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实验室标准化建设
健康管理专业建设规划

健康管理专业建设规划根据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健康学院的实际情况和健康管理专业特点,本着客观、规范、可操作的原则,特制定健康管理专业三年建设规划。
通过落实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深化健康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双师型”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强化实训条件建设,为适应健康管理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健康管理人才,保障健康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健康管理专业是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而设置的。
健康管理专业立足广州经济开发区,面向珠三角经济圈,适应经济全球化需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健康管理的实践能力强,毕业生能在各级各类健康管理机构、保险机构、社区、老年公寓(会所)、机关、企事业单位老年活动中心等从事健康体检、疾病筛查、健康风险评估分析、健康指导和干预、客户健康管理、老年保健和服务等健康相关的管理与服务工作。
二、专业建设的整体目标根据广东省人才需求情况及我院实际,在巩固原有教学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将健康管理专业建设成为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特色和一定影响力的专业。
具体目标如下:(1)专业规模:第一年招生人数控制在100人左右,以后每年招生人数稳定增长,三年内,在校生规模稳定在400人左右。
(2)毕业生工作:就业率力求稳定在95%以上。
从“工作力、适应力、求职力、创业力、学习力”,“就业率、对口率、稳定率、晋升率、企业满意率”及“收入水平”等方面考核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3)师资队伍建设:①教师企业研修制度化,使本专业教师具有较强的健康管理行业企业岗位工作能力。
②按1:1的比例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兼职专业带头人、兼职骨干教师及兼职教师。
③五年之内,教师全部获得硕士以上学位或中级以上职称,争取1人获得副高职称。
(4)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扩建现有的校内实践基地。
三年内教学基地总数达到15家,提高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创造条件争取建立校企联合培养班级。
中药学专业申报

皖西卫生职业学院中药学专业发展规划中药学专业是我校新开设的专业,也是学校重点发展的专业之一。
本专业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面向21世纪能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等从事中药鉴定、质量管理、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工作的初、中级专业人才。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中药学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增加且对中药学专业人才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如何使该专业的教育教学适应新形势下行业的发展需要,如何办出中药学专业的特色,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根据本校该专业发展的现状,现对本专业作如下规划:一、师资队伍建设1、聘请高校专家与校内专业带头人(骨干)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组织专业发展研讨会,指导和推动专业、课程建设。
2、加快高学历教师的引进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要求新引进的教师必须具备硕士及以上学历,对现任专职教师,鼓励通过在职读研的方式,取得研究生学历。
同时,鼓励已达到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继续提高学历,攻读博士学位。
3、组成“传帮带”班子,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
组织专职教师每学年利用假日、假期下企业实践锻炼。
组织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参与企业岗位培训教学,提高中青年教师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4、加强年轻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
加强年轻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组织年轻教师参加各类教育教学培训会议,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同时鼓励年轻教师发表论文,申报各类专项课题。
二、课程建设1、加强课程体系研究,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按照能力素质培养目标重构教学内容结构,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以课程开发、教学方法改革,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
2、增加实验课和社会实践课在课程中的比例,加强“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工作,有些课程可以根据企业实际环境设计,在企业实习基地或模拟的实践基地授课。
3、本专业的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重点选用国家规划(精品)高职高专教材。
4、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主干课程建立电子课件,重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电教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增进师生互动。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情况的总结

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情况总结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根据新密市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与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大特色,重点发展三个专业方向,着重培养四种能力的旅游管理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以行业为依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强化校、政、企、研结合办学特色,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经过建设,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取得一些成绩:现对旅游管理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分如下四方面进行总结:一、项目的实施基本情况(一)组织机构建设实行学校和项目负责人的三级管理的制度安排,实行专业建设负责人与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建立专门机构和组织工作团队,明确各细分专业方向及相应教研单位和人员的职责。
在特色专业组织机构建设方面,学校成立有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对专业建设全过程实施指导和监控。
学校教务处负责特色专业的申报、立项与教学质量监控。
旅游专业负责项目具体实施与日常教学管理,教育评估办负责专业质量保障及学生评教,网络中心负责各精品课程网络平台,专业发展涉及到的几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等以及教学团队均有明确任务和责任。
(二)实施程序与措施1、第一步对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国内外现状做全面调查研究。
第二步分析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制订全面的、详细的建设计划。
第三步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发展体系、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人材培养与储备等方面的建设。
2、课程建设与改革方面的措施:(1)加强教学改革力度,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如定期召开教学改革研讨会,采用“平台+模块”的套餐式课程结构组织教学,编写与教材相配套的课件、习题和案例,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如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广泛采用启发式、案例式、模拟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充分借助信息资源、突出多媒体教学优势,强化学生动手、动口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3、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方面的措施:(1)增设实习合作单位;(2)强化实习基地建设:如,围绕本专业建设重点发展的三个专业方向全面开展实习基地建设。
西南交通大学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西南交通大学教务处

《西南交通大学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西南交通大学教务处》摘要:西南交通大学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2)主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30学分左右)、双语教学课程、自学课程、研究型课程、主要实践环节,(3)毕业学分要求(含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自主研学学分)西南交通大学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讨论稿)为适应国家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对各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落实《西南交大“十一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化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决定进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原则意见。
一、指导思想: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理念,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研究型人才。
2、继续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按照“加强通识基础,拓宽学科基础,凝练专业主干,灵活专业方向”的总体思路,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贯通。
3、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逐步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自主研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精炼课堂教学,强化实践教学,多渠道搭建自主研学平台,突出学生获取运用知识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4、根据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性的需要和我校学科专业的不同特点,坚持分类指导,积极推进多规格、多类型、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为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
二、基本原则1、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重视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养与健康人格培育,重视传授宽厚新的综合基础知识,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2、课程体系整合优化进一步处理好通识教育基础、大类学科基础、专业主干与专业方向课程的关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主干学科与相邻学科、课内与课外、教与学等方面的关系。
中职校示范项目建设方案数控技术

专业二:数控技术应用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概述根据市装备制造业对数控技能人才的要求,本专业主要面向及其周边装备制造业的一线操作岗位,培养服务于机电产品制造、汽车制造、模具制造、装备制造等行业,能熟练操作数控机床,掌握数控编程与维修知识,适应生产、建设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合格技能人才。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一是完善校企深度融合“四结合四融合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将课本知识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实训与考证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中融入职业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建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外引内培、专兼结合,重点开展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培养和培训。
三是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建立符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激励考核制度以及项目评估和反馈体系。
1。
需求论证(1)行业背景分析国内制造企业广泛应用机械制造与加工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我国制造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这必然对掌握机械制造与加工技术的技术人才,特别是对一线数控技术工人形成了巨大需求。
近年来,以数控技术为代表的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为市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造就了第一机床厂、齐耀瓦锡兰菱重麟山船用柴油机有限公司、海信模具有限公司、优先出锐工具有限公司等数十家国内著名、有较大国际影响的装备制造企业,形成了地区先进装备制造企业集群的优势.这些企业的发展需要装备高精度数控加工中心、高速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等大量先进的数控设备,需要先进的高速度、高精度的加工技术,引领全省装备制造企业向更高技术发展.与此同时,以模具制造业为代表的众多中小装备制造企业为了提高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和企业竞争力,也在进行设备更新及技术升级改造,大量装备数控机床,数控技术得到普遍应用.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数控人才更是供不应求。
在我校的周边地区,加工业发展十分迅速,为了提高产品制造能力和竞争力,这些企业大量购进数控设备,因此需要大量的数控编程、数控机床操作人才.(2)区域经济发展分析据统计局《2011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装备制造业正强化优势产业集聚效应,总投资1338。
中药专业申报

新野县中等职业学校增设中药专业发展规划中药学专业是我校新开设的专业,也是学校重点发展的专业之一。
本专业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面向21世纪能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等从事中药鉴定、质量管理、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工作的初、中级专业人才。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中药学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增加且对中药学专业人才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如何使该专业的教育教学适应新形势下行业的发展需要,如何办出中药学专业的特色,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根据本校该专业发展的现状,现对本专业作如下规划:一、师资队伍建设1、聘请高校专家与校内专业带头人(骨干)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组织专业发展研讨会,指导和推动专业、课程建设。
2、加快高学历教师的引进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要求新引进的教师必须具备硕士及以上学历,对现任专职教师,鼓励通过在职读研的方式,取得研究生学历。
同时,鼓励已达到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继续提高学历,攻读博士学位。
3、组成“传帮带”班子,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
组织专职教师每学年利用假日、假期下企业实践锻炼。
组织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参与企业岗位培训教学,提高中青年教师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4、加强年轻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
加强年轻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组织年轻教师参加各类教育教学培训会议,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同时鼓励年轻教师发表论文,申报各类专项课题。
二、课程建设1、加强课程体系研究,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按照能力素质培养目标重构教学内容结构,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以课程开发、教学方法改革,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
2、增加实验课和社会实践课在课程中的比例,加强“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工作,有些课程可以根据企业实际环境设计,在企业实习基地或模拟的实践基地授课。
3、本专业的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重点选用国家规划(精品)教材。
4、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主干课程建立电子课件,重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电教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增进师生互动。
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方案

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方案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和山西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大力推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机制创新,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决定组织实施“长治学院学院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强化特色,注重内涵,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学是高校中心工作、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的教育理念,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发展观,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增强全体教职工的服务意识、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科学办学理念,按照“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思路,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强化重点与特色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促进我校本科教育规模、质量、特色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我校建设成为高水平的、地方特色鲜明的综合性教学型院校。
二、总体目标通过实施质量工程,使我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重点突破,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办学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形成重视教学工作、重视教学质量的良好氛围。
通过3-5年的努力,使我校在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管理水平等方面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建设要求、具体目标与建设思路(一)专业建设建设要求:根据学校特点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适时调整专业结构,注重培育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并不断加大建设力度,逐步形成专业品牌和特色;进一步加强新上本科专业的建设,紧紧围绕农、工、理、管等学科领域进行专业布点,积极加强学科专业间的交叉与融合,大力培植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相关的专业生长点。
课程群模块化实践教学(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课程群模块化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本文将从课程群模块化实践教学的定义、意义、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程群模块化实践教学的定义课程群模块化实践教学是指在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知识结构进行模块化设计,通过实践环节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课程群模块化实践教学的意义1.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群模块化实践教学通过实践环节,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尝试、探索和实践,这种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群模块化实践教学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4. 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实践教学,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程群模块化实践教学的实施策略1. 优化课程体系(1)合理设置课程模块:根据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将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使课程之间相互衔接,形成有机整体。
(2)调整课程结构:适当增加实践性课程,降低理论性课程比例,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充足时间。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
(2)聘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经验。
3. 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1)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根据专业特点,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平台。
(2)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空间。
本科化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

Univ. Chem. 2023, 38 (11), 69–75 69收稿:2023-03-02;录用:2023-04-26;网络发表:2023-06-26*通讯作者,Email:*****************基金资助: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改工程建设项目(粤高教函[2023] 4号,粤教高函[2021] 29号)•教学研究与改革• doi: 10.3866/PKU.DXHX202303015 本科化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阮文红,姜久兴,章明秋,李厚金,朱芳*中山大学化学学院,广州 510006摘要:以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培养为目标,提出并构建了“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研究型”的实践教学体系。
结合本学科优势和化学类专业特色,通过优化实践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加强师资与条件保障,推动学生参与创新及实践等举措,有力地支持了高水平本科化学人才的培养,提升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本科化学;实践教学;课程;平台;创新中图分类号:G64;O6Reform and Explor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Undergraduate Chemistry MajorWenhong Ruan, Jiuxing Jiang, Mingqiu Zhang, Houjin Li, Fang Zhu *School of Chemistry,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China.Abstract: We proposed and built the “integrated, multi-layer, open-type and research-based”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with the goal of developing inventive, practical, and cross-disciplinary talents. Incorporating the benefits of the chemistry discipline and the traits of the specialty, we improved the practice curriculum, changed the practic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continuously strengthened the capacity-building of teacher staffs and the assurance of resources and conditions, and encouraged students to take part in the innovation plan.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abilities is successfully encouraged via methodical reform, and students’ inven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skill are raised.Key Words: Undergraduate chemistry; Practice teaching; Curriculum; Platform; Innovation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1]。
模块化课程建设的指标体系研究

模块化课程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模块;模块化课程;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7-0082-02
. All R教ig育h教ts学质R量es关e系r到ve人d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同时 传统模式,改变传统“以教师主体为导向”为“以能力为导
能力。 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能力本位教育)[3], 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也会影响其知识价值的意义。
其模块是以执行能力为依据来划分成各种能力子模块,
3.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培训活动提高技能能力和认知能力, 培养职业素质
传统教学知识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
也是衡量教育服务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海南自 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让学生在毕业时既具备素质能
由贸易港建设的大背景下, 就需要有更高水平的教育服 力又具备专业能力;改变传统的“一支笔”为“线上线下融
务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也要从人才培养体系着手, 合”式教学手段;改变传统“一言堂”为“角色互换”式教学
解决的能力。
模块化课程建设按照五大指标,即从教学队伍、教学
四、模块化课程的教学模式
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教学效果着手。 1.教学队伍 作为模块化课程建设的教学队伍, 重点是课程负责
人和主讲教师要有课程教学的丰富经验, 课程负责人在 课程教学中要有独到的见解和创新思维; 教学队伍结构 要相对合理,整体素质要相对较高,教师要不断开展教学 改革和教学研究。
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全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
方位改革。 这种改革不是形式上的改革,而是深层次改变 〔2007〕1 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
加强实验教学 创建多层次模块化实验教学新体系

实验项 目, 成 适 应 化 学 学 科 特 点 及 化 学 自身 系 形 统性 和科 学性 的实 验课 程 体 系 是我 们 面临 的改革
课题 _ 。为此 , 3 ] 探讨 化 学 实 验课 程体 系 的模块 化 , 以模 块化 的基 本 操 作 和 技 能 培养 为 主 线 , 实验 对
V 11 ,o2 o.7 N .
Jn ,0 8 ue 20
加 强 实 验 教 学 创 建 多 层 次 模 块 化 实 验 教 学 新 体 系
丰
摘
利, 高倩 倩
( 吉林农业科技学 院文理学 院, 吉林 120 ) 3 11
要: 打破原化 学实验教 学的体 系, 建设模块化的 化学 实验课 程体 系, 以模块化 的基 本操作 和技 能培养 为主线 , 对
FE NG 1 L .GA0 a qa Qin in
四结合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方案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四结合四融合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方案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四结合四融合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方案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是我校重点建设专业,主要面向青岛及山东半岛装备制造业,培养熟练机电设备操作与维修、机电产品设计与工艺、电气设备安装调试以及机电产品营销和技术服务等提升装备制造业需要的技能人才。
“四结合四融合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将实训环节与职业资格相结合,推动实训教学模式创新;将实习岗位与就业岗位相结合,促进学生“零适应”就业。
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融合,实施“训证岗”一体化建设;课程实习与技能大赛相融合,实施“学训赛”一体化建设;专业教师与技术专家相融合,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学校考核与企业评价相融合,构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
“毕业证+职业资格证”相结合,搭建学生顺利就业的通道。
通过实施“四结合四融合双证书”为内涵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专业目标更加明确,课程设置更加清晰,师资队伍结构更加合理,实训条件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不断完善实施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建设思路(一)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学校领导、部分用人单位专家、专业骨干教师组成,每年的12月份进行专业发展与下年招生的研讨会,通过调研发现,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等岗位的社会需求量较大,我们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通过“增”、“删”、“合”等手段,重组与优化教学内容,体现职业特色,加强这方向的教学强度,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
(二)制定校企深度融合的“四结合四融合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2013年11月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召开了年度第一次会议,会议起草并通过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及组织机构。
会中,校企双方人员针对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构建了校企深度融合的“四结合四融合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
“四结合四融合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流程图(三)多方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为彰显职业教育的特点,通过调研收集和分析机电专业社会人才需求状况信息,了解社会、行业以及企业对机电专业人才知识、技能、素质要求的变化和趋势,结合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四结合四融合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确定本专业培养的目标为:按照国家教育方针,围绕青岛及周边地区经济对机电技术应用领域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备从事机电技术工作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熟练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维修等操作技术的一线技术工人及机电产品营销人员。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与模块化教学实施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与模块化教学实施【最新版】目录1.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与意义2.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3.模块化教学实施的具体措施4.模块化教学实施的效果与挑战5.未来发展方向与建议正文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与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越来越大,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这个背景下,高质量发展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
职业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与模块化教学实施,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同时也能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三、模块化教学实施的具体措施模块化教学实施要求教师根据课程的模块化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实践教学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成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确保教学质量。
四、模块化教学实施的效果与挑战模块化教学实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实践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然而,模块化教学实施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资源配置、教学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五、未来发展方向与建议未来,职业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与模块化教学实施需要进一步加强,具体建议如下: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
2.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质量。
3.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结合。
4.加强与企业合作,提高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实践性。
总之,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与模块化教学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环艺专业方案

(3)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环保、绿化等社会公益活动,提升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四、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方资源,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2.政策保障:制定相关政策,为项目实施提供支持。
3.经费保障:合理分配经费,确保项目各项措施的落实。
(3)推动课程改革:鼓励教师开展课程改革,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学。
3.产学研合作
(1)加强与企业合作:与知名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和就业机会。
(2)共建产学研基地:与企业共建产学研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3)举办产学研活动:定期举办产学研论坛、讲座等活动,加强学术交流,促进专业发展。
环艺专业方案
第1篇
环艺专业方案
一、项目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环艺专业在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提升环艺专业水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本项目旨在制定一套合法合规的环艺专业方案。
二、项目目标
1.提高环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高素质环艺专业人才的需求。
2.政策保障:制定相关政策,为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支持。
3.经费保障:合理分配经费,确保项目各项措施的落实。
4.监督保障:建立项目监督机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五、项目预期成果
1.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毕业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课程体系更加完善,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
3.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2024年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工作计划样本(三篇)

2024年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工作计划样本在____年,我市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发展将以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方针政策和____为指导思想,秉承服务社会、促进发展的宗旨,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紧紧围绕市教育部门的总体目标,结合区域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的创建要求,我市将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发展,旨在构建具有地方经济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及以社区教育为核心的终身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以下为具体工作目标和主要工作内容:一、工作目标1. 确保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稳定,实现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招生比例达到6:4,力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达到____人。
2. 加快推进职教中心东山校区建设,完善实训中心实习工厂用房建设,增添必要实训设备。
3. 创建____个紧缺人才基地,争取省级、大市示范专业各____个,努力将职教中心建设成为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4. 提升职教中心“双师”型教师比例至____%以上,毕业生双证获取率至____%以上,就业率至____%以上,提高高就业率,同时在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中取得优异成绩。
5. 积极推动乡镇成人(社区)教育中心建设,逐步完善成人教育管理体制,确保社区教育中心达到省级建设标准,满足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的创建需求。
6. 完成各类培训任务,包括农村从业人员培训率达到____%以上(____万人次以上),培训转移____名左右劳动力,培训____名左右农村致富骨干,重点推广____个科技致富项目;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全员培训率达到____%以上;组织职校学生参加国家和省外语、计算机考试,合格率达到____%以上。
7. 创建3-4所镇江市社区教育中心,4-5所镇江市示范村(企)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____个。
8. 深化对民办教育的指导与规范,依法审批、管理,促进民办教育的和谐协调发展。
二、主要工作(一)职业教育工作1. 确保招生工作的有效性,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提升高中入学率。
教育行业教学质量提升手册

教育行业教学质量提升手册第1章教学质量提升的理念与战略 (4)1.1 教学质量提升的意义与价值 (4)1.1.1 提升学生学习成果 (4)1.1.2 培养高素质人才 (4)1.1.3 增强教育机构竞争力 (4)1.1.4 促进教育行业发展 (5)1.2 教学质量提升的战略规划 (5)1.2.1 明确教学质量提升目标 (5)1.2.2 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5)1.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5)1.2.4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5)1.2.5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5)1.2.6 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5)1.2.7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6)第2章教师队伍建设与提升 (6)2.1 教师专业素养与能力培养 (6)2.1.1 加强教师专业培训 (6)2.1.2 鼓励教师自我提升 (6)2.2 教师激励与评价机制 (6)2.2.1 完善教师激励机制 (6)2.2.2 构建多元化教师评价体系 (6)2.3 教师团队协作与交流 (7)2.3.1 搭建教师团队协作平台 (7)2.3.2 加强教师校际交流 (7)第3章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 (7)3.1 教学内容设计与优化 (7)3.1.1 紧跟时代发展,更新课程内容 (7)3.1.2 突出学科特点,强化实践教学 (7)3.1.3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8)3.1.4 强化课程体系建设,提高课程质量 (8)3.2 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8)3.2.1 引导式教学 (8)3.2.2 互动式教学 (8)3.2.3 情境式教学 (8)3.2.4 翻转课堂 (8)3.2.5 混合式教学 (8)3.3 教育信息化与教学融合 (8)3.3.1 优化网络教学资源 (8)3.3.2 创新在线教学模式 (9)3.3.3 构建教育信息化平台 (9)3.3.4 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 (9)3.3.5 促进教育公平 (9)第4章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 (9)4.1 课程体系设计原则与目标 (9)4.1.1 原则 (9)4.1.2 目标 (9)4.2 课程内容整合与更新 (9)4.2.1 整合 (9)4.2.2 更新 (10)4.3 课程实施与评价 (10)4.3.1 实施 (10)4.3.2 评价 (10)第5章学生学习效果评估与提升 (10)5.1 学生学习效果评估体系构建 (10)5.1.1 评估原则与标准 (10)5.1.2 评估方法与工具 (11)5.1.3 评估流程与实施 (11)5.2 学习策略指导与培训 (11)5.2.1 学习策略概述 (11)5.2.2 学习策略指导 (11)5.2.3 学习策略培训 (11)5.3 学业辅导与个性化发展 (11)5.3.1 学业辅导策略 (12)5.3.2 个性化发展指导 (12)第6章教学环境创设与优化 (12)6.1 物理环境创设与布局 (12)6.1.1 教室布局 (12)6.1.2 教学资源布局 (12)6.2 心理环境营造与优化 (12)6.2.1 师生关系 (13)6.2.2 同伴关系 (13)6.3 教育资源共享与利用 (13)6.3.1 校内资源共享 (13)6.3.2 校外资源共享 (13)第7章教育科研与教学质量提升 (13)7.1 教育科研的意义与作用 (13)7.1.1 提升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13)7.1.2 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14)7.1.3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14)7.1.4 培养创新型人才 (14)7.2 教育科研成果的应用与推广 (14)7.2.1 建立健全教育科研成果转化机制 (14)7.2.2 促进教育科研成果与实践相结合 (14)7.2.3 加强教育科研交流与合作 (14)7.2.4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广教育科研成果 (14)7.3 教育科研与教师专业发展 (14)7.3.1 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素养 (14)7.3.2 激发教师教育教学热情 (15)7.3.3 促进教师团队建设 (15)7.3.4 培养教师教育教学创新能力 (15)第8章家校合作与教学质量提升 (15)8.1 家校合作的意义与价值 (15)8.1.1 增强教育效果 (15)8.1.2 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15)8.1.3 提高家长教育素养 (15)8.1.4 增进家校互信 (15)8.2 家校沟通策略与技巧 (15)8.2.1 建立多元化的沟通渠道 (15)8.2.2 尊重家长,平等沟通 (16)8.2.3 突出重点,明确目的 (16)8.2.4 耐心倾听,了解需求 (16)8.2.5 定期反馈,持续关注 (16)8.3 家校共育实践与创新 (16)8.3.1 家校共育课程开发 (16)8.3.2 家校共育活动策划 (16)8.3.3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16)8.3.4 家校共育评价体系 (16)8.3.5 信息技术支持 (16)第9章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7)9.1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原则 (17)9.1.1 系统性原则: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涵盖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环节,形成完整的闭环管理。
实验室三化建设

实验室三化建设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实验室作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其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实验室三化建设——标准化、规范化与信息化,已成为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保障实验数据质量、促进科技创新的关键途径。
本文将深入探讨实验室三化建设的内涵、意义及其实施路径。
一、实验室标准化建设(一)标准化的概念与意义标准化是指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和协调的目的,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在实验室建设中,标准化意味着实验设备、实验方法、实验环境等各方面的统一和规范,有助于消除实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提高实验数据的可比性和可靠性。
(二)标准化建设的实施要点1. 设备标准化:选购符合国际或国家标准的实验设备,确保设备性能稳定、测量准确。
2. 方法标准化:制定并执行统一的实验操作规程,减少人为误差,提高实验重复性。
3. 环境标准化:对实验室的温度、湿度、清洁度等环境因素进行严格控制,确保实验条件的一致性。
二、实验室规范化建设(一)规范化的概念与意义规范化是指按照既定的规则、程序进行操作,使事物达到预定的标准或状态。
在实验室建设中,规范化强调实验室管理的系统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是保障实验室安全、高效运行的基础。
(二)规范化建设的实施要点1. 安全规范化: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化学品管理、生物安全、辐射防护等,确保实验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2. 质量规范化:建立实验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实施从样品接收到数据报告的全过程质量控制。
3. 管理规范化: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包括人员管理、设备管理、项目管理等,实现实验室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三、实验室信息化建设(一)信息化的概念与意义信息化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
在实验室建设中,信息化能够提升实验室管理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提高实验数据的处理效率和使用价值。
(二)信息化建设的实施要点1. 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配备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网络设备等,构建稳定、高效的实验室信息平台。
深化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探索与思考

2 1 年2 0 0 月
济南职业学 院学报
J un o J a o a o M C n g o r ̄ f i nV c t n o e e n i
F b.01 e 2 0
第1 ( 期 总第 7 期 ) 8
N .(eil o7 ) o1S r .8 aN
深化课程体系及教学 内容改革探索与思考
一
随着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不断推进, 程体 课 系及 教 学 内容 改 革 逐 渐 成 为了热 点与 方 向, 是 也 努力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 如何 科 学地构建课程体系及适应高职教育特征的教学内 容改革 , 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与实践 。 课程体 系构 建 要科 学化 与合 理化
中图分 类号 : 1 .1 G7 92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6 3 4 7 2 1 ) 1 0 3 — 3 1 7 — 2 0(0 0 0 — 0 9 0
业选修课 程模 块 、 共选修课模 块 ) 素质 拓展 公 、 模 块、 集中实践模 块 ( 含基本素质训练模块、 专业 基 础技能训练模 块、 专业综合技 能模 块 ) 等五大 课 程模块构成 。 在课 程体系开发上目前主要是 基 于工作过程系统化 、 职业能力标准 模块化 、 D O C I 设计课 程体系等模 式进行。 当然, 法无定法 , 在课 程体系开发过程中会不断涌现更多更好的开发模 首先, 重视前期 调研工作 。 个专业 从设 立 各 之 初就 要通 过广 泛 的调研 与分 析, 确定职 业 能 式 , 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 中可以多借鉴别人 的新 力、 提炼典 型工作任务 、 明确教学 内容 、 构建课程 方法新思路, 逐渐完善与改进。 体系。 调研 的范 围要 向深度与广度展开。 要有 国 实践思考: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 可以考虑课程 家、 省市各 种相关 统计数 据, 也要 有企事业单位 的设 置与职业 资格认证之间对接 上多下功夫, 更 具体 岗位能力需求分析, 还要有新技术新工 艺的 好地配合高职院校实行的 “ 双证书” 制度。 发 展动 向调研 。 些关 键数 据对 课 程开设 的必 这 二、 课程体 系开发 需要行 业、 业人 员的 参与 企 要性 、 重要性 , 及进 一步确立专业核心课 程具 有 首先 , 高职教育与社会市场 经济的关 系非常 很好 的参考价值 。 密切, 社会发展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主动力。 这就决 其 次, 在课 程设 置方面, 适当增 加实践环 节 定了高职教育课 程要主动适应社会市场经济的需 比重, 在理实一体化课程开发上狠下功夫。 前, 目 要, 才有生命力。 课程体系的开发如果没有行业 、 我校多数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达到了一半理论与一 企业人 员的参 与, 等于闭门造车 , 就 不适用。 学校 半实践 的课 时分配 比例。 上学年度我校开设 的 应积极鼓励与引导各二级院系在开发课程体系的 从 课程来看, 实践课 时平均已达到总课 时的4.%。 1 同时, 2 充分吸纳行业企业的一线骨干及管理人员, 但是, 在提 倡增加实践课 程 比例 时, 也需要一 个 并 建 立 相应 的规 章 制度 。 度, 并非实践课程 越多越好。 过多则会 将高职教 其次 , 建各专业建 设 委员会, 组 充分 吸纳行 育 引入 培训教 育 的误 区。 业 人 才作为委员, 过专业建 设研讨会 、 通 专业 建 再次, 重视课 程体系开发的模式化 。 课程体 设论 证会等多种形式 , 开展课程体系与教学 内容 系通常由通识教育模块 、 专业技术课程模块 ( 含通 改革讨论 , 听取行业 人士的意见及建议 。 如果按 用技术 课程、 专业核心课 程 ) 选修课程模块 ( 含专 专业 来建立建 设委员会显得比较 细的话, 则可以
实践教学基地_新工科(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工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新工科教育作为一种以培养适应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工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实践教学基地作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其建设和发展对于推动新工科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践教学基地的内涵与功能1. 内涵实践教学基地是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集教学、科研、生产、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平台。
它包括实验室、实习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等多种形式,是高校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
2. 功能(1)培养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基地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提升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锻炼自己的平台,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组织协调等综合素质。
(4)促进产学研结合。
实践教学基地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新工科背景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关键要素1.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1)构建模块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特点,将实践教学课程划分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和创新创业实践等模块,实现实践教学课程的系统化和模块化。
(2)加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融合。
将实践教学融入理论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1)完善实验室设施。
加大对实验室的投入,提高实验室设备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
(2)拓展实习基地。
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一批高质量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机会。
(3)建设产学研合作基地。
与企业、科研机构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为学生提供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环境。
3. 提高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水平(1)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化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实验室标准化建设推动教学工作再上新的台阶合肥学院二零一三年三月深化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实验室标准化建设推动教学工作再上新的台阶——在合肥学院第三次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副院长陈啸各位老师、同志们,同学们:今年1月,教育部召开了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袁贵仁部长作了重要讲话,围绕着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今天我们隆重召开学校第三次教学工作会议,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第二次教学工作会议以来教学工作好的做法和经验,研究分析学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规划和部署今后一个时期学校的教学工作,统一思想,扎实工作,在教学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具体要求,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
下面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教学工作报告,报告的题目是“深化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实验室标准化建设、推动教学工作再上新的台阶”,请大家讨论,并提出意见。
一、两年来教学工作简要回顾2011——2012年是国家教学质量工程收官和学校实施“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学校坚持科学发展,锐意改革,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以质量工程建设为引领,以“三建一改”为重点,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为突破,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依托,以“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为保障,不断推进各项教学改革和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和新的进展。
(一)深化教育理论研究,凝聚改革发展共识学校制定了“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以及学科专业建设、人才与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工作、对外交流与合作、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建设和党的建设七个专项规划,明确了学校“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主要任务。
2011年,学校成立发展规划处及应用型高教研究所,围绕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最新动态以及学校改革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为学校党委、行政决策提供参考,为学校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
编印了10期《应用型高校探索》,承办了第五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研讨会”和“中德应用型人才培养研讨会”,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加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从组织、制度和管理上确保改革与理论研究深入持久进行。
2012年,院级教学研究项目有210多项立项,在此基础上获省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6项、一般项目12项,全校共申报140余项。
获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详见“合肥学院省级质量工程汇总表”)。
同时,学校还从申报的20个团队中遴选出4个优秀教学科研团队进行表彰。
系统学习了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了“我为学院发展献良策”活动。
同时,学校还先后召开了“人才培养方案及卓越计划、特色专业建设研讨会”、“贯彻十八大会议精神,深化教学改革研讨会”、“青年教师‘模块化课程教学’培训会”、“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暨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工作会议”、“高举深化教学改革大旗,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研讨会”等会议,编印出版了《走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和《基于能力导向的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两本专著。
通过以上举措,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凝聚了发展共识,形成了发展合力,有力推进了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改革。
(二)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为适应合肥市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和产业转型发展的需要,保证新专业申报设置的科学合理,学校建立了有政府、行业、企业各界人士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申报时,充分听取校外委员的意见,确保专业设置贴近社会需求。
2010年,学校增设建筑学、动画设计2个新专业。
2012年,又新增了交通工程、能源化学工程、软件工程、会展艺术与技术4个合肥市急需的新专业。
同时,加大对新专业建设的资金投入,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新建建筑模型实验室、三维动画实验室、交通工程实训中心、软件工程实训中心、会展艺术与技术专业实验室。
在人才引进上向新专业倾斜,建筑学、动画设计两专业新引进7名教师。
为了进一步提高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学校还加强了对传统优势专业的内涵建设和改造,如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等专业,在保持原有特色和优势基础上,从模块化课程设置、双能型师资配备、校企工程实践中心和企业嵌入式实验室建设与改造等方面进一步优化。
2010年,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列入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自动化专业入选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经过几年坚持不懈地努力,学校专业布局基本到位,已经建成以工、经、管为主,文、理、教育、艺术协调发展,覆盖多学科门类的49个本科专业,其中,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院级特色专业8个。
现有专业体现了应用性,与地方主导产业匹配度高,基本涵盖合肥市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化工、现代物流、家电等主导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2年度,完成酒店管理、秘书学2个新专业的申报工作。
继续教育加快专业结构调整,新增相关专业,新建教学站点,拓宽办学渠道,增强办学效益。
2012年,新增设了土木工程、工程管理、旅游管理三个专升本专业,“学前教育”高起本专业(函授),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物流管理、旅游管理三个专科专业,共录取新生4293名,是2011年录取新生总数的1.7倍,继2011年后又创历史新高。
与陆军军官学院联合培养计算机技术、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领域的工程硕士(GCT)。
学校还利用国际合作优势,积极推进对外合作专业的建设。
目前,学校开设了12个中外合作培养专业。
2010年,合肥学院与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等德方高校共建的“合肥德国应用科学学院”正式成立并对外招生。
2011年,教育部批准的安徽省第一个对外合作办学项目——我校中德合作物流管理专业正式对外招生。
2012年,教育部又批准了我校中德合作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合肥学院成为省内唯一拥有两个教育部批准的对外合作专业的学校。
(三)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以及产业转型的需要,坚持开放办学,将校地互动贯穿其中,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全面修订2010级和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把学科导向向专业导向、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的先进理念固化到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中。
在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中,其中22个专业以专业为导向,能力为核心,模块化课程为内容,形成具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结合“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的建设,积极探索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新途径。
2011年,我们对“卓越计划”工作方案进行了修订,方案充分借鉴了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工程师培养的成功经验,紧密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体现了“工程化为中心、应用型为导向、校企共同培养”的教育理念。
如:计科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联合文思创新等企业实行“企业课程嵌入(大一至大三)+企业轮岗实习(大四)”的两段式软件人才联合培养模式等。
目前,共有三个年级346名学生参加“卓越计划”。
三是在新办的“物流管理”专业中,中德专家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该项目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合作,是德国DAAD教育输出重点项目,也是安徽省第一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通过合作办学,近距离观察了解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进一步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四是结合专业硕士培养试点工作,探索从学士到硕士的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的构建。
2011年,学校获批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开始招收工程硕士环境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
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突出了人才培养的职业性与适应性要求,改变了单一以学校为主的传统人才培养格局,构建了行业、企业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近年来,学校生源数量足、质量高,社会声誉好。
2012年,学校文、理科二本招生投档最低分分别高出省二本最低控制分数线28分和43分,分列全省二本院校第二和第四名。
完成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录取硕士研究生17名。
学校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
(四)加强建设培养工作,促进教师能力提升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双能型”师资队伍作为支撑。
一是坚持培养、引进并举,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目前,学校专任教师744人,教授63人、副教授231人,教授、副教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8%,专任教师中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占专任教师总数75.5%,博士100人。
两年来,新增教授16人、副教授53人,博士27人。
为解决学院工科系实验师资队伍薄弱问题,学校修订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引智)实施办法》,建立引进人才专项基金并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管理,2011年起,每年获批50名左右的进人计划,其中有10名指标专门用于引进实验教师。
同时,给予实验岗位人员特殊补贴,较好的稳定了实验教学队伍。
二是采取“双聘双挂”等措施,推进“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先后选派20多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对新进硕士年轻教师实行导师制,安排从事“三助”(辅助科研、辅助实验、辅助管理)工作,帮助年轻教师尽快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同时,学校还先后选送40多名教师攻读硕博学位,选派15名教师赴德、韩、美等国进修,选派55名教师参加国家精品课程的培训。
成立了教师能力发展中心,制定全校教师能力提升计划,组织开展提升教师能力的各项工作。
三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氛围。
两年来,1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人评为省级教学名师,3人获省级教坛新秀奖,省级教学团队获批2个,1人获优秀教学管理工作者。
评选“三育人”先进个人、师德建设先进个人69人,院级教学名师5人,13人获院级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奖,38人获教学质量奖,34人获院级教学管理先进个人。
(五)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促进教学方法创新在第二次教学工作会议上,学校明确提出了“三建一改”的目标任务。
两年来,相关职能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围绕着应用型人才的本质特征和属性,以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为目标,把课程模块化作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积极推进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是通过交流学习,转变教学理念。
首先印制并发放了模块化教学改革辅导材料,组织教师全面学习。
同时,组织项目负责人和模块负责人近70人次赴德国和国内有关高校参加第四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南京应用型高等教育论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