导用书10. 3 概率的简单性质(二)【教学设计说明】本教案是教材中“概率的简单性质”一节的第二课时的教案.为了对比教学,教案首先安排了互斥事件及对立事件的概念的复习,以便在讲述独立事件的概念时加以区别与对照.教案中的两个例题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通过对这两个例题的详细分析讲解,要使学生对简单性质(4)有清楚的理解与认识,并能了解这个性质的用法.考虑到对教材难度的控制,教案没有对该性质加以推广,以保证学生对性质(4)基本内容的掌握.课堂练习的安排,是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也是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掌握与否的一个自我检测.课题3 用样本估计总体【教学目标】1.了解用样本均值对总体均值做估计的方法;2.了解用样本标准差对总体标准差做估计的方法;3.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教学重点】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教学难点】用样本标准差对总体标准差做估计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叫样本均值,如何计算?2.什么叫样本标准差,如何计算?(二)讲解新课由于总体的庞大与复杂,对它直接进行研究,认识与掌握其数据的变化规律和数字特征,往往不便进行,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借助于样本进行研究,并利用对样本的研究所得到的信息,作出关于总体的推断与估计.1.对总体均值的估计例如为了了解全市初三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对一次统测中的1000份试卷进行了统计,算得其均值为76分,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全市的初三学生的这次统测平均分大约为76分.2.对总体标准差的估计为了对总体标准差作估计常常利用样本标准差 S =1n -1i =1n(x i -x )2 作为总体标准差的估计值. 3.例题例 某厂生产螺母,从一天的产品中随机抽取8件,量得内径尺寸如下(单位:毫米): 15. 3,14. 9,15. 2,15. 1,14. 8,14. 6,15. 1,14. 7试估计该厂这天生产的全部螺母内径的均值及标准差.解:x =18(15. 3+14. 9+15. 2+15. 1+14. 8+14. 6+15. 1+14. 7)≈14. 96.S 2=17[(15. 3-14. 96)2+(14. 9-14. 96)2+(15. 2-14. 96)2+(15. 1-14. 96)2+(14. 8-14. 96)2+(14. 6-14. 96)2+(15. 1-14. 96)2+(14. 7-14. 96)2] ≈0. 0627.S =0.0627≈0. 2504.答:这些螺母内径的均值约为14. 96毫米,其标准差约为0. 2504. 4.用计算器计算均值及修正标准差 上例使用计算器的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步MODE 21;第二步15. 3 = 14. 9 =…15. 1 = 14. 7 =; 第三步 按AC 键;第四步SHIFT 152 =到此即可求得均值; 第五步SHIFT 1 54 =到此即可求得标准差. 5.练习在一批零件中随机抽取10个,其尺寸与规定尺寸的偏差如下(单位:微米):+2 +1 -2 +3 +2 +4 -2 +5 +3 +4 试对这批零件的尺寸偏差的均值与标准差作出估计.(三)作业作业册 10. 8用样本估计总体 【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是在前一节课学习了均值与标准差的概念的基础上安排的.内容是如何利用样本的均值与标准差对总体的均值与标准差做估计.通过例题的计算及计算器的使用要注意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至于教材中的计算软件的应用,教师可根据教学条件及实际情况安排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3.2 平均数、众数和中位
想一 想
练习4:
刘军同学在这学期的前四次数学测验中得 分依次是95、83、77、86,马上要进行 第五次测验了,他希望五次成绩的平均 数能够达到或超过85分,那么,这次测 验他至少要考多少分?
10.3.2 平均数、众数和中位
3.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值 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用符号 表示.如果有两 个数据并列最多,那么这两个值M都o 是众数.
所以,一组数据可以有不止一个众数,也 可以没有众数.
10.3.2 平均数、众数和中位
3.众数
例4 某班第2小组同学的年龄如下: 17、17、18、18、18、18、18、19
因为18岁的同学有5人,出现次数最多,所 以众数 M o = 18岁.
10.3.2 平均数、众数和中位
4.中位数
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 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位 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用符号 Me 表示.
第10章 概率与统计初步及应用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财经类教材 财பைடு நூலகம்应用数学
理解总体、样本、样本容量的概念; 能正确确定考察对象的总体、样本
和样本容量; 了解求和符号“ ”的意义
理解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众
数和中位数的概念;
会求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众 数和中位数;
理解极差、方差、标准差和离散系数 的概念.
10.3.2 平均数、众数和中位
4.中位数
例5 2006级财会某班第2小组同学的身高如下: 1.57,1.53,1.56,1.70,1.60,1.68,1.61, 1.64. 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单位:米)
解:(略).
10.3.2 平均数、众数和中位
想一 想
练习5:数据80,84,85,90,90,91,93 中的中位数和众数各是多少?
例3 力特公司某生产组10名工人生产汽车零件, 日产量分组资料如下表所示,计算工人的平均 日产量.
日产量(件)xi 工人人数fi xi fi
10 20 30
合计
1
10
2
40
7
210
10 260
10.3.2 平均数、众数和中位
解:根据资料,可以计算该生产组10名工人的 平均日产量为
答:该公司工人的平均日产量为26件.
例如 在考察某批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时,该批 灯泡寿命的全体就是一个总体,其中每一个灯 泡寿命就是个体.
10.3.1 总体和样本
一般地,为了考察总体 x ,从总体中抽
取n个个体来进行试验或观察,这n个个体是
来自总体 x 的一个样本,n为样本容量.
例如 2008年人口普查中,当考察我国人口 年龄构成时,总体就是所有具有中华人民共 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常住的人 口的年龄;个体就是符合这一条件的每一个 公民的年龄;符合这一条件的所有广州的市 民的年龄就是一个样本.在这个样本中,广 州的市民的人数就是这个样本的容量.
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标准差 和离散系数;
会运用方差、标准差或离散系数判断 一组数据的稳定程度
统计初步
总体和样本
平均数、众位数和中位数
极差、方差、标准差和离 散系数
10.3.1 总体和样本
在统计知识中,我们把所要考察对象的全 体叫做总体,其中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 从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 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
数求得.平均数用符号 x 表示, (也称为算术平
均数)
10.3.2 平均数、众数和中位
2.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有n个数据x1, x2, x3,…..,x n,计算平 均数的公式为:
10.3.2 平均数、众数和中位
例2 华美公司某生产组6名工人生产同一种 零件的日产量分别为:66、68、69、71、 72、74.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10.3.1 总体和样本
想一 想
练习1:某大型购物商场为了了解会员多长时间 会到本商场购买一次商品,而组织市场调查。在 持有该公司会员卡的所有135000名顾客中随机 挑选了500名顾客进行电话询问,请指出本次市 场调查对象的总体、样本和样本容量。
10.3.2 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
1.求和符号 的意义
性质2 性质3
10.3.2 平均数、众数和中位
例2* 已知x1=5, x2=8, x3=9, x4=6
解:
10.3.2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
想一 想
练习2:已知x1=15, x2=18, x3=10, x4=-16
10.3.2 平均数、众数和中位
2.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平均数就是将(总体)各个数值相加除以总个
解:
10.3.2 平均数、众数和中位
想一 想
练习3:数据80,84,85,90,90,91,93 中的平均数是多少?
10.3.2 平均数、众数和中位
2.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若按照“平时成绩占30%、期中成绩占
30%、期末成绩占40%”的比例计算,李亮同 学数学课程平时成绩为80分、期中成绩为70 分、期末成绩为90分。 那么他这学期数学的总评成绩就应该为:
10.3.2 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
例1:已知
10.3.2 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
想一 想
用求和符号 表示下列各和式
练习1
(1)x2 x3 x4 x5 x6
(2)x12 x22 x32 x42 x52
10.3.2 平均数、众数和中位
1*.求和符号 的性质
性质1
10.3.3 极差、方差、标准差和离散系数
1.极差与平均差 一般地,我们将变量分布中最大值与最小
值之差叫做极差,也叫全距.用符号R表示.
极差(R)= 最大变量值-最小变量值
10.3.3 极差、方差、标准差和离散系数
例1 已知某次A组5名学生数学考试成绩为67, 69,70,71,73;B组5名学生数学考试成绩 为:41,68,70,81,90,试求两组学生的 平均成绩,并比较两组学生考试成绩的均衡程度. 分析:虽然两个组的平均成绩相同,都是70 分,但是各组成绩离散程度不同.A组学习成绩 比较平衡,平均数的代表性高,而B组成绩差 别大,平均数的代表性低. 解: (略)
80×30%+70×30%+90×40%=81
这样求出来的数就是统计中常用到的另一种数 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
10.3.2 平均数、众数和中位
一般地,把各指标在总结果中所占的百分比称 为每个指标获得的权重,各指标乘以相应的 权重后所得的平均数叫做加权平均数, 计算公式为:
10.3.2 平均数、众数和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