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等gps静态测量规范

合集下载

GPS控制网等级

GPS控制网等级

GPS控制网等级1、控制网等级及其用途按照国家标准《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3814-2009),GPS测量按其精度分为A、B、C、D、E五级。

其中:1)A级GPS网由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站构成,用于建立国家一等大地控制网,进行全球性的地球动力学研究、地壳变形测量和卫星精密定轨测量。

2)B级GPS测量主要用于建立国家二等大地控制网,建立地方或者城市坐标基准框架、区域性的地球动力学研究、地壳变形测量和各种精密工程测量等。

3)C级GPS测量用于建立三等大地控制网,以及区域、城市及工程测量的基本控制网等。

4)D级GPS测量用于建立四等大地控制网。

5)E级GPS测量用于测图、施工等控制测量。

2、精度要求3、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网的布设1)布设原则CORS依据管理形式、任务要求和应用范围,划分为国家基准站网、区域基准站网和专业应用站网。

(1)国家基准站网国家基准站网的布设应顾及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自然条件因素。

在即将实施的国家大地基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我国将在全国范围内建设360个地基稳定、分布均匀的连续运行基准站(其中:新建150个、改造60个、直接利用已有的站150个)。

(2)区域基准站网区域基准站网是指在省、市地区建立的连续运行基准站网,主要构成高精度、连续运行的区域坐标基准框架,为省、市区域提供不同精度的位置服务和相关信息服务。

区域基准站网的布设按实时定位精度而选择基准站间的距离,当采用网络RTK技术满足厘米级实时定位,其区域基准站布设间距不应超过80KM。

(3)专业应用站网专业应用站网是由专业部门或者机构根据专业需求建立的基准网站,用于开展专业信息服务。

它的布设间距主要根据专业需求,当满足实时定位分米级要求,则基准站布设间距一般在100~150KM之间。

2)基准站设计与选址基准站设计时应根据基准站网布设原则,在图上标出设计基准站站址,同时标明基准站及其周围地区的主要地质构造、地震活动,与设计有关的地震台、人卫站,以及可以利用的GPS、大地测量网站点。

静态测量的常见问题分析

静态测量的常见问题分析

级别 一级
二级
5
≤10
1/10000
≤15
420
0.10
0.20
注1:各级相邻点间最小距离一般不应小于平均距离的1/3,最大距离一般不应超过平均距离的3倍, 在满足表1三维坐标精度要求的前提下,相邻点间的最小或最大距离的要求,可以适当的放宽,但不 应小于1/5和超过5倍。 注2:特殊工种加密控制还可在二级网精度下适当放宽。 注3:当边长小于200m时,边长中误差不应大于20mm。
10. 如何对基线进行处理 ?
基线的处理
数据检查没有问题之后,点击“静态基线” —— “ 处理全部基线”, 等基线全部处理完后,对于“Radio”值比较小的进行单独处理,至少保证 Radio值大于3以上,当然处理的越大约好,最大为99.9
对于Radio值后面带“? ”,是由于中误 差过大,可以酌情对其处理。
常规静态测量 快速静态测量
静态测量
2. 按何种等级进行静态测量? GPS的精度等级——GPS测量规范
国家测绘局1992年制定的我国第一部《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 范》将GPS的测量精度分为AA、 A、B、C、D、E等六级。其中AA级研 究全球地壳变化 、板块运动等, A、B两级一般是国家GPS控制网。我 国的国家GPS网就是按照这一精度标准设计的。C、D、E三级是针对局 部性GPS网规定的。 GPS网相邻点的平均边长 km
5. 控制点选点的要求 ?
选点的基本要求
A B 周围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各和操作,视野开阔,视场内障碍物的高 度角不宜超过15°; 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电台、微波站等),其距离 不小干200 m;远离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信号传送通道,其距 离不得小于50 m; 附近不应有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件(如大型建筑物等); 交通方便,并有利于其他测量手段扩展和联测; 地面基础稳定,易于点的保存; AA、A、B级GPS点,应选在能长期保存的地点; 充分利用符合要求的旧有控制点; 选站时应尽可能使测站附近的小环境(地形、地貌、植被等)与周 围的大环境保持一致,以减少气象元素的代表性误差。

E级GPS控制网技术要求

E级GPS控制网技术要求

附录E E级GPS控制网有关技术要求(参考)一、控制网执行的技术标准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2、《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199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3、技术设计书。

二、使用仪器测量采用的GPS接收机型号及其标称精度。

三、布网方案1、布网要求GPS网相邻点间基线中误差 按下式计算:式中a(mm)为固定误差;b(ppm)为比例误差系数;d(km)为相邻点间的距离。

GPS-E 级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规定。

相邻点最小距离应为平均距离的1/2~1/3;最大距离应为平均距离的2~3倍。

表1 GPS网的主要技术要求2、布网原则与网形设计(1)GPS网应根据测区实际需要和交通状况进行设计。

GPS网的点与点间不要求每点通视,但考虑常规测量方法加密时的应用,每点应有1~2个通视方向。

(2)在布网设计中应顾及原有测绘成果资料以及各种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沿用,对凡符合GPS-E级网布点要求的旧有控制点,应充分利用其标石。

(3)GPS网应由若干个独立观测环构成,也可采用附合线路构成。

E级GPS网中每个闭合环或附合线路中的边数应符合表2的规定。

非同步观测的GPS基线向量边,应按所设计的网图选定,也可按软件功能自动挑选独立基线构成环路。

表2 闭合环或附合线路边数的规定(4制点联测,联测总点数不得少于3个。

(5)为了求得GPS网点正常高,应进行水准测量的高程联测,高程联测采用等级水准测量方法进行,联测的GPS-E级控制点且应均匀分布于网中。

四、选点与标石埋设1、选点在了解任务、目的、要求和测区自然地理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现场踏勘,最后进行选点。

选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点位的选择应符合技术设计要求,并有利于其它测量手段进行扩展与联测;(2)点位的基础应坚实稳定,易于长期保存,并应有利于安全作业;(3)点位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视野应开阔,视场内周围障碍物的高度角一般应小于15°;(4)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得小于200m,并应远离高压输电线其距离不得小于50m,以避免周围磁场对卫星信号的干扰;(5)点位附近不应有对电磁波反射(或吸收)强烈的物体,以减少多路径效应的影响;(6)交通应便于作业,以提高作业效率;(7)应充分利用符合上述要求原有的控制点及其标石,但利用旧点时应检查旧点的稳定性、完好性,符合要求方可利用;(8)选好点后应按合理的方法给GPS点编号。

GPS控制网等级分类和规范标准

GPS控制网等级分类和规范标准

1 分类方法一:A、B、C、D、E级1.1参考规范《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2009》1.2 界面显示参数1.3 划分标准B、C、D和E级的精度应不低于表1的要求:表1.2布设原则:表1.3各级GPS网点位应均匀分布,相邻点间距离最大不宜超过网平均间距的2倍。

接收机的选用:表1.4级别 B C D、E单频/双频双频/全波长双频/全波长双频/单频观测量至少有L1、L2载波相位L1、L2载波相位L1载波相位同步观测机数≥4 ≥3 ≥2观测:表1.5级别级别B C D E卫星截止高度角/度10 15 15 15同时观测有效卫星数≥4 ≥4 ≥4 ≥4有效观测卫星总数≥20 ≥6 ≥4 ≥4 观测时段数≥3 ≥2 ≥1.6 ≥1.6时段长度≥23h ≥4h ≥60min ≥40min采样间隔30 10-30 5-15 5-15注1:计算有效观测卫星总数时,应该各时段的有效观测卫星扣除期间的重复卫星数注2:观测时段长度,应为开始纪律数据到结束记录的时间段注3:观测时段≥1.6,指采用网观测模式时,每站至少观测一时段,其中二次设站点数应不少于GPS网总点数的60%注4:采用基于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点观测模式时,可连续观测,但观测时间应不低于表中规定的各时段观测时间的和数据处理(1)外业数据检核1)B级GPS网基线外业预处理和C、D、E级GPS网基线处理,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ds应满足公式1.1的规定:ds≦2σ (1.1)σ---为基线测量中误差,单位为毫米2)B、C、D、E级GPS网基线测量中误差σ采用外业测量时使用的GPS接收机的标称精度,计算时变长按实际平均边长计算。

3)B、C、D、E级GPS网同步环闭合差,不宜超过以下规定:三边同步环中只有两个同步边成果可以视为独立的成果,第三边成果应为其余两边的代数和。

由于模型误差和处理软件的内在缺陷,第三边处理结果与前两边的代数和常不为零,其差值应符合公式1.2≦≦≦(1.2)式中:σ----基线测量中误差,单位为毫米,计算按12.2.5规定执行。

E级控制测量技术方案

E级控制测量技术方案

肥西县城镇地籍调查与测量控制测量实施方案辽宁省第一测绘院二00五年九月目录1.测区概况 (2)2.作业依据 (2)3.已有资料的利用及坐标系统的选择 (2)3.1工作底图 (2)3.2平面坐标系统 (2)3.3高程系统 (2)4.平面控制测量 (3)4.1E级GPS网 (3)4.2一级光电测距导线测量 (7)5.高程控制测量 (11)5.1水准路线 (11)5.2技术要求 (11)5.3仪器要求 (11)5.4观测 (11)5.5观测要求 (11)5.6手簿要求 (12)5.7平差计算 (12)5.8提交资料 (12)6.提交成果 (12)6.1基本成果 (12)6.2数据成果 (13)控制测量实施方案1、测区概况肥西县隶属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属江淮丘陵地区,东临巢湖,西接六安,南望舒城、庐江,北邻长丰、寿县。

地理坐标为东经117︒10',北纬31︒42',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5℃-16℃之间,梅雨显著、夏雨集中,气候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

总面积21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4万亩,山场15.6万亩,水域面积58万亩(包括巢湖水面25万亩);辖17乡12镇、369个村(居),总人口9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4.2万人。

2、作业依据(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2)《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GJJ73-97)(3)《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1001-93)(4)《城市测量规范》(CJJ8-99)(5)《地籍测绘规范》(CH5002-94)3、已有资料的利用及坐标系统的选择3.1工作底图利用省测绘局出版的1:1万地形图作为控制网布设工作底图。

3.2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高斯—克吕格投影,按3︒分带计算平面直角坐标(中央子午线117︒)。

利用优于国家四等精度的控制点作为平面起算依据,布设一级光电测距导线网或E级GPS控制网。

E级GPS控制网有关技术要求

E级GPS控制网有关技术要求

一、控制网执行的技术标准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2、《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199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3、技术设计书。

二、使用仪器测量采用的GPS接收机型号及其标称精度。

三、布网方案1、布网要求GPS网相邻点间基线中误差按下式计算:式中(mm)为固定误差;(ppm)为比例误差系数;(km)为相邻点间的距离。

GPS-E级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规定。

相邻点最小距离应为平均距离的1/2~1/3;最大距离应为平均距离的2~3倍。

注:当边长小于200m时,边长中误差应小于20mm。

2、布网原则与网形设计(1)GPS网应根据测区实际需要和交通状况进行设计。

GPS网的点与点间不要求每点通视,但考虑常规测量方法加密时的应用,每点应有1~2个通视方向。

(2)在布网设计中应顾及原有测绘成果资料以及各种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沿用,对凡符合GPS-E级网布点要求的旧有控制点,应充分利用其标石。

(3)GPS网应由若干个独立观测环构成,也可采用附合线路构成。

E级GPS 网中每个闭合环或附合线路中的边数应符合表2的规定。

非同步观测的GPS基线向量边,应按所设计的网图选定,也可按软件功能自动挑选独立基线构成环路。

(4)为求定GPS点在54北京坐标系中的坐标,应与当地54北京坐标系中的原有控制点联测,联测总点数不得少于3个。

(5)为了求得GPS网点正常高,应进行水准测量的高程联测,高程联测采用等级水准测量方法进行,联测的GPS-E级控制点且应均匀分布于网中。

四、选点与标石埋设1、选点在了解任务、目的、要求和测区自然地理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现场踏勘,最后进行选点。

选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点位的选择应符合技术设计要求,并有利于其它测量手段进行扩展与联测;(2)点位的基础应坚实稳定,易于长期保存,并应有利于安全作业;(3)点位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视野应开阔,视场内周围障碍物的高度角一般应小于15°;(4)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得小于200m,并应远离高压输电线其距离不得小于50m,以避免周围磁场对卫星信号的干扰;(5)点位附近不应有对电磁波反射(或吸收)强烈的物体,以减少多路径效应的影响;(6)交通应便于作业,以提高作业效率;(7)应充分利用符合上述要求原有的控制点及其标石,但利用旧点时应检查旧点的稳定性、完好性,符合要求方可利用;(8)选好点后应按合理的方法给GPS点编号。

GPS测量规范国标版本-2001

GPS测量规范国标版本-2001

AA,A级可作为建立地心参考框架的基础。

3 AA,A,B级可作为建立国家空问大地测量控制网的基础 各级 GPS网相邻点间基线长度精度用下式表示,并按表 1规定执行。
式中 一标准差 ,mm; 固定 误差 .mm;
b— 比例误差系数;
1 一 相邻点间距离 ,mm
a= 了矿 十 (b·d ·10 A)2
5.2 各级 GPS测量的用途: AA 级 主 要用于全球性的地球动力学研究、地壳形变测量和精密定轨
八 级 主 要用于区域性的地球动力学研究和地壳形变测量 ;
GB/T 18314-2001
B级主要用于局部形变监测和各种精密工程测量 ; C级主要用于大、中城市及工程测量的基本控制网; D,E级主要用于中、小城市、城镇及测 图、地籍 、土地信息、房产、物探、勘测、建筑施工等的控制 测量
这些高程系统的高程 。 198 0 西 安坐标系及 1954年北京坐标系的参考椭球基本参数以及主要几何和物理常数见附录 A
(标准的附录) 4.2 时间系统
GP S 测 量采用 GPS时间系统,手簿记录宜采用世界协调时(UTC)
5 精度分级
5.1 GPs测量按其精度划分为 AA,A,B,C,D,E级 GP S 快 速静态定位测量可用于 C,D,E级 GPS控制网的布设
本 标 准 由国家测绘局负责解释 。
中华人 民共和 国国家标准
全球定位系统(GPS) 测量规范
Sp ec ifi cationsf org lobal positionings ystem (CPS)s urveys
GB/T 18314一 2001
1 范围
本标 准 规 定利用全球定位系统 (GPS)按静态、快速静态定位原理 ,建立测量控制网(简称(GPS)控 制网)的原则、等级划分和作业方法 。

实验报告GPS静态测量

实验报告GPS静态测量

实验报告GPS静态测量试验四GPS静态测量一、试验目的试验的目的是使同学了解采纳GPS定位技术建立工程控制网的过程,使所学理论学问与实践相结合,巩固和加深对新学问的理解,增加同学的动手能力,培养同学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应达到如下要求:1、娴熟把握GPS接收机的使用办法,外业观测的记录要求。

选点、埋石的要求。

2、合理分配时段、把握星历预告对时段的要求。

PDOP值的大小对观测精度的影响,图形结构的设计及外业工作。

外业观测时手机或对讲机的合理应用。

3、把握GPS控制测量数据处理处理的流程,能自立完成基线解算及网平差二、试验地点:城市学院校区内,试验学时:4小时三、试验前的预备工作1、试验内容介绍:对试验的任务和意义作好充分了解。

2、使用的仪器及物品:GPS接收机(含电池)、基座、脚架若干台,作业调度表,外业观测手簿,小钢尺,铅笔,安装有传输软件和数据处理软件的计算机,数据传输线若干根,便携式存储器。

3、搜集资料①广泛收集测区及其附近已有的控制测量成绩和地形图资料a.控制测量资料包括成绩表、点之记、展点图、路线图、计算说明和技术总结等。

收集资料时要查明施测年月、作业单位、依据规范、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施测等级和成绩的精度评定。

b.收集的地形图资料包括测区范围内及周边地区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和专业用图,主要查明地图的比例尺、施测年月、作业单位、依据规范、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成图质量等。

c.假如收集到的控制资料的坐标系统、高程系统不全都,则应收集、收拾这些不同系统间的换算关系。

(注:本试验采纳地科系2022年5月建立的校内控制网资料)①收集有关GPS测量定位的技术要求通过参考测量规范,收集有关的测量技术要求。

GPS测量规范包括:a.《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22b.《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22四、GPS控制网的布设1、GPS网图形设计原则①GPS网应按照测区实际需要和交通情况,作业时的卫星情况,预期达到的精度,成绩的牢靠性以及工作效率,根据优化设计原则举行。

GPS_E级网规范(新)

GPS_E级网规范(新)

附录A E级GPS控制网有关技术要求(参考)一、控制网执行的技术标准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2、《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199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3、技术设计书。

二、使用仪器测量采用的GPS接收机型号及其标称精度。

三、布网方案1、布网要求GPS网相邻点间基线中误差 按下式计算:式中a(mm)为固定误差;b(ppm)为比例误差系数;d(km)为相邻点间的距离。

GPS-E级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规定。

相邻点最小距离应为平均距离的1/2~1/3;最大距离应为平均距离的2~3倍。

2、布网原则与网形设计(1)GPS网应根据测区实际需要和交通状况进行设计。

GPS网的点与点间不要求每点通视,但考虑常规测量方法加密时的应用,每点应有1~2个通视方向。

(2)在布网设计中应顾及原有测绘成果资料以及各种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沿用,对凡符合GPS-E级网布点要求的旧有控制点,应充分利用其标石。

(3)GPS网应由若干个独立观测环构成,也可采用附合线路构成。

E级GPS 网中每个闭合环或附合线路中的边数应符合表2的规定。

非同步观测的GPS基线向量边,应按所设计的网图选定,也可按软件功能自动挑选独立基线构成环路。

(4的原有控制点联测,联测总点数不得少于3个。

(5)为了求得GPS网点正常高,应进行水准测量的高程联测,高程联测采用等级水准测量方法进行,联测的GPS-E级控制点且应均匀分布于网中。

四、选点与标石埋设1、选点在了解任务、目的、要求和测区自然地理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现场踏勘,最后进行选点。

选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点位的选择应符合技术设计要求,并有利于其它测量手段进行扩展与联测;(2)点位的基础应坚实稳定,易于长期保存,并应有利于安全作业;(3)点位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视野应开阔,视场内周围障碍物的高度角一般应小于15°;(4)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得小于200m,并应远离高压输电线其距离不得小于50m,以避免周围磁场对卫星信号的干扰;(5)点位附近不应有对电磁波反射(或吸收)强烈的物体,以减少多路径效应的影响;(6)交通应便于作业,以提高作业效率;(7)应充分利用符合上述要求原有的控制点及其标石,但利用旧点时应检查旧点的稳定性、完好性,符合要求方可利用;(8)选好点后应按合理的方法给GPS点编号。

GNSS(GPS)静态测量

GNSS(GPS)静态测量
了解点位情况、测区内的地形地貌、交通状况、作业员生活安排等。
2、卫星状况预报:
根据测区卫星历书数据,对卫星状况进行预报,选择合适的观测时间段的依据。
3、确定作业方案:
根据卫星状况、测区的实际情况,确定出具体的作业方案(包括分组情况、 GPS观测时段及测站分配)。
4、外业观测:
根据调度指令、按照作业规范进行外业观测。
特点:具有扩展速度快,图形强度较高,作业 方法简单,需要接受机数量较少。
适用范围:常用于建立B、C、D图形
1、三角形网
以三角形作为基本图形所构成的GPS网。 起始点位:1 2 3
第一个时段观测结束后1换至4 第二个时段观测结束后2换至5 第三个时段观测结束后3换至6 特点: 优点:几何强度高、抗粗差能力强、可靠性高 缺点:工作量大
三、GPS网的规范
2、多边形网 以多边形(边数大于等于4)作
为基本图形构成的GPS网 起始点位:1 2 3 4
第一个时段观测结束后1,2换至5, 6
第二个时段观测结束后3,4换至7, 8 特点:
效率高,工作量较小;图形强度 不如三角形网
三、GPS网的规范
三、GPS网的基本规范
级别
项目
B
C
D
卫星截止高度角/(度) 10
3、成果验收:
有甲方组织对乙方所提交的测量成果进行验收,验收 的内 容包括对所提交成果资料按照技术设计和技术规范进行检查, 对观测基线进行抽查等。
二、静态测量
第三节、GPS测量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观测时段:
从测站上开始接收卫星信号起,至停止接收卫星信号间的连续工作的时间段称 为观测时段。
同精度、不同等级的GPS测量对每点观测的时段数及时段长度具有不同的要求。

gps测量规范

gps测量规范

gps测量规范
GPS测量规范是指在使用GPS进行测量时应该遵循的准则和要求,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GPS测量规范:
1. 接收机选择:选择具有高精度和高灵敏度的GPS接收机,以确保测量数据的质量。

2. 控制点的选择:选择具有已知坐标的控制点作为基准点,用于校正GPS测量结果。

3. 测量观测时间:针对每个控制点进行持续观测,通常需
要在10分钟至1小时的时间内记录数十个或数百个GPS
观测值。

4. 观测时间帧数:为了提高测量精度,通常需要至少两个
观测时间帧,帧之间的时间间隔应适当。

5. 天线高度测量:测量天线高度时,应使用专业的测高仪,并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6. 数据处理:将收集到的GPS观测数据导入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编辑、数据过滤、
数据平差等。

7. 参考站:在GPS测量中使用参考站可以提高数据质量和精度,参考站的选择应考虑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等因素。

8. 精度评定:根据测量任务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准确性评
定方法,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估。

9. 数据质量评估:对测量后的数据进行质量评估,包括GPS观测数据的信号强度、信号多样性、卫星几何结构等方面的评估。

10. 测量报告:根据测量任务的要求,编制详细的GPS测量报告,包括测量参数、测量结果、误差分析和处理等。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GPS测量规范,具体的规范要求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测量任务来确定。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种基于卫星定位的导航系统,他能够提供全球范围内准确的位置信息。

为了确保GPS测量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一些测量规范被制定出来。

以下是关于GPS 测量的一些常见规范:1. 基准站设置:在进行GPS测量时,通常需要同时使用多个基准站来提供准确的位置参考。

基准站之间应该相互独立,距离适当,以避免误差的累积。

2. 接收机选择:选择合适的GPS接收机是确保测量准确性的关键。

应该选择具有良好信号接收和处理能力的高质量GPS 接收机。

3. 测量程序:在进行GPS测量前,需要先进行仔细的规划和准备工作。

包括选择适当的测量方式和测量参数,确保测量站点的稳定性和数据收集的连续性。

4. 数据处理:GPS测量的准确性也与数据处理的方式有关。

应该采用有效的数据处理算法来处理原始GPS观测数据,以获得高精度的位置信息。

5. 控制点布设:在进行GPS测量时,需要布设一些控制点来提供位置参考。

控制点的选择和布设应遵循一定的规范,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6. 环境因素考虑:在进行GPS测量时,应该考虑环境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例如在山区、城市高楼大厦密集区域等环境下,GPS信号可能会受到遮挡或干扰,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小这些影响。

7. 数据验证与校正:为了确保GPS测量的准确性,测量数据应该进行验证和校正。

通常可以采用与其他测量方法相互对照,或者使用已知精度的控制点进行校正。

8. 测量精度评估:在进行GPS测量后,应进行精度评估来判断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可以通过与其他独立测量结果进行比较,或者计算测量点之间的差异来评估GPS测量的精度。

总之,GPS测量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是确保定位信息可靠性的关键。

遵守上述的测量规范和原则,能够提高GPS测量的准确性,确保定位信息的可靠性。

测量规范

测量规范

施工测量规范一、平面首级施工控制点测区内至少有三个D级控制点作为首级控制点或不低于E级GPS平面控制点作为施工控制点。

首先对已有首级GPS控制点按国家E级要求进行点位复核,测量结果符合D级精度要求。

当施工控制GPS点远离测区边界距离大于10KM或大于GPS测程,应按国家E级GPS规范布设测区施工控制网,控制网为闭合网或全面网。

1、选点点位应在基础稳定、净空条件较好、保证视场障碍物仰角小于150,便于架GPS接收机的位置。

点位应远离高压线100m,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300m,同时。

应考虑周围高大的地物(如楼房、大桥、山头等)、地形对无线电的影响,点位应尽量选择高点。

选好点后埋设测量标志点,点位的埋设按国家四等要求。

同进做好点之记。

2、观测(1)、观测应满足下列条件:①、卫星高度角应不小于150;②、观测时应不少于30min;③、采样间隔应为15~60s;④、观测卫星数应不少于四颗,卫星分布象限应不少于二个;⑤、观测时点位几何图形强度因子(PDOP值)应不大于8;⑥、使用单频接收机时,基线长度应不大于20km。

⑦、观测记录格式统一采用下列格式3、数据处理二、高程控制测量测区内至少有三个Ⅲ等高程控制点作为首级控制点或不低于Ⅳ等高程等控制点作为施工控制点。

首先对已有首级高程控制点按国家Ⅲ等要求进行点位复核,测量结果符合Ⅲ等精度要求。

当测区高程控制点远离测区边界距离大于10KM或大于GPS测程,应按国家E级GPS规范布设测区施工控制网,控制网为闭合网或全面网。

确定高程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一个测区应采用同一高程基准,本测区采用珠基高程系统;控制网应布设成闭合环线、附合路线或结点网等形式,困难地区可布设成支线形式;首级高程控制点应埋设永久性标石。

控制点的位置应高于高水位线,并应选择在地基稳固、便于观测和埋设标石的地点。

对于三、四等不准点,严禁在河岸大堤上埋设标石。

三、四等水准点应绘点之记。

水准测量测站的观测顺序应为:三等: 后-前-前-后四等与图根: 后-后-前-前图根水准也可使用单面水准尺观测。

gps测量规范最新版

gps测量规范最新版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gps测量规范最新版篇一:gps测量规范20xx目次1范围1范围................................................. ................................................... .. (3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基本规定25级别划分和测量精度25.1级别划分25.2测量精度25.3用途36布设的原则36.1基本原则36.2gps点命名46.3技术设计47选点47.1选点准备47.2点位基本要求47.3辅助点与方位点..47.4选点作业57.5选点后应上交的资料58埋石58.1标石58.2埋石作业58.3标石外部整饰68.4关键工序的控制68.5埋石后上交的资料69仪器69.1接收机选用69.2仪器检验69.3仪器维护710观测.710.1基本技术规定710.2观测区的划分710.3观测计划810.4观测前的准备810.5观测作业的要求.811外业成果记录.911.1a级gps网外业成果记录911.2b、c、d、e级gps网外业成果记录9 12数据处理912.1基本要求912.2外业数据质量检核912.3基线向量解算1012.4a、b级gps网基线处理结果质量检核1112.5重测和补测1112.6gps网平差1212.7数据处理成果整理和技术总结编写l313成果验收与上交资料l313.1成果验收1313.2上交资料13附录a(资料性附录)大地坐标系有关说明l4附录b(规范性附录)选点与埋石资料及其说明l5附录c(规范性附录)气象仪表的主要技术要求l9附录d(规范性附录)测量手簿记录及有关要求20附录e(资料性附录)归心元素测定与计算23附录F(规范性附录)同步观测环检核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静态测量技术,建立gps控制网的布设原则、测量方法、精度指标和技术要求。

GPS控制网等级分类与规范标准[详]

GPS控制网等级分类与规范标准[详]

的较差(d V△X 、d V△Y 、d V△Z)应符合下式要求:
dV△X≦2σ
dV△y≦2σ
dV△z≦2σ
()
当超限时,可认为作为约束的已知坐标、距离,已知方位与 GPS 网不兼容,应采用软件
提供的或人为的方法剔除某些误差较大的约束值,直至符合上式要求。
3 分类方法三:公路二、三、四等和一、二级
公路二等、三等、四等、一级、二级
四等 2
≤10 ≤10
1/45000
一级 1
≤10 ≤10
1/20000
二级 <1
≤15 ≤20
1/10000
注:当边长小于 200m 时,边长中误差小于 20mm。
3)布网原则
接收机选择,观测基本技术要求(略),参考规范六七章。
闭合环或附和路线边数的规定
等级
二等 三等 四等 一级 二级
闭合环或附和路线的边数 ≤6 ≤8 ≤10 ≤10 ≤10
坐标基准框架,为省、市区域提供不同精度的位置服务和相关信息服务。区域基准站网的布设
按实时定位精度而选择基准站间的距离,当采用网络 RTK 技术满足厘米级实时定位,其区域基 准站布设间距不应超过 80KM。 (3)专业应用站网 专业应用站网是由专业部门或者机构根据专业需求建立的基准网站,用于开展专业信息服务。
3、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网的布设 1)布设原则
CORS 依据管理形式、任务要求和应用范围,划分为国家基准站网、区域基准站网和专业应用 站网。
(1)国家基准站网 国家基准站网的布设应顾及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自然条件因素。在即将实施的国家大地基准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我国将在全国范围内建设 360 个地基稳定、分布均匀的连续运行基准站 (其中:新建 150 个、改造 60 个、直接利用已有的站 150 个)。 (2)区域基准站网 区域基准站网是指在省、市地区建立的连续运行基准站网,主要构成高精度、连续运行的区域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范围本标准规定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按静态、快速静态定位原理,建立测量控制网(简称(GPS)控制网)的原则、等级划分和作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和局部GPS控制网的设计、布测和数据处理。

2.坐标系和时间系统2.1:坐标系2.1.1:GPS测量采用广播星历时,其相应坐标系为世界大地坐标系WGS84。

该坐标系的地球椭圆基本参数以及主要几何和物理常数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

GPS测量采用精密星历时,其坐标系为相应历元的国际地球参考框架ITRFYY。

当换算为大地坐标时,可采用与WGS84相同的地球椭球基本参数以及主要几何和物理常数。

2.1.2:当要求提供1980西安坐标系或其他参考坐标系时,可按坐标转换等方法求得这些坐标系的坐标。

当要求提供1985国家高程基准或其他高程系高程时,可按高程拟合、大地水准面精化等方法求得这些高程系统的高程。

3.精度分级3.1:GPS测量按其精度划分为AA、A、B、C、D、E级。

GPS快速静态定位测量可用于C、D、E级GPS控制网的布设。

3.2:各级GPS测量的用途:AA级主要用于全球性的地球动力学研究、地壳形变测量和精密定轨;A级主要用于区域性的地球动力学研究和地壳形变测量;B级主要用于局部形变监测和各种精密工程测量;C级主要用于大、中城市及工程测量的基本控制网。

D、E级主要用于中、小城市、城镇及测图、地籍、土地信息、房产、物探、勘测、建筑施工等的控制测量。

AA、A级。

可作为建立地心参考框架的基础。

AA、A、B级可作为建立国家空间大地测量控制网的基础。

E级GPS控制网技术要求

E级GPS控制网技术要求

附录E E级GPS控制网有关技术要求(参考)一、控制网执行的技术标准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2、《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199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3、技术设计书。

二、使用仪器测量采用的GPS接收机型号及其标称精度。

三、布网方案1、布网要求GPS网相邻点间基线中误差 按下式计算:式中a(mm)为固定误差;b(ppm)为比例误差系数;d(km)为相邻点间的距离。

GPS-E级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规定。

相邻点最小距离应为平均距离的1/2~1/3;最大距离应为平均距离的2~3倍。

表1 GPS网的主要技术要求2、布网原则与网形设计(1)GPS网应根据测区实际需要和交通状况进行设计。

GPS网的点与点间不要求每点通视,但考虑常规测量方法加密时的应用,每点应有1~2个通视方向。

(2)在布网设计中应顾及原有测绘成果资料以及各种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沿用,对凡符合GPS-E级网布点要求的旧有控制点,应充分利用其标石。

(3)GPS网应由若干个独立观测环构成,也可采用附合线路构成。

E级GPS网中每个闭合环或附合线路中的边数应符合表2的规定。

非同步观测的GPS基线向量边,应按所设计的网图选定,也可按软件功能自动挑选独立基线构成环路。

表2 闭合环或附合线路边数的规定(4原有控制点联测,联测总点数不得少于3个。

(5)为了求得GPS网点正常高,应进行水准测量的高程联测,高程联测采用等级水准测量方法进行,联测的GPS-E级控制点且应均匀分布于网中。

四、选点与标石埋设1、选点在了解任务、目的、要求和测区自然地理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现场踏勘,最后进行选点。

选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点位的选择应符合技术设计要求,并有利于其它测量手段进行扩展与联测;(2)点位的基础应坚实稳定,易于长期保存,并应有利于安全作业;(3)点位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视野应开阔,视场内周围障碍物的高度角一般应小于15°;(4)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得小于200m,并应远离高压输电线其距离不得小于50m,以避免周围磁场对卫星信号的干扰;(5)点位附近不应有对电磁波反射(或吸收)强烈的物体,以减少多路径效应的影响;(6)交通应便于作业,以提高作业效率;(7)应充分利用符合上述要求原有的控制点及其标石,但利用旧点时应检查旧点的稳定性、完好性,符合要求方可利用;(8)选好点后应按合理的方法给GPS点编号。

E级GP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

E级GP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

※分类号:教材新校区控制点测量E级GP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编写单位名称:11 土管01班第三组2013年1 月6 日编号:01密级:秘密、测区概况本次实习要求通过GPS定位测量综合训练,掌握布设GPS控制网的方法,培养自身的测量能力,熟悉GPS技术。

能使用GPS 进行静态数据的采集并且数据处理,可以完整的整理出坐标数据。

本次实习的范围为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黄金校区,先布设E级GPS控制网,在测区内布设了5个GPS空制点,再进行GPS控制测量。

黄金校区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是一个基本无干扰的测区,所以此次实习较为简单。

二、作业依据1、CH 2001-9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2 、CJJ 73-97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3 、CH 1002-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4 、CH 1003-9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5 、CJJ 8-85 《城市测量规范》三、坐标系的选择和已有资料利用情况本次实习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高程系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

此次测量任务利用分布在第三食堂和校门口两个已知点,经过对这两点的分析可知,这两点的坐标系统与此次测量所用坐标系统相同,点位保存完整,精度及等级也能达到本次测量要求,无需进行换带计算。

只需将此已知数据引入测区即可。

四、作业流程1 、仪器设备和软件GPS空制测量采用3台中海达双频GPS接受机(标称精度5mm+1pmmD, D以Km计),为双頻接收机,其静态相对定位精度为:静态基线±( 5mm +1ppm)D高程±( 10mm+2ppm)D中海达GPS测量系统配备有星历预报软件(可预报30天内测区各测点一天24 小时的卫星分布状况及健康状况)、solution 后处理解算软件(包含数据传输、基线向量处理、GPS网平差软件、多种GPS数据格式转换等功能),完全能满足GPS空制测量数据处理的要求。

2、E级GPS网的设计和观测(1)GPS布网充分利用GPS测量的优点,实测GPS空制点5个,其中已知点2 个,未知点3 个,组成最小同步环3 个,多边形异步环3 个(计算选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e等gps静态测量规范
篇一:gps静态控制测量外业操作指南
gps控制测量外业作业要求及技术指南
一:外业观测作业人员操作内容
安置接收机天线(严格对中整平、定向、量取仪器高)、设置接收机中的参数(如观测模式、截止高度角、和采样间隔等;如不设参数,接收机一般就采用缺省值),以及开机、关机等工作,其他工作由接收机自动完成。

二:操作流程:【选点与埋石——gps接收机的检查——观测方案设计——观测作业——外业观测成果质量检核】
1.选点准备:
根据收集的测区内及周边现有平面和高程控制点以及测区地形图等,依据项目任务书或合同书以及相关规范的要求在图上进行设计,标绘处计划设站的区域。

1.1选点的基本要求
基本要符合规范(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gb/t18314-20xx)的相关要求:
a)测站四周视野开阔,高度角15°以上不允许存在成片的障碍物
b)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以免损坏接收机天线,高压
1/16
电线50米至少,大功率无线发射源至少200米。

c)测站远离房屋、围墙、广告牌、山坡及大面积平静水面(湖泊、池塘)等信号反射物,以免出现严重的多路径效应。

d)点位应位于地质条件良好、点位稳定、易于保护的地方,
并尽可能顾及交通条件。

1.2选点作业
a)测量人员应按照在图上选择的初步位置以及对点位的基本
要求,在实地最终选定点位,并做好相应的标记。

b)利用旧点时,应对旧点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完好性进行检
查,符合要求时方可利用。

c)点名以该点位所在地命名,无法区分时,可在点名后加注
(一)、(二)。

d)新旧点重合时,应沿用旧点名,一般不应更改。

e)选点工作完成后,应按规范要求的形式绘制gps网选点
图,可以用相机或手机拍照片。

提交的资料:①点之记②gps网选点图
1.3埋石
c、d、e及gps点在满足标石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前提下,均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提交的资料:标石建造的照片
2/16
2.仪器的验检:
2.1一般视检
gps接收机及其天线的外观是否良好,是否有挤压摩擦造成的伤痕,仪器、天线等设备的型号是否正确。

各种零部件及附件、配件等是否齐全完好,是否与主体匹配。

需紧固的部件是否有松动。

2.2通电检验
有关的信号灯工作是否正常、按键及显示系统工作是否正常、仪器自测试结果是否正常等
2.3实测检验
测试检验是gps接收机检验的主要内容,起检验方法有:
用标准基线检验;已知坐标、边长检验;零基线检验;相位中心偏移量检验等。

2.4附件检验
电池、电缆、电源是否完好;天线或基座上的圆水准器和光学对中期工作是否正常。

补充:
不同类型的接收机参加共同作业时,应在已知基线上进行比对测试,超过相应等级限差时不得使用。

3.观测方案的设计
3.1基本技术要求
3/16
说明:1)有效卫星指连续观测不短于一定时间的卫星,对于b、c、d和e及gps网测量,该时间为15分钟。

2)时段长度为从开始记录数据至结束记录之间的时间段。

3)观测时段数大于等于1.6是指采用网观测模式时,每测站至少观测一时段,其中至少60%的测站至少观测两个时段。

4)b、c、d、e级可不观测气象元素,而只记录天气状况
5)实行分区观测时,相邻分区至少应有4个公共点。

3.2接收机数量的配置要求
静态控制测量中,应尽可能采用双频接收机,这样有利
于周跳探测、电离层折射影响的消除以及观测值质量的保证。

4/16
理论上:接收机数量越多,网中直接联测点的数量就越多,网的结构就越好。

3.3接受机参数的设置
在进行外业观测期间,接收机必须设置统一的卫星截止高度角和采样间隔参数,规范中的都是上限值,实际作业时,可适当减小它们的设置值,如卫星截止高度角可低至10°,采样间隔可短至5s.
3.3设站及观测记录
对中、整平、量取仪器高(对中误差不大于1mm,用钢
卷尺在互为120°的三处量取天线高,当互差不大于3mm时(否则应重新架设仪器),取平均数。

天线高量取方法:天线高公式:(天线底盘半径R,三次量取斜高平均值l)
观测记录:每个时段始末各记录一次观测卫星号、天气状况、实时定位的pdop值,即一次在时段开始时,一次在
时段结束时。

但当时段超过2小时时候,应在utc整点时记录一次。

每时段观测前后应量取天线高,两次差不应大于3mm。

5/16
篇二:9_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_t18314-20xx)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8314-20xx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83
目录
前言851范围862引用标准863术语864坐标系和时间系统5精度分级6网的技术设计7选点8埋石9仪器10观测11外业成果记录12数据处理13成果验收与上交资料附录a(标准的附录)大地坐标系有关说明附录b(标准的附录)选点与埋石资料及其说明附录c(标准的附录)气象仪表的主要技术要求附录d(标准的附录)测量手薄记录及有关要求附录e(标准的附录)同步观测环检核附录F(提示的附录)归心元素测定与计算
84
878788909193959798103104106110111117118
前言
本标准是根据我国现阶段和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国所采
用或将采用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技术而制定的。

内容涉及gps静态定位测量和gps块速静态定位测量,待条件成熟时,再纳入其他gps测量模式的内容。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为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F为提示的附录本标准由国家测绘
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忠良、朱达成。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负责解释。

85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按静态、快速静态定位原理,建立测量控制网(简称(gps)控制网)的原则、等级划分和作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和局部gps控制网的设计、布测与数据处理。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12897—199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1991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7942—2000国家三角测量规范ch1002—19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1003—199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ch/t1004—1999测绘技术设计规定
ch8016—1995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型接收机检定
规程3术语
3.1观测时段observationsession
测站上开始接收卫星信号到停止接收,连续观测的时间间隔称为观测时段,简称时段。

3.2同步观测simultaneousobservation
两台或两台以上接收机同时对同一组卫星进行的观测。

3.3同步观测环simultaneousobservationloop
三台或三台以上接收机同步观测所获得的基线向量构
成的闭合环。

3.4独立观测环independentobservationloop 由非同步观测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

3.5数据剔除率percentageofdatarrejection
同一时段中,删除的观测值个数与获取的观测值总数的比值。

3.6天线高antennabeight
观测时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至测站中心标志面的高度。

3.7参考站Referencestation
在一定的观测时间内,一台或几台接收机分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测站上,一直保持路口跟踪观测卫星,其余接收机在这些测站的一定范围内流动设站作业,这些固定测站就称为参考站。

3.8流动站rovingstation
在参考站的一定范围内流动作业的接收机所设立的测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