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中医护理常规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1.急诊患者根据病情分别送送至抢救室、监护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

2.对意识清醒的患者。

首先要进行精神安慰,解除患者的恐惧不安、焦虑等不良情绪,使之积极配合抢救。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急诊室有关制度和环境。

3.保持室内环境安静、整洁、空气流通。

根据病证性质,调节病室内温湿度。

每日定时通风至少2次4.建立急症病历,测量体温、脉搏、呼吸,每日4 次,连续3日,,体温在38.5℃以上者,每4小时1 次;体温正常后改为每日测1次。

5.严密观察神志、瞳孔、面色、脉象、舌脉、皮肤、汗出、四肢活动、二便、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等情况,做好护理记录,发现病情突变时,立即给予应急对症处理,同时报告医师,并做好抢救的准备工作。

6.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

7.在配合抢救过程中,必须严肃、认真、迅速、及时、准确,各项操作按正规要求执行,作好记录,注明执行时间。

8. 抢救室各种抢救物品、器械应做到“四定一消毒”(定量、定点、定时检查、定人负责管理、按时消毒)。

9.随时检查各种导管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兵注意观察引流物的量、色、味、性质,并做好记录。

10.根据病情,给予正确卧位。

对烦躁不安者宜加床挡或用约束带妥善固定,防止意外发生。

11.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收集各种相应标本送检。

12.对诊断未明的腹痛患者禁用止痛药。

13.发现传染病应及时做好隔离消毒及传染病报告。

14.凡涉及法律、刑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15.手术患者做好术前皮肤准备及药物过敏试验,做好记录,通知手术室。

16.凡转科、转院的垂危患者应做好护送及交接工作。

17.做好晨晚间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舒适。

做好口腔、皮肤护理,预防并发症。

18.出院患者应予出院指导,床单位做好终末处理。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中医内科针对一系列常见病,采取中医理论与治疗方法进行预防和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护理工作的严格执行将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本文旨在介绍中医内科常见病的护理常规,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高血压病护理安静休息适当休息可以降低身体负担,避免突发状况。

在高血压患者发生头晕、头痛等症状时,应供应足够的休息时间。

控制饮食饮食控制是预防和治疗高血压患者的一个重要措施。

饮食应结合患者病情和个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饮食原则包括低盐饮食,减少总热量和脂肪摄入。

合理用药合理用药可以有效控制血压、缓解患者症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应严格遵守医嘱,药物的剂量、频次等诊疗合理。

监测血压监测血压可以及时反映治疗效果,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对高血压患者,在发病后应在监护范围内,血压监测应持续。

糖尿病护理控制饮食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饮食,减少碳水化合物和糖类的摄入。

饮食应以低脂、含纤维、蛋白质适度的饮食为主,尽可能避免精制食品和高糖、高脂的食物。

合理营养保证糖尿病患者合理的营养摄入是疾病治疗的重要措施。

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细化饮食计划,按时吃饭,坚持餐前测血糖,控制食物摄入量,确保合理的饮食协调。

适度运动可以降低血糖水平、减轻体重、改善机体机能。

需要根据患者个体化情况,选取适合的运动方式、时间和强度,如步行、慢跑、健身操等。

用药指导糖尿病患者常常需要依赖药物进行治疗。

在用药的过程中,护士需要指导患者正确的用药方法、药物的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的识别与应对。

慢性胃炎护理调整饮食慢性胃炎患者需要注意饮食习惯的调整。

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饮食为主,忌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合理用药针对不同类型的慢性胃炎,护士需要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药物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与倾向等因素,按照医嘱进行使用。

保持心理平衡慢性胃炎患者常常会受到情绪的影响导致病情加重。

因此,护士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适时与患者交流,帮助患者缓解情绪压力。

神经内科中医护理常规

神经内科中医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十二病区)一般护理常规1、病室环境⑴、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⑵、根据病证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2、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3、入院介绍⑴、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⑵、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⑶、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4、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⑴、测量人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⑵、新人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3日。

⑶、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⑷、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⑸、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⑹、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5、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6、每周测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9、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⑴、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⑵、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⑶、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10、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11、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2、遵医嘱准确给药。

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3、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4、预防院内交叉感染⑴、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⑵、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5、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中医针灸科护理常规一、一般护理常规1、病室环境⑴、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⑵、根据病证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2、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对年老、中风、行动不便者,应尽量提供方便的床位。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
———————————————————————————————— 作者:
———————————————————————————————— 日期:

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种、病情、性别、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六、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七、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八、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1、高热者,患者头部给予冰袋冷敷。
2、尿潴留者,可按摩腹部,必要时遵医嘱行留置导尿。
3、便秘者,按摩腹部,遵医嘱给予通便中药内服。
六、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恼怒、情绪过激而易使疾病再度复发。
2、生活起居有常,避免过劳,适当休息。随天气变化增减衣被,注意保暖。
3、饮食以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食物为宜,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品,不宜过饱,忌食辛辣、刺激食品,戒烟酒。
10、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过度,以免再发脑出血。经常食用含纤维素多的新鲜蔬菜、水果,以润肠通便。
11、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注意血压的变化,定期到医院复查。
三、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观察服药后的反应。
2、风寒、阳虚者中药宜热服,药后加盖衣被,以助微微出汗。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之品,忌肥甘、油腻、煎炸、辛辣刺激性饮食及烟酒。

中医内科护理护理措施

中医内科护理护理措施

中医内科护理护理措施1. 病人观察中医内科护理中,对病人的观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患者的舌苔和舌质颜色:观察舌苔的厚薄、颜色的变化以及舌身的湿润程度,以辅助判断病情和阳虚阴虚等情况。

- 患者的脉搏:通过观察脉搏的节律和力度,可以了解到患者的体温、血压、脏腑功能等方面的情况。

- 患者的面色:观察患者脸色的变化,可以判断患者的气血充盈和病情的变化。

- 患者的排泄情况:观察患者的大小便情况,包括颜色、气味、量等,以判断患者的肠胃功能和排毒情况。

2. 中药治疗中医内科护理中,中药治疗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护理过程中。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中药汤剂的煎煮:根据医生的要求,按照配方对中药进行煎煮,确保中药的有效成分能够充分溶解出来,提高疗效。

- 中药的服用指导:对患者进行中药的服用指导,包括用量、时间、注意事项等,以确保疗效的发挥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中药剂型的管理:对各种中药剂型进行管理,确保药品的质量安全和有效性。

3. 饮食调理中医内科护理中,饮食调理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

中医认为饮食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有着重要的影响。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的膳食方案,并进行解释和指导。

- 对于特殊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进行专门的饮食指导和调理。

- 监控患者的饮食摄入情况,如饮食清淡与否、饮食时间等的调整。

- 提供营养咨询和建议,帮助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膳食搭配。

4. 情绪疏导和心理支持中医内科护理中,情绪疏导和心理支持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医认为情绪与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合理的情绪调节和心理支持可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其内心需求和情绪变化。

- 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增强抗病能力。

- 运用中医的心理疏导方法,如音乐疗法、动作疗法等,促进患者的情绪平衡。

- 对于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首先,中医内科护理的常规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病情观察: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以及患者的病情变化、精神状态和疼痛程度等方面的观察。

2.疾病宣教:护士需要向患者详细介绍疾病的原因、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和护理原则等,帮助患者了解并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护理工作。

3.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中医的饮食调理原则,护士需要调整患者的饮食,选择适宜的食物和饮料,帮助患者维持营养平衡并促进康复。

4.康复锻炼:护士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康复锻炼指导和训练,帮助患者恢复机体功能。

中医内科康复锻炼多采用气功、太极拳等中医保健方式,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身体素质。

5.中药治疗:护士需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协助进行中药治疗。

包括制药、调剂、煎药、饮药等工作,确保患者按时服药,同时监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此外,中医内科护理还有一些特殊的技术和方法:1.推拿按摩:中医推拿按摩可以改善体内气血循环,调节经脉,达到疏风散寒、通络活血的效果。

护士在对患者进行按摩时,需要熟悉人体经络和反射区域的位置,采用适当的手法和力度,对患者进行按摩治疗。

2.吸痧刮痧:中医吸痧和刮痧可以通过活血散瘀、驱风祛湿、理气通络的作用,促进疾病康复。

护士需要熟悉吸痧和刮痧的技巧和方法,合理安排治疗时间和部位,确保患者的安全和疗效。

3.中草药熏蒸:中医内科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中草药熏蒸。

护士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宜的中草药,进行蒸炖或熏蒸治疗。

护士需要确保患者在熏蒸过程中的安全,并负责草药的调制和管理。

总之,中医内科护理常规工作包括病情观察、疾病宣教、饮食护理、康复锻炼和中药治疗等。

在中医内科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熟悉常见内科疾病的诊疗和护理原则,同时掌握中医特有的护理技术和方法,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内科中医护理常规

内科中医护理常规

内科中医护理常规
内科中医护理的常规有:
1. 对患者进行细致的询问和观察,了解病情发展和病史情况。

2. 检查患者的脉搏、舌苔、身体温度和体重等生理指标,判断病情并作出治疗决策。

3.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饮食调理。

4. 运用中医经络理论,通过推拿、艾灸、拔罐等手法刺激患者的穴位和经络,以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5. 调理患者的饮食,根据中医养生理论,制定适当的饮食方案,保证患者营养摄入的平衡和多样性。

6. 对患者进行中药调理,根据患者病情的特点,开具合适的中药方剂,改善患者体质。

7. 定期复查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8. 鼓励患者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适度劳动,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9.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助患者调整情绪,增强治疗的信心和积极性。

10. 提供预防和康复知识,教育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良
好的饮食习惯。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一般护理常规1、接待患者,初步分诊。

根据患者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

2、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

3、急诊室环境(1)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2)根据病症性质,调节病室内温湿度。

(3)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4、入院介绍(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

(2)介绍就诊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5、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1)测量即体温、脉搏、呼吸、血压.(2)新入急诊室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日。

(3)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留观患者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促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6、每日记录大小便次数1次。

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注明执行时间.(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

对烦躁不安患者加床栏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

(3)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

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收集相应标本送检。

(4)注意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5)随时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6)对诊断不明的急腹痛患者禁用镇痛药物。

(7)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8)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9、遵医嘱准备给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10、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1、关心患者,做好情志护理。

12、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3、需急诊手术患者,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并通知手术室。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一、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对于内科急症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做好基本的护理工作,包括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患者的体温、保持患者的清洁卫生等。

2、高热高热是指体温超过38.5℃,此时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如使用退热药物、进行物理降温等。

3、神昏神昏是一种意识障碍,需要及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4、中风中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进行护理,包括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进行康复训练等。

5、中暑中暑是由于高温、高湿度等环境因素引起的疾病,需要及时进行降温、补充水分等护理措施。

6、急性出血急性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进行止血处理、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等护理措施。

7、痛证痛证是指各种疼痛性疾病,需要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使用止痛药物、进行物理疗法等。

8、暴泻暴泻是指突然出现的腹泻,需要及时补充水分、电解质等,避免脱水等并发症的发生。

9、脱证脱证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虚弱、晕厥等症状,需要及时进行护理,如保持患者的安静、进行康复训练等。

10、中药中毒中药中毒是指由于中药使用不当引起的中毒症状,需要及时采取解毒措施、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等护理措施。

二、中医内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中医内科患者的护理工作与其他患者类似,需要做好基本的护理工作,如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患者的体温、保持患者的清洁卫生等。

2、XXX风温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需要及时进行护理,包括降温、补充水分、使用药物等。

3、感冒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需要进行综合治疗,如使用药物、进行物理疗法等。

4、内伤发热内伤发热是指由于内伤引起的发热症状,需要进行中药治疗、调理饮食等护理措施。

5、咳嗽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需要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使用止咳药物、进行物理疗法等。

6、哮喘哮喘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需要进行综合治疗,如使用药物、进行物理疗法等。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内科护理常规1000字一、患者护理环境1.根据患者病情对病房进行合理的布置,保持病房清洁卫生,确保空气流通。

2.保持病人的饮食营养均衡,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和需要,为其提供具有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饮食。

3.根据患者病情和需要,保证患者的安全,随时做好抢救准备。

4.对患者进行心理关怀和安慰,促进患者情绪的稳定和恢复。

二、患者护理措施1.体温监测:对于中医内科患者,应每日记录体温,并根据情况调整服药时间和剂量,及时处理高热、低热等异常情况。

2.脉搏检查:定期测量患者的脉搏,观察患者的脉象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3.呼吸监测:对于呼吸困难、气管炎等患者,应定期检查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观察呼吸音和鼻黏膜的分泌物,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4.皮肤护理:对于褥疮、烧伤、烫伤、溃疡、湿疹等患者,应定期清洁皮肤,观察皮肤情况,妥善处理皮肤疾病。

5.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病情和需要,为其提供有营养的饮食,定时喂食,保证其水分和能量的摄入。

6.药物管理:根据医生的嘱托,按时按量投药,并监控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反应,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和护士。

7.康复训练:配合医生和康复师进行康复训练,帮助患者加快病情恢复和身体功能的恢复。

8.心理护理:对于比较焦虑、抑郁、恐慌的患者,要耐心倾听、有效沟通,提供合理的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其克服困难,积极面对疾病,恢复健康。

三、意外处理1.意识障碍:当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时,要立即检查其呼吸、心跳、血压等指标,观察其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拨打急救电话,为其开展抢救。

2.呕吐和腹泻:当患者出现呕吐和腹泻时,要及时清理呕吐物和粪便,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和饮食调理,避免其感染其他病原体。

3.心律失常:对于心律失常的患者,要监测其心律、心率和心电图等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避免其发生心脏骤停等危险情况。

4.意外伤害:当患者发生意外伤害时,要及时检查受伤部位的情况,做好伤口清创、消毒、缝合等处理,防止其感染,避免出现败血症等严重后果。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

第一章内科护理常规中医内科护理常规(一)病室环境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症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二)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三)入院介绍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四)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2.新入院患者当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

3.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体温正常3次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五)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六)每周测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七)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八)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九)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十)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二)遵医嘱准确给药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三)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四)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五)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胸痹护理常规因邪痹心络、气血不畅所致。

以胸闷、胸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心。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包炎、心肌病可参照本病护理。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一、急诊护理1.接诊和评估:及时接待患者,记录病史,了解患者主诉和病情变化,评估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紧急性。

2.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呼吸频率、血压、心率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3.心理护理:以温暖和关怀的态度对待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减轻其恐惧和焦虑情绪。

4.协助医生进行诊断和处理:根据医生的要求,协助进行各种检查和治疗,准备必要的设备和药品。

二、疼痛管理1.疼痛评估:通过询问患者的疼痛程度、性质、部位、持续时间等,了解疼痛的特点,以便进行合理的疼痛管理。

2.疼痛缓解措施:根据病情和疼痛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非药物治疗,如冰敷、按摩、理疗等;同时可以给予必要的药物镇痛治疗。

3.定期复评:对患者的疼痛进行定期复评,判断疼痛程度的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药物管理1.药品准备:根据医生的嘱咐,准备必要的中药和西药,确保药品的准备充足。

2.药品计量和给药:按照医嘱准确计量药品,并根据给药途径和药品性质进行给药,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合理用药。

3.药品监测:观察患者对药物的反应,记录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情况。

四、病情观察1.生命体征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呼吸频率、血压和心率等生命体征,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2.疾病指标监测:根据患者的需求和疾病特点,定期监测相关指标,如血糖、血氧饱和度、电解质平衡等。

3.病情变化观察: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包括疼痛程度、精神状态、心理行为等,及时发现并报告医生。

五、传染防控措施1.感染隔离:对具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如单人间隔离、戴口罩等,防止交叉感染。

2.洗手和消毒:护士要经常洗手,保持手的清洁,并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适当的手消毒。

3.废物处理:将医疗废物正确分类,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4.健康教育:向患者和家属宣传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如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等,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

总结: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是保证患者安全和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

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1.环境舒适:确保病房内温度适宜,通风良好,保持清洁卫生,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2.病人的饮食护理:根据病情和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合理安排病人的饮食,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采用药膳、病后饮食、调理饮食等不同的饮食方案,促进病人的康复。

3.病人的休息护理: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病人的休息时间和作息规律,保证病人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有助于病人的康复。

4.病人的活动护理:根据病情的不同,需要进行适当的运动和活动,促进病人的血液循环,增强体力,提高免疫力。

5.病人的情绪护理:关注病人的情绪变化,给予病人足够的安慰和支持,积极引导病人的情绪,增强病人的信心,有助于病人的康复。

6.观察与记录: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以及病人的症状变化。

记录病人的诊治情况,以便医生了解病情和调整治疗方案。

7.病人的口腔护理:定期给予病人口腔清洁护理,如刷牙、漱口等,保持口腔的清洁卫生,预防口腔感染。

8.定期给予病人体位转换:根据病人的情况,定期帮助病人转换体位,防止病人发生褥疮和其他并发症。

9.病人的皮肤护理:定期给予病人身体清洁护理,防止皮肤感染和损伤。

10.给予病人药物管理:根据医生的嘱咐,正确给予病人药物,遵守用药时间和剂量,防止用药错误。

总之,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是为了提供全面的护理,维护病人的健康和康复。

通过合理的饮食、休息、活动、情绪的护理,以及环境的舒适和药物的管理,促进病人的康复和恢复。

这些护理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护理人员还需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及时报告和处理异常情况,保障病人的安全。

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1、患者入院应给予热情接待,介绍入院须知,科主任、护士长,责任护士的姓名,按病情安排病床,填写各种规定项目,并及时通知医生。

2、按医嘱给予分级护理并做出标记。

3、按医嘱通知饮食并做出标记。

4、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每日4次,连续三日,以后每日一次。

如入院体温在37.5℃以上,每日四次测量体温直至体温恢复正常三日后,改为每日测量1-2次。

如发现体温与病情不符时,应重测。

5、新入院患者磅体重,量身高一次,并记录。

6、每日下午测体温同时记录大便情况。

7、患者入院次晨收集尿、粪标本送检(急诊例外)。

8、做好晨晚间护理,保持病室整齐、清洁、安静及做好病人卫生。

9、向患者宣传有关疾病的防治知识,健康指导及各种检查指导。

10、凡有输液患者要做输液巡视卡,每小时一次,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

11、做到分药到口(中药、西药)。

中医内科的护理知识

中医内科的护理知识

中医内科的护理知识概述中医内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和治疗内科疾病。

中医内科的护理是中医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包括了对患者的身体、心理和社交方面的全面护理。

本文将介绍中医内科护理的基本知识,包括患者护理的原则和方法。

患者护理的原则在中医内科护理中,有几个基本原则需要遵循:1.个体化护理:每个患者的病情和病理特点不尽相同,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护理计划。

2.综合观察:中医内科注重辨证施治,而辨证需要全面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舌苔等,因此护理过程中要进行综合全面的观察,收集相关信息。

3.促进自愈:中医内科主张人体具备自愈能力,因此护理过程中应采取措施促进患者自愈。

比如,调整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

4.治未病: 中医内科护理不仅局限于治疗疾病,还包括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方法。

因此,护理应重视健康教育和健康指导。

患者护理的方法在中医内科护理中,有一些常用的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1.脉诊:中医辨证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脉诊。

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可以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疾病情况。

护士可以在对患者进行脉诊时细心观察患者的脉搏状态,并记录相关信息。

2.推拿按摩:中医内科常采用推拿按摩的方法来治疗病症。

护士可以通过推拿按摩的手法,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疲劳,减少疼痛。

3.中药熏蒸:中药熏蒸是一种通过蒸馏药物,将药效引入患者体内的方法。

护士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当的中药进行熏蒸,以促进患者的恢复。

4.辅助检查:中医内科常用辅助检查方法包括舌诊、望诊和闻诊。

护士可以协助医生进行这些检查,并记录相关信息。

5.健康宣教:健康宣教是中医内科护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护士可以向患者介绍健康饮食、作息规律以及心理疏导等方面的知识,以帮助患者维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护理中的注意事项在中医内科护理过程中,还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注意:1.护士要保持专业素质:中医内科护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护士需要具备扎实的中医基础知识和一定的护理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内科中医护理常规 (3)第一节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3)第二节心血管科疾病护理常规 (4)一、胸痹心痛病 (4)二、脉胀 (6)三、心衰病 (9)四、心悸 (11)第三节脑病科疾病护理常规 (13)一、中风 (13)二、颤病 (18)三、痴呆 (20)四、眩晕 (23)第四节脾胃病科疾病护理常规 (25)一、胃脘痛 (25)二、胃疡 (29)三、呕血/便血 (31)四、积聚(肝硬化) (33)五、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 (36)第五节风湿病科疾病护理常规 (38)一、痛风 (38)二、尪痹 (41)第六节内分泌科疾病护理常规 (43)一、消渴病 (43)二、消渴病肾病 (46)三、消渴病足病 (48)四、消渴病痹症 (50)五、瘿病 (52)第七节肾病科疾病护理常规 (54)一、慢性肾衰 (54)二、肾病综合征 (57)三、肾风 (59)四、淋证 (62)第八节呼吸科疾病护理常规 (64)一、喘病 (64)二、肺胀病 (67)三、风温肺热病或咳嗽病 (71)四、哮病 (73)第九节肿瘤科疾病护理常规 (76)一、大肠癌 (76)二、肺癌 (79)三、肝癌 (83)第一章内科中医护理常规第一节内科一般护理常规【环境与休息】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证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3、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入院介绍】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得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生命体征监测】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3日。

3、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7、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8、每周测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入院评估】1、生活自理能力评估:运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进行自理能力分级。

2、皮肤评估:运用Branden评估表等评估患者皮肤情况。

3、跌倒风险评估:运用跌倒护理单评估患者跌倒风险。

4、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量表进行入院评估。

【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1、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2、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3、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得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4、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与情志等方面得问题,实施相应得护理措施。

【用药护理】遵医嘱准确给药。

服药得时间、温度与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得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得宣教。

【饮食护理】辨证施膳,满足患者康复需要。

【情志护理】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健康教育】1、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2、指导患者及家属手卫生,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3、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出院指导】1、指导患者及家属出院注意事项。

2、征求意见。

第二节心血管科疾病护理常规一、胸痹心痛病【概念】胸痹心痛病就是因心脉挛急或闭塞引起得膻中部位及左胸部疼痛为主症得一类病证。

轻者偶发短暂轻微得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得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

【护理评估与观察要点】1、密切观察胸痛得部位、性质、时间及放射痛得部位。

2、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及有无颈静脉怒张。

3、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发现异常波型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常见证候要点及治法】1、心痛发作期(1)阳虚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治法:温阳益气,活血化瘀。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治法:辛散温通,行气活血。

2、心痛缓解期(1)胸阳不振,痰瘀内阻:胸闷痛兼见胸闷气短,胸闷痛,痛有定处,四肢厥冷,神倦自汗,倦怠乏力,纳呆便溏,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细。

治法:通阳宣痹,祛瘀化痰。

(2)痰热瘀阻:胸闷或痛,形体肥胖,痰多气短,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黏,恶心,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黄或白腻或白滑,脉滑或脉涩或结、代、促。

治法:清热化痰、活血通络。

(3)气滞血瘀:心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

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涩或结、代、促。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4)气阴亏虚,心血瘀阻:胸闷兼见心悸气短、面色少华、头晕目眩,头昏乏力,倦怠懒言,遇劳则甚,胸闷隐痛,口咽干,心烦失眠,或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按内科一般护理常规实施。

2、用药护理(1)中药汤剂宜饭后温服或热服。

阳虚血瘀者偏热服。

(2)服药后注意观察药物发生作用得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及患者得反应。

(3)速效救心丸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丹参滴丸舌下含服或口服。

须密闭保存,置于阴凉干燥处。

(4)使用活血化瘀药注意有无出血倾向。

常用药物有丹参、丹红、红景天、血栓通、舒血宁、灯盏细辛等注射液。

3、饮食指导(1)少量多餐,宜进食低脂、清淡、易消化得食物,避免饮食过饱及食用刺激性得酸、辣食物。

(2)心衰者宜低盐饮食。

(3)阳虚血瘀证:宜进食温阳益气、活血化瘀之品。

如牛肉、木耳、大枣、薏苡仁等。

食疗方:山药大枣煲鸡汤等。

(4)气滞血瘀证:宜进食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品。

如甘草、陈皮、丹参、三七粉等。

食疗方:陈皮三七瘦肉汤。

(5)胸阳不振,痰瘀内阻者:宜食通阳宣痹,祛瘀化痰之品。

如韭菜、山楂、桃仁、干姜等。

食疗方:薤白粥。

(6)痰热瘀阻证者:宜食清热化痰、活血通络之品。

如茯苓、白萝卜、扁豆、桃仁等。

食疗方:薏苡仁桃仁粥。

(7)气阴亏虚,心血瘀阻证者:宜食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之品。

如甲鱼、鸭肉、海参、莲子、藕汁等。

食疗方:山药粥等。

4、情志护理(1)保持情绪稳定,避免不良刺激。

(2)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针对性给予心理支持。

(3)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得方法,如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转移法。

5、常见症状施护(1)胸闷、胸痛1)密切观察胸痛得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

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立即汇报医师配合处理。

2)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给予氧气吸入,氧流量2-5L/分钟,以增加心肌氧得供应,减轻缺血与疼痛。

3)遵医嘱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或速效救心丸,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观察疗效。

4)起病后4-12小时内给予流质饮食,以减轻胃扩张,随后过渡到低脂、低胆固醇清淡饮食,提倡少量多餐。

5)给予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取穴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位。

6)给予中药泡洗:选用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2)心悸、气短1)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呼吸频率、节律,面唇色泽及有无头晕、黑蒙等伴随症状。

2)应采取高枕卧位、半卧位或其她舒适体位,尽量避免左侧卧位,因左侧卧位时患者常能感觉到心脏得搏动而使不适感加重。

3)给予氧气吸入,氧流量2-4L/分钟。

4)给予穴位贴敷:选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内关、曲池等穴位。

(3)便秘1)评估排便情况:如排便得次数、性质及排便难易程度,平时有无习惯性便秘,就是否服用通便药物。

2)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

3)晨起饮温水一杯约200-300ml(消渴患者除外),15分钟内分次频饮。

4)虚秘者服用苁蓉通便口服液;热秘者口服黄连上清丸或麻仁丸;热毒血瘀者遵医嘱大黄煎剂200ml灌肠。

6、康复护理(1)起居有常,发作时休息,缓解期适当锻炼,如快步走、打太极拳、八段锦等,以不感疲劳为度。

(2)日常生活中可常按压内关、足三里、神门等穴位,循经络拍打心经、小肠经等,以舒适为度。

【健康(出院)指导】1、保持大便通畅,嘱患者排便时勿屏气,排便不畅时可用开塞露。

2、合理调整饮食,适当控制进食量,禁忌刺激性食物及烟、酒,少食动物脂肪及胆固醇含量较高得食物,多吃蔬菜、水果。

3、避免劳累、情绪激动、便秘、感冒等诱发因素。

4、注意劳逸结合,康复期适当进行康复锻炼。

5、指导患者及家属在病情突然变化时得应采取简易应急措施。

二、脉胀【概念】脉胀病就是指营卫气血运行异常,导致经脉内气血压力过大所引起得脉搏胀满,其病位在血、脉,就是独立于脏腑之外而又与脏腑密切相关得一种疾病。

【护理评估与观察要点】1、观察患者眩晕发作得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发症状。

2、观察患者头痛得性质、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伴发症状。

3、观察患者心悸发作得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发症状。

4、监测患者血压情况。

【常见证候要点及治法】1、气虚痰浊型:眩晕、头痛、头重如蒙、肢体困倦、心悸气短,劳则加剧,胸闷作呕,甚至呕吐痰涎,舌淡红或淡胖,苔薄白腻或滑,脉弦滑或沉细。

治法:健脾益气、燥湿化。

2、肝阳上亢:头痛头胀,颜面潮红,急躁易怒,气粗口干,目赤耳鸣,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

3、肝肾阴虚:眩晕、头痛、目眩,心烦少寐,五心烦热,口干而不欲饮,盗汗,耳鸣腰酸,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

4、气滞血瘀型:头晕头痛、喜叹息,胸闷不舒,肢体麻木,唇甲瘀暗,舌质淡暗或瘀暗,舌下脉络瘀滞,苔薄白,脉细或细涩、弦涩。

治法:活血祛瘀。

【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按内科一般护理常规实施。

2、用药护理(1)中药与西药得服药时间应间隔1-2小时左右。

(2)眩晕伴有呕吐者宜姜汁滴舌后服,并采用少量频服。

(3)遵医嘱服用调节血压得药物,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变化情况。

(4)静脉滴注扩血管药应遵医嘱调整滴速,并监测血压、心电图、肝肾功能等变化,指导患者在改变体位时要动作缓慢,预防体位性低血压得发生,如出现头晕、眼花、恶心等应立即平卧。

3、饮食指导(1)指导患者正确选择清淡、高维生素、高钙、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盐饮食。

(2)气虚痰浊证:少食肥甘厚腻、生冷荤腥。

素体肥胖者适当控制饮食,高血压患者饮食不宜过饱,急性发作呕吐剧烈者暂时禁食,呕吐停止后可给予半流饮食。

可配合食疗,如荷叶粥等。

(3)肝阳上亢证:饮食宜清淡与富于营养、低盐,平时多吃新鲜蔬菜,如芹菜、萝卜、海带等,并可多吃水果,忌食辛辣烟酒、动物内脏及动风滞气食物如葱、蒜等。

(4)肝肾阴虚:饮食宜富营养,如甲鱼,淡菜,银耳等,忌食煎炸炙烤及辛辣烟酒。

日常可以黑芝麻、核桃肉捣烂加适当蜂蜜调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