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燎原》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
最近读了毛泽东主席的文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让我有了很大的感触,这是一个伟人对于那个时代的诠释、是一个赤子对于国家和人民的热爱。
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写出了对于中国前途的担忧,对于革命的坚持,以及对于未来必胜的信心。
读来振奋人心,为之动容。
这本书写于1930年1月5日,它其实是毛泽东写给林彪的一封信。
1930年一月,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与此同时红色政权内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一些领导人作出了一些错误的决定。
面对越来越偏离轨道的革命之路,毛泽东同志撰文指出了“中国革命不仅必然会迎来高潮,而且很快会走向高潮”,纠正了部分同志对中国革命形势的错误估量,指引了全国革命前进的正确方向,坚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争取伟大胜利的立场和信心。
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让全国人民认识到“中国革命高潮决不是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
”这封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
自毛泽东领导工农红军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探索出“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之后,党和红军内部不少人仍然对革命前途表示出悲观情绪。
到了1929年年底,这种情绪依然在党和军队内弥漫。
时任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的林彪在一部分人当中散发了一份对红军前途究竟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信。
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写信给予了答复,批评了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悲观思想。
在信中,毛泽东指出:“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
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
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
由此,“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成了中国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取得彻底胜利的代表性表述。
但是党内一部分同志还缺少正确的认识,他们对时局存在错误的估量,对形势产生悲观的认识,他们虽然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地要到来,却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
他们不赞成争取江西的计划,也没有用这种红色政权的巩固和扩大去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深刻的观念。
他们持有一种“在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错误理论,这种理论并没有认清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的客观事实,并没有认清中国半殖民地本封建社会的国家性质。
这篇文章不仅反驳纠正了党内对革命前途的错误认识,更优先于很多人开始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是对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况,是在党内盛行的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苏维埃精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领导中国革命的毛泽东思想逐步形成并成熟的突出表现。
毛泽东指出的这条道路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毛泽东的这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那时安定了不知多少党内的同志,使他们看到了希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这星星之火,使胜利的红色旌旗飘遍中国,点亮了中国革命的灯塔,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我们党凭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和“艰难奋战而不溃散”的艰苦奋斗作风,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
对照当下,我们重读经典,重温“星火燎原”的理论思想,同样具有很好的现实指导意义。
目前我国面临着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西方思想不断渗入腐化等这些国内形势的严峻挑战,都需要我党有一种清醒认识,当整个社会呈现一种看客情绪氛围时,我们应该有一种积极乐观的向上态度,更应该有一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理论思想去激励我们争取更大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