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运移与成藏

合集下载

油气聚集与油气藏的形成

油气聚集与油气藏的形成

油气聚集与油气藏的形成油气在生成后,沿着一定的孔隙或者裂缝发生运移。

在油气运移一定的距离之后,必然会因为某些地质因素聚集成藏。

本文将从油气聚集的场所-圈闭,油气聚集的机理以及油气聚集的条件等个方面对油气藏的形成进行阐述。

首先,油气聚集的场所-圈闭。

当油气在地下运移时,在一定条件下停止运移而集中聚集起来,而这样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场所,我们称之为圈闭。

圈闭具备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储集层,二是封闭条件。

储集层是圈闭的主体部分,为油气的储存提供空间,其封闭条件主要包括盖层和遮挡物,主要作用是阻止油气的运移散失。

圈闭的大小,主要是由圈闭的有效容积确定的。

它表示能容纳油气的最大体积,是评价圈闭的重要参数之一,当储集层厚且平缓时,最大容积取决于:闭合面积,闭合高度和有效孔隙度。

溢出点是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点位。

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

闭合度是指圈闭顶点到溢出点的等势面垂直的最大高度。

闭合面积在静水条件下是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定的封闭区的面积,或者更确切地说,是通过溢出点的水平面与储集层顶面及其他封闭面(如断层面、不整图一圈闭参数示意图合面、尖灭带等)所交切构成的封闭区(面积)。

在动水条件下,是通过溢出点的油气等势面与储集层顶面非渗透性盖层联合封闭的闭合油气低势区。

当油气在单一圈闭中聚集后,就形成了一个油气藏,是地层中油气聚集的基本单位。

所谓单一圈闭,就是指由同一要素控制,具有单一储层,为统一压力系统和有同一油水界面的圈闭。

不同圈闭形式如图二所示。

如果圈闭中的油气聚集数量足够大,具有开采价值,则称为商业油气藏,如果油气聚集数量不够大,没有开采价值,就称为非商业性油气藏。

图二非单一圈闭示意图在一个油气藏内(图三),垂向上,由于流体比重的差异,重力分异结果使油、气、水的分布呈现:气在上,油居中,水在下的分布特征,它们之间的分界面为油-气界面和油-水界面。

静水条件下,这些分界面近于水平,而动水条件下,这些分界面发生倾斜,倾斜程度取决于水动力的强弱。

石油地质学 第五节 油气藏形成的条件

石油地质学 第五节    油气藏形成的条件
二、充分条件
油气藏形成的充分条件是指上述基本要素在时空上的 良好匹配,既有充足的油气源、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和 大容积的有效圈闭。
三、成烃坳陷和充足油气源
(一)成烃坳陷
(1)成烃坳陷概念及其与油 气聚集区关系 成烃坳陷:盆地中分布成熟 烃源岩或成烃灶的深坳陷区。 成烃坳陷与油气聚集区关系:
(a)成烃坳陷提供油 气聚区所需的油气。
(1)油气丰度 油气丰度:单位面积成烃坳陷所生成的可采油气储量。 按油(气)丰度通常将含油气盆地(坳陷)分成三
个等级: (a)丰富的(>2×104 m3 / km2); (b)中等的(0.2×104 m3—2×104 m3 / km2 ); (c)差的(< 0.2×104 m3 / km2 )。
成烃坳陷所具有总的生成的可采油气储量 (Q)是该坳陷面积(S)与油气的丰度乘 积。
包裹体均一温度(℃)
25
25
20
S74井 5468.8-5729.9 20
15
17块样品,274个测点 15
S79井 5530.84-5703.64
10
10块样品,185个测点
10
个数
5
5
0
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170 180 190 200 210
f.临界含油饱和度(临界油析出因子):油、水共存条件下, 油开始排出所应有的最低饱和度。或油、水共存条件下,油相对渗透率 为零时,最大含油饱和度。不同的烃源岩在不同条件下,其值不同,一 般在10%-20%,但可能低到1%。
g.聚集系数(运聚系数):油气地质储量(聚集量)与生油 量之比。统计表明,石油运聚系数多为3%左右,最高达35%。天然气运 聚系数一般在0.5%-2%。

第八章 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

第八章 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
12
第八章 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
第三节 油气藏类型
3.与地下柔性物质活动有关的背斜油、气藏 由于地下柔性物质受不均衡压力作用而向压力低的上方流动,使上覆地层弯曲变形而 形成的背斜圈闭,在国外有广泛的分布。地下柔性物质常见的有盐岩和泥质岩类,即常见 为盐丘和泥火山,其中以盐丘为主,与这种类型油气藏相伴生的还有其他类型的油气藏。 4.差异压实作用有关的背斜油气藏 在古侵蚀面上常存在各种地形凸起,可以是结晶基岩,致密坚硬的沉积岩及生物礁块 等。在沉积过程中当新的沉积物堆积时,凸起上堆积较薄,而凸起的周围堆积较厚,因而 在成岩过程中,由于沉积厚度不同,负荷相差悬殊,因此产生差异压实作用,即凸起顶部 压实程度较小周围压实程度大,结果在凸起的上覆岩层中,形成背斜构造 (常称披盖构造)。 其特点是凸起上部背斜常反映下伏古地形凸起的分布范围和形状,但其闭合度总是比古地 形凸起的高度小,并向上递减直至消失,倾角也向上变小。这种构造往往聚集丰富的油气 而形成油气藏。
课本:正常、侧变式、顶生、自生自储自盖;
7
第八章 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
第二节 油气藏形成
不同的圈闭类型决定了不同的油气藏类型和勘探方法,圈闭的位置和埋藏深度是设计 探井井位、井深的依据之一,而且圈闭容积的大小又直接影响油气藏中油气的地质储量, 所以研究圈闭是非常重要的。 圈闭的最大容积 圈闭的最大容积是指某一圈闭内可以容纳流体的最大容量。决定于储集层的有效厚度、 孔隙度和圈闭的闭合高度以及闭合面积,是评价油气藏的一个重要依据。 以背斜圈闭为例,说明溢出点、闭合高度和闭合面积 a溢出点:流体在圈闭中聚集直到不能再容纳时开始向外溢 出,此时圈闭中容纳的流体量达到其最大容积,
1
第八章 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
第一节 油气运移migration

油气运移与成藏

油气运移与成藏

油气运移与成藏 文献阅读 Ⅲ
海洋和石油地质学
烃源岩和天然气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以及他们在波兰外喀尔巴阡山 的中心部分起源相关性
油气运移与成藏
文献阅读 Ⅳ
有 机 地 球 化 学
波兰复理石喀尔巴阡山和中生代基底和渐新世硅乳石页岩有机相的 石油/烃源岩的相关性:从含水热解实验得出的见解
油气运移与成藏 文献阅读
罗世地层是古生代和中生代储层的潜在烃源岩。外喀尔巴阡山脉早白垩系-早
第三系砂岩层的31个天然气样品和8个取自于古生代-中生代基底的砂岩和碳 酸盐岩储层的天然气样品进行分子分析和同位素分析来确定他们的起源。
油气运移与成藏 文献阅读
研究方法
岩 石 筛 选 热 解 分 析
镜 质 体 反 射 率
稳 定 同 位 素 分 析
文献阅读
两种不同的有机硅乳石页岩相曾经被研究过。一种有机相有较高的碎屑沉积物 沉积并且包含II型干酪根。其他的有机相有较少的碎屑沉积物沉积,包含IIS型干
酪根。两种有机相的代表性岩样被用来确定非混相石油的动力学参数。
等温含水热解 研究方法 非等温开放系统热解 埋藏史研究
油气运移与成藏 文献阅读
岩样ST-4[u]取自于喀尔巴阡山脉前缘东部的鲁本卡河流北部河岸,高硫岩 样。岩样RR-45[2]采集于喀尔巴阡山脉前缘Zdroj-Rudawka Rymanowska有着广 泛硅乳石页岩露头的地区(岩样采集区见上图)。
文献阅读
4.正常油样分析 通过API重力、硫含量、组分百分含量和碳稳定同位素来分析研究区 收集的三十个天然油样本。用前述方法在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在三十个油样 中挑选十六个样本进一步来做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析。
右图为Skole和Dukla单元硅乳石样 本排驱油的含水热解实验所得的API、硫 含量和研究区的天然油含量。右图表明 喀尔巴阡山脉前缘中生代基底的天然油

煤成油生成_运移与油气藏形成

煤成油生成_运移与油气藏形成

第28卷第1期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Vo l.28 N o.1 1999年1月 Jour na l o f China U niver sity of M ining&T echno lo gy Jan.1999煤成油生成、运移与油气藏形成*赵长毅(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北京100083)摘要 建立了沼泽相泥岩作为烃源岩的评价标准;指出下三角洲平原分流间湾沼泽是煤成油源岩发育的有利场所;煤成油有两个阶段,早期成烃特征明显;煤成油的排驱具有较湖相泥岩更大的地质色层效应,低成熟时期有利于煤成油的排驱和运移,烃类通过相互连通的孔隙网络和裂隙与疏导层相连,构成煤成油排驱运移的主要通道.煤成油藏的形成是特定地质条件下的产物.关键词 煤成油,源岩评价,生烃模式,排驱,油气藏中图分类号 P618.11作者简介 赵长毅,男,1962年生,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1 含煤有机质丰度评价煤成油系指煤及含煤分散有机质(形成于沼泽相的泥岩)在热成熟作用过程中生成的液态烃类物质.煤及含煤有机质形成的地质条件与湖相生油岩存在显著的差异性.煤及含煤有机质形成于沼泽相与河流相沉积体系中,生物群落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伴以少量的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植物的木质纤维组织以富含芳香族结构为特征.植物残体氧化分解合成以腐殖型为主的Ⅲ型有机质,有机岩石学组成以镜质组和惰质组为主,富氧高碳贫氢.目前用来评价生油岩有机质丰度的常用指标主要是有机碳、氯仿沥青A、总烃和热解生烃潜力四项.考虑到生油岩质量主要是生烃潜力的差异,沼泽相泥岩中形成油气的有效有机碳含量又比较低,故对含煤有机质的评价标准只能是以生烃潜力参数为基准,参考湖相泥岩有机质丰度评价标准确定其生油评价界限[1](表1).由表1可见,相同热解潜量对沼泽相源岩有机碳分级界线较一般湖相泥岩高一个级别以上.这一规律对含煤有机质来说具有普遍意义,因为含煤有机质以陆生植物为主要来源,与水生有机质相比类脂组含量低,相对富碳贫氢,虽然有机碳含量高,但生油潜力相对较低,以有机碳来评价含煤有机质丰度必须提高相应的评价标准.表1 煤系沼泽相泥岩有机质丰度评价标准Table1 Evaluation standards of abundance of organic material in mudstone f ormed in swamp phase of coal measures 生油岩级别好生油岩中等生油岩差生油岩非生油岩w(C org)/%>3.0 3.0~1.5 1.5~0.75<0.75w(A)/%>0.060.06~0.030.03~0.015<0.015w(HC)/10-6>300300~120120~50 <50w(S1+S2)/%>0.600.60~0.200.20~0.05<0.052 富氢煤形成条件2.1 成煤沼泽氧化还原条件与成煤植物的差异煤的前身物即泥炭的形成条件与环境,决定了煤的富氢程度.泥炭化作用实质是沼泽中有微生物参与下植物残体的复杂的生物化学作用过程[2].该过程中沼泽水愈还原,厌氧细菌愈发育,并对有机质的改造愈强烈,氢的富集程度亦愈高,因此,生物化学作用过程中,沼泽水介质的还原程度决定了煤收稿日期 199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科技中青年创新基金(科字138)的富氢性.另一方面,成煤植物的不同也可以造成煤富氢程度差异.在有水参与下的高压釜模拟实验表明,由纤维素产生的腐殖酸几倍于木质素产生的腐殖酸,而且在一定压力下,纤维素受热可形成沥青,而木质素则转变为芳香酸和酚类化合物.同时,纤维素转化为腐殖组所需的温度只需200℃,而木质素则需300℃的高温[2].不同门类的植物其纤维素与木质素含量比例不尽相同,因此便造成煤的富氢程度有异.2.2 下三角洲平原分流间湾沼泽和流水沼泽有机质高度富集的煤可以形成于各种沉积体系中.辫状河及辫状河三角洲体系发育于构造活动期中的相对宁静期,沉积环境不稳定,泥炭沼泽表面常出露于潜水面之上,泥炭层常处于氧化环境,因此煤中惰质组分含量常常很高(可达35%~40%以上),富氢组分含量相对较低,属于干燥森林沼泽相,成烃性很差;下三角洲平原由于河道显著分叉,因而分流间湾发育,如沉积物供给充分,间湾逐渐充填、变浅,充填至一定程度后,其上植物生长发育,逐渐形成泥炭沼泽,为流水沼泽相.此种类型煤层一般厚度大且层数多,分布亦较稳定,含煤性较好.成煤植物中林下蕨类植物含量较河漫沼泽中升高.一方面河流和溪流所携带的上游中未被分解的富氢组分在此堆积,另一个方面,由于此类沼泽水体相对较深,泥炭表层常在潜水面以下,沼泽水介质更加还原,厌氧细菌繁育,泥炭沼泽菌解作用强烈,因而所形成的煤氢含量较高,成烃性较好;湖泊沉积体系因常处于水下,因此聚煤作用较差,只是在湖湾处有时可发育一些碳质泥岩和薄煤层,该环境下形成的煤其成烃性最好.曲流河三角洲体系中,河流-上三角洲平原以河流作用为主,河道边缘沼泽是最重要的聚煤场所.成煤环境可分为岸后沼泽和泛滥盆地沼泽.这种环境下形成的煤层厚度较大,分布稳定,但煤层层数较少.此环境形成的煤,由于厌氧细菌改造程度和成煤植物中蕨类植物相对含量,均介于河漫沼泽和下三角洲间湾沼泽之间,因此成烃性好于河漫沼泽而差于下三角洲间湾沼泽.图1概括反映了河成沼泽与湖成沼泽环境下形成的煤之生烃性差异.图1 吐哈盆地侏罗系不同成煤沼泽的煤成烃性比较Fig.1 Co mpar iso n o f po ssibility o f coal-g enerating hydr ocarbo n fo r differ ent swa mps in Jurassic in T ur pa n-Ha mi Ba sin3 煤成油主要贡献组分与成烃模式3.1 煤成油地球化学特征1)与湖相油相比,煤成油的族组分富含饱和烃贫非烃与沥青质.煤成油族组成饱和烃质量分数一般为75%~85%,平均80%;芳烃质量分数8%~16%,平均12%;非烃与沥青质质量分数4%~12%,平均8%.2)煤成油富重碳同位素 研究表明,煤的 13C 分布范围-21.5‰~-27.6‰,平均-24.47‰.根据同位素继承效应原理,煤成油碳同位素应该小于-28‰,吐哈盆地煤成油 13C分布范围为-25.09‰~-27.8‰,平均为-26.6‰.3)煤成油具有明显的姥鲛烷优势(w(Pr)∶w(Ph)=4~6).4)煤成油贫17 ()-三降藿烷而富含C24四环萜烷,C24四环萜烷/C23三环萜烷为5~9;C29降藿烷/C30藿烷为0.50~0.85.5)煤成油具明显的C29甾烷优势.66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第28卷3.2 煤源岩主要生烃贡献组分与成烃模式一般地,湖相与海相烃源岩主要生烃贡献组分为富氢的腐泥组和壳质组,而对于煤油源岩,在地质历史中腐泥煤与残殖煤所占比例甚少,而以腐殖煤为主,其中组分组成以高含量的凝胶化组分和丝炭化组分为特征,因此腐殖煤中主要生烃贡献组分的确定对煤油源岩的厘定更为重要.一般而言,由高等植物木质纤维组织在正常凝胶化作用条件下形成的典型镜质体,其化学结构主要由具短脂肪链与含氧官能团联结的芳香网络结构组成,不是成油的主要母质.但吐哈盆地煤中基质镜质体由于生物化学阶段细菌等微生物的强烈改造作用,使得其先质得以“改良”,形成富氢镜质体,使其结构中具有氢化芳香结构,比较富含烃基团,有生成液态烃的能力[3],虽然单位体积的基质镜质体生成液态烃能力较壳质组低约1~2倍,但其在煤中的高含量则大大弥补了单位生烃量低的不足,而成为煤成烃贡献最主要组分.结合显微组分荧光演化性质、13C NM R 特征及Py -GC 油气演化性质,建立了煤成油演化模式(图2).从图2可以看出,煤成油具两个阶段,其成油主峰在R o =0.5%~0.8%期间,具有早期成烃特征.图2 吐哈盆地煤成烃演化模式图Fig.2 Ev olutio n mo del of co al-gener ating hy dr o car bon in T ur pa n-Ha mi Basin4 煤成油排驱的基本特征4.1 煤成油排驱的地质色层效应煤中生成烃类依次被煤中微孔—过渡孔—中孔—大孔各级孔隙所吸附,然后是溶解和游离析出.研究表明,煤中过渡孔隙体积分数从低成熟的60%下降至高成熟的40%[4],该类孔隙对于煤中烃类具有双重效应,即对于烃类中低分子量的链烷烃和环烷烃及芳烃等已不表现为微孔效应,而对于非烃和沥青质等仍然表现为微孔效应,这意味着过渡孔内烷烃和芳烃易于排驱出母体,而非烃和沥青质则不易排出.不同级别的孔隙对于不同孔径尺寸的烃类分子所表现的微孔特性是具选择性的.一定级别孔径分子与不同级别孔隙间的相互作用不同;同样,一定级别孔隙对于不同孔径烃类分子所表现的效应也存在差异,从而产生色层效应.同系物中,分子量越大,越易被吸附;极性化合物中,极性越大越易被吸附.相应吸附顺序为:极性化合物>芳烃>异构烷烃>正构烷烃.也正缘于此,煤成油常常以轻质油产出.4.2 煤成油排驱的有利时期从煤的孔隙度、孔隙分布特征及其演化规律可以看出,低中成熟阶段,煤中<2nm 的孔隙体积含量较低,大孔隙含量相应较高,孔隙度可达10%以上;而在气煤晚期至焦煤阶段,煤中<2nm 的微孔孔隙体积可达50%左右,大孔隙体积降至40%以下,孔隙度降至10%以下.具相同生烃量的煤而言,低中演化阶段生成的烃类易于满足微孔对烃类吸附所需的阈值,多余的烃类易于排出母体;而烃类主要形成于中高成熟阶段时,由于微孔增加因而消耗于孔隙吸附的烃类较低演化阶段相应要多,因67第1期 赵长毅:煤成油生成、运移与油气藏形成 此不易满足微孔对烃类吸附所需的阈值.换句话说,当达到煤孔隙吸附饱和阈值时,低煤阶煤所需的生烃量较高煤阶煤所需的生烃量要小,因此,低成熟时期R o<0.9%有利于煤成油的排驱与运移.4.3 煤成油排驱的主要通道烃类在煤中赋存方式主要有4种,其一是以游离状态贮存于煤的孔隙尤其是大孔隙和裂隙中;其二是以吸附方式与煤的各级孔隙相互作用;第3种是以置换式固溶方式存在于煤晶体的芳香层缺陷处;第4种则以渗入式固溶方式赋存于芳香碳晶体内部.4种赋存状态中以第2种即吸附状态赋存为主要形式.研究表明,第1吸附层烃类分子与煤孔壁表面作用力最强,随后逐渐减弱,直至烃类以游离状态存在[4].因此,烃类与煤孔隙相互作用导致烃类网络的形成.网络中的烃类通过相互连通的孔隙网络和裂隙与输导层如断层相连,构成排驱运移的主要通道.5 煤成油形成的地质地球化学条件煤成油藏的形成是特定地质条件下的产物.1)盆地构造演化控制了煤系生储油岩系发育;2)存在低成熟成烃母质以利于烃类排出;3)成煤沼泽氧化还原环境与成煤植物差异造成了煤原始富氢程度的不同.下三角洲平原沼泽及分流间湾沼泽是煤成烃发育的有利场所,流水沼泽相是煤成烃最有利的相带;4)适宜古地温梯度及后续盆地继承发展以保持源岩熟化,上覆湖相沉积发育以利于烃类的保存.控制烃源岩烃类生成并排出母体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源岩的热演化程度.只有源岩成熟度达到大量烃类生成所需的成熟度,即生烃高峰所对应的成熟度,所生的烃类方可克服煤及含煤有机质对其吸附并运移出母体.盖层发育程度与封闭性能的优劣,是已运移聚集的油气得以保存而成藏的重要条件之一.煤的物性特征及烃类与煤孔隙相互作用机理[4],决定了煤成油以轻质油为主.与正常湖相油比较,煤成油对盖层的质量要求相应提高,因而烃源岩上覆区域湖相沉积的发育,是已运移的油气得以保存的重要条件;5)适宜的构造挤压条件以利于煤成油的排驱与运移.煤系油气田应该在符合上述几个条件的构造挤压不强不弱,能产生圈闭而又不破坏构造的完整性,油源断层发育而又不通至地表的区带上去寻找.参考文献1 胡见义,黄第藩.中国陆相石油地质理论基础.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1.18~252 杨 起.煤地质学进展.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121~1303 赵长毅,金奎励.吐哈盆地煤中基质镜质体生烃潜力和特征.科学通报,1994,39(21):1979~19814 赵长毅,程克明.煤成油排驱主要制约因素.科学通报,1997,42(16):1755~17575 赵长毅,赵文智,程克明等.吐哈盆地煤成油形成的地质条件.沉积学报,1997,15(增刊):16~23Generation,Expulsion and Accumulation of Oil Derived from CoalZhao Changy i(Resear ch Institut e of P etro leum Ex plo rat ion and Development,CN PC,Beijing100083)Abstract The assessment standard acted as source ro ck fo r coaly organic matter is established;it points out that low er delta plain and interdistributary bay sw am ps ar e favor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 al-de-rived hydrocar bon,and the running w ater sw am p facies is the m ost fav orable facies zone fo r hy dro carbon generation from coal.The ex pulsion of oil der iv ed from coal has gr eater geochromatog raphic effect than that from mudsto ne;the low mature stage(R o<0.9%)is adv entag eous to the coal-formed oil ex pulsion and primary mig ration.The hydrocarbo ns in its netw ork are linked w ith carrier beds,through the po re netw ork and fissure w hich are connected w ith each o ther,this constitutes the major pathway o f expul-sion.The co al-derived oil pool is considered to be form ed under a specially g eolog ical conditio n.Key words coal-form ed o il,source rock assessment,hydrocar bon gener ation model,oil ex pulsio n, petroleum reser voir68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第28卷。

【石油地质学】第五讲油气聚集与成藏

【石油地质学】第五讲油气聚集与成藏

清绘此图
Four isolated each other pools
断 层 圈 闭
( 背 斜 圈 闭 )
(四)油气藏的度量
含油面积:油藏外边缘圈闭的面积。
含油边界:油水界面与储层顶、底面的交线称外、内 含油边界。
油(气)水界面:与储集层(油层、气层)底面的交线称内 含油(气)边界,又叫含水边界。
因此,对研究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而言,充足的 油气来源和有效的圈闭将成为两个最重要的方面。
一、油气成藏要素
(一)生油气源岩
沉积埋藏史:盆地持续沉降→巨厚沉积物→稳定还原环境 受热史:高地温场→成熟度 古气候:水体介质、有机质丰度
(二)储集层
沉积体系、沉积相→孔隙度、渗透率、储集岩类
(三)盖层
盖层类型 盖层的形成、分布范围
➢气顶和油环,油气按密度分异,气位于圈闭 的最高部位,形成气顶;油位居中部,水在最 下面油在平面上呈环带状分布,称油环。
➢充满系数,定义为含油高度与闭合高度的比 值。 一般情况下在富含油气区,该系数高;在 贫含油气区,充满系数低。
第二节 油气藏成藏要素
油气藏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能否形成储 量丰富的油气藏,且被保存下来,主要取决于是否具备 生油层、储集层、盖层、运移、圈闭和保存等成藏要素 及其优劣程度。
the regional dip
背斜圈闭的闭合 面积、闭合高度
The close area of fault traps
The close area of lithology traps for the wedge type
1-渗透性砂岩上倾方向尖灭线;2-构造等高线;3-背斜圈闭闭合区; 4-尖灭型岩性圈闭闭合区
§1圈闭与油气 藏

第六章 运移通道与油气运聚成藏的关系

第六章  运移通道与油气运聚成藏的关系

第六章高青油田北区油气运聚规律油气运移作为油气成藏中连接生烃与圈闭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一直是石油地质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同时也是研究的难点。

油气运移通道类型及其空间组合形式是决定油气在地下向何处运移、在何处成藏以及成藏类型的重要因素。

从烃源岩排出的油气运移途径有三种:(1)进入与烃源岩直接相邻的不整合面进行斜侧向运移;(2)沿断入烃源岩的开启性断层进行斜侧向或垂向运移;(3)进入与烃源岩直接相邻的砂体,即烃源岩上下的储层。

因此,油气的运移通道主要有三种:储层、断裂和不整合。

上述三种运移途径在地质空间中的存在并非总是以单一形式存在,而往往是以相互组合的形式形成一个立体的油气运移通道网络,砂体、不整合的通道性能相对较稳定,而断层在油气运聚中所起的作用在不同地质时期可以由通道变成封堵面。

在前面分别就本区砂体分布特征、断层、不整合面与油气运聚关系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本项目综合考虑三种油气运移通道的时空匹配,建立起本区综合运聚模型,并就其油气藏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图5-1,5-2)。

图5-1 高青油田油气运聚成藏平面模式图一、高青油田北区油气运聚模式前人研究结果表明,高青油田北区的油气来源于高青断裂东侧的博兴洼陷,烃源岩为沙四、沙三段的黑色泥、页岩,馆陶期开始排烃,油气向洼陷四周的髙部位运移、聚集(图5-1),形成了樊家油田、博兴油田、金家油田、正理庄油田等油气田,油气向西运移至高青断裂带时,此时该断裂带依然处于活动状态,成为油气垂向运移的良好通道;在垂向运移过程中,遭遇高青断层西盘的砂体及由于不整合面发育而形成的风化壳,加之断裂两盘良好的砂体对接关系,油气开始进入西盘,并沿地层上倾方向进行垂侧向运移。

图5-2 高青油田油气运聚模式剖面图在高青油田北区,中生界顶部的风化壳、孔店组、沙河街组及N/E不整合面的上倾方向均为SSW,油气在各通道中由NNE向SSW朝构造高部位运移,由于泥岩、断层的封堵、以及岩性尖灭等因素,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油气藏,主要有:(1)地层不整合油气藏:由于储层上倾方向或上方受不整合面遮挡而形成,油气层可以存在于不整合面之上,也可在其下。

第04章 油气运移与油气藏的形成(01)

第04章 油气运移与油气藏的形成(01)

因此,不同地区、不同岩性、不同深度情况下,
油气运移的相态不同。
★★
对于泥质烃源岩而言
● 低成熟阶段--埋深较浅,孔隙度较大,地层水较多, 生烃量较少,油气的初次运移以水溶相运移最有可能。 ● 生油高峰阶段--油气大量生成,
油气主要以游离相运移, 气体多溶于油中--呈油溶相运移。
● 生凝析气阶段--主要以气溶油相运移,气为载体。
必然排挤孔隙内原有流体, 从而起到排烃作用。
膨胀型粘土(蒙脱石)向非膨胀型粘 土(伊利石)转化曲线(据Schmidt,1978)
蒙脱石脱水与流体异常压力的关系 (据Bruce,1984)
该两口井的地层压力突变带均位于蒙脱石转化带内。
静岩压力--地壳中某一深度岩石所承受的铅直压力(上覆岩柱/土柱的压力); 地静压力--由上覆沉积物重量造成的压力。
三、油气初次运移的通道/途径 四、初次运移的主要时期及烃源岩有效排烃厚度
1、正常压实产生的剩余流体压力
压实作用是沉积物最重要的成岩作用之一。压实导致 孔隙水排出,孔隙度减少,岩石体密度增加。
● 某一地层中流体压力为静水压力时,称压实平衡。
● 接受新沉积,新的沉积负荷使孔隙体积进一步缩小, 在变化的瞬间,孔隙流体要承受部分上覆负荷压力,使 孔隙流体产生了超过静水压力的剩余压力。在剩余压力 作用下,孔隙内流体排出;
一、初次运移与二次运移 二、油气运移的基本方式 三、岩石的润湿性 四、地层压力、折算压力和测压面
一、初次运移与二次运移
初次运移--指油气从烃源 岩层向储集层或运载层排 出的过程。 ★★
二次运移--油气由烃源岩 进入储集层或运载层之后 的一切运移。 ★★
还有人把油 气藏被破坏后 的油气运移称 三次运移。

油气运移

油气运移
天然气都是流体,它们具有流动的趋势。油气可 以从源岩运移到储集层(输导层),从储集层运移到圈闭中 形成油气藏,油气也可以由于地质条件的改变而从圈闭沿输 导层运移到别的储层中,再运移再聚集形成次生油气藏,或 者通过断层或封闭性差的盖层向上运移到达地表形成油气苗。
因此,油气运移贯 穿于油气藏的形成、 调整和破坏的整个 过程。研究油气运 移不仅具有理论意 义,而且具有重要 实际意义,搞清油 气运移的特点,对 油气勘探、开发都 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56
2/56
二、油气运移的基本方式 渗滤与扩散是油气运移的两种基本方式。但两者 的条件和效率不同。 1、渗滤
流体在孔隙介质中的流动称为渗滤,是一种机械 运动方式,流体在渗滤过程中遵守能量守恒定律,它 总是由机械能高的地方向机械能低的地方流动。油气 渗滤可以用达西定律来描述,即单位时间内液体通过 岩石的流量(Q)与通过岩石的截面积(S)、岩石的渗透 率(K)及液体压力差(P2-P1)成正比,而与液体的粘度 (μ)和液体通过岩石的长度(L)成反比:
20/56
2、欠压实作用
泥质岩类在压实过程中由于压实流体排出受 阻或来不及排出,孔隙体积不能随上覆负荷增加 而减小,导致孔隙流体承受了部分上覆沉积负荷, 出现孔隙流体压力高于其相应的静水压力的现象 称欠压实现象。 (1)由于欠压实泥岩孔隙中存在剩余压力, 它具有驱动孔隙流体向低剩余压力的方向运移的 潜势。 (2)特别是当欠压实程度进一步强化,孔隙 压力超过泥岩的承受强度,泥岩则会出现破裂, 形成微裂缝,结果超压流体会通过泥岩微裂缝涌 出,达到排液目的,随着流体排出,孔隙超压被 释放,泥岩回到正常压实状态。 21/56
Q=[K· (P2-P1)]/(L·μ) S·
3/56
2、扩散

碳酸盐岩油气二次运移距离与成藏

碳酸盐岩油气二次运移距离与成藏

碳酸盐岩油气二次运移距离与成藏周波;金之钧;云金表;白国平【摘要】通过统计全世界主要含油气盆地229个碳酸盐岩大油气藏(田),分析油气藏(田)和油气二次运移的距离,发现在碳酸盐岩运移系统内,油气二次运移距离和油气田个数之间的关系曲线并没有碎屑岩中出现的指数衰减关系。

其油气藏总体以近源成藏为主,但对于非近源运移的油气而言,油气运移的距离对油气成藏几率的控制作用并不明显。

分析认为,对于碳酸盐岩非近源运移,油气往往受断裂展布特征和孔洞类储层的分布范围所控制,只要在这个范围内,油源足够的前提下,油气成藏的几率是相当的。

因此,对于碳酸盐岩系统而言,只要在断裂和孔洞类储层的延伸范围内,即使在较远的距离条件下,仍然具有较高的大油气藏成藏几率。

%In this paper,w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the secondary hydrocarbon migration distances of 229 large carbonate oil and gas fields within the major petroliferous basins in the world.It is found that the secondary hydrocarbon migration dis-tances and number of oil/gas fields within carbonate migration systesms show no exponential decay relationship as the clastic migration systems.Carbonate reservoirs are generally proximalto source rocks.However, for reservoirs distal to source rocks,the migration distance has no obvious control on the probability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For reservoirs distal to source rocks,oil and gas distribution are generally controlled by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faults and the distribu-tion range of carbonate reservoirs of vuggy-cavernous type.Given sufficient hydrocarbon supply,the possibility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remains almost consistent with such a range.Therefore,even at a longdistance,as long as it is within the distribution range of faults and reservoir rocks of the vuggy-cavernous type,the probability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an be relatively high.【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16(037)004【总页数】7页(P457-463)【关键词】运移距离;二次运移;碳酸盐岩;油气成藏【作者】周波;金之钧;云金表;白国平【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100083;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100083;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10008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1022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3油气二次运移是指油气由烃源岩层进入运载层后的一切运移,是油气成藏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1-4],同时也是目前石油地质学研究的难点问题之一。

《油气成藏机理》第四章 油气运移-1.初次运移

《油气成藏机理》第四章 油气运移-1.初次运移

一、油气初次运移(一) 连续稳态初次运移模式(二) 泥/页岩天然水力破裂与幕式流体初次运移二、油气二次运移(一) 输导体系(二) 优势运移路径与油气富集/贫化机理1.区域性储集体输导层优势运移路径与油气富集与贫化机理2.超压盆地流体流动机制、流动样式与油气分布3.前陆冲断带超压流体主排放通道与油气富集4.断陷型盆地断裂活动与油气运聚与保存一、油气初次运移(一)连续稳态初次运移模式 油润性网络排烃 水溶相排烃 气溶相排烃(二)泥/页岩天然水力破裂与幕式流体初次运移 天然水力破裂机理 源岩幕式排烃模式稳态流体流动:在地形差异、压实作用和构造挤压等动力驱动下,地下流体通过孔隙、裂隙等空间的持续、缓慢渗流过程。

连续稳态初次运移:烃源岩中的超压流体通过孔隙和先存裂缝,以连续、缓慢的渗流方式从泥页岩中排出过程。

2、泥质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及其产物非均质性有机质丰度:TOC<0.1%~30-40%(如某些碳质泥岩)有机质类型:Ⅰ、Ⅱ、Ⅲ型产物非均质性:Ⅰ、Ⅱ型:以液态烃为主Ⅲ型:以气态烃为主3、运移相态(一)连续稳态初次运移模式(1)油润性网络-连续油相:在成岩作用晚期和深成作用早期,生烃作用开始,沥青和烃类向周围的孔隙渗入,在干酪根周围形成油润性网络(oil-wet network),随着越来越多的干酪根转化为烃类,烃类的饱和度增大,在干酪根较丰富的部位形成连续的油相,原油的相对渗透率超过地层水,以独立烃相从源岩中排出(Durand, 1988; Tissot和Ungerer, 1990)。

运移通道:有效孔隙与先存裂隙运移过程:多相流体渗流运移关键:排烃饱和度门限:14-24%(一)连续稳态初次运移模式(2)水溶相——水相运移即油气溶于水中从源岩中排出,是石油地质学家早期提出的用来解释初次运移的主要机制(McAuliffe, 1978, 1980)。

水溶相运移的局限性:z生排烃阶段的水源?z烃类在水中的溶解度?z溶于水中的烃类如何出溶?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13-1-113-1-213-1-413-1-313-1-60 1 2 3 4 5KmGASBennC 6iC 6cC 6YACHENGE 3L 30 1 2KmYA1921 YA1311 YA1312 YA1314YINGHUANGE 3L +N1S 2MEISHANWEN o.1 FA U L T(一)连续稳态初次运移模式水溶相运移研究实例1琼东南盆地崖13-1气田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13-1-113-1-213-1-413-1-313-1-60 1 2 3 4 5Km0 25 50 75 1001 崖13-1气田2 2234 4 46北部湾盆地MSYC 5050752510025 75苯cC 6nC 6莺歌海盆地1 来源于莺歌海盆地的天然气可能主要呈水溶相运移(张泉兴等,1993)甲烷含量(%)乙烷含量(%)(b)(c)灯3段灯4段灯4段灯3段灯3段灯3段灯3段灯4段灯4段灯3段灯3段灯2段灯1段灯1段灯2段灯3段灯4段灯2段序号序号灯2段灯4段高科1井威远地区资阳地区说明:资阳自左向右依次为1-7井 威远自左向右为2、27、28 30、86、100、106、117井安平1井氦气含量(%)氮气含量(%)-资阳天然气氦气-氮气含量远Log(H S%)(b)2Log(CO %)2资阳地区有机包裹体威远地区天然气资阳地区天然气威远地区有机包裹体安平1井天然气资阳天然气二氧化碳-硫化氢含量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煤系轻质原油塔里木盆地轮南正常原油幕式瞬态流动:超压流体通过地层水力破裂和/或先存裂隙/断裂的间歇性排放过程。

油气田是如何形成的

油气田是如何形成的

油气田是如何形成的?石油地质学家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油气田形成的“六字真经”:生、运、储、盖、圈、保。

生,就是要有生油的条件,能够生成油是最主要的。

储,就是生成的油在地下要有一个存放的地方,即具备储油条件。

盖,就是在储藏油的上方要有一个大盖子,把它盖住,不然就跑光了。

以上条件都具备了,还不行,石油还要在上述条件下完成运移、聚集、保存等过程。

这些所有的过程都在一个独立系统中进行,这个系统就是圈闭。

生油层生成的油气,运移到储集层,再在储集层经过横向和纵向运移,进入到圈闭中,即形成油气田。

当然,这只是针对常规油气田的说法,页岩油气等非常规油气不在此列。

一、石油和天然气是如何生成的(生字经)根据生物学和地史学研究,早在古生代以前,地球上就出现了生物,随着地质历史的发展,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也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级,而生物的大量繁殖和死亡也从来没有停止过,直到现在还在继续进行着。

大量的生物,主要是海洋和湖泊中的浮游动植物、细菌、藻类及陆生高等植物,在它们死亡后,其有机质一部分被氧化变成二氧化碳逸散了,一部分随着泥沙沉积下来形成有机质,成为生成油气的物质来源。

要使沉积物中的有机质能够保存下来,为油气地生成准备物质基础,就需要一个特定的地质环境。

大家都知道“水往低处流”的原理。

泥沙和有机质在水的携带下,到达一个低洼的地方便沉淀下来。

同样,有机质要想保存下来,首要的地质条件就是要有一个低洼的地形环境。

这种低洼的地形,根据它们的规模大小,分别称为盆地、坳陷、凹陷或洼陷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有机质沉积物不断聚集埋藏封存,厚度和埋藏深度不断增加,温度和压力也持续变高,最终形成坚硬的岩石。

这种富有有机质的沉积岩地层叫生油(气)层,就是生成油气的地层。

如果地壳运动造成地势抬升,原来低洼的地形逐渐变平甚至凸出地表,这个过程中水体逐渐变浅甚至干涸,沉积物减少到不能沉积,甚至原来已经沉积的地层因抬升露出水面或地面而遭到风化剥蚀。

由此可见,不断持续下沉的低洼地区对有机质的聚集和保存才是最有利的。

油气的运移与油气藏的形成破坏

油气的运移与油气藏的形成破坏
排出面积所限,相 对排出速度较小,以致在上覆负荷压力下,只有泥岩边部的
水体能被及时排出而压实,而泥岩层内部流体受阻不能及时
排除,使得负荷的一部分被孔隙流体所支撑,从而产生了与 该岩层深度不相适应的异常高压。 所谓异常高压也就是指高于正常流体压力的压力现象。
此现象即被称为欠压实。然界这种异常压力分布较普遍,但 主要见于中新生界地层中。
(五)粘土脱水作用
某些粘土矿物在转变过程中,如蒙脱石转变 成伊利石时,就会发生脱水作用,由于某些束缚
水的密度较自由水大,故而脱水时体积膨胀,从
而成为冲洗烃类的一种营力。 除上之外,引起初次运移的因素还有渗析 作用(扩散作用)、生烃作用等。限于时间就 不一一介绍了。
二、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
油气在运移中的相态,看法不一,得到承认的不外乎 为水溶相和游离相两种基本形式。
3、温度增加降低流体粘度和油水界面的 张力便于烃类液体流动。 4、在主生油深度范围内,温度增加,使 烃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加。 5、热水增压作用,温度升高,水体膨胀, 促使流体运移。 热力作用造成的运移方向是由高温区向低 温区,从地层深处向地层浅处,从盆地中心到 盆地边缘。
(四)毛细管力
毛细管力的作用一般表现为阻力,仅在粘土岩与砂 质岩的接触带表现为动力。 微小的毛细管中的石油液体在毛细管力的作用下上 升,发生运移。但这种作用是很有限的, 岩石的孔隙都可看成纵横交错的毛细管,当油、 水与之接触时,即发生运移,但毛细管力起主要作用 的孔隙大小是有一定范围的。 当毛细管半径r<0.0002时,因管壁对其中液体分 子的牢固吸附,液体无法在管内移动;当r>0.5 mm 时,液体在其中流动主要受重力支配,毛细管力已不 起大作用 。
造成异常高压的根本原因是沉积物的 压实作用受阻,此外,后面主要讲的蒙脱

第04章 油气运移与油气藏的形成(02)

第04章 油气运移与油气藏的形成(02)

层之间通过断层沟通
3、生储盖组合评价--最佳组合型式
●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指烃源岩层中生成的丰富 油气能及时地运移到良好储集层中,同时盖层的质量 和厚度又能保证运移至储集层中的油气不会逸散--是 形成大油气藏的必备条件。
不同的生储盖组合,具有不同的输送油气的通道和 不同的输导能力,油气富集的条件就不同。
油气 可采储量
108t或m3
油541
油60
油53.4
特大 油气 田数 28个
8个
1个
1个 1个
特大油气田:储量>50亿桶;大型油气田:储量>5亿桶;1桶=158.988升=42加 仑
需要特别指出:有些盆地面积虽然较小,
但沉积岩厚度大,圈闭的有效容积大, 生油层总厚度大,油源丰富, →也可形成丰富的油气聚集。
● 泥岩中的砂岩透镜体、裂缝或溶蚀发育段储油。
2、生储盖组合的类型
⑵ 根据生储盖之间的连续性及空间配置关系分类
连续沉积的 生-储-盖层在时间上连续沉积,生
生 生储盖组合 油层、储集层直接接触。 储

不整合型--生油层和储
组 合
不连续沉积
生、储、 盖层非连
集层为不整合面分隔
生储盖组合 续沉积
断层型--生油层和储集
圈闭--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地质场所。
圈闭的组成--包括三部分:
储集层:圈闭的主体,为油气储存提供了空间; 盖层:储集层之上,阻止油气逸散的非渗透性岩层; 遮挡物:阻止油气继续侧向运移,构成聚集的屏障。
储集层--储集油气
盖层--阻止油气向上逸散
圈闭的组成
盖层本身弯曲变形
封 闭
遮挡物
封闭的断层 岩性变化; 水动力

断层与油气运移及成藏

断层与油气运移及成藏

一 断层特征对油气运移聚集的影响
二 断裂控藏
1、断裂对油气聚集成藏的控制作用 2、断裂控制的幕式成藏
二 断裂控藏
1、断裂对油气聚集成藏的控制作用
断裂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早就引起地质家的注意。 20世纪50年代李四光—结构面(包括断裂面)控油: 20世纪60-70年代渤海湾石油会战,油田专家和学者提出了一系列 断裂控油的观点和认识—复式油气聚集理论。 80年代张文佑院士、朱夏院士、李德生院士等,90年代以后陈发景、 罗志立,闫敦实、陆克政、漆家福、陈义贤、 郭占谦、吕延防等 发表的相关文章、论著很多,水平也很高。国外Allen(封闭性)、 hindle(油气沿断层面运移)、AAPG(断裂与含油气系统、成藏要 素关系,1985、1997、2001、2003) 集中在三个方面:遮挡作用、输导(通道)作用和破坏作用 罗群等人通过断裂的研究和调研总结出以下:八大控制作用(通 道、桥梁、遮挡、改向、控圈、保存、破坏与调整、控盆与控源)
文献调研与综述作业3
——断层与油气运移及成藏
汇报提纲
断层特征对油气运移聚集的影响 断裂控藏 断层体圈闭
一 断层特征对油气运移聚集的影响
1、断层的运移机理 2、断层的输导模式 3、断层特征对油气运移聚集的影响
一 断层特征对油气运移聚集的影响
1、断层的运移机理:断层“地震泵”的抽吸作用
“地震泵”首先由Sibson提出。他认为断层的作用就像泵一样, 由较深部位抽出热液沿断面驱入上方具较低正应力的张开裂隙中。 Hooper在烃类的运移中首次运用了这一动力机制,认为流体沿生长 断层的流动具有周期性、突发性的特征。 华保钦结合中国含油气盆地实际情况指出“地震泵”即塑性岩石受 到拉张应力或挤压性应力,当应力积累到超过岩石的破裂程度时, 发生裂隙或断层,导致围岩中流体向断层运移,油气源岩内及早先 储集在断层下方多孔岩层中的油气即向断层带快速运移。 邸领军将“地震泵”的概念引用到那尔多斯盆地的油气成藏中,指 出油气的运移一聚集一再运移一再聚集的过程,原因是地震使岩石 发生破裂,地体膨胀产生高强度真空区,即强负压场,分散在地层 中的流体向这一低压区快速运移聚集。地震后地体裂缝收缩时又将 油气排驱到最适宜的储层空间聚集。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矿区油气运移成藏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矿区油气运移成藏研究
么 一直是 人们 关注 的 问题 。
过剩 压力是 指地 层 中的流 体压 力与对 应 点 的静 水 压力 的 差值 ( 1 。过剩 压力 的大小 直接 反 映 了 图 ) 地 下岩层 中压力 的异常 幅度 。 由于 压实 的不 可逆 性 , 由压 实 曲线 经平 衡深 度 法 计算 出 的过剩 压 力 , 本 基
P: 7 Z + 7 ( 一 b Z— Z ) () 1
0 前 言
鄂 尔多 斯盆地 是 吕梁运 动形 成 的 中生代 克拉 通 盆地 , 盆地 内构造 简单 。 延长 矿 区位于 鄂尔 多斯 盆地
东部, 为倾 角 不 足 1的 单斜 构 造 , 发 育 小 型 鼻 状 。 仅 构造 。矿 区 内三叠 系延长组 是 一套砂 泥 岩互层 的内 陆湖 相沉 积体 系 , 自上而 下细 分为 1 个 油层组 。长 O 2油 层 组 和 长 6油 层 组 是 主要 的砂 岩 储 集层 , 常呈
2 油 势 的分 布 和 演 化
2 1 势 的概 念 .
Hu b r ( 9 0 1 5 ) 流 体 势 的 概 念 较 全 面 b et 1 4 , 9 3 用
地描述 了地 下流 体 的运动 状态 。流 体势是 单 位质量 流体 的机 械能 , 括 位 能 、 能 和 动 能三 者 的总 和 , 包 压
② 本 次 研 究 中 提 到 的 油 势 实 际 上 是 油 头 (。 ^ 一 ) 沿 袭 习 惯 ,
称之为油势.
No 4 .
王 晓 梅 等 : 尔 多斯 盆 地 延 长 矿 区 油 气 运 移 成 藏 研 究 鄂
47 8
世 中期进 入 成熟 门限 , 早 白垩 世 末 到早 第 三纪 进 在 入 成 熟一 高成熟 阶段 , 与油气 运移 、 集研究 有关 故 聚 的流 体势 分析 也从早 白垩世开 始④。 早 白垩 世 末 期 ( 3 , 究 区长 6油 层 组 油 势 图 )研 分 布 整体 表 现 出西南 万 花 山一 带 为 高 势 区 , 南 郑 东 庄一 带 为低 势 区, 中部 子 长一 寺 湾一 带 为广 阔 的低

第04章 油气运移与油气藏的形成(01)

第04章 油气运移与油气藏的形成(01)

泥质烃源岩不同阶段的排烃动力(据张厚福1999)
埋深/m 0~1500 1500~ 4000 4000~ 7000 温度/℃ 10~60 有机质热 演化阶段 未 熟 油气运移动力 正常压实、渗析、扩散 正常压实-欠压实、蒙脱 石脱水、有机质生烃、流 体热增压、渗析、扩散
60~150
成 熟
150~250
不同地区,地温梯度不同, 水的膨胀情况也不同。例如, 在20000ft(6096m)深度:
3.6℃/100m
地温梯度 1.8℃/100m 2.5℃/100m 3.6℃/100m
水体积膨胀 约 3% 约 7% 约 15%
2.5℃/100m
1.8℃/100m
正常压力带的三个地温梯度 情况下,水的比容与深度关系
体中进行的速率非常低,结果使浓度梯度达到均衡。流体
中的扩散传递速率与浓度梯度有关。(分子相互撞击作永不停止、无规则的运动) 分子相互撞击作永不停止、无规则的运动)
与油气运移有关的基本概念
三、岩石的润湿性 --指流体附着固体的性质,是一种吸附作用。 不同流体与不同岩石会表现出不同的润湿性。 1、润湿性流体与非润湿性流体
2、欠压实作用产生的异常高压
泥质岩类在压实过程中由于压实流体排出受阻或来不 及排出,导致孔隙流体压力>相应静水压力。 孔隙压力超过泥岩的承受强度时,则泥岩出现破裂, 从而使超压流体通过微裂缝涌出。
正常压实及欠压实带中流体的排出方向(据Magara)
3、蒙脱石脱水作用
蒙脱石是一种膨胀性粘 土,结构水较多,这些水份 按体积计算可占整个矿物的 50%,按重量计可占22%。 这些结构水在压实和热力 作用下会有部分甚至全部成 为孔隙水,这些新增的流体 必然排挤孔隙内原有流体, 从而起到排烃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烃源岩:在天然条件下曾经产生和排出过烃类并 业已形成工业性油气聚集的细粒沉积(Hunt,1979)。
油气运移与成藏
以Source rock作为关键词检索。挑选出以下六篇外文文献:
外文文献汇总
1
Oil-generation kinetics for organic facies with Type-II and –IIS kerogen in the
文献阅读
油气运移与成藏
两种不同的有机硅乳石页岩相曾经被研究过。一种有机相有较高的碎屑沉积物 沉积并且包含II型干酪根。其他的有机相有较少的碎屑沉积物沉积,包含IIS型干 酪根。两种有机相的代表性岩样被用来确定非混相石油的动力学参数。
研究方法
等温含水热解 非等温开放系统热解 埋藏史研究
文献阅读
油气运移与成藏
岩样ST-4[u]取自于喀尔巴阡山脉前缘东部的鲁本卡河流北部河岸,高硫岩 样。岩样RR-45[2]采集于喀尔巴阡山脉前缘Zdroj-Rudawka Rymanowska有着广 泛硅乳石页岩露头的地区(岩样采集区见上图)。
1.等温含水热解
岩样的沥青、非混溶相油和气顶气在72小时实验内随时间的生成量变化图
文献阅读
3.埋藏史研究
油气运移与成藏
在Paszowa-1井中底部的硅乳石 页岩,非混相石油从含水热解(HP) 动力学参数生成率曲线,样本RR-45 -[2](II型干酪根)和ST-4[u](IIS型 干酪根)S2生成的动力学参数就如同上 表所述。
文献阅读
油气运移与成藏
本研究结果支持先前公布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通过间接测定不成 熟的IIS型和II干酪根的有机硫和碳含量来确定活化能。本研究还通过 开放系统的热解建立了一个可靠的相关性含水热解生成的不溶混油的最 高产量和氢指数。这种关系提供了一种在开放热解体系测定含IIS型和 II型干酪根烃源岩最大值的方式。
Mesozoic basement
3
Organic geochemical study of source rocks and natural gas and their genetic
correlation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Polish Outer Carpathians
Geological and isotopic approach
油气运移与成藏
第二部分 文献阅读

波兰喀尔巴阡山硅乳石页岩中有机相II型和IIS型干酪根石油生成的动力学研究
文献阅读
油气运移与成藏
波兰喀尔巴阡 山的硅乳石页岩( 渐新世) 是冲断带 的低硫油和喀尔巴 阡山脉前缘一些高 硫油的源岩 (右图 为主要的研究区域, 图的左上角为研究 区域的地理位置)。
4
Oil/source rock correlations in the Polish Flysch Carpathians and Mesozoic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basement and organic facies of the Oligocene Menilite Shales : insights from
hydrous pyrolysis experiments
5
Organic geochemical study and genetic correlation of natural gas, oil and
Menilite source rocks in the area between San and Stryi rivers (Polish and
油气运移与成藏 文献调研 用migration作为关键词检索
椎间盘突出
谷氨酰胺
人牙髓细胞
油气运移与成藏 文献调研 用accumulation作为关键词检索
油气藏 海洋地球化学中的铂族元素
水稻
文献调研
油气运移与成藏
第二步:后来改变了方向,根据油气运移与成藏 课上讲解的知识以及查阅的相关书籍,最终确定 了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烃源岩(Source rock)。
油气运移与成藏 文献阅读
2.开放体系热解
岩样ST-4[u]的活化能分布比较广泛,从42到59千卡/摩尔。样品RR-45[2] 活化能分布较窄,从52到57千卡/摩尔。样本RR-45[2] 生成的S2超过87%可以由 活化能52千卡/摩尔决定。相反, 样本RR-45[2] 生成的S2的90%需要的活化能介 于48到55千卡/摩尔。不管这些差异,从S2生成所需活化能计算出了这五条曲线。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油气运移与成藏
学院:能源学院 姓名: 你大爷 学号:11111111
油气运移与成藏
第一部分 文献调研 第二部分 文献阅读
第三部分
总结
油气运移与成藏
文献调研
调研任务:调研六篇国外文献,制作一个PPT,列出相关文 献的重要图并附上相关的中文说明。
调研目的:1、了解油气运移与成藏的相关知识; 2、熟悉外文文献的检索流程,掌握实用的检索
Menilite Shales of the Polish Carpathians
2
Organic geochemical study of source rocks and natural gas and their genetic
correlation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Polish Outer Carpathians and Palaeo zoice
技巧,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基础; 3、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专攻,了解该方
向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文献调研
油气运移与成藏
第一步:直接在“中国知网”上以migration和 accumulation为关键词检索,搜索到各类学科的大量 文献,由于数量过于庞大且都为英文使得阅读十分困 难,方向性和目的性非常模糊,更没有自己感兴趣的 主题和文献。
Ukrainian Carpathians)
6
Origin of gaseous hydrocarbons, noble gases, carbon dioxide and nitrogen in
Carboniferous and Permian strata of the distal part of the Polish Bas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